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精品:必修一单元2(古代叙事散文)

更新时间:2023-10-12 07: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届新课标语文第一轮复习(必修一单元2)

本单元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

关于此单元,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和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记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穆公,使秦国撤兵的事。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 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军,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的说辞,有条有理,分析利害关系透彻精辟,历代评论家十分赞赏。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评论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荆轲刺秦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战国策》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叙事中有着很强烈的抒情笔触。易水送别一段,慷慨悲凉,动人心魄,真是情感迸发的文字。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为“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也说“轲不足道也”。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许多评者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个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理解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本文的人物形象刻画很成功,如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王贪残怯弱,秦武阳外勇内怯,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描写的,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提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曾评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1.文学常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

②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③《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④《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字音识记

《烛之武退秦师》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缒zhuì 共gōng 阙quē 杞qǐ子 逢páng孙 不知zhì 《荆轲刺秦王》

樊於wū 揕zhan 拊fǔ心 盛ch?ng 淬cuì之 濡rú缕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chēn目 遗wai 创chuāng 卒cù起 陛bì下 《鸿门宴》

飨xiǎng 美姬jī 鲰生zōu 当dāng 要yāo 卮zhī酒 戮lù力 郤xì 樊哙kuaì 玉玦ju?

3.形近字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

敝bì 敝帚自珍 蔽bì 遮蔽 弊bì 弊端 瑕xiá 瑕瑜互见 暇xiá 自顾不暇 遐xiá 遐思 《荆轲刺秦王》

戮lù 屠戮 戳chuō 戳穿 瞋chēn 瞋目 嗔chēn 嗔怪 袒tǎn 袒护 坦tǎn 坦诚

忤wǔ 忤逆 怃wǔ 怃然 仵wǔ 仵作 偈jì 偈子 揭jiē 揭开 拜ya 拜谒 淬cuì 淬火 猝cù 仓猝 粹cuì 纯粹 《鸿门宴》

飨xiǎng 飨客 飧sūn 食飧

玦ju? 玉玦 袂mai 联袂 抉ju? 抉择 卮zhī 漏卮 厄a 厄运

瞋chēn 瞋视 嗔chēn 嗔怪 滇diān 滇池

4.词语成语积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2009年高考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对古文阅读的要求。而高中阶段新课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古代叙事散文单元、古代写景记游单元、古代议论文单元、古代人物传记单元和古代抒情散文单元

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而三篇文章分别选自《左传》《战国策》《史记》。从近五年的高考来看,命题者倾向考查先秦的经典叙事著作。如北京卷,05年高考考《吕氏春秋》,06年高考考了《晏子春秋》。07年江苏卷,考了《三十国春秋》。08高考福建卷则考了《晏子春秋》。由此可见,《春秋》的考查受青睐。08高考江西卷,考了《左传》另外,要留意先秦诸子散文中叙事的重要篇目,05高考天津卷就考了《庄子》,09高考山东卷则考了《韩非子》,09高考天津卷则考了《管子》

1.(09高考山东卷,语文,9-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答案】D

用心 爱心 专心

【解析】过:错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攻原得卫者 .

假舆马者 .B. 侍公而食 .信而见疑 .C.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洎牧以谗诛 .D.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

若属且为所虏 .

【答案】D均为副词,将要。

【解析】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答案】D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四、(1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 (2)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 (3)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 【答案】

(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

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

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南(fàn) 逢孙(f?ng) 夜缒而出(zhuì)若不阙秦(quē) ....B.瞋目(zhēn) 忤视(wǔ) 皆为戮没(lù) 切齿拊心(fǔ) ....C.鲰生(zōu) 彘肩(zhì) 目眦尽裂(cì) 按剑而跽(jì) ....D.师箴(zhēn) 瞍赋(sǒu)川壅而溃(yōng) 并行不悖(ba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弥谤 原隰衍沃 斟酌 流王于彘 B.玉缺 交戟之士 刀俎 不胜杯杓 C.偏袒 扼腕而进 箕踞 目眩良久 D.慷概 晋军函陵 濡缕 唯君图之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秦军南(驻军) ..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就) 秦王购之金千斤(收购) ..C.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 沛公安在(在哪里) ....D.其与能几何(赞许) 甚于防川(比) ...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D.朝济而夕设版焉 5.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B.惟利是图 C.君之所知也 D.沛公安在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财用于是乎出 ....

7.从句式角度考虑,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 A.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大王来何操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今者出,未辞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A.近者奉辞伐罪 B.何辞为 ..C.卮酒安足辞 D.动以朝廷为辞 ..

二、填空题

9.按课文内容填空。

(1)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不知; ,不武。 (2)风萧萧兮易水寒, 。

(3)吾入关, ,籍吏民, ,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 。

(4)杀人如不能举, 。 (5)臣死且不避, 。

(6) , ,何辞为? (7) ,大礼不辞小让。 (8)防民之口, 。 10.文学常识填空。 (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 体史书,共21卷,分为《国语》《 》《晋语》《 》《 》《 》《越语》八部分,它记载了由周穆王十二年( 前990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重大事件。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 篇,世家 篇,列传 篇,书8篇,表10篇。鲁迅先生赞之为“ ,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战国策》,最初有《国策》《国事》《 》《事语》《长书》《 》等名称,由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它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权论辨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它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 。

(4)《左传》又名《 》或《 》,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全书共十三卷,比较系统详尽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外交等社会情况。《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如我们在初中学过的《 》。

11.释词填空。

(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 ..

古义: 今义: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 ③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古义: 今义: ④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 今义: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古义: 今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越国以鄙远( )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 .

用心 爱心 专心

③吾其还也( ) .④皆白衣冠以送之( ) .⑤顾计不知所出耳( ) ..

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 .⑧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⑨籍吏民,封府库( ) .⑩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 ..

三、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宫,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 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三公为真相知也。

1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4)所忧者气峻而骄( ) ...

13.下面句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译文: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译文:

15.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16.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 。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21题。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本出孤傲。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索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百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称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妾尝归

用心 爱心 专心

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昌惊,呼前谓曰:“ 何以识黄昌邪?”对曰:“ 暑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昌乃出足示之。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辄升楼而观。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大中大夫。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

17.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尚严猛,好发奸伏 尚:崇尚

B.其妇归宁于家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C.视事四年 视事:就职治事 D.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案:立案

1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因好之,遂就经学 A

(余)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为贼所略,遂至于此 B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何以识黄昌邪 C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昌乃出足示之 D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

1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黄昌“政尚严猛”的一组是( ) ①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 ②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③悉为断理,莫不得所 ④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⑤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⑥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昌任宛令时,对偷盗之人严惩不贷,曾把偷取他车盖的人全家悉数杀死,使百姓们吓得发抖。

B.黄昌任蜀郡太守时,有七百多人前来诉讼,黄昌都给予了合理的判决处理。 C.黄昌任州书佐时,他失散多年的妻子和他相认,他们抱头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D.黄昌任陈相时,认为彭氏妇人行为放纵,将其收捕入狱,并杀之。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 (2)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

答案解析

1.D (A 逢páng;B 瞋,chēn);C 眦zì)

2.C (A 弥———弭;B 缺———玦;D 概———慨) 3.B (购:重金悬赏。)

用心 爱心 专心

4.D (A 要———邀;B 倍———背;C 卒———猝) 5.C

6.B (A 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C 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为表程度的副词,很、非常。D 于是:古义为两个词,“ 从这里”;今义为连词,表顺承关系。)

7.C (宾语前置句,其它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8.B (告辞、告别;A 旨意;C 推辞;D 借口。) 9.(1)不仁 失其所与以乱易整;(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秋毫不敢有所近封府库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刑人如恐不胜;(5)卮酒安足辞;(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7)大行不顾细谨;(8)甚于防川。

10.(1)国别鲁语齐语郑语楚语吴语;(2)纪传体12 30 70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短长》《修书》历史著作;(4)《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曹刿论战》。

11.(1)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多为结婚的事;(3)古义:发表言论今义:指(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4)古义:宽容今义:冒充、假托;(5)古义:出使的人今人: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袋等物品;(2)①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②敝:损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③其:表商量语气,还是。④白:形容词作动词,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⑤顾:副词,表转折,不过。⑥穷困:处境艰难。⑦活:使动用法,使??活命。⑧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⑨籍:名词作动词,登记造册。⑩间:名词作状语,抄小道。

12.(1)掌管;(2)往常;(3)希望;(4)高傲。 13.B D

14.(1)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公务。 (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15. 担心他恃才傲物。 16.知人善任。

17.D (追究、查办)

18.C (什么/ 为什么;A 因此;B 被;D 于是,就) 19.C

20.C(与妻子相识,不是在任州书佐时)

21.(1)黄昌暗中拘捕了一个盗匪的首领,逼使那匪首分条列出各县中强暴之人的姓名和住处,于是派人分头全部捕捉,无人漏网。(2)她的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那里诉讼自责,黄昌疑心犯人的母亲不像蜀地人,就问她原因。

【参考译文】

(一)鞠咏做进士,凭借文学功底跟从王公化基学习,到王公主管杭州,咏及第,升咏做大理评事,主管杭州仁和县。鞠咏将到任,先把书和自己作的诗寄给王公,来感谢往常对自己的激励,现在又做官吏,借此可以文字互相娱乐,王公不答应。到了咏到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也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鞠咏大失所望,于是不再把他当作知己,而专门学习做官吏的事,那以后,化基升为参知政事,没有把咏推荐,有人问原因,回答说:“凭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担心的是盛气骄人,我所以压抑他,来成全他的德行罢了。”鞠咏听到以后,开始把王化基当作真正相知的朋友。

(二)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出身寒微,居住的地方靠近学校,多次见到儒生们在校学习行礼,因此喜爱学问,学习经学。他又懂得法律文案,因此在郡中任决曹。当时州刺史巡行所属部域,见到黄昌,很赏识他,就征召他为从事。

后来黄昌担任宛令,处理政事严厉凶猛,喜欢揭发奸邪。有人偷了黄昌的车盖,黄昌开

用心 爱心 专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pl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