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填空

更新时间:2023-11-27 13: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填空

一、

1、现代金融体系是以(1)、信用、汇率、(2)和(3)为基本要素,以(4)和(5)为运作载体,以(6)为机制,以(7)为保障,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

2.居民是最主要的金融盈余部门,居民盈余最主要的使用方式是(8)与,2(9),居民赤字的弥补方式是(10)与(11)。

3.发行政府债券是财政最常用、最普遍的筹措资金方式,政府债券称为(12);政府也会进行投资,一国政府利用外汇储备资产建立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以提升本国经济和居民福利的投资机构者被称为(13)。 4.在开放经济活动中,(14)是指清偿国际债权和债务的货币收付行为,(15)是指金融机构对进口商或者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者信用便利,(16)是指国际借贷关系。

5、(17)是指整个金融体系的总规模,现代金融体系是一个高风险的组织体系,需要政府的适度调控和合理的监管。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或手段是中央银行的(18),它是中央银行动用其政策工具,调控金融活动进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各项措施的总称。(19)是指政府指定中央银行或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促使其稳定运营,以减少(20) 二、

1.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一般来说,币材应同时具备以下特质:一是(1),这样就可以用少量的货币完成大量的交易;二是(2),且分割后不影响其价值,以便实现价值量不等的商品交易;三是(3),指币材经久耐用,不会因时间长久而变质或长期保存而减少价值,满足频繁换手交易和保存购买力的需要;四是(4),以利于货币在较大区域内充当交换媒介。

2.从货币产生至今,货币形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币材演变的角度看,货币形式从早期的商品货币发展到现在的(5),(6)是货币产生初期采用的货币形式,金属货币的天然属性使其在很长时期内成为重要的货币形式,(7)和(8)的出现,克服了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陷,成为现在的货币形式。 3.货币的职能包括交换媒介和资产职能两种。交换媒介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易中作为(9)、(10)和(11),从而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便利商品交换的职能。货币的资产职能是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12)的一种手段。其中,(13)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4.各国都是以(14)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标准。目前,中国将货币划分为M0、M1、M2三个层次。其中,M0为(15)。M1,即货币,等于M0加上(16);M2等于M1加上(17)。

5.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18),(19),(20)。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21)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22)的演变过程。 三、

1.借贷活动自产生以来一直采取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1),一种是(2)。前者是以实物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后者是以货币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3)逐渐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2.高利贷是以(4)为基本特征的借贷活动。自然经济条件下(5)、(6)、高偿还风险和信用维系成本是高利贷者索取高利率的根本原因。而最终真正动摇高利贷垄断地位的,则是(7)确立以及(8)的建立。 3.(9)是指在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卖方以商品形式向买方提供的信用。(10)是这种信用中最为典型的形式,作为在工商企业间经常采用的一种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它在促进商品销售和生产方面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种信用形式实际上包含着两种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11)与(12)。这种信用形式的局限性在于在(13)、(14)和(15)上存在局限。

4.商业票据是在商业信用中被广泛使用的表明买卖双方(16)关系的凭证。商业票据主要分为(17)和(18)两种。商业票据可以经债权人(19)后转让流通,从而使其具有了(20)和(21)的职能。在这一意义上,

商业票据在背书转让的过程中,事实上发挥着货币的职能。

5.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22)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在(23)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24)的范畴,银行在其中扮演着(25)的角色。

6.(26)是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用于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27),即以延期付款的方式进行销售,到期后一次付清货款,属于短期信用;二是(28),多用于购买房屋、汽车或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属中长期消费信用;三是(29),即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发放的贷款,属于长期消费信用,按照接受贷款的对象不同,又可以区分为(30)和(31)两种方式。

7.根据征信数据库的形成、使用过程,征信系统分为以下五个子系统:(32)、(33)、信用评估系统、(34)和(35)。 四、

1.现代经济学将利息看作投资者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取的补偿或报酬,这种补偿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对放弃投资于(1)的补偿和对(2)的补偿。前者的补偿一般用(3)表示,后者的补偿用(4)表示,即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等于(5)与(6)之和。

2.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其主要作用在于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即各种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7)与(8)的对比计算出它相当于多大金额的资本。

3.对于任何持有证券的投资者而言,其收益率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每年的利息收入与证券购买价格的比率,我们通常称其为(9)。其二,是由于证券价格变动所导致的收益或损失,我们称之为(10)。 4.(11)是衡量债券投资收益最常用的指标。在投资者购买债券并持有到期的前提下,(12)、(13)的现值之和等于债券的(14)的贴现率。

5.根据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利息率在(15)与(16)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一是(17);二是(18);此外(19)也有较大的作用。

6.NPV等于所有现在和未来的(20)与现在和未来的(21)的差。如果一个投资项目的NPV是正数,就(22),如果是负数,则(23)。

7.根据在借贷期间内利率能否调整,可以将利率分为(24)和(25)。 五、

1.现代经济学将利息看作投资者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取的补偿或报酬,这种补偿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对放弃投资于(1)的补偿和对(2)的补偿。前者的补偿一般用(3)表示,后者的补偿用(4)表示,即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等于(5)与(6)之和。

2.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其主要作用在于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即各种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7)与(8)的对比计算出它相当于多大金额的资本。

3.对于任何持有证券的投资者而言,其收益率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每年的利息收入与证券购买价格的比率,我们通常称其为(9)。其二,是由于证券价格变动所导致的收益或损失,我们称之为(10)。 4.(11)是衡量债券投资收益最常用的指标。在投资者购买债券并持有到期的前提下,(12)、(13)的现值之和等于债券的(14)的贴现率。

5.根据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利息率在(15)与(16)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一是(17);二是(18);此外(19)也有较大的作用。

6.NPV等于所有现在和未来的(20)与现在和未来的(21)的差。如果一个投资项目的NPV是正数,就(22),如果是负数,则(23)。

7.根据在借贷期间内利率能否调整,可以将利率分为(24)和(25)

六、

1.非系统风险是(1),也称个别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2)。

2.金融资产的风险归纳起来有:信用风险、(3)、市场风险、(4)、操作风险、法律风险、(5)。

3.金融资产投资组合选择,本质上是实现资产在(6)和(7)的有效配置。资本资产模型揭示:风险较高的组合资产,其风险溢价也(8),会(9)的预期收益率。

4.证券的内在价值,也称证券的理论价值,是证券(10),取决于(11)与(12)。计算证券的内在价值,一般采用(13)方法。

5.市盈率是反映股票市场价格高低的一个相对指标,亦称本益比,是(14)与(15)的比率。市净率是(16)与(17)的比率。

6.有效市场假说把有效市场分为(18)、(19)、(20)。 7.金融工具一般具有(21)、(22)、(23)、(24)四个特征。 七、

1.历史的考察和逻辑的分析都表明,(1)的需求,是形成金融市场的基础。

2.金融市场上的(2)通过购买并持有各种金融工具拥有相应金额的债权或所有权;而(3)通过发行或卖出各种金融工具承担着相应金额的债务或责任。

3.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五家交易所分别是纽约交易所集团、(4)、(5)股票市场、泛欧交易所和(6)。 4.股票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购买股票获得收益的行为。股票投资的收益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是持有股票,等待企业进行(7);二是在二级市场以低吸高抛的方式获得股票的(8)。股票投资具有(9)收益、(10)风险的特点,比较适合激进的、风险(11)型投资者。

5.短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下的资本的跨境流动。可分为(12)、套利性资本流动、(13)以及(14)等。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多样化,(15)在政治动荡、经济恶化、国际收支失衡或货币贬值等情况下会发生大量的资本外逃,而(16)是投资者利用国际市场上金融资产或商品价格的波动进行高抛低吸而形成的,近年来其规模越来越大,成为短期资本流动的主体。

6.短期套利性资本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强,流动方向一般是从利率(17)的国家和地区流向利率(18)的国家和地区。

7.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则主要以深化金融对其他经济活动的渗透程度为特征。这个特征通过一系列(19)表现出来。

8.按照交易对象来划分,保险市场可分为(20)和(21);按照交易地域来划分,保险市场可分为(22)和(23);按照交易主体来划分,保险市场可分为(24)以及(25)。 八、

1、如果一家银行预期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引起市场利率的上升,则该银行持有的短期货币市场工具的市场价值将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1)。为了规避风险,该银行可以选择暂时(2)短期货币市场证券,在不久之后再以更(3)的价格将证券(4)。

2、如果中央银行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的超额准备金(5),同业拆借市场上的资金供给相应(6),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随之(7)。

3、实质上,回购协议是以(8)为质押品而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

4、证券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是回购协议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它们既可以用所持有的证券作为担保来获得低成本的(9),也可以通过对市场利率的预期进行回购与逆回购的投资组合来(10)。

5、(11)是一种市场化的无风险利率,被广泛用作各种利率型金融工具的定价标准,是名副其实的市场利率的风向标。

6、在同业拆借市场的不断发展中,由于其交易期限的(12)、市场的(13)、资金的(14),该市场又成为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短期资产组合管理的场所。 九、

1.(1)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融通交易活动的场所,又称长期资金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两大部分:一是(2),另一个是(3),包括中(4)和(5);狭义的资本市场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有价证券的市场,也称(6)。

2.证券发行市场是发行人向投资者出售证券的市场。由于证券是在发行市场上首次作为商品进入资本市场的,因此,证券发行市场又被称为(7)。证券发行市场与证券流通市场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证券市场。证券流通市场的参与人除了买卖双方的投资者外,中介人非常活跃。这些中介人主要有(8)、(9)和(10),他们各有不同的使命,在二级市场的交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11)是指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有组织的交易;(12)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的交易,目前主要有(13)和(14)两种方式。

4.(15)是通过分析证券市场的市场行为,对市场未来的价格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研究活动。技术分析是一系列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就是预测市场价格未来的趋势。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三大假设,即:(16);(17),并保持趋势;(18)。 十、

1.(1)是指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其基本特征包括(2)、(3)、(4)、(5)。衍生金融工具按标的产品工具进行分类,可分为:(6)、(7)、(8)。

2.在过去的30年中,衍生产品市场的迅猛发展成为金融市场最令人鼓舞的进展之一。期货、远期、期权和互换合约都是金融市场很成功的创新。在市场上有三类投资者:(9)、(10)和(11)。在许多情形下,对冲者和投机者发现交易衍生产品比交易资产本身更为方便。在众多衍生产品中,(12)和(13)是在将来某一时刻以某一价格买入或卖出一项特定资产的合约。期货合约在(14),远期合约在(15)。期权有两种类型,其中,(16)的持有者有权在将来某一约定时间以某一价格买入某种资产,(17)的持有者有权在将来某一约定的时间以某一约定的价格卖出某种资产。期权在交易所市场以及场外市场均有交易。市场上两种最为常见的互换合约分别是(18)和(19)。在利率互换中,本金不进行互换;在货币互换中,合约开始时,收入(20),合约结束时,收入(21)。 十一、

1.金融机构是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它通常以(1)为运营资本,通过(2)、发行各种证券、接受他人的财产委托等形式形成资金来源,而后通过(3)、(4)等形式运营资金,并且在向社会提供各种(5)和(6)的过程中取得收益。

2.金融机构的发展有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型两种路径。早期的金融机构发展基本属于(7)的。历史的考察表明,早期金融机构是在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如中世纪的货币兑换商。逻辑的分析揭示出,金融机构产生的原因在于(8),主要有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中的支付需求、社会经济活动中的(9)和(10)、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风险转移与管理需求、经济和金融活动扩大过程中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等。

3.按照金融机构(11)可以划分为存款性金融公司和非存款性金融公司。(12)是不吸收存款、而以发行金融工具或签订契约等方式获得资金来源,通过特定的方式运营这些资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可以划分为:(13)和(14)。按照金融机构的(15)可以划分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地理范围可以划分为:(16)和(17)。 4.(18)和(19)是金融机构最基本的功能。

5.(20)有三个层次:一是指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分离,金融机构不能经营非金融业务。二是金融业中分

离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子行业。三是进一步分离银行、证券和保险各子行业的内部业务。实行这种方式的金融制度被称作(21)。

6.世界银行又称(22),是1945年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成立的联合国专属金融机构,于(23)6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24)。世界银行集团由世界银行、(25)、国际金融公司、国际投资争端处理中心、(26)五个机构构成。

7.从事金融业务的金融管理机构又叫(27) 十二、

1.存款类金融机构是接受个人和机构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其共同的特征是以(1)为主要负债,以(2)为主要资产,以(3)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因为商业银行是最早产生的、最具存款类金融机构特点的机构,所以也有人将此类机构称为(4)。

2.按照(5),可以将存款类金融机构分为管理性、商业性和政策性三类。其中,(6)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指商业银行、信贷协会、专业银行、信用社等,它们主要通过对个人和企业的存贷业务实现盈利,其业务活动的目标是企业价值的实现。(7)存款类金融机构是指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存贷业务展开对经济、金融运行的调控与管理,其业务活动的目标不是盈利而是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政策性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指(8),它有自己专门的业务范围,与政府政策意图密切相关,虽也办理存贷业务,但更多的是为了落实政策而非谋求盈利。

3.追溯历史,银行业最早的发源地是(9)。早在1272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已出现一个巴尔迪银行,1310年又出现佩鲁齐银行,比较著名的银行是1580年设立的(10)。早期银行放款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随着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工业革命的兴起迫切需要能以合理的贷款利率和主要对工商企业服务的现代商业银行。其形成的途径大体有两条:一是(11);二是(12)。169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其一成立就宣布以较低的利率向工商企业提供贷款和服务,适应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要求,它也因此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鼻祖。

4,银行资本按其来源可分两类:一是(14),包括普通股、不可收回的优先股、资本盈余、留存收益、可转换的资本债券、各种补偿准备金等所有者权益。这些是银行真正意义上的自有资金。因此,它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直接影响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二是(15),包括未公开的准备金、资产重估准备金、呆账准备和长期次级债等。依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16),其中,核心资本不能低于(17)。

5.政策性银行是由(18)发起或建立的,具有(19)的业务领域和对象,一般不参与同商业银行的竞争。 6.合作金融机构的运作特点包括(20)。 十三、

1.投资类金融机构是为企业和个人在证券市场上提供(1)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2)或证券公司、(3)。投资类金融机构多作为直接融资(4),开拓(5),通过各种证券、票据等债权、产权凭证,将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起来,有利于全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与运转。

2.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共同特点是在负债上不以(6)为主要资金来源;在资产上不以(7)为主要运用方式;在服务性业务上不提供(8)业务。因此,他们的经营活动不直接参与(9)的创造过程,对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的影响相对(10)。

3.保障类金融机构是运用(11)技术为投保人或投保人指定的受益人提供某类风险保障的金融机构。这类机构是金融机构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类,主要包括各类(12)和(13)。保障类金融机构一方面能够(14)、(15)、降低个体损失、提供经济保障;另一方面可以融通(16)、促进资本形成。

4.投资基金是指以(17)为专门经营对象,以(18)为根本目的,把具有(19)的众多投资者资金集中起来,实行(20),通过(21)将资金分散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等金融工具,投资者按(22)分享收益、承担

风险。

5.证券公司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23)、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购并、促进(24)和规模经济形成、(25)等作用。作为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者相互结合的中介,证券公司以最低成本实现资金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经济增长注入资本,为经济结构调整(26)。

6.契约型投资基金又称(27)型投资基金,是根据一定的(28),由基金发起人和基金管理人、(29)订立基金契约而组建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依据法律、法规和基金契约负责基金的经营和管理操作。基金托管人负责(30),执行管理人的有关指令,办理基金名下的资金往来。投资者通过购买基金单位、享有基金投资收益。

7.保障类金融机构集合具有(31)的众人,依据(32)合理计算(33),以收取(34)的方式集中并运用巨额的社会保险基金,对(35)出险者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

8.根据保险的基本业务可以划分为(36)、财产保险公司、(37);依据不同保险经营方式可以划分为(38)、(39)、机构承保等。

9.社会保障具有保障、(40)及(41)三项最重要的功能。 十四、

1、中央银行是国家授权负责制定和实施(1)以调控(2),监督管理(3)以维护金融运行和(4)、服务于(5)和整个金融体系并代表国家开展金融交往与合作的(6)。 2.中央银行大致有(7)、(8)、复合式和(9)等四种。

3.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国内只设一家(10)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11),(12)隶属。 4.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通过(13),集中垄断(14),向社会提供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并保证(15)的正常运行,维护(16)。

5.中央银行是(17)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充当一国(地区)金融体系的(18),为(19)及其它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20),并(21)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业务活动的职能。

6.中央银行是(22)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作为(23)的一个部门,由政3府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对(24)进行调控,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事务,并为政府提供融资、(25)等服务。

7.中央银行首先是(26)机构,有其业务活动,主要体现在其(27)上。但中央银行又是(28)的银行机构,其职能都要通过(29)来履行。因此,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30)业务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8.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商业银行提供(31)、再贷款,向社会收购(32),或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如政府债券、央行票据等)等方式,将货币发行出去;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减少或回收再贴现、再贷款资金,或减少黄金外汇收购,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等方式回笼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形成(33),反之,则为(34)。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其提供(35)的主要构成部分。

9.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发行的管理,在技术上主要是通过(36)和(37)的管理来实现的。发行基金是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的(38)的货币。

10.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发行与流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39)的编制、发行基金的(40)管理、反假币及(41)管理和人民币(42)管理等方面。

11.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即其(43),主要包括贴现与放款业务、(44)、黄金外汇储备业务和其他资产业务。 12.中央银行的贴现及放款业务,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45)的再贴现和再贷款,对政府的各种贷款和对国外政府、金融机构的贷款等业务。其中,中央银行以(46)方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保证,既是履行“(47)”职能的具体手段,也是其提供(48)的重要渠道。

13.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49)和参与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的(50)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51)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

正常运行的业务。

14.中央银行的大额实时全额支付系统实行(52)处理支付指令,(53)清算资金,旨在为各银行和广大企事业单位以及金融市场提供(54)、安全、可靠的支付清算服务。通常,大额实时全额支付系统每笔资金转帐数额都很(55),业务笔数大大(56)小额清算系统,但支付金额占各国支付业务总量的绝大部分,因此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是一国支付清算体系中的(57)。

15.中央银行的全部业务活动都是为其(58)服务的,是其行使特定职权的必要手段,因此,其业务活动原则必须服从于履行职责的需要。在具体的业务4经营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奉行(59)、(60)、主动性、(61)四个原则。

16.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6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63)的关系上。 十五、

1、凯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及货币通论》中提出人类对于货币需求的动机分别为(1)动机、(2)动机和(3)动机。

2.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4),用公式表示为MV=PT,其含义是通货存量(M)乘以(5)等于物价水平(P)乘以(6)。

3.开创微观货币需求分析先河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其学生庇古。20世纪20年代,他们创立了(7),用数学方程式表示为:(8),这又被称作“剑桥方程式”。

4.弗里德曼认为,对人们货币需求问题的分析,可借助于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进行。一般消费者在对诸多商品进行选择时,必然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9);二是收入或财富水平,而关于财富,弗里德曼又将它分为(10)和(11);三是(12)。

5.现阶段决定与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物价水平、(13)、(14)以及信用发展状况等其他因素。 十六、

1.货币供应量主要包括(1)和(2)两个部分,其中(3)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4)则是由商业银行创造的,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2.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这一改革措施既标志着(5)二级银行体制的正式建立,也标志着(6)的双层货币供给机制开始形成。

3.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通常由(7)、(8)以及(9)三部分构成。 4.货币乘数是(10)相对于(11)的比率,主要由(12)和(13)两个因素决定。

5.(14)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央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15)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央行进行有效的控制。

6.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16)、金融机构存款、政府存款、(17)、国外负债等项目,其中,(18)和(19)构成了基础货币。 十七、

1.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包括:(1)、(2)、(3)、(4)和(5)。

2.1995年颁布实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6)。

3.(7)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它具备两个主要的特征:(8)和(9)。

4.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取要兼备如下基本要求:(10)、(11)、(12)和(13)。

5.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4)、证券市场信用控制、(15)、优惠利率和(16)。 6.货币政策时滞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17),其中内部时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称为(18)和(19)。

金融监管体制是由一系列(1)和(2)组成的体系。按监管机构的设立划分,分为(3)和(4)。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又可分为(5)和(6)。按金融监管权力的分配结构和层次,可分为(7)、(8)、(9)三类模式。金融监管体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0)、(11)、(12)。 十八、

1.从根本上讲,金融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1)_发展由(2)__发展来决定,金融在其整体经济的关系中一直居于(3)地位,它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4)产业,其基本功能是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5)需求和(6)需求。

2.金融压制理论以经济学家(7)和(8)的研究为代表。他们认为,当代的大多数(9)国家都存在着金融压制的状况,金融压制加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10)的业务活动,束缚了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降低了(11)并阻滞其向社会投资的顺利转化,资金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低下,最终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消极的反馈作用加剧了金融业的落后状态。因此,解除金融压制是(12)国家繁荣金融、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le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