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考试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4-03-12 15: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名词解释 1、认知是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趁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 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

2. 智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由感知观察力、 注意力、 记忆力、 形象力、 思维力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 幼儿教育是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知识、技能形成的逻辑特点对个体实施的一种教育,是通过发 展语言、传授知识技能来开启个体智慧的教育。 4. 领会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应过程。 5. 实物直观是指通过对各种实际事物的感知进行的 6、模象直观是指通过实际事物的模型和图象的感知进行的。 7、言语直观是指通过形象化的言语描述,引起幼儿的回忆、联想,使有关的表象恢复或激起幼儿的想象活 动而实现的 8、差异律是指被感知的事物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区别。 9、活动律是指在静止的背景上,使感知对象呈现活动的状态来增强感知的效果。 10、组合律是指从背景中分出对象,使感知对象在内容上或在时间、空间上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有助 于幼儿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11、知识系统化是指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12、保持是指对记过的事物进一步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 13、过度学习是指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 14、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识记过的。 15、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以适当的方式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16、创造性思维是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 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普遍性目标 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 总括性指导的目标,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特点。 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 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 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4.幼儿园社会教育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指发展幼儿社会性行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 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5.表现性目标 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 而不是同质性。

一、名词解释:

2.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 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 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社会性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如何依据社会规范对待自 己、对待他人、尊纪守规等方面的态度、观念和行为。

4.性别化即理解和接受性别,并产生社会认可的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 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

5.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6.最近发展区即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过程。 8.感觉是人脑对环境中事物的个别性质的反映。

1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现。

11.想象是指人脑对感知到的事物的形象加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2.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独特、整体的心理和行为 模式。 13.性格是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14.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15.思维是对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6.遗传素质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 生理特征。 17.动作思维也称直觉行动思维,其特点是思维伴随着动作或行动来进行,行动停止, 则思维也随之停止。

18.具体形象思维既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思维。

19.抽象思维指依靠语言或文字、数字或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相互之 间的关系。

三、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儿童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道德行为: 是指符合一定道德标准的行为表现, 道德行为反映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效果水 平,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生活预备说: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认为,游戏是本能的动作,高等动物生活条件复杂,幼小 时必须要有训练,才能适合生活的需要。游戏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

美感:是由具有审美特征的审美对象引起人的一种情感体验,精神上产生一种喜悦和快乐, 便是美感

一、名词解释 1.学习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 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表现出来。 2.强化物是指操作反应之后所给予的、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 3.发现学习是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 东西,从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 4.接受学习是把别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的学习方式。

二、名词解释 1、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心智活 动,反映 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2、创造性游戏是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典型的、特有的游戏。3、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 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4、结构游戏又称“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多种结构(如积木、积塑、沙泥、泥、雪、金属材 料等),通过想象和实际的创造行为,构造建筑物或建筑形象的游戏活动。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扮演角色进行的游戏。 6、有规则游戏是指成人为发展幼儿各种能力而编制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 7、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力任务由成人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并以生动有趣的游戏 形式,完成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任务。 8、 平行游戏是指教师接近幼儿, 并与幼儿使用相同的游戏材料, 但教师不与幼儿相互交往, 不参加到幼儿的游戏中去。 9、合作游戏:它是指教师加人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并让幼儿掌握游戏的进程。 10、指导游戏:它是指由教师建议或开始一个游戏,教师事先定好某写角色,以部分控制游 戏的进行。

二、名词解释 1、动机是指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 2、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3、内部动机是指受到内部动力驱使而活动的一种动机,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 4、外部动机是指受到外部刺激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 5、学习动机是指促使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它是一种社会性动机。 6、认知的动机是获取知识、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7、附属的动机是指为了赢得他人(如教师、父母、同辈等)的赞许与认同而努力学习的动机。 8、的动机是指通过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获得相应地位、威望的动机。 9.问题情境是指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是幼儿力所能及、但需要一定努力和投入才能解决的 问题状态。 10. 诱因是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二、名词解释 1、运动技能也称作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 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2. 动觉是一种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姿势的内部感觉. 3、整合是指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动作的过程,使个别动作一体化。 4、体育是发展体力、增强健康、增强体质的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泛指 人类社会的各种体育活动及卫生保健,以增强人们的体质;狭义的体育则专指在体育机构中 进行的,保证受教育者的身体正常生长和发育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它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智育、德育、美

育的基础。

三、名词解释

2.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 确的表述。 3.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 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4.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目的 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造提供依据。 5.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必须把德 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 育, 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名词解释

1.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 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3.教育法制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 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 4.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 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5.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诎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 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一、 名词解释

1.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 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的统称,它所传递的价值观、态度等是“人类行为潜在的指南” 。 2.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 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 学评价。 3.学术学习时间:是指学生以高成功率完成学术任务时,在学术任务上所花费的时间量。学术 学习时间的组成部分有:分配的时间、专心率和成功率。在西方,费希尔等人引人“学术学习 爵问”的概念(1980 年, ,研究课堂教学,得出的是学术学习时间与學生成绩有相当一致的正 比关系。 4.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5.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 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五、 名词解释

强化:指凡施加影响有助于有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 的最重要因素。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判断,它直接影响教师对自己教 学活动的自我监视和调控。

三、 名词解释

1.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 ,记忆 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2. 超感知觉: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的灵奇现象。 3.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4.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 程的复杂的方案。 5. 课堂管理: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包括时间管理、内容管理、环境管理和 纪律管理。

三.名词解释

1.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 结构。 2.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 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3.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 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4.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5.气质:心理学把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与速度等方面的特点称作气质。

二、名词解释 1.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 地影响 孩子的一种方法。 2.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3. 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 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法制化和规范化。 4. 个别差异一般 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 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5. 表演游戏是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 姿势等来 进行的游戏。 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名词解释 1.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2.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 除了没有心理与精神疾病的症状外, 其个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行为表现等各方面都应维持在一个正常且平衡的状态下,使 得个人对自己以及对环境的调适能够得到最高且最好的效能, 进而获 得快乐、 满足以及产生 合乎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 3. 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 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4. 习惯化是个体不断 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5.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 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确定的答案。

二、名词解释 1.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 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是 社会存在的反映。 2.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狭义的教育 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 类学 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前班是对学 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 种重要形式;在城市, 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4.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最 近发展区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 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 的任务范 围。 6. 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如学校、 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侵 犯其合法权益, 向做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该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 提出申 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决定的活动。

二、名词解释 1. 学习类型是个体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 策略、内 外控制点等。 2.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 fc1 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 方积极主动 地相互了解、 相互配合、 相互支持, 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 心发展。 3.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4.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5.想象是在人脑 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6.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 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 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等。

二、名词解释1.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 特征以 及自己与他们关系的认识。 2.表象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 3.广义的学前儿童家

庭教 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狭义的学前儿童的 家庭教育,则指的是在家庭生活 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 育和施加的影响。 4. 发现学习是指教 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 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相 应知识。 5. 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 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救济,并由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 诉讼救 济活动。 6.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二、名词解释 1.艺友制是指学生(又称为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 边干 边学,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 2.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 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 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 教师违法 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 4. 教育法规是一切调 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 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 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5. 程序教学是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 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 6.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事 物是否符合人的需 要而产生的体验。

二、名词解释3.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 化。 4. 教育法律权利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教育法、教 育法律规范享有的某种权能或 利益, 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做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 也 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 的作为或不作为。 5.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 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 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6.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标是人们预期的教育结果,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在头脑中观念地存在 着的教 育结果。 2. 不作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以一定的不作为致人损害的行为。 3.幼儿常规是指幼儿园日 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 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 么活动、 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 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 式等方面的要求。5. 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 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 但过了这个 时期, 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 6. 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 为的和实质 性的联系。

二、名词解释 1. 治疗模式是指针对儿童某一方面能力缺陷,给予针对性的教育。 2.规则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教 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任务 的完成,因而又称教学游戏。 3. 强制 性规范是指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或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禁止做出一 定行为的规范, 它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具体, 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加以变更或 违反,一般表现为禁止 性和义务性的两种形式。 4.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也就是说,社区是区域 性社会。 5.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6.教学做合一是中 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视“教学做”为一体, “做”是核心,主张 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二、名词解释 1.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敏感期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 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 3.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 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 内在心理过程。 4. 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 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 统称。 5.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凭借研究者自 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 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 6.近期目标也称短期 目标,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近期目标的制定是为完成最 终目标服务的。

二、名词解释 1.中期目标即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 fc1 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的 指 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直观形象法是指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根据幼儿思 维发展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获得表象 和直接经验的方法。 3.幼小衔接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 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 个转折期。 4.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等都是激情的 表 现。 5.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 6.洛克 的“白板说”是经验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人的一 切观念和知识都 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

二、名词解释 1.依恋是亲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 2.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 一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 境,也包括幼儿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 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 3.常规是 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 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 动、活动中应遵 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 方面的要求。 4. 教育 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 获得恢复和补 救的法律制度。 5. 巴布金反射指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 力减去时, 他会打呵欠。 6.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 fc1 ??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 进行全面系统 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 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 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 说的视力。 3. 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对在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 能、 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产生的影响。 4.幼儿园是对 3~6 周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 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 5.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中与一定阶段的年龄相对应的相对稳定的一般的、 典型的心理特 征,称为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6.自尊指的是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 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

二、名词解释 1.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 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 情况。 2.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 活的游 戏。 3.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与母亲或照顾他(她)的熟悉的人分离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 紧 张情绪和不安的行为。 4.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5.社区幼儿教育是指在我国以学 前儿童及家庭为对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 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内所有学前 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6.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 学习经验,以促进其 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名词解释 1.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 方式和 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之为结构游戏。 3.性格是人 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fc1 。 4.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 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 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 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5. 亲社会 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 的行为和倾向。 6.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名词解释 1.中期目标即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 fc1 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的 指 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直观形象法是指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根据幼儿思 维发展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获得表象 和直接经验的方法。 3.幼小衔接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 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 个转折期。 4.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等都是激情的 表 现。 5.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 6.洛克 的“白板说”是经验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人的一 切观念和知识都 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

二、名词解释 1.依恋是亲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 2.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 一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 境,也包括幼儿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 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 3.常规是 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 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 动、活动中应遵 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 方面的要求。 4. 教育 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 获得恢复和补 救的法律制度。 5. 巴布金反射指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 力减去时, 他会打呵欠。 6.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 fc1 ??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 进行全面系统 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 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 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 说的视力。 3. 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对在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 能、 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产生的影响。 4.幼儿园是对 3~6 周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 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 5.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中与一定阶段的年龄相对应的相对稳定的一般的、 典型的心理特 征,称为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6.自尊指的是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 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

二、名词解释 1.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 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 情况。 2.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 活的游 戏。 3.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与母亲或照顾他(她)的熟悉的人分离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 紧 张情绪和不安的行为。 4.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5.社区幼儿教育是指在我国以学 前儿童及家庭为对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 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内所有学前 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6.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 学习经验,以促进其 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名词解释 1.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 方式和 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之为结构游戏。 3.性格是人 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fc1 。 4.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 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 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 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5. 亲社会 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 的行为和倾向。 6.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kk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