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加固规程
更新时间:2024-06-26 21: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报批稿说明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98)建标协字第13号文的要求,由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和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包括总则、术语及符号、材料、加固设计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施工、检验与验收以及附录等内容。在本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及设计和施工单位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的实践经验,并参考了国外有关设计指南以及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试算和调研,于2000年11月完成了本规程的征求意见稿。
经广泛征求意见,收到有关专家的书面意见和建议22份及大量的口头意见和建议。规程编制组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改,于2001年3月形成了送审稿。
2001年4月7日在北京通过了由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审查。根据审查委员会提出的审查意见(见附件),规程编制组对送审稿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现提交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
2001年4月
主编: 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 副主编单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 清华大学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同济大学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东南大学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海伽锢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岳清瑞 叶列平 罗苓隆 陈小兵 李 荣 娄 宇 胡孔国 陈 瑜 颜子涵 陈义军 张 誉 张小冬 马永欣 高作平 张继文 张 轲 毛星明 沈 琨 顾瑞南 杨勇新 涂庆胜 目录 1 总则………………………………………………………………………………2 术语及符号………………………………………………………………………术语…………………………………………………………………………… 2 符号…………………………………………………………………………… 2 3
材料………………………………………………………………………………材料种类及一般要求………………………………………………………… 4
1 2
受
碳纤维片材…………………………………………………………………… 4 配套树脂粘结材料…………………………………………………………… 5 表面防护材料………………………………………………………………… 6 4
设计与构造……………………………………………………………………… 7
设计基本原则与一般规定…………………………………………………… 7 一般构造要求………………………………………………………………… 8 受弯加固……………………………………………………………………… 8 受剪加固……………………………………………………………………… 14 柱的抗剪加固………………………………………………………………… 15 5
施工……………………………………………………………………………… 17
5.1 一般要求……………………………………………………………………… 17 5.2 施工准备……………………………………………………………………… 17 5.3 表明处理……………………………………………………………………… 18 5.4 涂刷底层树脂………………………………………………………………… 18 5.5 找平处理……………………………………………………………………… 18 5.6 粘贴碳纤维片材……………………………………………………………… 18 5.7 表面防护……………………………………………………………………… 19 5.8 施工安全及注意事项………………………………………………………… 19 6
检验与验收……………………………………………………………………… 20
附录A 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测定方法… 21 附录B 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现场检验方法……………… 25 附录C 用词用语说明……………………………………………………………… 28
1 总 则
为了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
保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混凝土结构加固修复设计、施工和验收;铁路工程、
公路工程、港口工程和水利水电等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修复及砌体结构、木结构加固修复中的共性技术问题,可参考本规程和规范的规定。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
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的混凝土结构,长期使用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2oC。对处于
特殊环境(腐蚀、放射、高温等)下的混凝土结构采用碳纤维片材进行加固修复时,还应遵守相应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并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
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前,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对原有结构进
行检测鉴定或评估。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时,应由对该加固修复方法有经验的设计人员
进行设计,并应由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
2 术语及符号 2.1 术语
2.1.1 碳纤维片材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laminate 碳纤维布和碳纤维板的总称 2.1.2
碳纤维布 carbon fiber sheet
碳纤维布为连续碳纤维单向或多向排列、未经树脂浸渍的布状碳纤维制品。 2.1.3
碳纤维板 carbon fiber plate
碳纤维板为连续碳纤维单向或多向排列、并经树脂浸渍固化的板状碳纤维制品。 2.1.4
底层树脂 primer
用于基底处理的树脂。 2.1.5
找平材料 putty fillers
用于对加固构件表面进行找平处理的材料。 2.1.6
浸渍树脂 saturating resin
用于粘贴并浸渍碳纤维布的树脂。
2.1.7 粘结树脂 adhesives
用于粘贴碳纤维板的树脂。 2.2 符号 2.2.1
材料性能
Ecf—— 碳纤维片材弹性模量; fcfk——碳纤维片材抗拉强度标准值; fcf——碳纤维片材抗拉强度设计值;
?cfu——碳纤维片材的极限拉应变;
??cf?——碳纤维片材的允许拉应变; τ
cf——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
2.2.2 作用效应和抗力
M——弯矩设计值;
Mi——加固前受弯构件计算截面实际作用的初始弯矩值; Vb——梁的剪力设计值; Vc——柱的剪力设计值; σcf——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力; ε
cf——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变;
εi——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加固前构件在初始弯矩作用下,截面受拉边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
ε
cfv——达到受剪承载力极限状态时碳纤维片材的应变。
2.2.3 几何参数
Acf——受拉面粘贴的碳纤维片材截面积; bcf——受拉面粘贴的碳纤维片材宽度;
hcfo——侧面粘贴碳纤维片材的截面面积形心至受压区外边缘的距离; hcf——侧面粘贴碳纤维片材的高度;
ld——纤维片材从其充分利用截面所需的粘结延伸长度; Scf——碳纤维片材条带净间距; tcf——单层碳纤维片材厚度; wcf——碳纤维片材条带宽度。
2.2.4 计算系数及其它
km——碳纤维片材厚度折减系数; ncf——碳纤维片材粘贴层数;
m——侧面粘贴碳纤维片材的截面面积折减系数;
Φ——碳纤维片材抗剪加固形式系数;
vd——碳纤维片材有效约束系数;
ξcfb——碳纤维片材达到其允许拉应变与混凝土压坏同时发生时的界限受压区
高度;
λb——梁受剪截面的剪跨比; λc——柱的剪力跨比; ρve——总折算体积配箍率。
其它有关符号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3 材 料
3.1 材料种类及一般要求
3.1.1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修复时,应使用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粘结材料及表面防护材料。
3.1.2 加固修复用材料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和质检部门的产品性能检测报告;碳纤维片材及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应具有符合本规程第3.2节和第3.3节规定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还 应提供耐久性能指标及施工和使用环境要求。
3.1.3 混凝土、钢筋及其它材料有关设计指标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采用。 3.1.4 本规程所列碳纤维片材的性能指标是对单向碳纤维片材的要求,双向或多向碳纤维片材的指标要求可以参照执行。 3.2 碳纤维片材
3.2.1 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应按纤维的净截面积计算,净截面积取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乘以宽度,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为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质量除以碳纤维密度;碳纤维板的性能指标应按板的截面(含树脂)面积计算,截面(含树脂)面积取实测厚度乘以宽度。
3.2.2 碳纤维片材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应满足表3.2.1规定的要求。
表3.2.1 碳纤维片材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要求 性能 抗拉强度标准值fcfk 弹性模量Ecf 延伸率
3.2.3 碳纤维片材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参照GB/T 3354-1999《定向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测定。
3.2.4 单层碳纤维布单位面积碳纤维质量不宜低于150g/m2;不宜高于450 g/m2。在施
工质量有可靠保证时,单层碳纤维布单位面积碳纤维质量可提高到600 g/m2。 3.2.5 碳纤维板的厚度不宜大于2.0mm,宽度不宜大于200mm,纤维体积含量不宜小于60%。
3.3 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
3.3.1 采用碳纤维片材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修复时,应采用配套底层树脂、找平材料、浸渍树脂或粘结树脂。
3.3.2 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应满足表3.3.2-1,表3.3.2-2和表3.3.2-3的要求。
表3.3.2-1 底层树脂性能指标
性能 正拉粘接强度 标准值ftk
表3.3.2-2 找平材料性能指标
性能 正拉粘接强度 标准值ftk 指标 ≥2.5MPa且不小于被加固混凝土抗拉强度附录A 试验方法 指标 ≥2.5MPa且不小于被加固混凝土抗拉强度附录A 试验方法 碳纤维布 ≥3000 MPa ≥2.1×105 MPa ≥1.4% 碳纤维板 ≥2000 MPa ≥1. 4×105 MPa ≥1.4%
表3.3.2-3 浸渍树脂和粘结树脂性能指标
性能 拉伸剪切强度 拉伸强度 压缩强度 弯曲强度 正拉粘结强度 强度标准值ftk 弹性模量 伸长率
3.3.3 配套树脂粘结应按附录A进行粘结性能实验,要求正拉粘结强度不小于2.5MPa,且不小于被加固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ftk 。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应参照GB/T 14522-93《机械工业产品用塑料、涂料、橡胶材料人工气候加速试验方法》规定的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检验,经2000h的加速老化后,按附录A进行正拉粘结强度试验,要求粘结强度不明显降低。
3.4 表面防护材料
3.4.1 对已加固修复完的结构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表面防护材料应与浸渍树脂或粘结树脂可靠粘结。
3.4.2 选用的防火材料及其处理方法应使加固后建筑物达到要求的防火等级。 3.4.3 当被加固结构处于其它特殊环境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防火材料。
4 设计与结构 4.1设计基本原则与一般规定
4.1.1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时,应通过配套粘结材料将探险为片材粘贴于构件表面,使碳纤维片材承受的加固形式主要有:
(1) 在梁、板构件的受拉区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受弯加固时,纤维方向应与加固的受力
≥1500MPa ≥1.5% GB/T 2568-1995 GB/T 2568-1995 指标 ≥10MPa ≥30MPa ≥70MPa ≥40MPa ≥2.5MPa且不小于被加固混凝土抗拉附录A 试验方法 GB 7124-86 GB/T 2568-1995 GB/T 2569-1995 GB/T 2570-1995
方向一致。
(2) 采用封闭式粘贴、U型粘贴或侧面粘贴对梁、柱构件进行受剪加固时,纤维方向宜
与构件轴向垂直。
(3) 采用封闭式粘贴对柱进行抗震加固时,纤维方向应与柱轴向垂直。
(4) 当有可靠依据时,碳纤维片材也可用于其它混凝土结构构件和受力形式的加固。 4.1.3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计算和验算。
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宜按结构检测得到的实际强度,根据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确定相应的材料强度设计指标;也可根据钢筋品种和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采用相应的材料强度设计指标。
碳纤维片材应根据构件达到极限状态时的应变,按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确定其相应的应力。
4.1.4 碳纤维片材取厂商提供产品的不小于95%保证率的极限抗拉强度作为抗拉强度标准值fcfk。
碳纤维片材的极限拉应变ε
cfu取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fcfk除以弹性模量
Ecf。
4.1.5当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对结构和构件进行加固修复时,应考虑加固后对结构中的其它构件或构件的其它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4.1.6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结构加固修复,必要时宜卸除结构上的活荷载作用。当不能完全卸栽进行加固时,应考虑二次受力的影响。
4.1.7 受弯加固和受剪加固时,被加固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实际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15。采用封闭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柱时,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10。 4.2 一般构造要求
4.2.1当碳纤维布沿其纤维方向需绕构件转角处粘贴时,转角处构件外表的曲率半径应不小于20mm(图4.2.1)。
4.2.2碳纤维布沿纤维受力方向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00mm。当采用多条或多层碳纤维布加固时,各条或各层碳纤维布之间的搭接位置宜相互错开。
4.2.3 为保证碳纤维片材能可靠地于混凝土共同工作,必要时应采取附加锚固措施。 4.3受弯加固
4.3.1采用碳纤维片材对梁、板构件进行受弯加固承载力计算时,除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钢筋混凝土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地基本假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达到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时碳纤维片材地拉应变ε
定,但不应超过碳纤维片材允许拉应变[ε
cf]。
cf
根据截面应保持平面的假定确
(2) 当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应根据加固时的荷载状况,按截面应变保持平面的假定计
算加固前受拉区边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εi;
(3) 纤维片材的拉应力σ
ε
cfEcf;
cf取碳纤维片材弹性模量εcf与其拉应变
Ecf的乘积
(4)达到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前,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之间不发生粘结剥离破坏。 4.3.2 在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受拉面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受弯加固时,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大于ξ
M≤fcbx(h0-x2cfbh,且小于ξbh0时(图
cfAcf(h-h0)
4.3.2(a))
(4.3.2-1)
)+f’yA's(h0-a’)+Ecfε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和受拉面轻武器盘存拉应变ε
fcbx=fyAs-f’yA's-f’yA's+Ecfεx=
0.8?cucfAcf
cf按下列公式确定:
(4.3.2-2)
(4.3.2-3)
?cu??cf??ih
(2) 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不大于ξ
M≤fyAs(h0-0.5ξ
cfbh时,(图4.3.2(b))
(4.3.2-4)
cfbh)+ Ecf[εcf]Acfh(1-0.5ξcfb)
(3) 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小于2a’时,
M≤fyAs(h0-a’)+ Ecf[ε
式中
cf]Acf(h-a’)
(4.3.2-5)
M-包含初始弯矩的总弯矩设计值; As、 A’s-受拉钢筋、受压钢筋截面面积;
fy、f’y-受拉钢筋和受压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Acf –受拉面粘贴的碳纤维片材截面面积; Ecf-碳纤维片材弹性模量; ξ
cfb-碳纤维片材达到其允许拉应变与混凝土压坏同时发生时的界限相对受压区
高度,取
0.8?cu?cu?[?cf]??i ;
εi-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加固前构件在初始弯矩作用下,截面受压边
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按本规程第4.3.4条计算;当可以不考虑二次受力时,取0;
[ε
cf]-碳纤维片材的允许拉应变,取
kmεcfu,且不应大于碳纤维片材极限拉应变
的2/3和0.01两者中的较小值;
km-碳纤维片材厚度折减系数,取1-取Mpa。
Ncf-碳纤维片材的层数; Tcf-单层碳纤维片材的厚度; ε
cu-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取
ncfEcftcf420000,其中tcf的单位取mm;Ecf的单位
0.0033;
b、h-截面宽度、高度; h0-截面的有效高度;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a’-受压钢筋截面重心至混凝土受压区边缘的距离。
图4.3.2中xn为实测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4.3.3 对冀缘位于受压区的T形截面受弯构件,当在其受拉面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受弯加固时,应按本规程第4.3.2条的原则和现行国家规范中T形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和验算。
4.3.4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加固前在初始弯矩Mi作用下,截面受拉边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εi按下列公式计算:
εi=
hh0(ε
ci+εsi)-εci
(4.3.4-1)
εci=
Mi20 (4.3.4-2)
?.Ecbh?? εsi=.
MiEsAs.h0 (4.3.4-3)
?=
(1?3.5?'f)?E?E0.2(1?3.5?'f)?6?ftk? (4.3.4-4)
? =1.1-0.65
?si?te (4.3.4-5)
?si?MiAs.?h0 (4.3.4-6)
式中, Mi-加固前受弯构件计算截面已作用的初始弯矩;
εε
ci-加固前初始弯矩
Mi作用下受压边缘的压应变;
Mi作用下受拉钢筋的拉应变、拉应力;
ic、σsi-加固前初始弯矩
?-受压边缘混凝土压应变综合系数;
? -受拉钢筋拉应变不均匀系数; ?-内力臂系数,取0.87;
?E -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 -受拉钢筋配筋率,?=A/bh
S0
ftk-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As;
te
Ate Ate-有效受拉混凝土界面面积,对受弯构件取0.5bh+(bf-b)hf,bf、hf分别为受拉冀
缘的宽度和高度。
?’f-受压冀缘加强系数,取
(b'f?b)h'fbho,b’f、h’f分别为受压冀缘的宽度和高度。
当初始弯矩Mi小于为加固截面受弯承载力的20%时,可忽略二次受力的影响。 4.3.5在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时,尚未满足下列要求:
(1) 受压区高度x不宜大于0.8ξbh0,其中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ξ
定确定。
(2) 加固后受弯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不宜超过40%。
(3) 加固后在荷载短期组合下受拉钢筋的拉应力不宜超过钢筋抗拉强度的标准值。
当有工程经验和依据时,上述规定可适当放宽。
4.3.6当碳纤维片材粘贴于梁侧面受拉区进行受弯加固时,粘贴区域宜在距受拉区边缘1/4梁高范围内。在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应将公式(4.3.2-1)~公式(4.3.2-4)中的h改用碳纤维片材截面面积形心至受压外边缘的距离hcf0代替,且宜将侧面碳纤维片材的截面面积乘以系数(1-0.5hcf/h),其中hcf为侧面碳纤维片材的粘贴高度。
4.3.7进行受弯加固的构件,尚应验算构件的受剪承载力,避免受剪破坏陷于受弯破坏发生。
b按现行国家规范的规
4.3.8当对梁、板正弯矩进行受弯加固时, 碳纤维片材宜延伸至支座边缘。在集中荷载作用点两侧宜设置构造碳纤维片材U型箍或横向压条。
碳纤维片材的切断位置距其充分利用截面的距离不应小于公式(4.3.8-1)计算得出的延伸长度ld,并延伸至不需要碳纤维片材截面之外不小于200mm(图4.3.8)。 式中
ld=
Ecf?cf.Acf?cf.bcf (4.3.8-1)
ld -碳纤维片材从其充分利用截面所需的粘结延伸长度; ε
cf-充分利用截面处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变,按本规程第
4.3.2条确
定;
?
cf-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取
0.5MPa;
bcf -受拉面粘贴的碳纤维片材宽度;对板,取1000mm板宽内粘 贴碳纤维片材宽度。
4.3.9当碳纤维片材延伸至支座边缘仍不满足规程第4.3.8条的规定时,应采取一下锚固措施:
(1) 对于梁,在碳纤维片材延伸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碳纤维片材U型箍锚
固措施(图4.3.9(a))。U型箍宜在延伸长度范围内均匀布置,且在延伸长度端部必须设置一道U型箍。U型箍的粘贴高度宜伸至板底面。U型箍的宽度不宜小于受弯加固碳纤维布宽度的二分之一,U型箍的厚度不宜小于受弯加固碳纤维布厚度的二分之一。
(2) 对于板,在碳纤维片材延伸长度范围内应通长设置垂至于受力碳纤
维方向的压条(图4.3.9(不))。压条一再延伸锚固长度范围内均匀不知,且在延伸长度端部必须设置一道压条。压条的宽度不宜小于受弯加固碳纤维布宽度的二分之 一,压条的厚度不宜小于受弯加固碳纤维布厚度的二分之一。
(3) 当采用碳纤维板时,应在其延伸长度端部采取可靠的机械锚固措施。 (4) 当碳纤维布的延伸长度小于(4.3.8-1)式计算所得的二分之一式,
应采取其它可靠的附加机械锚固措施。
4.3.10对梁、板负弯矩区进行受弯加固时,碳纤维片材截断位置距支座边缘的延伸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分布请读昂按本规程第4.3.8条的原则确定,且对板不小于1/4跨度,对梁不小于1/3跨度。
当碳纤维片材在框架梁负弯矩区进行受弯加固时,应采取可靠锚固措施与支座连接。当碳纤
维片材需绕过柱时,宜在梁侧4h’f范围内粘贴(图4.3.10),当有可靠依据和经验时,可适当放宽。
4.3.11板受弯加固时,碳纤维片材一采用多条密布方案。
4.3.12当沿柱轴向粘贴碳纤维片材对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进行加固时,碳纤维片材应有可靠的锚固措施。 4.4受剪加固
4.4.1采用碳纤维片材对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进行受剪加固时:
(1) 碳纤维片材的纤维方向宜于构件轴向垂直;
(2) 应优先采用封闭粘贴形式,也可采用U形粘贴、侧面粘贴(图4.4.1(a)),对
碳纤维板,可采用双L形板形成U形粘贴形式。
(3) 当碳纤维片材采用条带布置时,其净间距Scf不应大于现行国家规范规定最大箍
筋间距的0.7倍;
(4) U形粘贴和侧面粘贴的粘贴高度hcf宜区构件截面高度。对于U形粘贴形式,
宜在上端粘贴纵向碳纤维片材压条;对侧面粘贴形式,宜在上、下端粘贴纵向碳纤维片材压条(图4.4.1(b))。
图4.4.1 碳纤维片材的抗剪加固方式
4.4.2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受剪加固时,应案下列公式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Vb?Bbrc+Bbcf
Vbcf =?
(4.4.2-1)
2ncfWcftcf(Scf?Wcf)23εcfvEcfhcf (4.4.2-2)
ε
式中
cfv=(0.2+0.12?b)ε
cfu
(4.4.2-3)
Vb-梁的剪力设计值;
Vbrc-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载力,案现行国家规范的规定计算; Vbcf-碳纤维片材承担的剪力; εε
cfv-达到受剪承载力极限状态时碳纤维片材的应变; cfu-碳纤维片材的极限拉应变;
?-碳纤维片材受剪加固形式系数,对粉笔粘贴,取1.0;对U形粘贴,取0.85;
对侧面粘贴,取0.70
?b-梁受剪计算嘉勉的剪跨度比,对于集中荷载作用情况,取a/h0,当?b大于3.0时,取3.0;当?b小于1.5时,取1.5;阿为集中荷载作用点到支座边缘的距离,对于均布荷载作用请读昂,取3.0; ncf-碳纤维片材粘贴层数;
scf-碳纤维片材条带净间距; tcf-单层碳纤维片材厚度; Wcf-碳纤维片材条带宽度。
4.4.3对钢筋混凝土柱进行受剪加固时,应案下列公式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Vc?Vcrc+Vccf Vccf=?23
(4.4.3-1) (4.4.3-2)
2ncfWcftcfScf?WcfεcfvEcfhcf
ε式中
cfv=(0.2-0.3n+0.12?c)ε
cfu
(4.4.3-3)
Vc-柱的剪力设计值;
Vcrc-未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受剪承载力,案现行国际规范的规定计算; Vccf-碳纤维片材承担的剪力;
n-柱的轴压比,取N/fcA, N未柱轴压力设计值,A为柱截面面积;
?c-柱的剪跨比,对于框架柱可取Hn/2h0,当?c大于3.0时,取3.0;当?c小
于1.0时,取1.0,Hn为框架柱净高度。
4.4.4构件的受剪截面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的规定。 4.5柱的抗震加固
4.5.1柱的抗震加固应采用封闭式粘贴碳纤维片材。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总折算体积配箍率应满足现行国家规范对柱端箍筋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要求,并案公式(4.5.1-1)计算:
?ve=
?svv+Vd
2ncfWcftcf(b?h)fcf(Scf?Wcf)bhfyv
(4.5.1-1)
式中
?ve-总折算体积配箍率;
svv-按箍筋范围以内的核心截面计算的体积配箍率;
?vd-碳纤维片材的有效约束系数,区0.45;当轴压比大于0.5且加固时未
卸栽,区0.36
scf-碳纤维片材条带净间距;
tcf-单层碳纤维片材厚度; wcf-碳纤维片材条带宽度; A- 构件截面面积;
fcf-碳纤维片材抗拉强度设计值,取fcfk /1.1 fyv-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4.5.2碳纤维片材在箍筋加密区宜连续布置。碳纤维片材两端应采用搭接和可靠连接措施形成封闭形式。碳纤维片材条带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50mm,各条带搭接位置应相互错开。
5 施 工 5.1 一般要求
5.1.1 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应由熟悉该技术工艺的专业施工队伍完成,并应有加固修复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 5.1.2 施工必须遵循下列工序进行:
(1) 施工准备 (2) 混凝土表面处理; (3) 配制并涂刷底层树脂;
(4) 配制找平材料并对不平整处修复处理; (5) 配制并涂刷浸渍树脂或粘贴树脂; (6) 粘贴碳纤维片材; (7) 表面防护。
5.1.3 施工宜在5oC以上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并应符合配套树脂的施工使用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5oC时,应使用适用于低温环境的配套树脂或采取升温处理措施。 5.1.4 施工时应考虑环境温度对树脂固化的不利影响。
5.1.5 在表面处理和粘贴碳纤维片材前,应按加固设计部位防线定位。
5.1.6 树脂配制时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中规定的配比称量置于容器中,用搅拌器均匀搅拌
至色泽均匀。搅拌用容器内及搅拌器上不得有油污及杂质。应根据现场实际环境温度决定树脂的每次拌合量,并按使用要求严格控制使用时间。
5.2 施工准备
5.2.1 应认真阅读设计施工图。
5.2.2 应根据施工现场和被加固构件混凝土的实际状况,拟定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 5.2.2 应对所使用的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机具等作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5.3 表面处理
5.3.1 应清除被加固构件表面的剥落、疏松、蜂窝、腐蚀等劣化混凝土,露出混凝土结构层,并用修复材料将表面修复平整。
5.3.2 应按设计要求对裂缝进行灌缝或封闭处理。
5.3.3 被粘贴混凝土表面应打磨平整,除去表层浮浆、油污等杂质,直至完全露出混凝土结构新面。转角粘贴处要进行导角处理并打磨成圆弧状,圆弧半径应不小于20mm。 5.3.4 混凝土表面应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
5.4 涂刷底层树脂
5.4.1 应按产品供应商提供的工艺规定配制底层树脂。
5.4.2 应用滚筒刷将底层树脂均匀涂抹于混凝土表面。应在底层树脂表面指触干燥后立即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5.5 找平处理
5.5.1 应按产品供应商提供的工艺规定配制找平材料。
5.5.2 应对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用找平材料填补平整,且不应有棱角。 5.5.3 转角处应用找平材料修复为光滑的圆弧,半径应不小于20mm。 5.5.4 应在找平材料表面指触干燥后立即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5.6 粘贴碳纤维片材
5.6.1 粘贴碳纤维布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
(2) 应按产品供应商提供的工艺规定配制浸渍树脂并均匀涂抹于所要粘贴的
部位;
(3) 用专用的滚筒顺纤维方向多次滚压,挤除气泡,使浸渍树脂充分浸透碳纤
维布。滚压时不得损伤碳纤维布。
(4) 多层粘贴重复上述步骤,应在纤维表面树脂指触干燥后立即进行下一层的
粘贴。
(5) 在最后一层碳纤维布的表面均匀涂抹浸渍树脂。 5.6.2 应在下列步骤粘贴碳纤维板:
(1) 应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板,按产品供应商提供的工艺规定配制粘
结树脂;
(2) 将碳纤维板表面擦拭干净至无粉尘。如需粘贴两层时,对底层碳纤维两面
均应擦拭干净;
(3) 擦拭干净的碳纤维板应立即涂刷粘结树脂,胶层应呈突起状,平均厚度应
不小于2mm;
(4) 将涂有粘结树脂的碳纤维板用手轻压贴于需粘贴的位置。用橡皮滚筒顺纤
维方向均匀平稳压实,使树脂从两边溢出,保证密实无空洞。当平行粘贴多条碳纤维板时,两条板带之间空隙应不小于5mm;
(5) 需粘贴两层碳纤维板时,应连续粘贴。如不能立即粘贴,再开始粘贴前应
对底层碳纤维板重新做好清洁工作。
5.7 表面防护
5.7.1 当需要做表面防护时,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处理,并保证防护材料与碳纤维片材之间有可靠的粘结。
5.8 施工安全及注意事项
5.8.1 碳纤维片材为导电材料,施工碳纤维片材时应远离电气设备及电源,或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5.8.2 施工过程中应避免碳纤维片材的弯折。
5.8.3 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的原料应密封储存,远离火源,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5.8.4 树脂的配制和使用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 5.8.5 现场施工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
6 检验与验收
6.0.1 在开始施工之前,应确认碳纤维片材及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的产品合格证、产品质量出厂检验报告,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程第3.1节、第3.2节、第3.3节规定的要求。
6.0.2 采用碳纤维片材及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修复时,应严格按本规程第5章有关条款进行各工序隐蔽工程检验与验收。如施工质量不能满足本规程第5章有关条款要求时,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或返工。
6.0.3 碳纤维片材实际粘贴面积应不少于设计量,位置偏差应不大于10mm。 6.0.4 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质量可用小锤轻轻敲击或手压碳纤维片材表面的方法来检查,总有效粘结面积不应低于95%。当碳纤维布的空鼓面积小于10000mm2时,可采用针管注胶的方式进行补救,空鼓面积大于10000mm2时,宜将空鼓处的碳纤维片材切除,重新搭接贴上等量的碳纤维片材,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 6.0.5 必要时可按附录B方法对施工质量进行现场抽样检验。
6.0.6 必要时可对碳纤维片材和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进行现场取样检验。
附录A 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与混凝土
正拉粘结强度测定方法
A.1 适用范围
A.1.1 本方法适用于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单层或复合涂层与混凝土间正拉粘结强度的测定。
A.2 试验设备及试样 A.2.1 拉力试验机
拉力试验机的量程选择应与试样的破坏荷载相适应。试验时所用的夹具应能使试样对中、固定,试验机应使拉力平稳地增加。 A.2.2 试块及夹具
试验所用机具应采用钢材加工而成,如图A.2.2所示。
图A.2.2 试验机具尺寸示意图
A.2.3 混凝土试件
试验所用混凝土试件的尺寸为70x70x40mm。预切缝深度2~3mm,宽度1~2mm,如附图A.2.3所示。
图A.2.3 混凝土试件尺寸
1 — 预切缝
A.2.4 试样的制备
试样为钢标准块与混凝土试块的组合件。在混凝土试件上按照正常的施工次序粘碳纤维片材,然后将钢标准块与混凝土试块粘结。试样的组成如附图A.2.4所示。
图A.2.4 试样组成示意图
1 — 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及碳纤维片材
2 — 钢标准块 3 — 预切缝 4 — 混凝土试样 5 - 钢夹具
树脂的制备和固化,应按相应的树脂产品技术条件或树脂施工工艺说明书中规定的条件进行。 A.3 试验条件
试验环境应保持在:23±1oC,相对湿度为60~70%。 A.4 试验步骤
A.4.1 将制备好的试样放入拉力试验机的夹具中并对中。
A.4.2 以1500~3000N/min的速度进行加载,直至破坏。记录试样的破坏荷载值P,并观察破坏形式。 A.5 试验结果 A.5.1 结果计算
正拉粘结强度按式(附A.5.1)计算:
f?PS (附A.5.1)
式中:
f— 粘结强度,MPa;
P —试样被拉开破坏时的负荷值,N;
S— 钢标准块的横截面面积,mm2。
A.5.2 破坏形式
1. 2. 3. 4.
混凝土破坏:混凝土自身破坏,以Af表示。
层间破坏:树脂与混凝土间复合涂层界面破坏,以Bf表示。 碳纤维片材破坏:破坏发生在碳纤维片材内部,以Cf表示。 粘结失效:破坏发生在碳纤维片材与钢标准块之间,以Df表示。
破坏形式为Af、Bf时,量测结果符合粘结强度试验要求。如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破坏形式,则应注明。破坏形式为Cf、Df时,量测结果应予以剔除。 A.5.3 试验误差
每组被测试样应不少于5个,每个试样的f值与该组算术平均值的误差不超过±15%为有效值,并至少取其中3个有效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正拉粘结强度试验结果。 A.5.4 结果的表示
试验结果用正拉粘结强度试验结果和破坏形式共同表示,如:3.5MPa,Af。 A.5.5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述内容: a. 树脂的名称、牌号、批号和来源; b. 制备试样的工艺条件; c. 试样的编号和数量; d. 试验时环境的温度、湿度;
e. 拉力试验机的型号、量程、加载速度; f. 试样的破坏荷载、破坏形式、粘结强度及误差;
g. 试验中出现的偏差和异常现象; h. 试验日期、试验人员。
附录B 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现场检验方法 B.1 适用范围
B.1.1 本方法适用于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现场检验。 B.2 试验设备及试样 B.2.1 粘结强度检测仪
粘结强度检测仪应参照国家现行行业标准《粘结强度检测仪》的规定。粘结强度检测仪应每年检定一次。发现异常时应随时维修、检定。 B.2.2 取样规则
现场检验应选择在已完成碳纤维片材粘贴加固的结构表面上进行。按实际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结构表面积计,100m2以下工程取一组试样,100m2以上工程每500m2取两组试样。试样应由检验人员随机抽取,试样间距不得小于200mm。
B.2.3 现场试样制备
(1) 表面处理:加固表面应清除污渍并保持干燥。
(2) 切割预切缝:从加固表面向混凝土基体内部切割预切缝,切入混凝土深度
2~3mm,宽度1~2mm。预切缝形状为直径40mm的圆形。
(3) 粘贴钢标准块:采用取样粘结剂粘贴直径为40mm的圆形钢标准块,取样
粘结剂正拉粘结强度应大于碳纤维片材粘贴树脂的正拉粘结强度。钢标准块粘贴后应及时固定。
B.3 试验步骤
B.3.1 按照粘结强度检测仪厂家提供的说明操作连接钢标准块,见附图B.3.1; B.3.2 以1500~2000N/min匀速加载,记录破坏荷载值,并观察破坏形态。
B.4 试验结果
B.4.1 结果计算
正拉粘结强度按式(附B.4.1)计算:
f?PS (附B.4.1)
式中:
f— 粘结强度,MPa;
P —试样被拉开破坏时的负荷值,N;
S— 钢标准块的横截面面积,mm2。
B.4.2 破坏形式
(1) 混凝土破坏:混凝土自身破坏,以Af表示。
(2) 层间破坏:树脂与混凝土间复合涂层界面破坏,以Bf表示。 (3) 碳纤维片材破坏:破坏发生在碳纤维片材内部,以Cf表示。 (4) 粘结失效:破坏发生在碳纤维片材与钢标准块之间,以Df表示。 B.4.3 结果计算
每组被测试试样取3个,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平均值。
B.4.4 结果的表示
试验结果应包括破坏形式、3个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和该组的正拉粘结强度试
样平均值。
B.4.5 按照以下判据对施工质量进行判定
(1) 破坏形式为Af时,施工质量判定为合格;
(2) 破坏形式为Bf、Cf、Df时,如果满足每组试样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平均值
不小于2.5MPa,且其中单独试样正拉粘结强度最小值不小于2.25MPa的要求,施工质量判定为合格;
(3) 破坏形式为Bf、Cf时,不能满足每组试样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平均值不
小于2.5MPa,且其中单独试样正拉粘结强度最小值不小于2.5MPa的要求,施工质量判定为不合格或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加大样本数量重新检验;
(4) 破坏形式为Df时,不能满足每组试样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平均值不小于
2.5MPa,且其中单独试样正拉粘结强度最小值不小于2.5MPa的要求,说明现场试样制备存在问题,应重新制备试样检验。
B.4.6 试样报告应包括下述内容:
(1) 建设单位、委托单位、施工单位和检验单位 (2) 制备试样的工艺条件;
(3) 工程名称、取样部位、试样的数量和编号; (4) 试验时环境的温度、湿度;
(5) 粘结强度检测仪的型号、量程、加载速度; (6) 试样的破坏荷载值、破坏形式、粘结强度及误差; (7) 试验中出现的偏差和异常现象; (8) 试验日期、试验人员。
附录C 用词用语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作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规定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
1
总则
1.0.1 本条指出制定本规程的目的和要求,并提出了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必须遵循的原则。
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是一项新型的应用外粘高性能复合材料加固结构的技术,目前国内对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新技术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已比较多,设计与施工水平正逐步提高,加固修复工程量也迅速增加。制定本规程,是为了在确保碳纤维片材加固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该项新技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使该项新技术在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中的应用规范化。
1.0.2 本规程适用的范围是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混凝土结构因设计失误、施工错误、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结构荷载的增加、使用功能的改变和因遭受火灾、水灾、风灾及地震等灾害使结构和构件遭到损坏均可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新技术来进行加固修复处理。对于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港口工程和水力水电工程的混凝土结构用碳纤维片材进行加固也是可行的;同时,国内外研究和工程经验表明,对砌体结构、木结构也可以采用碳纤维片材进行加固,但应结合结构具体情况参照本规程的规定执行。
在执行本规程的同时,尚应配合使用和遵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如《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等。
本规程规定的结构长期使用温度不高于60oC,是常温固化树脂类粘结材料的要求,同
时也是因为一般混凝土结构使用温度是低于此温度的。当采用与碳纤维片材相配套的高温固化树脂类粘结材料,且有可靠依据时,可不受此规定限制。“特殊环境(腐蚀、放射、高温等)下的混凝土结构采用碳纤维片材进行加固修复时,还应遵守相应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指在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完成后,仍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特殊环境的)标准和规范的相应规定进行防护处理。
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前,应进行结构检测鉴定或评估。我国已编制了《工业
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等标准,通过检测鉴定评定结构及构件的可靠性程度,为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基本依据。
由于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结构加固技术,具有不同于其它
加固方法的特殊性,应由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质及加固设计有经验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设
计,也应由熟悉该技术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以保证该技术的有效实施。如果由不了解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质及其设计、施工特殊性的人员进行设计、施工,容易造成加固修复设计和施工的失误,导致该项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倒退,影响该项新技术的健康发展。
3 材料
3.1 材料种类及一般要求
3.1.1 本条指出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方法所采用的材料种类,特别指出粘结材料应是与碳纤维片材相配套的产品,原则上应有试验资料证明粘结材料与配套碳纤维片材的粘结效果,这是为了避免因粘结材料与碳纤维片材不配套而造成加固效果降低或加固失效。
本条为加固修复用材料的一般要求,碳纤维片材和配套粘结材料各自产品的性能必须符
合本条的规定才能作为混凝土结构加固修复用材料。使用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产品进行结构加固修复会导致加固失效甚至造成严重事故。
由于目前在加固工程中大量使用的是单向碳纤维片材,故本规程列出了对单向碳纤维片
材的性能指标要求,因为对各种加固修复用碳纤维片材的基本性能要求是一致的,对于双向或多向碳纤维片材的性能指标要求并未列出,可以参照单向碳纤维片材的指标执行,本规程中不再一一列举。
碳纤维片材
本规程仅针对碳纤维布和碳纤维板两种制品形式,统称为碳纤维片材。
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为理论计算值,而不是碳纤维布的实测厚度,因为碳纤维布质地柔软,实测厚度离散性很大;碳纤维板的截面积指含树脂板材的实测截面面积。碳纤维板产品应该说明纤维的体积含量。常用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碳纤维质量、截面面积及计算厚度见表C3.2.1。
表C3.2.1 常用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质量、截面积及计算厚度 纤维单位面积质量 (g/m2) 200 300 450 600
3.2.1
密度(g/m3) 单位宽度的截面积(mm2/m) 111 167 250 333 计算厚度(mm) 0.111 0.167 0.250 0.333 1.8x10-3 3.2.2 碳纤维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弹性模量、重量轻及耐腐蚀性好等特点。目前在混凝土结构加固中,一般情况下使用高强度型碳纤维片材,其抗拉强度是普通钢筋的10倍左右,弹性模量略高于普通钢筋的弹性模量。另外,碳纤维没有类似钢筋的屈服点,在达到极限抗拉强度之前应力应变关系为线弹性,其应力应变关系见图C3.2.2。本规程的规定均以高强度型碳纤维片材为对象,当使用其它类型的碳纤维片材时,应有可靠依据。
3.2.4 试验研究和工程应验证明,单层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碳纤维质量越大,施工时浸渍
树脂越不容易完全浸透,施工质量越难以保证。本规程所说碳纤维质量是指碳纤维的净质量,不包括固定碳纤维所用的纬线和预浸所用的树脂质量在内。
3.2.5 碳纤维板过厚或过宽,施工质量均难以保证,所以在设计和施工时,都应尽量使用宽度较小的碳纤维板。材料研究表明碳纤维板中碳纤维体积含量在60%~70%时性能最好,故本规程建议碳纤维板中纤维体积含量不宜低于60%。
3.3 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
3.3.1 底层树脂的作用是增强混凝土表层,提高混凝土与找平材料或粘结树脂界面粘结强度。找平材料的作用是填充混凝土表面的空洞、裂隙等,使加固表面平整度符合规定要求,并与底层树脂及浸渍树脂具有可靠的粘结强度,形成粘结体系,当混凝土表面平整度满足要求时,可以尽量减少找平材料的用量。浸渍树脂是粘结碳纤维布的主要粘结材料,其作用是使碳纤维布与混凝土得到充分的粘结,使其共同承受结构的作用。粘结树脂为粘贴碳纤维板的主要粘结材料。本条仍然强调必须使用与碳纤维片材相配套的粘结材料。
3.3.2 粘结材料的性质必须满足本规程的有关要求,因为粘结材料的性质与粘结质量和加固效果效果密切相关。粘结材料的性能达不到要求,会导致加固的效果降低,甚至加固失效。 3.3.3 粘结材料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是两者之间粘结性能的基本反映,可以用正拉粘结强度来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以正拉粘结强度为检测标准是因为正拉粘结强度与其它受力状态下的粘结强度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实测数据离散性小,且测试方便。按规定的环境条件进行老化试验2000小时后的正拉粘结强度降低不超过10%时,认为降低不明显。 3.4 表明防护材料
3.4.1 表面防护的作用是保护加固修复结构的碳纤维片材及树脂免受外界不利环境的侵害,入紫外线照射、火灾等。表面防护材料的选择可以按国家现行标准和规范的规定执行。需要指出的是碳纤维片材不能当作防护材料使用,当被加固混凝土结构本身有防护要求时,采用
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后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同时必须保证防护材料与浸渍树脂或粘结树脂粘结可靠,变形协调。
3.4.2 本条专门强调对于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必须按照要求选择防火材料并进行防护处理,保证加固后建筑物能够达到有关防火规范规定的防火等级。
3.4.3 当被加固结构本身需要按使用环境条件采取规定的防护措施时,加固后同样应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规定执行。 4
设计与构造
4.1设计基本原则与一般规定
1碳纤维片材不能设计未趁手压应力,单在反复荷载下碳纤维片材在经受一定的压应力
作用后,仍可趁手拉应力作用。
碳纤维片材应采用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粘贴于构件表面,在构件受力过程中应与构件保持变形协调,应采取措施保证布法甚粘贴面的过早剥离而导致加固效果显著降低。本规程中的设计计算方法均是基于这一前提建立的。
4.1.2到目前为止,碳纤维片材在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的受弯加固、受剪加固和柱的抗震加固中研究和应用最多,相应计算理论也较为成熟,故本规程暂列出这三种加固方法的有关设计计算方法和构造规定。受弯加固是指未提高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而进行的加固,受剪加固是指为提高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而进行的加固;抗争加固是指为提高构件的抗争性能而进行的加固。 在受弯加固是,应使碳纤维片材的纤维方向与受拉区的拉应力方向一致;在受剪加固使,应使碳纤维片材的纤维方向与混凝土中主拉应力方向一致,但为了施工方便,建议采用纤维方向与构件纵轴垂直的方法进行加固;抗震加固时,应时碳纤维布封闭缠绕在柱上,可以较好地提高抗震性能。除此以外,碳纤维片材也可沿构件轴向粘贴用于受拉构件的加固,沿环向粘贴用于轴心受压构件的加固。在受弯加固时,也可采用对碳纤维片材施加预应力的方法以提高加固效果。碳纤维片材也可用于剪力墙,以及壳体、简仓、烟囱等特种结构的加固,这些加固方法虽有眼角表明是有效的,但相应计算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尚不充分,应用也较少,故目前暂未列入本规程。实际应用中,当有可靠依据是,可采用这种加固方法。 4.1.3本规程以房屋建筑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的加固为主,主要按《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确定有关加固计算方法,使其与结构设计规范协调。
试验研究表明,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构件,有多种破坏形态,除了与普通混凝土构件相同的以外,,后又一些特殊的破坏形态,如碳纤维片材的剥离破坏等。构件达到破坏极限
状态时,碳纤维片材的极限抗拉强度往往不能得到完全发挥,此时应以达到破坏极限状态时的碳纤维片材所达到的应变值来确定其贡献。同时,由于碳纤维片材在最终拉断时表现为显著的脆性,因此即使对在构件破坏时碳纤维片材可达到其极限抗拉强度的情况,也应选择小于其极限拉应变作为设计极限状态的标准,以保证有足够的可靠度。
4.1.5一般情况下,对结构(构件)的加固是局部的。加固后结构体系可能有所改变,因此加固设计中应进行验算,保证布发生脆性的破坏,例如在受弯加固后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受弯破坏发生等。
4.1.6研究证明,当加固前构件计算所受的初始弯矩小于其受弯承载力的20%时,初始弯矩的作用不大,既可以忽略二次受力的影响。
4.1.7考虑到实际工程中某些结构的混凝土强度可能低于现行国家规范的最低强度等级要求,但如果结构混凝土强度过低,与碳纤维片材的粘结强度较低,易产生脆性显著的剥离破坏,碳纤维片材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被加固结构的混凝土强度不宜过低。而对于封闭粘贴碳纤维片材约束混凝土,当封闭碳纤维片材搭接构造满足本规程的规定时,封闭粘贴碳纤维片材约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可以得到提高,故被加固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易放宽至C10。
4.2一般构造要求
1碳纤维片材沿其纤维方向弯折时会导致应力集中和纤维丝折断,影响其强度发挥。根
据设宴研究结果,当转角处的曲率半径不小于20mm时,可减缓应力集中,碳纤维片材强度基本不受影响。对于弹性模量较高的碳纤维片材,要求碳纤维片材强度不受影响时,转角处的曲率半径应更大,但其曲率半径的大小与碳纤维片材的弹性模量高低有关,因缺少试验资料,本规程不作明确规定,待有试验资料以后加以修订补充。
4.2.2试验研究表明,当碳纤维布的纤维单位质量不超过450g/m,碳纤维布沿受力方向
2
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时,破坏不会发生在搭接位置,当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碳纤维质量超过450g/m时,尚应通过试验研究确定其搭接长度。碳纤维布的搭接位置相互错开是为了施工方便,有资料表明,在施工质量有保证时,碳纤维布的断裂或破坏一般不会发生在搭接处。
4.2.3附加锚固措施可采用钢板或角钢等粘贴在碳纤维片材外,再用锚拴锚固于混凝土
2
中,锚拴的数量及布置方式应根据锚固区受力大小确定。一般钢板压条不宜小于3mm,锚拴规格不宜小于M6,但设计时应考虑因采取附加锚固措施而造成的碳纤维片材损伤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4.3受弯加固
4.3.1国内外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受弯构件受拉面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受弯加固时,截面因变分布仍符合平截面假定。为防止碳纤维片材最终产生脆性拉断破坏,采用允许拉应变[?cf],一般取其设计极限拉应变?cfu的2/3,同时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构件塑性变形的控制条件,[?cf]也不应大于0.01。 碳纤维片材从受载直至拉断,表现为线弹性行为。
4.3.2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受弯加固时构件的破坏形态主要有一下几种:
(1) 受拉钢筋先达到屈服,然后受压区混凝土压坏,此时碳纤维片材未达到其允许拉应
变[?cf];
(2) 受拉钢筋先达到屈服,然后碳纤维片材超过其允许拉应变[?cf],并达到极限拉应变
而拉断,而此时受压区混凝土尚未压坏;
(3) 加固量过大,在受拉钢筋达到屈服前受压区混凝土压坏; (4) 在达到正截面极限承载力前,碳纤维片材于混凝土产生剥离破坏。
受弯加固按前两种破坏形态进行设计计算。对于第3种破坏形态可通过控制加固量上限来避免。本规程第4.3.5条第1款规定的受压区高度x不宜大于0.8?bh0,即可控制不产生第3种破坏形态。第4种破坏形态属于脆性破坏,且碳纤维片材中的应力很小,必须避免,一般通过构造或锚固措施予以保证,本规程第4.3.1条第4款即为本条计算公式的前提条件,构造本规程第4.3.8条和第4.3.9条的规定执行。
本条第1款为第1种破坏形态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公式(4.3.2-1)是对受钢筋面积形心取力矩平衡方程得到的,公式(4.3.2-2)为力平衡公式,公式(4.3.2-3)时按平截面假定得到的。
本条第2款、第3款为第2种破坏形态的受弯承载力近似计算公式,此时受压区高度很小,第2款中偏于安全地对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亚应变和碳纤维片材达到允许拉应变的界限状态时的受压区合力作用点取矩,并取碳纤维片材的应变为允许拉应变,即得公式(4.3.2-4),第3款中对受压钢筋合理作用点取矩,并认为受压钢筋合力作用点与受压区混凝土合力作用点重合,即得公式(4.3.2-5)
由于被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等级一般较低,故本规程中受弯承载力计算的有关公式中的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系数未考虑高强混凝土的影响。
4.3.4更具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常使用截断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和受拉钢筋的应变计算公式,按平截面假定确定加固前在初始弯矩作用下的混凝土拉应变?i。
根据计算分析和试验结果,当初始弯矩Mi小于未加固受弯承载力的20%时,二次受力对受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很小,可以不考虑二次受力的影响。
4.3.5限制受压区高度x不大于0.8?bh0,是为了避免因加固量过大导致超筋性质的脆性破坏。因为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本规程未给出加固后正常使用阶段的裂缝和变形验算方法。为了控制加固后构件的裂缝宽度和变形,以及考虑到对碳纤维片材加固应用的经验尚有不足之处,故对加固后受弯承载力的提高程度进行了限制,并对正常使用阶段的钢筋应力进行了控制。
4.3.6在梁侧面受拉区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受弯加固时,仍可按照平截面假定来确定碳纤维片材应变分布,碳纤维片材距受拉区边缘越远,应变越小,碳纤维片材越不能考虑应变分布不均匀的影响来简化计算。
4.3.7本条是考虑受弯加固可能引起构件受力状态的改变而发生破坏形态的转移,所以要求进行受弯加固时尚应验算构件的受剪承载力。
4.3.8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强度的取值是根据国内试验研究结果和经验并参展国外有关设计指南规定给处的。已经考虑了施工现场与实验室的施工质量差别、粘结界面的拉应力和剪应力共同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但由于试验数据还不够多,碳纤维板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低于碳纤维板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因此规程中给出的粘结强度值是偏于保守的,且暂时没有考虑粘结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关系,并建议设计中将碳纤维片材延伸至支座边缘。
4.3.9构造规定系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和工程经验给出的。
4.3.10在对负弯矩进行加固时,靠近梁肋处粘贴的碳纤维片材可以较充分地发挥作用,而远离梁肋的碳纤维片材作用较小,故限制碳纤维片材的粘贴范围。
4.3.12由于碳纤维片材在柱端锚固困难,通常不采用碳纤维片材对柱端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加固。本条所述是指对柱中部正截面承载力加固情况,当被加固位置的碳纤维片材有可靠锚固时,其加固后的承载力计算可按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参照本规程第4.3.2条的方法进行。 4.4受剪加固
4.4.1 (1)本章受剪计算公式均是按碳纤维片材纤维方向与构件轴向垂直到情况给出的。
也可采用其它粘贴方向,但相应受剪计算公式应有可靠依据。
(2)U形粘贴和侧面粘贴易产生剥离破坏,影响碳纤维片材加固作用的发挥,故应优先采用封闭粘贴形式。当采用U形粘贴和侧面粘贴时,宜按本条第4款的要求设置水平压条,以增加粘贴面积,提高剥离承载力。试验表明,对于U形粘贴,当采取可靠的机械锚固措施时,于封闭粘贴具有同样效果。
2~4.4.3碳纤维片材的受剪承载力是根据加固 后构件达到最大受剪承载力时碳纤维片
材的应变发挥程度确定的。其中公式(4.4.2-3)和公式(4.4.3-3)是根据国内外试验结果分析,并参照美国ACI的有关设计指南后给出的,对于钢筋混凝土柱,受剪加固应采取封闭式粘贴,此时,υ取1,不能封闭粘贴时不易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 4.5柱的抗震加固
4.5.1公式(4.5.1-1)的总折算体积配箍率是根据我国试验结果分析给出的。
2柱的抗震加固必须采用封闭式粘贴并有可靠连接,搭接长度比受弯加固、受剪加固时
的搭接长度要大一些,以保证加固效果。 5施工 5.1一般要求
5.1.3施工现场的环境温度必须符合粘结材料的使用温度才能保证粘贴质量,如果不能满足,必须采取措施使其满足要求后才进行粘贴。
5.1.4当环境湿度不超过70%时,可以不考虑环境湿度对树脂固化的不利影响。如果用适用于潮湿环境的粘结材料时可不受此限制。
5.1.6本条为配制底层树脂、找平材料、浸渍材料、浸渍树脂和粘结树脂时均应满足的一般要求。施工时应根据施工进度和环境温度控制每次的拌合量,以保证在年纪材料规定的使用时间内有效地使用拌合好的粘结材料。 5.6粘贴碳纤维片材
5.6.1试验研究和工程经验证明,只有浸渍树脂充分浸透在碳纤维布中才能保证碳纤维布的粘贴质量,否则对粘贴质量有很不利的影响。用专用滚筒滚压碳纤维布时,可以向一个方向,也可以从中间向两个方向滚动,但不允许来回反复滚动,以免损伤碳纤维,影响粘结质量。 6检验与验收
6.1.1施工前应对采量性能进行检测,以保证工程质量。
6.0.2粘贴碳纤维片材的各工序隐蔽工程均应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6.0.4本条的检查方法是经实践检验过的有效的、简便方法,适用于任何条件下的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粘结质量的检验。
6.0.5对于重要或大型加固工程,除了按本规程第6.0.4条的方法进行常规检查外,还应按附录B的方法使用碳纤维片材粘结强度专用监测仪对施工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检验,确保工程质量。
6.0.6对于重要或大型加固工程,或使用材料品种、数量较多的工程,还应对碳纤维片材和粘结材料进行现场抽样,送检。一般对碳纤维片材需检测其抗拉强度,对粘结材料需检测其粘结强度。
正在阅读:
碳纤维加固规程06-26
巫妖王之怒猎人全面讲解分析11-27
岩体工程概念汇总03-22
现行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目录08-29
书法绘画比赛的通知07-22
2016年双创基地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运营方案 众创空间建设方案06-07
爱散步的爷爷作文350字07-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碳纤维
- 加固
- 规程
- 汕头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 主要耗能设备及耗能指标
- 备战2019年中考— 浙江省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文学类文
- 一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练习卷
- 中国风干肉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向王熙凤和贾探春学管理
- 幼小衔接班英语教案U4六
- 无机化学习题参考答案
- 物流学导论期末考试重点答案 doc
-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 提醒珍藏!史上最全高清藻类图谱
- 湖南省半导体芯片及封装行业企业分析报告2018版
- 幼儿心理健康家长调查问卷
- 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 s版三年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 2018知到莎士比亚戏剧赏析智慧树单元测试答案 智慧树莎士比亚戏
- BS-601示波器面板说明与操作
- 法院工作意见建议4篇
- Nokia试题
- 2015年人教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