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1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6:25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目录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1
高考语文
2014-02-03 1317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
3、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歌鉴赏】
一、人物形象———性格美。虽为抒情诗,但本诗选用了大量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细腻地塑造了一位受尽剥削和苦难的旧中国贫苦妇女的形象———大堰河,集中再现了劳动阶级固有的优秀品质,凸现了人物的性格美。
1.勤劳纯朴的崇高品德。大堰河一生都在不停地劳作:缝补、洗衣、煮饭、喂猪、抚养孩子,酷热的夏天到禾堂里晒粮,严寒的冬天到结冰的池塘里洗萝卜。她永远只是默默地含笑劳动,没有片刻的空闲和休憩,通身闪耀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精神的光辉。
2.宽厚善良的慈爱精神。她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一切苦难。虽遭地主的剥削和醉酒的丈夫的打骂,仍坚强地活着。为了生活,她用乳汁养育我来支持她的家。在紧张的劳动之余,还要为丈夫和儿子们补衣服、包伤口、捉虱子。她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我”要回家,她竟伤心地哭。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善良的心里只有爱和给予,她“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用巨大而深沉的爱哺育着“我”和她的儿女们。
3.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堰河是童养媳出身的贫苦妇女,被生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她的内心世界十分美丽丰富。她为了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她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挂在灶边的墙上。即使在梦里,梦见的也是乳儿“有了娇美的媳妇”,并亲切地叫她“婆婆”,多么崇高而善良的给予,她的内心世界是何等丰富,心灵之美自然地喷发出来,感人至深,动人肺腑。
二、审美情趣———悲剧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不是悲痛、悲哀、悲惨、悲观和死亡的同义语,它必须是美好事物的毁灭,从而使读者产生审美愉悦。大堰河的一生正是具有这种撼人心魄的悲剧美。她勤劳善良,宽厚仁慈,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我”,也养活了她的家,一年到头不停地劳作,她奉献了她可以奉献的一切。可是,她仍要遭受剥削和打骂,忍受别人难以忍受的苦痛,最后竟“带着诉不尽的奴隶的凄苦”悲惨地死去,死后她的坟头也十分荒凉。美好的人物竟这样被毁灭了,她的毁灭使人产生怜悯和悲愤,激起我们对毁灭她的那个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愤怒。从而使我们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拓广心灵空间,使心智得到净化和升华,读来虽令人悲苦但很亢奋,哀凄却不悲观,这正是本诗的悲剧美收到的艺术效果。
三、借鉴艺术———色彩美。本诗大量运用了色彩的描写。如写怀念则写“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长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在乌黑的桌子上”;写自己的家庭“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写赞颂“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原是学画出身,曾在欧洲学过印象派画技。印象派主要借助色彩的调配,光线的明暗对比来表达感情,突出主题。我国二三十年代就曾有一批诗人借鉴印象派画技来写诗歌,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生气,拓广了诗歌的表现技巧。如戴望舒的《雨巷》利用色彩来宣泄感情:“我是想逢着丁香一般的姑娘\她有着丁香一般的颜色\丁香一般的芬芳\丁香一般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些色彩耀人眼目,调动了人的多种感觉器官,以达到突出主题、抒发情感的目的。本诗以黑色描写大堰河的脸颜,意在突出她的厚道纯朴;以“金色”、“红漆色”形容自家的家具,以突出地主家庭的奢华;用“紫色”形容灵魂,是为表现大堰河的高贵,生活的凄苦和对夫儿养子的热爱,这正是成功地借鉴了绘画艺术使然。
四、语言形态———修辞美。读罢本诗,令人哀凄与悲愤俱来,怀念与赞美共生,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究其原因,除诗人说真话,抒真情外,便是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1.排比———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本诗共12节,就有七节诗运用了排比。它们或是再现大堰河善良慈祥的音容笑貌,或是突出大堰河的勤恳耐劳,或是絮述她对“我”的亲昵爱抚,或是极写她死后的悲哀和凄凉,这种排比句式的运用,有如长江大河、高瀑急流,酣畅淋漓地倾泻了对保姆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赞美,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愤怒,激情磅礴,一泻千里。
2.对比———突出主旨,深化诗意。以两个家庭生活的对比,反映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以两个家庭对“我”亲疏的对比,表现自己鲜明的爱憎,用大堰河生时的勤劳和死后的凄凉对比,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恶,用她美好的梦境和悲惨的结局对比,抒发诗人的无比同情和悲愤??这正是要达到的目的。对比,使诗的意境更加深邃,再现了广阔的时代画面,极其深刻地表达了无比深广的同情、悲愤和怀念。
3.反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这是本诗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在多至九节诗里都运用了反复。他善于用诗节的第一句点明主旨,引领下文,诗节中间用排比句式铺叙大堰河的辛劳及对“我”的疼爱,倾诉她的悲惨遭遇和“我”对她的无限怀念,再在末尾句重复使用第一句。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就像海浪和潮汐一样渐渐蓄势,贮满感情,然后迅疾回扑,猛烈撞击读者的心扉,一唱三叹,回肠荡气,即使铁石心肠,也经受不住这回环往复的感情潮水的冲击,读罢使人潸然泪下。 【难点探究】
一、“她含着笑”
写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了”。诗人连用了六个“她含着笑”,写大堰河尽管从事的永远也干不完
的艰辛的劳作,但她却很快乐。因为她用她的付出,“养育她的家”;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全家都能过上好日子;有了这样的愿望,任何劳累、任何辛苦都值得。而且,做地主家的雇工,还能经常见到自己的乳儿,能够有听乳儿叫一声“妈”的幸福;而且,她对未来抱着希望,抱着憧憬,想像着乳儿在成人后,会报答她。
当然,如果撇开诗人创作的本初动机,从大堰河的“含着笑”中,我们也可能会联想到祥林嫂那在繁重的劳作中“反满足,口角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的定格。两相比较,“笑”的背后有很多令人咀嚼的东西。祥林嫂的“笑”其实是一种暂时摆脱了被卖的命运、暂时“做稳了奴隶”后的满足,她的笑带给读者的更多的是同情、是哀叹;大堰河的笑,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的一种辛酸、一份沉重,但更多的还是为她的勤劳、乐观、善良所感动。同样是“笑”,内中各异,根由还在于文本整体所营造的背景对读者所起的“暗示”作用。
二、“紫色的灵魂”
关于“紫色的灵魂”,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一是认为紫色是一种痛苦的、压抑的颜色,大堰河的一生尝遍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付出超负荷的体力忍受无边的奴役却依然贫穷,;她爱自己的乳儿,但却在梦未醒的时候“含泪地去了”。她的一生是痛苦的,所以“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紫色是一种高贵的颜色,大堰河勤劳、无私、爱心博大,像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乳儿,这伟大无私的母爱让诗人情不自禁地歌颂。“紫色的灵魂”就是高贵的灵魂。也有人说,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色,红色表示大堰河活着时非常有热情,像火一样,温暖他人,她是尊贵的,而蓝色表示她死后非常安详。
各种看法各有各的道理。如果本着“知人论世”与立足文本的原则,可以做“综合”如下:
艾青在他的诗作中善用颜色,他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等。紫色是一种冷色调,所以不能仅仅理解为高贵。从“痛苦”的角度去体会全诗,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的灵魂,由于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的折磨,那么,这个人的灵魂会因“痛苦”而“高贵”,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4、自嘲 【难点探究】
一、对题目《自嘲》的解释:
“自嘲”这样的题目是有它的来源的。《文选》里有一类叫“设论”,收了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这三篇题目里就有嘲和戏,第一篇《答客难》就是解嘲。这三篇都是解释客人的嘲笑自己,不是“自嘲”,同“自嘲”不同。但《汉书·东方朔传》里说:“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是东方朔假设一位客人来嘲自己,并不是真有客人在嘲戏自己,还是自己在嘲戏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
戏》,直到韩愈的《进学解》都一样,都是自己假设一个人来嘲自己,实际上是自己嘲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所以《文选》上称东方朔等三篇为“设论”,说明这位嘲自己的客人是假设的,即的自嘲。这类文章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嘲己,一部分是解答,实际上是自嘲自解,不过形式上作客嘲自解而己。
鲁迅的《自嘲》就是从这种“解嘲”的文章中变化来的,去掉它的形式上的客嘲自解,采取它实际上的自嘲自解,而称为“自嘲”。过去的“解嘲”,实际上分自嘲自解两部分,鲁迅的“自嘲”也分自嘲自解两部分。过去的“解嘲”,先假设客人向自己提出问题嘲戏自己,鲁迅的《自嘲》也先提出问题来嘲戏自己,如“运交华盖欲何求”,实际是提问句,交了华盖运还要求得什么呢?过去“解嘲”的文章都有嘲戏自己的话,象东方朔说的“唇腐齿落”,扬雄说的“官之拓落”,班固说的“纡体衡门”,韩愈说的“跋前疐后,动辄得咎”,“头童齿豁,竟死何裨”。鲁迅也有类似的“自嘲”,如“未敢翻身已碰头”,跟“纡体衡门”的怕碰头,和“跋前疐后,动辄得咎”相近;“破帽遮颜”写自己的形容,同“唇腐齿落”、“头童齿豁”写自己形容的也属一类。这是写自嘲的部分。过去的“解嘲”写到“解嘲”这部分往往自占身分,如东方朔说的“计同范蠡,忠合子胥”,扬雄说的“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凰”,自比风凰,班固说的“和氏之璧”,“旷千载而流光也”。鲁迅也有解嘲的话,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此《自嘲》有自嘲的部分,也不是每句都是自嘲。
当然,鲁迅的《自嘲》同前人的“解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不同。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分,主要是自我解嘲,对自己的不平不敢触及封建统治者,还有美化封建统治者的作用。鲁迅的《自嘲》,是革命的诗篇,是敢于刺向国民党反动派,是表明了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
二、“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表现鲁迅什么态度? 鲁迅在北京时,由于坚决支持女师大爱国学生与校方及其后台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勇于和顶头上司教育总长章士钊以及现代评论派陈源等人展开论战,受到打击、诬蔑、围攻,运交“华盖”,他曾把自己那是的杂文集干脆定名为《华盖集》。后来他到了南方,同样受到国民党新军阀的压迫,依旧四处碰壁。他的新杂文集定名为《华盖集续编》。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
三、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解:
“千夫”是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对峙一概横眉冷对。而“孺子”的本意首先当指他的孩子子婴,以及合子婴一样的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自讽自喻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四、尾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
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5、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哲理诗,一首充满诗情的哲理诗。 从艺术角度看,它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
诗中通过花卉树木的凋零,蝉蛾的蜕壳,歌声与歌曲以及青山等大量的意象,来表达对生命本真意义的思考。
诗人从三个方面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
一、 要顺从自然。叶该落时便落,花该凋零便凋零,不必守着残花败叶做太多的感伤。泰戈尔曾说过: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是一种幸福,死亡也是美的,只要顺其自然。
二、死亡是生命中的一环。在这里生与死不再对立,死亡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是生命之中最后的辉煌。生命本就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青年时代的狂乱与迷惘,在日渐长大后归于平静,如同蝉蜕从幼稚的躯体脱落。在无边的寂寞里如同等待退化的蚕一般忍耐,然后升华,洗却那个迷茫、脆弱的自我。人生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不断否定旧我获得新生,当这一环走完,再开始时,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消亡与永恒。歌声的停止不等于歌曲的消失。就像个人与宇宙的关系。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人生一代一代更迭,尽管最终消失了,但不能否认他们存在过。苏轼在《赤壁赋》中曾表达过相似的观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也是这个意思。
随季节变化草木枯萎,是顺其自然;蝉蛾脱壳成为新的生命形式,获得新生;而歌声消逝歌曲永存,青山不改,江河恒常,超越有限达到永恒。诗人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辉煌完成,有限与无限,死亡与新生,脱落与永恒,二者间的相撞形成的张力在“蜕化的蝉蛾”般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秘密循环中,诗人寻得了“舒开树身”的超越有限、超越死亡、超越生命的诗意。这是对死亡的通脱的理解,也是对人的本真存在的一种言说。 ※5、寻梦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歌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抒写到了极致。
起始句写到:“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艳的花来的。”“开出花来”,已经写出梦的美丽了,紧接着相似的一句中添加了“娇艳”一词,就更显出梦的绚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向往之情了。然后又总结梦的特点是“无价”、“珍宝”,这两个词让读者更体会到梦的可贵性、重要性。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寻找它。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这两句话意思上是递进的,“大海里”已是难寻的了,而且又是“大海的底里”,那就更难寻了,又加上“深藏”一词,可见要寻找一个梦是多么困难啊!所以寻找梦要付出巨大的艰辛:“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九”这个数字并非实指,只言岁月之久长;“冰山”“瀚海”又指道路之艰难了。即使找到了美梦又怎样呢?要真正实现这个梦,还得付出更大的努力,要精心爱护它:“在海水里养九年”,“在天水里养九年”,这样才能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在“暗夜里”,可见梦的来临又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只要付出心血,梦终究会来到渴望它的人的面前。当我们用一生去追寻、守候一个梦时,梦啊,它又带给我们多少的欣慰和满足。“鬓发斑斑”、“眼睛朦胧”又如何!“桃色”是一种非常艳丽与神秘的色彩,“桃色的梦”让人的心灵迷离荡漾,为之丢弃生命也在所不惜啊!如果在我们衰老时,如果有一个“开了花的梦”,有一个“开出娇妍的花的梦”,那么我们的人生已是最幸福的、最无憾的了。 再让我们看看诗人是怎样写这个美丽的梦的。
开篇写梦的美丽、珍贵,用了“开出花来,开出娇妍的花来”这样的句子;结尾又用了这样的句子,写梦实现时的绚丽多姿。美丽的句子回环往复,久久萦绕在人的心里,成为人们心中一个五彩斑斓的结,很难遗忘了。递进的句子又很有层次地渲染了要表达的意思。“开出花来,开出妖妍的花来”,像画家在画一幅妍丽的画,泼洒色彩时一层层的涂上去,色彩便一层层的浓丽起来。“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这句话中,又给人一种纵深感,一层层地潜下去,越来越深。这样简洁、反复的句子造成了波浪状的美感,让人赞叹。
色彩的运用使诗美不胜收。“青色的大海”使人想起波涛翻滚,波浪声声;“桃色的珠”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金色的贝”,绚丽夺目,令人珍爱;“鬓发斑斑”使人叹息。“金色的贝”从“青色的大海”里涌起,非常富有神话色彩;“桃色的珠”映着“鬓发斑斑”,使人叹息,同时有一种无限的幸福感升起。诗人如此用心的运用色彩,想见对美的追寻是非常刻意的。用字的精练,产生丰厚的内涵。全诗两百余字,却叙述了一个寻梦的过程。梦的美,寻梦的艰难,找到梦后的幸福感,已经非常完整、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四个“九”字的运用,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寻梦的艰难。“它有天上的云雨声”,“云雨声”一词写出了梦的飘渺、多彩。“放在你的怀里,放在你的枕边”,“放”是有声音的,是轻轻的、柔柔的,好象生怕弄破了、弄疼了梦。细细推敲一个一个的美词,深厚的意味就浓浓地涌上来了。──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人心底最深处的一种渴望,它与生俱来,永不熄灭。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它是方向,是一支火炬,指引着人前进。努力追寻它,追寻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就像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在前方,追到他之前,必定有剧烈的心跳,这种甜蜜的感觉,一生难忘。追到梦想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是一个幸运者,有多少的人一生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心灵中留下永久的伤痛;他又是一个努
力者,在努力耕耘的时候,充实的生活使他的心灵充满欢悦,整个人产生了一种美感。而能写出《寻梦者》这样诗歌的诗人,是能深深体会到梦的魅力的。对于他来说,捕捉、感受到人类心灵最深处的闪光点,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读本诗要抓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细读全诗,体会诗人怎样把他这一艺术构思转化为外在的形式特点: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一体;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然后,反复吟诵全诗,体味流动其间的诗情与诗绪:既是明朗的(表现了追求理想的执著),又是迷惘、感伤的(表现追求中的疲倦与苍老)。 6、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钥匙”。“钥匙”,无论从起表义还是隐义上来说,都是一个强烈的寻求关系的名词。当这个词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就会联想到“锁”。因此诗人说“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折旧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宏阔的期待视野;而钥匙则被置放在博大的语境中,并因这语境的压力而变形。这首诗的标题是很讲究的,需要我们在解读时放进“关系”。在第二节,诗人用了一个理性负荷最重的词“红色大街”,暗示给我们这首诗产生的大人文环境。经历过十年动乱的人,不难体会出“红色大街”的象征性内涵。这首诗里,这是唯一的带有理念性的语词,犹如一道强光洞彻全篇,规定了此诗较好地处理了现代诗中藏与露的辩证关系的结果。这样,我们就将遗失的钥匙与“红色大街”联系起来,整首诗的精神内核便豁然明朗了。
诗人用疯狂——失落——惆怅——焦虑——寻找的情感流程灌注到“钥匙”这一复现语象上,展示了生命内部的冲突。这样,我们感悟到的就不仅是一代人寻找灵魂归宿和忏悔过往行动的简单思想,而是一种“具体的抽象”的心灵图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红卫兵”那渐渐清醒的灵魂的模样,听到了他温热的鼻息和心音,触到了那枚锈斑仓然的苦难的“钥匙”!这种被直接感觉到的视象所涵括的意蕴,显然要比抽象的议论强烈得多。
这首诗在语言的运用上是漂亮的。诗人追求一种语势的舒缓和语境的简洁、隽永、明晰,这是为了造成独白式沉吟的效果。我们注意到,这首诗在短小的体制中,频繁地出现了十八个“我”。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第一人称的出现是不具有语法的意义的,如“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我想回家/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我要去约会/我向她举起这本书”,“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等。这里的“我”,成为一种纯粹的声音效果,控制了诗歌的速度,形成一种喃喃低语般的抚摸伤痛的语势,是那样撼动了我们的心,犹如一个人在极度痛苦的忏悔中所惯常使用的絮烦的语势那样。这种舒缓的语势与诗人的关系,不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而是二者的相互发现,或者说,它是和诗人的感情同时呈现的!语势的独特使用,是诗人对诗歌充分本体自觉的表现,声音在此就组织了意义,成为意义的重要部分。语境的简洁、隽永、透明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
此诗的情感态度,诗人是以一个单纯的“大孩子”的姿势进入诗歌的,这样一来,整首诗的背景被处理为简单的日常化情境,“大街”、“荒野”、“抽屉”、“画片”、“三叶草”等等,这更容易为不同层次的读者加入进去。比起那些采用意象撞击叠加时空错位玄思暗过渡的复杂诗歌背景的诗来,更具有一种透明的素朴的品质。而且,这种大孩子式的倾诉衷肠,还容易收到深致哀婉的共鸣——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那样。 【能力训练】
1.你认为“我”寻找的仅仅是“钥匙”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觉得诗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以这种独白沉吟的方式倾诉?试说明原因。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仅仅是寻找获得解放的钥匙,而是经历了被封闭、被束缚的年代之后,对“一切丢失”的意义、价值和精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不懈的追求。
2.“我”是一个曾经疯狂而迷失了自我的“红卫兵”,也是一个寻找灵魂归宿、生存意义和一切美好情感的青年。
3.(1)诗人是以一个单纯的大孩子的姿态进入诗歌的,整首诗歌的背景被处理得简单而且日常化,“大街”“荒野”“画片”“三叶草”等意象有一种透明的朴素的品质。
(2)这种“大孩子”式的倾诉,极富生活化,很容易引起共鸣,读来更深情,更亲切自然。 7、相信未来 【诗歌鉴赏】
诗的第l、2两节结构类似,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坚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第3节句式稍有改变,但就是这一微小的差异,却表达出诗人情绪的巨大变化,抒发了一种惊天动地的豪迈情怀,开拓出宏大壮阔的境界。诗人摆脱了前面两节中的灰色、冷峻的一面,尽量采用色彩明亮的、气象壮阔的语词,以此来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使诗人豪情万丈,“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诗人要用这样的巨手,“摇曳着曙光”, “摇曳着”“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在海天的大幕上,“用孩子的笔体”率真而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
以上三节可以看做是诗的第一个层次,每一节的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
第4至6节是诗的进一步推进,诗人说出了理由:“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作出公正的评价。 最后一节是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语段品味】
一、诗歌内容赏析:
第1节:第一小节四句,侧重表现的是生活的贫困,物质的匮乏。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体会】“蜘蛛网”“灰烬的余烟”等意象暗示了“文革”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蜘蛛网”查封了炉台,“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就是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可能也是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诗写于1968年,当时国民经济近乎崩溃,粮食不够,生活用品奇缺,残酷的现实和舆论宣扬形成了巨大反差,希望破灭后是巨大的失望,信念破灭后是极大的失望和绝望。这就是当时的心态。
第2节:本小节也是绝望心态的反映,只不过感叹重点是精神上的空虚而非物质的匮乏。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体会】“依然固执”两次重复,强调了信念的坚定与执着。这一时期,女友离他而去,“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可能指的就是这件事。心理的空虚,精神上的灰暗,使得对现实极度绝望。
第3节:写放眼大海,放眼未来,用理想排解绝望。虽然理想被现实击碎,但仍对未来充满理想,这是的执着处,也是的可爱处。 【体会】“太阳”“曙光”等意象象征着人们心底的希望。
第4节:写相信未来的原因,未来的人拥有一双分辨是非的慧眼,有洞察历史真相,吹散迷雾,还原生活真实的能力。
【体会】“相信人们的眼睛”实际是相信光明的未来,也表明了历史将是公允的。
第5、6节:这两小节,表现了想信后人会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定。不管是对我们已“腐烂的皮肉”,还是困惑,还是什么的苦痛,还是对独立不屈的坚强人格持什么态度,都坚信未来的人一定会给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 【体会】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第7节:最后一个小节照应全文,表现了对未来的真诚信任。“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年轻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包括“死亡”。结尾再次呼吁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真诚地信任未来,相信未来。
【体会】再次号召要“相信未来”。 二、写作特点赏析
(1)含蓄蕴藉、喻义丰富的比喻
《相信未来》一诗显示出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带有一些现代主义的气质和艺术技巧的印记。这突出表现在对比喻的运用。文中的比喻多有所指,但也有些比喻难以具体的解读。如“美丽的雪花”“紫葡萄”等。诗中的比喻喻义深刻而丰富,如第三小节中“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不仅喻指笔体拙笨幼稚,更重要的是拥有孩子一样的一颗童心,纯洁真诚,相信未来。又如第四小节中的“睫毛”“瞳孔”,喻指未来的人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能够不为假相所惑,能够看到历史真相,生活真情。又如“腐烂的皮肉”表面喻指我们的躯体生命,实则指我们腐朽保守不切时宜的思想。再如第六小节中的“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中“脊骨”实则指独立不依的思想、独立特行的人格。比喻的运用,增加了这首诗的深度和难度,也提升了这首诗的品位与档次。 (2)节奏和谐,音律优美
这首诗句式基本整齐,隔行押韵,不少句子开头用字相同,使韵律和谐,有一种固有的音乐美。 (3)反复手法的运用
语言含蓄凝练,反复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力地表现了主旨。 【能力训练】 (一)
1.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2. 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3.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4. 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3.“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
4.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二)
1.用象征手法表达残酷的现实,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复咏唱“相信未来”,对表达诗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诗中“我”“我们”“她”三个形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我”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不是指自己。 B. “我们”包含自己以及千千万万对生活失望的人们。 C. “她”泛指未来的人们。
D. “我们”和“她”指代的内容相同。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执着地相信未来。
B. 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相信未来的执着。
C.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D.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参考答案:
1.被蛛网查封的炉台、紫葡萄化为露水、鲜花在别人怀中。这些意象蕴涵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失望与悲哀,凄凉与迷惘。
2.相信年轻的生命经过无数次的迷途、探索、失败,一定会正视残酷的现实,克服困难,创造出新的生命。
3.(1)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以热情与执着去面对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突出强调;“相信未来”,相信未来客观公正的评定,相信未来的美好,相信理想一定能实现。
(2)反复咏唱 “相信未来”,一唱三叹,不断强化坚定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具有崇高的悲剧感。
4.B(A诗言志,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体——本人;C“她”指未来觉醒的人们;D不符合文意)
5.C(用“孩子的笔体”并非说明年轻、幼稚,而是突出“我”相信未来信念的纯净、执着、神圣而又充满希望。)
8、西风颂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含蕴深刻的写景名篇。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抒写了秋之生命的呼吸——狂暴的西风,创造出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的鲜明的西风形象。感情真挚磅,格调高昂激越。
雪莱自己说:“构思和基本写成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阿诺河岸的一个树林里,当日气温和煦,清新,而这场暴风正集聚水气,倾泻下秋雨。如我所预料,在日落时分,狂风大作,雨雹如注,伴随了西萨尔滨地区特有的那种壮观的雷电。”由此,可以知道,那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是诗人亲自感受过的,正因为如此,诗人笔下的西风才如此真实、壮观!
诗作共分五大部分。前三部分主要从正面直接描绘西风,写它给大地、天空、海洋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两部分主要抒写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情感。 第一部分,以“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领起,既为全诗定下一个激昂的调子,又以速描式的笔法几笔勾画出西风的精神风貌。接下去以四节的篇幅描写西风对大地的冲击: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希望的种子被“你”送吹到冬床上,只等春天到来,昏醒的一切从梦中惊起,漫山遍野,将是姹紫嫣红,芳香扑鼻!诗人最后以“不羁的精灵啊,你无处不行/破坏者兼保护者”总束第一部分,为西风的形象再次描上浓浓的一笔。
第二部分,诗人转换视点,转写西风吹卷下天空的变化:天空因为“你”而喧哗;流云像大地的碎叶一样被撕扯,有如狂女的头发,在“你”青色的气浪上到处垂挂,从至高的天顶一直到漠漠的天涯;“你”又把蒸气凝聚,如此坚实浩大,使夜厦的顶盖承受着“你”的全部重压,最终在厦顶轰然爆炸——黑雨、电火和冰雹一齐迸发!
第三部分,转写海洋。地中海万顷碧波,正沉醉于往日的风景如画和香气弥漫,“你”一下把它的美梦吹断;大西洋为“你”让路,劈裂成波的峡谷,浪的深渊;那海底的苔花泥藻一个个惊慌失措,吓得打颤!
诗人以豪迈奔放的激情,任想象自由地驰骋,以三大部分15节诗的篇幅,诉诸于多种感官抒写出了西风的狂暴、迅疾、无所畏惧。赞美他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残枝败叶,赞美他以磅之气驱散空中的流云,召来冰雹、大雨和闪电,为黑暗的世界唱出葬歌;赞美他把大海唤醒,掀起汹涌的海浪,震撼海底的花草树木。他是破坏者,同时又是保护者,他到处播种生命的种子,催促万紫千红春的到来。这是自然的风暴,也是革命的风暴!诗人预言了自然的风暴,也预言了革命的风暴!由此,诗的最后两部分抒发了诗人的革命豪情,由自然之景描写转入抒发感情。
第四部分,诗人以“唉,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领起,连用几个假设,表达出诗人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满,“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
“这种岁月的重轭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样的:骄傲、轻捷而不驯”。这脱口而出的诗句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第五部分在意义上延承第四部分,又有一些递进。因为对现实、对自己不满,所以诗人便祈求西风“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给予我“狂暴的精神”!“让我们合一”!吹起我枯死的思想,并把我的预言向世界传送: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诗作在诗人对革命与未来美好的展望中戛然而止,读罢令人卓立风发,倍受鼓舞!
在写作上,诗作以象征手法见长。狂暴的西风既是自然界的风,更是革命的风暴,诗人明写自然之风,本意却在呼唤、盼望革命的风暴,象征手法使西风这一意象更加饱满而意蕴深刻。此外,诗作各部分重复“哦,你听”,重章复唱,既为了引起读者的参与,又使作品表现出一种跳动的节奏感、韵律感! 12、清塘荷韵 【散文鉴赏】 一、恋荷之情韵
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在文章一开头就流露了对荷花的极其喜爱之情,面对楼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数亩清塘,努力寻找30多年前残存在记忆里的荷花“碎影”,心里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清波荡漾,绿柳拂水,荷叶田田,莲花迎风,这是季先生对楼前数亩清塘的殷切期盼。这种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转化为“种荷”的举动。生怕“千年不烂”的洪
正在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103-08
KKS编码规则11-17
弘扬见贤思齐文化内化学生行规养成09-30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05-30
马钢4000 m 3级高炉的主要技术特点及装备水平07-24
桥梁拼接技术论文01-06
C#学习总结01-20
第三节_植物体的结构层次(2012版)08-26
广州市育才中学2010届高三市调研考模拟测试试题答案06-05
课题一 低压电器的分类及常用术语09-01
- 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日产车型与VIN代号对照表
- 第2章服装原型及原型制作
-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及四项制度
- 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试题2
- 传感器综合题答案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硕招生人数及学费
- 初三新编英语教材下册
- 公司庆中秋、迎国庆联欢会客串词
- 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材料
- 2006年GCT英语模拟试题(三)及答案解析
- 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 我爱做家务课堂教学设计
- 学校安全工作月报表、消防安全排查表、消防隐患排查台账
-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
-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 2018年天津市高考文科试题与答案汇总(Word版) - 图文
- 铁路论文
- 2017年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时间及地点
- 1.111--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起爆点主图 注意买入 拉升 逃顶源码指标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
- 资料汇编
- 读本
- 人教
- 语文
- 高中
- 珍贵资料--高中英语语法总结归纳--历年高考真题常考点详细归纳讲
- 2014年高考双曲线专题做题技巧与方法总结
- 高三物理复习资料大全
- moonteacher高中地理精品资料之2009届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经典试题
- 高中化学论文:高考有机化学复习资料整理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字词易错、注音,成语的归纳整理)
- 高中 高考 高三英语超强资料合集 语法总结 核心单词总结 易错题
- 议论文素材(西方)
- 高考模拟材料式命题作文低配人生写作指导
- 高考数学(文科)常用公式【推荐关注 @高中学习资料库】
- 高中化学参考书推荐
- 2015届《步步高》高考生物复习资料考能排查练(四)
- 2011年高考物理知识归纳教学资料----吉林省某重点高中
- 福建历年真题高考英语口语练习话题考前辅导资料初中高中free tal
- 201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预测题:专题05 辨析并修改病句(
- 高考资料—高中英语词汇练习(答案篇)
- 高中语文第三次作业
-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最好资料)
- 2019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
- 高考地理90分系列资料之5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