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更新时间:2023-10-15 19: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祝燕萍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欧美倡导了百余年,可谓高等教育理论中既经典又最具活力的部分,耶鲁大学的《耶鲁报告》和哈佛大学的《红皮书》等就是其最为突出的代表。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先驱们也有过很好的倡导。蔡元培先生提倡大学本科要“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大学教育过于着重专业教育,较易培养出单视野(one-dimensional)的受教者,包括考试人、有IQ没有EQ等。近十多年以来,通识教育成为一个热门的教育议题,国内不少大学纷纷推出本科生教学改革方案和各种通识教育课程,如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北大的“元培计划”等,试图改变传统本科生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的倾向,在本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

一般认为通识教育其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宏观视野、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成长的动力。一个具备理想通识教育人格的学生,将不只拥有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批判反思,了解自我存在的意义,尊重不同生命与文明的价值,对宇宙充满好奇,并知道如何进行探索。

在当代,大学教育中提倡实行通识教育有其非常重要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一、当代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潘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就这一意义而言,本然的教育即应该是通识教育。然而,在一段时期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偏离了本然的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越发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划分过细、教育过于狭窄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应该承认高等教育内部进行一定的分工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然而,过细的分工将产生负面效应,过分专业化的教育使得学生的素质不可避免地被束缚在某一狭窄的知识或技术领域内,造成他们:

(1)知识专业化。即学生的知识只限于狭窄的专业领域,在处理各种现实

的复杂问题时经常地为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无知所困扰。

(2)能力上,形成相应于其专业特点的片面的思维定势。例如,一般来讲,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而不善于进行逻辑思维;工科专业的学生,长于动手而怠于发散性思维。

(3)情趣“专业化”。情趣“专业化”指专业的特点内化于人的个性、情感、爱好等方面,使人的个性、情感、爱好单一化,将抑制人的活力和创造性的发挥。 2、人文精神缺失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使得人文精神被严重漠视。爱因斯坦曾经十分精辟地指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 3、创新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成为了训练有素的“考试机器”,泯灭了探索的兴趣。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都是在通识教育的坚实基础上方能够形成。 4、素质结构失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提前实现了大众化。但是,社会发展迅速,要培养的应该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的能力、健全的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通识教育应当大力提倡。 二、推行通识教育的意义

通识教育在当代社会环境下重新被社会各界人事重视,确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所针对的只是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绝不是去造就空想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勇气与能力的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人。通识教育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反之,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也不排斥通识教育。

2、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

有一种对通识教育的肤浅的理解,认为通识教育就是拓宽知识面,增加若干概论性质的或者人文方面的课程。必须了解,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从而达到对客观对象的更高境界的把握。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将人文学与科学间的鸿沟盖接起来,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3、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教育必须让学生学会选择。哈佛大学曾经要求学生在核心课程的选修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未来专业期望最远的门类,可谓用心良苦。通识教育要求我们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而这本身亦即对学生的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

通识教育有过各种观点、做法及其争议,也面临着新挑战和变革,但它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有助于解决目前大学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oh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