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19 08: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一、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课程定位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第三,实践性。地理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2.课程理念

⑴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

要改变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发现问题,收集信息,积极探究,逐步形成和发展学习地理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的地理课程评价体系。 ⑵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

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并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人口关、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⑶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

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体系中,突出实践与应用环节。逐步建立校内、校外各类地理学习基地,建设和完善进行地理观测、地理试验、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的配套设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⑷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

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展示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3.设计思路

⑴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⑵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⑶高中地理课程由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微型课)和选修型课程组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框架(十至十二年级)

课程定位 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树立地理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

课程设置 内容与要求

GPS在生活中的运用 驶向海洋(附录1) 世博规划与城市化问题(附录2)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中国旅游文化(附录3) 选修课 民俗文化地理(附录4)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知识与技能

⑴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⑵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主要途径。 ⑶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⑷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⑴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

理学习过程。

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⑵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⑶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⑷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内容与要求 1. 基础型课程

根据实验学校学生的情况,除完成上海市地理课程所列内容外,可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延伸和拓展。如在介绍第一篇时,可增加“地图投影”;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后,可增加“日食和月食”、“历法与节气”两个专题;在学习完“地貌”专题后,可增加“地球的演化史”专题;在“自然保护区”专题之后,可增加“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专题等。

内容 现代地理科学绪与社会言 发展 第一篇 宇宙与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地理科学,地理科学的视角,高中地理知识的整体结构及教材的特点。 宇宙与天体系统 了解宇宙、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宇宙的起源;恒星、星云等天体的差别;天体系统各层次的关系。 能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方法与过程 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地理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学习高中地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学习的责任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消除学生对宇宙的神秘感,培养与激发学生为探求宇宙奥秘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念和兴趣。 教学说明 1课时 多媒体教学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收集有关宇宙起源的资料;读图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1课时 可增加“天球和星座” 天球仪、星座图片 太阳 知道太阳的概况;了解太阳的外部结构,理解太阳活动的标志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会阅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 太阳系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其中心天体,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其分类,类地行星与巨行星、远日行星的主要特点;八大行星的通过“太阳外部结构”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图分析太阳外部结构特兴趣。 点,了解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课时 太阳外部圈层图 通过阅读“太阳系”示意图,说明地球等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运用八大行星的数据,分析三类行星的主要特点。 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 1课时 太阳系模式图 彗星和流星图

地球 第一篇 宇宙与地球 运动特征;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及其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会阅读“太阳系”图,运用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数据的能力与逻辑推理的能力。 说出月球的概况;解释月球自转与绕地球公转同步;解释月相的成因、一个朔望月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不等长的原因;说出月相变化的规律。解释地球上潮汐专题2的形成;了解日食、地球的月食产生的原因及种伙伴—类。 —月球 会阅读“月相变化”图、“潮汐形成图”、“日食、月食成因图”。 通过学习月球的概通过回答“从嫦娥到月球后面临的死亡,可况,体会“只有一个地,从而自觉追求人与能有几种死法”,了解月球”球的概况。通过模拟活环境的和谐相处。 动,获取“月球自转和绕地球公转同步”的知识。通过阅读“月相变化图”以及球体的演示,解释月相的成因。画图解释月球公转周期和朔望月周期不同的原因。通过观察课件演示,说出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古诗和画中与月相有关问题的练习,巩固月相的知识。通过“潮汐形成图”,解释潮汐的形成。运用“日食、月食成因图”,了解日食、月食的成因及类型。 2课时 多媒体教学 讲月相时,可以拿黑白各半的球体演示。开学初布置观察“月相”的任务。 专题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了解世界以及中国对太空的探索历程,知道太空探索的意义。 通过对“‘阿波罗11号’的发射”、“太空行走”、“太空舱中的生活”等视频的观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通过“中国人飞向太空”等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并献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 1课时 多媒体教学 专题4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知道地球自转的特征;理解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正确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南、北半球;能进行地方时、区时的换算。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画示意图,兴趣。 比较不同纬度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通过“时区图”,进行区时的换算。 2课时 教具“地球仪”、“世界时区”图 运用“黄赤交角”、“地培养学生求真、求实2课时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义 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赤交角;理解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四季的天文含义及划分。 会阅读“黄赤交角”、“地球公转”、“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示意图。 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球公转”、“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图,分析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所引起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纬度上的周年变化,由此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与四季更替。 的科学态度。 可拓展“历法及二十四节气” “地球仪”、“黄赤交角图”、“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昼夜长短的变化”图 专题5板块运动 用大陆漂移说、海底本论点,及其对世界火山、扩张说引出板块构造学地震分布的影响。知道世说。搜集近年地震、火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及原山喷发的资料,了解其因,我国位于交界处。 分布规律。 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 释火山带、地震带和高大山系的分布。 2课时 解,培养求真、求实的第一课时 科学态度。通过学习,“世界地形产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地图”、“大陆漂震中的自救、互救意识。 移”、“海底扩 张”、“全球板块分布图” 第二课时多媒体教学 通过对三个学说的了专题6岩石与矿物 多媒体展示常见岩石成因岩石的三大分类及其与矿物,了解三大类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石的特征及矿物的鉴别知道常见的矿物。 方法。 学会鉴别主要岩石与矿 知道岩石圈的范围,按物。 知道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主要地貌2课时 习,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多媒体教学 通过岩石与矿物的学 专题7地貌 类型的特征,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阅读地貌图,识别地貌类型并分析地貌成因。 搜集各种典型地貌类型的图片进行观察判别,讨论地貌形态对农业、工程建设、旅游、城市布局等经济建设的影响。 2课时 的观察,增强热爱祖国、多媒体教学 通过对各种地貌图片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三篇大气与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能够说出大气的物质组成;理解大气主要成分对人类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知道地球大气各层的主要特点,理解对流层、平流层、热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能够说出大气对地球环境及通过“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了解各层次的主要特征。通过阅读“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了解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认识大气对于地球的重要性。 2课时 “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图

天气气候 专题9 行星风 系 专题10 季风 专题11 台风、 寒潮和 梅雨 生命的作用, 会阅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知道气压的变化与大气运动的形成;气旋与天气、反气旋与天气。理解世界主要气压带与行星风系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了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及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会阅读“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1月、7月等压线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会画“北半球大气环流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能读懂“亚洲季风”边讲边画“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了解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边讲边画“全球大气环流图”,使学生了解地球行星风系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以及全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边讲边画“1月、7月亚洲季风环流”图,理解季风的形成及其对亚洲气候、农业的影响。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课时+1课时练习 “风的形成”、“气旋和反气旋环流”(可自画)、“北半球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一月和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亚洲的一月、七月季风挂图”、“世界气候类型”图。 图。 了解台风、寒潮产生的原因、时间、源地、路径和影响;知道热带气旋的强度等级和名称。知道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会画“北半球气旋与天气状况示意图”、“北半球反气旋与天气状况示意图”,会看“登陆我国的台风路径图”、“影响上海的寒潮路径图”。 知道温室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了解通过对“北半球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状况示意图”的演示,了解其对天气的影响。通过对“登陆我国的台风路径”、“影响上海的寒潮路径图”的阅读,了解台风、寒潮对我国及上海天气的影响。通过锋面的形成,了解梅雨的成因。 使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习惯,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防范意识、生命保护的意识。 2课时 多媒体教学。 引入新课可以用最新的资料。 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 通过所收集的资料,说明“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全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课时 其中一课时可用来进行“气象观测”的介绍。

城市热岛效应、酸雨和臭氧洞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采取对策。 学会获取网络信息、图表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专题13 水循环 专题14 珍贵的第淡水资四源 篇水环境 了解水对人类的重要运用“自然界的水循储量,水循环的概念;理环”示意图来想象、思意义。 解水循环的类型及其地理考、分析自然界的水循意义。 环的过程、水循环的各能运用图表说出地球上个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水体的构成;运用示意图,意义。运用图表了解河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流补给的类型,理解河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流径流的变化及原因。 知道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意义。 知道水资源的含义,衡量水资源丰歉的指标,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和时间分配;理解世界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能针对所出现的水资源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知道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知道海洋资源及其开发,1课时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比较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地区差异;通过对全球水资源情况的了解,提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树立节水意识,培养节水习惯。 1课时 多媒体教学 专题15海洋 海洋权益。 能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海洋生物分布等的影响。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讨论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海洋利用的特点及其开发现状。 通过对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新进展的介绍,增强民族自豪感。 2课时 “世界洋流分布图” 第五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过程;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其采专题16人口增长 取的人口政策;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会阅读“人口增长”、“人口发展模式”、“人口金字塔”等图表。 读“世界人口增长”图,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读“人口发展模式”图,了解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情况;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 通过阅读“世界人口提高宣传、执行我国人口政策的自觉性。 2课时 多媒体教学 专题17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分正确看待人口迁移问2课时

篇 人口分 布与人人口迁移 口 专题18 人口素 质 第专题19六城市空篇 间结构 城市 布的特点,自然环境是决定人口分布的重要条件之一,树立人口分布受多种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共同影响的观念。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会计算人口密度,学会阅读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图。 分布”“中国人口分布”题。 图,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讨论人口迁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多媒体教学 知道人口素质的含义、构成,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通过教材中的图表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理解提高人口素质,科教兴国的意义。 1课时 知道城市的基本特征;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了解城市的主要功能分区。 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布的基本规律,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城市常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能读图比较城市内部不同的地域结构模式的特点。对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通过一系列直观图像的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城市的基本特征,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以所在城市或较熟悉城市为例,讨论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及其主要特点。 通过城市土地的空间差异性,树立珍惜城市土地资源,高效科学利用土地的正确观念。 1课时 多媒体教学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了解中心地理论,知道世界和中国城市体系,并会判断主要城市所属城市体系级别;知道世界和中国主要城市群及其分布。 通过地图熟悉世界和中国城市体系、城市群。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 1课时 多媒体教学 专题21城市化 中产生的问题,寻找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根据了解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城市化读图分析世界城市化的过程,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城市问题,2课时 体会城市问题解决的复杂性、迫切性,通过对城市问题解

图表数据分析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辨别郊区化与逆城市化过程,识别相应的示意图。 第七篇 产业区位与分布 了解农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了解城郊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够说出水田农业等四种农业地域就城市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城市问题的建议和措施;根据资料及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对“中国应走怎样的城市化道路”展开讨论。 阅读农业地域类型图,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影响。搜集有关现代农业的资料,分析现代农业的特点。 决的讨论,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环境生态意识和城市和谐发展的思想意识。 认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认识科技进步对农业的作用。 3课时 多媒体教学 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类型的差异,能归纳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说明成因,并进一步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理解生态农业的内涵,能说出石油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区别,了解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初步认识资源、环境、通过结合实例,阅读相关了解我国工业的现状和前景,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知识的热情。 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图表,分析理解影响工业区3课时 多媒体教学 专题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 科学技术、集聚、土地价格等基本工业区位因素,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发展情况;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因素及发展。 位的因素;运用案例分析主要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读图了解世界主要工业带的分布,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专题24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商业区位与国际贸易 认识产业的基本分类,三大产业在社会就业、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徐家汇商业区案例,说出商业区位的条件,从商业区的变化和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商业区位的影响作用。了解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 认识并理解国际贸易不平衡的格局及其原因,知道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讨论比较的方法,逐步加深对商业区位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学习从各种资讯中概括、归纳自己所需的论据的方法,能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支持自己的观点。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研究身边的地理。 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深化对国情、国策的认识,增加社会的责任感。 2课时 多媒体教学 可调查某一地区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的布局状况,讨论其布局的合理性。 通过读图,分析各种运输现代交通运输与通信 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征;读图说出世界方式的特点,学会根主要海港和主要航线。 通过学习了解上海港在世界的地位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增强使2课时 多媒体教学

第七篇 产业区位与分布 据运输方式和运输对象的特点,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理解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国际海洋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能说明国际海洋运输发展的关键是海港建设及港口的经济价值。了解现代通信的重要性。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认识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认识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之间的内在关系,学习分析引起产业转移的原因,初步认识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和环境发展的积极意义。 掌握文化的概念,并能区分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分析、归纳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辩证地看待环境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命感和责任意识,激发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在图表解读和案例的分析中,认识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和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提高对地理图表的解读能力和对地理案例的综合分析能力。 获得根据区域环境实际,因地制宜布局生产,协调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地理思想。 1课时 多媒体教学 第八专题25篇文化与地环境 域文化 通过具体的案例,掌握文化的概念,区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通过自主学习,分析、归纳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认识文化的多样性,重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对文化碰撞的认识,能够处理好同学之间不同文化带来的矛盾。 辩证地看待世界文化的差异。 2课时 多媒体教学 自主学习 了解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其保护的重要专题26意义;了解文化整合世界地的含义、影响因素;域文化 世界文化圈的涵义、划分及各大文化圈的分布与特点。 掌握各地域文化区的划分,了解各地域文专题27化区的特点,理解环中国地境对文化的影响和制域文化 约。 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获取各大文化圈的特点。 1课时 多媒体教学 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获取各地域文化区的特点。 通过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理解地理现象和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 1课时 多媒体教学

第九篇地专题28理地理信信息技术 息技术 知道RS、GPS、GIS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GPS基本的工作原理,了解3S的基本功能和应用。 学会判读简单RS影像的方法,能表述“3S”技术的应用过程及其之间的联系。 形成对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获取、处理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地理信息素养。 1课时 多媒体教学 也可适当拓展

2. 拓展型课程

针对上海市实验学校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特长而开设,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⑴GPS在生活中的应用(4课时) ⑵驶向海洋(4-5课时) 第一节 航海与地理发现 第二节 便捷的航路——运河 第三节 货物运输船

第四节 我国能源状况及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

第五节 捍卫祖国海疆的主力军——浮动的战斗堡垒 ⑶世博规划与城市化问题(2课时) ⑷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4课时)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述

第二节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3.选修课程

针对学生目前重理轻文,知识面狭窄的情况,开设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的兴趣。 ⑴中国旅游文化

以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境内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为线索,介绍各旅游景点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使学生从中感受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自然地引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该课程的评价,可以采取:

①口试式。考前要求每位学生出若干口试题,经过教师筛选后由学生抽签回答,正确与否由命题学生评价或补充。

②演讲式: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图文并茂地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某地旅游风光特点及文化特色,限时5-10分钟,担任评价的学生可以旅游者的身份提出问题。 ⑵民俗文化地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本课程试图让学生了解多元的中国文化。

三、学习评价

可根据需要,由“日常评价”与“期末笔试”以及“项目成果”等部分组成,以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附录1

驶向海洋

第一章 航海与地理发现 第二章 便捷的航路——运河

第三章 货物运输船——浮动的仓库

第四章 我国能源状况及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

第五章 捍卫祖国海疆的主力军——浮动的战斗堡垒

附录2

世博规划与城市化问题

第一章 世博150年简史以及上海世博场址规划 一、世博历史中的闪光点 二、世博场址规划理念

第二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 一、城市发展进程 二、城市与城市化问题

附录3

中国旅游文化

第一章 在中国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概况????????????????????4 第二章 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8

第一节 故宫???????????????????????????????8 第二节 长城???????????????????????????????12 第三节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14 第四节 敦煌莫高窟????????????????????????????16 第五节 北京猿人遗址???????????????????????????19 第六节 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22 第七节 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24 第八节 孔庙、孔府及孔林?????????????????????????26 第九节 武当山古建筑群??????????????????????????29 第十节 庐山???????????????????????????????31 第十一节 丽江古城????????????????????????????33 第十二节 平遥古城????????????????????????????36 第十三节 苏州古典园林??????????????????????????38 第十四节 颐和园?????????????????????????????40 第十五节 天坛??????????????????????????????43 第十六节 大足石刻????????????????????????????46 第十七节 青城山和都江堰?????????????????????????48 第十九节 明清皇家陵寝??????????????????????????53 第二十节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56 第二十一节 云冈石窟???????????????????????????59 第二十二节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62 第二十三节 澳门历史城区?????????????????????????64

第二十四节 殷墟?????????????????????????????66 第三章 在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

第一节 武陵源??????????????????????????????68 第二节 九寨沟??????????????????????????????93 第三节 黄龙???????????????????????????????75 第四节 三江并流?????????????????????????????78

第五节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80

第四章 在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第一节 泰山???????????????????????????????81 第二节 黄山???????????????????????????????85 第三节 峨眉山、乐山???????????????????????????89 第五节 武夷山??????????????????????????????93

附录4

民俗文化地理

第一章 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民俗的形成及特点 第二节 文化与文化景观

第三节 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 建筑园林文化景观

第一节 中国民居的地方特色 第二节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 民族服饰的地区差异

第一节 民族服饰文化的地区差异 第二节 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 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第五章 民俗艺术的地区差异

第一节 民族音乐的地区差异

第二节 民族戏剧和舞蹈的地区差异

附录5

校本教材——走进沙漠(部分)

专题1 地球溃疡

相关链接1:沙漠与沙漠化

相关链接2: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相关链接3:我国的沙漠和沙漠化 相关链接4:沙尘天气 相关案例1:严重的荒漠化

相关案例2:新疆沙漠化土地百年来增加9千平方千米 相关案例3:甘肃民勤沙漠化

相关案例4:神秘消失的楼兰:曾经的绿洲 相关案例5:近年中国发生的沙尘暴

相关案例6:列车遭遇新疆特大沙尘暴袭击 专家观点1:防止沙漠化形势严峻

专家观点2:土地沙漠化主要造成原因 专家观点3:沙尘暴的另一面 专题2 沙漠成因

相关链接1:沙漠形成的气候因素 相关链接2:我国沙漠扩大的原因 相关案例1:“发菜”的非法采集 相关案例2:山羊的饲养

专家观点:严控人为的强度经济活动 专题3 沙丘形态 相关链接:沙丘

相关案例1:横向沙丘 相关案例2:纵向沙垄 相关案例3:金字塔沙丘

专家观点:我国唯一存在的羽毛状沙丘形成机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nx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