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黄鹤

更新时间:2023-03-14 23: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传统文化中“鹤”的意象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 同游不同志,如此十馀年。 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 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一鹤东飞过沧海 放心散漫知何在 仙人浩歌望我来 应攀玉树长相待

鹤,属鸟之涉禽类,形似鹭,嘴长而坚直,色绿,头顶赤色,全身纯白,也有灰色苍色的。下颚、两翼末端或尾部多果断色,足长,胫骨披鳞,色青绿。高三、四尺,形貌潇洒,繁殖于黑龙江等处,夏季北归,冬季南去,以小鱼、昆虫及谷类等为食。中国古代的人很早便注意对鹤的研究,特别是它的叫声,《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描绘。很多详尽,也很有参价值。由于鹤形貌出众,有高人隐士之

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又因鹤舞姿态美妙,所以古时王公贵胄和文人雅士很爱养鹤以供玩赏。最早记载养鹤的事要属《左传》:\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晋羊祜镇荆州时,尝取泽中野鹤,教之以舞,娱乐宾客。至如陆机为成都王司马颖所诛,临死时犹\顾左右而叹曰:'今日欲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可见其爱鹤心切。至于文人雅士以鹤为题材的作品,如白居易《池鹤》、杜牧《别鹤》、苏轼《鹤叹》等,更多不胜数。鹤在中国文学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描写对象,有平实的白描,也有加以神化,以至用以象征离别、情义、君子、大志、清高、隐逸、神仙、长寿等。

一、情义中国古籍文学里,常常用成鹤对幼仔的精心哺育,象征父母对子女的爱,为了维护子女,甘愿牺牲。

《广五行记》记载,隋炀帝要组织仪仗队,于是下令征课各县羽毛,用来制造侍卫穿的氅衣。百姓为了应付课税,只好捕捉禽鸟,拔取羽毛。在乌程,有鹤身于百尺高的树上,人们要把树砍下来,鹤怕幼子受到伤害,于是自动用咀衔下身上的羽毛,投在地上。鹤的出现,有时是由于孝行所致。《晋书·吴隐之传》记述吴隐之丧父时,痛哭流涕,路过的人也是感动得落下泪来。后来母亲去世,隐之更是悲伤不已,正当号泣的时候,忽然有双鹤鸣叫,时人都认为是孝行所感致,《晋书·陶侃传》亦载有此类故事,而且还多了一种色彩。陶侃因母

亲病逝,辞官司守丧。一日,有两个客人来吊丧,没有哭便走了,陶侃觉得奇怪,于是跟在他们后面,只见那两个客人变为双鹤,冲天而去,后世因此称吊丧为\鹤吊\。从以上两则记载,可鹤与孝行有密切的关系,鹤的出现,正是孝行所致,这大概就是古之所谓\孝感 '动天\的一种文学表现吧。古代诗歌中,不乏关于鹤的爱情故事。汉代《古歌辞》中,有一首是以白鹤忠于爱情为题材的\飞来白鹤,从西北来,十十五五,蜀列成行。妻卒被病,不能相随,五里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日摧颓。\曹植也有一首同类题材的咏鹤诗。东晋王韶之《神境记》的记载,更富神奇色彩:传说一对夫妇隐居兰岩,一活就是是数百年,后来双双化身为鹤,不料其中一只为人所害,孤鹤终年哀鸣,长留不去。此外,《渚宫故事》记述南朝宋明帝修建竹林堂,新阳太守郑裒献雌鹤于堂,留雄鹤于府邸。雄鹤失侣,昼夜鸣叫,闻者为之泪下。雄鹤又常飞赴堂中,与雌鹤交颈共舞,宫人驱之,不肯离去。南北朝时庚信也写过《鹤赞》诗,赞美了鹤对爱情的忠贞。

二、离别在南北朝的诗文中,诗人常常以别鹤来比喻夫妇离另的悲哀,其中大部分是写深闺女子对客居它方的爱人的思念。

如汤惠休《白歌》、柳恽《掏衣诗》、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虞羲《自君之出矣》、梁武帝《燕歌行》等。柳恽《掏衣诗》曰:\鹤鸣劳永叹,采?伤时春。念君方远游,望妾埋

执素。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佳人饰净容,据携从所务。\此处,也有写男子思念女子的,如江淹《悼室人诗》、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等。从以上提及的诗文中,可以找到用字极相似的诗句,如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中有\寡鹤羁雌\句,梁武帝《燕歌行》中有\沙汀夜鹤啸羁雌\句,梁朝王筠《春月》也有\独鹤惨羁雌\句。\孤鹤羁雌\在以后的诗文中也常常出现,用以象征夫妇或恋人的分隔异地,遥相思念。古人还用别鹤来比喻朋友的离别,如鲍照《与荀中书别》:\劳舟厌长浪,疲饰倦行风。连翩感孤志,契阔伤贱躬......渐无黄鹤翅,安得久相从。顾遂宿知意,不使旧山空。\以鹤比喻感伤。除了离情别绪外,还有用以表现游子思乡以及痛悔自已行为的等,如到溉《秋腐咏琴诗》:\寄语调弦者,客子心易惊。离泣已将坠,无劳别鹤声。\繁钦《愁思赋》:\鸣鹤之哀音,知我行之多违。怅俯仰而自怜,志荒咽而摧威。聊弦歌以励志,逸奉职于闺闱。\

三、神仙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关于鹤的出生也有种种神话传说,例如影生、声交而孕、胎生等,加上古代人相信鹤的形象于是被神化了。

因此,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鹤多被喻为\仙禽\,或是直接比喻为神仙。在神仙的传说中,仙人驾驭的多是鹤。如《列仙传》中载有王子乔乘鹤的故事。《述异传》中的仙人是\驾鹤之宾\,能够\跨鹤腾云\,

鹤于是成为\仙人的骐骥\,常常往来于仙凡之间。鹤与神仙既然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所以诗文中\驾鹤\的意象,也往往有\神仙\的寓意。例如南北朝诗歌中何召《游仙诗》、鲁范《神仙篇》、释慧净《英才言聚赋得升天行诗》等。除了\驾鹤\外,还有\控鹤\、\御鹤\、\驭鹤\、\拂鹤\及\乘鹤\等语汇,并且在诗文中配上\琼台\、\桂寝\、\金坛\、\瀛洲\等与神仙或仙境有关的词语,更突出了鹤所具有的神仙意象。还有传说修道的人可以化成鹤,或是仙鹤可以化成人的故事。葛洪的《光朴子·释滞》:\君子为鹤,小人成沙。\《神仙传》中又载苏仙公成仙化鹤的故事。其中陶潜《搜神后记》记载丁令威的成仙经过最为详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绯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还夺薛用弱《集异记》记述徐佐卿化成鹤时,被箭所伤;吴淑《江淮异人录》载孙绍元死后变鹤的故事;王世贞《列仙全传》记赵惠守修道成仙,化为仙鹤而去。至于仙鹤化成人的故事,范晔《后汉书·郑弘传》中记:射的山有白鹤替仙人取箭,但遗箭被樵夫弘拾得,后来白鹤化成人向弘讨还遗箭。《古琴疏》载:恒山有双白鹤,化成神女在台上载歌载舞,今遍山俱响。刘敬叔《异苑》记载:晋情帝永嘉中,徐被一个由白鹤化成的女子迷惑的事。刘义庆《幽冥录》也记晋元帝元兴时,苏琼由白鹤化人迷惑一少年的经过。虽然这些能化成人的鹤不尽是神仙,但超越常人而类于神仙的意象则仍然可寻。可见,鹤在中国文学

作品中,往往有着强烈的神仙意象。

四、君子由于鹤的形态是长颈、竦身、顶赤、身白,给予人一种清高的感觉,所以鹤很早就被人认为是有德行的禽鸟。

《诗经·小雅》就有《鹤鸣》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爱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以鹤寓喻君子。《周易·系辞上》也以鹤比作君子:\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于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鹤在树萌中鸣叫,小鹤也会随声呼和,喻指有道德学问的君子,虽深居简出,他的嘉言善行,也会传至千里之外,受人赞扬。因此,\鹤鸣\一词也经常在诗文中出现。如汉《虞?碑》:\惟此君子,除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如陆云《鸣鹤诗序》:\鸣鹤,美君子也。\此外,又有所谓\鹤鸣之士\,指那些修奂践言为当世所赞颂的人,《后汉书·杨赐传》载:\唯陛下慎经典之诫,图变复之道,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葛洪的《抱朴子》中更有君子化成鹤的故事:\君子为猿鹤。\庚信《哀江南赋》中\君子化成猿鹤\之名,就是用的这一典故。唐代

天子求贤的诏书,也因以鹤与君子的联想,而称为\鹤书\或\鹤板\。此外,唐诗中更有\鹤貌\、\鹤体\来形容君子的高洁,如唐壶。吴中高士虽求死,不那稽山有谢敖。\古谚云:\鹤非染而自白,鸦非染而自黑。\就是说人的正派与否,是由本身决定的,元代郑德辉《王粲登楼》四说:\你可晓得那鹤非染而自白,鸦非染而自黑。既读孔孟之书,心达周公之礼。\这里,鹤也比喻为正君子。

五、大志鹤能够在广袤的空间飞翔,中国古代神仙故事中的鹤便可以在超越俗世的时间和空间往来,《相鹤经》说鹤\飞则一举千里\,这种特殊的飞翔能力,往往用来比喻有大志。

在表达手法上,除了写鹤飞行的状态外,还多与小鸟作对比。例如阮籍《咏怀》其二十四:\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反之,鹤因受伤或羽翼未成等理由不能高飞就显得\沮丧\。《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载:\支(道林)公好鹤住剡东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公惜之,乃锻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其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总之,鹤飞则一举千里,便成为一个有远大志向的象征,再加上那些描鹤不与小鸟游,又不愿被畜养赏玩的诗文,更突出了鹤这一象征。

六、隐逸鹤喜欢栖息在涤尽繁器的郊野,如深谷、小渚等,所以有隐逸的象征。

司空曙《选僧无言归山诗》:\袈裟出尘外,山每项几盘缘。人到白云树,鹤沈青草田。龛泉朝清?,松籁夜和禅。自昔闻多学,逍遥注一篇。\宋代隐士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最为人所知:\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左右有客至?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必棹小舟而恨,盖尝以鹤飞为验也。\在这段文字中,我们感受到安舒和逸的气韵,自始鹤就与逸士不可分隔,由隐士自会想起鹤来。

七、报恩中国文学里常有对鹤知恩图报的描述。

最早记载鹤报恩的,要算是西汉焦延寿《易林》中的\白鹤衔珠。\其后唐徐坚《初学记》卷十六引《韩子》说:\师旷鼓琴,有玄鹤衔珠于中庭舞。\可见中国文学里很早便把鹤与珠连在一起。东晋以后也有记载鹤以来得及报恩的诗文,晋干宝《搜神记》郑二十载:\哙参,养母至孝。曾有玄鹤,为戒人所射,穷而归参。参收养,疗治其疮。疮愈放之。后鹤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见鹤雌雄双至,各以明珠以

报参焉。\南朝梁兴嗣的《白鹤羽扇赋》开首即说:\衔明珠以报德\。

有时鹤会以其他方式报恩,如西汉路乔如《鹤舞》:\??赖君王之广爱,虽禽鸟兮报恩。方腾骧而鸣舞,凭朱槛而为欢。\文中说鹤知道自己备受宠爱,于是很高兴地在庞里鸣叫起舞。《格致镜原》记述李卫公因救仙鹤而得相位。甚至有以死相报的故鸣不食;卢勉饲之,乃就食甚驯。一创死,一哀鸣不食品店;卢勉饲之,乃就食。一旦,鸣绕卢侧。卢曰:'尔欲去也,有天可飞,有林可栖,不尔羁也'。鹤振翮云际,数四回翔,乃去。卢老病无子。后三年,归卧黄溥溪上,晚秋萧索,?杖林间,忽一鹤盘空,声鸣凄断。卢爷祝曰:\若非我陈州旧侣耶?果尔,即当下。'鹤竟投入怀中,以牵衣,旋舞不释。卢抚之,泣曰: '我老无嗣,形影相吊,幸尔留此,当如孤山?老,共此残年。'遂引之归。卢殁,鹤亦不食死。\灵鹤报恩的故事在中国文学里是屡见不鲜的。

八、长寿鹤被认为是可存活千年的动物。

古人常以生命短暂的蜉蝣,与长寿的鹤作对比。《淮南子·说林训》载:\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暮死而尽其乐。\由于龟是长寿的象征,所以古文中鹤时常与龟并称。如汉桓谭《新论·辩惑》中说:\龟称三千岁,鹤称千岁\,\谁当久与龟鹤同居,而知其岁耳\,皆指

龟鹤是长寿之物。

以\鹤老\喻长寿,在唐诗常常见到。唐柳公绰《赠毛侧翁》诗:\桃源千里远,花洞四时春。中有含真客,长为不死人。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莫遗同篱槿,朝荣暮化尘。\又如司马退之《洗心》诗:\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逍遥此中客,翠发皆长生。\

鹤被视为仙禽,且又象征着长寿,所以常见于颂寿之辞,如\松鹤长寿\、\松鹤遐龄\、\鹤寿松龄\、\龟鹤延年\等。

白鹤的羽毛,常用以比喻人类的白发,所以鹤除了有长寿的意象外,也象征年老。\鹤发鸡皮\是形容年老、发白皮皱之意。南北朝庚信《竹杖赋》:\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鹤鬓\,\鹤发\是白发、白鬓的同义。古人常以感叹年华早逝,容颜衰老的哀伤。宋苏轼《用过冬至与诸生馀酒》:\鹤鬓惊全白,犀围尚半红。愁颜解符老,寿耳口吴翁。\此外,又有所谓\鹤发翁\,指白发老翁。唐陆龟《自遣》诗:\数贝游丝堕碧空,千年长是若东风。争知天上无人住,亦有春愁鹤发翁。\

以上例子,无论\鹤发鸡皮\、\鹤发\、\鹤鬓\,抑或是\鹤发翁\,用在诗文中多含有贬的意义,至于\鹤发童颜\则是说头发虽因年寿至斑

白,但容颜保养得很好,皮肤如同孩童一样,此语用于赞美老而健康的人。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四十:\前汉有一人姓兰名期字子约,本贯?州曲阜县高平乡九原里人氏。历年二百,鹤发童颜,率其家百余口,精修孝行,以善化人,与物无忏。时人不敢呼其名,尽称为兰公。\

年寿有时而尽,既然鹤有年老意象,所以鹤与亡故有密切的联系。《神僧传》有一个\鹤吊\故事,故后世称吊丧为\鹤吊\:\(慧约)初卧疾,时见一老公执锡来。及仙化日,诸僧咸卜市之东岩帝,及改葬独龙,抑其前见之叟,则志公相迎者乎!又临终夜,所乘青牛忽鸣吼,泪下交流。至葬日勒使牵从部伍发寺,至山唳不息。又建塔之始,白鹤一双绕坟鸣唳,声甚哀惋。\在六朝墓志铭中,常以鹤象征死亡。南北朝庚信《周车骑大将军赠小司空宇文显墓铭》中有“??门通吊鹤。功臣身殒,会图麟阁”的语句。死者的乘舆,叫做\鹤驭\,如宋沈括《仙都山》诗:\苔封辇路上青山,鹤驭辽天不还。惟有银河秋月夜,鼎湖烟浪到人间。\

三、历代文人通过对鹤的描写以抒发情感

历代文人藉鹤抒情,极为普遍。历代文人中,以唐代白居易最为典型。描写形式亦有多种,兹举以下几项为例:

1、因孤寂、不得志而伤怀。

如白居易《感鹤》诗:\清音迎晓月,愁思之寒蒲。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是说白鹤虽有清亮远播的声音,美丽的顶颊和羽毛,但缺少志趣相通的同类,也只得形影相吊,孤立溪边。再如孟浩然《白云先生王廻见访》诗:\闲归日无事,云卧昼不起。有客款柴扇,自云巢居子。居闲好艺术,采药来城市。自住鹿门山,常游涧泽水。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闻道鹤书征,临流不洗耳。\表达了隐士的孤寂、落魄又希望出仕的心情。

2、因怀才不遇而冷漠现实,甚至于想逃离现实的愁苦心情的抒发。 如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村,春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反映了欲避开使人愁苦的人事,去往仙境,却又寻不到去处的心情。白居易《池鹤》诗:\池中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低廻且向林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全诗赞颂鹤可以洁身择处,而自已徒为羡慕而不如鹤的心情。 3、抒发清高、不与乱世同流合污亦不为仕事缠绕的情操。 李欣《望鸣臬山白云,寄洛阳卢主簿》诗\远映村更失,孤高鹤来傍。胜气欣有逢,仙游且难访。\是自比于鹤,以示清高。白居易《池鹤》诗:\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

望青田云水遥。\是通过对鹤的描写,述出自羡、自爱的心情。白居易《题笼鹤》诗:\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岂是风情少,其如尘事多。虎丘惭客问,娃馆女后人过。莫笑笼中鹤,相看去几何?\,是说为尘事、仕事所缠之人,如同笼中之鹤,也就泯灭了志向。白居易诗中,最能体现其不与庸俗之辈同流的代表作,是《池鹤八绝句》,尤其是其中的《鹤答鸡》、《鹤答鸟》、《鹤答鸢》、《鹤答鹅》四首,最鲜明的道出了鹤与鸡、乌鸦、鸢、鹅不同之处,阐述了诗人清高自赏的心情。

4、历代文人对鹤与生活环境的描写,也提出了重视环境文化的问题。 清代人陈淏所著《花镜》一书说:畜鹤\之地,须近水竹水池沼,方能存久。\这是为了适应它野生时栖息沼泽间的习性。绘画中也常以青松、修竹、芦苇、草地为背景,既与鹤的修长的姿态相调和,也反映了鹤的生活环境。随着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大,原始森林、草原、沼泽受到砍伐、垦殖或破坏,会影响到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像鹤一类大型鸟类,因为它们产卵少,繁殖率比较低;身体大,食量也大;又因为身体大,目标显著,容易受敌害攻击,也容易被人捕获。唐人张九龄所著《郡中见群鹤》诗:\晓日东田去,烟霄北诸归。欢呼良自适,罗列好相反。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届烦仙子驭,何畏野人机\,意为早晨群鹤迎着太阳飞向东边的田野,傍晚从霞空中飞回北边的沙洲;群鹤飞翔列行相伴,一路高声鸣叫自由自在;远处群鹤聚集沙洲,长江显得平静;高空群鹤翱翔,众鸟为之希少。不须烦劳仙人的驾坐乘骑,不所农人的机槛猎捕。这种舒适的生活,只是诗人的

想象之词。实际上,这样的生存环境,古时少有,现今更为鲜见。一般说来,它们的生存条件越来越不利,数量也在逐渐减少下去。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让它们以及其它的珍禽异兽能够很好的繁殖,如国家设立自然保护区、严禁捕杀等,是很重要的工作。鹤生态环境的保护,其环境文化的研究,也是鹤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鹤文化长期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关于黄鹤,有几种可能:

一、黄鹤指幼龄的鹤。虽然鹤在成年后是白色的,但幼龄的鹤长着黄色的雏羽;

二、黄鹤是“黄鹄”的谐音。鹄就是现在指的天鹅,未成年的天鹅也有黄色的羽毛;

三、纯粹是传说中的动物。传说黄鹤是当年吕洞宾在黄鹤楼上酒酣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的,画完之后,鹤就活了,吕洞宾就乘鹤而去,所以有“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词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tb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