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女性秘书双性化人格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3-11-26 14: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女性秘书双性化人格的影响

【摘 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性别角色模式。现代社会中,沉重的传统理论道德仍然阻碍着女性的真正解放,尤其是在工作中,对女性工作者的心理、性格有着很大影响。在现代文明中,塑造现代女性人格,培养女性工作者的双性化人格,不仅对女性的进步与发展,而且对女性自身健康心理的培养以及工作开展都有深远影响。本文从心理学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及人格特征和现状,着重分析了女性秘书双性化人格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具备双性化人格的特质对女性秘书的身心健康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倡女性秘书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 双性化 人格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 女性秘书 影响因素

Inquiring about the impact of the negative facto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androgyny of female Secretary

Han wenj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 Law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China)

Abstract: Androgyny is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personality, is a personality of both men and women the benefits of an integrated personality type and is in line with modern gender rol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In modern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moral heavy still prevent the true liberation of women, especially in the work of female workers in psycholog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haracter. In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shaping of modern female character, training of female workers of Androgyny, not only for the women'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women of their own culture as well as the work has far-reaching effects. Psychology, etc. In this pape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ual nature of the concept of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atus quo, focusing on an analysis

1

of bisexual female Secretary of the impact of personality factors, especiall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mpact of negative factors. Have found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Personality of the Secret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women and work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promotion of women in this article the Secretary of Androgyny training.

Key Words: Androgyny personality trait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emale Secretary influencing factors

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两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男人)和gyne(女人)。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

[1]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现代社会中,沉重的传统理论道德仍然阻碍着女性的真正

解放,尤其是在工作中,对女性工作者的心理、性格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在现代文明中,要善于打破传统的性别观念束缚,注重培养女性工作者一种健康的人格模式—双性化人格。

“轻商”观念阻碍创业

齐鲁晚报:虽然有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但一项调查报告仍然显示,55.5%的学生希望留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国有单位工作,仅有6%的学生愿意选择民企,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创业。您如何看待这一调查结果?

王乃静:去年,我去温州等地考察,那里的年轻人中学毕业就去经商。但我们北方人受儒家文化影响,重仕轻商,希望孩子“学而优则仕”,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也倾向于政府机关和国有银行,极少数人会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在国外竞争性的社会中,很多人毕业后大多都不愿当公务员。虽然公务员很稳定,但是工资低,大家就有创业欲望,要去干企业、干公司,将来能够赚到大钱。社会应该扭转这种导向,让大学生能够勇敢地走向市场,这样就可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这个事情可能有风险,但年轻人就是要去竞争,市场经济社会,就应该去竞争。

1对双性化人格的理解

1.1双性化人格概念来源 1.1.1背景

2

双性化人格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研究背景中,性别差异研究发起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它最初关注的是男女智力的差异,后来扩展

[2]

到两性气质差异的研究。弗洛伊德(sigmud. Freud)首先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3]的概念。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r. Gung)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

阿尼姆斯(animus)”理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

[4]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了使个体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

成长,应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因素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因素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一定的展现,否则这些被压抑到意识深处的异性因素的逐渐积累,最终会危及生命主题的存在。

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人们本着男女平等的精神,力求缩小男女性别的差异。由于身体和生理上的差异是先天决定的,所以人们试图改变社会观念和男女社会角色的方法来提高妇女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专业心理学家,一方面十分注重女权运动者的热情,但又担心单纯的政治热情没有多大的说服力,总想用心理实验的材料科学的说明两性心理差异的意义。于是学者在男女心理性评估与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性化人格的假说。 1.1.2产生

1964年,罗西(Rossi)首次正式提出“双性化”概念,他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而不是传统的单向纬度。然而研究双

[6]性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

[5]

1974年,贝姆从双性化个体处事灵活的认识角度,以两性气质是两个不同维度的理论基础编制了Bem性别角色调查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简称BSRI),宣称其研究目的是“使人类个性从个体的性别角色刻板形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形成

[7]健康的心理概念,从文化强加给男性化、女性化的限制中解脱出来”,并以此开

始对双性化进行实证研究。贝姆将人的性度分成四种:双性化、典型的男性化、典型的女性化、未分化。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得会更好些,对各种情况的处理也都能得心应手。司本斯(Spence)等人编制出个人属性问卷(简称PAQ),调查结果表明女性中有27%的人属于双性化人格,这种类型的个体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她们有高水平的自我

[8]尊重和更好的塑造性以及适应能力,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性格模式。

3

1.2双性化人格特质 1.2.1传统的人格特征

群体或个人对在这个群体中占有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所持的一定期望,称为角色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之间的桥梁。每一种身份的人都必须按照其身份地位所应有的行为模式行事,即按照社会对他的角色期望行事,否则他就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他的生活就会受到干扰,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人们终生都在不断地为了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期望而学习与角色相应的行为方式。男女两性历来被认为是有区别的。除了生理上的差别以外,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有一套模式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符合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社会就会予以赞扬、承认,否则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样男女两性就塑造出为社会所接受的人格特质。东西方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是男人要有男人气,女人要有女子气。“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两种互不相容的人格特点,一个人要么具有“男性化”特点,要么具有“女性化”特点,绝不会两者同时具有。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是互不相容的。

所以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刚强、自立、进取,而女性柔弱、依赖、温顺。因此,许多男人都努力扮演着刚强的角色,费尽心思去维护一个社会所接受的男人形象,而许多女人则忍受着性别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扮演着贤内助的形象。这种性别角色已经深入到许多女性的思想深处,她们遇到困难常归因于性别、体能差异。这种潜藏在思想深处的性别角色期待,导致了女性没有自信心和竞争力,甘心相夫教子,以丈夫和子女的成功作为自己的人生支点。

这种传统的性格定位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已被人们习惯和接受,想要彻底改变是很难的。但我们应该看到,社会是在发展的,人们的观念也是在发展的,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改变的,原来的那种把女性局限在女性化角色上,男性局限在男性化角色上,无疑是限制了个性的发展。双性化已逐渐成为性别角色发展的新方向, 双性化人格理论的提出彻底打破了这种建立在社会性别建构基础之上的性别刻板定型观念。 1.2.2双性化人格特征

双性化人格理论以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是两个独立的维度作为理论基本假设,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人格特征和女性特征是可以在一个个体身上很好地融合的,很多被旧有文化约定为男性或女性单独拥有的人格特质,实质上是属于两性共有的

4

[9]

[10]

性别特征。

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双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s(男人)和gyne(女人)。“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

[11]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男性与女性心理特征,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在西方的研究中将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称为性别倒错,即就是男性表现出极端女性化的特征,而女性具有极端男性化的特征,比如攻击性强、暴躁等。现代心理学对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理解与传统的性别社会文化有着明显的、质的差异。在许多心理学家看来,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异性一体的同义语。女性化的男性,是在保持有男性特征的同时,增加女性特征的倾向,开始具有女性性别特质的某些特征,但他与双性化者相比,他的男性特征处于隐性表现不充分,继而就显现出女性特征较为突出。同样男性化的女性,也是在保持女性特征的同时开始具有

[12]男性性别特质的某些特征。

贝姆将人的性格分为四种:双性化人格、典型的男性化人格、典型的女性化人格和中性化人格。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无论男女,双性化人格都是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其次是男性化人格模式,再次是女性化人格模式,最后是中性化人格。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更容易适应当今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是一种理想中的完美的人格。

本文将双性化人格又分为女性的双性化和男性的双性化两种类型。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以及受人们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两种性格类型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存在很大差别。

第一,女性的双性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固有观念的转变,女性的双性化是当今社会中发展较明显的一种性格模式,而且这种性格模式也逐渐被人们接受。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中,女子打扮成男子的事件或图画往往从古代开始便有所记载,其中很少有包含贬义的舆论倾向存在。这样一种传承上的默许到了今天也在影响着人们对于双性化的看法。女性的男性装束被认为是英姿飒爽的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sl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