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伦理学简答题

更新时间:2023-10-03 23: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的涵义及具体内容 是公共伦理准则体系中在高层次的道德准则,即各种准则的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它既指明公共伦理行为的总方向,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约束力,贯穿于公共伦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它又是公共伦理准则体系中公共利益最集中的反映。 (1)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A、服务的对象具有确切的含义;

道德含义:职业特征,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政治含义:是政治伦理准则,是党先进性要求,是党历来主张和实践的基本准则.

B、在公共伦理的研究和实践中,为人民服务体现在政府体制、管理运作、公务员行为中。 政府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在制度设计上必须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的一切活动要以维护、保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宗旨。

管理运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行政过程和活动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观念,是行政组织的基本伦理要求。 公务员的实践中:

a:服务的对象具有确切的含义 政治层面上:人民具有政治含义

社会层面上:为人民服务的伦理主体是人民群众和公民个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为人民服务的性质不能发生改变;

c: 真正的服务精神必须以平等的意识为灵魂; d: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 (2)公正原则

(A)基本理解:公平、正义、公道

(B)意义:既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关系文明治理的标志,又是个人品质、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因而具有制度属性和人品性的双重意义;是社会治理的最重要的道德原则,是公共管理的首要原则。

(C)对公共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

2、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和公共伦理规范的关系

二者构成公共伦理的规范体系,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具有不同地位和作用范围,他们相互作、相互联系,是公共伦理学研究首要内容;

公共伦理基本原则是公共伦理规范体系中最主要内容,是公共管理主体在道德活动中所依据的直接标准;

公共伦理规范是公共伦理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具有一定变动性。 3、政府组织伦理的内涵及必要性

政府组织伦理是相对于个人伦理而言的社会伦理范畴,反映着社会对公共权力进行道德约束和控制的必要性,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政府组织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是通过政府组织行为体现出来的社会道德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政府组织如何治理社会,如何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基本价值准则。 政府组织伦理不仅包括作为社会行为基本规范伦理的一般规定性,而且还由于政府组织所固有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必定要在伦理上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内在的规定性。 必要性:(为什么要把政府伦理作为公共伦理主体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政府的权力(对权力进行道德规范):政府组织是社会化的角色,具有角色规范所要求的权力能力,政府组织履行其只能就是这种能力的表现。尽管权力不属于伦理范畴,但权力的运作则直接涉及复杂的社会伦理关系,要对权力进行道德规范。

(2)影响力:政府组织主体具有接受伦理约束的特殊必要,这是由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管理角色的地位及其影响力决定的。

(3)伦理基础和依据: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和政治组织形式以及活动,本身就包含一定的伦理基础和根据,与伦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4、政府组织伦理与个人伦理的区别

(1)主体不同:一为政府组织和组织的管理者,一为公民个人;

(2)影响不同:个人伦理是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行为影响的知识少数人和有限的区域;而政府组织伦理则与所有人或社会的所有成员发生关系,政府组织系统和管理者的行为举止对社会公众都有很大关系,不断产生政府形象效应。

(3)约束方式、依靠力量不同:个人伦理主要通过内在的良知和舆论起内在的约束作用;政府组织伦理通过内在的舆论、内心信念,外在的制度起约束作用

(4)评价标准不同:政府组织伦理主要看实际功能和作用,是否为社会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个人伦理评价主要看其行为选择及其结果是否符合一般的社会道德准则。 5、政府组织伦理的构成

政府能力:政府组织群体的能力,是政府在政治关系、行政过程和公共管理中体现出来的治理能力;主要体现在政府统治能力、经济调控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在类型上包括政府组织的能力结构和管理者个体的能力结构。

管理者个体的能力结构:企业管理者的能力结构和党政干部的能力结构。 公共伦理学主要涉及政府组织群体的能力结构和党政干部的能力结构。 政府组织伦理:

观念要素,即行政伦理意识;

实践伦理,就是以一定的伦理规范为指导的政府组织行为;

角色伦理,观念与实践的结合要素,指社会的政府组织伦理调节和导向(伦理评价和教育)活动

1、行政伦理意识

公共组织和成员在公共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念 包括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伦理准则意识 是政府组织主体的原则立场和根本态度,通过对伦理主体的调控,达到由内及外的目的和理想,突出表现为主体的严格律己精神。

伦理责任意识 是政府主体如何看待政府组织的责、权、利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政府组织及其公务员行为的动力所在。

伦理目标意识 是对政府组织活动目标的伦理把握,避免迷失方向。 政府组织的伦理意识是完全“内化”的伦理境界。 2、实践意识

是通过政策或制度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公众的行为规范或要求。含义: (1)维护公共活动正常运行所需的伦理规范(由政府设计、制定和推广)。

(2)对于政府设计倡导的伦理规范,除舆论等软手段外,还要为其设定政策等硬约束手段,使这些伦理规范真正成为公众在这一公共领域中普遍的行为方式。 3、角色伦理

角色伦理 相对于社会伦理而言,是管理者个人在角色担任中应有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 实现角色伦理必须具备两方面的基础(1)角色行为的行政良心: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2)实现角色功能的能力:公务员胜任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6、政府组织的伦理功能

(1)导向功能:政府组织的伦理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对政府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产生的结果对

公众行为的导向(鼓励或抑制)作用。 (A)内容具有公共性和示范性 (B)行为具有公共性

导向前提: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2)规范功能:通过公共伦理规范限定政府组织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使政府组织的管理的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 (3)凝聚功能:政府组织及其成员通过遵守公共伦理规范使公民对政府组织产生认同和拥护,是获取民心和民意的重要手段

(4)选择功能:政府组织在一定的伦理意识的支配下,以社会或公众的利益为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之间做出自觉、自主、自控的抉择,是对政府组织的行为动机、意图、目的和行为方式、过程、结果的选择。 7、公共伦理客体的特性

(1)服务的对象性:是公共伦理主体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实施服务的对象,应当把服务的对象性作为自己的职责义务。

(2)社会性(服务对象、权力来源):公共伦理客体以其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的复杂性、联系的广泛性而体现出深刻的社会性。 (3)从属性(从属一定公共伦理主体,原因:政府不仅是公共权力的代表,而且是制度安排中占有和调配公共资源的主体) (4)独立性(目标,相对独立的实体):特别表现在公共伦理客体活动的目标和指向与公共伦理主体活动的目标和指向并不都是一致的。 (5)系统性(形式上、内容上):公共伦理客体不是单一的社会个体组织,公共领域中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构成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社会系统。公共伦理客体的需求与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不同阶级阶层和组织与群体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不同,产生不同的影响。 (6)补充性:公共伦理客体的活动领域和范围与主体不同,在公共伦理主体不能起作用或作用不大的地方,公共伦理客体反而可以大显身手。 8、公共伦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基本特征 (1)角色共生体。

A:系统内不可缺少,共生共济,相辅相成; B:角色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确定的。 (2)利益共同体

公共伦理主体代表公共伦理客体施政,是公共利益的服务者和生产者。 (3)矛盾与协作的关系

公共伦理主体与公共伦理客体必须同舟共济,同时又各自有自己的利益安排和责任要求,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乃至冲突。两者在矛盾乃至冲突完成各自的使命,所以,两者是矛盾与协作的关系 9、内部约束机制的必要性(外部约束机制的缺陷)

(1)时间上:不能控制生活的隐私部分,不能时刻监督公共管理者 (2)范围上:只能触及外部的行为 (3)成本上:外部控制成本高昂

(4)官员质量上:不能培育出高尚的公共管理者 结论:伦理和道德不能完全解决公共管理领域中很多的问题,但它可以提供单靠外部控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即内在取向的改变,改变人的心态乃至心灵 10、利益是道德基础的原因

(1)利益(物质与精神)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物质利益具有客观性,精神利益也具有客观性

A:精神活动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和过程,精神产品和人的精神生产的产物,总体现为一定的物质形式。

B:精神利益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手段

C:精神利益的实现涉及他人和社会利益,从而评价的尺度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 (2)利益本身不具有道德性(不具备善与恶的属性),道德是人处理利益关系中的体现 11、公共利益的属性

(1)公共性,即不同的个人和共同体对公共利益的消费并不互相排斥,某个人对公共利益(物品)的消费,因为不是私人的、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他人也可以消费。(公共性隐含被瓜分、占有的可能,惟有政府组织才是公正的)

(2)共享性(具有共享性的公共利益,不能被社会所享用和消费,实质是对公共利益的损害,所以政府责任就是充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3)多样化(公共利益有物质、精神、区域等多种形态) 12、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区别

公共利益是公众的、共同体的,以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表现出来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对但不同于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与人们相互结合的共同体有关,因共同体的大小规模和人员多少及社会分布数量不同而有相应的共同体归属,不同的共同体有不同的利益,相互之间不一定相同,不完全具有公共利益的属性。

13、个人利益基本属性

是个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各方面需求的总和,是相对于公共利益的个人的利益。 (1)主体性(主观性),特定个人人明确意识到的利益(具有局限性、片面性) (2)个人独享性

一方面,个体性指个人利益的特定性,即它是特定的、单个人的利益

另一方面,独享性指个人受益性:有的情况下,是公共利益潜在的威胁。正当性与不正当性的标准

(3)层次性:纵向马斯洛需求层次,不同年龄时段和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个人对利益的需求层次不同

(4)多样性:内容构成不是单一的,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等方面需求 14、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辩证统一的内容 (1)两者统一

A:公共利益对于个人利益而言,不是虚幻的,是个人的公共利益

B: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的依赖性。即个人的利益不是脱离公共利益的纯粹的个人利益,而是公共的个人利益。

结论:社会的和谐,在于两种利益的共生。 (2)辩证统一

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和载体,应当是个人利益最集中、最权威、最现实、最直接的代表,但决不是代表各种简单相加的个人利益。

(3)个人利益作为构成公共利益的因子,又必须是积极活跃的、健康的,惟有如此,公共利益才能体现出与个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 个人利益要成为正当的,必须向公共利益负责,另一方面,公共利益要成为真正的公共利益,也必须向个人利益负责,切实把正当的个人利益看做是公共利益的组成部分。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虚幻的公共利益,进一步异化为专制主义、极权主义 (4)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因而更重要。 15、制度伦理的含义

1)制度中的伦理,强调的是制度的道德性。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不是直接的伦理规范,但人们设立这些制度时所依据的往往是特定的伦理规则和一定的道德要求。从制度安排上看,制度的设立是以一定的道德为前提的,道德为制度提供伦理支持。 制度的道德性的体现:主要不是通过这个制度下的个体道德体现出来,而是要通过制度的合理性、正当性体现出来,不同于制度中人的道德。如果制度安排不合理,甚至不道德,个人的道德行为就不可能起到多大作用。

结论:制度的道德性要求制度必须接受道德的评价,合乎正义、公平、公正的价值准则,一个社会应该按照这些准则来选择和安排制度,构建制度伦理。 2)道德的制度化,核心是道德立法。 16、制度安排的伦理评价标准 (1)正义原则

正义既是一种社会理想或社会意识,又是一种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制度选择的合理状态。 正义是公共伦理的首要原则,一项正义的制度安排就是使其最大限度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即社会的公平、公正、合理 罗尔丝正义两原则

一是平等自由原则: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溶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二是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是:A:在与正义原则一致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B:机会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第二原则具体包括:差等原则和机会的平等原则

部分被称为差等原则:即在不平等条件下如何做到平等。

部分被称为机会的平等原则:即给所有基本具备平等条件的人以平等的竞争机会。

罗尔丝正义两原则关系:第一原则优于第二原则,第二原则中,机会均等原则优于差等原则 正义原则的要求:正义作为公共伦理首要原则和制度安排要与社会基本结构及制度的权利和义务的分配相联系。 (2)效率原则

物质基础:效率的增长不可能离开其物质技术基础(称作技术效率或生产效率)

道德基础: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于凝聚力;人际关系需要道德力量调整

17、制度公正的基本内容

(1)涵义:以权利和义务关系为核心的人们相互关系的合理状态。制度公正既是一种秩序,又是社会理想或社会意识。

公民间在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基础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统一,是制度公正的基本内容。 (2)制度公正的前提:制度认同

(3)制度认同隐含道德认同,道德认同是制度认同的基础 (4)制度公正的落脚点:利益分配的公正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公正:既要追求共同富裕,又不能搞平均主义;既要创造人人平等的机会,又要给弱势群体一定的补偿;既要承认利益差别,有要求差别必须合理即差补原则。 差补原则的涵义:对那些因各种自然的、历史的、偶然的因素而造成的天赋资质或条件基础差的社会成员,给予特殊的照顾,以排除他们事实上的不平等的起点和障碍,创造出一种社会的平等。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分配公正的层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kb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