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实习指导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2 22: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指导

一、秦皇岛市地理概况

秦皇岛市历史悠久,是中国唯一以皇帝名号得名的城市,全国首批 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甲级旅游城市。 地理位置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经118°33'-119°51',北纬 39°24'-40°37'。东北接辽宁省绥中县,西北临河北省承德市,西靠唐山市的滦县、迁安,南临渤海。西南距省会石家庄483 公里,西距首都北京 280公里,距天津 220 公里。地貌特征 秦皇岛市位于燕山山脉东段丘陵地区与山前平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形成北部山区-低山丘陵区-山间盆地区-冲积平原区-沿海区。北部山区位于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境内,海拔在 1000 米以上的山峰有都山、祖山等4 座。低山丘陵区主要为北部的山间丘陵区,海拔一般在 100-200米之间,集中分布于卢龙县和抚宁县,该区是秦皇岛市甘薯、旱粮及工矿区。山间盆地区位于秦皇岛市西北和北部区域的抚宁、燕河营、柳江三处较大盆地,该区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冲积平原区,主要在海拔0-20 米区域,分布在抚宁县和昌黎县,该区域有海洋养殖、葡萄酒、旅游等有发展前景的综合性产业,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区。沿海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三 区和抚宁、昌黎两县,该区域为秦皇岛市重要沿海旅游资源区,有驰名中外的山海关、北戴河、南戴河,这里的碧海、金沙、长城、别墅、森林构成了十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

水文气候 秦皇岛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无酷暑,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漫长无严寒。辖区内地势多变,但气候影响不大。2004年,市区全年平均气温 11.2℃,平均最高 24.2℃,最低零下 4.6℃,全年降雨量 617.5毫米。

行政区划 秦皇岛市下辖海港、北戴河、山海关三个城市区和抚宁、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四个县、75 个乡镇、17个街道办事处、2282个村民委员会。人口与民族 截止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275.82万人,比上年增加0.9%,其中非农业人口 115.03 万人,农业人口 16.79 人。有汉、满、回、朝鲜、蒙古、壮等 40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全市总人口的 85%以上。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青龙满族自治县。抚宁县西河南村是河北省唯一的朝鲜 族聚居村。

自然资源 全市辖区陆域界线长435.8公里,总面积7812.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50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 91.88 平方公里。截止 2004年底,全市有耕地 279万亩,人均耕地 1.02 亩,有园地 641.24 平方公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542.51 平方公里,交通用地 126.85 平方公里,水域443.52 平方公里,有未利用土地 2010.92 平方公里。秦皇岛海区是海洋生物产卵场和生长区,海洋生物资源相对丰富,主要鱼类有 87种,以鳀鱼、黄鲫为主,其它还有刺头梅童鱼、银鲳、叫姑鱼、青鳞鱼等;元脊椎动物有中国对虾、中国毛虾、日本鲟、日本枪乌贼等15种;潮间带生物共 163 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贝类有文蛤、青蛤、大连湾牡蛎等 7种。秦皇岛海区地处渤海西部,辽东湾两翼。海岸线东起山海关金丝河口,西止昌黎县滦河口,总长126.4 公里。所辖海区 15 米等深线海域面积1000 平方公里。全市现有捕捞作业渔场 1 万平方公里,有适宜发展养殖的浅海 80万亩,滩涂2万亩。 秦皇岛地区的动物区系属温带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是迁徙动物途经地与停留地,尤其是候鸟迁徙的必经地,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共有陆栖脊椎动物 4纲29目85 科 417 种,其中候鸟有 369 种,被誉为世界\四大观鸟基地\之一。列入国家一类保护的鸟类有白鹳、白鹤、金雕、丹顶鹤等7种,国家二类保护鸟类 54 种,省级保护鸟类 28 种;其它省级保护动物 6种。

秦皇岛市山区属燕山山脉东段,山区植被完好,有广阔林区。主要树种有油松、华北落

1

叶松、侧柏、栎树、山杨等 20 余种。林业用地 435951公顷,有林地面积 267664 公顷,森林覆盖率 34.45%,在全省列第二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有林地构成中,经济林 111626 公顷,用材林 23972 公顷,防护林 125811公顷,特用林 6255 公顷。现有国营林场 6 个(海滨、渤海、团林、都山、老岭、山海关),总经营面积 48.82 万亩,有林地面积20.54 万亩。全市果树种植面积达 105 万亩,其中,2004年发展优新果树面积 66.7万亩。昌黎、抚宁、青龙三县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昌黎、青龙两县及山海关区还被国家林业局分别授予\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大樱桃之乡\的称号。 秦皇岛市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种类较为齐全。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 56种,已开发利用的 26 种,已探明储量的 22 种。优势矿种有金、铁、水泥灰岩及非金属建材,其中铁矿规模较大,储量达 27515 万吨,水泥灰岩储量达7.5 亿吨,玻璃用白云岩 1.5 亿吨,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中国\万两黄金\县之一。

秦皇岛市境内水系比较丰富。境内河流分属滦河与冀东沿海河流两大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6 条,大于 100 平方公里的较大河流有 23条,大于 3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54 条。滦河最大,境内流域面积达 3774 平方公里。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7.49 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6.46亿立方米。多年来,秦皇岛市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截止 2004 年底,全市兴修各类水库 282座,总库容量 4.63 亿立方米。分区特点 海港区是秦皇岛市的中心区,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毗历史名城山海关,西连避暑胜地北戴河,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全区总面积 204.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33 万亩,农民人均耕地 0.92亩。总人口 52.36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 2.81‰。全区为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低缓的剥蚀丘陵,起伏不平;中部是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地势平坦;南部滨海地区是泻湖平原,地势低平,局部沼泽化,常年积水。流经本区和源于本区的河流有大汤河、小汤河、新开河、排洪河、大马坊河、护城河、沙河,均属沿海小型水系,具有北方山溪性河流特点。境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 10.7℃左右,无霜期约 195 天,年平均降水量 641 毫米左右。

北戴河是驰名 中外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被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摇篮\。早在 20世纪20年代,就被誉为\东亚避暑地之冠\,成为中国著名的四大避暑区之一。总面积70.14 平方公里,总人口 6.6 万人。北戴河气候宜人,位置优越,地处东部沿海季风环流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1.47℃,月平均温度 1 月最低,为-6.2℃,7月最高为 24.6℃。这里空气清新、洁净,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61%,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含量为 4000~7000 个,远远高于一般城市。举世闻名的山海关是中国名 胜古迹荟萃、风光绮丽、气候宜人的历史文化名城,总面积 192平方公里,人口 14 万。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地处环渤海、环京津两大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东北华北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八达。京哈铁路、秦沈客运专线、102国道、205 国道、京哈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山海关船厂码头,有 7个泊位可供客货轮停靠作业,城西 15 公里处有世界第一大能源港 ———秦皇岛港。中国民航山海关空港,可起降大型客机,多条国内航线现已开通。 二、实习地区的地理概况 1位置和交通 位置:秦皇岛市首批开放城市,北方唯一不冻港。119°30'E--119°50'E,39°50'N--40°10'N。 柳江盆地距秦皇岛市区28km,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119°34'45\36'50\,40°7'45\9'50\,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南邻华北平原和渤海湾,主要有地质形态景观区、自然生态景观区、人文遗迹景观区。南邻渤海、北依燕山,西与昌黎接壤,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其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海拔400米左右,该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

2

山丘陵区。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南。出盆地后在山海关和南侧入渤海。盆地内丘陵一般海拔200——300米,最高的山老君顶,海拔493.7米。

交通:秦皇岛地处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要冲,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陆、海、空交通都极为方便。京哈、京秦、大秦铁路横贯东西;其港口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不冻天然良港,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由秦皇岛码头乘轮船,可直接抵达烟台、青岛、大连和上海等地;有通往国内外的航线,山海关机场与全国主要城市通航;高速公路、102国道、205国道等各级各类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乡、镇之间均可直通汽车。 2气候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0.1℃,一月份均温-5℃,七月24.5℃,降水量400mm—1000mm,年均降水769mm,降水集中雨季7、8月,占70%,因此山洪爆发率大。气候湿润温和,滨海夏季凉爽宜人,是避暑胜地。 3水文

柳江盆地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戴河、洋河,水流急,季节变化大,其中大石河为主要水系,水位为0.5m—2.3m。其中大石河为主要水系,海拔70m 4经济

工业:造船、机械、水泥为主,另有纺织、食品加工、玻璃制造

农业:该地以种植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为主,山区种有水果,药材;旅游业以山、海为主;特产为干贝、板蟹、鸭梨第三章 地质地貌实习 三、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典型地质现象、地貌景观、自然资源等的观察考察、参观、识别、描述、分析,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室内所学的基本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理解。

2.初步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和工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3.初步掌握从野外收集资料、室内整理到编写实习报告的方法。

4.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 5.通过野外实习,开阔学生眼界、激发专业兴趣,树立为地理事业献身的思想。 四、实习内容

地质地貌实习在我校的秦皇岛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区包括秦皇岛一带的海滨地区和石门寨地区。根据实习区的教学条件与时间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有: 1.实习区地质地貌概述。

2.流水作用与沟谷、河谷各段的地质作用。 3.潮汐及波浪作用与滨海地貌景观 4.河口地区的地质作用与土地的使用

5.沉积岩的发育特征(包括岩石、古生物、环境、厚度和接触关系) 6.浅成侵入岩及其岩墙、岩脉等特征与关系的观察。 7.岩溶地质作用与表现特征。

8.断裂、褶皱的构造特征与所形成的地貌景观。

9.初步恢复实习区地质演变简史,建立地质作用的时空观念,以及地质作用与地理特征、人文景观的关系。

10. 实习还要初步掌握以下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1)地形图的使用与观察点的标定。

2)罗盘的使用(测量产状要素与确定方位)。 3)野外地质记录的内容、格式、要求。 4)采集标本的方法。

3

5)编写实习报告。 五、成绩评定

1.野外表现(包括实习的物质准备)10%。 2.野薄的记录10%。

4.实习报告:文字部分70%,图件部分10%。 5.实习中提出建设性意见者奖励分≤10%。

6.对缺勤路线达 10-15%条者,按实习不及格处理。

在实习结束时,按上述评定方法,由带队老师评定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 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60分)。在成绩评定中,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实事求是。对不及格者要严肃审定,不及格者必须自理实习经费重新参加一次地质地貌实习,并达到基本要求,否则不能参加下一阶段的野外实习。 六、野外现场教学过程要求

野外现场教学不受室内小环境、语言、图形、图片等的限制,要充分利用野外实地大空间,具体直观的特点,由室内教师书本讲解,学生提问、课下答疑转变为室外师生共同重复观察,不同现象的相互联系,各叙己见,教师系统归纳总结,学生科学记录的过程,并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野外工作的技能和技巧,并且得到专业思维能力的训练。具体要求及步骤如下:

1. 学生感性观察:对学生进行宏观思维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感性观察方法。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现象性观察:启发学生深入观察,使学生学会深入观察基本技能。 3. 学生理性观察:包括近观或微观的方法和系统与逻辑方法,进行定量证据收集和标本采集。

4. 教师指导证据性观察:对学生进行推理训练,使学生了解时空上逻辑关系,熟练运用历史比较法。

6. 教师详细口授,使学生系统掌握教学内容。

7. 学生现场讨论,提高教学效果。

另附秦皇岛柳江野外实习注意事项和入住实习管理中心注意事项

七、实习进程

1.动员准备阶段(1天)

包括实习动员、实习区概况介绍、实习目的、内容、安排与要求,以及实习成绩评定的方法和指标,从思想、组织和物质上做好准备。

2.教学阶段(4天)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考察。由浅入深,由点到线至面逐步掌握实习内容。

3.室内资料整理与休整(不占教学时间)室内资料整理与休整可与教学穿插进行,做到劳逸结合,调节学生的身体,有利于按期完成教学任务。 4.实习报告的编写(不占教学时间)

由教师讲述资料整理目的和要求、图件格式、报告提纲。学生用2/3时间完成图件的编绘及报告初稿,经教师审阅图件、批改报告初稿,由学生1/3 时间修改,清抄和装订。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目录 1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2实习地区的地理概况 3实习路线与内容 4结论与体会 八、实习路线

4

(一)亮甲山路线 1 路线

亮甲山;从亮甲山采石场到北赵庄村西北小山 2教学目的

1)学习罗盘的使用、GPS的的使用; 2)认识山地与丘陵、高原与平原及盆地; 3)学习岩石矿物的识别;

4)观察侵入岩体(岩墙、岩床)的产状; 3 时间安排 一天 4教学内容

观察点一: 亮甲山

观察现象:岩墙;岩床;辉绿岩、豹皮状灰岩。 1)认识地貌 山地与丘陵:

山地是指高于周围平地,而内部又有一定高差的正地形;呈带状延伸的山地称为山脉;丘陵是海拔高度 500m 以下,高低起伏<200m 的正地形。 高原与平原:

都是大面积的平坦或略有波状起伏的地形;高原一般海拔高度>1000m,而平原则<200m(内陆海拔几百米的平原称为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盆地:

是低于周围山地的盆状负地形,是升降差异运动的产物。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地貌学由地理学、尤其是由地质学中分化 成独立的学科,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开始形成。 地貌形态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地貌与地形:含义基本相同; 正地形:相对高起的地形; 负地形:相对低下的地形;

顺地貌: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一致;

逆地貌: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不一致; 2)亮甲山采石场地质观察

石门寨亮甲山。属浅海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未定种等化石。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层厚118m。

亮甲山北采石场,照片中的绿色条带为辉绿岩(侵入岩)

5

豹皮状灰岩,亮甲山组的典型岩石

亮甲山东采石场

褶皱,绿色条带为辉绿岩(侵入岩),

小型背斜褶皱,亮甲山北采石场

花岗岩岩墙,亮甲山北采石场

节理,亮甲山东采石场

6

擦痕,亮甲山东采石场 缝合线构造,亮甲山东采石场 观察点二:从亮甲山采石场到北赵庄村西北小山

观察现象: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灰岩及胶结物质和胶结方式。 (二)上庄坨一沙锅店一潮水村路线 1路线

从上庄坨到沙锅店村东 ,沿村东小路到东山坡老虎山上,再沿小路到潮水村。 2 教学目的

1).认识岩溶地貌(石芽、溶沟和落水洞), 并解释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 2)认识黄土堆积特征,并解释其形成发展过程; 3)认识花岗斑岩(或石英斑岩)等的侵入岩墙; 4)认识辉绿玢岩、闪长玢岩岩脉; 5)认识断层。 3 时间安排 一天 4教学内容

观察点一 砂锅店村东北500m山岗。

观察现象:岩溶地貌;黄土堆积;花岗斑岩岩墙。

在沙锅店东头小路旁的老虎山上有许多的岩溶现象:溶沟、石芽、天生桥和落水洞等。 喀斯特地貌发育条件

发育基本条件:水与岩石

(1)岩石的可溶性(2)岩石的透水性(3)水的溶蚀能力(4)水的流动性 第一,质纯、层厚的石灰岩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岩性条件. 第二,巨厚的岩墙成了天然的隔水层,为水的局部富集提供了条件. 第三,左旋断层的存在促进了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花岗斑岩沿北西向断裂充填,然后被一条北东向断裂左行扭断,这一左旋断层正好位于谷底.从溶沟的深浅来看,山坡顶部发育的溶沟较深,达3米左右,切穿数个岩层,且靠近岩墙一侧有落水洞存在;从溶沟的走向来看,较大的溶沟也基本沿岩层倾向方向发育,且大都近似平行,与岩墙延伸的西北方向呈锐角相交,可以断定靠近岩墙的下部岩层中应有较大的溶蚀管道存在,管道中喀斯特水的流向应指向坡下的断裂处.因此左旋断层成为岩墙东北侧表层喀斯特水汇集后流出的重要通道:一部分沿谷底流向西南更低的洼地,一部分直接流入或渗入岩墙另一侧的含水层.左旋断层的存在,使得水、岩相互作用后几近饱和的喀斯特 水能及时流出,使水的流动性加强,增加了表层喀斯特水的侵蚀、磨蚀作用,同时带走一些

7

溶蚀产物,促进了石芽、溶沟、溶蚀洞穴等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第四,土下溶蚀作用奠定了此处地表喀斯特地貌的雏形.

此处发育的石芽顶部浑圆,被溶沟分割的石芽侧面上部有水平凹痕(溶沟)存在,石芽顶部边缘靠近较大溶沟的一侧有底平壁陡的溶穴(溶碟).整个石芽表面形态比较光滑,应是土下溶蚀作用的产物,目前此山坡的西北侧仍有较大面积的埋藏型和半裸露型的石芽存在.土壤的覆盖加快了喀斯特作用的进程:土壤的存在,有利于保持水分,从而延长了水岩相互作用的时间;土壤中CO2的浓度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空气中CO2的浓度,为喀斯特作用的进行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使水的溶蚀能力提高数十倍;提供外源的有机酸,加快喀斯特作用的进程.土下溶蚀作用奠定了此处石芽、溶沟等地表喀斯特地貌的雏形.随着溶沟的加深、加宽和土被的流失,石芽逐步裸露,气下溶蚀作用(包括水的溅蚀、侵蚀、磨蚀作用)对其进一步塑造,最终形成本区最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现在石芽的顶部已发育有一些蜂窝状的浅小溶痕,溶碟的陡壁也形成了一些垂向的浅小溶痕,棱焦尖锐,是石芽裸露后的典型气下溶蚀作用形态.

第五,典型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应始于白垩纪后.

二叠纪后,本区结束了海侵历史,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柳江向斜初具雏形,以岩浆活动和强烈的褶皱构造变形为主的燕山运动(侏罗纪一白垩纪)进一步奠定了柳江向斜的基础,至白垩纪末,大部分地区又处于剥蚀夷平环境.新生代始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本区发生差异升降,形成了现今的柳江盆地地貌景观,至第四纪地质初期(1.8—1.6Ma.B.P.),柳江盆地地貌格局已初步定型.从喀斯特地貌形成来看,白垩纪末全区普遍上升,碳酸盐岩出露并开始接受风化剥蚀;从此处典型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看,岩墙的存在是本处发育典型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关键,花岗斑岩岩墙属响山花岗岩体(r;)同源稍后侵入的岩脉,应属新华夏早期(自垩纪)[5].因此,此处灰岩地层经历了数千万年的发育与演化才得以形成现在本区最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分析,对于秦皇岛地区典型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沙锅店东典型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应始于白垩纪后;(2)中生代燕山运动期间,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在此处形成了巨厚的岩墙,对典型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起了关键作用;(3)左旋断层的存在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4)土下溶蚀作用奠定了此处典型地表喀斯特地貌的雏形.

本区灰岩属单斜构造,受岩层倾向的影响,石芽和溶蚀洞穴的形态也向一侧倾斜,而岩墙另一侧则无地表喀斯特地貌发育,本区整个亮甲山组灰岩出露区,只有这一小区域形成了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其他地方则很少或没有这样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发育.

在该观察点以西还能观察到一条北西方向延伸的脉岩所形成的岩脉丘陵。

石英斑岩:出露于砂锅店东等地,是花岗斑岩的又一种变种,具隐基斑状结构,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蚀现象。 观察点二 .潮水峪村小路旁

观察现象:断层;辉绿玢岩岩墙;闪长玢岩岩墙。 断层:在潮水峪一带,断层走向N20°E,倾向东南(实际上倾向为东西向摆动)。 在潮水村的小路旁有一个大断崖,此断崖为一个平移断层的一盘,其另一盘因风化剥蚀基本看不到了(脚下所踩的),此断层是冶里组灰岩(上盘为凤山组泥质条带状灰岩;下盘为冶里组厚层灰岩),。断面上镜面,垂直擦痕,阶步以及断裂带内挤压透镜体等特征明显,此断层先平移后产生正断层,其产状与亮甲山的产状基本一致。在潮水峪村断崖东是断层的另一盘的一部分,含明显的断层角砾岩与粉沙岩还有明显的横竖擦痕,但产状和亮甲山的产状不一致,所以说可能是另一盘。在亮甲山的马家沟组也有一个小断层有明显的擦痕。

8

潮水峪闪长玢岩岩脉

潮水峪见有三条闪长玢岩岩脉沿北西向断裂充填。岩脉一壁平直,一壁舒缓波状,延伸较远。沿走向NW290方向侵入于下古生界上寒武统至下奥陶组地层中。明显晚于辉绿岩或辉绿玢岩形成时代。

在潮水峪东的小桥下有一个明显的断裂构造,现象为断裂后的岩浆岩侵入体发生明显的断裂位移,出现辉绿玢岩与闪长玢岩。其原因:灰岩遭受地壳运动形成断裂随之裂缝不断增大使辉绿玢岩进行对其充填,后被北东断裂左旋活动搓开产生断裂即辉绿玢岩产生明显的位移,后断裂停止,其后又有新的物质填充即北西断裂的闪长玢岩再次充填,使之后期再次发生右旋活动,使之再次冲开即现在的现象。 .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具隐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有时含角闪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见球粒结构和流线结构等。 (三)上庄坨一大石河一吴庄路线 1路线

从上庄坨出发,沿大沙河观察,途经小傍水,大傍水到吴庄垭口,而后返回。 2教学目的

1)观察大石河的地质作用并描述河谷地形及冲击物的特点; 2)观察并划分阶地的级别,划分阶地的结构类型; 3)观察石头球状分化; 4)观察倒石堆的形成; 5)观察卵头的形成 6)观察离堆山形成

7)观察断层、褶皱及岩墙。 3 时间安排 一天 4教学内容

观察点一:上庄坨北山上抽水站。

观察现象:石头球状风化;河谷及河流曲流;河流阶地(河谷地貌)。

1)山上石头球状风化。在厚层砂岩和块状岩浆岩地区,风化作用常沿着几组交叉节理从岩块的边缘向内部发展,形成圆球形或椭球形的岩块,这种风化现象称为球状风化。抽水站附近山上石头主要是辉绿岩,辉绿岩是花岗岩中的优良品种,可作为建筑材料。

*深成岩常有三组相互垂直的原生节理,把岩石切割成立方体,在三组节理相交的棱角部位,化学风化作用较为集中,天长日久,棱角圆化,方形岩块逐渐变为球形岩块,这种现象称为球状风化。

2)大石河河谷及河流曲流。一般来讲,上游河谷狭窄,中游河谷较宽,发育河漫滩和阶地。下游河床坡度小,河谷宽浅。抽水站河谷属中游阶段,河流出现曲流。

3)河流阶地。阶地 原先河谷的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顺河谷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平台。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般多保存在河流的凸岸。大石河河流阶地可划分为四级阶地。

阶地的形成的形成必须具备较宽阔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两个条件。当发生构造升降运动,地壳抬升使得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抬高,水流下切侵蚀,靠近谷坡两侧的老谷底就能形成阶地,在地壳处于稳定时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形成多级阶地。 观察点二:.抽水站西北300米。 观察现象:倒石堆。

9

崩塌形成倒石堆。抽水站西北300米倒石堆坡度陡,从纵剖面看,大石头在下,前端粗,后端细;从横剖面看,下层粗,上层细。倒石堆无层理,多孔隙,倒石堆上长有植物。河流下切侵蚀陡崖下方,使得下层的石头不能载负上层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上层石头发生崩塌,滚落到坡脚堆积。石头上长有草,说明石头稳定,近期没有规模的崩塌活动。 观察点三:小傍水崖村东南村口桥下河漫滩上。 观察现象:卵石。

河漫滩上堆积大量卵石,离河床的远近不同,堆积物不同。由于横向环流作用,河床一岸侵蚀,谷坡不断后退,河谷展宽,被侵蚀的物质一部分堆积在河床上,另一部分细小颗粒北环流带到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枯水期河床弯曲,形成凸岸和凹岸,河流的下切侵蚀使得凹岸一侧不断被侵蚀,河流的堆积作用使得细沙黏土在凸岸处沉积。

河漫滩在枯水期露出水面,洪水期有水,被称作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结构。河床冲击物中,靠近下层的物质是砾石,上部是粒径细小的沙子。通过观察堆积物的量和成分,可以判断河水的大小。

河漫滩卵石形成的原因:河流带动石头向下游移动,石头之间发生滚撞,泥沙不断对石头摩擦,使得石头边角部分不结实而落下,产生分选,上游卵石粒径大,流速快,下游有细沙黏土,淤泥。

观察点四:小谤水崖村西北口 观察现象:离堆山形成的原因。

小谤水崖村西北口离堆山形成的原因:冲积平原的弯曲河流,流床不受河岸约束,可以自由地在宽广的谷底迂回摆动,山区河流虽然受到河谷基岩河岸的约束,但也常发育刻蚀地面而下的河曲,后期地壳抬升,导致河流下切而成。下切过程中同时进行较强的侧蚀,使河的弯曲不断增加,河曲的宽度逐渐变窄,发生自然截弯,被废弃曲流环绕的基岩被孤立在一侧,成为离堆山。 观察点五:吴庄垭口

观察现象:断层、褶皱及岩墙。

10

吴庄垭口地质构造复杂,有断层、褶皱等。褶皱的轴部与公路平行。其中公路穿过断层。两侧山体有光滑的劈理面,为碎裂岩。劈理面与节理面是不同的,劈理面波状起伏,而节理面是平直的。此处地层为寒武纪中统徐庄组。 (四)北戴河海滨路线 1 路线

黄金海岸到北戴河海滨 2 教学目的

了解海岸地貌

1)掌握海岸、海岸线的定义; 2)了解海岸类型

3)了解海岸带地形特征及地貌特征;

4)重点掌握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及海蚀桥等)特征;

5)掌握海积地貌泥沙横向运动(横向流)形成的(海滩、沿岸堤、沙角及水下沙坝)及纵向运动所形成(湾顶滩、沙嘴、拦湾坝、连岛坝);了解泥沙横向和纵向运动形成的沙坝(堡岛)

6)了解河口地貌特征及三角洲形成的条件。 3 时间安排 一天 4教学内容

观察点一:老虎石—鸽子窝海岸

观察现象:基岩海岸;海岸带地形特征;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及海蚀桥等)特征。

观察点二:黄金海岸南戴河海岸

观察现象:平原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海积地貌;河口地貌。 1) 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海岸

海岸带由海岸、潮间带及水下岸坡三部分组成(图9-1)

图 海岸带地形结构图

海岸 是指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其陆上界线是波浪作用的上限。 潮间带 是高、低潮海面之间的地带。高潮时为海水淹没,低潮时则露为陆地(滩涂)。 水下岸坡 为低潮线以下,到波浪有效作用于海底的下限地带。其下界约相当于1/2

11

波长的水深处。

上述三个部分,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以潮汐作用为主形成的典型的海岸是粉砂淤泥质平原海岸,它由粉砂、淤泥为主(d=0.05~0.01mm)组成,沉积物的分布与沙质海岸相反,即自高潮滩到潮下带上部,物质从细到粗变化。这类海岸的主要地貌特征是岸线平直,岸坡平缓,浅滩宽广,主要受潮流作用。粉砂淤泥质平原海岸由三部分构成,自陆向海分为:①沿岸海积或冲积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地貌类型单调,靠近河流处有废弃河道、牛轭湖、天然堤、沙丘等残留形态,近海处为盐沼洼地;②潮滩,位于平原外围向海方,潮滩坡度约1‰,它构成粉砂淤泥质海岸的主要部分;③水下岸坡,位于潮滩以外,坡度仅0.1‰,平缓的水下岸坡上偶有2~3m起伏的沙质或贝壳砂的浅滩或洼地,表明已有波浪作用介入。

海岸线;

★海岸带(包括海岸和水下岸坡两部分,范围为 海平面上下10~20m,宽约几公里至几十公里); ★海岸分带:

滨外——波浪作用基面~破浪带; 临滨——破浪带~低潮面; 前滨——高、低潮面之间;(潮间带) 后滨——高潮面以上;(潮上带)

★ 海洋营力:波浪、潮流、沿岸流等。

★海岸分带

高潮面 平均潮面 低潮面 临滨 滨外 水下岸坡(潮下带)

2)海岸的类型

(1)基岩海岸(山地丘陵海岸); (2)平原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 (3)生物海岸。 3)海蚀地貌

海蚀作用(marine erosion):

(1)海蚀作用(marine erosion):波浪对基岩海岸的侵蚀作用。它通过冲刷、研磨和溶蚀

后滨 (潮上带) 前滨﹃潮间带﹄ 12

作用使岸线逐渐后退。基岩岸的水深大,外来的波浪能直接到达岸边,将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对岩壁的冲击上。波浪水体的巨大压力及被其压缩的空气对岩石产生强烈的破坏(冲刷作用),尤其是裂隙、节理发育的层状岩石。被波浪破坏下来的岩屑砂砾随波浪运动反过来研磨基岩(磨蚀作用),加大了海蚀作用速度。海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蚀能力(作用)比淡水强。

(2)海蚀地貌:

发育在岩岸突出的海岬和基岩岸段。主要有海浪冲蚀引起重力崩塌形成的海蚀崖及海岬处海蚀崖遭受波浪冲蚀后退过程中遗留下的海蚀桥和海蚀柱。海蚀崖上常有海蚀穴,它是古海平面的高潮面位置的重要证据。海岸后退形成的海浪冲蚀水下基岩平台称波切台,它上升后成为海蚀阶地。

海蚀崖 波浪打击海岸主要集中在海平面附近,使海岸形成凹槽,凹槽以上的岩石悬空,当波浪继续作用时,悬空的岩石就会崩坠,促使海岸步步后退,从而形成陡立的海蚀崖。

海蚀台 海蚀崖不断后退,其前会出现一个不断展宽、微向海洋倾斜的平台—海蚀台(也叫浪蚀台或磨蚀台、波切台)。

海蚀穴 在海蚀崖坡脚处形成的凹槽。深度较大者称海蚀洞(Ocean-erosion cave)。 海蚀拱桥 当波浪从两侧打击突出的岬角时,可在两侧同时形成海蚀洞,洞穴不断扩大,最后可贯通,形成海蚀拱桥。

海蚀柱 海蚀拱桥继续发展,可使拱桥顶板崩坍,在海蚀台上形成海蚀柱。海蚀柱也可由海蚀台上较坚硬的蚀余岩体组成。 4)海积地貌

海岸带的泥沙在波浪水流作用下,发生横向和纵向运动,泥沙运动受阻或波浪水流动力减弱时,会产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1) 泥沙横向运动(横向流)形成的堆积地貌

海滩(beach):海滩是波浪作用下形成的最主要的堆积地貌之一。是泥、砂、砾被激浪流堆积在岸边而成的向海微倾斜滩地,其上部在海面以上波浪浪作用所能达到之处,下部延伸到海面以下波浪破碎之处,位于高低潮位间的高能环境中。

湿地 泥滩高潮面及其附近以上只有特大高潮位海水才能淹没的地段,其上生长大量盐生植物,是堆积旺盛的潮滩扩大加高而成。

潮滩(tidal bank) 沿海岸分布,为海岸线(即多年平均高潮线)与低潮潮线之间的海岸地带,是小于0.06毫米粉沙和粘土组成的长数十千米的平缓地带。

滩涂 是海岸的湿地和潮滩的合称。是发展水产养殖的有利地带,也是环保对象。 (2) 泥沙纵向运动形成的地貌

当波浪前进方向与海岸斜交时,波浪作用的退流方向与重力沿海底向海的切向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泥沙便沿着波浪退流与重力切分量的合力方向呈“之”字形沿岸运动,称泥沙纵向运动。波浪方向与海岸交角为45°时泥沙运动最快。

泥沙的纵向运动过程中由于岸线方向的改变或由于岸外岛屿与人工堤等造成的波影区内,因泥沙流的容量降低而产生堆积,形成一系列堆积地貌(图9-5)。

湾顶滩(bay head bar, 凹岸填充):当岸线向海转折形成凹岸时,由于波向线与岸线的交角增大(α>45o)而使泥沙流容量变小,可使泥沙流从原来不饱和或近饱和状态转变为饱和或过饱和,从而发生泥沙在凹岸的堆积,形成海湾顶部的海滩,称湾顶滩。在海岸带建造坝或连岸防波堤,也会在迎泥沙流来向一侧引起类似上述的堆积。

沙嘴(sand spit)和拦湾坝(bay mouth bar):当岸线向陆转折时,由于波向线与岸线的交角变小(α>45o),泥沙流容量降低,部分泥沙在凸岸处发生堆积,形成向海伸出的沙嘴,其延伸方向与上游岸线走向一致或沿与新岸线等深线平行方向伸展。沙嘴若发生在湾口,则可以发展成为拦湾坝。

13

连岛坝(tombolo):当岸外存在岛屿时,受岛屿遮蔽的岸段形成波影区,外海波浪遇到岛屿时发生折射或绕射,进入波影区后因波能减弱,泥沙流容量降低,沿岸移动的部分泥沙在岸边堆积下来形成向岛屿伸出去的沙嘴。与此同时,在岛屿的向陆侧也会发育沙嘴,由岛向陆延伸。当两个方向发育的沙嘴相连接时就形成连岛坝。著名的连岛坝有我国山东半岛北岸连接芝罘岛的连岛坝,海南岛三亚市的鹿回头连岛坝和意大利蒙特·阿津姆托里奥(Monte Argemtorio)连岛坝等。

(3)泥沙横向和纵向运动形成的地貌

沙坝(barrier, 堡岛)—潟湖(lagoon):是泥沙横向和纵向运动共同形成的一种大型海岸类型,由沙坝(堡岛)与潟湖组成,是一种组合地貌体系。沙坝(堡岛)—潟湖体系是海岸的一个重要类型,约占世界海岸的13%。 5)河口地貌

三角洲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而在河口区形成的堆积平原称为三角洲。其平面形态像希腊字母“△”(delta),顶点朝向河流上游,底边靠海。该术语最早(公元前 5 世纪)用于描述尼罗河三角洲。

三角洲的发育条件

①丰富的沉积物来源;年输沙量∕年径流量 > 0.24即 S / W > 0.24 ; ②海洋作用力弱;

③构造稳定或稍有下沉的宽浅海滨区。

14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px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