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25 17: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保靖民中2015级高二进高三选拔考试试卷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农村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相伴的是,传统农村的价值世界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价值世界出现了“沦陷”和“撕裂”,尤其是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转型期,表现尤为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随着“村庄共同体”被打破,村庄逐渐成了陌生人社会和半陌生人社会,利益原则成了乡村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纬度。先前乡村社会既有的行为范式、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与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产生存在的意义危机,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呈现某种紊乱无序状态。诸如: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村庄不再有共同的荣辱、是非、对错、善恶的判断标准,不再有地方性的共识、规范和伦理。农民们现在可以逐渐不再受道德力量的约束,不再受乡村道德舆论的谴责,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干许多违反乡村道德规则却不一定违反法律的事。

传统农村人情往来是乡村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中心,使每个农民及其家庭形成特定的“人情圈”。改革开放后,利益因素的侵入已在不断地侵蚀着乡村社会人情关系中的感情因素和亲密感,农民们逐渐以物欲化、工具化的角度来看待人情关系,基于社会交换中的情感支持、互惠规则的人情关系逐渐变得麻木、冷漠,村民间基本的人际互动难以维系,导致了乡村社会村民间的信任危机,其反过来又促使乡村人情关系更加疏离。

此时的人情与人情关系已失去了人情的本真意蕴,由人们自由、自主的本质活动而蜕变成为一种被迫的、扭曲的、片面的活动,一种人们用以谋生、维持生计的手段。异化或物化了的人情交往活动不仅失去了属人的自由的本质特征,而且使得人情关系变得更加势利、冷漠、虚伪而世故,从而也就部分丧失了人情所应有的价值。农村熟人社会实质上已处于“解体”的状态。

传统民俗是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发挥着巨大的整合功能,承载着村民的精神归宿和身份认同。人们在这样的活动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的盛行,人们关注于金钱和利益,传统民俗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尤其是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空巢化突显,其实质是农村成人的集体缺席,加深了农村的民俗危机,许多民俗仪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再也找不到传承的对象。民俗的流失在不断地吞噬着农村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

同时,城市文化则通过各种“压迫式”的方式和“短、平、快”途径不断向乡村社会灌输自己的文化理念与精神,改变着乡村社会的价值理念与存在状况。当“一切向钱看”或者是“一切用钱来衡量”成为一些人所信奉和坚持的价值准则时,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居住状态、人际关系甚至语言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他们越来越无法在乡村社会找到家园感、归属感、依赖感和生存价值。这导致乡村社会逐渐陷入紊乱无序状态,不利于和谐农村的构建。有人说,“一旦农村无法呼吸,那么城市也将窒息”。因此,必须对此予以重视。

(选自《乡村价值世界“沦陷”之忧》,有删改)

1

1、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关于“乡村价值世界”的表述的一项是( 3分)

A.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既使农村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传统农村的价值世界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

B.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村庄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为陌生人社会和半陌生人社会,利益逐渐成为重要标尺。

C.当乡村社会的人情关系蜕变成一种人们用以谋生、维持生计的手段,人情关系就变得更加势利、冷漠、虚伪而世故。

D.城市文化通过各种“压迫式”的方式和“短、平、快”途径不断向乡村社会灌输自己的文化理念与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市场经济冲击传统农村,社会成员产生存在的意义危机,所以先前乡村社会既有的价值观念被怀疑、否定。

B.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传统农村的人情关系变得麻木、冷漠,使得了乡村社会村民间产生了信任危机。

C.传统民俗是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但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空巢化突显,许多民俗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找不到传承的对象。

D.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逐渐成为风潮,人们对金钱和利益投入更多精力,传统民俗发展愈发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乡村社会紊乱无序,农民逐渐不再受道德力量的约束和乡村道德舆论的谴责,会做出许多虽不违法但违背乡村道德的事。

B.乡村人情关系疏离,人情关系变得势利、冷漠、虚伪而世故,失去了人情的本真意蕴,部分丧失了人情所应有的价值。

C.随着农村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公共精神的丧失,农民的精神逐渐无处可依,需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文化熏陶。

D.文章从道德力量衰落、人情关系异化、民俗传统流失等方面阐述了市场经济对传统农村价值世界的冲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还是透风了

杨卫国

张能作为县治超站站长,今天实在累了。一天下来查到了几十台超载车辆,既要把这些超载的货物驳载到位,还要按法律程序罚款,每个驾驶员都是软磨硬泡,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这时,法制科江科长匆匆走了进来,递过两份处罚决定书,说:“刚刚查扣下来的!今天若不处罚,夜里还不知道有多少说情的呢,夜长梦多啊!”

张能瞥了一眼,拿起笔干净利落地在第一份文书上签下了名字。

突然,手机响了,张能一看,王志!老同学。张能没接,准备签另一份,手机又响了,还是王志的,张能接通电话说:“等会回你,我在处理公务啊!”

“长话短说,一亲戚老范货车被你们查扣了。” “这......”张能有些为难。

2

王志感觉到气氛有点紧张,开导说:“俗话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你小子不要耍滑头,这事摊在我身上算是大事了,可对于你来说,咳嗽一声就了事。”王志不容辩论地说,“你得高抬贵手。”

“老同学,请理解啊,我们执法有纪律的,首先要公平公正......” “能不能不要讲这些,”王志打断了张能的话,说,“想当初,我们同窗十载,那时无话不说,今天,你的地位高了,是不是看不起我了?”

一提起过去,张能的心暖暖的。二十年前,他们俩同时考上县重点高中,在整个村都是头号新闻,村民们都说他们俩以后都是大学生。张能家庭贫困,王志父亲是村支书,家里经济条件好多了。从高一开始,他们同住一宿舍。学校伙食差,菜里只能看到些油花,时间一长,张能身体吃不消,有些神经衰弱。王志家里每周都送些鸡蛋、鸭蛋和奶粉补充营养。一天晚上熄灯后,王志悄悄地把两个鸡蛋塞进张能掌心。张能愣了半天,莫名的自尊心驱使他推了回去,王志又推过来,在他耳边悄悄地说算我借你,以后你工作了再还我!张能没有再拒绝,在被窝里狼吞虎咽吃下了,那晚上没有被饿醒,睡得好沉!此后,王志总是隔三差五“借”鸡蛋给他。后来,张能考上了大学,王志落榜,从此,他们各自天涯,虽然联系不多,但相互间有种心照不宣的感觉。

张能想到这,眼角有些湿润,说:“让我考虑一下。”

挂了电话,张能翻了一下处罚决定书,正好是后一个。这个老同学还是第一次说情,他与江科长商量了一下,另一辆车先按常规处罚。

张能把老范叫到办公室。老范脸色乌黑,双手沾满了灰尘,站在他面前很局促。张能坐在椅子上,拉长了脸,清了清嗓子,严肃地说:“这次超载很严重,理应罚款5000元,但看在王志的面子上,不罚款了,但下不为例啊!”老范头点得像鸡啄米似的,嘴里忙不迭地说:“谢谢!谢谢!”

老范得意地走出查超站,突然张能想起什么,匆匆撵出去,喊:“老范你等一下。”

听到张能喊他回去,老范心里一惊,还以为张能反悔呢,原地站着一脸的茫然。 张能三步并作两步蹿到老范面前,将嘴凑近老范的耳根嘀咕一会。 老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说:“放心,我绝对不会出卖朋友的。”

第二天张能刚进办公室,一个陌生男子闯了进来。他手里高高举着一张纸,另一只手指着张能说:“这是昨天你们开的罚单,我今天一分钱也不缴,你们抓紧把我车放了,不然,我到纪委告你们徇私枉法”。

突如其来的一幕,张能惊呆了,冥思苦想后决定打电话问问王志,是不是他的亲戚老范走漏了风声。

3

王志听完张能的倾诉,边向他道谦,边拨通了老范的电话,问昨天的事情他有没有在同行中显摆了。老范垂着头对王志说:“实在对不起啊,昨天一起被扣的老袁,是我多年的搭档,我们多年一起风里来雨里去跑货运,他像大哥哥一样照顾我,原本我不准备把情况告诉他,可一整夜心里堵得难受,早上就没忍住,”说着朝自己的脸上掴了一巴掌,“都怪这张臭嘴。”

王志把老范的话复述给张能,听罢,张能一屁股坐在沙发上,两手抱着头,长长地叹了口气:“咳, 人呐……”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8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对张能职务的交代和工作性质的描述,是为了突出张能工作的繁重和责任的重大,同时也暗示了他有徇私的机会。

B.张能接到王志的电话,虽然有些犹豫,但最终因为感恩放了老范一马,说明他们两人平时关系密切,不得不卖这个人情。

C.张能和王志从小就在一起上学,一起考上重点高中,同住一个宿舍,互相帮助,患难与共。

D.小说中对老范这个人物的描写与刻画,说明大卡车司机都是老实人,只是为了生计才超载的,理应获得一定的同情。

5、小说中张能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分析。(5分)

6、小说有一段补叙,是张能回忆当年和王志一起上学的事情,这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心系群众 扎实苦干 奋发作为 无私奉献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摘登

材料一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 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今天的岗底,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

(摘自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材料二

4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

比较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去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材料三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选自《河北日报》2016年6月13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三十多年坚持将农业技术送到太行山区,为了帮农民致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B.李保国认识到帮助农民致富,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让农民都掌握农业技术,于是他和邢台农校一起“送教下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郭素萍对丈夫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夫顾不上家里的事,忙得连年都没过好,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更多的是理解,以及对丈夫工作的支持。

D.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非常有说服力,都具体地表现了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收益,表达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都表现了李保国教授一心一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赞颂了他作为共产党员的楷模,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

B.第二则材料讲述李保国常年在山区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也不能很好的休养,表达了对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呼吁。

C.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知识分子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就能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到自身价值,并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D.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最初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还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可见帮助农民致富任重道远,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E.由于侧重点不同,三则材料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材料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材料三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 9、这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4分)

5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滕中正,字普光,青州北海人。曾祖瑶,高邮令。祖煦,即墨令。父保裔,兴平令。中正弱冠,举进士不第。周显德中,滑帅向拱奏辟为掌书记。拱移镇彭门,会中正丁外..艰,复表夺情,仍署旧职,加朝散大夫。拱镇襄阳,以中正为襄、均、房、复观察判官。...

及留守西洛,又奏署河南府判官、检校户部员外郎。乾德五年,度支员外郎侯陟表中正有材干,入为殿中侍御史。太祖雩祀西洛,以祗事之勤,转户部员外郎。太宗即位,迁考功员外郎,授四川东路转运使。六年,命与中书舍人郭贽、户部郎中雷德骧同知京朝官考..课。中正尝荐举监察御史张白知蔡州,假贷官钱二百贯籴粟麦以射利,坐弃市。中正降为..

本曹员外郎。未几,又擢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雍熙元年春,大宴,上欢甚,以虚盏示群臣。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上顾谓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弹劾也。\因是伶官盛言宴会之乐。上曰:\朕乐在时平民安。\是冬乾明节,群臣上寿酒,既三行,上目中正曰:\三爵之饮,实惟常礼,朕欲与群臣更举一卮,可乎?\中正曰:\陛下圣恩甚厚,臣敢不奉诏。\殿上皆称万岁。二年,以年老辞,出知河南府。未几,被病罢,分司西京。淳化初,判留司御史台,命其子元锡权河南司录以便养。二年,卒,年八十四。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元锡至刑部郎中元晏后名世宁至工部郎中

(选自《宋史》,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元锡至刑部郎中/元晏后名世宁/至工部郎中/

B.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元锡至刑部郎中/元晏后名世宁/至工部郎中/

C.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元锡至刑部郎中/元晏后名世宁/至工部郎中/

D.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元/锡至刑部郎中/元晏后名世宁/至工部郎中/

11、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外艰,同“丁父艰”,旧指遭父丧或祖父丧;“丁内艰”,指遭母丧或祖母丧。 B.夺情,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指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土木兴建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D.弃市,死刑的一种,是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中正官宦出身,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做过县令,滕中正得到滑帅向拱的举荐重用后,不断升迁,官至检校户部员外郎。

B.滕中正侍奉尽力,太祖对滕中正恩宠有加,在西洛祭祀祈雨时,见他侍奉尽力,转为户部员外郎,想要多喝一杯酒都要征询滕中正的意见。

C.滕中正错荐人才,受到牵连。滕中正曾经向朝廷举荐监察御史张白为蔡州知府,但张白携官钱谋求私利,滕中正也因此受到牵连被降为本曹员外郎。

D.滕中正做官尽职尽责,受到人们的赞许,官至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晚年因病罢官,淳化二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正弱冠,举进士不第。周显德中,滑帅向拱奏辟为掌书记。(5分)

(2)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上顾谓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弹劾也。”(5分)

6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明代诗歌,完成14-15题。

秋 兴 何景明

高楼一上思堪哀,水尽山空雁独回。 万里关河迷北望,无边风雨入秋来。 故人尺素年年隔,薄暮清砧处处催。 徒有寒樽对花发,病怀愁绝共谁开?

【注】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学家。本诗作于正德三年,当时朝政混乱,时局危殆。

14、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首句交代地点、事件,领起下文的景物描写,“哀”字揭示了全诗的主旨,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水尽山空雁独回”一句,写了诗人高楼所见秋景,意境空旷高远,情景交融,蕴含了作者秋日登高的深沉感兴。

C.颔联对仗工整,紧承上文,续写登楼所见,“万里”“无边”写出了空间的辽远广阔,“关河”“风雨”富有强烈的暗示。

D.“薄暮清砧处处催”化用了杜甫《秋兴八首》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联,具有杜诗清新飘逸的风格。

E.诗的尾联“寒樽”与鲜花绽放的景象形成对比,衬托作者的情感,最后运用反问的手法,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15、诗中的“愁绝”之“愁”,具体内涵有哪些?(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劝学》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

“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抒发物是人非、无限惆怅之情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敦颐《爱莲说》中用“出淤泥而不染”和“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比喻高尚

的人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美国加利弗尼亚变成了路人皆知的“新开始的地方”,在这里,任何背景、社会地....

位和种族的人,只要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都可以成功。

②小何扶人反被讹,经交警洗雪“冤情”后,对方向小何道了歉,小何不仅不计前...嫌,还动员家人为住院的对方捐款千元。 .

③中国将高速铁路伸延到了国外,并开始越洋过海打造世界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由此,一种新的外交形式——“高铁外交”应运而生。 ....④在2016年新学期教代会上,教师代表结合学校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新一....年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⑤历史可以证明,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共同经历过五风十雨,对于祖国的繁荣强盛、....对于台海的和平稳定有着共同期盼。

⑥近日,提高语文作为母语学科重要地位的有关高考改革的言论,在母语教学被忽视的当下,真可谓空谷足音。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7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国,中高考常被人们称为“教育的指挥棒”,可2016年却成了中国教育大反转的一年,教育部把教育的目标正式调整为“立德树人”。

B.中国许多城市正在建设的超大型街区项目,以修建住宅、写字楼、大型购物商场和高层建筑为主,这些巨型建筑大而无当,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C.数字货币优势明显,不仅能提高交易或投资的效率,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还能节省发行、流通所需的成本。

D.由于自己种植有机蔬菜越来越便利,使很多小区屋顶的公共空间发展成一块块菜园,如今菜园长满了韭菜、香菜等各种各样的蔬菜。 19、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许多同学围着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周洋同学,让他介绍经验,周洋说:“你们先

到一边等等,等我喝杯水再赐教。”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小明碰到5年未见的高中班主任,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您身体还好吧!”

D.老村长一进门就说:“张全家的二亩地,秋里收了一千五!咱都得科学种田,都弄它一千五。”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孩子参加的才艺比拼、朋友单位举行的优秀评选……朋友圈中充斥着五花

八门的“求投票”、“求点赞”信息。这种与拉票捆绑的评比,究竟是比实力, ① ?微信被异化为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舞台,这样的错位与迷失,说到底无非是 ② 。在名利的裹挟下,“微信拉票圈”成为一些单位对外营销的手段,至于比赛的结果,则

③ ,以票数论英雄,自然会导致票数争夺的渐趋激烈,微信朋友圈走调、变味在所难免。

21、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8

一名2岁多的小女孩在小区内玩耍时被楼上扔下的酸奶瓶砸中,当场昏倒在地,后经医院诊疗,女孩的颅骨出现骨裂等症状,医药费花费了8万多。因找不到肇事者,小女孩的父母将整栋居民楼“有嫌疑”的居民告上法庭。法庭判决,整栋楼400多户居民分摊原告16万多元损失,每户补偿360元。多名被告表示这一判决结果还是能够接受的。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oo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