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材料
更新时间:2024-05-17 10: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赏帮赚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鲁迅小说《祝福》的结构线索,除“我”外,就是卫老婆子。她成为线索人物的重要条件:1.卫老婆子的娘家是卫家山人,而祥林嫂又是她母亲的邻舍。2.卫老婆子的社会身份是个中人,她为祥林嫂联系工作,为她找活儿干。她成为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另一个实际见证人。而“我”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亲见。在说明这个线索之前,先要说明一点,鲁迅把祥林嫂
的活动范围锁定在鲁镇,而对祥林嫂在鲁镇之外的生活采取了间接方式来
祝福的作者也是鲁迅,是用旁人的手法来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通过作者的描写展现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以及后来被黑暗世界所吞没,人性的弱点,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无不
一一迫害这人们,通过祝福这一次引发的事例。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在探究祥林嫂死亡原因的时候,鲁镇人的冷漠应是重要原因。在这样的环境里,祥林嫂缺少真正的倾听者、同情者。在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丈夫和幼子的死对祥林嫂的打击是可想而
知的。所以,她才会经质似的不断向周围的人诉说阿毛的死。
以祥林嫂的悲惨经历来控诉封建社会里封建制度及封建统治对人性的残害和销毁,写人世间的冷漠和冰冷杀死了一个贫弱的下层劳动人民,以说明封建统治的黑暗和无情。顺便也有
她的反抗和不满。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卫道士形象,刻画这个人,鲁迅先生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他话很少,且多是半句,可就在这半句话中人物的特点就突现了出来。
在听人报告祥林嫂被抢的过程后,他只说了一句:“可恶!然而??”这里的“可恶”说的应该是祥林嫂的婆婆,因为她这样地抢人,闹得沸反盈天,影响了他们家的声誉;“然而??”则应是他转念一想,婆婆动手抓儿媳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也就不必说什么了,这充分显示出他是站在封建礼教的立场上的。对于这一处的理解,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分歧。 当卫老婆子到他们家时,鲁四老爷先是一句“可恶!”,这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四婶已经在下文中给解释的较明确了,随后卫老婆子巧言答辩,说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这时鲁四老爷又一个“然而??”,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其一,再找一个象祥林嫂这样“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的已不太容易。(1993年第11期《高中生语数外》中陶光晓先生的《鲁迅小说语言特色分析》)
其二,虽然你说得有道理,但这样做毕竟损害了我家的威严和名声,姑且念你初犯,且认错态度良好,就饶过这一次,下次别怪我不客气。(1999年第4期《语文知识》中于尧君先生的《品不尽的“言外”之意》)
其三,再荐一个可以,然而千万不可再荐逃出的寡妇。(1996年第11期《现代中学生》中孙外山先生的《答读者问二则》)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原因是:
第一种观点认为的再找一个象祥林嫂这样的不容易,这观点是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的,此时还不能完全这样肯定,相反,鲁四老爷他们是应该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更证明了祥林嫂是多么的吃苦耐劳!另外,文中的鲁四老爷主要是一个封建味道士的形象,他这时候主要考虑的还是他理学老先生的脸面问题,虽然也希望自己家找一个既省钱又肯干的用人,但这想法会由他的授意者——四婶来执行,后文多次写道四婶对祥林嫂的提起,以及与她的多次对话可以证明。因此,这种观点是脱离了文章整体的。 第二种观点是符合人物身份的,但他的这种对家庭威严的维护在前文已经由“可恶!”表达过了,且卫婆子一再道歉恭维,因此这里的“然而??”应该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我们再结合鲁迅先生严谨的创作风格——“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也断然不会有如此罗嗦的文笔的。而第三种观点较为合理。通过卫婆子的解释,鲁四老爷的心理已稍为疏解,但造成诺大风波的根源是不可放过的,就在于祥林嫂是一个逃出的寡妇,这也更符合他的身份,与前后文中的“皱眉”相呼应,后文中当祥林嫂再
1
进鲁家时卫婆子特地说“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言外之意是祥林嫂不可能再给他家带来曾经的“不光彩”了。
综上分析,小说中的鲁四老爷唯其话少,唯其言未尽意,才更增添了这一人物的“深邃感”,他那理学面纱遮盖下的虚伪灵魂才更耐人思索。
文章摘要: 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属于“纯个人”解读(曲解和误解都无所谓)。作为教材的文本解读与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教材承载着更多的公众教化功能,包括文字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
文本解读三境界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我在以前的教学中,少有静下心来研读文本,只是参考教辅书功利地设计精细而缺乏个性的教学过程。殊不知要当一名好的庐山导游,只是依靠各种有关庐山的纷繁资料,是讲不出让人动情,向往的导游词。不如到庐山去看看那儿的山,看看那儿的水,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亲身体验,再来与游客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引起游客感同身受的共鸣。同理,作为教师,首先要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情坐下来读文本,读懂文的主旨、结构、语言、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情入境地读进去了,就会沉醉文本之中,有属于教师自己的生动、独特的体验,这个深入文本的过程将是后面编写教案的最扎实的基础。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解读文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是开始,作为一名导游,还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思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导游看到的山不只是山,看到的水不只是水,而是一处处将向游客介绍的景点。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只从文学爱好者的角度阅读文本是不够的,而要从语文教师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去思考:利用这个文本,我们可对学生进行哪些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哪些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哪些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哪些情感体验。
第三境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从所教班级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微观深入,又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宏观思索,好的导游还要回到原点,根据游客的欣赏水平等实际情况,引导游客去欣赏看
2
到的山,看到的水。也就是说,教师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对学生因材施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回到文本的语言和主旨本身,确定好这个文本教学的重点难点、语言训练点,同时要思考学习方法的培养。
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文化革命的主将”①的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创作上,作出了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鲁迅的小说虽然没有长篇,只有短篇,然而其短篇小说却以深刻的思想意蕴,独特而高超的艺术手法而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呐喊》与《彷徨》的写作,是鲁迅十年郁结于心的一次喷发。他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典型,构成了旧中国国民的大多数。“这是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沉默的国民,底层的人们,意思是在捣出痛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②鲁迅的小说都是短篇,却以阔大的视野,从更深广的角度去审度国民性,关注社会人生。鲁迅自己说:“我只不过想利用小说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写小说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③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是“五四”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人和事:麻木的农民,悲惨的妇女,潦倒的知识分子,平庸的市民,这些人物典型超越时空,能够传达出深广的审美意义,是能够给人以无限启示和震撼的艺术形象。鲁迅最关注的是病态社会病态的人们,这些不幸的人们受到种种精神毒害,他要进入到他们其实很痛苦的精神世界,“揭示精神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充分显示了鲁迅精神界战士的特点。鲁迅不愧是伟大的灵魂的审问者。
(一)
在《呐喊》小说集,鲁迅通过塑造《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阿Q正传》中的钱太爷、赵太爷等人物形象,抨击了封建社会的残忍、冷酷、无情,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假仁假义,假学道及其“吃人”的凶残本质,为一个社会的行将没落敲响了丧钟,其审美倾向和价值及其深沉广阔。
《狂人日记》讲述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狂人的变态心理的描述,鲁迅表达了一个“五四”启蒙思想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小说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出几千年被奉为规范和准则的封建道德,和‘吃人’联系了起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④狂人表面上是一个“迫害狂”患者,总是疑心会被别人陷害。他的病态心理,虚妄幻觉似乎验证了一个迫害狂的精神病症。但实际上,狂人却是一个清醒的斗士。他从自己的生存处境出发,批判了一个“吃人”社会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在封建礼教、家族伦理的支配下,已经变得日益凶残与荒诞。狂人以自己非理性的生命直觉,一眼洞穿了现实社会的虚伪。他看到“吃人”者具有“狮子一样的凶心,兔子似的怯懦,狐狸似的狡猾。”鲁迅借狂人首先表达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封建礼教的启蒙思想,与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启蒙精神遥相呼应。而借助狂人的生命直觉,鲁迅也回答了一个合斯托米式的问题。鲁迅笔下的狂人的理论以及认识,实际上就是对个体生命的捍卫。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别人侵害的生命直觉。狂人以最原始的生命体验出发,与“吃人”的历史相抗争。这种抗争彻底戳穿了封建礼教温情脉脉的虚伪面纱,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将个体内心的生命体验和存在处境纳入了新文学的描写范畴。“狂人这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表现了对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警告老大的中华民族不要死抱住吃人的封建旧传统不肯改变。”⑤所以,作品塑造狂人的深刻处,不仅在于鲁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其中更隐含着鲁迅对启蒙思想的反思,其审美意义非同凡响。
3
鲁四爷、赵七爷、钱太爷等封建地主,“是一个个封闭型的封建小王国的土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农民实行专制统治和敲骨吸髓的剥削。”⑥小说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的深广。
以上人物均出自《呐喊》小说集。鲁迅的《呐喊》序言,真实地记述了他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够到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愚昧、冷酷、贫弱和落后。记述了他为改造人民处境和国家命运的紧张探索。“我们在《呐喊》中所感触到的,便正是他深深寄寓期间的那种忧愤。这忧愤包孕着他在黑暗中对光明的向往,污秽中对纯洁的渴望,麻木中对清醒的寻求,濒临绝望时对新的社会、对新的生命的期盼。其间体现出哲人兼诗人所具有的那种众醉独醒的时代敏感和意识到大任降身的历史责任感。鲁迅这时期表达的对祖国命运的担忧,着眼于未来的苦苦追求,不能不容进他的审美意识,渗透于《呐喊》及其人物形象之中。”⑦
(二)
《呐喊》以更多的篇什描写农民,写农民物质上的“痛苦”,更侧重写农民精神上的“苦痛”。《阿Q正传》中的阿Q、小D、王胡子,《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等等,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上展开对农民生活命运的描写。鲁迅本着“为人生”,对一个个农民形象给予了深刻的同情;更本着“为社会”,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对农民强有力的思想启蒙,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走向反抗和解放的道路,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阿Q正传》所写未庄是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阿Q则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无房无地,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生活十分悲惨。其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真正地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行动。除精神胜利法以外,他主观、狭隘、保守。他还受到封建社会思想的种种影响,深恶造反等。塑造出阿Q的形象,是鲁迅对中国文学史的重大贡献之一,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和审美倾向。其一是对国民性弱点的思考。精神胜利法是近代社会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中国的魂灵”。⑧阿Q这一典型,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形象来,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其二,把阿Q放在民主革命风暴中加以考察,说明阿Q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辛亥革命没有依靠作为民主革命主力的农民群众,没有一个强大的宣传和启蒙运动,农民处于不觉醒状态。而没有广大农民参与的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必然是妥协的,甚至是换汤不换药的革命。小说通过想要革命反而被枪杀的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醒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注意了依靠群众,启发农民精神觉醒,所以取得了胜利。
《风波》也把农民放在重大社会事件中去考察。农民七斤在辛亥革命中被革命党剪去辫子,可在张勋复辟所引起的辫子事件中,面对满脑子帝制忠君思想的赵七爷的恫吓,七斤只得为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泼辣的七斤嫂也对赵七爷低声下气,对七斤大声责骂。而面对此情此景,村人反觉得“畅快”。这表明,民主革命如果没有建筑在广大农民觉醒觉悟的基础上,即使小如剪辫子这样的改革,也非易事。作品反映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农民觉悟,与《阿Q
4
正传》有异曲同工之审美特征。而《故乡》中,闰土对我的一声“老爷”,表现出等级社会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三)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本质悲剧。与《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里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等等,鲁迅通过塑造这些妇女形象,启发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才能取得真正的解放。
《祝福》中的祥林嫂,被婆婆卖到深山,后又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她第二次到鲁镇遭遇极其悲惨,鲁四老爷不让祥林嫂在祭祀时沾手,鲁镇的人们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祥林嫂捐门槛赎罪却不能,最后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压迫祥林嫂的是从夫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间到阴间,从鲁四老爷到贫民百姓。这张封建大网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剧命运。《离婚》里的爱姑,不能忍受丈夫另有新欢而进行反抗,但在七大人的威风下终于屈服。她们的悲剧,深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
《伤逝》中的子君,是受到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但同样摆脱不了封建社会给她的悲剧命运。这说明,个性解放的思想由于自身存在的弊端,不可能在根本上实现“五四”青年的解放梦想。如果个性解放离开了社会变革,那么,即使是子君这样的一个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知识女性,也只能在旧势力的压迫下,重新回到封建家庭。子君的命运,就像鲁迅所说,如果社会没有变革,即使“娜拉”们因个性解放而走到了社会上,恐怕也只有堕落和回来这两条路。
鲁迅通过旧中国妇女的幸酸血泪史,昭示人们:要彻底解除旧中国妇女身上的封建枷锁,就必须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去,“扫荡这些噬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⑨才有真正的自由,才有美好的明天。这,正是鲁迅塑造的妇女群像的审美价值所在。
(四)
《彷徨》小说集中的好些篇什,塑造了众多“新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幸福的家庭》中的作家夫妇等等所谓的新知识分子,他们曾受到过近代启蒙思想的教育,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他们是近代中国最先觉醒的分子。小说一方面描写黑暗势力对这些觉醒者、反抗者的压迫,描写封建统治思想仍然是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和习惯传统,觉醒者几乎是和整个社会相矛盾而成为孤独者、异类的。作品对新知识分子们在近代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和所走的个人奋斗的道路,对他们的优点和弱点,都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分析。这些人物形象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另寻新路,这正是作者塑造一系列新知识分子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所在。
5
《孤独者》讲述了一个过去的激进者如何走向毁灭的过程。主人公魏连殳和鲁迅一样,也是个近代知识分子,他学生物,教历史,爱读书写作,也因为写文章而遭人攻击。这些经历都和鲁迅十分相似,甚至连外貌也相像,矮小瘦削,头发蓬松,须眉浓黑,两眼在发光。他的孤独与其说是外界强加的,毋宁说是自己制造的。最后,当他的生活目的被夺去时,他终于走向了毁灭的道路。他最后的“堕落”也有些像“狂人”的结局。
魏连殳的悲剧,主要原因是经济上的,是生存、温饱的问题。这样的生存环境,恰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遭遇挫折,启蒙思想逐渐落潮之际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孤独者》与其说是在讲述魏连殳的故事,倒不如说是鲁迅在卸下自己的面具,袒露血肉,进行自我解剖的作品。这是一种反抗绝望、勇敢正视人的生存困境的生存哲学,充分体现了鲁迅勇于自剖的精神。
魏连殳、N先生、吕纬甫、涓生和子君、作家夫妇等等,鲁迅笔下的苦闷者,思考着的知识者,在诉说、表现孤独的过程中,就显示出一种摆脱孤独的去向或努力。这类人物的特征是,他们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但由于传统封建思想势力过于强大,他们的理想终于走向了毁灭。由于思想的觉醒,这类人物的内心是丰富的,但由于传统思想势力的强大,他们的内心愿望极难转化为外部的行动,在反封建的行动上受到了环境条件的强力限制。鲁迅在塑造这类人物的过程中,大量运用了人物心理刻画和人物内心的独白,细腻地刻画了他们内心痛苦的经历。
鲁迅先生“是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文学素养为基础,为了改变国民的灵魂,挽救多灾多难的祖国,才从事文学创作的。”⑩鲁迅说,他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鲁迅之所以特别关注中国底层的“不幸的人们”,就是因为他们被剥杀了说话的权利,他们处在被遮蔽、被抹杀、被压抑的地位。但是,这些下层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不是花鸟,而是有自己的价值,有自己要求的独立的人。“鲁迅在小说中那忧国忧民的种种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正是他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诚挚爱恋,才毫不容忍置祖国于贫弱黑暗、沦人民于愚昧落后的封建制度的继续存在,而热切地寻求改革社会的道路。”? 在鲁迅的创作活动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他审美主体的精神特征。“综观鲁迅小说中对客观现实社会所作的审美评价,其美学价值上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封建制度弊病的揭露,已超越一般小说停留在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方面而达于精神毒害的深度,还在于具体揭示和剖析了作为这一毒害手段的那建立在古老未僵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即为适应封建制度而需要而获得畸形发展的孔孟、老庄思想。”? 而这一审美倾向、意义,是通过小说众多的人物
6
典型而实现的,这不能不使我们对于这位语言大师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的善美境界深为叹服:短小说,大视角啊!
论文:内容摘要: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塑造了诸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从中领略那个时代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内心桎梏的悲壮历程,去感受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种种罪恶的强烈控诉,和对女性的同情。探索悲剧故事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形象 封建罪恶 控诉 同情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鲁迅是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其笔触最为深刻。从《狂人日记》开始,陆续发表大量作品,塑造出众多的典型人物。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如男性形象更丰富。因为一提起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阿Q、狂人、藤野先生、孔乙己、闰土等。但仔细梳理,我们依然能够深刻的感觉到,鲁迅小说中众多女性的“国民性”特征。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显示了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高瞻远瞩。
一. 小说中女性的共性和个性分析
鲁迅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农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残存时间最长,封建意识影响最强烈的地带。农村妇女更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关注。比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离婚》中的爱姑。但是,更集中更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对农村妇女欺压和迫害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作者把祥林嫂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典型的农村妇女悲剧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她的遭遇充满了辛酸和血泪。她生活在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包围之中。即使同样受到封建思想麻痹毒害的笃信鬼神
7
的柳妈,也来吓唬她。从他的丧夫、失子到惨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对劳动妇女的束缚和迫害。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知识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走进新兴的社会。”①去迎接新思潮。初步确立起“自我观念”,开始勇敢追求人格及婚恋自由.子君正是其中的代表。她是城市知识女性的缩影。由于时代的发展,在子君身上,明显的散发出时代的气息。西方的浪漫主义自由思想对她产生了巨大的撞击,这种撞击使她勇敢的反抗家庭中、社会的束缚。但其对封建势力的反抗终因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和自身的弱点而宣告失败。她与祥林嫂等人的悲剧内涵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她们的悲剧都是由封建势力造成的。但作为悲剧的具体内涵,她们之间又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
(一) 愚昧麻木的单四嫂子
鲁迅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说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勤劳、善良。从前年守了寡,便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在改嫁。她没有什么高深的要求,心中只有她的儿子宝儿。他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但厄运偏偏降临在穷人身上。宝儿生病了,单四嫂子去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于是又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将希望寄托在庸医小神仙上。最终,宝儿死了,她的唯一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她张大眼睛,面对着空虚、冷寂的一切,寄希望于梦幻,希望在梦里和宝儿见面。只能呆呆地等待明天。可以想象,单四嫂子将面对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遗毒,使妇女们在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变得麻木愚昧。面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道德纲常”,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等待、忍耐,甚至寄希望于来生。除了单四嫂子,还有比如《药》中的华大妈,她们虽然都勤劳、善良。但她们都将子女作为唯一的希望,全心全意的照顾他们。但是子女生了病,做母亲的不去提早看医生,却是求签、问卦,或者迷信血馒头的奇迹。自然会耽误宝贵的医治时间,枉送子女性命。正
8
因为她们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她们的愚昧才使人震惊和惋惜。她们只是表面上的愚昧,并未祸及他人。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大熔炉里,还有一些除了自身愚昧,更有尖酸刻薄甚至残暴的女性。她们自己不反抗,还压迫别人,以此来寻求平衡和慰藉扭曲的心理。比如《故乡》中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和《祝福》中将儿媳祥林嫂卖掉的婆婆,都是典型的代表。鲁迅以自己犀利的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揭穿了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
(二)从反抗到妥协的祥林嫂和爱姑
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最具有悲剧个性的人物。她是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她具有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勤劳等优良传统。但同时,又具有依赖、屈从、自卑的国民积习中卑劣的一面。其中所蕴含的精华和糟粕,从正反两方面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祥林嫂生活在农村,这看似宽松而是则更加严厉的环境。小农经济的约束与地域的限制,使农村不但默认了一套既定的妇女纲常,而且,更因承传的愚昧而自觉的维护。正是这种牢不可破的强大势力,成为对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进行打击迫害的武器。她始终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命运。最后在祝福声中惨死在街头。“人就其本质来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绞死的。周围人的歧视及冷漠也是造成她的悲剧的原因之一,但周围人的冷漠也基于传统礼教观念。
旧社会,讲究女子“从一而终”,不能再嫁。所以,祥林嫂在她第一个丈夫、小她十岁的祥林死后,不肯再嫁。但她的一系列悲剧也随之展开。她的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媳妇,把祥林嫂嫁到了深山野坳。祥林嫂的婆婆利用了妇女绝对从属于夫族家长制的特权,要求祥林嫂的行为以她的利益为转移。有意疏漏了从一而终的训诫。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的真面目。祥林嫂最初定反抗是动人心魄的。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还拜不了天地,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脚上,头上还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由此可知,被逼再嫁对她来说,是更深
9
层次的苦难。这一点从她宁愿以生命为代价,来争取自由的搏斗中可以看出来。但仔细想想,与其说是她的反抗,倒不如说是她本能的挣扎。所以说,祥林嫂的反抗是盲目的。外界的围墙和内心的围墙,同样是难以逾越的。这一切,都是夫权要祥林嫂“从一而终”造成的后果。
封建神权、政权又惩罚了祥林嫂的“不守妇道”。因为她是再嫁,是“大逆不道”。从祥林嫂的初嫁亡夫、再嫁守寡到沦为乞丐的悲剧一生。我们说命运对她是不公平的。但她从没有怀疑过命运对待自己的不公平,而是一味的顺从,连当初仅有的一点反抗也没有了。祥林嫂的周围是无形的封建观和有形的迫害者,就是鲁四老爷及镇上的一些人。他们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统统笼罩在没有反抗的祥林嫂身上。其实,她的第一个家庭的崩溃,就已经为她的幸福画上了句号。柳妈在祥林嫂遭受了一系列不幸后,对她说了有关“阴司”的话,使她生活在极端的恐惧中。由此可见,柳妈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促成者。她虽然也生活于社会最底层,但她的意识就是当时封建意识的代表。她对祥林嫂的嘲笑与“鉴赏”,正是她敌视祥林嫂的反抗的反映。尽管柳妈是那种带着封建迷信的“威吓”,但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因此,在柳妈的教导下去捐门槛。“赎罪后”,祥林嫂更加勤劳,想以此来弥补丧失家庭对她的打击。当她坦然的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祥林嫂,你放着吧。”,这句话彻底无情的摧毁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迫害的精神失常。最后,这个可怜的乞丐惨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一如一片鸿毛飘落在雪地上,悄无声息的推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
封建“四权”毁灭了祥林嫂,我们也感受到了她的反抗意识。但由于祥林嫂长期本能的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所以,她的反抗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因此,她的挣扎是苍白无力的。这犹如那黑夜里划过的流星,稍纵即逝。祥林嫂的毁灭虽然有她自身的弱点,但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扼杀。
《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小说中最具有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她貌似泼辣,实则软弱。丈夫要离弃她,她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双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关系较“铁”的七
10
大人来调停。爱姑不仅有娘家人支持,同时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她要让“老畜生”、“小畜生”全都“走投无路”.。但结果是七大人一个喷嚏就把她镇住了。而七大人依然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他要维护的是封建的“伦理纲常”。在旧社会,离婚就是丈夫休掉妻子,那是比守寡更没面子的事。那时候,爱姑的脑子里还没有想到任何谋生的手段和生活出路,她必须得依赖丈夫而生存。她闹了三年,要挣的,其实是去做一个男人的奴隶和附庸。所以,尽管她的反抗是激烈的,但还是肤浅的、不彻底的。爱姑的悲剧让人们感受到的依然是强大的封建阶级传统观念。
(三)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走上绝路的子君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子君是接受“五四”新思潮洗礼的知识青年。在她身上,显示出新时代的气息。这种气息最突出的表现在子君的石破天惊的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鲁迅曾以“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来隐喻不争气的国民同胞。子君的这句铿锵誓言,证实了她属于爆发的一群。但爆发并不等于真的胜利,从其结局可以看出。但无论如何,这句话依然表现出新时代女性前所未有的惊醒。子君勇敢的冲破家庭的牢笼,和涓生租屋同居。当变成家庭主妇时,忙于家务,连谈天的功夫都没有。当初的勇敢和无畏,在现实中被消磨殆尽。随着涓生被解雇,家境陷入困境。他们的爱情逐渐出现了的裂痕,子君又回到了冰冷的封建家庭,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
子君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五四”运动虽然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占统治地位,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小说深刻的指出了,在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子君和涓生的反封建行为,必然会受到封建势力的阻挠。他们的个人奋斗,还不能挣脱封建势力的大牢笼。在“小东西的作祟下,涓生被解
11
雇了。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起码的经济基础。在各种势力的孤立下,他们最终还是陷入了绝境。
子君的悲剧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子君是进步青年,为了追求幸福和自由,他们结合了。也曾有过安宁和幸福,但婚姻胜利后,他们的爱也停滞不前了。子君没有了新的理想,新的追求。没有像涓生一样继续学习和探索,争取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去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女子,而是蜕变成一个关在家庭牢笼里的平庸的小女人。“由于他们自身的动摇和妥协,他们的反抗每每失败。这种经常的失败和挫折又 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痛苦。”③鲁迅对这一类人的评价是“全国学生,或被誉为志士。然由仆观之,则于中国实无何种影响,仅是一时现象而已。”作者认为这些学生们过于向往爱情自由的美好。天真的因为有了自由就有了一切,结果遇到实际的琐碎问题,马上感到幻灭。从子君反抗的失败,我们看到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者个性的毁灭。
探究鲁迅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先生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最终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源依然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思想。从愚昧的单四嫂子到渴望幸福的祥林嫂,在到极具反抗性的爱姑,到新时期的子君。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女性艰难的前行足迹。
二.社会意义
鲁迅先生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对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给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文章中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鲁迅不但写了这些内心的悲苦生活,而且写到了她们的反抗和觉醒。从爱姑及子君等人的身上看到了希望。而且预示了妇女解放的道路是无可阻挡的向前发展的。
从鲁迅小一定的说中的几位女性可以看出,她们的悲剧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她们的悲剧,其中一个隐藏的原因,就是处在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迫下,最终造成悲惨的结局。由此可见,妇女要想获得完全的自由和解放,经济
12
上必须独立,政治上必须自由。如果子君和涓生结合后,勇敢的去谋一份职业,不去做家庭里依依可人的“小鸟”,其命运或许是另一个结局。在我国,古代的妇女地位低下,完全没有自己的权利。鲁迅先生就是要揭示她们的悲苦生活,帮助她们寻找出路。争得做人的权利。他把解放妇女,反对封建礼教和反对整个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毅然的举起了反封建的伟大旗帜。
迅描写看客形象中最具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句是:于是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舻鱼。乍一看,这句话似乎很滑稽,接着遍是陷入一片沉思之中。所谓看客,重点自然在于一个“看”字,这些人在鲁迅的世界里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看。这可能就是最爱看热闹的中国人最突出的形象吧。
在〈孔已己〉中,作者多次写到酒店里的酒客戏弄嘲笑孔已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己的难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这些看客不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疤”或讥笑他没能捞到个秀才,总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乐。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在是令人心酸。
在〈祝福〉里,人么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而在这些人听厌了之后,有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之以又冷又尖的笑,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
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英雄夏瑜怀着“这大清是我们大家的”信念,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地赶着去 “看”他被杀,茶馆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先驱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不难看出,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看”,他的小说正是对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中国人民由于长期沉浸在这个无情的残害人性的社会中,不知不觉成了〈示众〉中麻木的看客,成了戕害他人尊严和生命的罪人。
当年鲁迅弃医从文,在他的笔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疗救看客。但不幸的是,鲁迅的这一愿望至今依然没能实现,疗救看客的教化依旧在继续,“看客”一词又总是和勇士联系在一起,棉队逮徒行凶,就是当勇士见义勇为还是做看客默然视之〉这绝食是一个类似“活着还是死去?的两难问题
祥林嫂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罪恶感。她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勤劳、善良、质朴、本分的农村妇女,她对生活的要求低的不能再低,基本上停留在饿不死的层次上。她一生最大特点是不怕吃苦,肯卖力气,她的人生目标在简单不过,就是要通过出卖自己的力气,换取饿不死的生活。可是在那个吃人的社会,她最低贱的生活要求,也被那个黑暗的社会给毁灭了。
祥林嫂是因为嫁给了一个叫祥林的男人,才有了这样一个低贱的名头,她的丈夫比她小十岁,
13
说是嫁,实际上卖,也就是说,她是被卖到祥林家做一个男人的配偶的。说是妻子,实际上就是做牛马的,这个家对她来说是个通过卖身而换取一个不挨饿的地方而已。可是她的命运很是不幸,不久丈夫就死掉了,丧夫对她来说是负罪一生的开始。她在家里可能忍受不了婆婆的欺凌,或者不想象牛马一样被婆婆卖掉,便偷偷逃出来,在一个叫卫老婆子的邻居的帮助下,她被介绍到乡绅鲁四老爷家做工,做工其实还是做牛马,可是她却很满足。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日子很快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年底,扫尘、洗地、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的牛马生活换来的工钱不多,只能满足饿不死的愿望罢了,可她反而很“满足”,有了“笑影”,消失了刚来鲁家的“悲哀”,并“白胖”了。她靠出卖力气换来饿不死的生活,她已经感到非常的幸福了。此时小说情节急转直下,把她从幸福的满足推向了负罪的深渊。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她的婆家发现她家的这个奴隶跑了,当然要找回来的,发现祥林嫂的踪迹后,她的婆婆指使的两个男人把她抢了回去,目的是用她换钱,因为她的小叔子等着这笔换来的钱娶亲呢。祥林嫂当然要反抗这次买卖,因为被卖就意味着再嫁,作为一个女人她当然明白再嫁是要犯罪的,是那个社会的风俗所不允许的。因此才有了她的死命的反抗。她“一路上只是嚎骂”,“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然后,她又“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祥林嫂为什么这么激烈地反抗?是贞洁观念在作怪,在那个封建文化渗入妇女潜意识的年代,从一而终是妇女唯一的选择,再嫁是一件耻辱的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的反抗是出于维护自己贞洁的反抗,是害怕犯罪的反抗。在这种反抗失败之后,她被高价卖给了贺老六。
生活在穷山沟里的贺老六身上的人性犹存,对她没有当牛马看待,她的再嫁的罪恶感也就渐渐被贺老六的温暖给化解了,她们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阿毛。祥林嫂这一次被卖后,却阴差阳错地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她“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但是命运对她还是不公平。两年之后,祥林嫂的丈夫贺老六病死。为了求得一个奴隶的地位,她只好重新来到鲁镇。可是现在的祥林嫂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心理变态。这是因为对自己的痛恨造成的。
祥林嫂受到夫病死、子被狼叼走的沉重打击,精神上是何等的痛苦,这段心理的倾诉既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对别人说的,这话里含有的是对自己的自责和埋怨,是一种罪恶感。阿毛的惨死是恶狼造成的,可是我们看到这里祥林嫂却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她认为是自己害
14
死了阿毛,所以她才骂自己,这是一种深深的罪恶感在作怪,这种罪恶感像一块巨石压在她心上,让她的精神世界发生了不小的扭曲和变态。
可是更加沉重的精神打击还在后头。再次回到到鲁镇,虽然又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今非昔比,她已经不是过去的她了,她现在是“不洁”之人了,嫁了两个男人,“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夫。”她是个有罪之人。鲁四老爷对她的定位就是“谬种”,也就是说是个生来就有罪的人。我们知道,祥林嫂本来是想守节的,可是她的夫家不让她守节,是她的夫家把她推进了败坏风俗的罪名之中,这个罪名的责任不在她身上,可是鲁四老爷不管这些;只要你失节了,你就是个罪人。正因为如此,在祖宗祭祀这件需要虔诚为之的大事上,祥林嫂这个有罪之人当然就被剥夺了参与的权利。这对于她来说是个极大的精神打击。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祥林嫂头上的伤疤,不仅是她再嫁的罪证,也是她没有以死谢罪的罪证。在她的同胞面前,她同样被钉在了败坏风俗的耻辱柱上。败坏风俗这个罪名把她一步步推向精神的地狱,她要自救,要做一次困兽犹斗。她要争取把败坏风俗的罪名洗掉。鲁四老爷家的佣人柳妈为她洗清罪名指出了光明大道。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祥林嫂脸上立刻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她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柳妈接着又说:“我想,你不如及早抵挡。你到土地庙去捐了一条门槛,当做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与祥林嫂都是受苦人,她们也都是风俗文化影响下生活着的。柳妈对祥林嫂再嫁这件事的看法和鲁四老爷是一样的。柳妈对祥林嫂说,你嫁了两个男人,是有大罪的。当初你要是撞死了,也就赎了自己的大罪,可是你现在依然活着,罪孽就更加深重,你要去赎自己的大罪,怎么赎呢,就是捐门槛。柳妈的话像一盏明灯为她洗清罪名指明了方向,为了赎罪,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捐门槛。祥林嫂默默地忍受,把历来积存用血汗换来的钱,换成十二块银元,捐了门槛。我们看祥林嫂捐了门槛后的心情。
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15
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这是无可非议的。仅从她的命名来看就知道她是封建礼教的产物。她没有姓,也没有名。她不是鲁镇人,初来鲁镇,没人问她姓什么,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大家也都叫她祥林嫂,因中人“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而中人是卫家山人,“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尤其是“大概”一词用得多好,道出祥林嫂的姓也只是一种揣测,封建礼制规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祥林嫂只能随夫而成为“祥林嫂”了。后来祥林嫂被婆婆捆回去卖到深山坳,嫁给了贺老六,四年之后丧夫失子,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什么鲁镇人不改叫祥林嫂为“贺嫂”或是“六嫂”?这不是习惯问题。因为“一女不事二夫”,鲁镇人对她第二次婚姻根本不予以承认,鲁镇人认为祥林嫂改嫁那是“伤风败俗”的事,祥林嫂是不干不净的人,应给千人踏,万人跨,祖宗是不会原谅她的罪过的。这从“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可知。鲁镇人对祥林嫂的不幸不是同情,而是“咀嚼鉴赏”,是鄙夷,是嘲笑。祥林嫂的不幸倒反成了她的罪过,她的再嫁让她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而这种耻辱像名字一样永远伴随着她,啮噬着她,直到这个名字消失。 二.从“祥林嫂”的长辈看“祥林嫂”之死
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后,食物不论,力气不惜,“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可见祥林嫂既不馋,也不懒,且工作繁重。“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我们可以想见祥林嫂死了当家人之后,在婆婆家过的是什么生活。然而也就是这样一个最简单的想活下去的权利也很快就被剥夺了。新年刚过,夫家“堂伯”就寻她而来,随即婆婆就来卷走了她“一文也还没有用”血汗钱,十几天后,婆婆就带人来将她捆了回去,强行卖了。祥林嫂根本没有人生权利,她仅仅是夫家的一个工具,是一个商品,她的命运掌控在婆婆手里,她无权掌握自己的命运。后来再嫁,上头没有婆婆,本以为可以活得像个人了,然而在她丧夫失子之后,尽管她“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还可以守着,但这个家族同样没有给她活下去的权利,“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封建族权对无依无靠的妇女不是予以呵护,而是摧残压迫蹂躏,弄得她们“走投无路”。 三.从“天地圣众”之眷顾看祥林嫂之死
西方人信仰上帝,认为善人死后灵魂会升入天堂;东方人相信鬼神,认为人的命运由鬼神掌控。“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祥林嫂自然也不例外,她曾用拼命工作一年换来的十二元鹰洋到土地庙里去捐了一条门槛,当作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想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然而就在她坦然地去拿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止住了她,这让原本以为已被鬼神原谅了的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从此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简直是一个木偶人了。她的虔诚并没有让鬼神赦免她的罪过,她的“不干不净”会坏了祖宗、福神的胃口。鬼神没有同情她婚姻的不幸,失去丈夫儿子的痛苦,反剥夺了她帮忙祭祀的权利,掐灭了她生存下去的最后的希望。 四.从“父母官”之看护看祥林嫂之死
辛亥革命赶跑的仅仅是一个皇帝,没有从根子上彻底改变封建制度,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鲁镇旧历年的年底最像年底,“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人家一律忙着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女人们顾不上被浸得通红的胳臂,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唯恐不干不净,
21
祖宗不吃,福神们不来享用,而且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这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又一个重要社会因素。它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统治者忙于内战,无暇顾及百姓的生死,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英年早逝”,第二个丈夫死于伤寒。难道真是祥林嫂命横——克夫?不。而是因为统治者没有时间来研究流行瘟疫,根本不把百姓的生死放在心上,如果政府做到让百姓“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祥林嫂会在离开鲁家后生活无着,穷死街头吗?所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是时代的必然。 五.从祥林嫂之抗争看祥林嫂之死
祥林嫂,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也曾多次抗争,想争得活下去的权利。她第一次来鲁镇“诚然是逃出来的”。“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怠,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由此看来,她不是好吃懒做的女人,也可以想见她在婆婆家是受尽虐待。她的“逃”其实是想争得一个人活下去的权利。然而她的第一次抗争不久就失败了。第二年的春天,她就被婆婆等封建刽子手捆回去了卖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她的抗争太苍白无力了。
再看她的抗婚,“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其实,她的以死抗婚,并不是她不爱贺老六(当然她没有爱的权利),而是她从骨子里不愿意改嫁,因为她深深得“一女不事二夫”,其实她的第二次抗争无意中做了封建礼教忠实的维护者,这次婚姻让她的日子似乎“交了好运了”,但她却始终生活在耻辱中,这可以说是她“万恶”生活的开始。 这种深深的罪恶一直像毒蛇一样紧紧缠着她,直至生命的终结。在得知阎罗大王要把她锯开来以后,她曾拼命赚钱,去土地庙捐了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想赎了这一世的罪名。 然而,她的“罪恶”太重了,鬼神没有原谅她,直至她死亡。
在她即将走向死亡的那天晚上,祥林嫂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她向“智者”提出了疑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她疑惑了。她想找个明白人,问清楚命运到底由谁来掌控?她想找回她活下去的勇气。可是,今天的唯一能给她希望的“识字的人”却“说不清了”。她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她的抗争彻底宣告失败!
祥林嫂看似一个极为传统和安分守己的女性,她的种种抗争,从表面看是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的,但她反抗的初衷却是维护她自己心中固有的“妇德”准则,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让人宽容、让神宽恕的生存的权利。所以,她的斗争从一开始就注定必然会失败。
春天本是希望的象征,是幸福的象征,祥林嫂一切不幸便又都发生在 “春天”。她,春天没了丈夫的,又一年春天被卖改嫁,春天将近时没了孩子;然而正是因为她的斗争不是为自由而战,不是为幸福而战,斗争看似充满希望,结局也只能是在祝福的晚上穷死在鲁镇的街头。 六.从百姓之教化看祥林嫂之死
22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这些体格健全但却很愚弱的国民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塑造,最典型的莫过于各种看客了,他们个个都伸长脖子鉴赏咀嚼着革命者或是跟他们同一营垒里的同样不幸的人们的痛苦。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作看客,无论是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身份卑微的下层人物柳妈、卫老婆子、婆婆、小叔子、堂伯,还是“专在她额上的伤疤”、“发生了新趣味”的许多人,都表现得冷酷、虚伪、保守、无知、无聊,没有同情心,限制她的自由,嘲笑她的痛苦。即使是追求进步的“我”也无法解决祥林嫂的心中对灵魂有无的疑惑,也正是有了太多这样的看客,才有了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弱点,这是民族的悲哀!于是鲁迅深感唤醒民族觉悟,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当是目前的第一要义,作者做出弃医从文的人生重大选择,成为一个启蒙主义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叫喊于生人中”,着手改造国民思想的本质,意欲唤醒“看客”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感悟人性的真谛,但这“来自铁屋子的声音”太微弱太苍白了。祥林嫂还是绝望地走向了死亡。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23
正在阅读:
赏析材料05-17
福建省邵武七中2018-2019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10-26
非谓语动词(配2011年高考非谓语动词真题及答案)07-23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神经发育异常-精品文档03-30
我的玩具小兔作文250字07-06
自考00320 领导科学 2001-2012历年真题及答案04-28
码垛机器人毕业设计说明书 - 图文11-23
淮安市钦工中学2010-2011第二学期高一英语第一次阶段自测12-24
新世纪初中单词1732词08-1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赏析
- 材料
- “十三五”重点项目-太阳能教学用品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17全国名校高考专题训练12导数与极限(选择题).doc
- VB程序设计上机题目
- (目录)“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智能电网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
-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 食品分析自考试题07
- WinCC V7.3_C脚本手册
- 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 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风采六十年
- 研究性学习《走近李清照》
- 生产运作管理第三版课后习题含答案版
- 2019年中国花青素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评估(目录) - 图文
-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专项测试题
- 昆仑通态脚本
- 香港失去标普AAA信用评级
- 移动直播的技术发展趋势 - 图文
- 精选审批稿石台矿240万吨新井设计说明书规范化系统的研制报告
- 2017六年级家长会-邀请函
- 精密铸锻件项目立项报告
- 中国包装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18年版(目录)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