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对于人类行为的控制机理

更新时间:2024-06-02 18: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情感对于人类行为的控制机理

人为什么会有情感?这是一个困惑许多人的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因为有爱;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若没有情感,就如行尸走肉;等等,这些回答都是答非所问,牵强附会。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情感的本质及情感对于人生存与发展的实际意义上考察。

人的生存与发展要核心内容上就是对于价值的生产与消费,那么,情感对于人类的意义就是:人类依靠情感来识别价值、表达价值、区分价值、计算价值、选择价值和创造价值。

一、人类通过情感意识来反映价值

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情感或情感意识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意识,它是人脑对于一种特殊的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那么这种特殊的客观事物又是什么呢?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不难发现,“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问题,“符合人的需要”就是事物的价值特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态度”和“体验”均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认识方式或反映方式,这样,心理学的情感定义又可表述为:“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情感所对应的客观存在应该是事物的价值特性。由此可得

情感的哲学定义:情感就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 由此可见,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而后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价值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也是价值理论和情感理论的基本问题。价值与情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情感以价值为基础。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还会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完全的颠倒,但从总体上讲,情感的变化总是以价值为基础,主要表现在:情感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价值的基本状态,情感的总体规模取决于价值的总体规模,情感的变化范围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范围,情感的作用方式取决于价值的作用方式,情感的强度与方向取决于价值的大小与正负,价值一旦变化,情感迟早要发生变化。

对于商人来说,互利互惠的经济往来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惠性,商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政治家而言,政治上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助性,政治家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青年男女而言,工作和生活上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维持和加深爱情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支持与配合,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不能持久的;朋友之间的友情主要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不断加深彼此的利益联系,其友情才会越来越深厚,如果彼此产生了根本的利益冲突,则其感情迟早会衰减下来,并最终会转化为仇恨。

2、情感对价值具有反作用。情感对于价值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⑴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压抑、诱发、转移、强化或诱导人对某种价值的需要,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⑵人在情感的驱动下,可以对事物施加反作用力,并使之发生价值增值。这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当然,这种反作用不能任意地和无限地施加,它在整体上受制于或服从于价值对情感的决定作用。

3、情感具有相对独立性。人的情感产生并运行于大脑,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它所反映的价值,这种偏离现象就是情感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的异步性、量度上的差异性、方式上的局限性、机制上的

异化性。情感的相对独立性限制了人对于复杂价值关系的应变能力,限制了人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但这将有利于排除各种外部或内部因素对情感运行过程的干扰,有利于保持价值消费活动和价值创造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情感与价值存在复杂的对应性。⑴它是一种多元变量的函数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一元变量的函数对应关系。⑵它是一种统计概率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个体动力学的对应关系。⑶它是一种时间上的同向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时间上的同步对应关系。⑷它是一种联系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孤立的对应关系。⑸它是一种多形式上的价值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形式上的价值对应关系。⑹它是一种多层次上的价值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层次上的价值对应关系。⑺、它是针对事物的价值特征,而不是针对事物的其它特征。⑻它是一种动态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对应关系。⑼它是一种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对应关系。⑽它是一种非线性的对应关系。⑾它是一种三因素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因素的对应关系。

二、人类通过情感感受来识别价值

外界事物的不同类型的刺激信息分别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中,使人形成了对于该事物的不同品质或属性的认识。人的感觉器官分为眼睛、耳朵、舌头、鼻子和皮肤等五大类,分别形成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五种感受形式。价值是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刺激信息依附于或隐含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信息之中,并通过人的五类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使人形成一种特定的感受形式:情感。总之,情感的感受就是人对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主观感知过程,简而言之,人类就是通过情感感受来识别价值。

外界事物的不同类型的刺激信息分别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中,使人形成了对于该事物的不同品质或属性的认识。人的感觉器官分为眼睛、耳朵、舌头、鼻子和皮肤等五大类,分别形成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五种感受形式。价值是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刺激信息依附于或隐含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信息之中,并通过人的五类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使人形成一种特定的感受形式:情感。总之,情感的感受就是人对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主观感知过程。

1、视觉。眼睛是接受光波信息的器官,人通过眼睛可以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色彩、结构、方位、距离、速度等属性,也可以感知能携带无限信息的文字和图像。眼睛是一种接受信息内容最多、范围最广、速度最快、干扰最少、综合性最强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觉所产生的情感因而是最丰富、最广泛、最迅速、最准确、最深刻的。

眼睛最直接的作用是观看人的面容。面容能够综合地、概括地反映人的价值特性和情感状态,通过观察面孔的轮廓和特征,可以大致地确定人的心理品质、能力结构、教育程度和职业。例如:性格暴躁的人的眼睛往往是棕色或暗绿色的,大多数忧郁型人的眼睛是深灰色的,而恬静型人的眼睛通常是蓝色的。性格暴躁的人的眼睛通常大而突出,忧郁型的人的眼睛较小而深陷。

人的面容特征所表现的价值特征与情感状态,并不是确定性和个体性的,而是概率性和种属(或类属)性的,它建立在直觉和经验材料基础之上,而直觉和经验总是对某些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主观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有时是不准确、不完整的,甚至是颠倒的,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这种客观的对应关系。事实上,这些对应关系客观地反映了人的内部心理素质与其外部结构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反映了人的心理素质的进化与外形结构的变更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反映了人的情感内容与其表现方式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作家、雕塑家、画家、戏剧家等对这些对应关系往往深信不疑,并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反映在作品之中。

由于这些对应关系首先产生于人的主观印象和推测,因而容易被逻辑思维严谨的人看作是唯心的和虚构的。

眼睛的第二个作用是观看人的形体。人的头发、体形、姿态、体重、皮肤等可以补充反映面容所不能反映或不能完整反映的价值特性和情感状态。例如,女子发达的乳房、匀称的大腿、光滑细嫩的肌肤、精巧浑圆的手臂和纤细柔软的手指,会使男子感受到女子良好的发育、健康的身体及优质人口的生育能力,并产生强烈的审美享受;男子稳健有力的腿脚、宽阔厚实的胸廓、肌肉结实的手臂会使女子感受到男子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从而强有力地吸引着女子的目光。人的自然体形与人的价值特性及情感状态三者的这种模糊对应关系,看起来是偶然的和离奇的,但却蕴含着生命运动中某些深刻的合理性和规律性。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活动的、美化了的形体,它能抒发人的情感,发泄人的精力,培养人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雕塑与绘画是一种固化和美化了的形体,人可以从中获得细腻的、高尚的情趣。

2、听觉。耳朵是接受声波信息的器官,人通过耳朵可以感知震动物体的方位和距离,并通过对震动性质的分析来判断物体的种类、属性以及物体的运动特性等。文字可以转化为耳朵所能接受的语言,人能够听取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意志和感情,耳朵所能接受的信息量及其产生的情感效能仅次于眼睛。

人讲话时声音的音色、音调、旋律、特殊节奏会加强话语的深刻含义,赋予它们多种情感色彩。有时人即使没有听清话语中的准确含义,也会被语言的音色、音调、旋律、特殊节奏所吸引,并产生强烈的兴奋情绪。语言本身可以产生审美情感:男人低沉的声音可以激发女人的情欲,女人轻脆、银铃般的声音可以引发男人的美感。语言的语气能够表现人的思想、意志和感情的精微之处,而这非词汇所能表达,人有时能够从他人的讲话中听出“弦外之音”,有时又容易曲解或误解他人说话的本意。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有一种内在的、扣人心弦的魔力,以音调、节奏和旋律的完美结合可以充分而有效地表现人的思想,刺激人的欲望,培养人的情感,加强人的修养。

3、嗅觉。嗅觉是相对次要的感觉形式,它所能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但是,由于它基本上都是建立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因此鼻子所接受的气味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往往是非常深刻的,某种物质或某个人的气味一经感受就可能使人终生不忘。嗅觉与人的性系统存在着非常稳定的无条件神经联系,嗅觉的失灵必然牵连性系统,使之产生某种障碍。

健康的男人和女人通常具有一种宜人的、略带刺激性的天然体香。女人的身体散发着女人所特有的、撩拨男人性欲望的气味,男人身体所散发出来的香气也可以使女人如痴如醉。少男少女那鲜嫩的、光滑、富有弹性的皮肤可以散发出天然的香气,它是最好的香水也无法代替的。

4、触觉。皮肤的感觉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最原始的因而是最深刻的、最稳定的感觉形式。皮肤可以接受各种生理价值的信息(如尖利、柔软、硬度、寒冷、粗糙、沉重、温暖等),同时向大脑发出痛觉、烫觉、辣觉、冷觉、痒觉等警报,激起人的自卫本能,使人能够选择最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皮肤感觉在人的潜意识中通常能够留下经久不灭的痕迹。当两个恋人久别时,记忆中各种感觉痕迹的消退速度不尽相同,最初淡漠的是恋人的视觉表象,接着消失记忆的是恋人的说话声音和身体气味,只有关于手、唇、面部及身体的爱抚和温暖的回忆使人感受最为深刻、最为长久。其价值根源是:皮肤接触通常体现了人际利益关系的密切性和深刻性,标志着人际之间的交往进入了较深的层次和较大的范围。

5、各种感觉的综合。人的感觉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感官一方面相对独立,另一方面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各种刺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将会对同一事

物形成一个总的心理体验,即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关系形成一个总的评价。单个感觉器官只能从某一个角度来感受事物的价值特性,多个感觉器官可以同时从多个角度来感受事物的价值特性,纠正单个感觉器官所产生的感受上的片面性、偏差性和肤浅性,从而使人的情感感受更加全面、准确和深刻地反映事物的价值关系。

6、情感感受与价值特性的辩证关系。人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形式来感知和识别事物或他人的价值特性,其客观目的在于为自己以后进行价值计算和价值选择提供事实依据。通常情况下,人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所感知的事物或他人的价值特性都是模糊的、概率性、种属(或类属)性的、历史的,而不是精确的、确定性、个体性和现实的,大都是建立在直觉和经验材料基础之上,尽管这种反映有时是不准确、不完整的,甚至是颠倒的,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这种客观的对应关系。

三、人类通过情感交流来表达价值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与人的相互合作越来越频繁和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和多变,这就要求每个人一方面通过情感表达来及时、准确而有效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价值关系,以便求得他人有效的合作;另一方面又通过识别他人的情感表达来及时、准确而有效地了解他人的价值关系,以便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人的情感表达主要有三种方式: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表情。

1、面部表情。面部是最有效的表情器官,面部表情的发展在根本上来源于价值关系的发展,人类面部表情的丰富性来源于人类价值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的面部表情主要表现为眼、眉、嘴、鼻、面部肌肉的变化。

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最直接、最完整、最深刻、最丰富地表现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它能够冲破习俗的约束,自由地沟通彼此的心灵,能够创造无形的、适宜的情绪气氛,代替词汇贫乏的表达,促成无声的对话,使两颗心相互进行神秘的、直接的窥探。眼睛通常是情感的第一个自发表达者,透过眼睛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烦恼还是悠闲,是厌恶还是喜欢。从眼神中有时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心是坦然还是心虚,是诚恳还是伪善:正眼视人,显得坦诚;躲避视线,显得心虚;乜斜着眼,显得轻佻。眼睛的瞳孔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变化:当人看到有趣的或者心中喜爱的东西时,瞳孔就会扩大;而看到不喜欢的或者厌恶的东西,瞳孔就会缩小。目光可以委婉、含蓄、丰富地表达爱抚或推却、允诺或拒绝、央求或强制、讯问或回答、谴责或赞许、讥讽或同情、企盼或焦虑、厌恶或亲昵等复杂的思想和愿望。眼泪能够恰当地表达人的许多情感,如悲痛、欢乐、委屈、思念、温柔、依赖等。

眉:眉间的肌肉皱纹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变化。柳眉倒竖表示愤怒,模眉冷对表示敌意,挤眉弄眼表示戏谑,低眉顺眼表示顺从,扬眉吐气表示畅快,眉头舒展表示宽慰,喜上眉梢表示愉悦。

嘴:嘴部表情主要体现在口形变化上。伤心时嘴角下撇,欢快时嘴角提升,委屈时撅起嘴巴,惊讶时张口结舌,忿恨时咬牙切齿,忍耐痛苦时咬住下唇。

鼻:厌恶时耸起鼻子,轻蔑时嗤之以鼻,愤怒时鼻孔张大,鼻翕抖动;紧张时鼻腔收缩,屏息敛气。

面部:面部肌肉松弛表明心情愉快、轻松、舒畅,肌肉紧张表明痛苦、严峻、严肃。 一般来说,面部各个器官是一个有机整体,协调一致地表达出同一种情感。当人感到尴尬、有难言之隐或想有所掩饰时,其五官将出现复杂而不和谐的表情。

2、语言声调表情。语言本身可以直接表达人的复杂情感,如果再配合以恰当的声调(如声音的强度、速度、声调、旋律等),就可以更加丰富、生动、完整、准确地表达人的情感

状态,展现人的文化水平、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

根据语言声调的不同特点可以判断人的情绪状态和性格特征:悲哀时语速慢,音调低,音域起伏较小,显得沉重而呆板;激动时声音高且尖,语速快,音域起伏较大,带有颤音;说话语速较快,口误又多的人被认为地位较低且又紧张;说话声音响亮,慢条斯理的人被认为地位较高、悠然自得;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的人缺乏自信,或者言不由衷;男声中如带气息声,被认为较年青,富有朝气,富有艺术感;女声若带有气声,被认为美妙动人,富有女性味;平板的声音被认为冷漠、呆滞和畏缩;喉音使男性显得成熟、世故和老练,判断力强,但使女性失去魅力;女中音和男低音代表暴躁气质;女高音和男高音多属于活泼型的人;急剧的变调对比表达暴躁气质;音调的抑扬婉转显露活泼的天性,表明气质温和柔顺;旋律可以表达人的欢乐与苦闷,希望与企盼。

判断人的说话情绪和意图时,不仅要听他说些什么,还要听他怎样说,即从他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起伏、节奏、音域、转折、速度、腔调和口误中领会其“言外之意”。语言交谈能够沟通思想,促进相互了解,语言的声调使语言本身具有更多的感情色彩,从而揭示出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向的精微之处,而这非词汇所能完全表达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最体面的语言来讲述,而不致于流于粗俗,问题只在于思想是否丰富,语言是否和谐、比喻是否恰当、礼貌是否周到、时机是否适当。

3、身体姿态表情。人的情感状态、能力特性和性格特征有时可以通过身体姿态来自发地或有意识地表达出来,从而形成身体姿态表情。当人处于强烈的兴奋、紧张、恐惧、愤怒等情感状态时,往往抑制不住身体姿态的表情变化,演员则经常通过夸张的身体姿态来有意识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变化。

人的身体姿态表情是丰富多样的。正襟危坐可知其恭谨或紧张,坐立不安可知其焦急慌神,手舞足蹈可知其欢乐,捶胸顿足可知其懊恼,拍手时可知其兴奋,振臂时显得慷慨激昂,握拳时显得义愤填膺,搓手不停时表示心中烦躁不安。轻盈的脚步可看出心情愉快,沉重而不均匀的脚步表明处境不佳,迟缓的脚步表明心事重重,铿锵有力的脚步表明勇敢与坚强。昂首挺胸表明自信与自豪,点头哈腰表明顺从与谦恭,手忙脚乱表明心情紧张,全身擅抖又冒虚汗表明心虚害怕。

四、人类通过情感模式来区分价值。

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人的情感不管多么飘忽不定,都可以找到它的价值对应物,情感的任何变化都可以从价值关系的变动中找到它的客观动因,情感的不同表达模式都对应着价值的不同变化方式。不过,情感模式与价值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静态的、单形式的、线性的和同步的关系,而是复杂的、辩证的、动态的、多形式的、非线性的和异步的关系。

根据价值目标指向的不同,人的情感表达模式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以及对社会情感四大类。

1、对物情感。一般事物对于人的价值(严格地讲应该是价值率)是一个变量,它有两种变化方式:一是价值增加(包括正价值增大或负价值减小);二是价值减少(包括正价值减小或负价值增大)。对应着每个价值变化方式还有四种变化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和过去完成。根据事物价值的不同变化方式和变化时态,对物情感可分为八种具体形式,如下表所示:

价值增加 过 去 留 恋 价值减少 厌 倦

过去完成 现 在 将 来

满 意 愉 快 企 盼 失 望 痛 苦 焦 虑 2、对人情感。对他人的情感不仅与他人价值的变化方式和变化时态有关,而且还与他人的利益相关性有关。根据他人价值的不同变化方式、变化时态和利益相关性,对人情感可分为十六种具体形式,如下表所示:

利益相关性 过 去 过去完成 现 在 将 来 利 益 正 相 关 增 加 怀 念 佩 服 信 任 减 少 痛 惜 失 望 顾 虑 利 益 反 相 关 增 加 怀 恨 妒 忌 嫉 妒 顾 忌 减 少 轻 蔑 庆 幸 快 慰 嘲 笑 称 心 痛 心

3、对己情感。人对自己的情感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变化方式和变化时态。根据自身价值的不同变化方式、变化时态,对己情感可分为八种具体形式,如下表所示:

价值增加 价值减少 惭 愧 自 责 难 堪 自 卑 过 去 自 豪 过去完成 得 意 现 在 开 心 将 来 自 信

4、对社会情感。社会事物将会对人产生社会方面的价值意义,从而引发人的某种对社会情感。

(1)对他人评价的情感

当他人以某种方式(如语言、文字、表情、行为等)对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思想、行为和生理状态等进行评价时,人将产生特定的情感。

惭愧与委屈:当利益正向相关的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高于实际水平时,人将产生惭愧的情感,反之将产生委屈的情感。

别扭与羞辱:当利益负向相关的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高于实际水平时,人将产生别扭的情感,反之将产生羞辱的情感。

(2)对社交活动的情感

施恩与负疚:当与利益正向相关的人进行交往时,如果自己所付出的价值大于对方所付出的价值,人将产生施恩的情感,否则将产生负疚的情感。

屈辱与解恨:当与利益负向相关的人进行交往时,如果自己所付出的价值大于对方所付出的价值,人将产生屈辱的情感,否则将产生解恨的情感。

(3)对不确定事物的情感

关注、冷漠与警惕:当社会的事物可能产生正向、零值和负向价值时,人将分别产生关注、冷漠和警惕的情感。

崇拜感、神秘感与恐惧感:当社会的事物有着正向不确定、零值不确定和负向不确定

的价值(即价值的概率平均值分别为正、零、负)时,人将产生崇拜感、神秘感与恐惧感。

(4)对自身社会关系的情感

安全感、孤独感与危机感:当自身价值处于他人的正向价值作用、无价值作用和负向价值作用时,人将分别产生一种安全感、孤独感和危机感。

责任感与依赖感:当他人的价值受制于自己的价值时,人将产生一种责任感;相反,当自己的价值受制于他人的价值时,人将产生一种依赖感。

归属感与失落感:当自己的价值依附于他人或社会的价值时,人将产生一种归属感;相反,当自己的价值从他人或社会的价值中分离出来时,人将产生一种失落感。其中,权力失落感是指当自己的价值从社会的政治价值中分离出来时人所产生的情感,失恋感是指当自己的价值从异性的价值中分离出来时人所产生的情感。

五、人类通过情感思维来计算价值

人通过价值观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通过情感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再通过情感的相应运算方式来计算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然后,通过意志的相应运算方式来计算自己的相应行为所产生的价值,并选择出最佳的行为方案。

1、人类通过价值观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

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任何人都必须对所拥有的价值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需要以“价值观”的形式来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认识和分析,从而引导和控制人把有限的价值资源投入到合理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价值资源的浪费,提高价值资源的利用率,使价值资源实现最大的增长率。事物的价值特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使用价值、劳动价值、价值层次性、价值多样性、价值稳定性、价值率等,对于人类主体来说,“价值率”是所有事物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价值特性。

价值率:是指人与事物发生价值作用时在单位时间内该事物价值增量(即投入的价值量与产出的价值量之差)与投入的价值量之比。

根据“统一价值论”所提出的“价值取向性法则”(或“选择倾向性法则”),事物的价值率决定着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或价值增值速度的变化情况:事物的价值率越高,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就越大,价值增值速度就越高,人就会越多地向该事物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从而越多地扩大其存在规模;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就会越多地把向该事物所投入的价值资源抽调出来,从而越多地缩小其存在规模。也就是说,事物的价值率越高,人对它的肯定态度就会越坚决,对它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就会越多地向该事物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从而加速了它的发展;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对它的否定态度就会越强烈,对它的反对力度就越大,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显然,对于经济领域,价值率就是利润率,因此在经济领域,利润率是所有经济类事物的关键性指标,它决定着人们对于所有经济类事物的根本态度,决定着所有经济类事物的生死存亡。

事物的价值率作为一种重要的客观存在,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了“主观价值率”。由于价值率是事物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特性,那么,主观价值率必然是价值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决定和制约着价值观中的其它要素,它是价值观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总之,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 2、人类通过情感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高差。

人在价值观的引导下,可以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选择倾向。然而,仅仅认识事物的价值率是不够的,人仍然无法真正确定对事物的价值资源的投入原则(投入方向和投入

规模)。以经济贸易方面为例,如果一个商人的年平均利润率能够达到50%,那么他对于年平均利润率只有20%的经营项目不会感兴趣,甚至会产生反感;如果一个商人的年平均利润率只能达到15%,那么他对于年平均利润率只有20%的经营项目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上,当事物的价值率较小时,人不仅不会对它投入价值资源,而且还会不断把以前投入的价值资源抽调出来,只有当事物的价值率大于某个确定值时,人才会不断追加对它的价值资源的投入规模。这个确定值就是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或“平均价值率”。

“中值价值率”是主体一个最重要的价值特性,它反映了主体的价值创造能力或本质力量的最重要方面——价值增长速度,主体的情感将会以它为参考系,确定对于所有事物的基本态度:凡是价值率大于其中值价值率的事物,主体将会对它产生正向的情感;凡是价值率小于其中值价值率的事物,主体将会对它产生负向的情感。即情感的客观目的在于以主体的中值价值率为基准,识别事物的价值率相对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的差值,从而为主体的行为和思维活动提供精确、有序和恰当的驱动力。

价值率高差:事物的价值率P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Po之差值,称为该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用△P来表示,即

不难发现:当某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主体就会扩大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相反,当某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主体就会缩小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

由此可见,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特性参量,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对该事物基本的“立场、态度、原则和行为取向”,决定着人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方式和投入规模,因而必然会反映了人的头脑中来,形成一种特定的主观意识——情感。为此,对情感做出如下定义:

情感:人对事物的价值率高差△P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值,定义为人对该事物的情感,用μ来表示。

情感发生的逻辑过程: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正向情感(如满意、愉快、信任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正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不断趋向于该事物,以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其结果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正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下降;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负向情感(如失望、痛苦、顾虑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负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背离该事物,以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其结果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缩小而上升,负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下降;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等于零时,人通常不会产生情感,从而维持了事物原有的作用规模。

总之,情感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高差。

六、人类通过情感强度来选择价值。

情感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值,虽然,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的情感强度,但在一般情况下,情感的强度并不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关系。为了探索这种特殊的函数关系,首先了解一般意义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及强度定律。

1、一般刺激感受的强度定律

外界某种物理刺激或化学刺激可以引起人的相应感受器官的反映,而每一种感受器官只对一种或两种形式的能量特别敏感,如眼睛对于光能,耳朵对于声能,皮肤对于热能和机械能,舌头对于化学能等。心理学指出,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服从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刺激强度的增加量与刺激强度之比值为一常数,即:

△I/I=Km (1)

这个定律最初是从人的眼睛对光波的感受性研究中得出来的,以后又发现人的其它器官的刺激感受性也遵循这个定律,最后发现整个生物界的刺激感受性都遵循这个定律,因此韦伯定律实际上是一条基本的生物规律。如果把这个定律进行数学变换,可得: 费希纳定律: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即: μ=KmlogI+C (2) 其中,Km,C为常数,μ为感觉强度,I为刺激强度。 选取一定的刺激强度单位,就可以使费希纳定律变换为: μ=Kmlog(1+I) (3)

由上式可以看出,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当I→0时,μ≈Km×I,即当刺激强度很小时(刺激强度靠近中心区域时),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近似地成正比。这样,人可以在最重要的刺激强度中心区域较为敏感地、准确地感知外界刺激的强度变化,以尽可能获取准确而详细的信息。

2.当I→∞时,μ≈KmlogI,即当刺激强度很大时(刺激强度远离中心区域时),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这样,人可以在不太重要的刺激强度区域也能对外界刺激的强度变化有所感受,只是感受的灵敏度较低,从而可以粗略而大范围地获取信息。

2、情感强度第一定律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反映,其发生过程实际上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特性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它与一般意义的刺激与感受生理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刺激信号不是事物的物理或化学特性,而是事物的价值特性,具体地讲就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即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之差)。这种刺激信号往往是一种抽象化的、复合型的关系信号,它既可以是复合的色彩、形状、体积、重量、声音、图象等物理化学信号,也可以是语言与文字所组成的第二信号系统,这些复合型信号代表着事物的价值特性,而不是代表着事物的某种物理化学特性。当事物的价值特性作用于或即将作用于人时,人脑将以一定的情感强度来感受它。

既然情感的产生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那么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关系同样应该遵循“费希纳定律”,由此可得:

情感强度第一定律(即情感强度对数正比定律):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即:

μ=Kmlog(1+ΔP) (4) 其中,Km为强度系数,ΔP为价值率高差,μ为情感强度。 不难发现:

1、当情感强度很小时,情感强度与价值率高差近似地成正比。这样,人可以在最重要的情感强度中心区域较为敏感地、准确地感知外界价值率高差的变化情况,以尽可能获取准确而详细的价值率高差的变化信息。

2、当情感强度很大时,情感强度与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这样,人可以在不太重要的情感强度区域也能对外界价值率高差的变化有所感受,只是感受的灵敏度较低,从而可以粗略而大范围地获取价值率高差的变化信息。

3、当价值率高差为0时,情感强度亦为0;当价值率高差趋近于-1时,情感强度趋近于负无穷大。

七、人类通过情感驱动来创造价值

1、人类一般意识的“三步曲”。知(即认知)、情(即情感)、意(即意志)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分别构成了人类一般意识的“三步曲”:

第一步:认知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或“什么事实”的问题。人只有首先了解事物的外在特性(或外部联系)和内在规律(内在本质),即首先了解事物“是什么东西”,才能对它进行其它方面的深入了解。

第二步:评价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有何用” 或“有什么价值”的问题。人只有了解在了解事物“是什么东西”以及“对我有何价值”,才能知道如何对它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第三步:意志(或决策)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 或“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就是针对事物的品质特性以及每一品质特性对于人的价值,人将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行为,以便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事物的价值特性。

2、认知、情感与意志的本质

认知的本质:人脑对于事实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认知,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最基本形式。认知包括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其中:感性认知是指人对事物所发出的刺激信号进行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如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冷热等方面的感知;理性认知是指人对概念或概念系统(即事物的第二信号系统)所进行的认知、理解、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等。

情感的本质: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情感,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情感包括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感性情感是指人对事物发出的感性刺激(如物理或化学刺激)信号所产生的感觉取向、知觉取向和表象取向。由于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因此情感是一种特殊认知。

意志的本质:人脑对于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意志,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第三种基本形式。意志包括感性意志与理性意志。感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感性刺激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感性刺激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体力劳动需要克服机体在肌肉疼痛、呼吸困难、血管扩张、神经紧张等感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理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理性刺激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第二信号系统刺激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脑力劳动需要克服大脑皮层在接受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时所产生的思维迷惑、精神压力、情绪波动、信仰失落等理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由于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因此意志是一种特殊情感。

3、认知、情感与意志(即知、情、意)的辩证关系:

人的三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认知、情感与意志)分别反映了三种基本的客观事物(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其次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再其次要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第一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情感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意志,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知、情、意的辩证关系在根本上取决于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的辩证关系。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意志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客体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也是客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才与其它关系属性区别开来,因此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本质力量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价值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才与一般的价值属性区别开来,因此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意志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从广义角度来看,知、情、意都是一种认知活动,只是各自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情感侧重于从意义的角度进行认知,意志侧重于从行为效应的角度进行认知。

3、意志思维的基本程序。

人的意志思维系统有五个基本层次,分别具有特定的价值功能,并服务于特定的行为内容。意志思维的本质就是人脑对于自身行为价值关系的概括、推理与计算,就是人脑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设计与规划。意志思维可以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的逻辑程序。

价值目标的确立(即超复杂行为的确定)。人在某一时期内通常会有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价值需要,并在大脑中会形成相应的主观欲望,为满足这些欲望必须依靠实施某一种超复杂行为来完成,并会具体表现为某一种价值事物(如金钱、地位或爱情)的获取。当有几个欲望同时产生时,人就会通过对超复杂行为或价值事物的价值率进行计算或比较,确定一个最为迫切、最为重要的价值目标,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工作与生活的主要奋斗目标。这一过程的生理机制是:超复杂行为所对应的大脑皮层中的兴奋灶具有最大的兴奋强度。

整体规划的制定(即复杂行为的确定)。价值目标确定以后,需要制定一个整体规划。一个超复杂行为通常是由若干个复杂行为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起来的,大脑对各种不同的复杂行为及其不同的组合进行试探,找到具有最大价值率的组合方式,这一过程往往会反复进行多次,从而形成多个整体规划进行选择。这一过程的生理机制是:由多个复杂行为组合成的超复杂行为所对应的大脑皮层中的兴奋灶群具有最大的兴奋强度。

实施细则的制定(即简单行为的确定)。整体规划制定后,需要制定一个实施细则来安排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任务。任何一个复杂行为通常又是由若干个简单行为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起来的,大脑对各种不同的简单行为和不同的组合进行试探,找到具有最大价值率的组合方式,这一过程也往往会反复进行多次,从而形成多个实施细则进行选择。这一过程的生理机制是:由多个简单行为组合成的复杂行为所对应的大脑皮层中兴奋灶群具有最大的兴奋强度。

具体动作的落实(即本能行为的确定)。实施细则制定后,需要落实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工作的动作要领。任何一个简单行为通常又是由若干个本能行为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起来的,大脑对各种不同的本能行为和不同的组合进行试探,找到具有最大价值率的组合方式,这一过程也往往会反复进行多次,从而形成多个具体动作(或简单行为)进行选择。这一过程的生理机制是:由多个本能行为组合成的简单行为所对应的大脑皮层中兴奋灶群具有最大的兴奋强度。

经验教训的吸取。人在意志的运行过程之中,总是不断地对价值目标、整体规划、实施细则、具体动作的价值率进行事前预测、事中试探和事后比较,然后不断地对认知计算系统、情感计算系统和意志计算系统进行修正,以达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目的。

归纳起来,意志思维或意志计算的逻辑程序是:人以既定的“价值目标”为行为方向,以内设的“知情意系统”为价值计算依据,以“实现最大价值率”为行为准则,建立一系列价值计算的函数关系式或约束方程式,再根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确定边界条件,选定情感和意志的动力特性参数,就可以主动地、创造性地确定和调整“价值目标、整体规划、实施细则和具体动作”,然后对行为的最终结果进行价值评价,以便及时地修正原有的“知情意系统”,达到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目的。 人类通过意志思维来创造价值。

人通过实施自己的各种消费行为与劳动行为来消费价值与创造价值,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而人的各种行为的控制是通过人的意志与意志思维来完成的。数理情感学认为,情感是一种特殊认知,而意志是一种特殊情感。

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观意识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或“什么事实”的问题。人只有首先了解事物的外在特性(或外部联系)和内在规律(内在本质),即首先了解事物“是什么东西”,才能对它进行其它方面的深入了

解。二是评价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有何用” 或“有什么价值”的问题。人只有了解在了解事物“是什么东西”以及“对我有何价值”,才能知道如何对它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三是意志(或决策)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 或“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就是针对事物的品质特性以及每一品质特性对于人的价值,人将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行为,以便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事物的价值特性。

八、人类通过情感进化来发展价值

达尔文认为,人类机体状态与生物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生物种类不断分化而增多,细胞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组织功能不断深化而加强。人类的情感发展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情感的表现形式不断分化而增多,情感的层次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情感的行为驱动功能不断进化而加强。把辩证唯物主义与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情感领域就形成了科学的情感进化论。

1、情感进化的内在动因

由于情感是人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那么情感的进化在根本上起源于并取决于价值关系的进化,即人类价值关系的进化是推动着人类情感的进化的内在动因。或者说,人类对于情感的进化综合地体现了人类在价值关系方面的进化。

人类价值关系的发展过程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它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那么人类情感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也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把情感看成是人类的独有物是不科学的、唯心的,把情感简单地分为本能式情感和能动式情感两大类也是机械的、教条的。

2、情感进化的基本阶段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的价值关系的进化过程可分为五个基本阶段:单因素价值、多因素价值、可变性价值、多样性价值、多层性价值,因此人的情感也相应地经历五个自然进化阶段。

①、趋性情感。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价值评价方式,很低等的生物只能对具有单一物理化学特性的价值关系进行评价,并产生一种选择倾向——逃避或趋近,或者以光为标准,或者以热为标准,或者以水为标准,或者以土为标准等。因此,趋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单因素价值”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单因素情感”。如草履虫对于草酸的趋近。

②、刚性情感。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评价方式,动物能够通过若干形式的无条件反射来感知具有复合的物理化学特性的价值关系。不过,这种情感需要经过长期进化才能建立起来,而且不容易改变,不存在任何灵活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来灵活调节。刚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因素价值”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 “多因素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有鱼类、昆虫类、鸟类动物等。

③、弹性情感。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评价方式,动物能够通过一级或若干级的条件反射来感知和学习多种价值关系的变化,并灵活调节情感反应的强度,使之与价值关系的变化相对应。弹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可变性价值”产生可变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可变性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有哺乳类动物等。

④、知性情感。这是一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较高等动物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有利事物和各种各样的有害事物,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情感。知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样性价值”产生多样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多样性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有灵长类动物等。

⑤、理性情感。这是一种最高级的评价方式,人类借助于语言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归纳

与抽象,并形成相应的价值形象或价值概念,再对价值形象或价值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全面地、准确地、辩证地认识各种价值关系的内在本质与规律性,探索各种价值之间在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个方向上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具有多价值层次的、辩证统一的、高度理性的情感。在理性情感的引导和控制下,人懂得了低层次价值应该服从高层次价值,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人还懂得了价值关系是个辩证统一的关系,负向价值往往隐含着正向价值,正向价值又往往隐含着负向价值。理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层性价值”产生多层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多层性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只有人类。

3、情感进化的发展方向

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同生物的形成与发展一样,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其发展方向表现为情感的形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灵活性越来越强,准确性越来越高,前瞻性越来越好,人可以针对各种复杂的价值关系来及时地、灵活地、准确地调节自己情感反应的方向、大小、形式与层次,从而准确无误地指导自己的行为与思想。

情感进化的发展方向还可表现为情感与认知的不断分化与整合:在趋性情感阶段,认知与情感完全混为一体;在刚性情感阶段,认知与情感仍然混为一体,不过有逐渐分离的趋势;在弹性情感阶段,认知与情感进一步分离;在知性情感阶段,认知与情感各自可以独立发展;在理性情感阶段,认知与情感不仅可以独立发展,而且可以进行新的整合。

不管怎么样,情感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情感进化的发展方向在根本上取决于价值关系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欢迎购买):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oq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