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4-06-10 04: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标要求】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头骨化石,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 北京人

【学习难点】 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第二部分为“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第三部分为“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方向——北京人的特征”。

一、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

1.说出我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包括古人类遗址、时间、地点、生活方式)。

2. 相关史事记载:人类由猿演化而来。距今300万年左右,猿学会了直立行走,并会制造工具,这就是早期直立人类。距今约3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智人。距今一万多年,智人过渡到现代人类。

(1)依据材料概括,早期直立人类的特征。 (2)依据材料指出人类的演化过程。

二、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 1. 认真阅读教材,简要陈述北京人发现的过程。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直接证据是什么,对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三、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北京人的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右图);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他们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

材料二 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1.根据材料一和右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异同。 【自主建构】

1

【课后反思】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学习过程】

一、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知道使用火。

2. (1)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

(2)猿——早期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二、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

1.1921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发现北京人遗址;加拿大科学家步达生根据三枚牙齿将遗址命名为北京人;1929年中国科学家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和用火遗迹;1936年中国科学家贾兰坡发现三枚头盖骨。

2.古人类化石;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北京人的特征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会用火;会制造工具;群居,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

(2)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身高比现代人略低。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标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业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 【学习重点】 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 【学习难点】 对原始农业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半坡居民的生活”。第二部分为“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第三部分为“原始农业的发展”。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阅读教材,讲述半坡居民的生活情况(包括生活时间、地点、生产生活状况)。

2. 第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古代居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今天的学习,请思考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2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1.阅读教材,讲述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况(包括生活时间、地点、生产生活状况)。 2.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生活区域 劳动工具 农作物 房屋样式 农业工具 家畜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乐器 纺织工具 其他技术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 ,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 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2)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4.观察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复原模型图,看一看它们在房屋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议一议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阅读教材,简述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举例、兴起地点、农业工具的演化等方面) 2.依据教材指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及意义。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过程】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距今约六千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家禽;使用陶器,有乐器,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2.居住条件优越,从事种植业,劳动工具更为先进。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1.距今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居住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人工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会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雕刻技术和用漆技术先进,发明织布机,学会养蚕缫丝。

2.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生活区域 劳动工具 农作物 房屋样式 农业工具 距今六千年 半地穴式骨器、角圆形房屋 器 家畜 乐器 纺织工具 其他技术 骨针、骨半坡居民 黄河流域 骨器、角器 粟 猪狗 陶勋 锥、纺轮

3

距今七千河姆渡居民 长江流域 骨耜 年 水稻 干栏式建筑 骨耜 猪狗水牛 骨哨 织布机 雕刻、用漆 3.(1)河姆渡、半坡

(2)同:从事种植业、先进的劳动工具 不同:种植作物不同;河姆渡有水牛家禽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采集狩猎——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湖南发现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的人工栽培粟)。 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用耒耜等生产工具进行耕作。 2.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学习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及发明;尧、舜、禹;“禅让制”。 2.知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认识社会发展更替的原因。 3.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 【学习重点】 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学习难点】 对“禅让制”的认识。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炎黄华夏的由来”。第二部分为“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第三部分为“尧舜禹的禅让”。

一、炎黄华夏的由来

1.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我们为什么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2.“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从材料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阅读教材,简述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谁?

4

(2)依据材料归纳“轩辕”的功绩。

3.远古传说是历史事实吗?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三、尧舜禹的“禅让” 1.什么是禅让制?

2.材料 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依据材料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书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对百姓十分关心,部落如有人挨冻受饿,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在他耕过田和打过鱼的地方,人们受他的影响,都养成了谦让的好风气。

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尧、舜、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位杰出首领,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材料二中“ ”内 应填入的内容是什么?

(3)原始社会末期这种推举领导人的办法,到现在还有借鉴作用吗?请结合实际说一说你的想法。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学习过程】 一、炎黄华夏的由来

1.古代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首领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实现了部落联盟的联合,同时炎黄两大首领还有许多的发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故而,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多民族统一,部落联盟交往密切,习俗相近。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耒耜、五谷、蔬菜、陶器、纺织、乐器琴瑟。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水井、船只、炼铜、弓箭和指南车。 2.(1)黄帝

(2)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叛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5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习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第二部分“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第三部分“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一、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

1.阅读教材,找出战国七雄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产生的历史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咏史诗·流沙》 (1)材料一中的诗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怎样的政治局面? 材料二

(2)指出哪幅漫画是描述战国时期场景的?当时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战役? 二、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1.阅读教材,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影响。

2.材料一 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3)用材料一中一句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三、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1.阅读教材,找出都江堰修筑的时期、人物、地位、功能、影响。 2.材料一 (都江堰)

材料二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有何功能?

11

(2)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与周边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7课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 1.见课本。

2.(1)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2)漫画:长平激战。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二、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1.见课本

2.(1)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严刑厉法、赏罚分明、公平无私、不畏强权。 (3)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

(4)改革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适时改革、变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三、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1.见课本。

2.(1)都江堰 李冰 防洪、灌溉、水运。

(2)关系: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建议:及时清理河道,加固堤坝;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对都江堰进行修缮等。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1.知道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主张。 2.探讨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3.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古代先贤的智慧。 【学习重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2.老子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12

【学习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诸子百家在当世和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

本课内容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交流---百家争鸣孕育雏形”。第二部分为“碰撞---百家争鸣大放异彩”。

一、交流---百家争鸣孕育雏形 1.阅读教材找出老子的政治主张。

2.阅读教材找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孔子的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2)结合语文课文《论语》,你能用论语中心语句来反映孔子的主要思想吗? 教育对象: 教学方法: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4.材料 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景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据材料,“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伏尔泰为什么推祟孔子思想? 二、碰撞---百家争鸣大放异彩 1.阅读教材,讨论后填写以下表格。

学派 姓名 孔子 孟子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 孙武 历史地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2.联系当时社会实际,想一想,为什么法家思想会受到统治者重视? 【自主构建】 【课后反思】

13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交流---百家争鸣孕育雏形

1.万物运行尤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主张“无为而治”。

2.政治主张:孔子提倡恢复西周的制度,主张以礼治国;提出“仁”的学说,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贴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成就: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1)他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

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发表自己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4.核心:仁。原因: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 二、碰撞---百家争鸣大放异彩 1.略

2.(1)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2)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以“法治”来维护,这种理论被秦王嬴政所采用,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标要求】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和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具备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初步具备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14

【学习难点】

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学习过程】

本课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建国伟业,霸气彰显”。第二部分为“中央集权,传承千秋”。第三部分为“治国方略,泽被后世”。

一、建国伟业,霸气彰显

1.阅读课本,明确秦统一六国的背景、时间、都城、人物(掌握一个王朝的四要素)以及秦朝的地位。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七国争霸中原,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统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材料三 长平之战后,六国在军事上再也无力与秦抗衡。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秦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2)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 二、中央集权,传承千秋

1.阅读课本,找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1)最高统治者: (2)在中央: (3)在地方:

2.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看科幻小说吧!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科幻世界的时空隧道来到秦朝。瞧:秦始皇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1)记者甲问:“尊敬的始皇帝,据说您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请问在中央主要由哪些官员负责呢?”

“始皇”答曰:

(2)记者乙问:“陛下,您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那您会采取什么新的措施来加强管理呢?” “始皇”答曰:

(3)记者丙问:“尊敬的始皇帝,您认为您做的哪些事情可能会受到后人的赞誉呢?哪些事情可能会受到后人的指责?

“始皇”答曰: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亟役万人,暴其刑威,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也,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

15

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六国者,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三、治国方略,泽被后世

1.阅读课本,找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2.材料一 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仅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且因为他……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心的历史时代。

---历史学家翦伯赞

(1)依据材料一,指出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杰出人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文化方面列出秦始皇是“杰出人物”的成就。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自主构建】 【课后反思】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建国伟业,霸气彰显 1.略

2. ①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顺应民意。 ②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 ③长平之战之后,六国无力与秦国抗衡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中央集权,传承千秋 1.详见课本。

2.(1)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郡县制。

(3)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筑长城;兴修灵渠等可能会受到后人的赞誉。“焚书坑儒”可能会受到后人的指责。

3.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三、治国方略,泽被后世

16

1.详见课本。

2.(1)原因: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成就:统一文字。

(2)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专制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③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标要求】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学习目标】

1.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2.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比较归纳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学习重点】

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学习难点】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学习过程】

本课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官逼民反”。第二部分为“揭竿起义”。第三部分为“楚汉之争”。

一、官逼民反

1.阅读教材,了解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二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三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行盗,即使只抢一钱,每个参与者都要断左足,平民偷东西不到一钱,罚劳役30天。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根据三则材料概括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揭竿起义

17

1.读图(大泽乡起义)并回答。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结果—— 意义—— 2.畅所欲言

“孔夫子是有些好处……但秦始皇比孔子还要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

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一些人骂了几千年。” ——毛泽东

有人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功不可没,是个伟人;也有人说,秦始皇穷奢极欲,统治暴虐,是个暴君。你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3.以史为鉴

强盛一时的秦王朝迅速灭亡,根本原因是什么?留给你怎样的启示? 三、楚汉之争

1.阅读教材找出巨鹿之战的时间、双方、结果。

2.小组讨论: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先后性质是否一样?为什么? 【自主构建】 【课后反思】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官逼民反 1.略

2.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严酷的刑法。 二、揭竿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结果——失败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放抗残暴的统治。

2.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18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

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3. 原因:秦的暴政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爱惜民力。 三、楚汉之争 1.略

2. 不一样。秦灭亡之前属于农民战争,秦亡后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标要求】 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1.掌握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2.通过思考“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文景之治”的成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习,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学习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学习难点】“文景之治”的成因 【学习过程】

一、西汉的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二、“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请回答。

材料一 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 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这一状况是怎样造成的? (2)汉高祖刘邦是怎样改变这一面貌的?

材料二 (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材料三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3)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社会经济?效果如何?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三、对比秦亡汉兴

19

回忆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再对比他们在位时的统治,谈谈你的看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自主构建】 【课后反思】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略

二、(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是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破坏了社会经济。

(2)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 释奴为民和十五税一),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劝诫百官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效果:文景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逐步恢复,社会比较安定,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历史上称着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4)汉朝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以德化民”,提倡节俭等。

三、不同之处;秦始皇的骊山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只用陶瓦装饰。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标要求】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目标】

1. 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 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汉武帝,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王朝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 评价汉武帝

20

【学习过程】

本课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上的大一统”,第二部分为“思想上的大一统”,第三部分为“经济上的大一统”,第四部分为“评价汉武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

(1)材料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 (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思想上的大一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 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经济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评价汉武帝 【知识构建】

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经济方面 思想方面 政治方面 王国问题 监察问题 措施 影响(作用) 【课后反思】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封国(或诸侯、王国;或王国问题)势力过于强大;颁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二、(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1

(2)见教材,略 三、见教材,略

四、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西汉国力最为强盛。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经济上,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还重视兴修水利,亲治黄河,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军事上,打败北边的强敌匈奴,解除了匈奴威胁。民族关系上,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汉武帝的过失是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迷信奢侈,重有酷吏。晚年社会动荡,几乎成为危局。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学习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2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学习过程】 一、1.略 2.略

3.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 1. 略

2.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三、1.略

2.(1)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2)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标要求】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学习重点】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23

【学习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

第一板块:丝路沧桑——汉通西域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播放《汉武大帝》中,汉武帝在承明殿接见张骞的视频。根据视频,提出问题:

1.手持汉节的张骞衣衫褴褛,这说明了什么?(可根据视频中张骞的回忆和当时西域的恶劣环境)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为了寻找盟友夹击匈奴,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

第二板块:丝路花语——丝绸之路 (汉通西域地图)

1.请根据上图,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2.材料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此外,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材料二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金刚经》发现于敦煌;人们已在在遗迹楼兰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另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处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第三板块:丝路展望——展望明天

材料一 丝绸之路作为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具有悠久的灿烂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标志着文化线路正式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新领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协调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政府展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行动计划”。

材料二 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联合申遗,中国共有57处景点进入预备名单,其中陕西20处、甘肃12处、新疆11处、宁夏4处、青海4处、河南6处。一旦联合申遗成功,将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将成为成功申遗后最大的受益者。

如何用一种好的方式宣传丝路申遗?如何让“丝绸之路”能成功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何让承

24

载千年古史的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辉煌,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你依据丝路的过去与今天,写一份开发丝绸之路的计划书。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学习过程】

第一板块:丝路沧桑——汉通西域

1.学习张骞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顽强斗志。

2.①张骞出使西域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中国从此才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和空前繁荣。

第二板块:丝路花语——丝绸之路

1.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2.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3.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第三板块:丝路展望——展望明天 略。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标要求】

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参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学习目标】

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史记》、道教和佛教 2.了解造纸的工序

3.认识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史记》、道教和佛教。 【学习难点】 了解古代中医学的成就。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造纸术的发明”;第二部分为“张仲景和华佗”;第三部分为“历史巨著《史记》”;第四部分为“道教和佛教”。

一、造纸术的发明

25

1.阅读教材,找出最早出现的纸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时间,谁改进了造纸术,其成就及影响是什么? 2.思考,回答。

(1)简述东汉以前我国书写材料的演变。

(2)“蔡侯纸”出现于哪一个朝代?它使用的原料有哪些?

(3)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将废旧纸张或纸制品回收,经过加工,重新制造出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纸),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张仲景和华佗

1.阅读教材,华佗和张仲景,一个是“神医”,一个是“医圣”,其中一位会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作体操,另一位被称为“坐堂先生”。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吗?他们到底对祖国的医学作出了什么贡献,才赢得人们如此尊崇呢?

2.观察下面的两幅画像,回答问题。 (华佗和张仲景像)

(1)这两个人都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2)请写出他们各自的成就。

(3)请对上述人物的成就进行简要的评价。 三、历史巨著《史记》

1. 阅读教材,司马迁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撰写的《史记》是什么体例的史书?这本书的史学成就有哪些?

2.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向)异也。……仆窃不逊(不谦逊)……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时期的人?写了一本什么书? (2)这本书被鲁迅称誉为什么?

(3)这本书的体裁、内容和文字特色是什么?

(4)为了完成这部书,他付出了很多努力。请你讲讲他的故事,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道教和佛教

1.阅读教材,找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兴起的时间及原因?佛教、道教的教义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闲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世界无常、实际平等、大千世界、清规戒律、抛砖引玉、昙花一现、一针见血、心心相印等等都来自佛教经典。

材料二 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1)佛教和道教传入我国之后,很快就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植。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你能看出这是为什么吗?

26

(2)请举两个实例谈谈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学习过程】 一、1.略

2. (1)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木简、帛、纸。 (2)东汉 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等。

(3)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 1. 略 2.(1)汉代

(2)华佗成就:创制“麻沸散”和编创“五禽戏”;张仲景成就:著有《伤寒杂病论》 (3)“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三、1.略

2.(1)司马迁 西汉 《史记》。 (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纪传体通史,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4)不屈不挠、持之以恒。 四、1.略

2.(1)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那么,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这种说法迎合了统治者害怕人民反抗的心理,因此受到了大力扶植。

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所以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宗教成为人民精神的寄托。备受封建统治阶级压迫的劳动人民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就将希望投向所谓的来世幸福上。

(2)少林寺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标要求】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27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第二部分为“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找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及战争特点是什么?) 战役名称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 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 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4)请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3.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回答。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

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 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材料三 “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史学家) 材料四 “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周瑜 你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 魏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影响 特点

28

蜀 吴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材料二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材料三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

你是如何评价三国鼎立这一政治格局的?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习过程】 一、

2.(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优势 ;唯才是举 ;实行屯田 (2)骄傲轻敌,不习水战,孙刘联军使用火攻

(3)都是以少胜多;胜方都是指挥得当,败方都是骄傲轻敌;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4)略

3.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二、

2. 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标要求】 知道两晋的更替。 【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十六国的由来。

2.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其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 3.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西晋的兴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学习难点】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西晋的兴亡”。第二部分为“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

29

1.阅读教材,简述西晋的建立、统一、灭亡的历史史实。

2.阅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在西晋初年就爆发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 二、北方各族的内迁

1.阅读教材,写出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结合课本73页《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内迁后的地理位置。

2、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的王朝?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过程】

一、1.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2.“八王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西晋统治者昏庸腐败。 性质:西晋统治者内部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一场混战。 危害: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导致西晋衰落下去。 二、1、东汉末年;匈奴、鲜卑、羯、氐、羌。地理位置:略。

2. 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少数民族的起义。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标要求】

知道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东晋的兴亡”。第二部分为“南朝的政治”。第三部分为“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阅读教材,简述东晋的建立、发展、灭亡的历史史实。 2.阅读教材,写出东晋淝水之战的影响。 二、南朝的政治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sb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