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06 20: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

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范围是不断扩大); 自然资源与人的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决定(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是自然环境的一个方面);

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 参考答案:

(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2)自然资源的可更新与不可更新是相对而言的,从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看,所有的资源都是可更新的,相对于人类利用强度,有些可更新资源被耗竭而成为不可更新资源,有些被误用、被污染而不可更新。

3、简述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参考答案:

(1)稀缺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一个整体的。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变的。 (6)社会性:资源是文化的函数,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能力,这说明自然资源具有社会性。

4.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1)自然资源在维持身体健康中的作用 (2)自然资源在物质文明中的作用 (3)自然资源在精神文明中的作用

(二)自然资源禀赋能深刻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1)影响生产力布局 (2)影响经济结构 (3)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4)影响产品质量

(三)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一、名词解释

1、储量寿命指数:即当前探明储量与年产量之比,显示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可用以表征资源保障程度。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1)总量大、类型(2)人均资源量少

(3)空间分布不均(4)资源禀赋欠佳(5)资源潜力可观 2.中国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一)(1)人均资源量少(2)空间分布不均(3)资源禀赋欠佳 (二)矿产资源:(1)供给保障程度不足 (2)需求压力持续增大 (三)耕地资源:(1)中国耕地总面积不断减少(2)人均耕地面积少 (四)水资源: (1)淡水资源少 (2)严重短缺、严重浪费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国和世界自然资源面临的挑战 参考答案:

(1)总量上的不足、地区分布的不均以及资源争端与冲突

(2)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利生态影响(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三章 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太空船地球:地球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系统,无异于一艘太空船,其物质储备并非无限;处理废弃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太空船”地球中,人口和经济活动应该有一个适度规模。

2、世界模型3:将世界系统用一个计算机模型(世界模型3)来模拟未来。这个模型包括耕地资源的数量是有极限的、单位面积产量是有极限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是有极限的,环境消纳废弃物的能力是有极限的。通过模拟,得出结论是人类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并且行动越早成功的机会越大。

3、技术丰饶论:强调科技进步对于克服自然资源稀缺和经济增长极限的作用,认为人类的资源没有尽头,生态环境日益好转,恶化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未来的食物不成问题,人口将会自然达到平衡。

4、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均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可以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化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非均衡状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就叫做耗散结构。

5、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二、论述题

1、自然资源悲观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2、自然资源乐观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3、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限制因素 (一)可持续利用:(1)理想的人类生存条件 (2)持久的生态系统状况 (3)公平性

第五章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 2、熵:简单地说,熵是表示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度量,用它来描述系统的无序 程度。熵越大,系统越无序,意味着系统结构和运动的不确定和无规则;反之, 熵越小,系统越有序,意味着具有确定、整齐的结构和有规则的运动状态。 二、简答题

1、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角度论述自然资源的极限

(1)自然界中的各种无机物都是有限的,在天然状态下(不考虑人为干扰,例 如收获取走物质,不合理土地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人工施肥等),营养物质流 大部分保存在生态系统内,少部分由径流带出系统外。与系统内的循环相比,系 统外的输入和输出一般是较少的,陆地生态系统尤其如此。

(2)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很少部分来自地球内能。到达 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是有限的,能被植物固定的太阳辐射能只占很小一部分 (例如美国东部落叶阔叶林,初始入射能量中仅有0.91%变成植物的物质成分), 因为某些光谱对光合作用是无效的,部分能量被叶面反射,植物自身的呼吸也要 消耗部分能量。另外,在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流动效率只有大约10%,即每一 营养级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损失(作为热能)。 第六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 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的再开发:对已开发的资源进行追加开发和替代开发 三、论述题

1、简述人类与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

(1)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

① 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 ② 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

③ 人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 ④ 人类对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的干预 (2)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 ① 不同资源利用中的调控 ② 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

2、简述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精耕农业前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2)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3)工业化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4)当代的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管理 3.自然资源开发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一)造成资源闲置和资源的低效利用 (二)引发土地投机活动

(三)导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冲突 4.自然资源的自然消耗

(1)生物性消耗 (2)流动性消耗(无自然储存能力—风能、潮汐能) (3)内驱动消耗 (4)外驱动消耗 第七章 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1、论述采矿的生态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 (2)对水文的影响

(3)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造成土壤污染、土壤结构破坏等) (4)对生物(生物量损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栖息地丧失等) (5)对人体和社区(损害人体健康,影响社区安宁,改变社区文化等) 2、论述自然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

(1)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对气候的影响 (2)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生物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 外来物种入侵

4、论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影响 (1)影响区域水平衡 (2)影响地下水循环

第八章 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影响评价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说咱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2、真实储蓄:真实储蓄为经济净储蓄与资源净产值、环境净产值之和。即传统的经济经储蓄扣除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第九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 一、名词解释

1、基线稀缺:基本流动性资源的供给不足以使人们在生命的“基线”标准上生存,可称为基线稀缺。

2、经济稀缺:当现行价格上的需求数量超过供给数量时,就产生了经济稀缺。如果价格上升,需求量将会减少,供给量将会增加,直到再次取得均衡,经济稀缺将会被消除。

3.一次能源:自然界中现成存在的资源。

4.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 二、简答题

1、简述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复)

(1)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无此必不然,有此未必然)

(2)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影响生产力布局、影响经济结构、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影响产品质量

(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2、简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主要论点

当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环境退化的数量和程度受生存活动对基础资源及有限的生物降解废弃物数量的影响。当经济发展加速,伴随着农业和其他资源开发的加强和工业化的崛起,自愿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所产生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增加。在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产业结构向信息密集的产业和服务转

变,加上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法规的执行、更好的技术和更多的环境投入,造成环境退化现象逐步减缓和消失。

3、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 参考答案: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人口

(2)科学技术 (3)经济增长 (4)市场制度的缺陷 (5)伦理观念

(6)自然资源的公共性质 (7)外部性问题

第十章 自然资源经济学基本问题 一、名词解释

1、供给弹性:供给是卖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供给量(Q)一般随价格(P)的升高而增加,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称为供给的运动,价格变动引起供给的相应变动率称供给弹性。

2、需求弹性:需求是买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需求量(Q)一般随价格(P)的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这就是需求的运动,价格变动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动率成为需求弹性。

3、自然供给: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资源的可得数量。 4、经济供给:在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范围内,某用途的资源供给随该用途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

5、自然需求:自然需求是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或欲望)。

6、有效需求: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并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的需求。

7、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就是生产和使用某种经济财货又没有包括在该财货的市场价格中的有害社会后果。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自然资源经济供给的因素 (5)产权完全明确 (6)不存在外部性 (7)经济不受政府干预 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价值重建 简答题

1、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及其危害 原因:(1)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 (2)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 (3)历史因素

(4)“公共财产”问题

危害:(1)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2)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 (3)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 (4)资源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不足 (5)国民财富的核算失真 2、自然资源价值重建的途径

(1)政府干预途径。外部性问题不能通过市场来解决,而必须依靠政府的介入,依靠征收一个附加税或者发放津贴,来实现一个附加的影响是人决策的变量,从而使私人决策的均衡点向社会决策靠近。

(2)市场机制途径。只要产权关系明确地予以界定,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就不会发生背离。通过市场的交易活动和权利的买卖,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简述自然资源价值的构成

自然资源总价值分为两部分: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4、自然资源价值重建(价值评价)的方法

(一)传统市场法: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 (二)替代市场法:规避行为法、旅行费用法 (三)意愿评估法、市场模拟法 第十三章 自然资源评价 名词解释:

1、土地覆被:指地表物质组成,是陆地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覆被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植被,但也包括土壤和陆地表面的水体。土地覆被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水体、道路交通占地、建筑占地等类型。

1、简述矿产资源的评价的内容 参考答案:

矿采资源评价一般选用地质评价(又称自然特性评价)和经济评价两类指标体系。地质评价是应用地质技术的方法,从矿藏本身的形成、分布规律与工业技术的要求出发,研究与矿产资源远景与开发有关的各种自然、技术、经济要素,以便确定勘探方向和判断其工业价值,提出开发利用决策的依据,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基础。经济评价则是在地质评价的基础上,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供需平衡、当前技术水平与矿藏开发利用的影响,论证其工业意义与开发利用的经济效果,用定量的指标来论证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经济效果。此外,还必须进行矿采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

地质评价从矿床类型、矿石储量、矿石质量、矿床开采条件与矿区条件是个方面进行评价;经济评价从年开采能力与开采年限、投资与成本、价值与利润、等方面进行评价。

2、论述矿产资源地质评价的内容

参考答案: 矿床类型、矿石储量、矿石质量、矿床开采条件与矿区条件 3、土地资源评价的内容

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或适宜性,分别称为土地潜力评价(land capacity)和土地适宜性评价(land suitability)。 土地潜力指土地利用的潜在能力,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就土地的潜在能力作出等级划分。

土地适宜性评价则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判断土地对这些不同利用方式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如何,从而作出等级评定。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评价其实是评价土地的组成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分状况、土壤、土地覆被、区位条件等。

第十四章 自然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

1、报酬递减律:凡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

时,逐渐会达到一个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并且最终成为一个负数。这个原理就称为报酬递减律。

2、规模经济:当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变动投入时,也就是当整个生产规模变动时,所发生的收益的变动称为规模经济

3、内在经济:指一个生产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的增加。 4、内在不经济:一个生产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的下降。 5、外在经济:指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个别企业得到好处。

6、外在不经济: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个别企业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7、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称为规模收益递减。这种情况是规模不经济的结果。

8、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这种情况是规模经济的结果。

9、规模收益不变:规模增加幅度与收益增加幅度相等。这通常是从规模收益递增转变为规模收益递减之间的过渡阶段,一般不会持久。

10、适度经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任何生产事业一样,都有适度规模的问题。适度规模的原则,至少应该适时地规模收益不变,他应尽可能使规模收益递增,而不能使规模收益递减。规模小于适度规模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规模大于适度规模的企业将会分解为较小的生产单位。

11、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价值。例如,一块土地为种小麦而放弃的大豆产量的价值成为生产小麦的机会成本。

12、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生产过程中与单位土地相结合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数量。每单位土地上包含很高比率的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土地利用类型是集约利用;相对于所用资本和劳动数量涉及了更大土地面积的那些利用则称为粗放利用。

第十五章 自然资源开发决策 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的再开发:现在的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决策,是针对已开发资源进行追加开发或替代开发,追加开发或替代开发指对不动产资源基础进行某种再开发,把原有的利用更新为新用途的开发都属于再开发。

简答题:

1、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自然资源开发中可能出现哪些特殊情况 参考答案:

(1)造成自然资源的闲置和向“较低”用途转化。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过低估计预期成本或过高估计预期收入,往往使自然资源开发不能获得预期的回报。如果经营无利可图,又不能出售,那就只可能将不动产闲置;或者将不动产转移到“较低”的用途上去。

(2)土地投机。土地投机可定义为持有通常处于非最佳和非最高层次利用状态中的土地资源,其主要经营目标着重于通过转售获得资本效益,而不在于目前的利用方式中谋取利润。

(3)出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个人目标与社会利益相冲突的情况,如,个人希望把土地从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以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但耕地的过多占用,威胁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从长远来看会对社会利益造成损害。

第十六章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1、自然资源管理的主要社会目标有哪些? 参考答案: (1)效率目标

(2)分配公平目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和所造成代价在时空分配上的公平。例如河流上游对土地资源开发获得利益没有分配给下游,但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殃及下游;如果上游不开发则会丧失发展机会,下有获得保护但其利益不与上游分享。

(3)社会发展目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增长能在空间上扩散并惠及社会最贫困的阶层,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4)资源保障目标。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会面临自然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因此,资源保障成为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社会目标。

5.协调环境和经济关系 (三)改进技术缓解资源危机 (四)加强自然资源法制管理 3、简述自然资源保护的3个层次 参考答案:

(1)生态伦理层次。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其它物种乃至其他自然要素是平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也有其价值和权利;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价值和权利同样应该得到保护。

(2)可持续发展层次。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自然资源保护是要给后代留下同等的利用机会和条件。

(3)经济含义层次。讨论保护时,重点多放在高效、合理、有序、持续地里用资源,消除经济浪费和社会浪费,实现社会净效用长期最大化。

4、实施自然资源保护的障碍有哪些

(1)自然障碍。有资源的地方不一定有实现利用长期效用最大化的条件,这就构成资源保护的自然障碍。

(2)经济障碍。缺乏了解和预见性,是资源利用长期效用最大化的一个主要障碍,经营者由于没有意识到保护会使其整个资源利用过程的收益最大化常常不能接受保护措施。第二个经济障碍是普通经营者缺乏按期希望的方式进行经营所需要的全部资本,往往使他们从自己资源中抽资或采用较高的时间偏好率,因而只注重眼前的收入。第三个经济障碍是由于经济不稳定,造成许多经营在采取较短的计划期和较高的贴现率。

(3)制度障碍。制度和政策也可能对保护不利,如忽视资源利用长期效用最大化原则、因循守旧、制度僵化都会导致对资源掠夺。

(4)技术障碍。资源利用和保护往往受到现有技术条件的制约。技术能够在帮助人们增加大多数资源的供给方面起重要作用。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储存性资源,使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更加容易和更加彻底,并能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期;技术可以促进恒定性资源的经济开发和更广泛的生产性利用;技术可以改良生物资源的品种和品系,从而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技术还可以指明土地保护措施的改进途径,使人工改良设施经济寿命得以延长。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时,1978年GDP很低,但政府的财政收入占的比重却很高,约占GDP的30%。从1978年到1995年,GDP快速增长,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却逐步减少,到1995年只占约10%。就是说,国民收入的大部分都让利给了民营企业和居民。这十几年,经济是很繁荣的。1995年后,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到2011年已经上升到22%,如果算上如卖地等预算外收入,大概也达到了30%。2012年也不会低于30%。这就是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如果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看,我们又回到起点上去了。政府投入大量用于已经产能过剩的领域,结果是越来越加重产能过剩。这是造成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再改革,必须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让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降下来。政府收入降了,民营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占的比重增大,民营企业才能发展,内需才能提高。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国家要减低民营企业的税收,《反垄断法》和《物权法》要真正实施,民间财产权要得到真正的尊重和保护,还有对民间融资要放松和解除管制。只有下足工夫,才能迎来民营经济的又一次大发展。

我国对非公有经济政策,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第一,同等使用土地、资金、贷款;第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享有和国有经济同等的市场主体地位;第三,平等受到法律保护。另外,十八大还首次提出加快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如果这些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我们将迎来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新春天。

只要我们能改变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只说两条:一是城镇化,一是服务业,潜力就很大。中国的城镇化率虽然提高很快,但现在只有50%多一点,而俄罗斯是73%,巴西是87%,中国的城市化率如果提高10%,就有1.3亿人要进入城市,这么多人要的住房、各种食品用品、教育、医疗等等,这个国内市场就很大。我们现在的服务业占GDP不到40%,发达国家占80%,发展服务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看准经济发展的态势,平稳健康地进行经济建设,前景是乐观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tb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