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2011—2015年
更新时间:2024-07-02 02: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衢州市是哪四省交界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2011—2015年)
为全面实施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业创新、富民强市”战略,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推进衢州教育现代化建设,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服务我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为衢州经济新飞跃再作新贡献,根据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订《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2011—2015年)》。 第一章 成绩与问题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衢政发〔2007〕51号)精神,以实施职业教育“双六计划”为抓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总体要求,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加大投入强化基础,改革创新挖掘内涵,加强管理保证质量,职业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衢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一)职教资源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市本级完成了市交通中专迁建工程,并与市技工学校进行资源整合,组建了市工程技术学校;江山市投资6000多万元,实施了江山中专和江山职教中心两校扩建工程。开化县投入3000万元用于县职教中心迁建;衢江区将两所职业学校合并为衢江区职业中专;龙游县职业学校经过整合已进入新校区的规划阶段。“十一五”期末,全市有高职院校1所、中职学校21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4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分别比2005年新增3所、2所和3所。全市高职在校生4917人、中职在校生41360人。
(二)基础能力得到提升。
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快速提升。据统计,2010年全市中职学校生均建筑面积9.41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4.7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2116元,比2005年增加92.19%。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7.12%,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66.3%,比2005年提高50个百分点。
各职业学校主动对接当地主导产业,以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十一五”期间,全市国家级实训基地和省级实训基地均实现零的突破,分别达到3个和15个,并建设了市级实训基地12个。新增省级示范专业18个、市级示范专业42个,省、市级示范专业分别达到26个和50个。
(三)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连续9年实现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1:1。各职业学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原则,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毕业生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5年来全市职业学校共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8万余名毕业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紧张状况。
(四)培训体系不断完善。
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职业学校和乡镇成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拓宽社会服务功能,大力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在职职工、新型农民的各类培训。全市建有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32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5家、职业技能鉴定所7家、职业技能鉴定站18家,鉴定工种300余个,考评员队伍375人,形成了多层次、多工种、多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体系,进一步扩大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5年来,全市培训技能人才231220人,获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186413人(其中:培训企业在岗技术工人38511人,开展紧缺工种培训8971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6520人)。
(五)辐射效应初步显现。
充分利用我市地处四省边界的区位优势、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和就业市场优势,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壮大实力,辐射力不断提升。据统计,目前在衢就读职校的市外学生近万人,每年近300批次海内外同行、专家、学者、记者来衢州考察学习,国家、省级主流媒体和各级职业教育论坛纷纷报道衢州职业教育模式,介绍“衢州经验”。衢州职业教育正向周边省市及全国辐射,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雏形已初步显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积累发展,我市已具有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工作基
础与比较优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市职业教育在投入机制、发展方式、培养模式和发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逐步加以研究解决。
(一)观念尚未转变,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共识基本形成,但一些地方和单位对职业教育在促进劳动就业、服务产业升级、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仕途轻工匠”的人才观念,一线技术工人待遇偏低、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不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投入仍显不足,保障力度有待加大。
通过近年来加大投入和建设,我市职业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基础较差、历史欠账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依然较为薄弱,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场地设备,都还不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更新的需要。部分县(市)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尚未达到规定要求,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的提取使用机制仍不健全,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基础较为薄弱,师资、设备有待加强。
一是优质资源比例偏低,全市仅有市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12所,不到学校总数的60%,高职院校尚未进入国家、省示范性高职行列。二是师资质量偏低,全市中等职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只有87.12%,高级教师比例16.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办学校教师编制偏紧,民办学校教师学历偏低。三是学校基本设施配备、实训基地建设等滞后,民办职校普遍缺乏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生均建筑面积和生均仪器设备值尚未达到规定标准。
(四)机制不够完善,校企合作有待深化。
职校主动研究市场用工需求,主动接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还有待加强,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结构、职业岗位的需求相脱节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有待深化和完善。由于市内外就业待遇和用工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外流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要求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前瞻性、整体性研究和统筹协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综合实力不强,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我市职业教育虽在周边有一定影响,但真正有影响力的是少数学校,局限于周边地区,尚未形成整体品牌效应,辐射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龙头地位尚未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同时民办职业教育由于缺乏整合,扶持和规范管理的力度不够,弱小散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个别学校在周边地区招生办学不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衢州职业教育的形象和声誉。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打造四省边际商贸、旅游、物流、职教中心,构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服务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打造职教名城,增强城市活力”这一战略目标,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创优。
以改革创新增强办学活力。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形成产业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建设与职教发展互动的多赢局面;推进体制与政策创新,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统筹规划。
加强经费统筹,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院校集中;加强城乡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加强区域招生和专业设置的统筹,紧密对接地方经济;加强职教资源的统筹,形成合理抱团发展,全市职教一盘棋,打造职教品牌。
(三)适度超前。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事业,职业教育与经济和产业关系最为密切。要占据战略高地,必须适度超前发展职业教育,要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提前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做好人力资源储备。
(四)市场导向。
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根据市场和企业的人才供需情况,通过专业调控,强化技能教学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树立大职教观,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在优化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失地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社区教育和城乡居民“双证制”培训,为提高全民素质和技能水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
第三章 目标与步骤
一、总体目标与基本格局
(一)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规划末期,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求,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贴近社会发展需求,普职高横向沟通、中高职纵向衔接、职前职后互为补充的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奋力构建长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技术蓝领培训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技能型优质劳务集聚和散发中心,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衢州成为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和知名的职业教育品牌所在地。
(二)基本格局。
到2015年,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为骨干,一批具有鲜明特色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完善
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体系。
1.高等职业教育。
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机遇,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育和地方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专业,提升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市技师学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突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龙头地位,高职在校生总规模达到6000人。
2.中等职业教育。
到2015年,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2—3所,优质特色校2所,国家级重点职校达到8所,组建若干个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鲜明特色、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职业教育网络。省市级示范专业基础上,建成省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10个,省骨干专业达10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0个。全市中职学校在校生保持在4万人左右。
3.职业培训与成人教育。
推进职业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激活衢州市职业培训与成人教育服务市场,做大做活做好培训与成教文章,通过整合资源,规范操作,形成合力。到2015年,全市骨干职校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均设培训机构,设置各类技能培训机构20家,自考、网络教育、社区学院等成人教育机构10家,争取年培训人数10万人,其中: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4万人以上,获职业资格证书3.3万人。
二、阶段目标与实施步骤
(一)夯实基础阶段(2011—2013年)。
扎实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七项工程”,整合重组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质量提升;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注重专业品牌与实训基地建设;鼓励集团化,连锁式办学,推动规模发展;鼓励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搭建区域合作平台。
(二)基本形成阶段(2014—2015年)。
创新机制、优化整合、形成品牌。全市力争建成1所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8所具有专业特色、品牌优势、功能完善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实力、上档次的培训机构;加强和周边地市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开展深度合作;加强职业教育研究,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探索适合衢州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确立在四省边际区域的中心地位。
第四章 措施与保障
为扎实推进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在积极参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10—2015年)》和《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基础上,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突出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以实施“衢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七项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带动全市中职教育加强建设、加快发展、办出特色,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一、优化布局,扶优扶特,夯实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
(一)加快资源整合,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
坚持集约化、高端化、特色化、多样化原则,采取“行政调控”加“市场调节”的办法,通过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兼并、重组等途径,合理配置职教资源,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实施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做好市区职教资源整合重组工作,启动市工程技术学校二期建设。继续推进骨干职业学校建设,争取到2015年,市直建设2—3所、各县(市)至少建设1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全市2—3所中职学校跻身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行列,各县(市)争取1所中职学校跻身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努力跻身省优秀高职院校行列。促进中职学校专门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支持民办职业教育资源重组,抱团发展,鼓励做强、做精、做专,提升办学水平。
(二)统筹专业设置,推动职业学校内涵建设。
遵循“做强、做精、做特”的原则,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普通专业,淘汰落后专业”的思路,实施中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推进工程,
紧紧围绕我市制造业“四大千亿产业集群”、服务业“四中心一枢纽”和现代农业发展、传统农业提升,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做好全市各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和调整工作,提高职业教育专业与衢州主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匹配度。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和学生就业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努力创建新兴专业,大力扶持骨干专业,不断打造特色专业,促使各职业院校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形成品牌专业群,更好地培养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各校专业规划目标参见附件2)。同时,在原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加强中职教育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到2015年,使省级示范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分别达到3个以上,全面改善专业教学条件。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继续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学能力和学历层次,做好专业课教师在职研修与企业实习工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带头人培养。突出抓好校长队伍建设,推行校长负责制,加强校长的考核和管理,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健全职教专业师资职称评审体系,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类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完善职教专业课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建立专业课兼职教师人才库和师资流动服务平台,创造条件,更好地发挥企业行业专家、高技术人才的作用。完善职业院校专业(学科)带头人评选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在各专业(学科)技能、教学、课程开发、科研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到2015年我市职校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75%。
(四)加强规范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重视职业技能教育,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认真落实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办法》,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执行、实训实习安排等教学常规的检查指导。组织中职师生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提升中职学生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企合作,对接产业,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水平
(一)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发挥好衢州市校
企合作协会的纽带作用,鼓励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常态机制,通过产教结合,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鼓励职业院校促进本地就业,直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建设。整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组建职业教育产学研联合体,使之成为当地新型产品研制基地、技术转移和推广中心。
(二)发挥行业组织功能。
行业组织要发挥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院校间的桥梁作用,为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培养培训人才、教育教学改革出谋划策。鼓励行业组织发挥其在专业、信息、咨询等方面优势,拓展服务功能,参与制订行业职业教育培训规划及本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岗位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职工教育培训以及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等相关管理工作。
(三)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
实施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工程,紧紧围绕我市四大千亿产业集群,重点加强与装备制造、氟硅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等支柱产业和旅游餐饮、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创意设计等服务业相关专业建设。到2015年,全市形成以先进制造类、现代服务类及现代农业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格局,招生人数要占总招生人数的70%以上。
(四)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实施成人继续教育推进工程,推进职业学校加快形成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双轮驱动格局,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的年社会培训人数应超过在校生人数。强化各类培训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稳定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培训网络,做大培训市场。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在职职工、新型农民、预备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等不同就业群体的特点,提供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合理规划、适度调整,使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形成职责分明、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协调运作、共同发展的培训格局,建立起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继续教育,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加强乡镇成校建设,提高省示范成校和省一级成校的覆盖面。积极推行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创业指导服务。
(五)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培育就业推荐市场,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就业服务工作,在保证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就业专业对口率与就业稳定率。充分利用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培育人才中介市场,为社会提供广泛优质的就业推荐服务。推进创业创新教育,以就业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和创业水平。
三、深化改革,提升内涵,增强衢州职教的吸引力
(一)注重产学研结合,完善教改体系。
实施科研兴教战略,完善职教科研体系,加强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建立承担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各县(市、区)也要配备专职职教教研员,建立各专业(学科)教研大组,开展前瞻性研究,加强专业建设的研究和指导,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在课程开发、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指导、教育评价、师资培训和组织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学校改革发展服务。
(二)深化课程改革,增强职教活力。
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办公室,实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深入推进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将课程改革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师培训,营造课改环境,进行课改实践,开展教研活动。根据我市主导产业和服务三农对人才的需求,鼓励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突出先进性、实用性的地方课程和培训教材。
(三)推动教育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加强职业教育规划,总结经验,促进创新、推广成果,推动发展。每三年举行一次市政府职教成果奖的评选和推广活动,设立市政府优秀职教成果奖励基金,奖励职教课程开发以及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科研成果,积极推广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职业教育创新成果,使我市职业教育成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和推广中心。
(四)突出职教特色,培养技能人才。
以每年一届的全市技能节、课程改革、创业创新、技能竞赛、“我心飞扬”演讲比赛及征文比赛等活动为载体,旨在通过展示活动,突出技能教学,体现职教特色,宣示职教成果。对我市师生在技能竞赛中获省一等奖、国家二等奖以上者予以奖励,促进专业做强做精做特。
(五)构建成长“立交桥”,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建立和完善中职学校学生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成长通道,在办学体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中、高等职教育衔接的研究,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满足学生提升学历层次、提高技能等级的意愿。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变中职教育的弱势局面,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探索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五年制职业教育培养。扩大“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试点范围,大规模推进中职毕业生在职接受自考、电大、网络教育、技师学院等继续教育及高技能培训,延长中职学生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
四、打造品牌,特色竞争,彰显衢州职教的辐射力
(一)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促进一批学校上规模、上档次,发挥好衢州中专、江山中专等重点职校的示范作用,建立校际联动机制,采取结对等形式,开展“传、帮、带”活动,实行资源共享,促进衢州职校均衡发展。支持重点职校大力开展东西部合作、国际交流,扩大办学规模。鼓励重点职校走集团化,连锁式办学之路,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竞争,树立品牌。
(二)培育品牌骨干专业。
支持骨干专业的品牌化建设,开发精品课程,为教师创设“个性和自我发展”空间,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倡导教师参与校本研究,创新教学与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综合职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真正发挥专业优势和品牌效应。
(三)拓展区域合作空间。
继续拓展与行业企业,国内知名高校,报刊、出版、研究机构的合作领域,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全面提升我市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
加强和周边地市的联系,以“区域职业教育合作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四省九市职业教育发展论坛,推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区域职业教育的活跃因素。继续推进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四)加强教育对外宣传。
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召开四省边际职教论坛、专题发布会、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媒体报导、论坛展示、会议承接等多种形式,总结衢州职教的办学经验,提炼衢州职教的办学模式,宣传职教的功能和业绩,在全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衢州职教经验向周边省市及全国辐射。
五、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保障职教目标实现
(一)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落实发展措施,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政策保障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部门协同、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负责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领导、规划、协调、保障、督查等工作,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对普职教发展的宏观调控,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办学规模科学合理。
(二)完善投入机制,提高经费保障。
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职业教育投入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各地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应逐年增加,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按高于当地普通高中的标准安排。进一步落实中职学生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做到标准不降低、范围不缩小。市、县两级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可用部分,应安排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
要强化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认真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的有关规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健全完善职工教育培训费提取使用监督机制,探索开展对职工教育经费进行一定程度的统筹,由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对企业职工开展培训。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
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办好实习基地,校办企业,开展对外服务,增加办学收入。
(三)实施“七项工程”,推进科学发展。
认真组织实施省职业教育七项工程,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启动实施衢州市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七项工程(示范学校建设工程、专业结构调整推进工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课程改革工程、服务产业发展工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成人继续教育推进工程),推进职业教育重大领域的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办出特色,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措施,确保实施省政府职业教育“七项工程”各项配套经费按时足额到位。除此以外,“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市本级职校实施市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七项工程,推动示范学校、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师资培训、技能竞赛,促进校企合作等,以实现将我市打造成“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目标。
(四)扶持规范结合,促进民校发展。
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落实民办教育的各项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民办职校创名牌、上规模、提效益。加强市区民办职校资源整合,鼓励各学校根据“学校自愿、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组建民办职业教育集团学校,走集团化办学之路。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协会的作用,帮助民办职校提高办学质量,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落实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开展民办职业学校合格评估,加大教育督导,统筹专业设置,加强规范管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民办职校办学行为,对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加强民办培训机构管理,严格把好“入口关”,完善民办培训机构年检制度。
(五)严格就业准入,完善评价体系。
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对一般职业(工种)的从业人员,优先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要完善职业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充分依托行业、协会、企业大力拓宽鉴定领域,增加鉴定工种,扩大鉴定覆盖面。要加强鉴定机构软硬件建设,完善鉴定题库建设,不断充实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强鉴定的质量管理。对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采
取社会化考评,企业认定、院校职业资格认证、专项能力证书等不同的评价方式,不断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做到考核形式、内容的多元化,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为当地经济服务的目标。
(六)狠抓措施落实,确保规划完成。
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职业教育列入当地政府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教育督导,落实各方责任,推动职业教育为我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及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服务,探索建立品牌信誉、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企业用工满意度、产业对接程度,双师型教师比例等评价制度,形成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规划及年度计划顺利实施,按期完成,切实推动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形成。
附件:1.2015年衢州市骨干中职学校基本格局
2.2015年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基本格局
正在阅读:
4: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2011—2015年07-02
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课后习题答案10-06
朴素之美作文800字07-04
圣诞节,短信02-24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征稿简则05-25
从班班通到教育云03-29
朱自清散文的三大艺术特色03-30
综合实践活动“制定计划”环节教学设计01-0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衢州市
- 边际
- 职业教育
- 培训中心
- 专项
- 规划
- 打造
- 2011
- 2015
- 名校试题汇编2014年高三地理分类汇编(2014.4-7月份):E单元 地
-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 最新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24套
- 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设 - 图文
- 广东省广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三4月综合测试(二)理综物理试题
- 学生操行评分细则
- 贵德古城景区古整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商业计划书 - 图文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 柴油机
- 2013届高考考前名校作文模拟试题汇编与例文导写训练
- 城市河道污染成因及综合治理方案研究 pdf汇总
- 职业学校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
- 《谁轻谁重》教学反思
- 2014上海公务员考试时事热点:如何破解城管与小贩的“罪与罚”?
-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方案及整体说明 - 图文
- 高一数学《函数》全章知识点整理
-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1期末考试试题(A卷)
- 自行车里程表设计论文附程序
- 基于以太网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图文
- 十校联盟计算机专业综合理论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