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概型说课稿终稿

更新时间:2023-09-23 08:38: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几何概型》说课稿 2009.10.2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概率》中“几何概型”第一课时。本章的核心是运用数学方法去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让学生初步形成用科学的态度、辩证的思想、随机的观念去观察、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态度,并获取认识世界的初步知识和科学方法。

本小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般性的随机事件即概率的统计定义的基础上,继古典概型后对另一常见概型的学习,对全面系统地掌握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辩证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 2.教材处理

学情分析:我任教的高二(13)班为高二级文科的尖子班,学生基础较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融洽,上课互动氛围良好。前面学生在已经掌握一般性的随机事件即概率的统计定义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古典概型。在古典概型向几何概型的过渡时,以及实际背景如何转化为“测度”时,会有一些困难。但只要引导得当,理解几何概型,完成教学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根据学生的状况及新课程标准,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例题、习题的选用,尽可能选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

考虑到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的需要,在练习环节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适当的按梯度编排习题,并设计成不同形式,逐步提高思维的层次,使一般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要求的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3.教学目标

依据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针,我认为这一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可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几何概型事件与概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运用几何概型的过程,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含义,体 验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几何概型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辩证的思想,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时重点如下: 几何概型的基本特点及掌握几何概型概率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依据重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本课时难点如下: 由实际问题抽象成概率模型,进而求出概率。 二、教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等因素,在教法上,我以导为主,重视多媒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运算和表示。

1)紧扣数学的实际背景,多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

2)紧扣几何与古典概型的比较,让学生在类比中认识几何概型的特点,和加深对其的理解。

3)紧扣几何概型的图形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学法指导

1

对于学生的学习,结合本课的实际需要,作如下指导:对于概念,学会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比较;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好典型例题;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几何概型。 四. 教学过程分析

对于一个随机试验,我们将每个基本事件理解为从某个特定的几何区域内随机地取一点,该区域中每一点被取到的机会都一样;而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则理解为恰好取到上述区域内的某个指定区域中的点。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

本节课通过复习回顾、自主学习、效果检测、自主探究、达标检测等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自我学习、自我探究和协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不断完善个人认知结构,深刻把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本节课通过效果检测、达标检测这两个环节,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两个环节中重点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找出学生发生错误和产生障碍的原因。对于一些还没有解决学习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第一步:目标展示

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二步:自主学习(设计提纲式问题)

设计问题:根据本节主干知识及重点设计出提纲式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知识阅读: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内容。 自我总结: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回答问题,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解决疑问:学生之间交流学生心得,讨论自己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

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第三步:效果检测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和练习。学生根据学习、探索总结回答问题;教师及时评价、指导学生。 第四步:自主探究(设计探究性问题)

设计问题:根据本节难点设计出探究性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观点修正:根据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和自我认识修正观点。

教师解惑:根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为学生的探究提供

及时的指导。

第五步:达标检测

问题的设置与解决。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判别并评论。 第六步:小结与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教学过程与内容,系统整理知识点,完善知识结构。布置作业。 这个教学模式首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生本节的主干知识。以后的各步中将主干知识进行逐步深入的循环上升,以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使其认知水平呈螺旋上升。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j9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