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

更新时间:2023-09-18 08:14: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

□朱永新

按常理说,职业倦怠是各行各业均可能发生的一种状况,但我在“百度”里输入“职业倦怠”,首页“相关搜索”共有九条,其中六条是指教师的职业倦怠,这个结果应该说是触目惊心的。它充分说明,教师的幸福正在被偷走,这种职业倦怠必然会对教育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谈到教师的职业倦怠,一般无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工作压力非常大;二是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三是社会期望与教师实际素养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四是成就感过低。而一般的解决方案,从外部而言,多是要求给教师减压并提高教师待遇;从内部而言,往往是期望教师能够通过情绪管理等策略自我减压。

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并没有绝对的关联,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一定产生职业倦怠。决定教师是否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最根本原因,与其说是由工作压力所致,不如说是没有充分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当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的时候,职业与教师个体生命之间必然产生断裂并构成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正是职业倦怠的根源。

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目前中国教育的症结之所在,教育改革的成败,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参照国外教育改革失败的教训,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从改革学校、改革课堂、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做起。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下面两个问题须格外注意。

一是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

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但是仔细想想,教师的职业压力再怎么大,恐怕也没有职业经理人的压力大吧?为什么职业经理人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呢?因此,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的问题,远远不是减轻教师负担这么简单。其实,比减轻负担更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减少无用功。要提高效率,只有提高专业化水平一条路可走。与其“减负”,不如“增效”,效率提高了,负担自然就减下来了。这需要几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从学校管理来讲,要认识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作业”,减少形式主义的各种检查。其次,在评价机制上,过于频繁的评比排名,也使教师普遍短视,为一次次的月考、周考疲于奔命,增加了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学校生活应该有其自然规律,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管理上的“效率主义”恰好导致了教师工作的无效率,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破坏了教师的幸福感。

二是教师的孤独感问题。

我认为教师职业是孤独的职业之一。教师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但是并没有“共同生活”,每个人都固守在自己的教室里,对自己的教学持封闭态度。偶尔的教研组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许多学校试图通过教研组以及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收效甚微。

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学校管理的官僚化。官僚化造成的弊端是,从课程到管理的过于整齐划一,过于“标准化”,过于封闭和僵化,缩小了教师个人的创造空间,让教师有无力感。教师的自主创造和专业判断没有受到足够尊重,自然也不必承担责任,不承担责任意味着专业化对自己而言是外在的命令而非内心的声音。这种体制对于缺乏创造性的教师而言当然是极其有利的,却损伤了整个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这种官僚化带来的另外一种情况是教师中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时有存在,彼此之间不良竞争、相互保密现象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星球”,每间教室都在独立运转,相同的问题在不

第 1 页 共 3 页

同的班内反复出现,教师们在各自的教室里独自奋斗却不善于互相帮助与合作。这种现象的存在,造成了教师的孤独感。在这种压抑的氛围里,教师很难不产生职业倦怠。

总之,管理上的整齐划一,同事关系上的日渐疏离,职业与生命的割裂相悖,最终造成了教师生活的碎片化与平面化,使教师心理承受着来自外在的(学校认同与同事认同)和内在的(自我认同)重重压力并不堪重负,这是职业倦怠最根本的原因。

因此,走出职业倦怠不是单纯地减轻教师负担或者心理调适、情绪管理的问题,而是需要多方协同解决的问题。在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教师的职业压力事实上不大可能单纯依靠减少工作量来减轻,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校转型来大面积地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我所讲的学校转型,是指所有学校在21世纪必然面临的挑战,即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共同体。我们试着设想这样的一种学校:在这种学校里,没有指纹机与“签到”制度,也没有各种各样的评比,无论教师或者学生都不会被排名。学校教师按年级、班、学科组织为不同的共同体,一些棘手的问题(无论是德育问题还是教学问题)会被提交到共同体内进行讨论并获得解决。所有的教室都是开放的,教研活动不是为了评优树模或者开展所谓的教学大赛,而是围绕着具体的教学问题展开。新教师得到充分的宽容并能够借助优秀教师的经验得到迅速成长。每个教师都拥有充分的教学权,这种权利会激发教师内在的责任感。教师工作的动力来自于同事肯定、学生肯定与自我认同。共同体的舆论会发挥重大作用,态度认真、专业技能优秀的教师会成为天然权威并得到充分尊重。在这样的学校里,领导的任务是愿景管理和专业服务。也就是说,校长要组织教师不断地讨论并形成学校的愿景,不断地通过仪式庆贺成功以激励教师,协助每一个教师形成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修正,为每一个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理想的学校,是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置于首位的学校,必然是欣欣向荣的学校,是同事之间合作大于竞争的学校,是排除了孤独感、充满了关心的学校,这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必定是未来优秀学校的一种可能。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的工作量未必会减轻,但是教师的职业倦怠一定会减轻,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者特别是校长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自觉的意识,否则,学校很容易从官僚机构又跳入“市场主义”泥潭,那或许是一个更大的漩涡,让千千万万的教师身不由己地卷入残酷的竞争,从而彻底地丧失了幸福。因此,为了教师,更为了学生,一切真正关心教育的人需要联合起来,打响“学校保卫战”,这是“保卫”教师的幸福,也是“保卫”学生的幸福乃至人类的幸福。

也谈“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

2008年04月10日 23:51:25 作者: jxyhhzq

今天,我拜读了著名的当代教育家朱永新教授的刊登在《教师博览》上的一篇文章《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读后,深受启发,也对“职业与教师个体生命之间产生的断裂及构成的紧张关系是职业倦怠的根源”和“管理上的整齐划一,同事关系上的日渐疏离,职业与生命的割裂相悖,最终造成了教师生活的碎片化与平面化,使教师心理承受着来自外在的(学校认同和同事认同)和内在的(自我认同)重重压力并不堪重负,这是职业倦怠最根本的原因。”深表赞同。

走出教师的职业倦怠,朱教授提出了“学校转型”的观点:通过学校转型来大面积地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我对此也无异议。

“学校转型”是从外部的因素提出来的。我想真正要走出职业倦怠,更要靠教师自己。

第 2 页 共 3 页

“谁偷走教师的幸福?”有外在的,更有内在的。社会有责任,学校有责任,教师自己更有责任。在相同的社会条件和相同的学校条件下,为什么一部分教师有职业倦怠,而另一部分没有职业倦怠呢?

教师啊!你自己也丢掉了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教师自己感得的,并不是别人替教师感觉。一位年轻的教师向当教师的爸爸倾诉,说生活很糟糕,社会地位底,收入少,工作压力大,90后的学生难教,日子总是周而复始,单调乏味。爸爸笑着问,你工资到位了吗?福利还好吧!儿子说还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爸爸说,当年,我一家五口,靠我每月30多一点的工资生活,每天放学后,就背着镰刀上山砍柴,有时一天只吃两餐,但上起课来,精神十足。跟学生打交道,好快乐!我羡慕你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去教学生。爸爸说着说着,眼睛湿润了。儿子仿佛明白了什么

幸福的感觉关键是靠自己去怎样把握。没有幸福的人往往没有悉心感受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天地。

其次,幸福是一种“角度”。近日,我到一个当教师的友人家坐坐。闲聊中,得知他现在工作很忙很累。据说他接了一个差班,学生的纪律差,成绩差。今天,班上出这事,明天,班上出那事。他把自己比做为“救火队队员”。在他诉完苦之后,我反而替他高兴:“应该说你是幸运的,因为从现在开始,你的教育智慧有了用武之地了,一个教师要迅速成长起来,就是要带差班。教师是因学生而存在。把差班带好了,你的能力提高了。”这样一分析,“弊”便转化为“利”了,心理压力减轻了,快乐幸福也慢慢浮出来了。不只是教师,还有其他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些不如意,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你就会活得更潇洒,过得更幸福。

再次,幸福是一种“目标”。有一年,哈佛在学生临出校门时,对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5年后,百分之六十的目标模糊的人能安稳的生活和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百分之二十七的没有目标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别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给他们机会的世界”。这两类人那里会有幸福的感觉呢?所以,教师要过一种有理想,有目标的生活。这种生活才会给教师带来真正的幸福。 教师啊,请注意别丢掉自己的幸福!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欢迎下载百度文库资源 资料均是本人搜集

第 3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ka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