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复习纲要

更新时间:2024-05-31 09: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红细胞,血红蛋白 病理意义: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正常直径为6-9μm,平均7.5μm。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系由血红素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

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减少:指但为溶剂血液中红细胞数以及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范围底线。 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鉴于各种贫血,如急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二. 贫血定义: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和地区的参考范围的低限,其中一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120g/L,成年女性<110g/L,一般可认为贫血。

分四度:①轻度:血红蛋白男<120g/L,女<110g/L ②中度:血红蛋白<90g/L (3)重度:血红蛋白<60g/L ④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三. 红细胞形态异常临床意义

1.红细胞大小异常:

(1)正常红细胞:见于正常人。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和骨髓病性贫血。

(2)小红细胞:直径<6μm者,正常人偶见。出现过多,提示血红戴白合成障碍,可由缺铁引起;或者是珠蛋白代谢异常引起的血红蛋白病。

(3)大红细胞:直径>6μm。见于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

(4)巨大细胞:直径>15μm。最常见于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5)大小不均:指RBC之间直径相差悬殊,常超过一半。 2.红细胞形态改变:

(1)球形红细胞:细胞直径<6μm,厚度增加,常>2μm。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伴有球形细胞增多的其他溶血性贫血。

(2)椭圆形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3)靶形红细胞:在正常人占1-2%。多达20%以上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4)镰形红细胞:常见于HbS病

(5)口形红细胞: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常可达10%以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酒精中毒时也看见少量。

(6)棘细胞:如超过25%即可诊断。在β-脂蛋白缺乏症病人的血涂片中出现较多。 (7)泪滴形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纤维化,也可见于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8)裂细胞:又称红细胞异形症,指红细胞引机械或物理因素导致的破坏,使其呈梨形、泪滴形、??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症、恶性高血压等。

(9)细胞缗钱状形成: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红细胞染色异常:

(1)正常色素性:瑞士染色,淡红色圆盘状,中间有生理性空白区。

(2)低色素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3)高色素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4)嗜多色性: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特别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4.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1)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等。铅、汞中毒时增多。 (2)Howell-Jolly body:(染色质小体)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

(3)Cabot ring卡波环: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以及白血病。 (4)有核红细胞:①各种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巨幼细胞贫血、严重的低色素性贫血等。②红白血病③骨髓纤维化,常伴有幼稚粒细胞和巨粒细胞。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 更多请详见书本p71-73

四.MCV:平均红细胞容积。系指平均每个RBC的体积,以fl(飞升)为单位。

MCV(fl)=Hct(L/L)/RBC count(×1012/L) 参考范围 80-100fl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系指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pg为单位 MCH=Hb(g/L)/RBC count(×1012/L) 参考范围26-32pg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系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 MCHC=Hb(g/L)/Hct(L/L) 参考范围 310-350g/L(31-35%)

临床意义:

MCV Normocytic anemiaNormal 正常细胞性贫血 Macrocytic anemia>100 大细胞性贫血 Microcytic anemia<80 小细胞性贫血 Microcytic <80 hypochromic anemia小细胞低色素 注(中文为翻译)

MCH MCHC disorders Normal Normal Aplastic anemia, acute blood loss anemia, hemolytic anemia急性失血、溶贫再障、白血病 >32 Normal Megaloblastic anemia巨幼细胞性贫血 <26 <23 Normal 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慢性疾病性贫血 <300 Iron deficiency, sideroblastic anemia, hemoglobinopathy缺铁性贫血、铁 粒幼贫血、血红蛋白病 五.RDW在贫血鉴别诊断中有何价值

1.用于缺铁性贫血与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RDW升高,88%左右地中海贫血RDW正常

2.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RDW可升高,MCV、MCH正常,纠正RDW正常 3.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六.网织红细胞概念。与其他红细胞有何区别。检查其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过度型细胞。 网织红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为8-9.5μm,是Wright染色血涂中的嗜多色性红细胞。 临床意义:1. 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亦可明显增多,出血停止后网织红细胞恢复正常,临床上用这一特点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2.减少:表示骨髓红细胞系的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危象、急性白血病等。 铁缺乏时CHr减低变化较快,可直接反应新生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合成水平,是诊断铁缺乏的一项指标。

七.白细胞分类。核右移 核左移的意义?

WBC: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总称。

核左移: 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见于 急性中毒、 急性溶血、 急性化脓性感染、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类白血病。

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核5叶以上者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巨幼细胞性贫血、恶贫应用抗代谢药、炎症恢复期、疾病进行期突然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八.血小板功能;MPV(平均血小板体积),PLT(血小板计数)联合分析有何意义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与血管一起共同完成,包括黏附功能、聚集功能和释放反应等。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依靠血小板的各种因子来完成,最重要的是PF3.血小板的检验是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

意义:1 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1)当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时,MPV减少。(2)当血小板在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导致的血小板减少,MPV增大。(3)血小板分布异常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

2. 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征: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MPV与血小板同时持续下降;造血功能抑制越严重,MPV越小;当恢复时,MPV增大。

一. 3. 其他应用:1) MPV增大,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

疾病以及血栓前状态、慢粒、巨血小板综合症、镰形细胞性贫血等。2)MPV减小,见于脾功能亢进、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管壁凝血机制

首先自主神经发出反射性收缩,使血流减慢或受阻,有利于止血。内皮细胞合成分泌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粘附→释放血栓素A2,5-HT→血管收缩→因子Ⅻ激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生成纤维蛋白。此外还表现为内皮细胞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的前列腺素和内皮衍生松弛因子等抑制血小板凝集和扩张血管。

二. 血小板在止血功能上发挥的作用?

(1) 血小板粘附反应: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Ⅸ-Ⅴ复合体经vWF的介导粘附于暴露的血

管内皮细胞下。

(2) 血小板集聚: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经纤维蛋白原的介导发生集聚,即血小板聚集

反应,此为血小板第一聚集相,呈可逆反应。

(3) 血小板释放反应:来自红细胞的二磷酸腺苷和已形成的起始凝血酶可使血小板发生释

放。

(4) 血小板促凝活性:血小板膜的磷脂酰丝氨酸可能是血小板第三因子为凝血反应提供催

化表面,加速凝血酶原和凝血酶的形成。

(5) 血小板的血块收缩功能:血小板收缩蛋白互相作用可使凝血看重的纤维蛋白网发生收

缩,使血凝块更加坚固,止血更加完善。

☆三.一期止血障碍

定义:是指血小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筛选实验:1.出血时间(BT)2.血小板计数(PLT)3.血块收缩实验(CRT) 二期止血障碍

定义:是指凝血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筛选实验:1.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和Ca离子,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是内源性系统灵敏和最常用的筛选实验。 2.凝血时间(CT)

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它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常用的筛选实验。 4.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在收件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Fg含量。

四.凝血机制和抗凝机制

(1) 1.外源凝血途径:当组织和血管损伤,释放出组织因子(TF),TF与FⅦ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可激活FⅩ和FⅨ,病理性凝血时,首先启动外源性凝血。

2.内源性凝血:血管壁损伤,内皮下组织成分暴露,FⅫ因子被激活,在激活FⅪ,FⅪa在与钙离子激活FⅨ,FⅨa与钙离子FⅧaPF3共同形成复合物,激活FⅩ为FⅩa。 3.凝血的共同途径

激活的FⅩa与钙离子PF3,FⅤa形成复合物即是凝血酶原酶,凝血酶原酶使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Fg)转变成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ⅩⅢa可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交联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Fb)。 (2)抗凝血机制

1.细胞抗凝作用: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肝细胞

2. 体液抗凝作用:1.抗凝血酶的作用2.蛋白C系统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4.其他抗凝蛋白

五:纤溶因子

1、 纤溶活性筛选实验: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2.血浆凝血酶时间3.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

实验(3P实验)受检血浆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复合物,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出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自行凝聚成可见纤维状物。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适应症及其要求 适应症:

(1)造血系统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细胞减少症等。

(2)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 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性疾

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某些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如疟疾,黑热病,弓形虫病等。

(4)恶性肿瘤骨髓转移:如肺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黑色素瘤等。 (5)某些类脂质沉积病: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6)不明原因的贫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的骨痛等。

标本采集要求:

(1) 骨髓取材部位:成年人一般取髂后、髂前上棘,其次为胸骨、棘突或局部病灶部位。 (2) 骨髓液采集:吸取骨髓液量一般不超过0.2ml,不需抗凝,迅速涂片。 (3) 骨髓涂片:一般取未抗凝骨髓液迅速推片3-5张。 (4) 瑞氏或瑞氏—吉姆萨混合染色

2、 骨髓涂片 低倍:五级增生 油镜:有核细胞计数,粒红细胞比值 低倍: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确定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1:1(白血病,红白血病);

10:1(白血病、增生性贫血);20:1(正常骨髓或者、贫血);50:1(某些增生性贫血); 300:(急性再障性贫血)

高倍:有核细胞的计数包括粒系、红系、淋巴系、单核细胞和其他细胞

粒红比值(M:E)计算:各阶段的粒系细胞和幼红细胞百分率之和相除。 参考值:2~4:1

3、 骨髓象分析的临床意义

(1) 粒细胞增多: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

白血病。

(2) 粒系细胞减少:再障、粒细胞减少及早幼红细胞缺乏症。 (3) 幼红细胞减少:再障、纯红细胞再障。

(4) 幼红细胞增多:急性红血病与急性红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5) M:E比值增高:急性化脓菌感染及其所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急性骨髓细胞

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2-4:1为正常)

(6) M:E比值减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7)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增多: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疾病、白血病。 (8) 巨核细胞减少:急性白血病、再障、骨髓纤维化等。

(9) 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病毒

感染、细菌感染。

(10)单核细胞恶性增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11)单核细胞良性增生: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粒细胞缺乏症。 (12)浆细胞增生:恶性-多发骨髓瘤 良性-再障 4、 骨髓细胞学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1) 骨髓取材、涂片、染色良好时,才能进行骨髓象检查,否则不能准确进行形态学观察。 (2) 对严重的凝血因子缺陷病,如血友病禁忌骨髓检查。 5、 两种异常骨髓象(粒红比值 巨核细胞) 见3

6、 骨髓病理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1) 较全面的衡量造血细胞曾生程度,以及造血组织、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的容积比例。 (2) 当纤维组织增多及骨质增生时易发生“干抽”,骨髓活检可以反应造血情况及纤维增

生程度。

(3) 能协调某些血液病的诊断。

(4) 活检比涂片能较早地预测疾病的预后。

(5) 骨髓活检可以观察重要的骨髓组织学变化。 7、 正常骨髓涂片的三种骨髓结构 造血组织 骨质 间质

8、 三种贫血(巨幼红细胞 缺铁性贫血 再障 区别) (1) 缺铁性贫血:

血象:红细胞胞体小、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出现环形红细胞,红细胞明显大小不均。网织 红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血小板可升高。

骨髓象:有核细胞明显活跃,粒红比值降低。红系明显增生,常>30%,各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但以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胞体较小,边缘不整齐,核质发育失衡,表现为细胞核染色质致密,胞质呈嗜碱色.成熟红细胞胞体小,中央淡染区扩大.

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阳性率常<15%.

(2)巨幼细胞贫血:由于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

血象:血片中大卵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大为主,中央淡染区缩小或消失,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可达6叶以上。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多增加。

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下降 ,幼红细胞常〉40%,以早中阶段为主,成熟红细胞胞体大,中央淡染区消失,粒系相对减低,骨髓细胞内铁外铁可增多。

(3)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

血象:重度全血细胞减少,WBC HGB HCT 平行下降。网织红细胞〈0.5 % ,绝对计数小于15*10的9次方/L。

骨髓象:粒系,红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巨核细胞很难见到,淋巴细胞可多达80%以上。 慢性:

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程度较轻,RBC HGB(血红蛋白) HCT(红细胞压积) 仍为平行下降。 骨髓象:骨髓涂片上脂肪滴增多。髂骨穿刺骨髓增生减低,胸骨增生活跃。活跃部位红系细胞可增多,以晚幼红细胞为主,巨核细胞减少。增生部位粒系,红系造血细胞均减少,巨核细胞难见到。

9、 白血病的血象和骨髓象(病例诊断)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象:RBC HGB 减低,贫血。WBC增高。

骨髓象:骨髓细胞增生活跃,以原淋巴细胞增生为主,骨髓中粒系和幼红细胞增生明显受抑 制,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血小板少见 。 (2) 急性髓系白血病:

血象:RBC HGB 中至重度降低,WBC明显增高,血小板重度减低。

骨髓象: 骨髓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一系列白血病性幼稚细胞明显增生,原始细胞〉20% ,白血病细胞形态出现异常变化,包体大小不均,胞核较大且畸形,胞质减少嗜碱增强,白血病细胞成熟障碍,白血病细胞比正常细胞脆弱性大,其它系细胞受到抑制。 亚型:AML-M0 AML- M1 AML-M2 APL AML-M4 AML-M5 AML-M6 AML-M7

(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期:血象:RBC HGB早期不减低,WBC明显增高,PLT可明显增高。

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为主,两者之和一般〈10% ,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嗜碱性可高达15%以上, 幼红细胞增生受到抑制,M:E比值明显增高,巨核细胞常增多。

NAP活性显著降低甚至低至零,90%以上CGL可检出Ph1染色体。

加速期:WBC增倍时间短于5d,原粒细胞〉10% ,原粒+早幼粒> 20% 血小板持续增高。 急变期:原始及幼粒明显增多,原粒+早幼粒〉20% ,嗜碱性粒细胞比例较高,NAP阳性和积分比值明显增高。

(3)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象:RBC 和HGB早期正常,晚期减低,WBC增高,晚期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骨髓细胞明显增生,粒系 红系 巨核细胞三系明显减少,成熟红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人体血糖正常参考值

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一般测定空腹血糖(FPG),是指至少8小时不摄入含热量食物后的血浆葡萄糖含量。健康人FPG浓度为3.3----5.6mmol/L。空腹血糖酶法3.9-6.1

1. 葡萄糖耐量实验的定义?怎么做?

答:口服或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后,间隔一段时间测定血糖水平,称为“糖耐量实验”糖耐量实验检测人体葡萄糖代谢状况,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 1)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在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前后2小时内,进行系列血浆葡萄糖的浓度

测定。

2) 静脉葡萄糖耐量实验 方法:空腹抽血,成人口服75g葡萄糖(儿童按1.75g/kg体重,最多不超过

75g)后,于0.5、1、2、3h时各测血糖一次、尿糖一次

临床意义:1.诊断糖尿病

(1)两次空腹血糖≥7.8 mmol/L(WHO标准) 或空腹血糖≥7.0 mmol/L(美国ADA标准)

(2)OGTT试验高峰值≥ 11.1 mmol/L或服糖后 2h ≥ 11.1 mmol/L (3)随机血糖≥ 11.1 mmol/L且有临床症状 2.糖耐量减低

? 空腹血糖<7.0mmol/L

? 2h血糖在7.8 ~11.1 mmol/L之间

? 达到高峰时间可延至1小时后,血 糖恢复到正常时间可延至2 ~ 3小时以后 ? 尿糖阳性

? 主要见于2型糖尿病 3.平坦型糖耐量曲线

空腹血糖降低,服糖后血糖上升不明显,2小时后仍处于低水平 4.储存延迟型糖耐量曲线

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急剧升高,提早出现峰值,>11.1mmol/L 5.鉴别低血糖

功能性低血糖 肝源性低血糖 FPG N ↓ 高峰时间 N ↑ 峰值 N ↑ 2hPG ↓ ↑

2. 血清中胰岛素和C肽检查的价值?

答: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 胰岛素: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及低血糖的鉴别诊断。(1)IRI正常:健康者IRI均正常,IRI正常亦可见于某些2型糖尿病及低血糖患者,如肝源性低血糖(2)IRI升高:常见于胰岛B细胞瘤等(3)IRI降低:1型糖尿病

C肽:反映B细胞功能。(1)胰岛B细胞瘤时,糖耐量曲线地平,胰岛素与C肽浓度均升高(2)外源性胰岛素过量引起低血糖时,血清胰岛素升高,而C肽降低;2型糖尿病或继发性糖尿病是,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C肽和胰岛素释放曲线较高,空腹血糖耐量曲线均较高。C肽可预测潜伏期的糖尿病。

3. 糖化血红,血清蛋白的临床检查意义。P.173

答:糖化血红蛋白:(1)是糖尿病诊断和监控的重要指标,可反映检测前1-2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2)对鉴别糖尿病性高血糖和应激性高血糖有价值。

糖化血清蛋白:可反映过去病人过去1—2周内平均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诊断和近期控制水平的一个检测指标。

4. 血脂的主要成分?

答: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磷脂,游离脂肪酸,过氧化脂质,载脂蛋白,脂蛋白-X

5. 胆固醇内外源转运形式?

答: ①外源性脂质代谢:食物中摄取,肠内被胰腺分泌的酯酶水解呈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肠粘膜吸收进入细胞,组成脂类和磷脂。②内源性脂质代谢:a.vldl和ldl的脂质代谢,由肝脏代谢 b.hdl代谢:在肝脏和小肠合成,肝脏代谢。

6. 好胆固醇?

答: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含脂质与蛋白质各约50%,所含脂类中以磷脂为最多,可将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转移到肝脏再形成胆汁酸,便于清除,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7. 细胞内外主要阴阳离子?

答:阳离子:钠,钾(内),钙,镁

阴离子:氯离子,硫酸氢根,硫酸根,磷酸根,乳酸,蛋白质

8. 甲状腺激素主要有哪几种?诊断甲亢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最敏感的指标?

答: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甲亢最敏感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测定 甲状腺功能减退最敏感指标:同甲亢

9. 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例?

答:1.3-2.5,病理性降低:

(1)肝脏疾病。肝硬变和急性肝坏死时明显降低;传染性肝肝炎、慢性肝炎和肝损伤时轻度或中度降低。

(2)肾脏疾病。肾病综合症明显降低;急性和慢性肾炎轻度或中度降低。

(3)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可能降低。 (4)M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有明显降低。 10.电泳五个条带?哪五个?-

答: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指标

1. 肌钙蛋白(Tn) 其中cTn是肌钙蛋白复合体中与心肌收缩功能有关的一组蛋白,由TnT,TnI,TnC三种亚单位组成。cTnT>0.2ug/L为诊断临界值,>0.5ug/L可以诊断AMI。cTnI>1.5ug/L为诊断临界值

2. 肌红蛋白(Mb) 诊断临界值>75ug/L

3. 肌酸激酶(CK)或肌酸磷酸激酶(CPK) AMI时,CK升高;CK-MB(同工酶)升高 4. 乳酸脱氢酶(LD或LDH)及其同工酶升高

三黄疸鉴别

1. 溶血性黄疸(肝前性黄疸) 是由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红细胞破坏过多,或红细胞的缺陷,造成游离胆红素增多,超过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清除能力,造成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明显增高,而结合胆红素和尿胆原随较正常增多,但不如游离胆红素增高明显,多见于各种溶血性疾病、输血反应、大面积烧伤、大血肿吸收等。

2. 肝细胞性黄疸(肝性黄疸) 是由于肝脏损伤,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清除能力下降所致。此时血液中不仅游离胆红素增高,而且由于肝细胞肿胀、坏死及毛细胆管等病变造成结合胆红素和尿胆原逆流入血,使血液和尿液中结合胆红素和尿胆原均升高。见于各种肝实质性损伤,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中毒性或胆汁淤积性肝实质损害等。 3. 阻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是由于胆汁排泄通道受阻,导致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同时胆红素肠肝循环被阻断,结果引起血中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尿液中尿胆原减少或消失。见于胆道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胆道肿瘤、胆管炎、胆道闭锁等。

指数:STB、CB、UCB、尿胆红素:①溶血性黄疸:↑,正常,↑↑,(—) ②肝细胞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正常,(++)

反映肝功能的酶

1. 反映肝细胞损害为主的酶:ALT和AST、GLD、GST、ChE,期中ChE也能代表肝脏合成功能 2. 反映胆汁淤滞为主的酶:ALT、γ-GT 、LAP、5’-NT 3. 反映肝脏纤维化为主的酶:MAO、PH

4. 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酶类:AFU、5’-NPD同工酶、γ-GT 同工酶、ALP同工酶、ALD同工酶、LD同工酶

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类型,不同类型的特性

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以及部分细胞的表面,应免疫电泳与超速离心分析可将Ig分为五类:即IgA, IgG IgM IgD 和IgE。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IgA,是机体抗感染、抗过敏的重要免疫“屏障”,IgM分子量最大,在个体发育中和免疫反应中出现最早,在机体早期的免疫防御中占有重要地位,IgE参与I型变态反应、

M蛋白和其检查意义

M蛋白,或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时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或其分子片段又称M组分,其一般不具有抗体活性 临床意义:血清中检测到M蛋白,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见于

1 多发性骨髓瘤 2巨球蛋白血症 3重链病 4半分子病 5恶性淋巴瘤 6良性M蛋白血症

免疫球蛋白升高的检查原则

1.血浆总蛋白测定:良性者总蛋白一般不高; 2.免疫球蛋白定量;

3.血清蛋白电泳:筛选“M”蛋白。 4.免疫电泳:确定“M”蛋白的型别。 5.尿蛋白分析:检测本周氏蛋白。

6.其它:超速离心等方法测定M蛋白的分子量。

补体检测的指标

1 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 2血清补体C3测定 3 血清补体C4测定 4 血清补体C1q测定 5 B因子测定

CD抗原以其分几类淋巴细胞

1 T淋巴细胞 2 B淋巴细胞 3 K淋巴细胞 4 NK淋巴细胞

检测淋巴亚循环的方法 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仪) 常见细胞因子的名称

白细胞介素 、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粘附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趋化因子

C—反应蛋白(CRP):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起沉淀反应的反应素,称为C—反应蛋白,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能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有其他的免疫调节作用。

临床意义:①发热等各种炎症状态和创伤时,血清中CRP水平明显增高。②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时,血清CRP水平中度增高。(3)运用高度敏感的CRP检测方法(hs-CRP),检测灵敏度<=0.3mg/L,正常人<3mg/L,用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评估,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CDC评估标准为:<1.0mg/L,低危险性;1.0-3.0,中度危险性;>3.0,高度危险性。

TORCH检查包括的项目:①弓形虫抗体测定②风疹病毒抗体测定(3)巨细胞病毒抗体测定④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测定

梅毒:初筛实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环状卡片实验)

确诊实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测定(TPPA),RPR试验阳性才要做确诊试验。

抗HIV抗体检查:初筛试验:ELISA、金标快速试验 确诊试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肿瘤标志物是指示体内肿瘤存在并反映其一定生物特性的生理物质。

从临床应用角度出发,主要是指那些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可以检测到的与肿瘤相关的物质。

这些标志物最常见的为糖蛋白或多肽,它们可由肿瘤组织合成、分泌,也可通过与宿主相互作用而产生.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选择 原发性肝癌 AFP

胃癌 CA72-4 + CEA 结肠癌 CEA + CA19-9 胰腺癌、胆管癌 CA19-9 + CEA 乳腺癌 CA15-3 + CEA 卵巢癌 CA12-5 + CA72-4 绒癌 HCG 小细胞性肺癌 NSE 前列腺癌 PSA

食道癌 CEA + SCC

1. 常见的致病病原微生物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支原体、放线菌、衣原体、立克次体、原虫、蠕虫

2. 细菌实验室检查有哪些染色方法

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

3.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4. 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细菌,最常见感染部位是泌尿系统

5. 细菌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性试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E试验、抗

菌药物联合药敏试验

6. 最小抑菌浓度(MIC):抗菌药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7. ESBL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的方法有纸片扩散法和MIC法两种,ESBL阳性菌,耐青霉素类,耐一代、二代和三代头孢和单环类(氨曲南)。因此,即使上述药物常规药敏试验显示对ESBL阳性菌敏感也不能用来进行抗感染治疗。

8. MR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菌

MRS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菌

意义:对于MRSR和MRS,不能用任何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9. 乙肝两对半的项目和意义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HBsAg主要在感染HBV后1-2各月内出现,可以维持数周至数年,HBsAg阳性表示肝脏中有HBV,虽然HBsAg本身不具传染性,但因为其常与HBV同时存在,常作为传染性的标志之一。见于,乙肝潜伏期和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HBsAg携带者。

乙肝表面抗体 HBsAb 意义:1.表示既往曾感染过HBV,现已恢复,而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2.接种乙肝疫苗成功。3.被动获得(如输血或免疫球蛋白)的HBsAb

乙肝e抗原 HBeAg 意义:1.表明患有乙肝,常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检出,是病毒活跃复制,传染性强的指标。2. HBeAg持续阳性的乙肝容易转变为慢性肝炎。3. HBeAg与HBsAg阳性的孕妇可以传播新生儿

乙肝e抗体 HBeAb 意义:1.多见于HBeAg转阴的患者,意味HBV的复制被抑制,传染性下降。2.部分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病人也可检出HBeAb

乙肝核心抗体 HBcAb 意义:抗-HBc IgM是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在体内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在肝炎急性期滴度高,是诊断急性乙肝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并提示病人血液有很强的传染性。还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10.大三阳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11.小三阳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多尿、少尿、无尿的临床标准

正常成人:1-2L/24h,平均1.5L

多尿:成人尿量>3.0L/24h。生理性多尿见于习惯性多饮、精神紧张、应用利尿剂;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等。 少尿:成人尿量<0.4L/24h

肾前性:脱水、休克、心功能不全等 肾性:肾衰、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肾后性:结石、损伤、肿瘤、尿路梗阻等

无尿:<0.1L/24h。见于严重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及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病理性蛋白尿有哪些类型

肾小球性蛋白尿

? 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肾炎

? 机制:肾小球病变→肾小球滤过膜孔径增大,肾小球静电屏蔽作用消失或减弱→肾小

球滤过膜透性增加,血浆中白蛋白通过量增大,超过肾小管回吸收能力→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

肾小管性蛋白尿

? 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管中毒性损伤

? 机制:肾小管病变→重吸收能力下降→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血浆蛋白质回吸↓→未被吸

收的蛋白排出体外(白蛋白轻度增高,小分子量)

混合性蛋白尿

见于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肾小球病变和肾小管病变引起 溢出性蛋白尿

? 疾病:溶血性贫血和多发性骨髓瘤 ? 机制

?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大量破坏→游离血红蛋白增加→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血红

蛋白增高→超过肾小管回吸收能力→游离血红蛋白随尿排出体外

? 多发性骨髓瘤→血浆中单株免疫球蛋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量↑→血浆中

单株免疫球蛋白随尿排出体外

组织性蛋白尿

? 疾病:肾组织损伤或肾小管分泌

? 机制: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和肾脏组织破坏产生的蛋白质 假性蛋白尿

? 疾病:肾以下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出血及尿内渗入阴道分泌物 ? 机制:尿路病变产生大量的粘液、血液、脓液(含蛋白质)

酮体包括:

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

尿沉渣检查的内容:

1. 细胞:

A. 红细胞

B. 白细胞及脓细胞

C. 上皮细胞:1.肾小管上皮细胞2.移行上皮细胞3.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D. 尿管型: 1.透明管型 2.颗粒管型3.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混合管型)4.蜡样管型 5. 脂肪管型6.肾衰竭管型7.细菌管型8.其他管型及类似物(类管型、粘液丝、脱落细胞及细菌等)

E. 尿结晶体 1.易在碱性尿中出现的尿晶体:a. 磷酸盐晶体 b.碳酸钙晶体 c.尿酸

盐晶体

2,易在酸性尿中出现的尿晶体: a.尿酸晶体 b.草酸钙晶体c.胆红素

晶体d.络氨酸、亮氨酸晶体e.胱氨酸晶体f.胆固醇晶体g.磺胺及其他药物晶体

肾小球功能的实验诊断:

1.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肾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 2. 血清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3. 血清尿素测定 4. 胱抑素C测定 5. 血清尿酸测定

6. 尿蛋白选择性指数 7. 菊粉清除率测定

8. 有效肾血浆流量及滤过分数测定

近端肾小管功能的实验诊断:

1. 尿α1-微球蛋白测定 2. 尿β2-微球蛋白测定

3. 尿其他肾小管性尿蛋白测定 4. 尿钠及滤过钠排泄分数

5. 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测定

远端肾小管功能的实验诊断:

1. 尿渗量及自由水清除率测定

2. 昼夜尿比密试验及3小时尿比密试验 3. 肾浓缩和稀释试验

脑脊液标本采集要求及检查内容:

要求:由腰椎穿刺采取脑脊液,将标本分别收集在3个无菌小瓶中,每瓶1-2ml。第一瓶标本常混有血液,可作细菌培养;第二瓶做化学检查;第三瓶做一般性状和显微镜下细胞检查。

内容:一般性状检查(1.压力2.颜色3.透明度、薄膜及凝块)、细胞检查、化学检查(1.

蛋白质测定2.糖测定3.氯化物测定4.酶测定)、显微镜检查(1.细胞计数2.细菌学检查)、其他检查(1.免疫球蛋白测定2.脑脊液蛋白电泳3.tau蛋白测定

脑脊液化学检查项目及显微镜检查项目见上题

渗出液和漏出液鉴别:

漏出液:非炎症积液;淡黄,浆液性;透明或微浓;低于1.018;不自凝;粘蛋白定性+;蛋白定量<25g/L;葡萄糖定量与血糖相近;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胞计数<100X10*6/L。 渗出液:炎性肿瘤,化学或物理刺激;性质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等;多混浊;>1.018;能自凝;粘蛋白定性—;蛋白定量>30g/L;葡萄糖定量常低于血糖水平;细胞分类以间皮为主;细胞计数>500x10^6/L.

精液检查项目:

1. 一般性状检查(量、颜色和透明度、粘稠度、液化时间、气味)

2. 显微镜检查(涂片检查、精子活力检查、精子密度检查、精子形态、未成熟的生精细胞观察)

3. 化学检查(ph、果糖、酸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X、精子顶体酶) 4. 免疫学检查(抗精子抗体、精浆免疫球蛋白、精浆免疫抑制物) 5. 微生物学检查 6. 精子功能检查

前列腺液检查项目:

1. 一般性状检查:量、颜色和透明度、ph 2. 化学检查

3. 显微镜检查:软磷脂小体、红细胞、白细胞、前列腺颗粒细胞 4. 微生物学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项目:

1. 一般性状检查 2. 清洁度检查

3. 微生物学检查:真菌、原虫、淋病奈瑟菌、阴道加德纳菌、衣原体、病毒

粪便检查主要内容:

1. 性状检查:量、性状、颜色、结石、气味、酸碱反应、寄生虫

2. 化学检查:隐血试验、胆汁成分检查(胆红素定性、粪胆原定性或定量、胆红素定量)、消化吸收功能试验

3. 显微镜检查: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细胞)、食物残渣、结晶、微生物(真菌、细菌)、寄生虫卵、原虫

粪便隐血实验原理及标本采集要求和临床意义

原理:血液内的血红蛋白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能分解过氧化氢而放出新生态氧,使联苯氨氧化为联苯胺蓝

要求:隐血检查前,指导患者应避免服用铁剂、动物血、肝类、瘦肉以及大量绿叶蔬菜3天,如有牙龈出血,勿咽下血性唾液,以防粪便隐血检查呈假阳性。

临床意义:消化道肿瘤和上消化道出血的鉴别(在消化性溃疡时阳性率为40%~70%呈间断阳性,消化道癌症时(如胃癌)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阳性。其他各种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均可呈阳性反应。)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现象(ITP)

定义: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不明原因的血小板自身抗体产生,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寿命缩短,血小板明显减少

溶血性贫血支撑指征是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通常存在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当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才释放入血

ABO血型系统抗体:包括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天然抗体主要由自然界中与AB抗原类似的物质刺激产生,以IgM为主,免疫抗体主要由于血型不合的输血或妊娠产生,以IgG为主

RH血型抗原主要抗原有DCEce5种,分别为RH1 RH2 RH3 RH4 RH5 ,抗原强弱依次为DCEce,鉴定方法:标本常用不抗凝的静脉血,用抗D,抗E,抗C,抗c,抗e五种不完全抗体标准血清进行鉴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m0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