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4-26 23:5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当代女作家安意如如此评价《诗经》:“《诗经》是彼岸花,即使无法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上节课,通过复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诗经》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为现实主义的源头,它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细细品鉴。今天我们就一同领略《诗经·氓》中的卫女形象给予后世文学的深刻影响。

二、细读文本,探究卫女形象

师:《氓》作为《诗经》中一首较为完备的叙事性的抒情长诗,把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因其叙述女子的一生,故依据时间顺序将女子的回忆与现实交错呈现。那么,将回忆与现实勾连在一起的是哪个自然段?用什么方法将二者相融?生1:第三自然段。用了比兴的手法。

师:既然是回忆,着重写了女子对爱情与婚姻的深刻反省,那么最能体现这一反省的是哪句诗中的哪个字眼呢?

生2:“犹可说也”中的“说”字。

师:“说”字只强调了“脱身”,并不能体现女子对爱情婚姻的深刻反省。请同学们继续思考。生3:“无与士耽”中的“耽”字。“耽”是沉溺的意思,这里以劝诫的口吻告诉女子不要与男子沉溺于爱情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反省。

师:很好。“耽”字,即“沉溺”,也有“耽搁”的意味。女子沉醉于爱情之中难以自拔,男子一旦变心,女子被弃或被耽搁就成了必然。整首诗中女子在爱情和婚姻中“耽”的表现是什么呢?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并分析。

生4:“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女子送“氓”渡过淇水,既是对其“来即我谋”的内心认可,也是她对男子依依不舍,情义绵绵的体现。

师:这事实上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哪种感情?

生:(齐答)痴情。

师:对,也就是同学们概括的“依依不舍,情意绵绵”。还有哪位同学能找到相关诗句?生5:“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男子埋怨女子拖延婚期,女子赶紧辩解,错误不在自己,而是男子没有好的媒人。如此迁就男子,足见她对男子用心之专。

师:这正说明女子在热恋中,看男子什么都是好的,即使是暴躁的性格,无理的发怒,又何尝不会误解为男子的热切焦急,何尝不会感到甜蜜爱意。这几句诗中,女子“耽”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生6:多情温婉,迁就男子。

师:非常棒!继续找。

生7:“泣涕涟涟”“载笑载言”,既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也写出了她见到男子时的欢喜。

师:登高望远,恋爱中的女人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是何等热切,在爱情面前,既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煎熬,又有“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的痴情,更有身陷情网、难以自拔的坚守。

生8:“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也能看出女子的热情和焦急,很着急要嫁给对方。

师:是的。催促婚事本应是男子,到这里却是女子着急了:既然占卜算卦都很顺吉,那为什么还不“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呢?女子对婚姻抱有怎样的热切憧憬啊。然而,这种主被动的易位,已经为女子被弃的命运埋下了种子。当然我们也能够看出女子的热情主动和单纯草率。

师:杜拉斯曾说“迷恋是一种吞食! ”想象中的美好很容易被现实的残酷击碎,面对被弃的现实,女子能“静思”“自悼”。那么整首诗中女子的“自悼”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生9:“其叶沃若”“其黄而陨”。写桑叶从“沃若”到“黄陨”的变化,实则写出了女子容颜与爱情的变化。

师: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婚前热恋中的人恰如沃若的桑叶,鲜艳润泽而甜蜜美好。然

而,桑葚虽好,多吃无益,正如爱情,虽然美妙,却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年岁逝去,女子亦失去了娇颜,更失去了男子对自己的爱恋。可见,这两句是女子在“悼”青春逝去,年老色衰。

生10:“三岁食贫”“靡室劳矣”,可以看出男子家境一般,女子出嫁后仍然辛劳地持家。但最终没有换来好的结果,所以“自悼”。

师:女子辛苦地操持家务,忍受着清贫的生活。在生活的压力下,心力交瘁,未老先衰,容颜不再。为氓之妇,辛勤劳作,起早贪黑,这是女子的第二重“自悼”:忍受清贫,任劳任怨。下面大家继续寻找“自悼”的表现。

生11:“女也不爽”“至于暴矣”。女子行为始终没有差错,但男子对她施以家暴,她已无法忍受。

师:女子在婚后的生活中,恪守女德,行为毫无差失,但面对已经变心的丈夫,忍气吞声,直至被弃。虽然忠贞不渝,但处境苦楚。真可谓不得不“悼”。

生12:“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女子的兄弟们不了解她的处境,甚至讥笑她。

师:为什么会有“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生13:她的兄弟们不知道她的处境,是因为女子主动提出和男子结合的;另外我觉得他们家庭中也许有隔阂。

生14:女子能理解男子的做法,古代女子出嫁被休,是会遭人耻笑的。

生15:女子没有地位,他们对女子的行为不理解。

师:“女子能理解男子的做法”这种说法欠妥。其实这里正是“自悼”:悲羞而归,家人不解。同学们,农耕社会,女子没有足够的生存能量,无法像现代女性一样从事自己的事业。她们所能依靠的只有男人,失去男人,就等于失去了停靠的港湾。被弃归家,本应获得家人的安慰与呵护,然而这个女子可能与氓私定终身,之后又“乘彼垝垣”苦苦相望,这些与《五礼通考》所载“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必须遵从‘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不合,此时归来,就遭到兄弟们的嘲笑。为何会“悲羞归不得”呢?在当时的社会,女子嫁人,一般应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孟子·滕文公》有云:“不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lr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