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解题方法

更新时间:2024-05-05 05: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申论考试指导系列(一):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对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申论考试考察的重点。申论考试不但要考察考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问题、文字表达、文体运用的能力,更重视考察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后者主要在提出对策的环节中体现出来。

提出对策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要想提出正确的对策,决策的过程就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从理论上来说,钟君老师总结的决策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步,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

第二步,收集尽可能完备的资料与信息,为制定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第三步,依据尽可能完备与可靠的信息,对发展的趋势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

第四步,拟定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

第五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评价;

第六步,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我们要特别强调:

在这一部分,提出对策的根本思维方法就是辩证分析。具体地说,就是灵活、巧妙地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充分发掘矛盾的共性的同时,抓住矛盾的个性。这是因为,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蕴含,同时又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个方法在提出对策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就是把“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万能八条”结合起来。

第一步根据矛盾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

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通过分析特定事实的现状,主要是分析其存在的负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提出正确对策的前提和关键。更清楚地说,这里面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要根据材料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这部分工作实际上在前面阅读材料和概括主要内容时已经完成。

其次,根据对这种消极负面影响的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以2002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第二题为例分析:

该题的要求是:“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要提出对策建议首先就要找出材料反映的种种弊端,然后是找出弊端发生的原因。根据我们前面讲的阅读材料的技巧,我们很容易发现,涉及的弊端主要有网络广告泛滥影响读者阅读、影响电脑运行、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网络诱发犯罪;网络完全无保障等。找到弊端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分析弊端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的对策。即找到如何有效管理网络广告,如何减少网络诱发犯罪的可能性,如何保障网络安全等等。

实际上,这道题已经被出题者有意地降低了难度,因为题目明确要求“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这种表述相当于给考生提供了一种分析路径,提醒考生所给出的对策建议应该以材料反映出的弊端为框架,不能“漫天撒网”。但是通常情况下,题目要求往往会被设计为“就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即使是这样的问题设计,

也应该非常清楚,你首先要找到的是问题的“弊端”。

因果分析——查找问题根源的基本办法

“追根溯源的因果分析法是查找问题原因的根本方法”。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深层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能够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和关键。关于如何分析和查找问题原因的方法已经在分析问题的部分做了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辩证思维分析就是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问题,而不是僵化静止地看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而不是简单孤立地看事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找到了材料所反映问题产生的根源。

例如,解答200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必须抓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对根本矛盾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有关城市布局方面的具体措施,否则一味抓住居民与印刷厂的纠纷不放,陷入司法审判的矛盾之中,是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的。

二是要坚持两点论,进行多项求异分析。在寻找问题根源时不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事物的非主要矛盾;不但要看到内部性矛盾(内因),还要看到外部性矛盾(外因)。产生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等等。因此,要全面地、多方位地进行原因分析。

第二步利用矛盾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不但具有特殊性,而且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不但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个性,而且具有与同类事物在本质上类属的共性或一般性。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依存,相互蕴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不能总停留在对个性的层面上,必须善于从事物的个性中升华出共性,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普遍性,这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认识,我们在借鉴决策学的相关理论,参考大量政府文件报告中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对各种对策措施进行了归纳概括之后,提出了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这对于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来说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答案提练的四个高分方法

申论各题的答案要点都应该从材料中经过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而得出。那么,具体应该采取哪些方法从材料中提练出答案要点呢?有四个基本的方法。

1.概括段落大意。上面已经讲过,第一题概括主旨题的答案,只是需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对概括出的各段的段落大意进行加工就可以得出答案(具体做法请看下一节概括主旨题部分的讲解)。

而在做其他题目时,其答案要点也可能需要采用这个方法获得。因为有时候材料用了一整段讲了一个具体的案例,考生必须对整段进行总结才能得出一个答案要点。这一点和第一道大题概括组织题,有点相近。例如2007年国考申论,最后要求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的文章。那么,为什么说土地是命脉呢?或者说,土地是什么命脉呢?阅读最后一个材料段,你就会得出一个结论:

在许多国家或者说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对千千万万人民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更大数目的下代人正处在更危险的境地,即目前的生产方式正在毁坏将来农业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全球的农业生产必须大幅度地增长,而对具体的每一地方来说,当务之急是保护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资源。因为,全球所有类型的食物的98%是在陆地上生产的,海洋和陆地水域的产量不到2%。植物产品构成了人类膳食的92%,占全世界膳食供给量的8%的动物产品也间接地来自于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也就是说,要保持农业产品或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必须保持土地利用的持续性,防止资源退化和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或生成潜力。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措施在很大程

度上控制着土地退化过程,也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农业生产是一个开放系统,受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将集约农业方式转移到贫穷的农民所居住的边际和近边际地区,经常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因此,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土地,有些土地必须保护起来。

对这个材料段进行分析,即可以得出,土地是人类的命脉。因为人类要生存,就要依靠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而农业生产必须以土地为基础。(整篇材料还涉及了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是经济的命脉等观点)

2.由具体的点到要点。由于材料选取的都是具体的案例,而我们回答问题时,不能说某个具体的例子,而要把它总结到一般的原则上来,因此由具体的点到要点,就成为了我们获取答案常用的套路之一。例如2007年国家申论考题,材料中分别列举了增加土地供应的一些案例,如河南省开展“空心村”整治,首钢矿业公司对尾矿库进行复垦。那么我们在总结材料作答时,绝对不能简单的说河南省整治“空心村”,首钢公司对尾矿库进行复垦,而要把它们上升为一个普遍的结论:整治“空心村”和对废弃地进行复垦,增加土地供应量。

3.直接引用材料。有的时候,材料中也会直接给出所需要的答案要点,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把这些要点直接引用过来,作为答案要点。例如2006年国考申论,最后一道题,论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就可以把D部长所说的那些要点直接引用过来。因为D部长已经直接明白地讲了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4.意义转化。意义转化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政治场合运用非常普遍的一招,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科目中也是极其重要的获得答案的方式之一。中国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说话做事都讲求不伤及双方的面子,因此有很多意思都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采用一些比较婉转的方式来表答。比如说一个人很胖,绝对不会说他长得跟肥猪一样肉多,即使那是真实的情况。而只会说“你长得真健康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大量地使用这样的招术,否则自己说话就会

让别人难堪,下不来台。另一方面,如果听不出来别人话语中所隐含的潜台词,那也就不会适应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政治场合中,不管是国内或是国际政治场合,正确分析和理解表面语言和表面行为后面的潜台词也是必备的能力。1996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美国向我国支付了赔偿费用,但双方迟迟不能发表联合公报。因为美国人只承认他们所给的钱是补偿费,而我们认为是赔偿费。美国坚持是补偿,就表明他们是误炸,就没有错;而我们认为他们是故意炸的,所以就必须给我们赔偿。如果你不懂这个游戏规则,而签订了这个协议,那么就会被十三亿中国人骂做卖国贼。如果领导找你谈话,要你干工作时细致一些,那你就应检讨一下在什么地方粗心大意了。如果缺乏这种意义转化的能力,你将不能很好地胜任行政事务,可以说这是一个行政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之一。因此,申论考查了这种能力,这成了我们获取答案要点的一个重要方法。

有考生问我,在从材料中整理出要点之后,他对该问题准备了极充分的背景知识或本身是研究这个专业的,当时有了灵感,还有其他更绝妙的观点,能否写到试卷上?可以,前提是材料的内容必须先写完全,然后再补充你自己的观点。如果放弃材料的观点不用,而只写材料以外的、你自己的专有的观点,就会跑题!

从材料中提取答案要点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考生是否能顺利通过申论考试,但是很多考生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能力,因此我们结合2003年国家考题详细讲述一下这些方法。2003年的第一题要求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那么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呢?

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答案要点来。例如材料B中的第一个材料,讲述了江西省万载县发生的烟花爆竹厂爆炸事故。事后调查认定是潘小华在敲装药筒时用力过猛引起了这起爆炸,我们对这个原因进行分析,潘小华为什么会用力过猛呢?他可能不知道要用多大的力,也可能知道要用多大的力,操作的时候,没有按照规程去做,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员工进行安

全技术的培训,要他们知道安全技术规程,并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程。材料1还接着写道,记者去采访时,拉记者的那名三轮车车主,很不以为然地说道:“在我们这里,花炮厂爆炸死几个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值得你们从那么远专门赶来吗?”那我们马上能够想到这个三轮车车主的安全意识很淡漠,并立即可以上升到一个普遍的要点,群众的安全意识淡漠,那么相应的对策是,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

材料1的末尾还说,记者到万载县的政府采访时,有关部门的干部,对事故十分漠然,其中一人手捂着嘴解释说:“笑,笑你们还专门为这点小事跑那么远的路采访。”这立即反映出来万载县的干部的安全意识也很淡漠,并立即上升到一个普遍的要点是,有些干部的安全意识淡漠,转化为对策即为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并且应该把这个要点和上面的那个要点合并为同一个要点: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安全意识,以减少事故,保障安全。

材料4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岳渡巷长年失修,750米沙卵石构造段部分木质护栏腐朽,导致冒顶;冒落岩石砸坏电缆,引起短路起火,引燃塑料水管和坑木,造成着火点两侧5~8米巷道上部砂石冒落,致使通风不畅,坑木在不能充分燃烧的情况下,CO大量产生、聚集,并向义寺山金矿五坑口巷道蔓延,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读完这一段后,我们可以明白,导致岳渡巷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安全设施出了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减少事故,保障安全的对策是,搞好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安全。

材料8最后写道:国家安全生产局局长王显政指出,要总结经验教训,排查问题,堵塞漏洞,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发现一处,严厉打击一处,不仅要追究业主的法律责任,同时要严肃追究有关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行政责任。王局长的谈话内容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要点,予以引用。

我们根据2003年国考申论选用的几个例子,告诉考生该如何从材料中通过这四种方法

获得答题的要点,各位考生应该在练习的过程中仔细揣摸、应用,直到运用熟练,上了考场才能得高分。

从材料中提取答案要点常出现以下问题:

1.要点总结不完全。我们推荐的方法是按材料段逐段分析避免遗漏,并且在提取答案要点时采取宁多勿缺的策略。因为多写一个要点无所谓,但是遗漏一个要点却会被扣分。考生也许会担心,要点太多了,无法在有限的字数内把答案写完。这是不用担心的,因为对于多个要点,我们可以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它们有效地整理为三到六个要点。记住,对策题和大作文题的答案要点一般是三到六个!如果你提取的要点少于三个,那么需要继续分析材料;如果你提取的要点多于六个,请合并同类项,把它们压缩到六个以内。

如何合并同类项?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例如有两句话:这里有一个男同学。这里有一个女同学。合并为一句话(但要把先前两个句子的意思都包含进去)为:这里有一男一女两个同学。

2.要点概括的高度不准确。有的可能没有把具体的案例总结到一个各个要点普遍适合的高度,有的可能又把它过度拔高到了一个空泛的口号上面去了。例如2007年国考申论,最后一道大题,要求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材料中写道,北焦村和西营村农民的土地被侵占以后,使得农民生活无着。那么正确的要点可以总结为,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如果有的考生把它总结为土地是北焦村和西营村农民的生活来源则高度偏低,若有的考生把它总结为土地是和谐社会的命脉,则过于拔高了。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首先要记住的是,材料讲的都是具体的案例,而我们要把它总结为一个普遍的结论来作为答案的要点,这样就不会出现总结的要点高度过低的情况了。如果总结的高度过高或者担心自己总结的高度过高的话,可以有一个很简单的补救办法,即在这一个总结的要点句之后,立即把你所依据的那个材料内容,列举在后面。例如,上述例子把要点总结为土地是和谐社会的命

脉,那么后面一定要列举北焦村和西营村农民的土地被侵占以后,农民失去生活来源,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样,阅卷老师就能判断该考生还是踩准了点。

3.自己所用的语言与最后的答案语言不一致。这不是问题,尽管有很多考生担心这个问题,但这绝对不会丢分,因为我们完全允许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各位考生也要相信我们阅卷老师具有这样的理解能力,能够根据各位考生不同的表述而理解出你们与评分标准反映出了相同的意义,对这样的答案给予认可

阅卷者绝对欣赏的名言警句

在申论阅卷的过程中,阅卷者每天都要阅读很多的试卷,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仔细、全面的阅读每个考生的试卷,这就要求考生在申论考试中,一定要把握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俗话说“龙头虎尾!”而能让阅卷者非常欣赏的一条重要方法,就是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结尾甚至文章中合理的写入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更关键的是可以在第一时间带给阅卷者好感。

这里我们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筛选出部分治国安家的名言警句,相信肯定会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治国

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

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意林》引《物理论》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

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逸:安心。使:经常忙碌。○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上疏言,~。其言切至。”

(2)安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处于安全的境况。备:事先有准备。○《左传?襄公十一年》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wéi:做,防止。未有:没有发生之时。未乱:尚未发生动乱。

○《老子》六十四章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管子?正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浚:开浚,疏通。○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召远:招徕远方的人。修:整治。近:指国内。闭:堵塞。○《管子?版法》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惟:惟独,只有。邦:国。本:根本。○《尚书?五子之歌》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夫:发语词,无实义。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合而听之:全面听取。圣:无所不通。○《管子?君臣上》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为wéi:治理。正:使正当。○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兴行:重德行。○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4)民心

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

安土重zhòng迁:安居于本土,不愿轻易迁动。卒cù:同“猝”,突然。顺:顺其意。逆:背其意。○《三国志?魏书?袁涣传》

可怀以德,难屈以力

怀:怀柔,感化;《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宽:为政宽大。信:建立威信。任:信服。○宋?苏辙《新论下》

(5)爱民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唐?王维《赠房卢氏琯》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对各项设计措施考虑得十分周密。○宋?欧阳修《偃虹堤记》:“~,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任:承担。患:患难。○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不允诏》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释:解除。○明?黄宗羲《原君》

(6)群众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积力:全成之力。举:举动,行动。即:就。○《文子?下德》

莫三人而迷

三人:指多数人。意谓没有多数人的意见就会迷惑。○《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古语

(7)为政

政贵有恒

恒:长久不变。○《尚书?毕命》:“~,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

弗:不。为wéi:做。○《尹文子》卷上

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

居:平时。发:发动。果敢:坚决勇敢。意谓国家平时要有实力,发动一件事要坚决勇敢,取得成功必须无私。○宋?苏辙《新论中》

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

益:增益,扩大。未至:没有达到的地方。及:及到。未周:没有覆盖的地方。○《宋史?薛极传》

上安下顺,弊绝风清

弊:弊端。绝:绝迹。风:风气。○宋?周敦颐《拙赋》

(8)纳谏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先民:古代贤人。询:询问,请教。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诗经?大雅?板》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夫:一般人。诺诺:连声答应,表示顺从不违。士:有识见的人。谔è谔:直言争论。○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宇:屋檐。失:失误。草野:指民间。经:儒家经典。诸子:诸子百家。○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9)审时适变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苟:如果。法:取法。周:合。循:遵循。○《淮南子?氾论训》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

治:治理,掌握。不若:不如。时:时机,时势。○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提高阅读能力 申论取得高分的重要保障

在公务员考试笔试中,申论作为笔试中的一个科目,重在测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设定申论科目至今,申论命题日趋成熟,题型不断变化,难度在加大。

但从命题分析,申论一直遵循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设定题目。从考生的答卷来看,议论文写作,考生都具有一定的谋篇布局能力,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出现的问题常常是偏离主题。在小题目中,考生的问题是要点不全,看不到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便是考生忽略材料的阅读,说明考生阅读方法,阅读理解能力欠缺,这方面殛待加强。

申论材料把握的重要意义在于,申论能力的考查是在材料背景下进行的。命题的设计围绕材料主题展开,问题的回答也要从材料中寻找素材,如果把握不了材料,思维就没有了方向,问题回答便无从着手,考生的思考和分析必须紧紧围绕材料。小题目的答案,从近十年来的众多命题规律可以得出结论,评卷的采分点都在材料中,当然这需要考生进行挖掘和归纳。议论文同样是在材料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分析,文章立意,角度选取、论证取材都无法脱离材料。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申论都是在给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回答特定问题。 那么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考生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给阅读以充分的时间,并提高阅读速度。考生拿到试卷后常常急于做答,要知道知答案只是分析的结果,没有对材料的充分了解何谈回答。在时间分配上,阅读不要匆忙,在两个半小时的整个考试时间里,考生要在阅读上分配5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有两个目的要实现:一是把握材料的主题和主要线索,二是要把握题目涉及的材料。总之,要对材料形成整体印象。由于阅读不充分,在做题时必然反复阅读,那么整个做答时间一定很紧张。把握这一点的同时,考生还要在训练中提高文字阅读速度,提高快速反映能力,迅速捕捉材料相关信息。

二、阅读顺序要科学。从试卷来看,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题目总体说明,第二

部分为交代背景材料,第三部分为题目要求。从阅读顺序来看,应首先阅读总体说明,了解注意事项。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主考机关发布的考试大纲中会有说明,考生应提前了解。然后再阅读题目要求,对题目要求考生要字斟句酌,明确题目数量,题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样注意力在阅读时会有意识地思考相关问题。最后是材料阅读,阅读重点、时间的绝大部分要放在材料阅读上。

三、材料阅读的重点与方法。背景材料会围绕主题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内容,材料给付的角度不同,提供问题不同方面的信息。材料对于特定题目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某个题目的答案通常在特定的几则材料中。总体看,第一则材料要引起重视,理论性、分析性材料也要引起重视。第一则材料与主题有密切的联系,往往会揭示主题。理论性、分析性文字会揭示材料的深刻内涵,对于认识问题的原因、意义和作用可以提供极大帮助。其他材料则是现象的描述或者事例,为我们发现问题提供基础、为解决问题提供启示。

在阅读方法上,首先,考生要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捕捉。关键词通常就是采分点,反复出现的词一定是主要问题或问题的主要方面,这些词通常在一则材料或某一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关键句则是材料的总结或概括,其表现的方式通常用“说明了”、“表现了”等字样。其次,考生要注意及时做眉批,把阅读时把材料的核心思想进行勾画,并按照现象、问题、原因、对称、意义作用进行归纳,或者对应题目涉及的材料做出标记。这是基础工作,在紧张的时间里,这样做会提高做答的速度。第三,学会快速阅读。平时重视这方面的训练,事例只要浏览,说明政策或道理的,要在阅读中要从宏观上快速把握。

四、如何提炼挖掘有用信息。在与考生的交流中,考生对照试题答案,常常苦恼自己为什么没有发现答案,或者是找不到答案。那么如何从材料中发现有用信息呢。

对于概括题型,考生要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逻辑结构,即“现象-问题-原因-对策-意义作用”结构,这些方面都注意到了,主题抓住了,概括的内容就会比较全面,且不会偏离主题。具体要点来看,要紧紧把握关键词和关键句子,从概括题型的评分上看,要点重于逻辑。 对策题型,要注意借鉴,要从材料中的事例、政府行为和学者建议中获得启示,材料中

或许还有国外的做法,也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还有,要注意原因的分析文字,原因找到了,问题便能得以解决。前者,可以为对策的可行性提供借鉴,后者则会提高对策的针对性。 对于分析题型,要注意整体把握。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题型的本质要求在于做出结论,做出定性或明确观点。那么材料中的结论性文字或者矛盾关系范畴要注意,比如材料中出现的“说明了”、“表现了”等文字。考生要善于比较与联系,比较范畴之间的关系,联系材料的主题。

议论文的写作,同样不可以脱离材料。无论是给定题目,还是设定角度,在题目要求上都会有“根据给定材料”的要求,因此,背景材料是考生写作的基础,无论采用什么角度,思考的核心都是材料的主题,或者是围绕材料的问题展开。议论文可以写成政论文或对策性的文章,解决的问题是材料所反映的,意义或作用的分析也要针对材料的主题来阐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对于申论写作的重要意义。没有对材料深入的把握,就谈不上问题的回答。申论核心考察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分析对象和写作对象都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如何提高阅读质量,除了良好的基本素质,还要注意上述提示的方法。在备考训练中针对不同题目,思考材料反映的主题,每一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题目问题是什么,这样便会对申论有更深刻的理解,成绩也便会有较大提高。

如何应对申论阅读概括题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公务员这一职业凭借待遇好、工作稳定、发展前景好等优势,成为当今青年人择业的首选,而公务员凡进必考的制度,使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考试更是令广大考生交焦头烂额。

纵观近几年来的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我们发现,申论考试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贴近公务员的实际工作,材料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注重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也越来越强调个人对行政管理的客观公正的个人见解,针对广大考生的申论考试的阅读概括这一部分,提出以下见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是我们整个申论作答的基础,能否在阅读的过程中搭建起整篇申论材料的逻辑框架,能否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有效信息,直接决定着我们概括、分析问题,以及写作的得分率,所以阅读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的过程中要带着很强的问题意识,我们这里所说的问题意识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抽象的问题意识,也就是社会问题的四大要素:现象或问题、影响、原因、对策,我们每读一段申论材料,捕捉有效信息的同时,要在旁边标示出来,它揭示的是关于主题的的现象或问题、影响、还是原因对策、如果勾画的很清楚,到后面作答的时候就简单多了;第二是具体的问题意识,就是我们后面概括题的具体题目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具体的问题意识,比如后面要求概括原因,就把关于原因的做重点标示,这样两方面结合起来,阅读就达到效果了。

对于阅读概括,我建议大家按照“三步概括法”来进行阅读概括,非常有效。

第一步:段落标号,勾画有效信息并概括段落大意。

建议大家进行段落标号,按自然段进行标号即可,有利于考生梳理思路;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并概括段落大意呢,我们给大家提供三大原则:首尾句原则、关联词原则、三大主线原则。

首尾句原则,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这一段落的首句或尾句,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有起承转合,段落的首句或尾句对于我们捕捉有效信息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李教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消费货币必然转向对精神消费的追求。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往往局限于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而精神文化需求通常被压抑在一个非常次要的位置上。2005年浙江的人均GDP为3400美元,成为全国首个突破“3000美元门槛”的省份,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过温饱走向小康,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就强烈凸显出来,宋城的歌舞精品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层次”的攀升。这是2007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一段材料,通过首尾句原则,我们很容易捕捉有效信息,揭示的是四大要素的现象,说明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

关联词原则,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而;同时;于是;其实;还关联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尤其是但是或者然且这些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往往后面是对于我们有用的信息。

例如:一般情况下,政府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各种自然、人为的相关事故都有一套处理程序,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一般情况下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另外,在工业化初期,火灾曾经是突发公共事件一个重要的隐患和诱因.但是在建立了消防队和联防机制之后,火灾就不再成为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了。这是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试题中的一段材料,关联词但是帮助我们捉到有效信息,揭示的是四大要素的对策,

说明的是消防队和联防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应对火灾,扩充到整篇材料就说明的是应急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首尾句原则和关联词原则是我们捕捉有效信息的基本原则。

三大主线原则,第一大主线,媒体报道或调查显示,这一大主线有利于我们揭示四大要素中的现象或问题、以及影响;第二大主线,相关人士的看法,有利于我们揭示四大要素,尤其是原因和对策;第三大主线相关方面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有利于我们揭示对策,错误的做法有利于我们揭示原因,相关方面面临的不良状况有利于我们揭示存在的问题。三大主线原则是我们勾画有效信息最为重要的原则,也是有效的原则。

例如:张处长:应当说,日渐凸显的公众人文素质差距也正成为我们这个GDP上万亿元省份的特殊发展瓶颈。有调查结果显示, 2003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指数为7.5,即每千人中仅有75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达标。尽管我省经济总量多年稳居全国第四位,然而从文化方面的指标衡量还存在一定差距。全国平均每45.9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在浙江平均每56.2万人才拥有一个,还不到全国的平均数,只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二十八分之一。人均藏书拥有量0.44册,远低于“每个居民两册”的国际标准。全省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位居全国第十位,其中文化馆数量位于全国倒数第十三位。浙江是率先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虽然带动了参观人数飙升,但全省年人均参观次数也仅为0.4次,远低于西方国家年人均参观博物馆两次的比例。这一段材料是2007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一段材料,对这一段勾画有效信息就需要运用我们三大主线的第一大主线调查显示,揭示的是四大要素中的问题,说明的是公众人文素质较差。

例如:王主任:这些只能说是劣文化,先进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应有的道德思想和伦理秩序,去教化人——使人“人化”——像个“人”。我们一些地方在文化消费品的生产方面仅注重市场收益,搞粗放型发展,满足于生产一些短、平、快的东西,甚至是低级、庸

俗的东西,缺乏高品质的、既能卖座又让人叫好的文化商品。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有相当多的人和团体变得“没文化”了,我们的社会由于快速拉动,如扳断后的藕一样,出现了“文化中空”。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些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表明我们文化精神的缺失,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这一段材料也是2007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一段材料,对这一段勾画有效信息就需要运用我们三大主线的第三大主线相关方面面临的不良状况,揭示的是问题,说明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出现了文化的中空。

概括段落大意,应该是跟捕捉有效信息同步的,要形成一种思维,就是先考虑用的三大原则中的哪条原则,揭示的四大要素中的哪条要素,说明的是什么信息,这样梳理下来,思路就很清晰了。

第二步:分门别类,简单的说,如果是综合是的阅读概括,比如概括主要内容,分门别类的过程就是按照问题或现象、原因、影响、对策的框架进行分门别列,将相关信息进行分别罗列。而对于单一式的阅读概括,比如概括存在的主要问题,只需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相应罗列即可。

第三步:进行概括。

这一步在上一步分门别类的基础上,进行同意合并,异意罗列,即相同意思进行合并,不同意思进行罗列即可。同时概括的角度要准确,更多的题目是以准公务员的身份进行概括,有的是以下级的身份向上级写一份汇报材料,角度把握的要准确,同时进行概括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概括的主旨要深刻,要有高度,以下几点供大家思考:房屋拆迁上升到城建;汽车堵塞上升到城市交通;污染治理上升到环保;治安混乱上升到稳定;下岗分流上升到社会就业;盗版光碟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偷税漏税上升到社会分配;户籍问题上升到城

镇化建设;农民工进城上升到三农问题;高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明专利应用上升到创新型社会;能源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上升到节约型社会;土地、农民、农村、农业同时出现上升到新农村建设;衣食住行物价教育就业同时出现可上升到民生问题;贫富、阶层、收入差距、劳资同时出现可归结为和谐社会;污染、治理、人口、能源、城乡建设同时可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等等。

把握审题六要素 明确申论作答方向

申论考试的作答并非像行测考试那样,只要在给定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即可,而是需要考生有条有理的针对提问清晰作答。许多考生在申论考试中常常会出现审题不清而导致答错、答偏的情况,这无疑会严重影响最终的成绩。

没有实力通过考试和有实力但错失考试胜利在结果上是相同的,但对于考生来说显然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所以审清题目在申论考试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那么审题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呢?基本方法是咬文嚼字、断章取义、纵横联系、反复审视、深入思索,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手段、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用尽一切办法准确透视题目的真正含义。基本要领在于联系上下文,弄清题目的表述文句所处的语言环境,在整体环境中理解题意;对题目的文句进行拆解式分析,拆字、断句,仔细推敲,多看几遍,深思、细察、慎行——慎重下笔。具体的方法可参照八股文审题六法:顶、面、心、背、足、影。

一、看顶法。即审视题目上文。作为题目的文句,多数都是有来历的,如有的出在给定资料中,有的出在经典中,即便没有直接来历,也有间接的依据,如依据理论、文件或是伟人、领导人的名言、论断。要弄清题意、搞准作答要求,就要查一下题目的来历,看清楚原文原话是什么,在作为试题的语句前面,还有哪些话,是怎么说的,是什么意思,跟题目这句话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如果实在找不到原文出处,那就要查看试题语句的前面、顶上还有什么话,联系它的上文,来认识题目的准确含义。

二、看面法。面就是题目的正面,即题目字面的表述,要从文本本体上认识题目的正面意义,它表面上是这么写的,那么按照这个写法,题目是什么意思?如果从正面就能把握题目的含义,就可从正面落笔,就题意阐发开去。

三、看心法。心即是题目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出题者为什么出这道题、为什么这样说,

要看清命题的用意何在,才能准确下笔。例如前述“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题意,苏轼根据题目的来源出处《尚书?大禹谟》的注释“刑疑付轻,赏疑从重”,通过联系上下文,认真揣摩,把握到题意的关键在“疑”,拈出一个“疑”字,论述可赏可不赏、可罚可不罚的情况,怎样做才算“刑赏忠厚”。看到了题目的“心”在“疑”,不仅作答准确,也比其他只从正面论述“忠厚”的考生立意深刻。

四、看背法。所谓背,就是题目的反面,要从事理逻辑出发,推究题目字面含义的反面观点,例如从自律的反面是他律,推出行业自律之外的解决之道、即行业自律的反面就是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五、看足法。“足”与“顶”相对,是题目文句的下文,既指在原文出处中的下文,又指在题目文本中的下文。通过上、下文的联系贯通,构成题目所处的完整语境,把题目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相关文句联成一个整体来考察,确实弄准题目的真正含义。看顶和看足,一个是看上文,一个是看下文,两者合起来就是看题目的上下文。例如《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个题目,要准确把握题意,必须全面联系考察原文,弄清什么是“忠厚之至”才可以立意、进而下笔;而原文《尚书?大禹谟》孔安国注原文的全句是“刑疑付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有这两个“疑”作为前提,才算是“忠厚之至”,如果不了解这两个“疑”字前提,一味去从正面阐释“忠厚”,必定难以准确切合题意。

六、看影法。影子总是落在事物本体的一侧,题目的“影”就是它的侧面,审题不仅要有纵的联系,看清它的上下文;还要有横的联系,看清题目的侧面,组织对题目本体的完整认识,进一步还要考察与题目相关的方面,变换考虑问题的角度,凡对作答问题有价值的事物,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际中的,都要尽力观察到、考虑到,不留视野和思维上的死角,这才能完整理解题意。例如,试题如果以彭宇案为题,除了题面上的信息外,还要广泛地放开思路,旁及其他,全面思考问题,决定作答要从哪一方面、哪一角度立意。可从彭宇扶助

他人的行为,旁及雷锋精神是否还应提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提倡什么样的公德标准,以此立意,阐发观点;可从彭宇事件的一个侧面,社会应该给予助人为乐者以适当回报,接受扶助者应给予施助者适当回报,以回馈与报恩的“利”来倡导更多见义勇为的“义”;从事件的另一个侧面着眼,可由当地法院“有罪推定”的不公判决导入话题,阐述司法公正应当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弘扬正面价值,鼓励和保护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再从其他有关方面、从更高层次把握题意,可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应以彭宇作为“荣”的榜样,在全社会继续提倡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以事件中的受助者为“耻”的典型,在全社会鞭挞见利忘义的行为,使其在和谐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按照这样的审题方法,寻找题目的确切含义、潜在思想脉络,从而确定文章的正确主题,可以左右逢源,选择的空间非常宽阔,可使应试者立于不败之地。

审题继以辨体,审准题目、吃准题意,下步才可决定采用什么体裁和形式作答;审题决定构思,为立意做好准备,立意所在往往也就是题目重心,如重心在“他律”,立意就不在自律;重心在“蓝图”——比喻建设规划、工作计划,那立意就要从怎样建设小康浙江着眼,而不在于对未来浙江小康情景的描绘。审题的准确与否,决定了立意——作答的根本方向是对还是错的。要正确立意,就要首先准确审题,通过联系考察题目及其出处原文、全句,联系事物的不同侧面和左右相关事物,完整地把握题意,进而确定一个最接近题意的作答中心思想。

【备考指导】09年申论热点问题之政治篇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含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转变城乡经济发展和经济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

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开发西部资源、振兴东北部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

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立足国内经济发展,加大对外开放 政府改革

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 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 四是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四、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政府机构改革(大部制改革)的内容:

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

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基层民主建设

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而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则是这一基础性工程的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是基层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机制,是各方面政治诉求和利益关系得到合理保障的机制,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持续发展的机制。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nf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