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
更新时间:2023-04-28 12: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
徐显明
【原文出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京)2009年6期第3~7页
【作者简介】徐显明(1957-),男,山东莱西人,全国人大常委,山东大学校长、教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从事法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山东济
南250100
【内容提要】大学对待文化有四种态度,即传承与播扬、研究与创新、
运用与收藏、交流与融合。大学文化具有引领性,这种引领性始终同先进性结
合在一起,人类迄今为止的人道主义文化、科学文化和权利文化都是大学引领
和创立的。由于办学理念、办学传统不同,大学文化会形成较大差异,而这种
差异正是大学特色的成因。大学文化也有共同性,我们要建设具有德性、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的大学文化。
【关键词】大学文化/主流文化/使命/建设
听了袁贵仁副部长的演讲,我深受启发。尤其是他对大学文化建设四个方
面的阐发,对我们理解今天的主题一定会有很大帮助。借此机会,我把对这个
问题的思考与大家做一个交流。我想讲三个问题。
一、大学对待文化的态度
综观大学的近千年历史可以看出,无论是古代的大学还是近现代的大学,
从承担的使命上看,对文化有四个态度。
1
第一个态度是大学对文化的传承与播扬。文化的承扬过程就是人才培养的
过程。大学不仅要培养有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文化的人。我们目前
应当警惕的一个现象是,有的大学只有知识但没文化,因为它所培养出来的人
只有技能却没有品位。我们希望的是大学能够从知识到智慧、再从智慧到文化,以完成一种升华。所以,传承文化、播扬文化应当是大学的第一使命。
第二个态度是对文化的研究与创新。这是大学特有的使命。大学由于创新
力的不同而区分开来。我把创新按照大学知识与文化的板块分成四个大的方面:一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最高水平的创新是知识的创新,它表现为新概念、新
范畴和新定律的发现。二是工程技术类学科。这一领域创新的最高成果是新方法、新工艺、新流程的诞生。三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最高水平的创新
是新思想的产生。四是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类学科。这一领域最高水平的创新是
新文化的产生,我把这个文化理解为高雅而又稳定向上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每一类学科在创新中都有其不同的追求。当我们谈创新的时候,正确的理解是
把创新作为一个思想体系,这其中包含着文化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往往是最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第三个态度是运用文化和收藏文化。运用文化就是把创造的文化运用于民族、国家和社会,一方面要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收藏文化是大学的特有使命。每一所大学都建有自己的图书馆。图
书馆藏书的种类、数量、内容、品位也是区分大学的重要尺度。
第四个态度是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把大学对文化的这种态度作为现代
大学的第四大职能。文化的不同可能导致文明的冲突;而要消除文明的冲突,
2
唯一的方法不是消灭一种文明,而是把代表这种文明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置于一个平台上并使之融合。这一使命是政府和企业承担不了的。唯有大学才可提供这样的平台。
二、大学与文化先进性间的关系
大学的文化一定不同于世俗文化、企业文化和政府文化。大学文化的特性在于它的引领性,而这种引领性又主要表现在它始终同先进性结合在一起上。 1088年成立的博洛尼亚大学是世界最早的大学。这所大学虽然现在不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大学,但我始终相信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受人尊重的大学。因为中世纪以来的所有大学,要寻找其起源、精神、文化,都必须从这所大学找到它的根。博洛尼亚大学设立的第一个学科是法学,所以我说,中世纪以来的大学起源于法学。法律是为解除人们利益上的冲突而存在的。“三R运动”(即罗马法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发生在中世纪之初,其运动之一就是罗马法的复兴。在商业活动中,人们需要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而罗马法是当时最适应商业需要的法律。所以,商业交往的需要促使懂得罗马法的人把需要罗马法的人聚在一起。博洛尼亚大学最初就是以满足社会对法律的需要而由那些自由讲学的人建立起来的。博洛尼亚大学设立的第二个学科是医学。为什么选择医学呢?我们知道,医学早在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用火消灭瘟疫的时候就产生了,但近代意义上的医学是从博洛尼亚大学设立医学学科开始的,因为它是第一个全面对人进行解剖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至今还保存着900年前设置的解剖床,它与现在的解剖床没有任何差别。当博洛尼亚大学校长告诉我它是近代医学起源证据的时候,我补充道,医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的身体,因而它不
3
仅仅是近代医学起源的证据,更重要的是它是近代以来使人成其为人的第一个
证据。校长赞同我的补充。我进一步说明,当人能够被解剖时,预示着人已经
从上帝那里解放出来;当人还是上帝奴仆的时候,上帝是主体,人是客体,人
是不能被解剖的。因此说,当人第一次被全面解剖的时候,预示着人在哲学上
的主体地位的第一次确立。所以,西方哲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判断——只有
上帝死了的时候,人才能活着。这是第一次解剖对于今天的意义,即它恢复了
人的主体性。此外,通过解剖还发现了人的骨骼规律和肌肉规律,由此催生了
伟大的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加上法学对人的权利的尊重,最终导致了伟大的文艺复兴。所以,博洛尼亚大学存在的最伟大的意义,在于
它是人文主义的发源地、是近代使人成其为人并使人得到尊重等哲学原理的起
源地。
博洛尼亚大学形成的两大传统至今仍影响着世界高校。第一个传统是对知
识体系的划分。西方大百科全书把人类的全部知识分成三类:一是社会科学,
其最高代表是法学;二是自然科学,其最高代表是医学;三是自然科学与社会
科学共同使用的思维科学——哲学。博洛尼亚建校一百年之后设置了神学,神
学逐渐演变为哲学。所以,知识的“三分法”是博洛尼亚传统。第二个传统:
越是世界著名的古老大学,越以博洛尼亚传统为自豪——必须设置医学和法学
学科。世界著名的综合性大学都以拥有高水平的医学和法学作为自己存在的显
著特征,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概莫能外。当然,后世
也产生了反传统的现象,比如普林斯顿大学。但是我相信,几乎所有的综合性
大学都受到了博洛尼亚传统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欧洲大学进行改革时,
4
欧洲的政府官员、尤其是教育官员不得不再次聚集到这所大学,并在那里发表
了“博洛尼亚进程”。所以,博洛尼亚大学最初引领了人类文化最先进的要素,创造了人道主义文化。人道主义文化发展到今天,用一个哲学的概念来概括,
就是“以人为本”。人道主义文化对应着一种人类文明,即精神文明。精神文
明的实质就是要看人的主体性是否存在、人是否最大限度地受到尊重。后现代
主义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它需要重新恢复因工业革命时第二次被抹杀的人的主体性。这是博洛尼亚大学同第一种文明和第一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的第二种主流文化叫做科技文化。我们知道,在大国崛起时,如西
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大学都没有发挥多大作用,但现在已与200年前的情
况有很大不同。德国洪堡大学(现柏林大学)的创想始于1809年。虽然洪堡因任
教育部长而没有担任校长,但他的设想在首任校长李斯特那里得到了完全贯彻。以往的大学以培养职场上的人为主,比如博洛尼亚大学的法学、医学、神学等
学科培养出的分别是律师、医生和牧师。所以,高等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培养人。但在洪堡看来,大学不仅仅应该培养职场上的人,更重要的是把那些对未
来有着充分向往感的人组织起来、把他们的这种探索未知的欲望调动起来并使
其养成一种探究未来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科学、学术的思维。所以,洪堡认为,大学不仅仅要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对未来进行科学研究。大学是什么?
大学就是对某些问题有着经验的人——老师和另一些对未来充满着冲动欲望的人——学生激荡的地方,在那里把学生的冲动变成一种探究习惯。这是洪堡最
初的思想。所以,洪堡开启了高等教育的第二阶段——科学研究。这一思想成
为大学的基本使命。
5
洪堡精神开启了大学与文化的第二阶段历史,即洪堡大学创造了科学文化。因此,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生活方式是大学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科技文
化从此就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这个文化应该对应社会的物质文明。当然,我
们对科学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里有几个问题:一是科学是否总是正确的?科学是否就等于正确?从科学发展史可以看出,科学不等于正确。例如,相对
于“以神为中心”来说,“地心说”是正确的;但相对于“日心说”,“地心说”又是错误的。所以,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因此,理性的科学观
应该对“科学等于正确”提出疑问。二是科学是否高于一切、代替一切、解决
一切问题?如果对科学技术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回答也应当是否定的。有人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四个同等重要”,但这个命题本身就包含着逻辑上的
不足。因为它的逻辑假设是以自然科学为尺度并让社会科学服从于自然科学的。我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有各的重要,而不是同等重要。我们没法说发
动机和方向盘是同等重要,因为其使命不同。如果自然科学是社会进步的发动
机的话,那么社会科学就是社会进步的方向盘。科学不能替代一切,科学也不
能解决一切问题。三是不懂科学的人能否怀疑科学?科学的精神是怀疑,科学
的开始是批判;能够解构,才能建构,才能有新判断的产生。所以,即使不懂
科学的人,也有权利怀疑科学、尤其是现代科学。我们大量的研究都来自国家
的财政拨款,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有权利质疑自己的纳税对国家发挥了哪些作用;对于每一个由国家财政拨款而形成的研究成果,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有权利怀疑
它获得支持的合理性。在科学问题上,还有一个民主的原理。这就是理性的科
6
学观。所以,我们需要在大学弘扬科学文化,但我们更需要弘扬理性的科学文化。
同大学文化密切联系的还有第三种主流文化,即权利文化。这是法国人最
早贡献给社会的。我们大家都知道,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的发表影响了世界,改变了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历史,对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个宣
言发布之前,公民总是服从国家。但是,《人权宣言》却把这个关系颠倒过来,让国家开始服从公民。我们为什么要组建国家?就是为了让国家来满足每个人
的基本需要,所以人们才需要政府、需要国家。法国还于1804年贡献了影响世
界生活的第二个文献,即《拿破仑法典》。参与这部文献起草的就有当时索邦
大学的著名教授。这个法典在国民议会讨论了102次,拿破仑亲自参与了97次。当他最后一次参加国民议会并呼吁议员通过这部文献时说,这个法典已经到了
完美无缺的程度,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不完整。结果,这个法典一个字没改
就通过了。这个法典当时叫《法国民法典》。大家都知道,滑铁卢之战后拿破
仑被俘,曾被关在英国的岛上长达七年。去世的时候他留下一句话:你们说我
是常胜将军,但滑铁卢一仗我却成了俘虏,过去的一切战功都因之灰飞烟灭。
现在我要走了,但我留给你们的法典将永远统治你们。英国人当时却不以为然。200年过去了,英国人现在也在学习这部法典。这之后的所有国家的民事立法,无一例外地都要参照《拿破仑法典》。1986年我国制定《民法通则》时要看
《拿破仑法典》,去年我国通过《物权法》时要参考《拿破仑法典》。这部法
典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因为这个法典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全面的权利法典。《人权宣言》解决了人与国家之间的权利关系,《拿破仑法典》解决了人与人
7
之间的权利关系,由此形成了人类的一种新的文化,即权利文化。就是说,在国家制度设计中,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公民的权利。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政府的运作,都以实现公民的权利为最终目的。上述法国对权利文化的贡献,凝聚着大学教授的心血。奴隶社会的法典代表是《罗马法》,封建社会的法典代表是《唐律》,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典代表至今仍然是《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拿破仑法典》产生以后,权利文化成为两百年以来的人类先进文化。我国2004年修改《宪法》时也充分借鉴了权利文化,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著名条款。我们现在提出的建设法治国家的目的,就是尊重和实现公民的权利。权利文化对应的人类文明是什么呢?它所对应的应该是人类的政治文明或制度文明,在法学家眼里就是人类的法治文明。
由此可见,人类迄今有三大文化主流,而这三大文化主流都是由大学引领和创立的。当然,政治人物对政治文化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以上即是大学文化的先进性和引领性。
三、大学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
不同国家之间有差异,而同一国家的不同文化带也是有差异的。黄河把中华文化分成四个流域:最上游叫“秦陇文化”;再往下是“中原文化”;北京一带被称为“燕赵文化”;黄河入海处被称为“齐鲁文化”,因为齐鲁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集大成者,后来就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即儒家文化。长江也可以分成几个文化带:上游称作“巴蜀文化”;中游称作“楚湘文化”;下游称作“吴越文化”。处于不同文化带中的大学,在选取和形成自己文化时往往带有所处地域的特征,因此不同文化带间的大学文化具有较大差异。即使处于同一
8
地区的大学,由于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不同,其大学文化也会形成较大
差异。例如,同在华北地区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者之间也有
差异。“自由、自然、自在”和“如海、如云、如山”可以把三校的不同特色
区分开来。中国洋务运动以后,我们不能不提近代被称作大学堂的三所大学。
第一所是1895年成立的中西学堂(后称北洋大学堂),即现在的天津大学。其历
史价值就在于它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第二所大学是
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它是第一所国办大学。这所大学的特殊性在于,她
除了大学的文化使命之外,还负有行使国子监职能的政治使命。第三所是1901
年成立的山东大学堂。它是京外第一所大学堂,也是我国第一所按照章程办学
的大学堂。大学的传统不同、理念不同、目的不同,使得大学的文化纷彩异呈。
大学文化对大学来说预示着什么?我把每一所大学都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百花园”。在这个“百花园”中,当学生是植物的
时候,既允许其长成参天大树又允许其成为艳丽奇葩;当学生是动物的时候,
既允许其成为威猛的老虎又允许其成为充满智慧的猴子。当然,包容性的大学、开放性的大学,从不拒绝外来生物;如果大学包容性很差,引来的人才就很难
存活。此外,我还把大学文化理解为大学这个“发酵池”中的“酵母”。每一
个人进到大学后会受到大学熏陶,而受到熏陶的主要因素就是大学文化。受到
学校“酵母”熏陶的人会永远带着这所大学的味道,走到哪里都不会改变。我
们每个人大概有三种人格。第一种是自然人格,是父母传给的,永远不会改变。第二种人格叫做文化人格。这种人格是母校带给他的,一生都不会改变。第三
9
种人格是民族人格。只有出过国的人才会感受到民族人格,外国人会把你当成
中国人看待。其中,第二种人格的差异性,即是由于大学文化的不同所引起的。
除了大学文化的差异性以外,大学还有文化的共同性。讲到这个问题,我
想到一个命题——“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现在,我们大家
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包括11年前我国领导人到北大参加百年校庆时也对这个命
题进行过阐述。但是,我们现在仍然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能够形成共识的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这个概念本身也是流动的。对此,我想选择一个能
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概念,对表述大学的性质可能更有意义。那就是,在我
们办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之前,先办一所受人尊重的大学。受人尊重的大学
在于它的文化性。大学既是知识的共同体、学术的共同体,更是文化的共同体。大学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只有文化存在,大学才会被人所尊重。
受人尊重的大学文化不可缺少的有四性。
一是大学的德性。大学的德性决定了大学文化的品质。大学文化的质量是
靠大学的德性衡量的。在大学德性当中,校有校德,师有师德,生有生德。校
德要看大学的使命是什么。有的大学自成立那天起就是为生存而奋斗,把获得
社会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我相信这不会受人尊敬。我们要办社会需求的大学,更要办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大学,最后再办有民族代表性的大学。这
就是大学承担使命时所做的选择。大学德性中还有一项,就是对待物质利益、
对待金钱的态度。烟草公司要捐钱给剑桥大学,但剑桥大学通过教授们的民主
讨论否决了这笔捐赠,理由只有一个——不接受这种以损害他人健康为途径而
得来的“肮脏的钱”。另一个例子去年发生在牛津大学。世界前20强的企业集
10
体要出钱在牛津大学建一个世界最好的工商管理学院,但牛津也拒绝了,因为
这违背了牛津大学的传统——始终以高尚为传统、拒绝与铜臭打交道。这两个
例子可能有所偏颇。我们还是回到老夫子那里去:“物者吾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为也。”大学爱财,要取之有道。这是大学对待金钱的最低标准。大
学还应该收藏社会的良心,把被政府忽略、甚至丢弃但仍为社会所需要的公平、正义、责任等良心收藏到大学里边。说到师德,我想有四种态度可以表明教师
的师德:第一个态度,教师对职场的态度。我历来反对过度兼职,当教师不是
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之上、而是之外时,哪怕他是一个演讲家,那他也是
一个不忠于职场的人。对他的职业伦理我是怀疑的。第二个态度,对待学生的
态度。教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无私的。爱子女是天伦之爱,包含着自然的因素。但是一个人爱学生的时候,他就排除了这种伦理,这种爱才是无私的。当然,学生也应该爱教师。当爱教师与爱真理发生冲突时,“吾爱吾师,吾尤爱
真理”。所以,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可以看出其能否为人师表。第三个态度,
教师对待学术的态度。教师对学术的态度可以看出其学术的目的和意义。在这
个目的和意义中,我们只承认高尚。为了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学术研究,其本身
就是功利的甚而是不道德的。第四个态度,教师对同事的态度。现在,大学的
科学研究已经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由过去的个人研究演变为目前的
团队研究,即“大师加团队”。这也是目前科学研究的最好模式。另一方面,
从过去个人兴趣转向服从于国家与民族的需要。只有具有团队精神和服从国家
和民族需要而从事的科研,才是最理想的。从这四种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
11
的师道。由此可见,要建设受人尊敬的大学,首先必须有道德、有德性,这是
文化当中的一个载体。
二是大学的思想性。思想是大学文化的高度,大学道德是大学文化的质量。有思想的大学才是有文化的大学。目前,大学的各种评价,大学的各种排名,
恰恰把一个大学的思想性给排除了、把大学的德性给忽略了。因为,德性和思
想性是无法排名的。这一点,我们许多大学可能在追求上已进入了数量主义和
科技主义的误区。而在我看来,没有思想的大学一定不是好大学,它没有资格
做社会的灯塔。因为,文化的灯塔是用思想点亮的。
三是大学的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文化的力度。能创新文化,大学的生命
力就强;不能创新文化,这所大学就不能被称作是研究型的大学。
四是大学的特色性。只有特色性,才能表明文化的个性。个性到什么
程度?个性到不被别人所模仿、不能被别人所照搬,只有你才是唯一的和第一的。这种个性和特色性,是大学文化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根本所在。
所以,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上,我们要建有德性的文化、有思想性的文化、
有创新性的文化、有特色性的文化,因为文化才是大学的存在。
朱士群:大学文化建设要依旧焕新
( 2011-05-26 11:18:41)稿件来源:新华网安徽
频道
12
人是有性格的,他的脾气和修养如何,是否温暖可亲,能否给人一种上进的感染,你在和他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会感受到的。大学也一样,它也是有性格的,这个性格就是大学文化。建设一种优良的大学文化,对高校来说,尤为重要。好的大学文化,应该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会激励学校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层次方向发展。它能创造出一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范,影响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氛围、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
对一所大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高楼,虽然一定的物质条件也是必要的,但大学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养成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这是大学的育人目标,也是大学精神之所在。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
什么是大学精神呢?我认为,至少应涵盖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科学与人文并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一开始就是大学精神结构中的左右手,两者具有依存性、一致性和包容性。人文精神既含有发展社会、发展文化的精神因素,也包括发展科技的精神因素。同样,科学精神中既含有科学技术的精神要素,也包括促进社会发展和终极关怀的精神要素。这两种精神在最高层面上是高度融合、统一和不可分离的。
第二、爱国与爱校相通。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爱校情结,二者有着不可置疑的内在逻辑联系,在精神实质上一脉相通。没有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爱校情结,爱国主义精神就会失去重要载体而无法落到实处。敬业、爱校对于教师与管理者来说,表现为优良教风与工作作风,是艰苦奋斗、克己奉公的奉
13
献精神,是克难奋进,勇于攻关的拼搏精神;对于学生,则表现为优良的学风,是求真务实、锐意向上的进取精神,是精益求精、品学兼优的品牌精神,是志存高远,胸怀祖国的大器精神。
第三、传统与现代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举世闻名的浓厚积淀,一经与现代文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就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大学在自己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注意优秀传统的总结与积累,以形成自己的传统精神。但是,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大学精神的全部,而以现代科学、民主、伦理精神为核心的现代精神,则是大学精神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第四、求实与求新互应。大学精神中的“求实”内容,是指师生员工为实现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日常行为中所体现的面向实际、注重实效、坚持实干的勤奋务实精神。它是一所学校克难奋进、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与“求实”相伴始终、相辅相成的是学校的“求新”精神。所谓“求新”,就是创新,通过创新观念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增强这三个层面,结合学校整体建设、发展与改革实际,营造培养创新精神的氛围。
一所大学,不论其文化形态如何,氛围如何,但都应包括这样几个核心。大学文化,需要一代代人艰辛付出、精心培育,经过历史的不断锤炼、验证而自然凝结,然后又得到后继者传承,在不断的肯定和发扬中最终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它会受到一定时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由于大学处在不同的地域,其文化传统也势必打上不同地域文化性格的印记;此外,历任领导者的学识修养、办学理念,知名学者的品格气质,优势学科的形成与影响等,也会有助于大学形成别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大学的文化传统,是在不断积累中形成的,它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学校的建设者,既要有心为之,又要
14
耐心等之。
既然大学文化不是朝夕可就的事,那么,一所高校如何才能较为快捷地建设自己的大学文化呢?这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善于总结凝练已有的文化传统,在这个基础上顺其路、扩其势,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地获得新生命。我们安庆师范学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清末的省学敬敷书院以来,在这块校址上,已经有了110多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令人动容的教育家、文学家、哲人、智者、烈士,百年来在学校从未间断过,他们爱国、爱民、爱校、爱学、追求进步、崇尚科学、锐意创新的高迈品格、智慧延续构成了校之魂,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渗透于现代校园,这既是我们宝贵的大学文化传统,又是新时期建设新的大学文化的宝贵资源。近些年来,我们在此基础上,富有成效地开展了“百年校魂”教育,强化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爱国、爱民、爱校、爱学”的热情,帮助大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百余年的大学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
为了建设优良的大学文化,我们安庆师范学院在对百余年办学历史和办学精神研讨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敬敷世范勤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它既有悠久的历史来源,也有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校训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它能够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也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从一个大学的校训往往可以直接看到该校的文化品位、思想灵魂和办学特色。我们安庆师范学院的校训,八个字都是在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上反复斟酌,凝练出来的。“敬敷”是谨敬地传播文化、教育学人的意思。敬敷书院是我校百年办学传统的象征,“敬敷”是我校对传统办学风格的一种继承,体现了我校历史的悠久和作为安徽高等教育源头的寓意。而且,“敬敷”两字本身还包含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含
15
义。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应该成为社会行业的模范;而对安
庆师范学院来讲,师范教育是其办学传统,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
模范。无论学校,还是师生,都应以“行为世范”为目标。“敬
敷”是手段,“世范”是目的。“笃行”二字为老安徽大学校训
之词,延用在今天的校训上,意为要继承老安徽大学良好的治学
传统,引导师生员工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勤学”
是学习理论知识,“笃行”是进行实践,二者是知与行的关系。
这样一种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乃至校训精神,当前已经在安
庆师范学院形成了浓郁的氛围。它较好地承续了百年学府的文化
传统,同时也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做到了与时俱进。大学文化
要有活力,离不开对旧有文化传统的继承,也离不开对时代风气
的吸纳。因为大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我们培养的人要想成为对
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
奋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办好大学。(作者:安庆师范学院院
长朱士群教授)
大学管理中应注重文化建设
[大] [中] [小]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2-07-04
09:47 共3人浏览
摘要:现代大学管理需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但现代大学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更需要文化的浸润。文化管理是当今世界大学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从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制度体系的构建,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大学文化润物无声。
关键词:大学管理;制度;文化
管理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和两次飞跃。当前,我国的大学管理尚处于科学管理阶段,甚至有些高校仍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过程当中。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已经逐步认识到,文化管理是当今世界大学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大学管理改革的方向。
一、当前我国大学管理中的现状
16
(一)制度管理占主导地位。
当前,我国的大学管理偏重于制度管理。不可否认,制度化管理在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管理的理性水平,特别是相对于可测量的教学任
务目标的完成来说,理性化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可测定目标的快捷高效的
实现。
然而,相当多的管理者们把制度的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习惯
于对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建立详尽的条例、实施程序和保障机制。通过
强制性纪律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通过制订细则化的考核标准来衡量
评定教师的工作表现,并将之作为教师评优与奖惩的依据。这种将可量
化与不可量化的指标统统进行量化处理的管理方式,使教师疲于应付,
倍感压力,成为被制度支配的工具人。
(二)文化管理刚刚起步。
虽然文化管理是世界大学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目
前仍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小范围应用阶段。究其原因,第一是因为文化管
理主要强调心理上和价值观的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是通
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与自律。而现实中,由于长期坚持制度管理,制度管理的惯性使人们养成了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因此,一旦没有
了制度的约束,要求主观认识不一的人们自觉地去接受一种在文化引导
下的管理方式,确实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第二,文化管理必须以学
校文化为基础,学校文化是文化管理的动力和标准。高校作为一种组织,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沉淀起来的,是在管理活动
中形成的特有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文化管理如果缺乏学校文化的支撑,那只能是空谈。
二、大学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含义、特点及其关系
(一)制度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制度管理作为科学管理的表现形式,具有强制性,其目的是追求效率。主要强调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注重管理理论
与管理实践的结合,着重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日常行为,
强调学校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是一种直接的、刚性的管理。用制度管理学校,体现了依法治校的思想,实现了学校工作的秩序化运
17
转,有利于落实目标、强化责任、提高效率、创造公平。这是现代大学
普遍采用的有效管理方式。
但是,这种直接的、刚性的科学管理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情感和
谐和内力驱动。对于大学教师这样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意识与自我追求的
职业群体,一味地规约和监控只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和
打击,对学校制度管理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直接影响到管理效能和
教学效果。而对于渴望真知、追求真理的大学生群体,过于侧重量化指
标的管理引导使他们的学习目标产生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文化管理相对于制度管理而言,指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生命价值
的真正实现为最高目标。文化管理就是人性化管理。对学校而言,文化
管理即以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为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掘、创造独树
一帜的学校文化,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并联接通,形成共同愿景,通过建设科学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发师生内在驱动力,形成卓越
的团队力量,最终实现个人愿景与集体愿景的达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
奠定文化的基础。
文化管理是一种间接的、柔性的管理,它通过柔性的人文关怀,促
进情感和谐,利用内力驱动,凝聚师生的精神力量,保证了大学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始终有一个清晰的使命与目标。文化管理没有强制性
的规约而又很自然地实现对教育活动的规约,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无为之治。
(三)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关系
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是大学管理的两种模式,虽然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一方面,制度是文化传播的最好、
最直接的载体。当管理者要倡导某种新文化的时候,可以通过制度的实施,将倡导的文化渗透到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逐步接受了参与
到管理中的新文化。当制度被广泛地认同,遵守制度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和习惯的时候,制度本身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管理者所倡导的新文
化也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文化是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是降
低制度成本的关键所在。制度是刚性的外在约束,当制度的内涵没有被
认同并形成一种共同的信念和道德的时候,被管理者不可能心甘情愿地
去贯彻制度,制度的推行需要监督、惩治等手段才能达到目的。而当制
18
度升华为一种文化的时候,被管理者已认识到遵守制度是自身发展的一
种需要,文化成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准则和制约,无须严格的监督就能自
觉地执行制度,制度管理自然而然取得好的效果。
三、加强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融合,实现大学管理由制度规范到
文化浸润
(一)制度建设,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
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融合,首先要从制度的建设做起,要体现先
进文化的导向作用,并将制度与大学自身的文化相结合。一个制度的推出,只有让教师们通过适当的途径参与到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公平
和民主,才能发挥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和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制
度更加合理,从而形成合理的约束力。制度形成的结果是刚性的,而形
成的过程却可以是柔性的。因此,制度的建设,要紧紧抓住时代先进文
化的脉搏,也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二)明确思路,按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建构顶层设计
大学建设与管理有其规律性,因此必须按照教育规律来管治大学。
同时大学发展与特定国情、经济社会发展程序与民族文化传统等也有不
可分割的关系。在大学管理方面,要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理清管理思路,明确发展战略,切实把握大学的本质,构建富有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运行
机制。大学章程既是大学理念的体现,又是大学制度的根本大法。要以
长远眼光和战略观念对待学校章程的修订,以此为总纲,建立和健全其
它规章制度。章程既体现了大学的文化,章程也会不断涵养新的文化。
(三)以人为本,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学制度体系
制度从本质上讲,作为管理的调控手段,主要是对人的行为的调节,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度是文化的反映,要继续优秀传统,因此有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应该保持;同时制度要有创新性,要
体现现代大学治校治学的若干基本原则;而且制度要根据环境条件的改
革而不断修订,体现继承性、稳定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使创新的制度体
现变化的情况。
(四)凝炼精神,加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
19
大学精神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应该是不变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大学最高层次的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和价值尺度,从历史看就是稳定的办学传统,对外表现为学校
的办学特色。大学制度体系的建立,是以一套理念、价值为基础的,或
者说制度体系本身已包含了丰富的办学理念和价值标准与价值追求。因
此,创新大学制度、建立健全大学制度体系是文化建设重要的内容之一。
(五)润物无声,使大学文化在有形无形中浸润人心
大学管理,实质是对社会精英的管理、是对知识生产和传播的管理、是对特殊群体的特殊劳动的管理。大学在管理中,一方面要善于营造大
学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大学文化的宣传、扩散力度,通过多种形式
让师生对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有正确的理解,
形成共识、内化于心,从而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因此,大学管理
应遵循特殊的管治规则,于有形的制度规范入手,达到无形的文化浸润
之境界。
高校的发展,管理是关键。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固然是其中必要的步骤和重要的措施,但是以高等学校特殊的功能、高校教师劳动的特殊
性和学生培养的特殊性而言,更应加强高校文化的建设。以制度来规范
师生行为,以文化来涵养师生品格;以制度保障和文化浸润,共同促进
高校原创性知识的生产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1]。
面向国际的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探讨
5a17e6d250e2524de5187e14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5-14来源:《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09年第4期供稿文/苏盈盈,刘兴华,李太福,汪德彪,施
金良
[导读]该文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国情,提出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接轨的国际化大
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新思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随着全球国际化发展的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大学职能的深刻改革,
其中大学理念的更新和大学文化建设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该文结合中国高等教
育的国情,提出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接轨的国际化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新思路。
大学理念;文化建设;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2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
0054-02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严峻的知识产权竞争,随着国外科学技术
的引入,国内的电子信息领域、汽车行业、机械制造等学科都遭受着强烈的冲击,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受商品经济的胁迫和就业压力
的影响,很多在校学生无法潜心学习科学知识,或者过早地进入社会,参与低
层次的兼职工作,浪费了可贵的学习时间,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或者迷失
在校园里,找不到人生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负担等等。这些
现象说明国际化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更高精神层面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
全面的、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人格,能审
时度势地在社会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和价值。这是高等教育对塑造人才最根本的
要求,也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新的要求[1]。
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型人才,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
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有必要加强和改善高等教育的大学理
念和文化氛围建设。
二、打造新的大学理念
纵观国际一流的大学,无不具有打动人心的,具有普适性的发人深省的大学教
育理念[2]。如哈佛大学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
理为友。”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加州理工
学院:“真理使人自由。”这些富有哲理又扣人心弦的教学理念无不浸透着一
所大学对人才的定位,也给每位象牙塔里的学子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可以说一
所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决定了它培养人才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因此,一所大学,首先要能确立一个顶级的大学理念,由此为核心,映射到大
学教育,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
那么首先要明确大学理念的含义: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
等构成的精神文化,由大学的组织构架及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大学的
环境文化等。因此,大学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提出具有人文主义、倡导性的有
建设性意义的校训。
其次,在大学理念中应倡导自由发展的学术思想。经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模
式的发展有赖于自由心灵的引导。自由的讨论,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万世开太平。因此,在高等学校的培养理念
中应加入自由的元素,开阔学生心灵的空间。
再者,大学理念应具有鼓舞性和激励性。应该是琅琅上口,发人深省的。在制
定高校校训时应格外注意大学理念的可读性。这种潜移默化的校训将有利于提
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三、加强人文社科知识的课程设置
21
正在阅读:
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04-28
《大地测量学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0-05
西北工业大学关于表彰2011-2012学年先进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03-27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12-19
计算机网络安全论文04-21
山东省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试行)02-01
小学生以爱为话题的作文06-14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物理 Word版含答07-02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文化
- 大学
- 使命
- 建设
- 红岩煤矿机电管理制度_表格
- 2019年河海大学商学院856西方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MOTOTRBO_System_Planner_1.6a
- 施工组织计划报告书2
- 最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实录精品资料
- 放飞梦想演讲稿: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梦想
- 湖北XX勘察报告模板
- 高中英语阅读短文之欧阳引擎创编
- 《行政组织学》形考1-5标准答案
- 物联网组网技术智能医疗
-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父爱的高度》
-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二级建造师考试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机电工程)教学提纲
- 恶臭污染源解析技术及溯源系统研究
- 2020-2025年中国瓦楞纸包装行业提升产品竞争力策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18-2025年中国阀门制造产业市场经营状况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全文-ky-吉木萨尔县二工河叶腊石矿开采选矿与微粉加工项目
- 云南省世博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质量监察管理制度
- 初一数学下册同步训练及试卷(全)
- 雅思口语话题思路指导:a positiv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