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创新体系 - 一个影响当今产业创新政策的重要概念 - 孔欣欣
更新时间:2023-11-07 08: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国家创新体系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创新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部门创新体系:一个影响当今产业
创新政策的重要概念
孔欣欣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138)
摘要:与主流产业经济学不同,近年来部门创新体系概念以全面反映产业内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为特征,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研究实践,并对制定创新政策产生深远影响。述评了部门创新体系的源起、构成要素和动态演进,分析了其在OECD国家的应用情况,并在剖析我国产业创新政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若干启示。关键词:部门创新体系;产业创新政策;应用;启示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8)02-0076-06
当前,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如何将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真正落实到不同产业中去,是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需要政府在产业创新政策制定方面有更加系统、完善的设计。综观国内外经验不难发现,各国创新政策的实践越来越深刻地受到创新体系概念的影响,涉及国家、区域、技术领域以及部门或产业等多个维度。其中,部门创新体系作为主要针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概念,已经在主要国家产业创新政策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政策的目标指向正在经历从技术水平向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转变,但由于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并没有建立在产业维度上,而产业政策又以结构调整等经济目标为主,没有体现部门内不同行为主体参与创新的特征,真正意义上针对不同部门的产业创新政策仍然存在缺失。因此,深刻认识部门创新体系概念的政策涵义,对于制定和完善行之有效的产业创新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本身,诸如产业演化、技术和组织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均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梳理与产业经济学相关文献,大体有两个部分:一是主流的产业组织(In-
dustrialOrganization)理论,另一个是产业创新理论。在欧
洲,产业经济学研究主要指的是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动态演进理论(IndustrialDynamics)[1],后者关注的核心即是产业创新发展问题。而在美国,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仍然居统治地位。从发展趋势上看,产业创新理论正在逐步整合进主流产业经济学之中。
无论是产业组织理论还是产业创新理论,都根植于微观经济学理论,并且均源于亚当?斯密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著作。以这两位学者的研究为基础,产业组织理论沿着Chamberlin(1933)、Mason(1957)、Bain(1959)的哈佛学派,发展到Stigler(1942)更加理论化的芝加哥学派,再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博弈论,主要集中在不同产业的竞争性条件、绩效以及经济活动管制上。相比之下,产业创新理论的传统可以追溯到马歇尔,Wicksell、Schum-
1部门创新体系的提出
—理论渊源及主要差别1.1产业组织与产业创新理论——
产业创新问题无疑应该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主流产业经济学理论中,对产业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企业或产业之间的结构问题,并不是产业创新发
收稿日期:2007-06-30
peter、Kuznets和Salter、BurtonKlein的动态经济学(Dy-namicEconomics)(1977和1984),RichardNelson和Sid-neyWinter的演化理论(EvolutionaryTheory)(1982),ErikDahmen的熊彼特动态(SchumpeterianDynamics)概念
第一作者简介:孔欣欣(1975-),女,黑龙江大庆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创新理论与实证。
76
2008.02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其中,熊彼特创新经济学是产业创新发展理论的主要渊源[2]。
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产业,而后者分析的基本单位从单个企业、企业的组成部分到产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范围非常广泛。前者分析的框架大部分是静态或是比较静态的,以规范性的结构分析为主,集中在哪一种公共政策能够提高经济绩效和福利,并且主要关注大企业、垄断的福利效应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而后者则集中在技术、企业或产业的演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产生的原因和结果[3]。后者充分认识到动态过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总的增长结果。这对于研究经济转型国家的产业创新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管理某类产品的企业之间所发生的市场关系,所进行的分析主要是对企业之间行为的经济分析[5]。而部门创新体系则强调对产业创新发生作用的企业、非企业组织、制度等一系列联系和网络的作用[6]。部门将一般意义上产业的概念加以延伸和扩展,延伸表现在:将生产链条的前端延伸至科学创造和知识积累,将市场渠道的后端延伸至包括消费者在内的整个社会群体;扩展表现在:除了企业、供应商、消费者等行为主体外,凡是会对产业创新产生影响的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政府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均作为行为主体之一,参与到创新体系当中来,并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不同层次的网络联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提及的部门既不同于“部类”部门”的涵义。前者按的概念,也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照马克思的定义是:“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Ⅱ.消费资料。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7]”后者指在我国部门的概念源于计划经济体制,有其特殊的涵义。计划经济时期,工业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在行业体制上有确定的政府主管机构,工业企业隶属于各个工业部或工业局,所以各行业的发展问题就是研究部门内关系的部门经济学,实际上就是研究工业部门内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同时也涉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企业管理和部门管理问题。当我国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后,在管理体制上以政府工业主管机构及其下属工业企业为范围的、具有强烈计划经济性质的工业部门不再存在,工业企业也不再是单纯的生产单位,而已经成为完全的市场经济主体。伴随着这行业概念所取代。一转变,部门这一概念才逐渐被产业、
部门创新体系渊源于创新体系理论。1987年,
1.2什么是部门创新体系
在产业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关注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发展转型的过程中,部门创新体系概念应运而生。按照其提出者FrancoMalerba(1999)的定义,部门指的是将针对已出现或正在出现的需求,为创造和使用一组新的或已有的技术,生产和整合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产品群,由不同的行为主体进行市场和非市场作用的系统。在这里,部门的定义是一个宽泛概念,并不具有严格的统计意义。它与作为产业经济学一般研究对象的部门、产业或行业的涵义相近,又有所差别。从英文辞源上看,Sector指的是一个社会的社会、经济或政治分支,比如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而Industry指的是国民经济中从事整体制造活动的生产或赢利企业的群体,特别是雇佣大量人员和资本的制造业[4]。由此可见,产业这一概念原初主要指的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西方经济学重要分支的产业经济学被逐渐引入我国。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理解或翻译等原因,产业概念越来越被普适化,作为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上某类特定需要,从事产品或服务生产和经营的系统,其范围可以大到国民经济中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部门,小至计算机、飞机等针对具体产品的行业。这种普适化使得二者在研究对象上已没有明显界限,但部门的概念显然与创新体系内涵更加接近,本文采用部门创新体系概念而不是产业创新体系主要就是为了突出二者内涵上的区别。具体地说,产业经济学对产业的定义主要强调生产
CoFreeman在研究日本战后经济崛起和技术赶超成功经
一个验时,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NIS)概念,认为NIS是“主权国家内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进了新技术和组织模式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Freeman和Lundvall(1988)对NIS的开创性研究工作,强调了创新的内生性,将“学习”和“互动”视为关键的成功因素,关注制度层面
2008.0277
创新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等。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新体系展开了深入研究,部门创新体系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部门创新体系框架中,创新被认为是一个不同参与主体之间产生和交换与创新有关信息的互动过程。这是创新体系方法论的一个共同点,即将创新视为一个集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与其它企业以及非企业组织相互作用。但同时,部门创新体系与其它创新体系的概念有所不同,比如国家创新体系是有国家边界限定的,集中于非企业组织的作用和制度,边界是地区的为区域创新体系,技术体系则集中于技术领域而不是部门。而部门创新体系则可能有国家、地区和全球三个维度。通常这三个维度会同时存在于一个部门,这在一个部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是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的。当不同的部门创新体系在一个更加宏观的层面共同作用在一起、并限于一国之内时,便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从经济增长过程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一国在特定时期经济增长均主不同国要由一些特定的部门推动,成为该国的主导产业。家在不同时期发挥主要作用的部门是不同的。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络的部门创新体系就是这样形成的。四是制度。包括规则、习惯、法律、标准等在内的制度,约束着参与者的认知和行为,并影响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国家制度与部门体系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只有在国家制度能够更好地适应部门发展特征的情况下,部门才能够真正受益。有些部门体系能够在一国领先主要是因为该国制度为其提供了一个更适合发展的环境。比如,法国与公共需求相关的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当然,国家制度也可能约束特定部门的创新与发展,或者出现国家制度与部门制度之间不协调的状况。另一方面,部门制度可能最终成为国家制度,并对其他制度产生影响。
2.2部门创新体系的动态演进及其转型
演化和转型是部门创新体系的显著特征。狭义地看,部门创新活动的组织结构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性破坏过程,即产业进入容易,企业家和新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性积累过程,大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主一般情况下,产业技术变化迅速、导作用,存在进入障碍。
资产专用性低以及企业积累的水平低,往往会导致第一种模式。相反则导致第二种模式。这两种创新模式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比如,在产业发展早期,知识变化非常迅速,不确定性很高,产业进入障碍很低,新企业是主要创新者和产业动态演进的核心要素。当产业发展趋向成熟时,技术变化遵循相对固定的轨迹,集中度上升、规模经济明显、学习曲线呈现、进入障碍增强,这时,具有垄断力的大企业就站在了创新过程前沿。相反地,主要知识、技术和市场的不连续,可能导致相对稳定具有垄断力的大企业被使用新技术或关注新需求的企业代替。
广义地看,部门创新体系的各构成要素是紧密联系的,它们的变化会带来产业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技术、需求、知识基础、学习过程、企业、非企业组织以及制度之间的互动,是部门特有的。比如,仅看技术、需求和企业三个因素,在以同质需求和系统产品为特点的部门中,要素之间的演化会导致产业集中和大企业主导。然而,在有着相对异质性需求、竞争性技术和网络外部性的部门,专业化产品和更加模块化的市场结构会出现。当然,部门创新体系在演化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路径依赖。
2部门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动态演进
—创新变化的源泉2.1构成要素——
部门创新体系主要由知识和学习过程、技术供给与需求、企业和非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制度四个要素构成[6]。一是知识和学习过程。不同部门所具有的知识是不同的,一个知识领域指的是一个部门创新活动特有的科学技术领域。这些知识对于企业而言是高度差异化的,不能在企业之间自动自发地扩散,企业必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加以吸收。不同部门知识的来源和可获得程度不同,可获得程度越高,产业开放性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技术供给与需求。早期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技术与需求的互动对创新的影响。除此之外,部门内行为主体之间在从生产到市场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投入产出、产业链或供应链等。三是企业和非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是部门创新体系的关键主体,它参与生产、销售,开发或应用新技术以及最终实现创新。而大学、研究机构等技术扩散和企业生非企业组织,通过不同方式支持创新、
产,在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方面进行整合和互补,作为网
78
2008.02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管理系理论也会不断走向完善,对产业创新政策制定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加深。
3部门创新体系概念的应用及其对产业创新政策的影响与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相比,
部门创新体系提出的时间还较短,但在政策研究和实践中已经得到应用,并且随着研究和政策学习过程的深入,将对各国产业创新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3.2我国与产业创新相关的政策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涉及到产业创新的政策实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另一类是包括产业技术政策在内的产业政策。
第一类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包括在国家层面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的方针、政策,支持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加快创新的政策以及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等。这些政策自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出台,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20世纪80年代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90年代鼓励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税收鼓励政策;2006年以来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配套政策。在上述创新政策的大致沿革过程中,国家也曾经出台过一些针对机电、电子、汽车等产业的专项政策,如重大机电装备攻关、电视彩管一条龙、引进技术和外资发展汽车产业等[9]。
第二类产业政策内涵更加广泛,从政策形式上,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以及产业组织优化政策等。从理论和国际经验上看,产业政策提出的意义主要是针对后发国家在实现赶超过程中,面对“市场失灵”、“组织失灵”以及国家战略需求,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为企业成长和学习争取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产业政策对于像我国这样存在多个产业部门的大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政策作用的空间更大。自1989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以来,陆续出台(1994年)、《国家产业技了《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术政策》(2002年)等指导性文件,对于促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10]。2000年以来,产业政策开始向更加注重差别化和鼓励知识流动迈进,国家陆续推出了若干针对具体产业的政策意见,涉及的产业有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现代服务业、钢铁产业、汽车产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等。
综合这两类政策看来:一方面,目前国家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主要是普适性的、针对所有行业企业的,并没有
3.1OECD国家的政策实践
在OECD各国近年来的创新政策实践中,能够清楚地看到部门创新体系概念的影子,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都有。尽管在相关政策文本中,没有明确采纳这一概念。一个直接的案例是,2005年底,欧洲委员会发起欧洲
INNOVA行动,这一行动针对的是将分析与实践相结合
产业创新观察”的方法的产业创新项目集群,包括:采用“
来跟踪和评估不同产业部门创新履行情况,并识别创新的驱动机制和挑战;基于遍布欧洲的不同产业集群网络,识别和交流好的政策实践;基于不同产业组织的创新资助者网络,用来发现这些行业中企业的特殊需求;由相关产业部门、大学和政策制定部门的高水平专家组成创新委员会,确认项目,并制定政策建议等[8]。
除了上述直接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政策行动外,
OECD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政策均与部门创新体系密
切相关。一是由于认识到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知识基础和创新模式上的重大差异,许多国家开始研究制定新的创新计划,以更好地面向服务部门的需求和服务业企业。少数国家已为服务部门制定了专门的计划。二是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越来越体现开放性。为了培养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协作,尤其是以区域和集群为主,许多国家已将网络化的概念深入到其创新计划中。比如,奥地利政府的2010年战略,法国2006年关于研究的法律计划,冰岛2006-2009年科学和技术政策委员会报告,意大利2005-2007年国家科学和技术计划等。
在实践中,作为一个开放式概念框架的部门创新体系,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国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的提出,在不断丰富这一概念的内涵。比如,如何认识服务业的创新及其带来的挑战,如何在制造业内部根据产业差异实行差别化的支持政策,如何加强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等。随着有针对性研究的不断推进,具有鲜明国家特色的部门创新体
2008.0279
创新管理与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及不同部门、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有效衔接。比如,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在研发投入环节上有很大差异,而关于研发投入的税前抵扣政策并未体现这一差异,因而给实际操作带来很大问题。另一方面,产业政策在目标上主要以提高技术水平和结构调整为主,而对知识能力积累、知识流动以及针对不同产业特征的制度安排重视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缺乏对不同产业创新的动态跟踪、系统规划和有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支持。实践中,一些具有行业特征的政策被普适化推广开来,而同时,若干针对性的行业政策又存在缺失。
企业是产业中的主体,是产业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只有当上述这两类政策在实践中有效结合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创新政策,这是我国当前产业创新政策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何一个单独的主体均难以独立承担的,因此需要政府强有力的介入和宏观协调的政策支持。
三是部门创新体系的动态演进和转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改革对部门创新体系中不同行为主体带来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比如,针对大学、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改革将直接影响部门创新体系中不同参与者的力量分布。
4.2充分认识到制定差别化部门创新政策的重要性
不同部门拥有不同的知识和经济技术基础,这种专有性决定了政策作用的不同技术和制度环境。产业政策必须充分关注到这些特征,在尊重和保护历史积累形成的创新能力基础上,或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或改变部门发展的某些要素禀赋。经验表明,国家政策将对部门创新模式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在许多行业中,都不难看到国家试图改变产业竞争结构和创新模式的种种努力。这些努力应充分考虑
4部门创新体系对我国产业创新政策制定的若干启示
4.1提供了一个构建全方位产业创新政策体系的有用框
架
部门创新体系是一个由知识和技术基础、参与者、网络和制度构成的系统,产业创新能力的源泉就来自于系统有效性。该体系处于不断的动态演进过程中,这种演进与路径依赖特征有关,也会由于系统中不同的要素发挥作用不同,而发生重大转型和革命性变化。中国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在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目前正面临由生产型驱动向创新型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从部门创新体系的视角深刻认识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
一是产业创新政策制定的基点在广义的创新,包括知识的形成和积累以及与创新相关的各种要素,而不仅局限在技术创新。比如,应关注能够影响或改变知识基础的政策点,培养有助于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创造力的教育体系,培养高技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二是产业创新政策的着力点应在建立不同产业创新的动态跟踪机制基础上,寻找促进各参与者之间有效联信息流,人才、劳动力市场等,从系的关键因素,如物流、
而改进和提升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以共性技术为例,不同行业的内部均存在关乎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共性技术,而这些技术是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大学等任
不同部门体系的类型,形成差别化和统筹兼顾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这一体系必须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不同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相结合、与同一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相结合。
一是应充分考虑不同产业的技术知识基础差异。在制造业、服务业的技术和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
识基础不同,创新体系的结构差异很大,这决定了制定差别化政策的必要性。比如,与制造业不同,农业技术有较强的公共产品特征,其使用过程中的非竞争性意味着技术市场供给不足,市场无法提供最优的科研投资,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因而政府理应是农业研发投入的主体。再如,与制造业不同,服务业提供的产品是非实物性的,无法在服务业的创新体系中确立其研发的具体方位,因而有关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须做出必要的调整。
二是应充分考虑产业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差异。对于企业家创新比较活跃的产业,鼓励进入政策比较适宜。而在研发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突出、以一组核心创新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为特征的产业中,鼓励小企业大量进入的政策则可能会产生破坏产业内部动态演进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不应鼓励进入,针对产业内寡头垄断企业的
80
2008.02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基础研究和技术前瞻政策会更加适合。
此外,如何协调好国家政策与针对具体部门政策的关系,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也是政策研究者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创新管理素,并在不同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把握技术发展中的拐点和市场机会,从而实现创新赶超,这才是产业自主创新的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4.3深入开展部门创新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要将部门创新体系作为产业创新政策制定的基础,其主要的方法论来源是部门创新体系之间的比较和一个部门创新体系内部国家之间的比较。比较研究是理解部门创新体系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绩效影响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深入的比较研究,很难找出问题,并发现关键的组织制度缺失。可以在现存的部门体系之间进行区域或历史的深入比较,这些比较对政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确定政府应该干预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原因,至少是最重要的原因,以便于设计创新政策工具。从世界主要国家产业创新政策制定的经验来看,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已经成为经典的方法。在开放的创新体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政策制定,理应从创新政策本身的比较研究深入到部门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从而得出更加有价值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制综上,部门创新体系对于我国开展产业创新研究、定产业创新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部门创新体系并不提供理想化的目标建构模式。正如我们一再强调部门差异性和其在实践中的丰富与完善一样,没有一个统一、完美、高效的部门创新体系模板存在。比较现实的方式在这一框架下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要
[1]Carlsson,B.,ed.TechnologicalSystemsandIndustrialDy-namics,Bost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7[2]华宏勋,华宏慈等译.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4
[3]OriettaMarsili,theAnatomyandEvolutionofIndustries:TechnologicalChangeandIndustrialDynamics,EdwardEl-gar,2001
[4]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编.韦氏大学词典(Merriam-Web-ster'sCollegiateDictionary)第10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
司,1996
[5]金碚.工业经济学新体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1)[6]FrancoMalerba.SectoralSystemsofInnovationandProdu-ction,ResearchPolicy2002,31:247-264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
论.第二卷第三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OECD,OECDScience,TechnologyandIndustryOutlook2006,Paris:OCEDpublishing,2006
[9]陈小洪.鼓励我国企业创新的政策情况及有关建议.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6.12
[10]KONGXinxin,TheEvolutionofIndustrial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oliciesinChina,ChinaEconomist,Sep.2006
(责任编辑
徐
惠)
SectoralInnovationSystem:OneSignificantConceptInfluencingCurrentIndustrial
InnovationPolicies
KONGXinxin
(NationalResearchCenterforScienceandTechnologyforDevelopment,Beijing100138China)
Abstract:(SIS)
Beingdifferentwithmainstreamindustryeconomics,
recentlyoneconceptcalledsectoralinnovationsystem
alongwithitsmaincharactersoffullyreflectinglinkagesandinteractionsamongdifferentactorswithinthein-
dustry,hasbeenmoreandmoreadoptedininnovationresearchfields,anddeeplyinfluencestheformulationofinno-vationpolicies.Thispaperreviewssources,constitutesanddynamicsofSIS,thenanalysesitsapplicationsinOCEDcountries,China.
Keywords:sectoralinnovationsystemeindustrialinnovationpolicyeapplicationepolicyimplication
finallyprovidepoliciesimplicationsonthebasisofanalyzingproblemsofindustrialinnovationpoliciesin
2008.0281
正在阅读:
部门创新体系 - 一个影响当今产业创新政策的重要概念 - 孔欣欣11-07
山西省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2)B卷05-26
2010年与2005年武汉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对比分析08-19
关于国际结算的现状以及趋势分析-2K09-16
小学生安全知识儿歌02-09
第五届东凤镇十杰青年评选活动方案10-23
网络试题 - 图文06-20
足浴规章制度08-23
幼儿园家庭教育心得体会最新15篇03-2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创新
- 当今
- 概念
- 体系
- 部门
- 重要
- 影响
- 政策
- 产业
- 一个
- 孔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