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

更新时间:2023-11-28 20: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护垭中心校 齐良利

问题的提出

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其今后工作、生活的质量。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老师们在历次的教学改革中也作出了种种努力,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指责还是此起彼伏。原因何在?教学的高耗低效还是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各方面成长,教师的主宰意识还是很难得到彻底改变,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认可度还不甚满意。据一项调查表明,在问小学生最不喜欢的是哪一门学科时,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语文??”令调查者寒颤与咋舌。课堂教学有如下问题: 1、教学目标盲目。

在备课时很多老师往往照着教参抄,没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课堂实施时目标性很差,全凭“感觉走”。有些教师备课时,目标制定没考虑“三维目标”,没有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情感、学习的态度放在学习的首位,然而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也往往置这些目标于不顾,致使学生兴趣索然,课堂气氛沉闷。 2、教学预设单线。

一些老师在预设教学时,往往关注的是每篇课文的字、词、句、篇,然后是写作方法、写作特点等,使应该充满鲜活生命色彩的语文课演变成繁琐的条分缕析课。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严密的问题,让学生追求老师头脑中的标准答案,直到回答到老师满意为止,整堂课充满了繁琐的分析。 3、教学过程封闭。

课堂上教师习惯用自己的设计思路去统一学生的学习,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学生得“一切行动听指挥”,既不能在自己感兴趣地方“细嚼慢咽”,也无法在没意思的地方“囫囵吞枣”。教师似乎只喜欢那些顺从听话的学生,而对提问的学生表现出厌烦、敷衍,或以为在刁难自己。教学的专制,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蓬勃与缤纷多彩,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的张扬,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和热情,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木偶”。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封闭。由于教学本身缺乏对学生智慧的足够挑战,学生的生命活力无法在课堂彰显,教学过程成为演“教案剧”的过程。 4、一些公开课,为展示而展示,成了众人精心“包装”后“成果”的集中炫耀。

这样的课,虽然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一帆风顺,实质上已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以上现象导致了现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低质、低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正是基于此而提出。

一·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意义:

1、让学生通过文本教材中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获得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对心灵的启迪,获得某种意义与启示,获得品格和人格的提升,找寻生存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2、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力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生态的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绿舟。 3、 可以寻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深入推进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4、让新课程理论真正地贯彻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努力缩短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业务素养与专业水平。 二、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过于追求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合作、对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所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认为人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是相统一。

三、课题中有关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再说得具体化一些,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的语文教学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愉悦心情,放飞心灵,张扬个性,师生激情澎湃,思维灵动,情感交融,通过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能引领师生亲身体验语文的内在美,让语文进入师生的内心世界,进而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生命成长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标准,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那样:“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有效教学,体现在教师要有效地讲授、有效地提问、有效地倾听、并有效地评价学生。

有效的讲授:是指教师讲授能够吸引学生,教师讲授总能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讲授的时机、内容、方法、时间恰到好处。

有效提问与有效倾听:有效教学的基本课堂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总不能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问”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避免“封闭”的问题,避免“满堂问”、“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带来的问题就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其实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认真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肯定也是从“倾听”那里得来的。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也是一种对话,好的老师总善于倾听。

有效的评价: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当然除了对文本的分析、阐述的语言外,教师的课堂调控语言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课堂调控语言大部分是以评价学生的分析、理解为主的,所以其评价语言的作用不可小视。评价语言要以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为主,把学生情感的变化作为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感情的发展确立教学进度,评价语言要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要丰富,其次教师要把握好评价时机,采用适时评价与延缓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还要启用多元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课堂高效。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增强新课程三维目标意识,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关注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实现课堂多向互动,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溢彩,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2、探索出一些师生互动、高效、简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策略、新做法。

3、通过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与专业水平,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运用教材、活用教材并有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五、研究内容

要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要使学生发挥课堂主体精神,使课堂成为师生勃发生命溢彩的精神乐园,要着重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教学预设的有效性。教学预设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备课。备课就是指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好一份教学方案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也强调不备课不能进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没有教学预设的课堂必定是无法实施有效教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实质;要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发,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积极创设条件。

3、动态生成的有效性。如果说预设是枝,那么生成是叶,二者相辅相成。有枝无叶不丰,有叶无枝不实。精心备课是一种预设。有了精心的预设,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而如果有了精心的预设,教师却按部就班,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又显得太枯燥,课堂缺少了一种灵气与活力。课堂的生成,

有教学资源的生成,还有教学过程的生成。而生成有效的关键因素是要求教师做到目中有人,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一举一动。只有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与学生的思维轻轻碰撞,才能产生静池中的一缕缕波纹,或激起一阵阵浪花。课堂生成的价值,就在于让课堂荡起理性的清风与诗般的涟漪。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动态过程的有效。 六、研究的具体策略

1、根据学情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目标指向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语文学科方面的总目标是:“??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重视知识与能力的习得,而且更要注重习得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情感的发展。当然,目标可能很多,但也并不是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每篇课文,每节课都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目标不要过多,过滥,不要宽泛。在一篇课文中,或一节课中,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中的哪一项能力,达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都要了然于胸,心中有数,明确到位。力求克服老师们在制定目标时照抄教参、随意制定目标的现象。 (2)目标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应根据本班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与能力制定一堂课、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当然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各方面知识与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这样可提高教学效率。

(3)目标确定根据学情而定。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情况各异,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提出较低的要求,也可以由学生视自己的情况自定学习目标。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群体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都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人而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恰当提出教学目标,以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行充分、开放的预设。

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是进行充分的预设,没有预设的课肯定不会是一堂优秀的课。缺少精心预设的教学是不完善的,而不认真进行预设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因此要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要进行有效的预设。

(1)钻研教材透彻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教师是教材,倡导教师依照自己的专业理念与水平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所以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立足大语文的角度和语文课的总目标对教材中的文本材料进行深度地钻研,对文本内容融会贯通,再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角度或切入点

对文本教材进行深加工、预设,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并充分有效地将教材中的文本知识激活、串连,形成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特色,从而达到高效。

(2)了解学生全面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经常性地遇到被学生中涌现的意外问题而牵制教学进程,一时老师会可能很尴尬,究其原因,除了老师教学机智不够丰富外,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学生认知能力与实践基础的过高或过低要求,都可能导致课堂意外的发生。所以预设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认识水平,然后在这基础上预设教学板块与流程。如果教师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开放性的预设中就要多考虑几套预案。只有在了解学生基础上的教学预案,才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感,学生才会反复地品味、琢磨和交流,才会产生出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才会有创造思维的闪现,才会实现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3)教学设计板块化。现在的课堂教学倡导开放、民主,所以板块化的教学流程比较适宜这样的教学。这里的板块化是指教学结构板块。一堂课总是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教学结构,这些结构大多由几个或多个问题情境组成,这就构成了教学板块。然后就在板块的牵动下,由教师、学生共同商讨,以交往互动为主要方式确定教学思路,生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发挥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的整合优势,将培养目标整体推进。板块式教学把语文教学看成一个有机的、不可肢解的整体,每个板块都有一个集中的问题情境,有较大的课文覆盖面,有较强的对外辐射力,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功能。它与传统的线形教学思路不同,能变原本单一性的语言训练为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能力求改变分散为集中,繁杂为简约,单一为综合,慢节奏为高效率,从而使语文三维目标在整体中优化,在整体中推进。

3、坚持适度有意义的教师讲授。

讲授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授的优点是教师能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还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概括教学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但要使讲授有意义,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准确、简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逻辑性强,讲授的时间也不宜过长。适度的讲授中其实也有师生情感的交流,也有师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学习是否有意义,并不取决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决定于是否满足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只要教师正确、适度地运用讲授,它也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 4、构建生态、平等的过程。 (1)教学环境和谐化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像,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基决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2) 教学过程生态化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注重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东西,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管多么的正确或多么的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料,我们教师要利用并开发好这些资源,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生态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胸有预期目标外,还可根据教学活动的变化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走向更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所以可从“学生的开口说话”中生成,找准起点,因人施教;也可从“学生的回答”中生成,由此及彼,趁热打铁,还可从“学生的提问”中生成,顺势延伸,乘胜追思,这样就有可能达到“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上,我们不在于教师解开了学生头脑中多少个问号,而在于学生产生了多少新问号;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么严密,而在于是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的探究欲。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获得知识的同时是否培育了足够的自信。要突破课堂中心的局限模式,向社会拓展,向生活渗透,向所有蕴含着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

(3)教学地位平等化。我们的教师就是心肠太软,而对一篇篇意蕴丰富,情感灵动的课文,恨不得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和感受一古脑儿地传递、输送给学生,殊不知,教师头脑中的东西只不过是他从教参那里学来的,然后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所以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们的诉说,拼命地追求在他们认为无疑是标准的答案。然后居高临下地评价。但是在追求这正确的背后,教师却忽视了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儿童是活生生的有着丰富情感的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这种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做法,禁锢了多少鲜活的思想,泯灭了多少创造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自己放在思想主宰、知识权威的神圣地位,试问,这样的课堂“对话”会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吗?会有思想与思想的交锋吗?真正的对话首先要做到师生平等,教师要蹲下身子细心地聆听学生的声音,真正的教育应该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心与心的对话又必然从真诚的倾听开始。在蹲下身子的倾听中,我们将听到学生思想的“抽穗”,思维的“拔节”,情感“裂变”的声音,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4、实施煽情、愉悦的评价

(1)教学评价煽情化。教师的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同时评价要注意适时、适度。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同时教师语言也要又幽默风趣,评在关键处,煽在动情点,这种煽情性的评价,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迅速升温,有利于更好的学习语文,增强实效性。

(2)教学心情快乐化。快乐不仅仅是课堂表面上的那种“活跃”,快乐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激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需求。而语文课上的“快乐”追求的是一种语言的诗意,思维的灵动,个性的张扬。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向快乐。它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学生喜欢语文课,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愉悦;二是喜欢阅读和写作,在此其中能够感受到读写的快乐,能够欣赏到语言文字内涵的哲理美、诗意美;三是能够积极参与创造性的语文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如果学生能始终怀惴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上述的教学活动中,其效率肯定提高。 5、寄希望于教师素质的锤炼、提升。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现在大多教师对一些新理念还只是一知半解,很难有效指导教学实践;再加上现在的班级人数多,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耗去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教师处于新旧观念的过渡时期,观念碰撞上的矛盾也在困扰着教师。现在虽有部分名师,他们有较高的理

论素养,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能够捕捉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动态课程资源,去实现“无法预约的精彩”,但这样的老师只是凤毛麟角。大多的一线教师,教学目标不能准确制订者有之,教学设计杂乱无章者有之,重点、难点偏移者有之,照本宣科、机械串讲者有之。更有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不强,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等都不到位。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素质的磨炼、提升已是迫在眉睫。可以通过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也可以发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提升。当然只有教师的真正内需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素质。 七、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主人,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2、实践性原则:由于方案还只是一个预案,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还必须亲自实践才知道。尤其是在课堂动态生成的把握与驾驭上,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与锤炼。

3、全体性原则: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所以教学中要兼顾中下学生,不让每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4、动态性原则。由于教学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进程,会有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存在,而且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学生的行为变化也是不可预设的,因此,教师要灵活动态地处理实施过程中的小细节而又要不违背文本目标的实施。

5、开放性原则:指内容、空间、教学方式方法的开放。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大胆打破原有的课堂座位的格局,多种组合,使得活动的氛围更协调,更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角色互换;有利于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理论学习法等

1、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改年级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分别在课题组成员所教的班设立实验班进行实施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验,并设立相应平行的对照班级进行比较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5、理论学习法:边实验边学习相关理论,用以支撑教学实践。 九、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1)探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针对问题,提出研究课题。(2)学习相关理论。(3)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按照课题方案进行实施。并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不断改进、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收集实验过程材料进行汇总整理。写出成果报告。 十、研究对象

各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各个班级,涉及低、中、高各个学段。 十二、课题成果的表达形式:成果报告、优秀教案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sm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