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学习指南1

更新时间:2023-11-10 20: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一、学习重点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C.10万种 D.100万种 E.1000万种

2.已知某血清标本的含氮量为10g/L,则蛋白质的浓度大约是 A.52.5g/L B.62.5g/L C.57.5g/L D.72.5g/L E.67.5g/L

3.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均为 A.L-α氨基酸 B.L-α氨基酸 C.L-β氨基酸 D.D-β氨基酸 E.D或L-α氨基酸

4.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氨基酸是 A.酪氨酸 B.丝氨酸 C.甘氨酸 D.谷氨酸 E.亮氨酸

5.含有两个羧基的氨基酸是 A.丝氨酸 B.赖氨酸 C.酪氨酸 D.苏氨酸 E.谷氨酸 6.属于亚氨基酸的是 A.脯氨酸 B.组氨酸 C.甘氨酸 D.色氨酸 E.赖氨酸

7.属于碱性氨基酸的是 A.丙氨酸 B.亮氨酸 C.赖氨酸 D.苯丙氨酸 E.丝氨酸

1

蛋白质分子组成、分子结构及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变性、沉淀。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包括电泳法、层析法、超速离心法等。

二、学习提纲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共20种,可分为非极性、极性、酸性、碱性氨基酸四类。各种不同的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成大的蛋白质分子。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N端至C端的排列顺序,即氨基酸序列。其连接键为肽键、二硫键。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主链局部的空间结构,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构象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以氢键维持其稳定性。三级结构指多肽链主链和侧链的全部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位置,其结构的维持,主要靠次级键。四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及之间的缔合,靠次级键维持。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一级结构是空间结构的基础,空间结构与功能关系密切。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其理化性质变化和生物学功能丧失,称蛋白质变性。变性后,一级结构未被破坏,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原有的空间构象和功能。蛋白质具有变构效应,如血红蛋白的亚基与氧气结合后,可引起另一亚基构象改变,使之更容易与氧气结合,所以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呈S型,这种变构效应是蛋白质中普遍存在的功能调节方式之一。

4.利用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采取不损伤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物理方法来纯化蛋白质。常用的技术有电泳法、层析法、超速离心法等。

三、题 例

(一)选择题 【A型题】

1.人体内存在不同结构的蛋白质分子约有 A.1千种 B.1万种

8.蛋白质中不存在的氨基酸是 A.半胱氨酸 B.组氨酸 C.瓜氨酸 D.精氨酸 E.赖氨酸

9.蛋白质分子合成加工后才出现的氨基酸是 A.脯氨酸 B.赖氨酸 C.羟脯氨酸 D.谷氨酰胺 E.丝氨酸

10.属于极性中性氨基酸的是 A.Gly, Ala B.Leu, Val C.His, Lys D.Asn, Gln E.Asp, Glu

11.属于单纯蛋白质的是 A.肌红蛋白 B.血红蛋白 C.清蛋白 D.细胞色素C E.糖蛋白

12.含有金属离子的蛋白质是 A.脂蛋白 B.血红蛋白 C.糖蛋白 D.角蛋白 E.胶原蛋白

13.属于含硫氨基酸的是 A.Trp B.Thr C.Phe D.Met E.Pro

14.氨基酸在等电点时是 A.非极性分子 B.疏水分子 C.兼性离子

D.阳离子 E.阴离子

15.蛋白质在等电点时表现为 A.分子净电荷是零 B.分子所带电荷最多 C.不易沉淀 D.溶解度升高

E.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

16.有一混合蛋白质溶液,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为4.6,5.0,5.3,6.7,7.3,电泳时,欲使其中四种蛋白质泳向正极,缓冲液pH应该是 A.4.0 B.5.0 C.6.0 D.7.0 E.8.0

17.PH=5时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是 A.苯丙氨酸 B.谷氨酸 C.丝氨酸 D.精氨酸 E.苏氨酸

18.280nm波长处有吸收峰的氨基酸为 A.丝氨酸 B.谷氨酸 C.蛋氨酸 D.色氨酸 E.精氨酸

19.关于谷胱甘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胱氨酸

B.谷氨酸的α-羧基是游离的 C.体内重要的氧化剂 D.主要的功能基团是C端羧基 E.所含肽键均为α-肽键

20.维持核糖核酸酶功能的重要化学键是 A.氢键 B.二硫键 C.离子键 D.疏水作用 E.肽键

2

21.维持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 A.离子键 B.二硫键

C.疏水作用力 D.肽键 E.氢键

22.关于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氨基酸借肽键连接形成的化合物 B.肽中的氨基酸称为氨基酸残基 C.多肽与蛋白质分子无明确分界线 D.肽没有氨基末端和羧基末端 E.10个以内氨基酸形成的肽为寡肽 23.多肽链中主链骨架的组成是 A.-NCCNNCCNNCCN- B.-CANOCHNOCHNO- C.-CONHCONHCONH- D.-CNOHCNOHCNOH- E.-CHNOCNHOCNHO-

24.蛋白质的空间构象主要取决于 A.α-螺旋和β-折叠 B.肽链中肽键的构象 C.肽链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肽链中的二硫键 E.肽链中的氢键

25.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一圈相当于氨基酸残基的数目是 A.2.5个 B.3个 C.3.6个 D.4个 E.5个

26.蛋白质分子中的β-转角属于蛋白质的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三级结构 D.四级结构 E.侧链结构

27.维系蛋白质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稳定的化学键是

A.肽键

3

B.离子键 C.二硫键 D.疏水作用 E.氢键

28.关于蛋白质α-螺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链内氢键稳定其结构

B.有些侧链R基团不利于α-螺旋形成 C.是二级结构的形式之一

D.一般蛋白质分子结构中都含有α-螺旋 E.链内疏水作用稳定α-螺旋 29.蛋白质分子α-螺旋的特点是 A.氨基酸侧链伸向螺旋外侧 B.多为左手螺旋 C.靠离子键维持稳定 D.螺旋走向为逆时针方向 E.肽链充分伸展

30.关于β-折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二级结构形式之一 B.两条肽链走向可以是反向平行 C.氨基酸侧链交替出现于肽单元上下方 D.主链骨架呈锯齿状折叠 E.肽链之间不存在氢键 31.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是 A.肽键 B.氢键

C.二硫键 D.肽键平面 E.氨基酸残基

32.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在结构上的不同是,具有 A.主链构象 B.一级结构 C.三级结构 D.侧链构象 E.四级结构

33.维系蛋白质三级结构稳定的化学键不包括 A.二硫键 B.盐键 C.氢键 D.范德华力 E.疏水作用

34.关于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都有生物学活性 B.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可有结构域 C.结构的稳定性主要由次级键维系 D.单体蛋白质或亚基的空间结构 E.整条肽链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空间位置 35.蛋白质分子一定具有 A.α-螺旋 B.β-折叠 C.三级结构 D.四级结构 E.亚基

36.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的特征是 A.分子中含有辅基 B.每条多肽链具有四级结构 C.每个亚基具有独立的生物学活性 D.依赖肽键维系四级结构的稳定性

E.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 37.对四级结构的蛋白质进行一级结构分析时发现 A.有一个自由α-氨基和一个自由α-羧基 B.有自由的α-氨基,没有自由的α-羧基 C.有自由的α-羧基,没有自由的α-氨基 D.无自由的α-氨基或自由的α-羧基 E.有一个以上自由的α-氨基和α-羧基 38.蛋白质四级结构各亚基间的结合力是 A.盐键和疏水键 B.疏水键和二硫键 C.氢键和离子键 D.二硫键和肽键 E.范德华力和疏水键

39.蛋白质胶体颗粒不稳定的因素是 A.溶液pH值大于pI B.溶液pH值小于pI C.溶液pH值等于pI D.溶液pH值等于10 E.在水溶液中

40.某些蛋白质和酶的巯基来自 A.蛋氨酸 B.胱氨酸 C.半胱氨酸

4

D.谷胱甘肽 E.同型半胱氨酸

41.能还原蛋白质二硫键的试剂是 A.溴化氰 B.碘乙酸

C.2,4-二硝基氟苯 D.三氯醋酸 E.β-巯基乙醇

42.关于血红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含有铁卟啉的单链球蛋白 B.氧解离曲线为S形

C.1个血红蛋白与1个氧分子可逆结合 D.不属于变构蛋白 E.没有协同效应

43.当第一个O2与血红素Fe结合后能够 A.促进其它亚基与O2结合 B.抑制其它亚基与O2结合

C.促进α亚基与O2结合,抑制β亚基与O2结合 D.抑制另一α亚基与O2结合,促进β亚基与O2

结合

E.促进其它亚基与CO2结合 44.关于Hb和Mb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Mb的解离曲线为S形 B.Hb的解离曲线为S形 C.Mb结合O2无协同效应 D.Hb结合O2有协同效应 E.Hb结合O2有变构效应 45.P5表示氧解离曲线的位置,是指 A.Hb与O2结合的能力为50% B.Hb与CO2结合的量为50% C.Hb与O2结合的量

D.血中50%的Hb与O2结合时的O2分压 E.Hb氧饱和度为50%时,相应的CO2分压 46.关于Hb作用机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Hb没有结合O2时呈紧张态 B.Hb结合O2时呈紧张态 C.Hb结合O2时有正协同效应 D.Hb结合O2时有变构效应 E.Hb结合O2时呈松弛态

47.关于Hb构象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

2+

A.CO2是变构蛋白Hb的变构剂 B.Hb结合O2时亚基间盐键断裂 C.Hb结合O2时有正协同效应 D.Hb在松弛态时Fe半径变小

E.T态转变成R态是逐个结合O2完成的 48.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特点是 A.相同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功能一定相同 B.一级结构相近的蛋白质,功能一定类似 C.一级结构中任何氨基酸的改变生物活性消失 D.不同来源的同源蛋白质,其一级结构相同 E.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其功能 49.关于血红蛋白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间构象改变,生物活性丧失 B.一级结构不变,生物活性不变 C.肽键断裂,生物活性丧失 D.空间构象改变,生物活性不变 E.一级结构改变,生物活性丧失 50.变性蛋白质的主要特点是 A.不易被胃蛋白酶水解 B.黏度下降 C.溶解度增加 D.原有的生物活性丧失 E.可以透过半透膜

51.蛋白质变性后出现的现象是 A.大量氨基酸游离出来 B.生成大量肽片段 C.空间构象改变 D.肽键断裂 E.等电点变为零

52.蛋白质对紫外光吸收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酸性氨基酸的含量 B.肽链中的肽键 C.碱性氨基酸的含量 D.酪氨酸、色氨酸的含量 E.肽链中的氢键 53.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变性的蛋白质一定沉淀 B.沉淀的蛋白质一定变性

C.沉淀的蛋白质就不再有生物学活性 D.盐析法使蛋白质变性

5

2+

E.盐析沉淀的蛋白质仍然有生物活性 54.不会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是 A.加热 B.强酸、强碱 C.有机溶剂 D.重金属盐 E.盐析

55.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 A.破坏水化膜,中和电荷

B.无机盐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的蛋白盐 C.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 D.破坏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E.改变蛋白质的等电点 56.蛋白质溶液的稳定因素是 A.蛋白质溶液的黏度大

B.蛋白质分子表面疏水基团的作用 C.蛋白质分子表面带有水化膜和电荷层 D.蛋白质分子表面电荷为零 E.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

57.蛋白质在电场中移动的方向取决于 A.二级结构 B.净电荷 C.空间结构 D.侧链的游离基团 E.三级结构

58.根据蛋白质溶解度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技术是 A.凝胶过滤 B.超滤法

C.有机溶剂分级法 D.离子交换层析 E.电泳

59.利用分子筛层析分离蛋白质的技术是 A.阴离子交换层析 B.阳离子交换层析 C.凝胶过滤 D.亲和层析 E.透析

60.利用分子筛和电荷分离蛋白质的技术是 A.琼脂糖电泳 B.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响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的稳定性,催化底物反应并将

其转变为产物的称催化基团,对结合酶来说,辅酶

或辅基参与酶活性中心的组成。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反应前后的质和量

不变;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只能加速可逆反 应的进程,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但是酶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催化剂的特点。

酶促反应的特点:

1.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

2.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分为三类:

(1)绝对特异性:酶只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2)相对特异性:酶可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3)立体异构特异性:一种酶仅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

3.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抑制剂、激活剂等。

1.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其他因素不变,底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度作图呈矩形双曲线。底物浓度很低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呈正比;底物浓度再增加,反应速度的增加趋缓;当底物浓度达某一值后,反应速度达最大,反应速度不再增加。 (1).米-曼氏方程式:米氏方程可表示为:

第三章 酶

一. 学习重点

酶活性中心的概念;酶促反应的特点;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诸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酶原与酶原激活的概念;变构调节及共价修饰调节的概念、特点;同工酶的概念。

二.学习提纲

(一)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1.酶的分子组成:酶按分子组成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单纯酶:仅由氨基酸残基构成。结合酶:由蛋白质(酶蛋白)和非蛋白质(辅助因子)组成,全酶=酶蛋白+辅助因子。辅助因子包括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金属离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一些化学稳定的小分子物质,常含维生素或维生素类物质。分为:①辅酶:与酶蛋白以非共价键疏松结合,可用透析等简单方法分离;②辅基:与酶蛋白以共价键牢固结合,不能用透析等简单方法分离。主要作用:参与酶的催化过程,在反应中传递电子、质子或一些基团。金属离子多为酶的辅基。常见的有K+、Na+、Mg2+等。分为:①金属酶:酶蛋白与金属离子结合紧密;②金属激活酶:酶蛋白与金属离子结合松弛,金属离子不与酶蛋白直接结合,而是借助底物相连接。作用:作为酶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团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作为连接酶与底物的桥梁;稳定酶的构象所必需;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 2.酶的活性中心

酶分子中有些必需基团在空间上彼此靠近,具有严格空间构象,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能与底物结合的称结合基团;能影

11

v?Vmax[S],Vmax为最大反应速度,Km为米氏常

Km?[S]数。 (2).Km 与Vmax的意义:A. Km等于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B.Km可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 值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低。C.Km为酶的特征性常数,Km值与酶的浓度无关。Km值的单位为mmol/L。D.Vmax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总浓度成正比。 (3).Km值和Vmax值的测定:可利用林-贝氏双倒数作图法准确的测得Km值和Vmaxx值。

2.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当[S]>>[E] ,使酶达饱和时,反应速度与酶浓度的变化近似成正比关系。

3.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升高温度可加快酶促反应速度,同时也会加速酶蛋白变性,酶促反应速度降低。 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温度称为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酶的最适温度不是酶的

特征性常数,酶可在短时间内耐受较高的温度,延长反应时间酶的最适温度会降低。

4.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pH影响酶活性中心某些必需基团、辅酶及许多底物的解离状态,因而,pH的改变对酶的催化作用影响很大。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pH称为酶促反应的最适pH。环境pH高于或低于最适pH,酶活性都降低。酶的最适pH也不是酶的特征常数。在测定酶活性时,应选用适宜pH的缓冲液保持酶活性相对衡定。 5.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能使酶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称酶的抑制剂。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内、外的必需基团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根据抑制剂与酶结合牢固或疏松,分为可逆性抑制与不可逆性抑制。

(1)不可逆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牢固结合,使酶失活,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简单方法消除。

(2)可逆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以非共价键与酶或酶-底物复合物疏松结合,利用透析或超滤等简单方法可除去其抑制,使酶恢复活性。分为以下三种: 1)竞争性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抑制酶的活性。增加底物浓度,可减弱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存在时V不变、K值增大。如maxm

丙二酸与琥珀酸的结构相似,丙二酸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细菌生长有赖于核苷酸及核酸的合成。核苷酸的合成需FH4,FH4由FH2还原生成。FH2可在二氢叶酸合成酶作用下以对氨基苯甲酸、蝶呤、谷氨酸为底物合成。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结构相似,能作为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阻断FH2合成。细菌因核苷酸与核酸的合成受阻而生长繁殖减弱。

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结合酶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团,与底物无竞争关系,最终形成的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不能释放出产物而抑制酶的活性。非竞争性抑制存在时V降低、表观K值不变。 maxm

3)反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底物中间复合物(ES)结合成难以解离的ESI复合物,ES的量、产物生成的量都相应减少,使酶促反应速度下降。反竞争性抑制存在时Vmax降低、Km值降低。

6.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可使酶活性由无到有或由低到高的一类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大多数激活剂为金属离子,如Mg2+、K+等;少数为阴离

子,如Cl等。还包括某些有机化合物,如胆汁酸盐

12

等。激活剂作用是能与酶、底物或酶-底物复合物结合参加反应,或参与酶活性中心的构成,加快酶促反应速度。 (四)酶的调节 1.酶活性的调节

(1)酶原与酶原激活:有些酶刚合成或初分泌时是酶的无活性前体,称为酶原。酶原转变为活性酶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酶原激活通过水解一个或若干个特定的肽键,酶的构象发生改变,其多肽链发生进一步折叠、盘曲、形成活性中心必需的构象。酶原及酶原激活的生物学意义:消化管内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不仅保护消化器管本身不受酶的水解破坏,而且保证酶在其特定的部位与环境发挥其催化作用,酶原还可以视为酶的贮存性式,如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酶类以酶原性式在血液循环中运行,一旦需要便转化为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2)变构调节:体内一些代谢物与某些酶活性中心外的调节部位非共价可逆地结合,使酶发生构象改变,引起催化活性改变。这一调节酶活性的方式称为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受变构调节的酶称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引起变构效应的代谢物称变构效应剂。以变构酶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作图,其动力学曲线为S形曲线。变构酶通常是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酶的变构调节属酶活性的快速调节。

(3)酶的共价修饰调节: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侧链基团在另一酶的催化下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共价结合或解离,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调节酶活性的方式称为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酶的共价修饰以磷酸化修饰最为常见。酶的共价修饰属于体内酶活性快速调节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2.酶含量的调节

3.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三.题 例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能在中性环境发挥作用 B.蛋白质都具有酶活性 C.可加速反应的进程 D.能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E.不能在胞外发挥作用

2.关于酶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纯酶只有一条多肽链 B.寡聚酶都含辅助因子 C.结合酶都含辅助因子 D.单体酶均不含辅助因子 E.有些结合酶不含辅助因子 3.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酶都有同工酶 B.所有酶都有绝对专一性 C.酶都有活性中心

D.所有酶均以酶原形式存在 E.酶都含辅助因子 4.不符合酶特点的是 A.酶促反应条件温和 B.酶促反应具高度特异性 C.酶的催化效率极高 D.酶活性可以调节 E.酶能催化所有化学反应 5.下列属于结合酶的是 A.淀粉酶 B.脲酶 C.脂酶 D.核糖核酸酶 E.肌酸激酶

6.关于酶辅助因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包括辅酶和辅基 B.决定酶促反应的特异性 C.参与构成酶的活性中心 D.许多含B族维生素 E.决定酶促反应的种类、性质 7.辅酶与辅基的主要区别是 A.生物学性质不同 B.理化性质不同

C.与酶蛋白结合紧密程度不同 D.所含的金属离子不同 E.化学本质不同

8.关于辅酶和辅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均与酶蛋白紧密结合 B.可以是金属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 C.均可用透析法将其与酶蛋白分开

D.辅酶多为金属离子 E.辅基不能传递化学基团

9.关于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者单独存在均无催化活性 B.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 C.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 D.二者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 E.一种辅助因子只与一种酶蛋白结合 10. 与酶活性无关的金属离子是 A.Mg2+ B.K+ C.Cu2+ D.Zn2+ E.Al3+

11.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级结构上相互接近的基团构成 B.酶在此与底物结合 C.具有特定空间构象 D.包括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 E.底物在此转变为产物

12.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些酶可以没有活性中心 B.都有辅助因子参与 C.仅通过共价键与底物结合 D.空间结构上相互接近的基团构成 E.抑制剂都作用于活性中心

13.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相结合的基团是 A.必需基团 B.结合基团 C.疏水基团 D.催化基团 E.亲水基团

14.关于酶必需基团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内 B.维持酶一级结构所必需 C.维持酶活性所必需 D.都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周围 E.在一级结构上相距很近 15.酶具有催化活性的结构基础是 A.有激活剂

13

B.有空间构象 C.有辅助因子 D.一级结构不被破坏 E.有活性中心及其必需基团 16.酶与一般催化剂的相同点是 A.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B.催化活性可以调节 C.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催化效率极高 E.高度特异性 17.酶催化反应的机理是 A.增加反应的活化能 B.降低反应的自由能 C.增加反应的自由能 D.增加反应的热能 E.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18.酶的特异性是指

A.在特定环境下起催化作用 B.与辅酶的结合具有选择性 C.催化反应的机制各不相同 D.对所催化底物的选择性 E.在细胞中有不同的定位

19.乳酸脱氢酶只催化L-乳酸水解,这种专一性是 A.绝对专一性 B.相对专一性 C.立体异构专一性 D.化学键专一性 E.基团专一性

20.加热会使乳酸脱氢酶失活,其原因是 A.失去辅助因子 B.酶蛋白变性 C.亚基解聚 D.酶蛋白含量减少 E.金属离子脱落

21.关于诱导契合学说,正确的是 A.使酶的结构与产物相互适应 B.底物与酶如同锁和钥匙的关系

C.底物和酶的结构相互诱导、变形,构象匹配 D.底物构象改变,酶构象不变 E.酶构象改变,底物构象不变

14

22.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是

A.底物空间构象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 B.酶的空间结构与酶促反应的关系 C. 产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影响 D.不同酶分子间的协调关系 E.酶促反应速度及影响因素

23.观察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影响时,以反应初 速度作为反应速度的原因是 A.反应时间短 B.提高反应的灵敏度 C.节省酶的用量 D.底物用量少

E.逆反应对酶促反应影响小 24.米-曼氏方程的表达式为 A.v=Vmax[S]/(Km+[S]) B.v=Vmax/(Km+[S]) C.v=Vmax[S]/(Vmax +[S]) D.v=Vmax[S]/(Km+ Vmax) E.v=[S] Km/(Km+[S])

25.酶促反应达最大速度的40%时,[S]等于 A.Km B.3/4Km C.2/3Km D.1/2Km E.1/3Km

26.当Km等于0.2[S]时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的 A.1/3 B.1/2 C.2/3

D.4/5 E.5/6

27.一个酶有多个底物时,其最适底物的Km A.>10-3 mmol/L B.最小

C.<10-6 mmol/L D.最大

E.与其他底物的相同 28.关于Km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酶浓度有关

B.v=Vmax /2时的产物浓度

C.Km越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 D.是酶的特征常数 E.与酶所催化的底物有关

29.在酶促反应中,当[S]》Km时,则反应速度 A.达最大 B.最小

C.与产物浓度成反比 D.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E.为最大速度的一半 30.与酶的Km值无关的因素是 A.酶的结构 B.酶所催化的底物 C.反应时的温度 D.反应时的离子强度 E.酶的浓度

31.酶促反应速度达Vmax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的原因是 A.正逆反应达到平衡 B.过量产物反馈抑制酶的活性 C.过量底物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 D.过量产物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E.酶的活性中心已被底物所饱和 32.关于双倒数作图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林-贝氏作图法 B.斜率为V max/Km

C.以1/V对1/[S]作图,得一直线 D.纵轴上的截距为1/Vmax E.横轴上的截距为-1/Km

33.关于Hanes作图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以[S]/V对[S]作图,得一直线 B. 纵轴上的截距为Km/Vmax C.斜率为1/V max D.横轴上的截距为-Km E. 以1/V对1/[S]作图,得一直线 34.酶浓度与反应速度成正比的条件是 A.反应刚开始 B.反应速度达最大 C.酶浓度远大于底物浓度 D.底物浓度远大于酶浓度 E.酶的活性中心被底物所饱和

15

35.温度与酶促反应速度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酶都有最适温度

B.最适温度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C.超过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度降低 D.最适温度时,反应速度最快 E.酶在短时间可耐受较高温度 36.温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曲线是 A.直线 B.矩形双曲线 C.抛物线 D.钟罩形 E.S形曲线

37.生物体内多数酶的最适温度是 A.25℃ B.37℃ C.30℃ D.45℃ E.40℃

38.pH与酶促反应速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pH不会影响酶促反应速度 B.pH与反应速度成正比 C.人体内酶的最适pH均为7.0 D.最适pH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E.pH影响酶的解离程度

39.关于酶最适pH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底物浓度有关 B.与缓冲液的种类有关 C.与缓冲液的浓度有关 D.与酶的纯度有关 E.为该酶的等电点

40.体内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 A.1.8 B.9.8 C.7.5 D.5.2 E.6.0

41.关于酶抑制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酶共价不可逆结合 B.使酶变性而降低酶活性

C.凡能降低酶活性的物质均为酶的抑制剂

D.除去抑制剂后,酶活性可恢复 E.都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

42.关于酶的不可逆抑制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抑制剂与酶以共价键相结合 B.抑制剂不能用透析法除去 C.抑制剂通常结合于酶的活性中心 D.抑制作用无法解除

E.敌敌畏对羟基酶的抑制属于此类 43.有机磷农药抑制的酶是 A.巯基酶 B.碳酸酐酶 C.胆碱酯酶 D.羧基酶 E.磷酸酶

44.农药敌敌畏结合于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的 A.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 B.精氨酸残基的胍基 C.色氨酸残基的吲哚基 D.丝氨酸残基的羟基 E.酪氨酸残基的羟基

45.化学毒气路易士气在体内可抑制的酶是 A.胆碱酯酶 B.磷酸酶

C.巯基酶 D.羟基酶 E.羧基酶

46.可解除Hg2+、Ag+对酶抑制作用的是 A.增加底物浓度 B.二巯基丙醇 C.解磷定 D.透析法 E.降低底物浓度

47.关于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错误的是 A.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 B. 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 C.抑制程度与[S]和[I]有关 D.增加底物浓度可解除抑制 E.抑制剂与酶以共价键结合

48.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是 A.Km↓, Vmax↓

B.Km↑, Vmax↓ C.Km↑,Vmax不变 D.Km不变,Vmax↓ E.Km↓,Vmax不变

49.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属于 A.反馈抑制 B.竞争性抑制 C.非竞争性抑制 D.反竞争性抑制 E.不可逆抑制

50.磺胺类药物的类似物是 A.叶酸 B.二氢叶酸 C.氨甲蝶呤 D.对氨基苯甲酸 E.谷氨酸

51.磺胺类药物抑菌作用的机理是抑制 A.二氢叶酸还原酶 B.二氢叶酸合成酶 C.四氢叶酸合成酶 D.四氢叶酸还原酶 E.叶酸合成酶

52.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是 A.Km↓,Vmax↓ B.Km↑,Vmax↓ C.Km↑,Vmax不变 D.Km不变,Vmax↓ E.Km↓,Vmax不变

53.关于非竞争性抑制的特点,错误的是 A.抑制剂与底物结构不相似 B.增加底物浓度可解除抑制 C.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 D.酶即与底物结合,又与抑制剂结合 E.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部位结合 54.反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是 A.Km↓,Vmax↓ B.Km不变,Vmax↓ C.Km↑,Vmax不变 D.Km↑,Vmax↓ E.Km↓,Vmax不变

16

55.关于酶的激活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多是金属离子 B.可提高酶的催化活性 C. 辅助因子都是酶的激活剂 D. 使酶从无活性变为活性 E. Cl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

56.关于酶原及其激活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酶原是酶的贮存形式 B.酶原激活时需要水解肽键 C.体内所有的酶均有酶原形式 D.酶原激活能形成酶的活性中心 E.酶原激活是酶原向酶的转化过程 57.酶原没有酶活性是因为 A.缺乏辅助因子 B.缺乏糖基化部位 C.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 D.活性中心缺乏二硫键 E.缺乏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58.初分泌时无酶原形式的酶是 A.胰蛋白酶 B.胃蛋白酶 C.己糖激酶 D.弹性蛋白酶 E.胰凝乳蛋白酶

59.能使胰蛋白酶酶原激活的物质是 A.肠激酶 B.胆汁酸 C.羧肽酶 D.弹性蛋白酶 E.胰凝乳蛋白酶

60.如果每mL酶制剂含0.4mg蛋白质,每mL酶溶液含400活力单位,则此酶的比活性应该是 A.300U/mg酶蛋白 B.400U/mg酶蛋白 C.500U/mg酶蛋白 D.800U/mg酶蛋白 E.1000U/mg酶蛋白

61.关于酶的变构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力学曲线呈矩形双曲线 B.变构效应剂不与酶活性中心结合

17

-

C.正协同效应的底物浓度曲线呈S型 D.变构效应可改变酶的催化活性 E.变构效应剂与酶的结合是可逆的 62.关于变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协同效应 B.多具有四级结构 C.酶与变构剂共价结合 D.酶的产物可作为变构效应剂 E.酶的底物可作为变构效应剂 63.变构效应剂与酶结合的部位是 A.活性中心外的任意部位 B.活性中心的结合基团 C.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团 D.活性中心外的调节部位 E.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64.关于酶共价修饰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级联放大效应 B.是一种快速调节 C.由另外的酶催化 D.磷酸化修饰最常见 E.是可逆的非共价反应

65.关于酶的共价修饰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具有活性和无活性两种形式 B.磷酸化后酶活性都增加 C.受共价修饰的酶不是变构酶 D.修饰都是在酶的活性中心基团 E.通过改变酶含量来改变酶活性 66.关于同工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学性质相同 B.酶分子一级结构不同 C.同工酶各成员Km值不同 D.是一组催化相同化学反应的酶 E.酶分子活性中心结构相同

67.关于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LDH1在心肌含量高 B.LDH5在骨骼肌含量高 C.LDH1电泳速度最快 D. LDH的亚基有四型 E.该酶是四聚体酶

68.国际酶学委员会将酶分为六类的依据是

A.酶的来源 B.酶的物理性质 C.酶的分子结构 D.酶促反应的性质 E.酶所催化的底物

【X型题】

98.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些RNA也具有酶活性 B.单体酶仅具有三级结构 C.结合酶均含有辅助因子 D.酶对其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 E.酶不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99.关于辅酶和辅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辅酶以共价键与酶蛋白结合 B.金属离子多为酶的辅基

C.都不能用透析法将其与酶蛋白分开D.二者与酶蛋白结合的程度不同 E.都可传递电子、氢或化学基团 100.金属离子在结合酶中的作用是 A.传递电子 B.稳定酶的构象 C.增加反应中的静电斥力 D.连接酶与底物的桥梁 E.参与酶活性中心的构成 101.酶活性中心的常见基团有 A.甲硫氨酸残基的甲硫基 B.组氨酸残基的咪唑基 C.丝氨酸残基的羟基 D.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 E.谷氨酸残基的γ-羧基

102.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级结构上相互接近的基团构成 B.呈裂缝或凹陷的疏水“口袋” C.仅通过共价键与底物结合 D.能与底物结合并生成产物 E.多具三维结构

103.酶分子中必需基团的作用是 A.与底物结合 B.决定酶的结构

C.维持酶的空间构象 D.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 E.反应中接受质子或基团

104.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 A.催化效率极高 B.反应条件温和 C.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受机体内外环境的调节 E.对底物有特异的选择性 105.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 A.底物浓度 B.酶浓度

C.抑制剂 D.激活剂 E.反应温度

106.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S]》Km时,呈正比关系 B.[S]》Km时,达Vmax C.底物浓度不影响反应速度 D.[S]《Km时,达Vmax E.[S]《Km时,呈正比关系 107.米氏方程式所基于的假设是 A.反应刚开始,不考虑逆反应 B.[S]<[E] C.[S]>[E]

D.测定的反应速度为初速度 E.当[E]=[ES]时,达Vmax 108.关于米氏常数Km的叙述,正确的是 A.Km的单位是mol/L B.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C.同工酶中各成员Km不同 D.Km反映酶与底物的亲和力 E.Km值的大小与反应环境无关 109.测定酶活性时,需要的条件有 A.最适pH B.最适温度 C.酶被底物所饱和 D.底物量要足够

E.反应体系中含适宜的辅助因子 110.关于酶最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18

A.是酶的特征常数 B.与反应进行的时间有关 C.最适温度时,反应速度最快 D.反应时间延长,最适温度降低 E.酶活性测定应在最适温度下进行 111.pH对于酶促反应速度的作用是影响 A.结合基团的解离 B.催化基团的解离 C.辅酶的解离 D.底物的解离 E.辅酶的解离

112.有关激活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酶从无活性转变为活性 B.辅助因子都是酶的激活剂 C.胆汁酸盐是某些酶的激活剂 D.Mg2+是多种激酶的激活剂 E.多为金属离子 113.酶的不可逆抑制剂 A.使酶蛋白变性 B.与酶不可逆结合 C.与酶的抑制作用无法解除 D.结合于酶的活性中心 E.以共价键与酶结合 114.酶的不可逆抑制化合物有 A.6-巯基嘌呤 B.砷化物

C.有机磷杀虫剂 D.磺胺类药物 E.氨甲蝶呤

115.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是 A.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 B. 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 C.增加底物浓度可解除抑制 D.抑制程度与[S]和[I]有关 E.抑制剂与酶以共价键结合 116.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是 A.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 B.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 C.抑制剂结合于酶的活性中心 D.酶即结合抑制剂又结合底物

E.增加底物浓度可解除抑制 117.属于酶的共价修饰的是 A.磷酸化与脱磷酸化 B.乙酰化与脱乙酰化 C.甲基化与脱甲其化 D.腺苷化与脱腺苷化 E.-SH与-S-S-互变

118.关于关键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是变构酶 B.常是共价调节酶 C.在酶促反应中活性最低 D.在酶促反应中活性最高

E.能影响整个代谢途径的方向和速度 119.关于同工酶的论述,正确的是 A.一般是寡聚酶 B.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

C.可存在于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 D.是翻译后修饰不同造成的 E.有相同的理化性质

120.关于LDH同工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成员电泳速度不同 B.不同组织中的含量不同 C.有五种同工酶 D.是四聚体酶

E.各成员催化相同的反应 (二).名词解释

1.核酶和脱氧核酶(ribozyme and deoxyribozyme) 2.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of enzyme) 3.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 4.非竞争性抑制作用(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5.酶原与酶原激活(zymogen and zymogen activation)

6.同工酶(isoenzyme)

(三)问答题与论述题

1. 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有何异同?

2.何为酶的特异性?有哪几种类型?各举两例说明。

3.说明Km和Vmax的意义。

4.试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5.酶的变构调节与共价修饰调节有何异同?

19

6.酶的共价修饰调节中,酶的磷酸化与脱磷酸化有何特点?

7.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8.以胰蛋白酶原的激活为例,说明酶原激活的机理及酶原存在的生物学意义。 四.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C 4.E 5.E 6.B 7.C 8.B 9.E 10.E 11.A 12.D 13.B 14.C 15.E 16.C 17.E 18.D 19.C 20.B 21.C 22.E 23.E 24.A 25.C 26.E 27.B 28.D 29.A 30.E 31.E 32.B 33.E 34.D 35.B 36.D 37.B 38.E 39.E 40.A 41.D 42.D 43.C 44.D 45.C 46.B 47.E 48.C 49.B 50.D 51.B 52.D 53.B 54.A 55.C 56.C 57.C 58.C 59.A 60.E 61.A 62.C 63.D 64.E 65.A 66.A 67.D 68.D 69.C 70.A 71.B 72.E 73.A 74.B 75.C 76.A 77.B 78.B 79.D 80.E 81.C 82.D 83.B 84.A 85.B 86.C 87.C 88.B 89.A 90.A 91.B 92.D 93.C 94.B 95.A 96.C 97.A

98.ABCD 99.BDE 100.ABDE 101.BCDE 102.BDE 103.ACDE 104.ABDE 105.ABCDE 106.BE 107.ACDE 108.ABCD 109.ABCDE 110.BCDE 111.ABCDE 112.ACDE 113.BDE 114.BC 115.ABCD 116.BD 117.ABCDE 118.ABCE 119.ABC 120.ABCDE (二)名词解释

1.核酶和脱氧核酶 指具有高效、特异催化作用的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是近年来发现的另一类生物催化剂,主要作用于核酸。

2.酶的活性中心 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

20

的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参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使底物与酶形成一定构象复合物的结合基团和影响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的催化基团。酶的活性中心外还有维持酶活性中心构象的必需基团。

3.竞争性抑制作用 酶的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增加底物浓度,可减弱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Vmax不变、Km值增大。

4.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酶的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和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底物与抑制剂之间无竞争关系。非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Vmax降低、Km值不变。

5.酶原与酶原激活 有些酶在细胞中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的前体,必须在一定的条件,水解开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活性。这种无活性的酶前体称作酶原。由无活性的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称酶原激活。

6.同工酶 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三)问答题与论述题

1.答:不同点:(1)酶的催化效率极高;(2)酶对底物有高度的选择性;(3)酶的催化活性受多种因素调节;(4)酶在温和条件下发挥活性。

相同点:(1)反应前后无质和量的改变;(2)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3)都可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4)作用的机理都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答: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严格的专一性,即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产生一定的底物,称为酶的特异性。

酶的特异性分为三种类型:(1)绝对专一性:酶只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

C.Glu D.Asp E.鸟氨酸

48.合成卵磷脂所需的胆碱供体是 A.ADP-胆碱 B.GDP-胆碱 C.CDP-胆碱 D.UDP-胆碱 E.TDP-胆碱

49.由脑磷脂合成卵磷脂所需甲基的直接供体是

A.N5-CH3-FH4 B.N5,N10-CH2-FH4 C.N10-CHO-FH4 D.S-腺苷甲硫氨酸 E.甲钴胺素 50.含胆碱的磷脂是 A.卵磷脂 B.脑磷脂 C.磷脂酸 D.脑苷脂 E.心磷脂

51.磷脂酶A2作用于磷脂酰丝氨酸后的产物是 A.磷脂酸 B.丝氨酸 C.1,2-甘油二酯 D.溶血磷脂酰丝氨酸 E.磷脂酰乙醇胺

52.不参与磷脂酰肌醇合成的物质是

46

A.肌醇 B.DG

C.CDP-DG D.磷脂酸 E.脂酰CoA

53.催化磷脂生成溶血磷脂的酶是 A.磷脂酶A B.磷脂酶B C.溶血卵磷脂酶B D.磷脂酶C E.磷脂酶D

54.不参与神经鞘磷脂合成的化合物是 A.鞘氨醇 B.脂酰CoA C.胆碱 D.CTP E.甘油

55.脂肪和甘油磷脂合成的共同中间产物是 A.甘油一酯 B.甘油二酯

C.CDP-甘油二酯 D.磷脂酸 E.乙酰CoA

56.胆固醇合成的直接碳源是 A.葡萄糖 B.脂酸

C.HMG CoA D.乙酰CoA E.丁二酰CoA

57.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是

A.HMG CoA合成酶 B.HMG CoA还原酶 C.HMG CoA裂解酶 D.MVA激酶 E.鲨烯环氧酶

58.以胆固醇为前体的化合物是 A.CoASH B.泛醌 C.Vit A D.Vit D E.Vit E

59.胆固醇在体内的主要代谢去路是转变为 A.胆红素 B.胆汁酸 C.VitD D.类固醇激素 E.类固醇

60.不具有环戊烷多氢菲骨架结构的化合物是

A.睾酮 B.胆汁酸 C.胆固醇 D.皮质醇 E.前列腺素 61.高胆固醇饮食可使

A.小肠黏膜细胞HMG CoA还原酶合成减少

B.小肠黏膜细胞HMG CoA合成酶活性降低

C.肝细胞HMG CoA合成酶活性降低

47

D.肝细胞HMG CoA还原酶合成减少 E.肝细胞硫解酶活性降低 62.血脂组成不包括 A.甘油三酯 B.胆固醇 C.磷脂 D.游离脂酸 E.酮体

63.乳糜微粒的代谢需要 A.LCAT+apo CⅠ B.LCAT+apo CⅡ C.LPL+apo CⅠ D.LPL+apo CⅡ E.LCAT+apo AⅠ

64.有关血浆脂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A.CM在脂肪组织中合成 B.HDL是从LDL转变而来 C.VLDL可转变为LDL D.HDL与LDL竞争肝外受体 E.HDL运输胆固醇到肝外利用 65.apo A I可激活 A.LPL B.LCAT C.胰脂酶 D.肝脂酶 E.组织脂肪酶

66.下列哪种apo是LCAT酶的激活剂 A.apo AⅠ B.apo A Ⅱ C.apo C II

D.apo E E.apo B100 67.LPL主要催化 A.脂肪细胞TG水解 B.肝细胞TG水解 C.CM中TG水解 D.LDL中TG水解 E.HDL中TG水解

68.脂蛋白密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A.HDL、IDL、LDL、VLDL、CM B.CM、VLDL、IDL、LDL、HDL C.CM、VLDL、LDL、IDL、HDL D.VLDL、LDL、CM、IDL、HDL E.HDL、VLDL、CM、LDL、IDL 69.运输内源性胆固醇的血浆脂蛋白是 A.HDL B.LDL C.VLDL D.CM E.清蛋白

70.细胞内催化脂酰基转移到胆固醇生成胆固醇酯的酶是 A.LCAT B.ACAT C.PLC D.PLD E.肉碱脂酰转移酶

71.肝病患者血浆胆固醇酯水平降低的原因是

A.胆固醇酯酶活性增加

48

B.LPL活性增加 C.胆固醇合成减少 D.胆固醇酯分解加强 E.LCAT减少

72.血浆中催化卵磷脂与胆固醇生成胆固醇酯的酶是

A.ACAT B.LCAT C.LPL D.HSL E.脂酰转移酶 73.LDL的生成部位是 A.肝脏 B.肠黏膜 C.脂肪组织 D.红细胞 E.血浆

74.LCAT催化生成的脂类是 A.胆固醇 B.胆固醇酯 C.游离脂酸 D.卵磷脂 E.甘油三酯

75.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是 A.肝HMG CoA还原酶缺乏反馈抑制 B.由VLDL生成LDL增加 C.缺乏apo B D.ACAT活性降低 E.LDL受体缺陷

76.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是指空腹血浆

A.CM升高 B.VLDL升高 C.LDL升高 D.LDL及VLDL升高 E.CM及VLDL升高

77.Ⅳ型高脂蛋白血症是指空腹血浆 A.CM升高 B.VLDL升高 C.LDL升高

D.LDL及VLDL升高 E.CM及VLDL升高 78.Apo A I主要存在于 A.CM B.VLDL C.IDL D.LDL E.HDL

79.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是 A. CM B. VLDL C. IDL D. LDL E. HDL

80.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是 A.CM B.VLDL C.IDL D.L DL E.HDL

81.将胆固醇由肝脏转运至肝外组织的脂蛋

49

白是

A.VLDL B.LDL C.HDL D.CM E.IDL

82.激活LPL的载脂蛋白是 A.apo A Ⅰ B.apo A Ⅱ C.apo B100 D.apoC Ⅱ E.apo C Ⅲ

83.LDL内的主要运载蛋白是 A.apo AⅠ B.apo A Ⅱ C.apo B100 D.apo C Ⅱ E.apo B48

84.参与HDL受体识别的apo为 A.apo A Ⅰ B.apo A Ⅱ C.apo B100 D.apo C Ⅱ E.apo E

85.参与LDL受体识别的apo为 A.apo A Ⅰ B.apo B48 C.apo B100 D.apo C Ⅱ E.apo C Ⅲ

86.CM中含量较高的是 A.TG B.DG C.PL D.Ch、CE E.清蛋白

87.VLDL中含量较高的是 A.TG B.Ch、CE C.PL D.DG E.清蛋白

88.LDL中含量较高的是 A.TG B.DG C.Ch、CE D.PL E.清蛋白

89.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脂蛋白是 A.CM B.VLDL C.IDL D.LDL E.HDL

90.参与胆固醇逆向转运的脂蛋白是A.CM B.VLDL C.IDL D.LDL E.HDL

91.禁食12h后,正常血浆TG主要存在于 A.CM B.VLDL C.IDL D.LDL E.HDL

92.禁食12h后,血浆胆固醇主要存在于 A.CM B.VLDL C.LDL D.IDL E.HDL

93.在HDL成熟过程中,使胆固醇酯化的酶是

A.胆固醇酯酶 B.ACAT C.LCAT

D.脂酰CoA转移酶 E.乙酰基转移酶

94.富含apo B100的脂蛋白是 A.CM B.VLDL C.IDL D.LDL E.HDL

95.有关LDL叙述错误的是 A.可经受体途径降解 B.由VLDL转变生成 C.富含apo B48、apo A I D.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含量丰富

50

生成一种特定的产物。例如:脲酶只能作用于尿素。琥珀酸脱氢酶仅催化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2)相对专一性: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例如:脂肪酶可以水解脂肪和简单的酯,磷酸酶对一般的磷酸酯键都有水解作用。(3)立体异构专一性:酶只作用于同一化合物立体异构体的一种。例如:乳酸脱氢酶只作用于L-乳酸,而不作用于D-乳酸,L-氨基酸氧化酶仅作用于L-氨基酸,对D-氨基酸则无作用。

3.答:Km的意义:(1)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2)Km值可用于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Km值愈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小;Km值愈小,酶与底物亲和力愈大。(3)Km值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与酶的结构,酶所催化的底物和外界环境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

Vmax的意义:Vmax值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的浓度成正比。

4.答:(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抑制作用的大小与抑制剂和底物的浓度以及酶对他们的亲和力有关。通过增大底物浓度可以解除抑制作用。动力学特点是Km增大,Vmax不变。(2)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结构不相似,抑制剂只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但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底物与酶的结合也不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该抑制作用的强弱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动力学特点:Km不变,Vmax降低。(3)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生成的三元复合物不能解离出产物。动力学特点:Km和Vmax都降低。

5.答:变构调节与共价修饰调节的相同点:(1)通过改变酶活性对酶促反应进行调节;(2)酶的快速调节;(3)受调节的酶一般都是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

变构调节与共价修饰调节的不同点:(1)酶变构调节中,酶分子既有与酶底物结合的活性中心,又有与变构效应物结合的变构部位;受共价修饰调节的酶只有活性中心而没有变构部位;(2)酶的共价修饰调节受其他酶催化,而酶的变构调节不需要其他酶催化;(3)酶的共价修饰调节有级联放大效

21

应,而酶的变构调节没有;(4)酶的共价修饰调节过程中有共价键的改变,而变构调节中无共价键的改变;(5)酶的共价修饰调节是一种更快速、有效的调节;(6)酶的变构调节中是通过小分子的代谢物,即变构效应剂与酶的变构中心结合,改变酶的构象,进而改变酶的活性,酶的共价修饰调节中,不需要小分子的代谢物。

6.答:(1)被修饰的酶存在有(高)活性和无(低)活性两种形式。共价修饰的结果是由其中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2)酶的磷酸化共价修饰可以多级联合进行,而呈逐级放大效应,这种现象又称瀑布效应。(3)磷酸化作用需要ATP,酶蛋白上的每个磷酸化位点在磷酸化时需要消耗一个ATP的高能磷酸键,但这比合成酶蛋白需要的ATP少的多,因而磷酸化是酶活性调节经济有效的方法。

7.答: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抑制剂,激活剂等。(1)底物浓度:底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上升,两者成正比关系,反应为一级反应。随着底物浓度的进一步增高,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增加。如果继续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将不再增加,表现出零级反应,此时酶的活性中心已被底物饱和。(2)酶浓度:当底物浓度大大超过酶浓度,使酶被底物饱和时,反应速度与酶浓度变化成正比关系。(3)温度: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具有双重影响,使酶促反应达到最大时的环境温度为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前,随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不断增加,达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反应速度不断下降。(4)pH:pH能影响酶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的解离以及底物与辅酶的解离,从而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进而影响到酶促反应的速度。酶来在最适pH时,反应速度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pH反应速度都会降低。(5)抑制剂: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统称酶的抑制剂。抑制剂抑制酶活性,使反应速度下降。根据抑制剂与酶结合牢固或疏松,分为可逆性抑制与不可逆性抑制。可逆性抑制作用有竞争性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和反竞争性抑制作用。(6)

激活剂的影响: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激活剂可使反应速度增加。

8.答:(1)胰蛋白酶在初分泌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胰蛋白酶原进入小肠后,在Ca2+的存在下受肠激酶的激活,第6位赖氨酸残基与第7位异亮氨酸残基之间的肽键被切断,水解掉一个六肽,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形成酶的活性中心,从而成为有催化活性的胰蛋白酶。进而激活小肠中其他蛋白酶形成逐级加快的级联反应。

(2)酶原激活的机理是酶原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如特定蛋白酶催化下,其N-端的一个或多个特定肽键断裂,分子构象发生特定改变从而形成酶的活性中心的过程。

(3)酶原激活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消化系统的蛋白酶以酶原的形式分泌,不仅保护消化器官本身不受酶的水解破坏,而且保证酶在其特定部位与环境发挥其催化作用。此外,酶原还可视为酶的贮存形式。如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酶类以酶原的形式在血液循环中运行,一旦需要转化为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22

第 四 章 糖代谢

一、学习重点

1.葡萄糖无氧分解的关键酶、基本途径。

2.葡萄糖有氧氧化的关键酶、基本途径及其生理意义。

3.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产物及其生理意义。 4.糖原生成与糖原分解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 5.糖异生的关键酶、基本途径和生理意义。 6.血糖来源与去路,血糖的激素调节。

二、学习提纲

糖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为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糖类还是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葡萄糖是体内糖利用、代谢最重要的功能形式,而糖原是体内糖的储存形式。

葡萄糖分解途径中,将葡萄糖转变到丙酮酸的阶段,为糖有氧氧化和糖酵解共有的过程,这一代谢过程称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发生在细胞液中,可分为两个阶段:葡萄糖生成2分子磷酸丙糖;磷酸丙糖转变为丙酮酸。氧供应不足时,糖酵解途径生成的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由NADH+H+提供氢,还原成乳酸。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转化成乳酸的这一过程称糖酵解。1mol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氧化成2mol乳酸,净生成2molATP。

糖酵解途径有3个反应基本上是单向不可逆的,三个反应分别由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l和丙酮酸激酶催化,这三种酶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酶。糖酵解的生理意义在于,糖酵解可在无氧、缺氧条件下为机体迅速提供能量。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有氧氧化。有氧氧化是糖氧化产能的主要方式。有氧氧化需要氧将糖分解时脱下的氢氧化成水,主要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该途径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糖酵解途径,葡萄糖转变成2分子丙酮酸,在胞液中进行。第二阶段为乙酰辅酶A的生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经氧化脱羧基转化成乙酰CoA。第三阶段为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三羧酸循环亦称柠檬酸循环,由一系列反应组成。每次三羧酸循环氧化 1分子乙酰 CoA,同时发生2次脱羧产生2分子CO2;有4次脱氢,其中3次产生 NADH+H+,一次产生FADH2;有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GTP;1mol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再经呼吸链氧化磷

23

酸化共产生12molATP。因此1mol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全过程,通过上述三个阶段,彻底氧化成CO2和H2O,总共生成36或38molATP。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1)氧化供能。(2)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又是三大物质代谢的互相联系通路。(3)为其它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糖原是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主要有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的合成中,UDP-葡萄糖(UDPG)为合成糖原的活性葡萄糖。在糖原合成酶催化下,UDPG将葡萄糖基转移给小分子的糖原引物,合成糖原。糖原合成酶为糖原合成的关键酶。肝糖原可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供应血糖。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磷酸化酶。糖原可分解生成1-磷酸葡萄糖和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肾中,因此只有肝糖原可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肌糖原只能经糖酵解成乳酸,后者再间接转变成葡萄糖。

在肝脏、肾脏中,由非糖物质(如乳酸、丙酮酸、甘油、成糖氨基酸等)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糖异生,糖异生可通过糖分解途径逆行完成。对其中三个不可逆反应,糖异生需通过不同的酶和反应绕行。糖异生的生理意义:维持血糖水平。肝糖原储备的恢复。乳酸循环,肌肉组织肌糖原可经酵解产生乳酸,乳酸通过血液运到肝脏,在肝内乳酸经糖异生转化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又可被肌肉摄取利用,此过程称乳酸循环。

磷酸戊糖途径包括第一阶段的氧化反应和第二阶段的基团转移反应。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在于为机体提供5-磷酸核糖和NADPH。糖代谢生成的5-磷酸核糖是人体合成各类核苷酸和核酸的基本原料;NADH的作用是作为体内许多合成代谢氢原子的来源;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抗氧化剂,保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

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值为4.5~5.5mmol/L。血糖的来源有,食物糖经肠道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肝、肾内由非糖物质糖异生。血糖去路有,糖主要经各氧化途径氧化分解为机体供能、在肝、肌肉等组织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及氨基酸等。肝脏在调节血糖中有很重要作用。除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外,调节血糖最重要的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有降低血糖作用,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包括

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等。 三、题 例 (一)选择题 【A型题】

1.糖类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 A.免疫功能 B.软骨基质成分 C. 氧化供能 D.细胞膜的成分 E.合成糖蛋白糖链 2.食物淀粉的主要消化部位是 A.胃 B.小肠 C.大肠 D.肾脏 E.口腔

3.可水解淀粉α-1,4和α-1,6糖苷键的酶是 A.α-葡萄糖苷酶 B.异麦芽糖酶 C.唾液α-淀粉酶 D.麦芽糖酶 E.胰α-淀粉酶

4.体内糖无氧酵解的终产物是 A.丙酮 B.丙酸 C.乳酸 D.丙酮酸 E.乙醇

5.关于己糖激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需Mg2+

的激活作用 B.需有ATP参与 C.是糖酵解途径关键酶 D.产物为6-磷酸葡萄糖 E.催化的是可逆反应

6.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酸叙述错误的是 A.需NAD+参与 B.反应不可逆 C.有ATP生成 D.需Pi参与 E.分两步进行

7.对己糖激酶与葡萄糖激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6-磷酸葡萄糖反馈抑制己糖激酶 B. 葡萄糖激酶的特异性比己糖激酶高 C.己糖激酶对葡萄糖的Km比葡萄糖激酶小 D.脑中仅有葡萄糖激酶 E.葡萄糖激酶存在于肝

8.催化糖酵解途径不可逆反应的酶是 A.果糖双磷酸酶 B.磷酸己糖异构酶 C.丙酮酸羧化酶 D.6-磷酸果糖激酶-1 E.6-磷酸果糖激酶-2

9.含高能磷酸键的糖酵解中间物是 A.6-磷酸果糖 B.6-磷酸葡萄糖 C. 3-磷酸甘油醛 D.1,6-二磷酸果糖 E.1,3-二磷酸甘油酸

10.糖酵解中直接参与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是 A.2,3-二磷酸甘油酸 B.3-磷酸甘油酸 C.1,6-二磷酸果糖 D. 磷酸烯醇型丙酮酸 E.3-磷酸甘油醛

11.催化糖酵解过程底物水平磷酸化的酶是 A.PEP羧激酶 B.丙酮酸激酶 C.葡萄糖激酶 D.磷酸果糖激酶 E.磷酸化酶激酶

12.乳酸生成利于糖酵解持续进行的原因是 A.此反应阻断有氧氧化 B.乳酸脱氢酶有5种同工酶 C. 乳酸是酸性的

D.使NADH+H+

再氧化成 NAD+

E.催化的反应是可逆的

13.LDH同工酶催化丙酮酸成乳酸作用最强的是 A.LDH1 B.LDH5 C.LDH4

24

D.LDH2 E.LDH3

14.无氧酵解中LDH的重要作用是 A.输出能源

B.再生NAD供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C.为三羧酸循环提供乳酸 D.产生电子传递链所需02 E.产生NADH氧化产能

15.催化糖酵解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的酶是 A.烯醇化酶 B.己糖激酶 C.丙酮酸羧化酶 D.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E.磷酸甘油酸激酶

16.成熟红细胞能源来源的途径是 A.有氧氧化途径 B.糖原合成途径 C.磷酸戊糖旁路 D.糖酵解 E.糖异生途径

17.糖酵解途径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是 A.2-磷酸甘油酸→丙酮酸 B.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 C.葡萄糖→6-磷酸果糖

D. 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 E.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酸

18.1分子葡萄糖糖酵解过程底物水平磷酸化次数为

A.1 B.2 C.3 D.4 E.5

19.催化3-磷酸甘油醛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反应过程的酶是

A.醛缩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B.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甘油酸激酶 C.磷酸甘油酸激酶、醛缩酶

D.磷酸甘油酸变位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E.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醛缩酶

25

+

20.调节糖酵解途径最重要的关键酶是 A.6-磷酸果糖激酶-1 B.磷酸甘油酸激酶 C.丙酮酸激酶 D.葡萄糖激酶 E.己糖激酶

21.糖代谢过程的耗能反应是 A.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 B.3-磷酸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 C.丙酮酸→草酸乙酸

D.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 E.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22.糖酵解的关键酶是

A. 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醛缩酶

B.己糖激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丙酮酸激酶 C. 6-磷酸果糖激酶-1、醛缩酶、丙酮酸激酶 D.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E.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2、丙酮酸激酶 23.关于2,6-二磷酸果糖代谢途径,错误的是 A.胰高血糖素可使果糖二磷酸酶2磷酸化失活 B.2,6-二磷酸果糖生成消耗ATP C.AMP是6-磷酸果糖激酶-2的激活剂

D.胰高血糖素使6-磷酸果糖激酶-2磷酸化失活 E.柠檬酸增高,可减少2,6-二磷酸果糖 24.6-磷酸果糖激酶-1最强的别构激活剂是 A.1,6-二磷酸果糖 B.AMP

C.2,6-二磷酸果糖 D.ATP E.ADP

25.6-磷酸果糖激酶-1的激活剂,不包括 A.ADP B.AMP C.1,6-二磷酸果糖 D.柠檬酸 E.2,6-二磷酸果糖

26.对6-磷酸果糖激酶-2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AMP是其别构激活剂 B.为双功能酶

C.具有果糖双磷酸酶的活性 D.不能进行共价修饰

E.底物为6-磷酸果糖和2,6-二磷酸果糖 27.肝果糖二磷酸酶-2的别构效应剂不包括 A.柠檬酸 B.3-磷酸甘油酸 C.AMP D.磷酸烯醇型丙酮酸 E.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 28.对糖酵解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理意义是能迅速供能 B. 己糖激酶是其关键酶 C.糖酵解会造成丙酮酸堆积 D.1分子葡萄糖净生成2分子ATP E.需ATP参与

29.丙酮酸转变为乙酰CoA反应需要的维生素是 A.生物素 B.抗坏血酸 C.吡哆醛 D.核黄素 E.叶酸

30.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的辅酶不包括 A.TPP B.NAD+

C.FAD D.磷酸吡哆醛 E.CoA-SH

31.三羧酸循环进行的亚细胞部位是 A.线粒体 B.细胞核 C.微粒体 D.胞液 E.高尔基体

32.经三羧酸循环氧化1mol乙酰CoA生成ATP摩尔数为 A.10 B.9 C. 8 D.11 E.12

33.1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后的产物是 A.柠檬酸 B.草酰乙酸 C.CO2和H2O D.草酰乙酸和CO2 E.CO2和4分子还原当量

34.1分子丙酮酸彻底氧化为CO2和H2O经几次脱羧 A.2次 B.5次 C.3次 D.1次 E.4次

35.三羧酸循环中伴有底物水平磷酸化的过程是 A. 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B. 琥珀酸→延胡索酸 C. α-酮戊二酸→琥珀酸 D. 苹果酸→草酰乙酸 E. 柠檬酸→异柠檬酸

36.葡萄糖有氧氧化中最重要的关键酶是 A.延胡索酸酶 B.异柠檬酸脱氢酶 C.苹果酸脱氢酶 D.α-酮戊二酸脱氢酶 E.柠檬酸合成酶

37.经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能生成ATP最多的过程是

A.琥珀酸→延胡索酸 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C.苹果酸→草酰乙酸 D.α-酮戊二酸→琥珀酸 E.延胡索酸→草酰乙酸

38.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反应的辅酶不包括 A.硫辛酸 B.NAD+

C.辅酶A D.TPP E.生物素

39.彻底氧化1mol乙酰CoA能生成ATP摩尔数为 A.18 B.12

26

C.9 D.24 E.7

40.琥珀酰辅酶A +NDP+Pi→琥珀酸+NTP+辅酶A,E.8

46.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可净生成ATP的摩尔数为 A.2 其中NDP是指 A.TDP B.ADP C.CDP D.GDP E.UDP

41.三羧酸循环一周脱氢反应次数为 A.1 B.2 C.3 D.4 E.5

42.三羧酸循环的直接产物中没有 A.FADH2 B.GTP C.H2O D.CO2 E.NADH

43.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辅助因子不包括 A.FAD B.TPP C.硫辛酸 D.四氢叶酸 E.NAD+

44.由脱氢酶催化的反应不包括 A.苹果酸→草酰乙酸 B.异柠檬酸→草酰琥珀酸 C.琥珀酸→延胡索酸 D.柠檬酸→顺乌头酸 E. α-酮戊二酸→琥珀酸

45.1mol葡萄糖分别经有氧氧化与糖酵解产生的ATP摩尔数之比是 A.12 B.19 C.36 D.4

B.4 C.38 D.18 E.8

47.1mol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与无氧条件下分别经糖酵解途径氧化产生ATP摩尔数之比为 A.36 B.9 C.5 D.4 E.2

48.1分子葡萄糖彻底分解氧化需要脱氢 A.16次 B.10次 C.14次 D.12次 E.18次

49.丙酮酸在线粒体彻底氧化发生 A.4次脱羧,3次脱氢 B.2次脱羧,5次脱氢 C.3次脱羧,5次脱氢 D.3次脱羧,7次脱氢 E.4次脱羧,5次脱氢

50.对乙酰CoA的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A.反馈抑制丙酮酸脱氢酶 B.用于合成胆固醇 C.激活丙酮酸羧化酶 D.进入三羧酸循环

E.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51.不在线粒体内的氧化过程是 A.氧化磷酸化 B.三羧酸循环 C.磷酸戊糖途径 D.脂肪酸氧化 E.酮体的氧化

52.关于三羧酸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27

A.是糖、脂、蛋白三大营养素分解的共同途径 B.生糖氨基酸需经三羧酸循环的环节转变成糖 C.三羧酸循环也是营养素生成乙酰CoA的途径 D.氧化1分子乙酰CoA时,可提供4对氢原子 E.三羧酸循环还有合成功能,提供小分子原料 53.关于三羧酸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每次循环发生2次脱羧反应 B.每次循环氧化1分子乙酰CoA C.乙酰CoA经彻底氧化产生12 mol ATP D.每次循环产生4分子NADPH+H E.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 54.能联系不同代谢途径的化合物,错误的是 A.α-酮戊二酸 B.丙酮酸

C.乙酰CoA D.乳酸 E. 琥珀酸

55.三羧酸循环中草酰乙酸补充的主要途径是 A.苹果酸还原 B.氨基酸脱氨基 C. 乙酰CoA缩合 D.丙酮酸羧化 E.直接合成

56.在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中错误的是 A.是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 B.为氧化磷酸化提供还原当量

C.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通路 D.此循环产生大量的NADPH E.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57.对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叙述错误的是 A.NADH/NAD比值升高,酶受抑制 B.可受别构效应和共价修饰调节 C.可被Ca激活

D.乙酰CoA/HS-CoA比值增高酶激活 E.被丙酮酸脱氢酶激酶磷酸化后失活

58.使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活性增高的因素不包括 A.ADP增加 B.NAD增加

C.乙酰CoA减少 D.NADH减少

28

+

2++

+

E.胰岛素减少

59.对调节三羧酸循环速率和流量最重要的酶是 A.琥珀酸脱氢酶 B.丙酮酸脱氢酶 C.异柠檬酸脱氢酶 D.柠檬酸合成酶 E.苹果酸脱氢酶 60.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 A.琥珀酸脱氢酶 B.顺乌头酸酶 C.苹果酸脱氢酶 D.延胡索酸酶 E.异柠檬酸脱氢酶

61.磷酸戊糖途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过程中有氧化反应 B.能生成CO2 C.在胞液中进行

D.产物NADPH主要氧化产能 E.在合成旺盛的组织细胞中活跃 62.NADPH+H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 B.氧化磷酸化供能 C.促进胆固醇合成 D.促进脂肪合成 E.参与生物转化作用

63.葡萄糖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错误的是 A.参与体内羟基化反应 B.氧化产生大量ATP供能 C.作为合成代谢的供氢体 D.为核酸合成提供核糖 E.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 64.磷酸戊糖途径生成的重要产物是 A.5-磷酸核糖,FADH B.5-磷酸核糖,NADH C.5-磷酸核糖,NADPH D.6-磷酸果糖,NADPH E.6-磷酸葡萄糖,NADPH

65.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中错误的是 A.参与由α-酮戊二酸合成谷氨酸 B.产生NADPH+H促进生物合成

+

+

C.提供5-磷酸核糖 D.产生NADPH+H氧化供能 E.提供糖蛋白糖链的糖基 66.可诱发溶血性黄疸的酶缺陷是 A.差向异构酶 B.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C.转酮醇酶 D.异柠檬酸脱氢酶 E.转醛醇酶

67.对体内糖原分子的正确叙述是 A.可支持肝细胞膜结构 B.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多聚物 C.有较少的分支点 D.可被α-1,4-糖苷酶水解 E.有多个还原末端

68.合成糖原的活性葡萄糖形式是 A.CDPG B.葡萄糖 C.G-1-P D.G-6-P E.UDPG

69.肝糖原分解生成的直接产物是 A.1-磷酸葡萄糖+葡萄糖 B.1-磷酸葡萄糖

C.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 D.葡萄糖 E.6-磷酸果糖 70.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 A.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B.UDPG-焦磷酸化酶 C.己糖激酶 D.糖原合酶 E.葡萄糖激酶 71.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 A.葡萄糖-6-磷酸酶 B.脱支酶

C.分支酶 D.磷酸化酶 E.葡萄糖磷酸变位酶

72.肝糖原分解可直接补充血糖,是因为肝脏含有

29

+

A.磷酸己糖异构酶 B.葡萄糖激酶 C.葡萄糖氧化酶 D.葡萄糖-6-磷酸酶 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73.糖原合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glycogenin蛋白连接糖基作为引物 B.形成分支可增加还原端数目

C.糖原合成酶催化产生α-1,4-糖苷键 D.增加1个糖基消耗2个高能键 E.直接供体是UDP-葡萄糖 74.肝糖原代谢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分解时可直接补充血糖 B.合成中不存在三碳途径 C.通过UDPG途径合成 D.以吸收的葡萄糖为原料 E.磷酸化酶促进其分解 75.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产生 A.1-磷酸葡萄糖 B.6-磷酸葡萄糖 C.乳酸 D.UDPG E.葡萄糖

76.对糖原合成三碳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肝、小肠和肌肉可产生三碳化合物 B.是糖原合成的间接途径

C.三碳途径是合成肝糖原的主要途径 D.可解释肝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低但仍能合成糖

E.三碳化合物主要是乳酸和丙酮酸

77.每1分子葡萄糖进入糖原合成,需消耗高能磷酸键数是 A.1 B.2 C.3 D.4 E.5

78.1mol葡萄糖合成糖原后,再酵解成乳酸,净生成的ATP摩尔数为 A.4

B.3 C.2 D.1 E.0

79.糖原分子中1mol葡萄糖残基酵解成乳酸时,净生成ATP的摩尔数为 A.1mol B.2mol C.3mol D.4mol E.5mol

80.对肌肉磷酸化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和6-磷酸葡萄糖抑制磷酸化酶 B.该酶主要受肾上腺素的调节 C.AMP与磷酸化酶b结合使其激活 D.AMP抑制磷酸化酶a活性

E.磷酸化酶b可被磷酸化酶激酶激活 81.关于磷酸化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 B.两型可以互相转变 C.磷酸化酶a无活性 D.酶活性受激素调控 E.有a、b两种活性形式

82.糖原累积症患者累积糖原分支少,外周糖链过长,可能缺陷的酶是 A.肌磷酸化酶 B.α-l,6-葡萄糖苷酶 C.肝磷酸化酶 D.分支酶 E.脱支酶

83.糖异生的原料中错误的是 A.乳酸 B.丙酮酸 C.亮氨酸 D.琥珀酸 E.α-酮戊二酸 84.作为糖异生原料不包括 A.α-酮戊二酸 B.生糖氨基酸 C.乙酰CoA

30

D.乳酸 E.甘油

85.糖异生的关键酶,错误的是 A.葡萄糖-6-磷酸酶 B.果糖二磷酸酶 C.丙酮酸羧化酶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 E.丙酮酸激酶 86.糖异生的关键酶是 A.己糖激酶 B.磷酸果糖激酶-2 C.丙酮酸激酶 D.果糖二磷酸酶-1 E.磷酸果糖激酶-1

87.使丙酮酸羧化酶变构激活的是 A.ATP B.AMP C.ADP

D.乙酰CoA E.丙酮酸

88.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中都有作用的酶是 A.已糖激酶 B.醛缩酶 C.丙酮酸羧化酶 D.PEP羧激酶 E.丙酮酸激酶

89.1分子丙酮酸转变为PEP,需消耗高能键 A.1 分子 B.2 分子 C.3分子 D.4 分子 E.5分子

90.丙氨酸异生糖,由线粒体向胞液转移NADH+H正确方式是

A.α-磷酸甘油脱氢 B.由乳酸脱氢产生 C.3-磷酸甘油醛脱氢 D.苹果酸脱氢成草酰乙酸 E.琥珀酸脱氢产生

91.能变构激活丙酮酸羧化酶的是

+

A.ATP B.草酰乙酸 C.丙酮酸 D.乙酰CoA E.柠檬酸

92.对丙酮酸羧化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反应需1分子ATP B.其辅酶是生物素 C.线粒体和胞液均存在 D.产物是草酸乙酸 E.乙酰CoA是强激活剂 93.短期饥饿时,糖异生主要来自 A.肌肉蛋白降解的氨基酸 B.肝蛋白降解的氨基酸 C.肌糖原分解 D.肝糖原分解 E.甘油的糖异生

94.饥饿时肝脏中酶活性增强的途径是 A.糖原合成作用 B.磷酸戊糖途径 C.脂肪合成作用 D.糖异生途径 E.糖酵解途径

95.糖异生生理意义中错误的是 A.补充血液葡萄糖 B.促进氨基酸转变成糖 C.促进肌肉中糖的消耗 D.防止乳酸中毒 E.促进甘油的代谢

96.关于乳酸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乳酸循环防止乳酸引起的酸中毒 B.乳酸可作为肝脏糖异生的原料 C.乳酸主要自肌肉糖原酵解生成 D.小分子乳酸经肾脏排出 E.血液中含乳酸和葡萄糖 97.关于乳酸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于肝和肌肉中酶分布不同 B.循环过程需耗能 C.可在正常血糖水平时发生 D.避免损失乳酸,节约能量

E.循环过快会造成酸中毒 98.血中葡萄糖水平的正常范围是 A.4.53 ~ 5.45mmol/L B.4.50 ~ 6.05 mmol/L C.4.05 ~ 6.57 mmol/L D.3.89 ~ 6.11 mmol/L E.3.43 ~ 6.64 mmol/L 99.血糖来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脂肪酸经异生成葡萄糖 B.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 C.食物糖经消化吸收入血 D.α-酮戊二酸异生成葡萄糖 E.甘油经糖异生成葡萄糖 100.胰岛素降血糖机制错误的是

A.激活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及糖原合成酶 B.降低脂肪动员,促进肝等组织利用葡萄糖 C.促进氨基酸利用,使肝糖异生原料减少 D.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促进糖氧化 E.抑制肝脏的糖异生

【X型题】

164.可水解食物糖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的消化酶有

A. α-葡萄糖苷酶 B.异麦芽糖酶 C.α-临界糊精酶 D.胰α-淀粉酶

165.关于小肠转运吸收葡萄糖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依赖于细胞内外Na+

浓度梯度 B. 需利用ATP提供能量 C. 葡萄糖吸收速率高于戊糖 D. 吸收过程不是简单扩散 166.参与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有 A.磷酸甘油酸激酶 B.肌酸激酶

C.己糖激酶 D.6-磷酸果糖激酶-1

167.6-磷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抑制剂包括

31

A.1,6-双磷酸果糖 B.ATP

C.柠檬酸 D.AMP

168.关于生成6-磷酸葡萄糖的反应和酶的叙述,175.胰高血糖素对糖代谢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活糖原合酶 B.激活激素敏感脂肪酶 C.促进PEP羧激酶合成 D.抑制2,6二磷酸果糖合成 正确的是

A.葡萄糖磷酸化后可自由透出细胞膜 B.胰岛素诱导葡萄糖激酶合成 C.己糖激酶活性受6-磷酸葡萄糖抑制 D.葡萄糖激酶对葡萄糖的亲和力较低 169.组成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酶有 A.丙酮酸脱氢酶 B.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 C.乙酰CoA合成酶 D.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170.可被醛缩酶催化反应的化合物有 A.1,6-双磷酸果糖 B.3-磷酸甘油酸 C.3-磷酸甘油醛 D.磷酸二羟丙酮

171.能使三羧酸循环速率增加的因素包括 A.NAD+

浓度增加 B.线粒体Ca2+

浓度升高 C.NADH浓度增加 D.ADP浓度增加

172.关于肝糖原磷酸化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可使磷酸化酶变构抑制 B.cAMP依赖蛋白激酶催化酶磷酸化 C.在调节时酶构象不改变

D.14位丝氨酸被磷酸化时活性增强 173.关于糖原合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受磷蛋白磷酸酶-1作用失活 B.糖原合酶有活性和无活性两种形式 C.cAMP依赖蛋白激酶使糖原合酶失活 D.PKA可激活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 174.关于糖异生途径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诱导PEP羧激酶活性 B.胰高血糖素通过PKA抑制糖异生 C.脂酸氧化产生大量乙酰CoA促进糖异生 D.2,6-双磷酸果糖抑制糖异生过程

176.催化三羧酸循环不可逆反应的酶是 A.异柠檬酸脱氢酶 B.琥珀酸脱氢酶

C.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D.苹果酸脱氢酶

177.伴有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的过程有 A.烯醇式丙酮酸磷酸→丙酮酸 B.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α-酮戊二酸→琥珀酸 D.琥珀酰CoA→琥珀酸

178.可以调节三羧酸循环的物质是 A.ADP B.ATP/ADP C.Ca2+

D.NADH/NAD+

179.1分子丙酮酸彻底氧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脱下的氢均经NADH呼吸链氧化 B.反应中有5次脱氢 C.共生成15分子ATP D.生成3分子CO2 E.生成5分子H2O

180.丙酮酸在线粒体生成CO2的反应包括 A.苹果酸脱氢酶反应 B.异柠檬酸脱氢酶反应 C.琥珀酸脱氢酶反应 D.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反应 E.丙酮酸脱氢酶系反应

181.参与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的酶是 A.葡萄糖-6-磷酸酶 B.磷酸果糖激酶 C.己糖激酶 D.葡萄糖激酶 E.磷酸化酶

182.可以异生成葡萄糖的物质有 A.丙酰CoA

32

B.丙酮 C.丙酮酸 D.乙酰CoA E.异亮氨酸

183.糖酵解与糖异生途径中不同的酶是 A.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B.果糖二磷酸酶 C.丙酮酸激酶 D.葡萄糖-6-磷酸酶 E.磷酸烯醇型丙酮酸羧激酶 184.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包括 A.磷酸肌酸 B.AMP C.乙酰CoA

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E.琥珀酰CoA

185.关于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胰岛α细胞分泌

B.增加血氨基酸对其分泌无影响 C.可激活蛋白激酶,抑制糖原合酶 D.相应受体在细胞膜上 E.当分泌增加,能使血糖升高 186.关于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A、B两链借二硫键连接而成 B.能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C.由胰岛α细胞分泌

D.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肌肉细胞 E.体内惟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187.糖异生中不可逆的反应是 A.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B.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1,6-二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 D.乳酸→丙酮酸 E.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 188.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包括 A.避免燃料浪费 B.防止乳酸堆积 C.补充血糖 D.避免乳酸酸中毒

E.促进糖异生

189.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包括 A.作为氧化供能途径

B.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正常含量 C.参与生物转化反应

D.提供线粒体氧化的还原当量 E.提供用于生物合成的NADPH+H+

190.关于糖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合成与分解发生于多个还原末端 B.分子中含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 C.糖原存在于胞液中 D.只有一个非还原性末端 E.为多个葡萄糖单位聚合而成 191.血糖的来源包括 A.肌糖原分解直接供应 B.肝糖原分解直接供应 C.糖异生途径产生 D.血脂肪动员直接供应 E.食物中糖消化吸收 192.糖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仅一个还原性末端 B.以α-D-葡萄糖为结构单位 C.仅直链结构,无分支 D.有α-1,4-糖苷键 E.有α-1.6糖苷键

193.糖原合成必需具备的条件是 A.脱支酶 B.ATP C.UTP D.分支酶 E.糖原引物

194.肝糖原分解所需的酶是 A.磷酸化酶 B.脱支酶 C.分支酶 D.葡萄糖激酶 E.葡萄糖-6-磷酸酶

195.关于糖酵解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终产物是乙酰CoA B.可在所有组织进行

33

C. 己糖激酶是关键酶 D.3-磷酸甘油酸激酶是关键酶 E.整个过程在胞液中进行 196.糖酵解的关键酶包括 A.丙酮酸激酶 B.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C.磷酸果糖激酶-l D.己糖激酶 E.葡萄糖-6-磷酸酶

197.关于糖酵解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需要消耗O2 B.使葡萄糖转变成乳酸 C.又称三羧酸循环 D.全部的酶系位于胞液 E.整个过程是可逆的 198.在线粒体进行的途径是 A.丙酮酸脱氢氧化 B.氧化磷酸化 C.三羧酸循环 D.糖酵解 E.脂肪酸β-氧化

199.三大营养素分解的最后通路是 A.氧化磷酸化 B.糖酵解 C.糖原合成 D.三羧酸循环 E.磷酸戊糖途径

200.可产生乙酰辅酶A的物质有 A.脂肪酸 B.酮体 C.葡萄糖 D.甘油 E.谷氨酸

201.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反应中包括A.辅酶A硫酯键的水解 B.FAD参与再生成硫辛酰胺 C.硫辛酰胺形成硫酯键 D.NADH还原FAD

E 乙酰基与辅酶A硫酯键结合 202.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辅助因子是

A.TPP B.硫辛酸 C.FAD D.NAD+

E.辅酶A

203.能进行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反应是 A.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 B.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酸 C.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 D.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 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204.6-磷酸果糖激酶-1的别构抑制剂是 A.1,6-二磷酸果糖 B.2,6-二磷酸果糖 C.ATP D.AMP E.柠檬酸 (二)名词解释

1.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和糖酵解(glycolysis)

2.三羧酸循环(Krebs循环,柠檬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3.糖异生(glyconeogenesis) 4.血糖(blood sugar) 5.乳酸循环(Cori循环) (三)简答题与论述题

1.试述糖酵解途径的主要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特点和生理意义。3.简述糖有氧氧化的主要过程及调节。 4.简述糖原合成、分解的调节。

5.试比较肝糖原与肌糖原代谢过程的异同。 6.简述乳酸、丙酮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异生成糖的途径,有何生理意义? 7.简述糖异生关键酶及调节。

8.磷酸戊糖途径有哪些重要产物,有何生理意义? 9.说明血糖来源、去路和正常值。

10.肝脏和激素调节血糖水平作用机理是什么? 11.简述几种重要糖代谢中间物的代谢去向和作用。

12. 何为蚕豆病?其生化机制是什么?

34

13.糖尿病患者可出现以下病理现象的生化机制是什么?(1)高血糖与糖尿;(2)酮血症、酮尿症170.ACD 171.ABD 172.AD 173. BCD 174.ACD 175.BCD 与代谢性酸中毒。 四、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B 3. B 4. C 5. E 6. B 7. D 8. D 9. E 10. D 11. B 12. D 13. B 14. B 15. E 16. D 17. E 18. D 19. B 20. A 21. C 22. D 23. A 24. C 25. D 26. D 27. E 28. C 29. D 30. D 31.A 32.E 33.E 34.C 35.C 36. B 37. D 38. E 39. B 40. D 41. D 42. C 43. D 44. D 45. B 46. C 47. B 48. D 49. C 50. E 51. C 52. C 53. D 54. D 55. D 56. D 57. D 58. B 59. C 60. E 61. D 62. B 63. B 64. C 65. D 66. B 67. D 68. E 69. A 70.D 71. D 72. E 73. B 74. B 75. E 76. C 77. B 78. D 79.C 80. D 81. C 82. D 83. C 84. C 85. E 86. D 87. D 88. B 89. B 90. D 91. D 92. C 93. A 94. D 95. C 96. D 97. E 98. D 99. A 100. A 101.D 102.E 103.B 104.A 105.B 106.C 107.D 108.C 109.D 110.D 111.B 112.C 113.D 114.C 115.E 116.A 117.E 118.D 119.A 120.E 121.C 122.D 123.E 124.A 125.D 126.C 127.E 128.B 129.C 130.B 131.C 132.C 133.C 134.E 135.C 136.A 137.D 138.C 139.D 140.E 141.A 142.C 143.D 144.A 145.B 146.A 147.B 148.D 149.A 150.C 151.B 152.B 153.D 154.A 155.D 156.B 157.B 158.A 159.B 160.C 161.C 162.C 163.B 164.BC 165.ABCD 166.CD 167.BC 168.BCD 169.ABD

176.AC 177.ACD 178.ABCD 179.BCDE 180.BDE 181.AE 182.ACE 183.BCDE 184.ACDE 185.ACDE 186.ABDE 187.BCE 188.ABCDE 189.BCE 190.BCE 191.BCE 192.ABDE 193.BCDE 194.ABE 195.BCE 196.ACD 197.BD 198.ABCE 199.AD 200.ABCDE 201.BCE 202.ABCDE 203.AE 204.CE (二)名词解释

1.糖酵解途径和糖酵解 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经丙酮酸分解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自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反应阶段为糖酵解和有氧氧化所共有,称为糖酵解途径。

2.三羧酸循环 为乙酰辅酶A氧化的途径,先由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经2次脱羧4次脱氢等一系列反应,再次生成草酰乙酸,这一循环过程称为三羧酸循环。

3.糖异生 由非糖物质乳酸、丙酮酸、甘油、生糖氨基酸转变成糖原或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糖异生只在肝脏、肾脏发生。

4.血糖 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血中葡萄糖水平的正常范围是3.89 ~ 6.11 mmol/L。

5.乳酸循环 乳酸循环将肌肉内的糖原和葡萄糖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乳酸进入血中运输至肝脏,在肝内乳酸异生成葡萄糖并弥散入血,释入血中的葡萄糖又被肌肉摄取利用,构成的循环过程称为乳酸循环。 (三)问答题和论述题

1.答:糖酵解主要由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转化为1,6二磷酸果糖,后者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经代谢转变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可还原为乳酸。糖酵解最主要生理意义是迅速提供能量,这在机体缺氧或剧烈运动肌肉局部血流不足条件下更重要。成熟红细胞、神经、白细胞等依赖糖酵解供能。

2.答:三羧酸循环由一连串反应组成,存在于

35

类,但组成比例及含量却不同。CM主要在小肠黏膜细胞合成,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主要形式。VLDL主要在肝细胞合成,是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形式。LDL在血浆中由VLDL转变而来,是转运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HDL主要由肝合成,小肠也可合成,另外由CM及VLDL代谢产生,可将外周组织中衰老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运至肝代谢并排出体外。 三、题 例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不参与脂类消化吸收的是 A.脂蛋白脂肪酶 B.胆汁酸盐 C.胰脂酶 D.辅脂酶 E.ATP

2.食物脂类消化产物不包括 A.脂酸 B.胆固醇 C.1-甘油一酯 D.2-甘油一酯 E.溶血磷脂

3.合成脂肪能力最强的组织是 A.肝脏 B.脂肪组织 C.小肠 D.肌肉 E.肾脏

4.体内贮存的脂肪主要来自

41

A.脂酸 B.酮体 C.类脂 D.氨基酸 E.葡萄糖

5. 不参与肝脏甘油三酯合成过程的是 A.3-磷酸甘油 B.磷脂酸 C.脂酰CoA D.CDP-甘油二酯 E.甘油二酯 6.脂肪动员的限速酶是 A.甘油一酯脂肪酶 B.甘油二酯脂肪酶 C.HSL D.LPL E.甘油激酶

7.胰高血糖素通过调节何种酶活性促进脂肪动员

A.甘油一酯脂肪酶 B.甘油二酯脂肪酶 C.激素敏感甘油三酯脂肪酶 D.脂蛋白脂肪酶 E.胰脂肪酶 8.抗脂解激素是 A.胰高血糖素 B.胰岛素 C.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E.ACTH

9.在血液中结合和运输游离脂酸的是 A.清蛋白 B.球蛋白 C.CM D.VLDL E.HDL

10.不能氧化利用脂酸的组织是 A.肝脏 B.肾脏 C.骨骼肌 D.心肌 E.脑组织

11.关于脂酸活化错误的是 A.在线粒体中进行 B.由脂酰CoA合成酶催化 C.消耗ATP D.增加水溶性 E.增加代谢活性

12.转运长链脂酰基进入线粒体的载体是 A.3-磷酸甘油 B.苹果酸 C.柠檬酸 D.肉碱 E.酰基载体蛋白

13.调节长链脂酰基进入线粒体氧化的关键因素是

A.脂酰CoA合成酶活性 B.脂酰CoA脱氢酶活性 C.肉碱脂酰转移酶I的活性 D.ADP含量

42

E.CoASH含量

14.脂酸β氧化的酶促反应顺序为 A.脱氢,再脱氢,加水,硫解 B.硫解,脱氢,加水,再脱氢 C.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D.脱氢,脱水,再脱氢,硫解 E.加水,脱氢,硫解,再脱氢 15.脂酸β氧化需要的维生素是 A.VitB1+VitB2+泛酸 B.VitB2+VitB12 +叶酸 C.VitB1+VitB6+泛酸 D.VitB2+Vitpp+泛酸 E.VitB6 +生物素+泛酸 16.脂酸氧化叙述错误的是 A.在胞液中进行 B.肝中氧化可产生酮体 C.起始物为脂酰CoA D.可提供FADH2

E.乙酰CoA是主要产物

17.1mol脂酸(18∶0)经β氧化分解为9mol乙酰CoA过程中净生成ATP的摩尔数为 A.15 B.32 C.33 D.38 E.40

18.缺乏Vitpp时可影响脂酸β氧化过程中 A.脂酰CoA的形成 B.反△2--烯酰CoA的形成 C.β-酮脂酰CoA的形成

D.L(+)β-羟脂酰CoA的形成 E.β-酮脂酰CoA的硫解 19.不参与脂酸氧化过程的是 A.CoASH B.NAD+ C.肉碱 D.FAD E.NADP+

20.D(-)-?羟脂酰CoA表构酶参与的过程是

A.软脂酸的氧化 B.硬脂酸的氧化 C.丙酸的氧化 D.不饱和脂酸的氧化 E.过氧化酶体脂酸的氧化

21.长期饥饿时尿中排泄增加的物质是 A.乳酸 B.尿酸 C.酮体 D.丙酮酸 E.葡萄糖

22.长期饥饿时脑组织的能量主要来自 A.葡萄糖氧化 B.脂酸氧化 C.酮体氧化 D.乳酸氧化 E.氨基酸氧化 23.酮体生成需要 A.Vit B1及VitB2 B.VitB1及VitB6

43

C.VitB6及VitC D.泛酸及VitPP E.生物素及叶酸

24.有关酮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肝脏可生成酮体,但不能氧化酮体 B.主要成分为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C.合成酮体的酶系存在于线粒体 D.原料为乙酰CoA E.仅在病理情况下产生 25.参与酮体利用的物质是 A.CoASH B.VitB6 C.NADPH D.生物素 E.VitB12

26.人体脂酸合成的关键酶是 A.脂酰CoA合成酶 B.脂酸合成酶 C.柠檬酸裂解酶 D.硫激酶

E.乙酰CoA羧化酶 27.关于脂酸生物合成正确的是 A.在线粒体内合成 B.是脂酸β氧化的逆过程 C.由NADH+H+提供氢 D.丙二酰CoA是中间产物 E.终产物是硬脂酸 28.合成脂酸所需的乙酰CoA由 A.胞液直接提供

B.胞液的乙酰肉碱提供 C.胞液的乙酰磷酸提供 D.线粒体合成直接转运至胞液 E.线粒体合成通过柠檬酸转运至胞液 29.乙酰CoA羧化酶的变构激活剂 A.cAMP B.CoASH C.ATP D.柠檬酸 E.长链脂酰CoA 30.脂酸合成酶系存在于 A.线粒体基质 B.线粒体内膜 C.胞液 D.溶酶体 E.内质网

31.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受抑制时影响脂酸合成是由于

A.乙酰CoA生成减少 B.柠檬酸减少 C.ATP形成减少 D.NADPH生成减少 E.丙二酰CoA减少

32.当丙二酰CoA浓度增加时,可抑制 A.乙酰CoA羧化酶 B.HMGCoA合成酶 C.乙酰CoA合成酶 D.肉碱脂酰转移酶I E.脂酰CoA脱氢酶 33.参与脂酸合成的维生素

44

A.Vit B1 B.Vit B6 C.Vit B12 D.生物素 E.硫辛酸

34.脂酸合成所需的乙酰CoA主要来自 A.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鸟氨酸循环 E.Cori's 循环

35.线粒体中脂酸碳链延长的原料为 A.乙酰CoA B.丙二酰CoA

C.丙二酰CoA+乙酰CoA D.甘油 E.一碳单位

36.内质网中脂酸碳链延长是利用 A.NADH供氢 B.ACP为载体

C.乙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D.丙二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E.硬脂酰CoA为底物

37.乙酰CoA羧化酶活性降低时受影响的过程是

A.脂酸氧化 B.脂酸合成 C.酮体生成 D.酮体利用 E.胆固醇合成

38.下列哪种脂酸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 A.软脂酸 B.硬脂酸 C.油酸

D.二十碳-5,8,11-三烯酸 E.二十碳-5,8,11,14-四烯酸 39.主要在线粒体进行的过程是 A.脂酸合成 B.胆固醇合成 C.磷脂合成 D.甘油三酯分解 E.脂酸的β氧化

40.合成脂酸和胆固醇的供氢体主要来自 A.糖酵解 B.三羧酸循环 C.磷酸戊糖途径 D.脂酸氧化

E.苹果酸酶催化的反应

41.肝脏中的乙酰CoA不能来自下列哪种物质

A.葡萄糖 B.脂酸 C.甘油 D.氨基酸 E.酮体

42.乙酰CoA不能转变为下列哪种物质 A.丙二酰CoA B.胆固醇 C.乙酰乙酸 D.丙酮酸

45

E.脂酸

43.不能转变为乙酰CoA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脂酸

C.胆固醇 D.磷脂 E.酮体

44.琥珀酰CoA参与 A.脂酸β氧化 B.脂肪合成

C.胆固醇合成 D.酮体生成 E.酮体利用

45.乙酰CoA羧化酶和丙酮酸羧化酶的共同点是

A.受柠檬酸的调节 B.受乙酰CoA的调节 C.以NAD+为辅酶 D.以CoASH为辅酶 E.以生物素为辅酶

46.卵磷脂和脑磷脂合成的共同前体为 A.Gly B.Ser C.Thr D.SAM E.CTP

47.参与脑磷脂转化为卵磷脂过程的氨基酸是

A.Met B.Arg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j0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