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资料(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更新时间:2023-10-24 08:07: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铃薯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在全球广为种植。在北美和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马铃薯加工产业链长,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被高度重视,在品质改良和脱毒种薯生产方面处于世界先进行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食品结构都发生了改变,马铃薯在亚洲特别是我国呈逐年扩大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种薯质量的制约,在亚洲特别是我国的单产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盟和北美各国。寻甸县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20万亩左右,总产水平在40万吨左右,产值2亿多元,是寻甸县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寻甸贫困高寒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研究马铃薯种薯繁殖和高产栽培技术,对提升寻甸马铃薯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马铃薯的生物学特征特性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生产上一般以无性繁殖为主,但也能利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育种上利用杂交种子或天然结出的种子进行品种选育,性状分离小的种子还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因此了解马铃薯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形态特征

1

一、根

马铃薯根的形态依繁殖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用块茎繁殖所产生的根,均为不定根、没有主、侧根之分,称为须根系。马铃薯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30厘米左右范围,一般不超过70厘米。根须的数量、分枝多少、入土深度和分布的幅度等,因品种而异,并受栽培条件影响。早熟品种根系生长较弱,入土较浅,在数量和分布范围上都不及晚熟品种;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水分适宜的土壤环境,都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及时中耕培土、增加培土厚度、增施磷肥等措施,都可以促进根系的发育,特别是有利于匍匐茎的形成和生长。所以种植马铃薯时要根据品种的熟性和根系的分布情况来确定株距和行距,才能获得高产。

用种子繁殖所产生的根,有主根和侧根之分,称为直根系。根的分枝随植株的生长而增多,根系呈圆锥形深入土中。若生长条件好,实生苗的根系也很发达,有的地方实生苗其当年单株产量可达1千克左右,这与实生苗形成的强大根系是分不开的。

二、茎

马铃薯的茎包括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他们虽然起源于同一组织器官,但其形态和功能是各不相同的。

1、地上茎

种植的马铃薯块茎发芽生长后,在地面上着生枝叶的茎为地上茎。茎在生长初期是直立的,后期因品种不同呈直立、半直立和匍匐状态。茎具有支撑枝叶、运输养分、水分及光合作用的性能。

2、地下茎

马铃薯的地下茎就是主茎地下结薯部位。地下茎的长度因播种深度和生育期培土厚度而异,一般在10厘米左右,当播种深度和培土厚度增加时,长度随之增加。地下茎的节间较短,在节的部位生出匍匐茎,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

3、匍匐茎

马铃薯的匍匐茎是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的,是形成块茎的器官。匍匐茎一般为白色,因品种不同也有呈红紫色的。匍匐茎发生后,在地下略呈水平方向生长,其顶端呈钥匙形的弯曲状,生长点向着弯曲的内侧,在匍匐茎伸长时,对生长点有保护作用。一般早熟品种匍匐茎较短,约3—10厘米,晚熟品种较长,有的达10厘米以上。分枝越多,结薯越多,但薯越小,故在选择品种时,要选匍匐茎分枝不太多,且不太长的品种。

4、块茎

马铃薯块茎既是经济产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是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它由匍匐茎顶端膨大,积累大量的养分而成。块茎上有月牙形的突起(芽眉),它是退化

2

了的复叶的叶柄痕迹。芽眉里侧表面向内凹陷成为芽眼,

芽眼过深是一种不良性状。每个芽眼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未伸长的芽,中央较突出的为主芽,其余为副芽。萌发时,首先是主芽萌发,只有当主芽萌发的幼茎因不良条件而折断或死亡时,副芽才萌发生长。芽眼在块茎上密集的一端为顶部,顶部芽具有顶端优势。故需要切块繁殖时只能纵切。生产上对块茎的要求除高产外,还希望形状好,芽眼浅,表皮光滑,色泽好。块茎形状最好是卵圆型,顶部、脐部不陷,芽眼少而平,既有利于加工去皮,又便于食用时清洗,这样的品种才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三、叶

马铃薯的叶片为奇数羽状复叶。用马铃薯块茎繁殖的马铃薯初生叶为单叶或不完全叶,第一叶为单叶,第2片到第5片均为不完全复叶,一般从第5片或第6片开始为该品种固有的奇数羽状复叶。用种子繁殖时,在发芽时首先生出两片对生的子叶,然后陆续出现3—6片互生的单叶,从第4片真叶开始形成不完全复叶,第6—9片真叶开始形成该品种的正常复叶。复叶的顶小叶形状和侧生小叶的对数等性状通常比较稳定,是鉴别品种的依据之一。

四、花

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率仅为5%左右,

花序为分枝型的聚伞花序。

五、果实与种子

果实为浆果,呈圆形或椭圆形,从受精到成熟需30—40天,每果实含种子100—300粒,种子千粒重为0.4—0.6克,新鲜种子的休眠期较长,隔年种子才有较高的发芽率。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块茎的休眠

新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即使给以适宜的条件也不能发芽,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发芽,这种现象叫做“休眠”,这段停止发芽的时间叫做“休眠期”。块茎的休眠期在块茎形成后就开始了,而且幼嫩块茎的休眠期比完全成熟块茎的休眠期长,在试管中生产的微型薯休眠期更长。休眠期短的品种,块茎收获后1—2个月即可发芽,休眠期长的品种需3个月以上才能萌发。贮藏温度在1—4℃时,块茎保持休眠状态不能发芽(此为马铃薯低温贮藏的依据),若温度升至20℃时,可缩短休眠期。

二、植株的生长发育

马铃薯块茎芽萌发后,在芽的基部出现根原基,从

3

根原基伸出白根。出苗初期,地上部分生长缓慢,而根系发育非常迅速。幼苗出土后10天左右,匍匐茎开始从植株基部自上而下陆续长出,一般在出苗后20天左右,地下各节的匍匐茎都能长出,并开始横向生长。出苗后1个月左右,植株开始现蕾,此时匍匐茎顶端开始膨大并形成小块茎。

三、马铃薯块茎的膨大与产量

马铃薯块茎形成后,即开始生长和膨大,块茎重量不断增长,直至茎叶枯黄为止。块茎生长过程中其重量增长速度呈现“慢—快—慢”的规律,在植株进入盛花期(开花后15—30天),此期间增重速率最高,此时期是决定产量最关键的时期。

第三节 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一、温度

马铃薯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长期间以昼夜平均温度17—21℃为最适。温度对马铃薯各器官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

1、块茎开始萌发的最低温度为4—5℃,在12—18℃下芽的生长快而粗壮,初生根发生早、数量多、扩展速度快,为萌芽至出土最佳温度。

2、茎叶生长的最低温度为7℃,茎叶生长最适温度

为18℃,若日均温超过24℃,将影响茎叶生长,呼吸作用增强,茎基部叶片萎黄脱落,若到29℃以上,则植株呼吸过强,茎叶停止生长,匍匐茎不断伸长,延迟结薯或不能结薯,甚至匍匐茎伸出地面,变成地上茎。叶生长及增重最适温度12—14℃。

3、块茎形成膨大的适宜温度为14—22℃,最适温度为16—18℃。生长期间,日较差大,有利于块茎膨大,特别是在结薯期间夜间温度较低,还可以减轻马铃薯退化程度和降低退化率。

二、光照

每天日照12—13小时,植株虽然比较矮小,但块茎形成早,同化作用高,同化物向块茎的输送速度快,块茎产量高。一般早熟品种对日照长度的反应不敏感,在较长日照条件下能够结薯;晚熟品种则必须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形成块茎。

三、水分

在整个生长期中,土壤湿度以田间持水量60%——80%最适宜。现蕾开花阶段,要求土壤水分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为宜。盛花期后,结薯层内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即可。随块茎的逐渐成熟,土壤水分应逐渐减少,否则易造成块茎腐烂。

四、土壤

马铃薯以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排水和通气良好,

4

并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最为适合。马铃薯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以PH值为5.5—6.5之间为最宜,种在碱性土壤上易发生疮痂病,土壤含盐量到0.01%时,植株表现敏感。

五、营养

氮素对加快根、茎、叶生长和提高块茎产量有重要作用。氮素充足,可促进茎叶生长,增加叶面积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氮素过多,则造成植株徒长,产量降低,氮素不足则植株矮小,过早衰落,产量和品质下降。

磷素能促进根系发育,同时还有促进早熟,增进块茎品质和提高耐贮性的作用。缺乏磷素养分时块茎内部常产生褐色锈斑并随缺磷程度的增加,锈斑相应地扩大,严重影响品质。

钾素是马铃薯重要的营养元素,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促进光合作用和淀粉形成的作用,钾肥往往使成熟期有所延长,但块茎大,产量高。

马铃薯对三要素的要求,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每生产1吨块茎约需吸收氮素5—6千克,磷素1—3千克,钾素12—13千克。不同养分的吸收时期长短也不相同,氮素的吸收期为100天,磷素为110天,钾素为80天,马铃薯对钾素的吸收是最快的。

第三章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繁育技术

马铃薯在生产过程中极易感染病毒,当条件适合时,病毒就会在植株内增殖、转运和积累到块茎中。这样世代传递,病毒危害逐年加重,最终使块茎失去利用价值。通过马铃薯脱毒处理和病毒检测及组织培养等先进技术,获得脱除病毒能够长期保持优良品种的生产潜力,生产无病毒基础种,并通过一定的良种繁育体系,源源不断地为生产提供优质种薯。根据脱毒种薯产生的程序和特点,脱毒种薯分为原原种、原种、一级种、二级种、三级种五类。用茎尖分生组织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获得的无病毒试管苗或试管微型薯及其在防虫网室栽培后结下的为原原种;用原原种在具备一定隔离条件的原种场种植生产的块茎为原种;用原种种植后产生的块茎为一级种;用一级种种植后产生的块茎为二级种;用二级种种植产生的块茎为三级种,供大面积生产使用。

第一节 马铃薯原原种繁育技术

马铃薯是以块茎繁殖为主的无性繁殖作物,极易受到病毒的侵染危害。病虫侵染引起马铃薯产量降低,种质退化,单一感染一种病毒可导致5%—50%的产量损失,但田间往往是多病虫复合侵染危害,最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90%以上的产量损失,严重威胁着马铃薯的生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脱毒马铃薯生产技术在全球推广应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产效果。我县也是如此,自从

5

推广脱毒马铃薯的种植以来,产量成倍增长,市场供不应求。

用脱毒试管苗繁殖脱毒种薯的主要途径通常是将试管苗直接定植在防虫网室或温室的土地上,或者花盆内,生产直径约2厘米以上的小暑,为原原种。这两种常用的方法,都有生长周期长的缺点,前者往往成活率低,后者虽能对盆土消毒,但不能进行批量生产。近年来主要采取网室脱毒马铃薯生产技术生产微型薯(直径0.5—1厘米)的办法来获得原原种。具体方法如下。

一、网室基质消毒

网室中的基质在栽(扦插)试管苗前2—3个月,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方法为:首先将基质在网室的栽植墒内摊平,用1%的福尔马林(甲醛)溶液泼浇,直到所有基质全部浇透为度,然后用地膜覆盖严实,覆盖时间为15—20天,让其有效成份(甲醛)充分作用于基质,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有效减少病原体数量。在此期间大棚所有通风设施全部关闭,使其少量甲醛挥发在棚内空间杀灭空气中以及附着在大棚膜上的病原体。盖膜15—20天后揭膜,打开大棚所有通风设施,让其充分挥发,减少甲醛在基质中的残留,有利于试管苗栽植(扦插)的成活。若上年病虫严重,可进行两次基质消毒。

二、试管苗移栽(扦插)前的准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lc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