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理数试题 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4-07-12 03: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A?yy?sinx,x?R,集合B?xy?lgx,则(CRA)?B为( ) A .(??,?1)?(1,??) B. [?1,1] C. (1,??) D. [1,??)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以求得A?[?1,1],B?(0,??),从而求得(CRA)?B?(1,??),故选C.

考点: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集合的运算.

2.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

313A.1 B.2 C.2 D.4

【答案】C

考点: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还原几何体,求其体积.

3.已知a,b?R,条件p:“a?b”,条件q:“2a?2b?1”,则p是q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考点:充要条件的判断. 4.函数y?xaxx(a?1)的图像的大致形状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x??a,x?0试题分析:化简函数解析式可得y??x,结合底数a?1,可以判断正确结果是B,

???a,x?0故选B.

考点:函数图像的选取.

【方法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图像的选取问题,在做题的过程中,需要先化简函数解析式,式子中含有绝对值符号时,需要先将绝对值符号去掉,对自变量的范围进行讨论,将式子化

x??a,x?0为y??x,结合底数的取值范围,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可以确定出该函数的图

???a,x?0像,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在选择函数图像时,一般把握住函数的定义域,对称性,单调性,周期性,以及所过的特殊点,就可以选出正确的结果. 5.将函数y?2sin(?x??4)(??0)的图像分别向左、向右各平移

?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4两个图象对称轴重合,则?的最小值为( )

1A.2 B.1 C.2 D.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以断定该函数的周期最大为2?考点:函数图像的变换,函数的性质.

?2??,此时有??2,故选C.

g(x?3)?1(a?0,且a?1)的图象恒过定点A,若点A在直线6.函数y?loamx?ny?1?0上,其中m,n均大于0,则

12?的最小值为( ) mnA.2 B.4 C.8 D.16 【答案】C

考点:基本不等式.

????????????????????A,B,CAB?2CA?3CB7.若三点不共线,,,则CA?CB的取值范围是( ) 3131(,3)(,3)(?,3)(?,3)A.4 B.4 C.3 D.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设CB?x,则CA?3CB?3x,由于A,B,C三点不共线,能构成三角形,

?x?3x?2

1?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3x?2?x,解得?x?1,由余弦定理可得

2?x?2?3x

?

AC2?BC2?AB2x2?9x2?4cosC?2? 22AC?BC6x2????????1310x2?4210x?42?x?1??5x2?2?3,?CA?CB?3x??5x?2,所以,由得,22246x6x故选B.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

【思路点睛】根据题中的条件,三点不共线,从而得知三点可以构成三角形,先设出边长

????????1CA?3CB?3x,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确定出?x?1,最后利用余弦定理,求得两

2????????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值,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式,将CA?CB转化为关于x的式子,最后将

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值域问题来求解,从而求得结果.

x2y28.已知F1、F2分别是双曲线C:2?2?1的左、右焦点,若F2关于渐近线的对称点恰落

ab在以F1为圆心,OF1为半径的圆上,则C的离心率为( )

3 B.3 C.2 D.2

【答案】D

考点:双曲线的离心率.

【思路点睛】根据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问题,可知OA?OF2,根据圆的性质可得FO?F1A,1进一步得到?AFO?60,从而得到1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知?AFO1?

?AOF2?120?,根据对称性,可知双曲线的渐近线是?AOF2的角分线,从而得到渐近线

的倾斜角是60,从而得出

?b?tan60??3,结合a,b,c的关系,从而求得离心率. a第Ⅱ卷(共9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前4题每题6分,后3题每题4分,共36分,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

9.设数列?an?是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a1?1且a1,a3,a6成等比数列,则数列?an?的公差d?_____,前n项和Sn?__________. 【答案】

1127,n?n 488【解析】

22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有(1?2d)?1?(1?5d),整理得4d?d?0,因为d?0,所以d?1,4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得Sn?n?考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n(n?1)1127??n?n. 24880,2).若线段FA的中点B在抛10.设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为F,准线为l,点A(物线上,则F到l的距离为______,FB?_______. 【答案】2,【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线段FA的中点为B(32 4pp,1),所以有1?2p?,解得p?2,所以44pp3F到l的距离为p?2,FB???2. 424考点:抛物线的有关性质. 11.已知??(???1?,),且sin(??)?,则sin??_____,cos(??)?_____. 62633【答案】

3?22?1,

36

考点:和差角公式,诱导公式.

?3x?y?0?P(x,y)12.已知点A(3,3),O为坐标原点,点满足?x?3y?2?0,则满足条件点P所

?y?0?形成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______,OP在OA方向上投影的最大值为______. 【答案】3,3

考点:线性规划.

13.已知P为△ABC内一点,且5AP?2AB?AC?0,则△PAC的面积与△ABC的面积之比等于_______.

【答案】

2 5【解析】

?2????1???????????????????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有5AP?2AB?AC,AP?AB?AC,延长AP交BC于D,

55?2????1????????5???2则有AP?AB?AC?AD,从而可以得到D是BC边的三等分点,且CD?CB,

3333232设点B到边AC的距离为d,则点P到边AC的距离为?d?d,所以?PAC的面积

3552与?ABC的面积之比.

5考点:向量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 14.已知ex?x3?x?1?0,【答案】1

1?27y3?3y?1?0,则ex?3y的值为_____. 3ye

考点:函数的性质.

【方法点睛】该题可以从两个方程中寻找相似的地方,显然后一个式子中是将?3y代替前一个式子中的x所得,从而可以确定出x与?3y是方程e?m?m?1?0的两个根,不难发现函数f(m)?e?m?m?1是单调增函数,从而说明x??3y,从而求得x?3y?0,最后求得结果,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构造新函数,应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 15.一个直径AB?2的半圆,过A作这个圆所在平面的垂线,在垂线上取一点S,使

m3m3AS?AB,C为半圆上一个动点,N,M分别为A在SC,SB上的射影.当三棱锥S?AMN的体积最大时,?BAC的余弦值为____. 【答案】【解析】

3 3

试题分析:如下图所示,SA?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SA?BC,又由

BC?AC,SA?AC?A,SA,AC?平面SAC,所以BC?平面SAC,又由AN?平

面SAC,所以BC?AN,又由AN?SC,SC?BC?C,SC,BC?平面SBC,所以

AN?平面SBC,

又由SB?平面SBC,所以AN?SB,又由AM?SB,AN?AM?A,AM,AN?平面

AMN,所以

SB?平面AMN,即SM为三棱锥S?AMN中平面AMN上的高,因为SA?AB?2,

所以

AM?SM?2,而AN?MN,故?AMN是斜边为2的直角三角形,故当

AN?MN?1时,?AMN的面积S取得最大值,此时利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相应的

边长,可以求得AC?23,所以 3cos?BAC?AC3?. AB3考点:垂直关系的转换.

【思路点睛】该题需要求的是?BAC的余弦值,需要将其放在三角形中,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式,可以将其转化为边的比值,所以最后的目标锁定在边AC的长度上,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可以确定出BC?平面SAC,进一步确定出AN?平面SBC,再求得SB?平面

AMN,从而得到SM为三棱锥S?AMN中平面AMN上的高,所以三棱锥的高已经成定

值,要使棱锥的体积最大,只要底面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即可,因为底面三角形是斜边确定的直角三角形,根据基本不等式可以确定等腰直角即可,最后再求得相应的边长,从而得到答

案.

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5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满足(1)求角C; (2)求

a?csinA?sinB?. bsinA?sinCa?b的取值范围. c【答案】(1)C?(2)(1,2].

?3;

考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

17.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PA?平面ABCD,M是棱

PD的中点,且PA?AB?AC?2,BC?22.

(1)求证:CD?平面PAC;

(2)求二面角M?AB?C的大小;

(3)如果N是棱AB上一点,且直线CN与平面MAB所成角的正弦值为值.

AN10,求的

NB5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

?; 4(3)1.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问连结AC,由已知数据和勾股定理可得AB?AC,可得AC?CD,再由线面垂直关系可得,第二问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数量积和垂直关系可得平面

MAB的法向量,根据图中的条件,得出平面ABC的法向量,利用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

从而进一步求得二面角的大小,第三问先设出点N的坐标,根据线面角的余弦值,建立x所满足的等量关系式,最后求得结果.

?x?0?令y?1,则?y?1,

?z??1?所以平面MAB的法向量n?(0,1,?1).

因为PA⊥平面ABCD,所以AP?(0,0,2)是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 所以cos?n,AP??n?APAPn??22??.

22?2因为二面角M?AB?C为锐二面角,所以二面角M?AB?C的大小为

?. 4

考点:垂直关系的证明,二面角,线面角. 18.已知a?0,函数f(x)?xx?a.

(1)当a?2时,写出函数y?f(x)的单调递增区间; (2)求函数y?f(x)在区间[0,2]上的最大值. 【答案】(1)(??,1],[2,??);

?2(2?a),0?a?4(2?1)?2?a(2)g(a)??,4(2?1)?a?4.

4??2(a?2),a?4?【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问将a?2代入函数解析式,并将解析式化简,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确定出函数的单调增区间,第二问先化简函数解析式,之后判断出函数在相应区间上的单调性,从而结合a的取值范围,分析函数在区间[0,2]上的最大值在哪个点处取得,再求得对应的边界值,最后将函数的最大值表示为关于a的分段函数.

试题解析:(1)当a?2时,f(x)??区间为(??,1],[2,??);

?x(x?2),x?2,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函数的增

?x(2?x),x?2考点:二次函数的性质,分类讨论思想.

【方法点睛】该题属于分段函数的问题,对于含有绝对值符号的式子,在求解的过程中,需要去绝对值符号,将函数解析式进行化简,第一问将a?2代入解析式,之后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最后确定出函数的单调区间,第二问结合参数的取值范围,结合研究的区间,通过函数图像的走向,对参数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分析最值出现的位置,即可求得结果.

x219.如图,以椭圆2?y2?1(a?1)的右焦点F2为圆心,1?c为半径作圆F2(其中c为已

a知椭圆的半焦距),过椭圆上一点P作此圆的切线,切点为T. (1)若a?5,P为椭圆的右顶点,求切线长PT; 4(2)设圆F2与x轴的右交点为Q,过点Q作斜率为k(k?0)的直线l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若OA?OB,且PT?3(a?c)恒成立,求直线l被圆F2所截得弦长的最大值. 2

【答案】(1)

34;(2)

24141.

2a2k2a2k2?a2则有x1?x2?22,x1x2?22,................................9分

ak?1ak?1k2(1?a2)可得y1y2?k[x1x2?(x1?x2)?1]?22,

ak?12

考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20.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满足2an?1?S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2(2)对任意n,k?N,有??k???nan?10k?97?0,求正数?的取值范围; 4(3)设bn?an?(?1),记Tn?【答案】(1)an?2n?1; (2)??n111????,求证:T2n?2. b1b2bn3; 2(3)证明见解析. 【解析】

1113?22n?23(3), ??2n?2???2n?22n?222n?22n?1b2n?1b2n2?12?2?12(2)?2?12111(1?n)11111114?2(1?1)?2,于是T2n??????3(?3?5??2n?1)?3?2n1b1b2b2n222241?4结论得证.

考点: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不等式的性质,恒成立问题的转化. 【思路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数列的综合知识,第一问要求的是数列的通项公式,在求解的过程中,根据数列的项与和的关系,类比着写出前一个或后一个式子,两式相减即可,需要注意对n?1检验,第二问恒成立问题向最值转化,从而求得结果,第三问需要将

1b2n?1?1求b2n出,即两项合并,之后再进行适当的放缩,将其化为可求和型的式子,应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得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s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