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岛理论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25 17: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说到地缘政治一定要提到麦金德(以下为转载背景资料):麦金德于1904年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了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提出了地缘政治学领域的全新课题。麦金德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来看待 世界地理构成和世界历史进程,认为世界是由几个大岛构成的,其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美洲大陆是另外一个岛屿,澳洲则是较小的一个岛 屿。由于欧亚大陆是世界上主要政治、经济力量的集中地域,也是人口众多、面积庞大的连贯性区域,加之欧亚大陆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地,因此 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发展的地理枢纽地带。

麦金德的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下面几句话 \谁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心脏地带; 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 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

注:地理概念上的东欧是指东欧平原,大至就是苏联的欧洲部分; 应该说麦金德的“欧亚大陆枢纽”说是现代地缘政治的开山之做,他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是蒙古和俄国(那时美国还不够分量)。 他的这一学说影响甚大,可以说德国就是依照他的学说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两次联合了几乎所有的日耳曼人向占据东欧平原的斯拉夫人发动进攻,企图成为欧亚大陆的主人。在麦金德的理论出来之前,欧洲最起码还有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拿破仑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最终这三次努力都没有能成功。

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日耳曼人不够强大,而是孤悬于欧洲大陆以外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了保证欧洲大陆的平衡而不愿意一个强大的欧洲出现。事实上在英国丧失了他在欧洲的所有领土之后,它的基本国策就是防止欧洲大陆上的任何一国坐大。 地缘上的特点虽使英国不可能成为欧亚大陆的主人,但却让有机会他透过海洋将视线投向了一片更大的世界,成为一个海权强国(美英联盟就是这个海权强国的升级版)。

做为英国人的麦金德提出“欧亚大陆枢纽”的动机个人觉得很值得怀疑,1904年的英国已经是日不落帝国了,英国对于世界的认识应该足以让他的视线越过东欧平原。当然做为一个英国绅士,我们可以认为是他大脑中的“欧洲中心论”在做怪。 不管麦金德的动机是什么,在美国兴起之前,他的理论的确解释了欧亚大陆上的许多问题。而刻板的日耳曼人也依英国人所愿陷在了陆权为王的怪圈当中,一次又一次的向东欧洲平原挺进。(试想一下,如果日耳曼人如果能与斯拉夫人战略和解,把战略重心投向西线,我并不认为盎格鲁-撒克逊人一定能笑到最后) 所以说麦金德的世界岛一有他的局限性,最起码从结果看世界岛上的人为了这所谓的世界霸权争的你死我活,暮然回首却发现世界的中心已然转到了美国。

当然如果东西欧真的能够和解,并非没有将形势逆转。但正如英国原来所做的那样,美国也决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现。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俄国要求加入欧盟,美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我之所以认为麦金德学说有局限性,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他之前美国人马汉已经提出了“海权论”。做为英国人的麦金德理应更明白“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道理。 马汉的海权论

— 谁掌握了世界核心的咽喉航道、运河和航线,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 — 谁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就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 — 谁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就(变相)控制了全世界。 ==

看着是不是眼熟?美——英联盟就是照着这个干的

麦金德的理论是以欧亚大陆为出发点,重视的是陆权;而马汉的理论则是以海洋为出发点,突出的是海权。这时就需要有理论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了,做为一个以海权立足的国家,美国并不敢轻视欧亚大陆的能量。

1942年美国人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

— 谁(以武力或是和平方式)统一或整合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谁就掌握了世界最有潜质的地区;

— 谁掌握了世界最具潜质的地区,谁就能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 — 谁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就会成为美国世界超强的有力挑战者。 应当说马汉、麦金德、斯皮克曼三人的学说奠定了地缘学的基础。美国基本是按照马汉的“海权论”在控制海洋的战略要点(冷战时期苏联的海军无法同美国对抗,就是因为这些要点大都在美国手里);另外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理论”则使得美国一方面将亚欧大陆的西边缘地带——西欧控制在手中,另一方面封锁另一头的东边缘地带——中国。这样做就是防止出现一个与之对抗的世界强国。

至于俄国,尽管麦金斯的理论显得有些过时,但美国还是花了45年的时间(1945——1990)将俄国的世界霸主梦彻底打破。

明天我将依据以上三个学说作出一定修正提出一点新的观点,以让大家更清楚中国的战略地位和潜力。一般我不在贴中转载背景资料,只是以上三个学说对于地缘政治来说太过重要,因此把三个学说的结论贴了出来。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三个学说,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更详细的资料,在这里就不细说

应该说麦金德将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概括成“世界岛”,用来解释全球地理大发现之前的历史是很有道理的。需要补充的有两点:

1、非洲由于撒哈拉大沙漠的阻隔,其实应该分成两部分:一是北部非洲,或者说阿拉

伯非洲;二是南部非洲,或者说黑非洲。“世界岛”内的非洲应该是仔北部非洲。

2、在最初的理论中并没有将青藏高原包括进去,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相对独立,在古典时期基本上只对东方的历史进程起过作用,作为西方人的麦金德最初没有将他包含进去也正常。修正过的理论是包含了青藏高原 马汉的海权论是海权国家的立国之本,其对战略要点和交通要道的控制论更多的是从军事角度,仅仅依照这个理论施行并不足以真的统治世界。打个比方,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占领了华北地区的在城市和交通线,但在这之外的地区日本人并无优势,而一旦时机成熟,这些点线之间的地区所积蓄的力量可能会瞬间将这些战略要点摧毁。 美国人并非没有意识到单纯依靠这些战略要点并不足以控制世界,他需要找出潜在的对手合纵连横,以让事态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横据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俄国当仁不让的是第一对手。但对手只有俄国一个吗?当然不是。

斯皮克曼适时的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在欧亚大陆两端为美国找出了两个潜在的对手,如果用现有的政治概念来给这两个对手贴标签的话,一个叫“欧盟”,一个叫“中国 麦、马、斯这三位地缘政治奠基人的学说可以说从地缘的角度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多极世界的舞台。美、俄、欧、中就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可以说在过去的100年中,从一战、二战、冷战,到中美关系正常化,欧洲一体话,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等等,都是这四个国家(地区)之间在合纵连横,只不过前期的重点在欧亚大陆的西部,而后期的开始偏向东部。 不过世界是在一直变化的,即使是最后成型的“边缘地带理论”距今也有60多年了。在新千年中,世界的似乎变得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如果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这三位大师的研究无一例外是将视线投向北半球,或者说是更侧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这不能怪他们厚此薄彼,实在是在过往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确是其中在北半球,或说是发源于麦金德所说的“世界岛”。而北半球低纬度国家由于环境原因,很容易创造文明,但在与高纬度国家的对抗中却从来无法占据上峰(北非、印度、中南半岛莫不如引)。在古典时期高纬度民族依靠武力一次次的从低纬度地区所创造的文明中吸收养分最终成为了世界的政治中心 不过我前面说过,随着技术的发展,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之间的体质差别所能起的做用越来越小。而人类已经能够至少改变自己所处的小空间里的环境了(比如空调)。因此有理由相信,低纬度地区将有可能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并登上世界的政治舞台。 另外随着北半球发展空间的饱和和过度的开发,人类向南半球拓展生存空间和索取资源的行为,必将提升南半球地区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不过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南部非洲——澳洲——南美也只能处在配角的地位。

就目前来说我们最起码可以修正对低纬度地区的看法,既然麦金德的“欧亚大陆地理中心”已经扩充到青藏高原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青藏高原南侧的南亚次大陆。

如果斯皮克曼能够了解中国人的“华夷五方”论,那他在欧亚大陆东西各划定一个边缘地区后,也许会将视线上下再看看。当然即使他现在看也只能在北面看到北冰洋,不过南面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不能确定为什么斯皮克曼为什么没有将印度划入边缘地区,也许还是那该死的纬度偏见。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印度(或说南亚次大陆)都应该升级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尽管由于历史原因他有可能是最弱的一环,但反过来也可以说他的提升空间最大。 做为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也是最有潜力的地区),应该具有以下的共同点。 1、都应该处在大陆的边缘,一面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或说心脏地带)相连。 这一条三个地区都符合,所不同的是中国在古典时期结束将自己的版图扩充到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使自己额外获得了比其他两地区更多的战略空间;

2、在另一面都应当面对海洋,有足够的海岸线。

中国面对的是太平洋,欧盟面对的是大西洋,而印度面对的是印度洋。在这一点上印度体现出了一定优势,最起码在视线所及范围内,并没有邻国能直接挑战它的海权。而中国和欧盟则要面对日本和英国有可能的挑战(这一点在下一篇会细说)。

3、在历史上都不断的受到“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游牧民族的压迫。这一点很重要,游牧民族的入侵可以说是一场灾难,但也是文明的碰撞和交流。无论是古代和现代,交流都是发展的第一要素,看看地理大发生之前的美洲你就会知道封闭的恶果了。有人可能会问中南半岛为什么不能成为另一个边缘地带。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处在中国和印度两个边缘地带中间,

不用承受来自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压力。反过来也就无法介入欧亚大陆的中心事务。 对于承受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入侵,从历史上来看西欧做的最好,历史上没有被游牧民族完全得手过;中国稍次之,曾短暂的失守过(蒙古),后迅速的实施了反击;印度做的最差,只能被动的将这些高纬度民族融入,这也是它一直被地缘政治家们轻视的一个原因。好在他在古典时期结束前完成了统一(在英国的帮助下),因此才有登上大国的舞台。

4、要有相对独立统一的主体文化。 要想成为一个重量级大国,作为精神力量象征的主体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地理分割,三个边缘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体文化。如果从宗教上划分则是基督教(广义),印度教,儒教。从主体文化(宗教)的渗透力来看,欧洲占优,中国次之,印度最差。

=========================================================

做过以上分析后,不可否认,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下,印度已经有能力成为欧亚大陆的另一个边缘地区了。换句话说就是它有资格登上大国的舞台了 以欧亚大陆为中心分析过后,你会发现中国最起码有成为地区大国的潜质,或者说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个副极。不过做为中国人,很多人关心的是中国有没有可能世为世界的中心。我前面说过,目前尚无法挑战美国的战略地位,地缘是一方面,经济也是一方面。当前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发展经济,用经济手段来拓展中国的地缘空间。我可以试着从地缘角度做一个分析,以为这个艰巨无比的“目标”划一个路线图。 在为中国的发展画出可能的路线图之前,我们首先要认清一点。目前地球的权力中心已经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转向〈以美国为中心的海洋国家〉了。换句话说获取权力的力量已经从陆权转向海权了。因此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需要从本质上得到修正。你可以无视海洋和陆地的差别(就是把海洋也定位成国土),这样你就会发现谁才是这个世界的心脏地带。 上图

在谈中国之前,我们有必要为这个大国政治舞台上的每一方都做个解读。先说陆权大国——俄国。

做为麦金德所推崇的世界政治枢纽地区的统治者,我们不能说俄国人做的不够好,在它的极盛时期(苏联)他已经基本将麦金德所指认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全部占有了。如果没有地理大发现,如果没有美国。那俄将当之无愧的是世界唯一的霸主。即使有了美国,俄国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事实上彼得大帝清楚的知道,即使他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极度的扩张,也无法获得足够长和开放的海岸线。西欧和中国这两个边缘国家你可以战胜,但无法真正征服(这也是在游牧民族无数次的碰壁后得出的经验)。因此向南征服另一个边缘地区,获得印度洋的海岸线就变成了对抗海洋国家的最佳出路。

以下为1725年彼得大帝临终前在遗嘱中向后继者所明确了他关于世界地缘政治的思想及争霸世界的战略目标:

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因此,不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都要挑起连续的战争。在黑海边上建立船坞,在黑海边和波罗的海沿岸攫取小块土地,这对实现我们的计划是加倍必要的。在波斯衰败之际,突进到波斯湾,如有可能应重振古代与黎凡特(今中东和巴尔干南部)的贸易,推进到印度,它是世界的仓库。达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再需要英格兰的黄金了。

现在大家可以清楚俄国为什么和土耳其打了这么久了吧,这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印度,俄国需要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海洋。包括俄国和印度的结盟,也决不仅仅是为了遏制中国那么简单。合纵边横有很多种组合,俄国只是选择了对他来说最好的组合。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俄国人并没有完成彼得大帝的遗愿,而退而求其次的与印度结盟也并不如意,印度自甘地以来一贯的政治思想是游离于国际政治中心之外(现在的想法又不同了),并不会明确的站队。无法和印度(南边缘地区)结成象美——欧(西边缘地区)那样的真正同盟,俄国人已经无法在和美国的争斗中取得胜利了。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出于自身的利益倒向了美国之后,苏联失去了最后一个有可能结盟的“边缘地区”。俄国的失败变得只是时间问题。最终在“海洋国家”和“边缘地区”的强大压力下,苏联最终解体,这也标志着陆权国家最终完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尽管俄罗斯仍保有大部分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但在这个舞台上他注定只能成为配角了。

下一个是欧亚大陆的“西边缘地区”——西欧(欧盟) 目前用欧盟这个概念来定位这一地区似乎还有些早,如果用地理概念上的西欧有可能更准备一些。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个符号,如何分析他的定位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现代世界主流文化及价值观的发源地,一部欧洲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欧洲人写史时也的确是以他们自己为中心的,其他地区只是附带提一下)。由于地中海在“世界岛”西侧的中心地位,欧洲文明的开始就是由海权的争夺开始的,当然这个海权最初指的是地中海的海权(罗马人和腓基尼人的战争就是标志)。后来随着西欧大陆文明的觉醒,欧洲大陆本身也开始了陆权的争夺。 与中国不同的是,因为欧洲文明是从海洋起家的,因此作为罗马海权思想的继承者——英国,并不愿意看到欧洲大陆成为一个强大的整体(中国相对应的日本不存在这种力量)。 于是我们在历史上,我们看不到这块欧亚大陆的“西边缘地区”形成一个完成的帝国。法德两国都希望自己成为这片地区的统制者。如果他们只面对东面占据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俄国,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整合成一股力量的。可惜英国不会坐视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你会看到英国时而直接登陆(英法百年战争),时而挑动西欧洲内战(西班牙王位战争),时而又联合俄国剿灭德国人统一东西欧洲的企图(一、二战)。 在美国因为地缘上的优势成为新的海洋霸主后,迫于东面来自心脏地带(俄国)的压力,西欧选择了与美——英结盟,并最终取得的胜利。但这场胜利的主角是美国,做为配角的欧洲并不甘于一辈子做配角,毕竟欧洲人自认为才是当代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于是统一欧洲的计划被提上了议程表,欧洲共同体——欧盟——“欧洲帝国”,欧洲人正在艰难的前行。 总结:“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战略定位,对于中国和印度来说是提升了国际地位。但对于欧洲来说,从心底里可能却并不满意,谁叫他们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服从美国的领导的前提下,将“西边缘地带”整合成一个整体是一个务实的目标。 南边缘地区——印度

印度是自古是一个和平的国家(也可以理解成逆来顺受的国家),特别是甘地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帮印度获得了独立之后,印度更加迷信了这种平和的力量,这使得印度试图超然于国际事务之外。不过地缘所显示出来的优势有时会改变人的观点。正有如美国在一战以前一直奉行的是“孤立主义”试图超然于欧洲事务之外,直到有一天,美国发现自己的地缘优势竟然可以改变世界的格局时,他还是出手了。最终的结果也很令人满意,美国成为了这个星球上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 印度也发现了自己的地缘优势,当然目前他不会有美国那样的野心,如果能在印度洋上成为区域霸主是更现实的目标。 跟欧洲一样,在陆地方面要承受来自欧亚中心地带的压力,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压力来自于另一个边缘地区国家——中国。当初超然于国际之外的态度让印度没有选择依附于美俄,而是选择了自己对抗。这一步印度倒是走对了,起码他现在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基于两个发展中的“边缘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合作也许才是解决陆地压力的最佳方法。 终于到了大家关心的地区了,东边缘地区——中国

不可否认,相比于其他两个边缘地区,中国有明显的优势。

1、占据了很大一块“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这使得中国的核心区所承受的来自陆地的压力达到了历史最轻。欧洲也在尽力把乌克兰等几个东欧平原上的国家拉进阵营,只不过他们要面对的是俄国的强力反弹。

2、集权政治。这一点是最为“民主国家”所诟病的,但事实上在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争夺中,集权政治能够比分权政治更加有效率。

3、战略布局。中国很早就在世界各地布局了,当然这种战略眼光是被逼出来的,当年的国际环境如此恶劣,逼着中国在世界各地寻找一切可以合作的盟友。以至于在欧美早已将势力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今天,仍能建立自己的利益区。

相比之下,欧洲是在吃老本。而印度一开始则根本没有这个想法,现在再发力,就要面对欧美和中国的双重压力 。

说完了欧亚大陆中心地区和三个边缘地区,重头戏美国出来了。如果说麦金德将视线局限在欧、亚、北非,找到了心脏地带。那当我们放眼全球,将蓝色的海洋和黄色的土地结合起来看会发现,北美大陆(主要是美国)才是世界的心脏,大西洋和太平洋就象两片肺一样拱卫在心脏两边。而原先的“世界岛”地区就象腹腔里的那些脏器那样拥挤在一起。虽然每一部分都很重要,但心脏地区的领导地位却天然形成了。

让我们先按照传统的观点,将视线放在北半球。在我做的〈新世界岛地缘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位置固然是处在中心位置,但也远离其他几个大陆。要控制整个海洋进而压制住欧亚大陆边缘地区,他必须在东西个寻找一个坚定的盟友。这样的国家必须是完全的海洋国家,换句话说必须是岛屿,半岛都不行(否则基于地理上的联系,很有可能变成“边缘地区”的一部分)。另外这样的岛屿必须与大陆保持合适的距离,即不能太近,随时处于大陆的威协之下(如海南岛之于大陆);又不能太远,使得他对大陆事务毫无兴趣(如印尼之类的)。最后他们必须是海洋强国,并不是所有的岛国都有能力成为海上的强者。

很幸运,版块的运动为美国造就了这两个天然盟友,英国——日本。如果说北美中心地区是新世界岛的中心地区的话,那么英国和日本就是世界岛的外围地区。依美国为参照物,英国属于“世界岛东外围地区”,用以控制“欧亚大陆西边缘地区”;日本属于“世界岛西外围地区”用以压制“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区”。 有了这两个桥头堡,美国余下所要做的就是防止“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与两个边缘地中的

任何一个结盟,如果成功欧亚大陆就不可能积聚起足够的力量挑战美国的地位。应该说美国做得很好,运气也不错,西边缘地区被邀请来共同统制世界;而东边缘地区又是一个不甘于做小弟的角色,只是在他还很虚弱的时候短暂的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结盟,然后迅速成为一个孤立的地区。在这一地区出于自身的战略需要,开始向“新世界心脏地带”靠拢后,美国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俄国迅速的衰落了,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

美国的中心位置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对欧亚大陆的4个有威协地区进行“合纵”之策。但当主要的对手消失之后,防止他们之间的“连横”形成更强大的对手又成为主要的问题。至于这一个中心地带与三个边缘地区如果连横才有可能对抗美国,我们稍后再分析 对于新世界的格局来说,最值得注意的当然还是上一个千年留下来的传统优势地区。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时代在不断的变化,在新千年中,低纬度地区和南半球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作为欧亚大陆最弱的一个边缘地区——印度率先浮出水面

在上一个千年世界强国的争夺主要集中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这并非是说印度洋没有足够的利益(相反印度洋的利益区相当集中),之所以重视度不够,主要是印度洋地区以往并没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强国。海洋的霸主们在大英帝国将印度变成“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宝石”之后就当然的把他纳入了自己的利益区。

因此在当印度越来越羽翼丰满,成为“欧亚大陆南边缘地区”以后,如何保持在印度洋找到一个“世界岛南外围”地区被提上了议程。很不幸,这一次美国没能在边缘地区的对面找到一个合适的盟友(所以印度的海洋地缘优势是最好的)。斯里兰卡是一个可能的选择,但他离大际太近,实力又太弱,根本不可能成为“新世界岛”俱乐部的一份子。

既然在印度洋的核心地区美国无法找到合适的盟友,那就不妨视线往南到印度洋的边缘地区去碰碰运气。运气还不错,澳大利亚似乎能够担当这个角色。

地理学家们当初肯定在给澳大利亚定位为洲还是岛耗费了一番心思。如果从面积上来看,澳大利亚还是勉强够得上成为一个洲的,于是将周围一些岛屿配给它后还是给了他一个洲的称号。

但从他的地理位置(孤悬在南半球)和人口(2000多万人)来看,他更像是一个岛。不过对于美国来说,这些都刚刚好,这样的地缘情况正是一个天然的海洋盟友,基于人文的原因(都是英国的前领域。不过去美国的是严于律己的清教徒,到澳大利亚的是损人利己的重刑犯),澳大利亚早就是美—英联盟的一份子,只不过地理位置一直不太重要,因此基本属于龙套角色。

美国发现,在新千年里有必要将澳大利亚提升到配角的地位,基于它的位置,它不仅能够对牵制印度在印度洋的势力向扩张过度,更可以用来抵消中国向南太平洋地区的渗透。如此重要的作用,给予澳大利亚一个“世界岛南外围地区”的角色是理所应当的了(注:关于美澳军事同盟的走向可密切关注相关新闻) 我前面说了,,印度由于地缘优势已经可以跻身大国俱乐部了,而其他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和南半球目前还只能安心处于配角状态。

正如每个大哥都要有自己的地盘一样,美、俄、欧、中、印都需要有自己的地缘利益区,各大国首先要先在自己的门口拉一群小弟才有能力将视野投向全球。下面对各大国的地缘利益区作一个分析:

1、俄罗斯:基于地缘的原因,俄国的地缘利益区都集中在欧亚大陆两头,目前的状况是俄国处于衰弱状态,非但没有保住自己的地缘利益区,反而从自己丧失了部分“欧亚大陆中心区”(如中亚、乌克兰、白俄),原因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不再重复;

2、欧洲:欧洲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可以说全球都有他们的利益区。但既然现在甘为配角,那么把利益区放在传统的北非(政治标签为阿拉伯联盟,简称阿盟,从古罗马时期这一地区就是欧洲争夺的对象。这一区域包括阿拉伯半岛,事实上从地缘的角度看,阿拉伯半岛更象非洲的一部分)。 不过可惜的是,欧洲这个小弟实在做的太彻底了,以至于他门口的地缘利益区也交给美国来打理了。

注:此处所说的欧洲泛指俄国以外的欧洲,俄国在地缘上的定位为“亚欧洲”。

3、美国:美国现的是世界的统制者,利益区遍布全球。但他在最初起家时仍然很务实的将利益区定在了拉丁美洲。1823年的美国定位还是一个地区大国,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就是对美国的地缘利益区最好好的解释。美国在将目光投向世界之前首要的是保证自己的后院的安全。

4、印度:印度在全球的布局是最晚的,基于他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北非、南部非洲似乎都有可能成为他的地缘利益区。但事实你的定位必须考虑其他大国的的因素。另外最起码你对可能的地缘利益区在各方面都应该有足够的优势。因此南部非洲是印度最有可能的“地缘利益区”。不过这一地区老的殖民势力固然是一个问题,另一个边缘地区——中国也早在50年前就开始布局了(当时不是出于地缘方面的原因,而是出于国际地位的考虑)。以至于美国都不得不正视在中国在非洲的力量(今年设立“非洲司令部”就是为了防止中国力量做大)。 不过出于地缘方面的原因,印度在非洲也并非没有作为,如果你关注新闻就可以看到〈英报: 印度在非“新殖民” 图挑战中国〉之类的报道。

5、中国:中国的地缘利益区很明显是在中南半岛和环南海地区,这一地区的政治标签为东盟。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南海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必须先解决与小弟们的利益冲突,才能拥有稳固的后花园。

对于远在印度洋西侧的北部阿拉伯非洲和南部黑非洲由于几十年的出于自保目的的苦心政治经营,现在让中国的利益区提早开始了扩张。当然这些远在印度洋西边的利益区因为地缘的原因并不稳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印度的挑战。

我的视角是以强者为中心,或者说是以权力中心为中心。当然在自己实力不够的时候也有权力以自己为中心分析问题,有史可查最早这样做的国家大概方位在现在的云南。

我相信有一天世界的中心还会转移回欧亚大陆的,只不过这次的中心会是在边缘地带,晚上我会具体分析。

至于印度有没有资格成为边缘地带,我前面已经做了很多分析了。美国人不是神,每一个观点提出都有他的时代局限性,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得到修正的。正如我现在仍是以北半球做为权力争斗的舞台。但20年后南半球出现一个代表进入大国俱乐部我们并不应该感到奇怪。也许那才是美国衰退的真正标志。

欧亚大陆之所以会将中心位置让位给美国,很重要原因就是它一直出在分裂状态,所以斯皮克曼才会提出谁统一或整合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谁就能挑战美国。只不过这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还会有其他方法。

应该说美国对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是非常重视的,美国要做的有两点1、在占据中心地带的俄国是主要对手时,联合边缘地带包围遏制中心地带。应该说获得了成功,欧洲成为了美国的铁杆盟友,而中国在冷战后期务实的结束了孤立政策,倒向了美国。

2、在战胜俄国后,继续将西边缘地区牢牢的控制在手中,以阻止它与东边缘地区达成任何性质的战略同盟。尽管目前这种可能性非常小,但美国还是不愿意给这两块边缘地带的联合留下一点可能性。首要做的是延缓欧洲的统一,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有独立的能力后,想法总归会发现些变化的。

不过世界是的变化的,斯皮克曼的理论在目前需要得到一点修正(或说完善)了。最起码印度已经成长为另一个新边缘地区,而俄国的衰退使得它与中国的结盟的可能性反而加大。

既然大国争斗的舞台已经由两个主极+两个副极的模式,变更为一个主极+三个副极的模式,那即使是单纯的从数学角度,合纵连横的组合也要多出50%

应该说美国对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是非常重视的,美国要做的有两点1、在占据中心地带的俄国是主要对手时,联合边缘地带包围遏制中心地带。应该说获得了成功,欧洲成为了美国的铁杆盟友,而中国在冷战后期务实的结束了孤立政策,倒向了美国。

2、在战胜俄国后,继续将西边缘地区牢牢的控制在手中,以阻止它与东边缘地区达成任何性质的战略同盟。尽管目前这种可能性非常小,但美国还是不愿意给这两块边缘地带的联合留下一点可能性。如果欧洲能够真正统一并独立的话,一切皆有可能。

不过世界是的变化的,斯皮克曼的理论在目前需要得到一点修正(或说完善)了。最起码印度已经成长为另一个新边缘地区,而俄国的衰退使得它与中国的结盟的可能性反而加大。

既然大国争斗的舞台已经由两个主极+两个副极的模式,变更为一个主极+三个副极的模式,那即使是单纯的从数学角度,合纵连横的组合也要多出50%

斯皮克曼有一点说的没错,两块“边缘地区”联合以后可以成为美国最强有力的挑战者。简单点说就是两个副极地区联合起来可以挑战主极地区,问题是现在有四个副极。鉴于这四个副极都在欧亚大陆,我们不妨将这种争斗定义为“新老世界岛”之争,或者说欧亚大陆如何有可能将世界的中心转移回欧亚大陆。为此我们可以定出以下原则:

1、任何两个副极如何联合起来都会形成对主极地区(美国)强有力的挑战,前提是另两个副极地区处于中立状态;

2、如果主极地区和其中一个副极地区结成同盟(暂简称A同盟),则另外三个副极地区联合起来(简称B同盟)才可以与之对抗。

3、A、B同盟之间可能达成均势,但做为挑战者的B同盟只有在吸收三个“世界岛外围地区”中的一个之后,才有可能形成战略优势。而与这个新成员最近的副极地区将成为B同盟的领导者。

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按照上述的原则任意组合,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理论我还合适的名称,暂时先称为“新世界岛论”吧。

我们不妨先试下目前最不可能的组合,A联盟:美国+俄国;B联盟:欧洲+中国+印度。三个最有潜力的地区对抗最强的陆权国家+最强的海权国家(请注意,这种假定的对抗不是世界大战式的对抗,而是类似于冷战式的对抗,因为核武器存在的意义大于数量的意义)。

这种类似于战争中的包围与反包围,就目前的实力对比,看起来似乎A联盟的胜算要大些。不过A联盟失去了所有的边缘地区,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欧亚大陆的桥头堡,美国的战略影响力会大大缩水,B联盟并非没有胜算。 我们不妨拿二战时的德国来做个对比,德国就是先用武力统一西边缘地区

(欧洲)然后开始独立挑战美俄联盟(类似于于A联盟),试想一下,如果加入另两个已具备大国实力边缘地区,其所能起到的作用远大于欧洲当年的联盟者——日本。两个边缘地区完全有能力在防守住美国的进攻的同时,对俄国造成足够的军事压力,很难想象俄国能在三面包围的情况下先行倒下。当欧亚大陆完成统一后,美国就只能重拾孤立主义了。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做这种穿越式的假设只是做一种探讨,中心点是在于说明,三个边缘地区的联合可以有能力对抗。

事实上在两极对抗时期中国并没有什么机会,鉴于中国的“边缘地区”国家的身份,中国倒向任何一方都将对另一方造成极大的威协。但鉴于当时的实力,不管倒向哪一方都只能做配角。不过哪个实力演员不是从配角甚至跑龙套的角色开始的呢。 中国的机会是从苏联的解体开始的,如果俄国仍是强大的主极地区,中国并不会与之结盟,因为做为一个有想法的大国,强大的俄国始终对于中国的现实威协要大于美国。不过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苏联的解体让“中心地带”对中国的压力骤然减轻,战略优势倒向了边缘地区,这个时候的结盟是中国可以接受的,也是双方所需要的。俄国需要保住它剩下的战略影响力,而中国需要扩展自己的战略空间,而这些都需要面对共同的对手——美国。 鉴于双方都有这方面的需要,那么试探性的接触就是必须的了,大家都需要验证对方的诚意。应该说双方的动作还上快,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解体5年之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与“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区的联合正式拉开了序幕。(在此之前俄国仍试图通过“独联体”控制住中心地带以保存足够的发言权,但最终发现如果没有外援,他根本无法抵抗欧美的渗透) 这个联合的开始就是“上海五国”机制(1996)。5年之后联盟被贴上的正式的政治标签——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6月14日),并同时吸收了另一个“中心地带”的国家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创始国加入。由于联盟的实力尚不足以和欧美联盟对抗,一切必须低调进行。因此最初的合作只能是以解决边境问题为理由。即使正式成立上合组织时,也只能模糊的提出在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方面互利合作。为的就是希望让美国觉得这是一个无害的社团,虽然这在政治家眼中只是掩耳盗铃罢了。但政治有时就是那么虚伪,不撕破脸对大家都有好处(毕竟大家还要合作的)。 不过作为一个潜在的挑战者同盟,不能公开的开展军事合作毕竟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好在双方并没有等太久,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仅仅在三个月后(2001年9月11日),美国曾经的朋友——拉登在将不对称作战的效力发挥到极致的同时,也把机会送给了新生的联盟。于是一出成人的童话剧开始上演了:剧情是一群个头绝对比猫大的猫科动物决定为了动物世界共同的安全,联合起来磨利爪子抓耗子。

以下内容为转载:22日至26日,双方共2600名精锐官兵参加的“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在茫茫草原深处的沈阳军区洮南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展开。 空中压制与地面打击相协同,电磁攻击与火力突破相结合,剑指的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

当然你可以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抓耗子,但如果你认为这仅仅是抓耗子那就是太天真了。 现在我们可以为中国有可能的挑战画出路线了,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大部分国家(主要是俄国)结成同盟——将“欧亚大陆南边缘地区”(印度)拉进同盟——寻找可能的“世界岛外围地区”(?)并使之倒向同盟

如果你还对我规划的路线心存疑虑的话,我可以转载下列新闻以供参考。

“2005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决定,由中方主办2006年峰会。峰会定于6月中旬在上海举行。

这次峰会适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和“上海五国”机制建立10周年,举世瞩目。

经成员国协商,中方将邀请蒙古、巴基斯坦、伊朗总统和印度总理作为观察员,阿富汗总统、东盟、独联体领导人作为主席国客人出席。

峰会期间,成员国元首拟发表宣言,还将批准本组织下任秘书长、地区反恐怖机构执委会主任人选。一些部门合作文件也将签署”

“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几乎所有的国家+“东边缘地区”+“南边缘地区”+“东边缘地区”的地缘利益区(东盟),挑战所需要的所有地缘因素一网打尽。观察国是需要优先考虑的,而主席国客人结是中期目标。(阿富汗的地缘位置本来是应该优先考虑的,但鉴于美国现在直接插手,因此只能先放一放)。

有人可能会对印度是否会加入这个联盟心存疑虑,这不妨做一个讨论的话题。我的结论是会,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和印度的战略竞争,合作的基础是对对方实力的认可,没有实力就没资格谈合作,更不要说取得好的位置了。

至于挑战成功所需要的终极因素——“世界岛外围地区”是谁?我的答案是日本。有两个原因:

1、日本对于在“新世界岛”同盟中是唯一的非“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之外的文化,虽然他极力想脱亚入欧,但这身黄皮哪那么容易洗白。

2、由于地缘的关系,日本与中国(或说与亚洲)有足够的历史渊源。

3、虽然中日有很不愉快的过去,但究其根本是因为日本“崇强欺弱”的思想在做怪。换句话说日本并不忌讳臣服于大陆国家,但前提是你必须是强者。日本对于唐的敬畏,对于美国的服从都是源于他的务实态度。所以对于日本你并不需要主动去做什么,如果你的实力真的有一天强过他许多,你最起码有可能让他保持中立 “新世界岛论”刚才还遗漏了一条,现修正如下:

1、无论主极副极,首先做的事情都是控制自己的地缘利益区。

2、任何两个副极如何联合起来都会形成对主极地区(美国)强有力的挑战,前提是另两个副极地区处于中立状态;

3、如果主极地区和其中一个副极地区结成同盟(暂简称A同盟),则另外三个副极地区联合起来(简称B同盟)才可以与之对抗。

4、A、B同盟之间可能达成均势,但做为挑战者的B同盟只有在吸收三个“世界岛外围地区”中的一个之后,才有可能形成战略优势。而与这个新成员最近的副极地区将成为B同盟的领导者。

关于中俄印三国的同盟是相对平等的,即不会出现欧—美联盟那样一主一仆的情况。并且这个同盟目前的主旨在于合作,共同发展经济,维护地区稳定。至于和美国的对抗是潜在的,说穿了重点是经济利益的争夺。美国的利益范围已经达到了顶峰,无论谁崛起都会分他一杯羹,所以中俄印的“连横”是大势所趋,当然美国一定会施展他惯用的“合纵”之策,双方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太清楚“合纵连横”概念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查相关资料,要是了解战国史的朋友会容易明白)

当前对于中国来说与俄印的联盟固然重要,但如何控制自己的利益区是必须要解决的。由于南海的特殊情况,这个结不是那么容易解,所以下一步会去谈南海。

说到“地缘利益区”,美国还有一个潜在的威协——巴西。虽然其他地缘利益区也存在一些政治联合体,如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但巴西无疑是最有希望成为大国俱乐部的一员的。如果这样,美国的后院起火对他可以说是最不愿意看到的。 成为大国的因素很多,有一样东西是一定要有的——核武器。不是说有了就一定会成大国(朝鲜、小巴之类的就不可能),但做大国一定要有。可惜巴西的核计划在美国的压力下

中止了,以后能做到哪一步看它的决心了

同样做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和印度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竞争,而基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印度目前更倾向于从美国获得保护,而美国也乐于将印度拉入阵营,以遏制中俄联盟在欧亚大陆的扩张(特别是中国向印度洋的扩张)。所以一方面仍必须给他足够的压力,让他知道B联盟的实力;另一方面又不要与他对立,以免他迅速倒向A联盟(所以目前还不能拉小巴入上合)。

不过以印度的一贯作风,也喜欢打着孤立的名义,在大国之间玩平衡,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对付这种骑强派实力是第一位的。 上海合作组织只是一个开始,至于他以后的定位和使命会一步步的变化。也许以后会有一个新的政治标签以完成我所规划的路线图,但上合组织的成立表明这个路线图已经开始有步骤的实施了,中国并没有浪费机会。 前面说了对印既要表示出诚意,又要保证足够的压力。现实能做的战术部署就是一方面积极的促进中印划界,以解决双方的表面矛盾;另一方面不急于促进印巴和解,以保持对印的压力。和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玩的差不多,你能玩我也能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mu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