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10

更新时间:2024-05-15 16:1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1 页

前 言

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安徽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流域内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高强度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在“九五”和“十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剧。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流域水体污染依然严重,特别是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入境污染严重;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等,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我们记忆犹新的1994、1995、2O04年沙颖河、淮河干流连续发生大面积水污染事故,对我省沿淮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实施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与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进一步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改善水质,使其更好地为我省流域经济发展服务。

2008年1月11~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作出重要指示:要重点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在此之前,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这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环保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基础上,对河流污染防治工作做出的新的部署;安徽省人民政府也在皖政[2007]41号文中对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明确要求。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各级政府对淮河流域水污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2 页

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本《方案》的编制,以党和国家的相关要求作为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总结淮河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广泛汲取河流治理的经验,注重与流域整体相关规划的衔接,力求在更高层次上提出未来一个时期适合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治理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作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补充、完善和提高,并为“十二五”具体规划内容进行摸索和项目贮备,从而利于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在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上协调一致,合力攻坚,促进淮河综合治理迈上新台阶。

本《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以近5年为主,并展望到今后10年左右。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3 页

1. 淮河流域概况

1.1流域自然概况

1.1.1全流域自然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1°25’,北纬30°55’~36°36’,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流域内淮河干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尤其是源头至洪河口段(上游)落差较大。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分布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

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有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和徐洪河贯通其间。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豫、皖、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淮河上中游支流众多,南岸支流均发源于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区,源短流急,流域面积在2000~7000 平方公里的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等;北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漴潼河、新汴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颍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区以外,其余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积以沙颍河最大,近4万平方公里,其它支流都在3000~16000 平方公里之间。淮河下游里运河以东,有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滨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滨海地区的雨水,流域面积为 2.5万平方公里。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4 页

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大都属苏、鲁两省,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多发源于沂蒙山区。沂沭泗水系流域内面积大于1000 平方公里的平原排水支流有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等,该水系有直接入海的河流15条,流域面积1.61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气温变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毫米,无霜期200~240天。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75毫米,其中淮河水系910毫米,沂沭泗河水系836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05毫米,其中淮河水系238毫米,沂沭泗河水系143毫米。历史上由于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繁。

1.1.2淮河流域安徽段自然概况

安徽省位居淮河流域中游,干流河道比降平缓,两岸湖泊洼地众多,省境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近1/2。淮河干流自河南省出境在安徽省阜南县洪河口入境,流经淮南、蚌埠两市由明光市小柳巷出境进入江苏省,境内全长430公里,坡降仅为万分之零点四。淮河干流安徽段两岸支流众多,淮河以北为大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支流坡缓流长;淮河以南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区,支流坡陡流短。

安徽省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50~1400毫米,由南向北递减,年内和年际变化都很大,一年中6~9月雨量占全年60%以上,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相差3~5倍。由于6~9月降雨量大,加之我省地处中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5 页

游地区,地势较为平缓,河水流速较慢,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建国以来,发生较大的旱涝灾害41次(旱灾14次,水灾27次),其中特大灾害16次,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2007年,我省淮河流域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约23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59亿元。

淮河干流安徽段主要支流有21条:流域北岸主要支流有颍河、涡河、沱河、洪河、浍河、西淝河、黑茨河、泉河、惠济河、新汴河、奎河、新濉河、茨淮新河等13条;南岸主要支流有史河、谷河、淠河、沣河、东淝河、池河、白塔河等8条。一级支流21条:主要有颍河、涡河、史河、沱河、浍河、淠河、池河等;二级支流16条:主要有谷河、泉河、惠济河、西淝河、茨淮新河等。入境支流9条,出境支流3条:其中颍河、涡河、沱河、浍河、洪河、黑茨河、泉河、惠济河等8条经由河南省入境,由江苏省进入我省境内的是奎河,我省出境入江苏的主要支流有2条,分别是新汴河、新濉河;入河南省的支流有1条,是史河。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全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总人口为1.7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23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34人/平方公里的4.7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和油菜,2007年淮河流域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6 页

量的18%左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流域内现有火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近几年来,煤化工、建材、电力、机械制造等轻重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郑州、徐州、连云港、淮南、蚌埠、济宁等一批大中型工业城市已经崛起。 1.2.2淮河流域安徽段社会经济概况

安徽省淮河流域覆盖淮南、蚌埠、淮北、阜阳、宿州、亳州、滁州、六安和合肥9个省辖市的47个县、市、区,其中有8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和5个省级贫困县。省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淮河以北3.74万平方公里, 淮河以南2.95万平方公里)。2007年全省流域内人口41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9%;GDP3214.3亿元,占全省的43.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10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9.1%,淮北地区人均不足400立方米,极度缺水;耕地面积300.5万公顷,占全省约72%,是安徽省主要的农副产品产区;流域内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是华东重要的能源基地。另外,区内交通发达,京沪、陇海、京九铁路线纵横交错,公路、水运网络通达,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交通要冲。

安徽省淮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流域内农业生产条件不够理想,工业发展较粗放,集聚度不高;沿淮贫困县数量多,行蓄洪区和沿淮湖洼地区尤其贫困。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7 页

2.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

2.1水环境污染现状

2.1.1 2007年水质状况

2007年,淮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达Ⅲ类标准,但涡河、颍河、奎河、惠济河、黑茨河、泉河等入境支流长期重度污染,入境断面年均水质劣Ⅴ类的占66.7%。国家考核安徽省省界4个出境断面(淮干小柳巷、史河红石嘴、新汴河泗县公路桥、新濉河泗县八里桥)在扣除上游来水污染情况下水质综合达标率为100%;流域17条主要支流综合达标率达88.24%,比国家《目标责任书》要求的60%目标高出28个百分点。

2007年,淮河流域安徽段共监测78个断面,按主要污染指标COD单因子评价,达标率为80.8%,较上年上升6.5个百分点。干流11个断面全部达三类水质标准。支流67个,达标率为79.3%,较上年上升8.6个百分点。

2.1.2 2000~2007年水质变化趋势

(1)干流

2000年以来,淮河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均为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从综合污染指数看(图2-1),2002年到2004年干流水质污染程度略有上升,2004年以后干流水质污染程度呈好转趋势。2007年与“九五”末(2000年)、“十五”末(2005年)相比,综合污染指数均有所下降。

干流高锰酸盐指数2000年以来均达到Ⅲ类标准。2007年与“九五”末(2000年)、“十五”末(2005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均有所下降;氨氮浓度变化有一定的波动性,但“十一五”以来(2006、2007两年)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8 页

其年均浓度值较“十五”期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毫克/升 6高锰酸盐指数54321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高锰酸盐指数氨氮1.41.21氨0.8氮0.60.40.20 图2-1 2000~2007淮河干流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2)支流

2000年以来,淮河支流总体水质均为重度污染。由图2-2可以看出,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基本在50%以上。2001~2003年,淮河支流劣Ⅴ类断面比例高达60%左右,之后劣Ⅴ类断面比例呈下降趋势。2007年淮河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的比例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9.3个百分点,与2000年基本持平,较2005年略有下降。

70`P@0 %0 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图2-2 2000~2007淮河支流断面水质为劣Ⅴ类水质的比例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9 页

(3)入境支流

我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水质状况受上游入境水质影响较大。2000年以来,基本上每年有三分之二或以上的入境支流水质为劣Ⅴ类。详见表2-1。

表2-1 2000~2007年主要入境支流水质状况 河流名称 奎河 颍河 涡河 泉河 惠济河 黑茨河 洪河分洪道 东沙河 沱河 2000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Ⅳ 2001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Ⅳ 2002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Ⅳ 2003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Ⅳ Ⅳ 2004 劣Ⅴ 劣Ⅴ 劣Ⅴ 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Ⅳ Ⅳ 2005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Ⅴ Ⅴ Ⅳ 2006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Ⅳ Ⅴ Ⅳ 2007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Ⅳ Ⅴ Ⅳ 奎河、颍河、涡河、泉河、惠济河、黑茨河6条入境支流2000年以来水质基本为劣Ⅴ类,详见图2-3、2-4。其中,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除奎河外,其余各条支流200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氨氮2000~2004年奎河等4条支流呈上升趋势,2004年以后,除奎河、泉河外,几条支流氨氮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与2006年相比,除黑茨河氨氮浓度下降外,其余各条支流均上升。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10 页

奎河毫克/升90807060504030201002000200120022003泉河颍河惠济河涡河黑茨河2004200520062007 图2-3 6条主要入境支流2000~2007年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趋势

奎河毫克/升252015105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泉河颍河惠济河涡河黑茨河图2-4 6条主要入境支流2000~2007年氨氮浓度变化趋势

2.2水污染成因

淮河水环境严重污染的成因需从整个流域层面去看待,一方面存在着流域内地势平坦,降雨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密集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也有着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不合理,治污投资不足,面源污染严重,流域内建设闸坝过多以及跨界污染等人为因素。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11 页

2.2.1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

我省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3.9亿立方米(不包括重复计算量及过境水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全省平均水平的1/4。加上淮河处于过渡带气候特点的影响,流域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汛期6~9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地表水资源虽有部分开发潜力,但对雨、洪水资源的开发难度较大。

2.2.2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有限,结构性污染没有根本改变。造纸、酿造、化工等一些高耗水、重污染行业调整力度不够,存在重点工业污染源超标反弹现象。技术落后的企业在发展中注重规模扩张,忽视技术升级,粗放型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污染企业治理过程中,重视末端治理,忽视清洁生产,难以稳定达标排放;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落后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普遍存在。 2.2.3面源污染严重

淮河流域是我省的粮食主产区。多年来,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淮河流域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逐年增高,而化肥有效利用率却无法提高,总体上呈现出化肥农药施用量和施用强度大,而有效利用率相对不高的不利局面。同时,流域内畜禽养殖业也发展较快,但是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低以及水产养殖投入品不合理。大量的面源污染物不仅随地表径流直接进入地表水体,污染河流与湖泊,而且渗入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而被污染的地下水亦最终排向地表水体,加剧了河流与湖泊的污染。其次,由于基础设施、技术等不到位,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12 页

垃圾基本得不到处理。“十一五”期间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随着点源治理力度的加大,面源对流域污染的贡献还将越来越大,面源污染的严重性也将越来越突出。 2.2.4治污投资不足

安徽省淮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落后,水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和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流域内47个县、市、区中有8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和5个省级贫困县,人均GDP和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8.3%和30.4%,都是吃饭财政,污染治理资金筹措难度大。 2.2.5闸坝水利工程影响

迄今为止,安徽省淮河流域上修建的闸坝总数已逾千座。闸坝建设在流域防洪、农业灌溉和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过多的闸坝水利工程,造成河道流量降低,污染物自净能力减弱;而闸坝上游蓄积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导致汛前腾库时的污废水集中下泄,极易引发水污染事故。加剧了淮河流域用水、防洪与治污之间的矛盾。

2.3“十五”计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3.1“十五”计划项目完成情况

(1)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共安排了488个项目,计划投资255.9亿元。到2005年底,已完工项目342个,占70.1%;在建项目88个,占18.0%;未动工项目58个,占11.9%。累计完成治理投资144.6亿元,占计划投资的56.5%。其中安徽省完成治理投资42.1亿元,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13 页

占计划投资的65.0%。

(2)淮河流域安徽段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共安排了83个项目,总投资64.78亿元,到2005年末,进展情况如下:已完工项目29个,占项目总数的34.9%,未完成“十五”计划中的建成投运的不低于55%的目标;在建项目37个,占44.6%。完成投资35.41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54.7%。项目的具体完成情况见表2-2。

表2-2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项目分类完成情况统计表

项序号 一 二 项目类别 目个数 城市污水处理厂 城市垃圾处理厂 计划投资(万元) 落实投资(万元) 84430 10139 56027 84288 完成投资(万元) 81745 9689 56027 78807 完成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26.2% 23.4% 92.3% 83.0% 106.5% 85.5% 50.2% 38.2% 54.7% 完项目进展 在前期未启动 3 3 48.3% 75.0% 100.0% 89.5% 100.0% 100.0% 100.0% 100.0% 79.5% 开工率 工 建 准备 1 11 13 1 2 1 14 3 3 4 8 1 1 3 12 2 14 29 312000 4 41489 三 点源治理再提高项目 14 60690 四 五 六 产业结构调整项目 区域综合治理项目 农村面源治理项目 19 94958 9 101000 114661 107561 3 1 4 8800 14000 14869 7525 7034 6401 370504 7525 7034 5678 354066 七 饮水工程项目(打捆) 八 能力建设及科学研究 合计 83 647806 29 37 2.3.2水质目标完成情况

(1)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总体处于中度污染。2005年,44.2%的国控断面未达到“十五”计划目标要求,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COD、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挥发酚,枯水期水质较差。“十五”期间,水质总体呈改善趋势,2005年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9.4%,比2000年减少了29个百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14 页

分点。以高锰酸盐指数或COD评价,2005年流域25个跨省界考核断面中22个断面水质达标,达标比例为88%。

淮河流域污染严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池河、惠济河、奎河、泉河、涡河、颍河、包河、浍河、贾鲁河、城郭河、光府河、泗河、洙赵新河等支流,水质均劣于V类,对淮河干流水质及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水质影响较大。

(2)淮河流域安徽段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涉及我省19个规划控制断面,其中有两个干流断面,17个支流断面,“十五”控制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为参考指标。“十五”计划要求,到2005年底,干流水质(CODMn)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8978-2002)Ⅲ类标准,主要支流达到Ⅳ类标准。19个规划控制断面2005年现状水质达标情况如表2-3所示。

从表2-3可以看出,“十五”计划涉及我省规划控制的19个断面中,有15个达标,达标率达78.9%。干流的大涧沟和沫河口断面均达到“十五”计划目标要求,三个省界断面中,史河红石咀断面达标,濉河泗县八里桥和新卞河泗县公路桥因受上游江苏省入境的奎河水质影响,未能达标。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15 页

表2-3 “十五”计划控制断面水质目标完成情况

河流名称 淮河 淮河 浍河 怀洪新河 白塔河 池河 濠河 颖河 泉河 谷河 濉河 新卞河 沱河 涡河 西肥河 史河 东肥河 沣河 淠河 规划断面名称 大涧沟 沫河口 蚌埠固镇 五河 天长化工厂 公路桥 临淮关 颖上下游 临泉段下游 阜南 泗县八里桥 泗县公路桥 芦岭 蒙城段下游 利辛段 红石咀 五里闸 工农兵大桥 新安渡口 现状水质(mg/l) 规划目标水质(mg/l) CODMn 4.56 4.79 8.52 5.28 21.85 6.89 3.20 14.34 10.73 26.51 7.24 3.53 5.42 6.11 4.76 COD CODMn 30.49 16.83 31.33 43.56 6 6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COD 70 70 70 70 达标与否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不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不达标 不达标 不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2.3.3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

(1)淮河流域

“十五”淮河流域COD排放总量要求控制在64.3万吨,COD入河量控制在46.6万吨,COD排放量在2000年排放量基础上削减39.3%;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11.3万吨/年,氨氮入河量控制在9.1万吨/年,在2000年排放量基础上削减25.7%。

而在“十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量基本保持稳定。2005年,全流域废水排放量41.7亿吨,COD、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04.2万吨和14.0万吨,与2000年相比分别削减1.6%和4.3%,未实现“十五”计划目标。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16 页

(2)淮河流域安徽段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总量控制目标为:2005年底前,在不断流和上游入境水质达到同期水质目标的情况下,淮河干流和17条主要支流水质有所好转,主要水污染物COD和氨氮入河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20%和12%,即COD入河量控制在8.9万吨/年,氨氮入河量控制在3.14万吨/年。

“十五”计划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安徽省2005年淮河流域COD的排放量和入河量分别为14.64万吨和10.98万吨,没有完成总量控制目标;氨氮的排放量和入河量分别为2.69万吨和1.88万吨,完成了总量控制目标。

2.4“十一五”规划进展情况

2.4.1规划项目完成情况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中,安徽省共安排了97个项目,规划投资39.15亿元。截止到2008年9月底,已完成项目30个,占30.9%;在建项目49个,占50.5%;未动工项目18个,占18.6%。累计完成治理投资17.82亿元,占计划投资的45.5%。具体详见表2-4。

表2-4 淮河流域安徽段“十一五”规划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类别 工业治理项目 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项目 重点区域污染防治项目 合计 项目数 39 37 21 97 进展情况 计划投资 完成投资 投资 (万元) (万元) 完成率 完成 在建 未动工 完工率 87662.46 22233.56 25.4% 8 19 3 30 23 14 12 49 8 4 6 18 20.5% 51.4% 14.3% 30.9% 275733 151186.9 54.8% 28100 391495 4746.8 16.9% 178167 45.5%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17 页

2.4.2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安徽省总量控制目标为:到2010年,COD排放量控制在12.9万吨,比2005年削减11.6%;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2万吨,比2005年削减15.4%。

安徽省2007年淮河流域COD、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为14.00万吨和51200吨,距离2010年总量控制目标,尤其是氨氮控制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而根据2008年安徽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淮河流域COD、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为13.72万吨和24182吨。可见,2008年是安徽省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的关键一年,特别是对污染物氨氮的削减。详见表2-5。

表2-5 淮河流域安徽段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进展情况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市 COD(万吨) 2008 阜阳市 蚌埠市 亳州市 滁州市 淮北市 淮南市 六安市 宿州市 “十一五”规划目标 2.19 1.93 1.19 1.3 1.58 1.78 2.65 1.1 13.72 2010 2.03 1.79 1.11 1.21 1.46 1.65 2.46 1.02 12.73 12.9 氨氮(吨) 2008 2482 2389 2821 1384 1761 6005 5420 1920 24182 2010 2236 2151 2541 1247 1586 5408 4881 1730 21780 22000 2007年底排放情况 COD(万吨) 2.23 1.96 1.22 1.33 1.61 1.81 2.72 1.12 14.00 氨氮(吨) 9575 6812 5725 3500 2338 7012 7200 9038 51200

2.5水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

(1)流域水质明显好转

“十五”以来,淮河干流水质基本保持在Ⅲ到Ⅳ类,支流水质达标率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18 页

稳中有升。2007年,在上游多条支流入境水质常年为劣五类的情况下,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达三类标准,国家考核安徽省省界4个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为100%;流域17条主要支流综合达标率达88.24%,比国家《目标责任书》要求的60%目标高出28个百分点。

(2)污染物总量逐年削减

与2000年相比,流域在GDP增长1.9倍,人口增加200多万的情况下,2007年COD排放量(14.17万吨)比2000年削减6%,比2005年削减1.8%,氨氮排放量3.45万吨,两项污染物均达到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的控制要求。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我省淮河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初步控制。

(3)加大投入,建成一批重点治污工程项目

安徽省列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83个治污工程,截止到2007年底(“十五”计划未完成的纳入“十一五”规划),73个完工,7个在建。项目完工率88%,完成投资50.2亿元,较2006年底增加4.4亿元。

(4)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增强

截止到2007年底,流域已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19座,形成100.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在建的污水处理厂有10座。已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达到76.4%,比2006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5)工业污染治理进度加快

流域内如丰原集团、八一化工、三星化工、新宇纸业、淮南德邦、滁州乐斯福等一大批重点企业,改建扩建新建污水综合处理设施,污水治理能力明显增加。2007年流域重点企业排放达标率由2005年83%上升到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19 页

94%。

(6)环境监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安徽省淮南、淮北、宿州、蚌埠四市环境监控中心已建成运行;流域已建成11个国家级水质自动监测站,20座省级水质自动站;流域52家涉水的国控重点企业和14家城市污水处理厂中,56家安装了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省监控中心联网。省级宿州、淮北市环境监察机构的一级标准化建设,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标志着流域自动化监控水平上了新台阶。

2.6水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淮河流域受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加之流域人口多、水资源少、水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差,境内多条河流水污染情况仍然严重,尤其是枯水期更为突出。我省淮河流域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8人,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1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淮北地区人均不足4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区域,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2)治污工程进展依然缓慢

主要表现:一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十五”期间,安徽省淮河流域计划建设的29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截止2007年底只建成9座;二是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由于配套的管网建设滞后,部分污水处理厂因无法收集污水而不能运行;三是城市污水处理费用没有落实。目前,由于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截污管网不配套等原因,一些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20 页

(3)环保部门监管能力严重不足

从目前情况看,我省淮河流域环境监测、预警、应急处臵和环境执法能力薄弱,有些地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虽然流域内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具备了污染治理的能力,但监管手段薄弱,企业偷排、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此外,由于部门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矛盾不同程度存在,治理污染的步伐和措施还不够协调。环境监管的属地管理也使环保部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和制约作用。

(4)部分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

淮南市和蚌埠市皆以淮河干流为饮用水取水水源,但淮河干流由于水质污染不能稳定达标,造成饮用水水源地出现超标现象,对城市居民饮水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21 页

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治理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局,以胡总书记视察讲话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的实施意见》。坚持以人为本,以治污减排为核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以水环境保护优化流域经济发展,重点解决跨界水质污染问题,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把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臵上,采取工程、经济、科技、法规等综合整治措施,对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科学、有效的治理。

3.2基本原则

(1)积极研究,调整结构

积极研究制定有利于流域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明确鼓励和禁止发展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目录,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入住企业的环保门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确保区域环境安全。

(2)深化处理,重点改善

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必须深化,进一步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开展工业废水的深度治理和再生利用,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配套设施,大幅提高处理能力和效率。重点改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跨界断面水质。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22 页

(3)综合治理,防治结合

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又要采取治本之策,加强污染源头治理,切实控污减排;既要加快治理现有污染,努力多还历史欠帐;又要结合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新污染,坚决不欠新账;既要重视工程措施削减排污总量,又要加强环境监管巩固治污成果。

(4)政府主导,明确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加快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各级政府对辖区内水环境质量负责,是水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要落实方案实施的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评估考核制。

3.3治理目标

通过全面、系统、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在控制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大量削减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确保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跨省界断面水质达标;杜绝人为的水污染事故发生,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最终使得流域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1)“十一五”规划期末(2010年)治理目标

淮河流域安徽段干流水质维持好转趋势,饮用水水源地、跨省界断面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城镇污水治理水平显著提高,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流域水环境监管及水污染预警和应急处臵能力显著增强。

——在不断流和上游入境水质达到同期水质目标的情况下,淮河流域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23 页

安徽段干流、17条主要支流和3个省界断面水质水质持续好转,淮河干流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目标的要求,支流水质基本达到Ⅳ类。

——省界出境断面水质显著好转,流域内城市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流域内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中水处理规模达到或超过已建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的20%;县级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50%。

——流域内工业废水稳定达标处理率不低于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70%;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装臵安装率达100%。

——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率达到10%~15%;化肥、农药使用量稳定在2007年基础上不再增加,流域内测土配方覆盖率达到100%,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3%~5%;畜禽废弃物资源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规模化养殖场废水实现达标排放。

——建设湿地重点保护区面积3.74万公顷,重度和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0%以上,跨流域调水或雨洪资源利用增加水资源量每年约12亿立方米。

(2)中期(2015年)治理目标

通过近期阶段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及运行,流域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渐趋协调,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

——在不断流和上游入境水质达到同期水质目标的情况下,淮河流域安徽段干支流水质可满足水环境功能目标要求,国控、省控和跨省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流域内各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

——流域内县级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中水处理规模达到或超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24 页

过已建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的30%;工业废水稳定达标处理率不低于95%。

——农村生活污水及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率达到3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在2007年的基础有所减少,利用率提高6%~8%;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流域内湿地重点保护区面积在2010年的基础上稳步扩大,重度和中度水土流失面积争取在2007年的基础上减少60%以上,跨流域调水或雨洪资源利用增加水资源量持续增大。

(3)远期(2020年)治理目标

通过十多年持之以恒的综合治理,流域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有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实现流域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保障。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25 页

4.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

实现以上治理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必须加快实施以“治污减排、结构调整、饮水安全、生态修复、分区保护、科技攻关、引江济淮”为重点的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4.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

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得新上、转移、生产和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限制类工业和产品,禁止转移或引进重污染项目,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工艺改造等措施,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有效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减轻流域内水环境压力。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建立节水型工业。

4.2治理工业和生活污水,有效削减排污总量

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及固体废弃物的处臵设施,以及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所有的污水处理厂要配套脱氮工艺,确保达到一级排放标准(GB 18918-200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与供水、用水、节水与再生水利用统筹考虑。

流域内省级以上的工业园区必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工业企业要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治理,鼓励企业集中建设污水深度处理设施。按流域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污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26 页

染源,实行持证排污。

4.3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水质达标率

全面开展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核查,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根据不达标水源地实际情况,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实施方案。严格依法执行排污口关停、垃圾清运处理、水产与畜禽养殖控制等各项环境管理措施,坚决取缔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4.4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有效消纳污染物

协调林业、水利等部门,依法保护好流域内的林草植被、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处理好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科学安排必要的生态用水。对主要入河道(口)逐条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地建设前臵库、人工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有计划地开展河道清淤,种植有利于净化水体的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增强生态功能。

4.5 强化分区保护战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流域内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功能布局,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从区域布局上统筹协调流域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工作。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27 页

4.6有效利用水利工程,增加淮河水环境容量,改善水污染状况

水资源短缺导致环境容量不足和生态环境用水无法得到基本保证是淮河流域严重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从长江引水入淮河,有利于增加河道水资源量,缓解水体污染现状;利用沿淮湖泊洼地在汛期增加蓄水,缓解干旱年份缺水压力,有利于水资源优化配臵和增加水环境容量。因此,需要积极研究建设引江济淮和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实现跨流域调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另外,针对淮河流域闸坝众多的现状,积极开展流域内水质~水量联合模拟与闸坝调控技术研究。

4.7推进科技进步,增强技术支撑能力

积极推广治污新技术、新工艺,建设一批水环境技术示范工程,如淮河流域水质改善综合示范河段工程、典型行业减排和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多闸坝重污染典型河段生态修复和水质改善示范工程等。鼓励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展开联合攻关,如淮河流域农业面源转移途径及其与河流水质关系研究、淮河流域面源控制方案研究、淮河流域排污政策标准与水质改善方案研究等。完善淮河综合治理技术服务体系,建成一批重点研发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野外台站。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28 页

5. 主要工程和重点项目

根据安徽省淮河流域目前污染现状和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以流域水污染治理为目标,提出以下主要治理工程及重点项目(详见重点项目表)。

5.1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工程

随着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淮流域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城镇生活污染的比重日趋加重,必须加快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

5.1.1 生活污水处理

(1)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

预计到2010年底,淮河流域总人口将达到约4300万左右。截止到2007年底,安徽省淮河流域已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17座,形成100.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已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达到76.4%。目前,2008年底还将有部分县市污水处理厂陆续投入运行。计划2010年底前,淮河流域所有县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并配备完备的污水收集管网。届时,新增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达100.8万吨/日(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按80%计)(包括各县市新增项目)。其中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22座,规模54万吨/日;市、区级污水处理厂12座,建设规模72万吨/日。另外,2015年底以前流域内还有一批重点建制镇将建立污水处理工程。在做好节水的同时,统筹考虑再生水利用系统及污泥处理处臵设施建设和运行,省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要达到20%以上。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29 页

(2)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

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中氨氮是主要超标因子,但是流域内已建成、在建的污水处理厂大都未建设脱氮设施。计划所有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配套脱氮工艺,在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应于2010年年底前完成脱氮改造。

(3)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改造工程

淮河流域城市和建制镇排水、污水收集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大部分是简单的雨污合流制管网。按照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管网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行雨污分流,加强对现有雨污合流管网系统改造,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的能力和效率。 5.1.2 生活垃圾处理

预计到2010年,淮河流域城市(不包括县城以下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万吨/日。截止到“十五”末,建成运行的垃圾处理厂4座,建设规模1980吨/日。“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19座城镇垃圾处理厂,要求在201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规划建设规模4617吨/日。除“十一五”规划外,根据地方建设规划,还有15座垃圾处理厂计划将在2010年底前完工。

到2015年底前,还将规划在建制重点镇新建、扩建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7座,新增总规模约3400吨/日(不包括县城以下城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56%以上。

5.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根据《安徽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7年),我省城市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30 页

(县级市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3.7%。其中水质超标的河流型水源地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干流上淮南市和蚌埠市的饮用水水源地,皆出现超标现象。因此,相应开展针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工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1)隔离防护工程

是指水源保护区内的隔离防护工程,包括物理隔离工程(护栏、围网等)和生物隔离工程(防护林),防止人类不合理活动对水源保护区水量水质造成影响。

(2)清理工程

围绕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按照《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2001年)中对不同级别保护区的相关规定,对各保护区的工业和生活污染源、违规建筑物等,制定清拆、整治和总量控制方案;对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集中居住区等进行搬迁。

5.3工业污染治理工程

“十五”以来,安徽省淮河流域根据国家要求,先后关闭了162家造纸、化工、酿造等行业的落后生产线和企业,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但限于当地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加上较低的污染治理水平,依然难以适应流域内污染防治的要求。流域内造纸、化工、酿造、食品等行业排放的废水总量仍然较大,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31 页

5.3.1 工业企业污水治理

自2009年起,淮河流域所有重点排污企业实行持证排污。流域内企业水污染治理以COD和氨氮为总量控制指标。但由于重污染行业的废水排放标准相对较低,难以满足排污总量控制的要求,需在强化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更为严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这也就说明了加快工业水污染治理及技术改造势在必行。

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流域内工业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污染深度治理。同时,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到2010年,化工、造纸行业所有企业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5.3.2 工业集中区污水治理

安徽省淮河流域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大部分尚未建设完善的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对企业达标排放的废水(指提高标准后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集中达标排放。拟建48座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规模约86.6万吨/日。

5.4 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

保护好流域内的林草植被、湖泊湿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河道防护林,减少水土流失。加强面源污染防治,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和支持开展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对主要入河道(口)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地建设前臵库、人工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有计划开展矿区塌陷地的生态恢复与治理。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32 页

5.4.1 河道、湖泊整治及河堤防护

加强对我省淮河流域内的河道、湖泊的整治及河堤的防护对于城市防洪、净化水体、减轻水体污染、加强水土保持、改善城区居住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功能有积极作用。因此需积极鼓励和支持开展河道、湖泊的整治等工作,主要为河道清淤、护坡、拆迁、河道绿化、截污等工程。 5.4.2 水土保持

我省淮河流域上游地区重点加强林业工程建设和草地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同时提高水体的生态修复功能,使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固和净化;中下游地区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林草灌溉面积,营造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遏制流域生态系统恶化趋势,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5.4.3 湿地恢复与保护

沿淮滩涂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对于修复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净化水

体、减少风浪侵蚀等有积极作用。近期规划加强我省淮河流域湿地恢复和保护建设工作,对于沿湖周围、环湖主要河流入湖口附近及重要湿地公园和洼地开展湿地修复、湖区清淤、治理等工程,逐步恢复湿地内的水生植物多样性。

5.4.4 面源污染治理

在做好水土保持的同时,实施以控制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使用量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工程。利用畜禽养殖废物的沼气化技术推广农村能源替代工程,同时以沼气生产为纽带,将农村改水改厕、生态养殖和有机肥生产联系起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33 页

5.4.5 河口综合治理

对主要入河道(口)逐条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清淤、加固工程等,在重点湖、库和重点河流入湖、库口建设前臵库、人工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选择适宜的地区进行生态屏障建设。种植有利于净化水体的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5.4.6 矿区的生态恢复

伴随沿淮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大力推进塌陷地土地复垦、水域景观建设和生态重建,实施工业固体废物填充塌陷地复垦工程,全面开发塌陷水域资源化利用和水域生态功能重建。另外,针对石灰岩采石迹地,采用“整理披绿”方案,经石山地形整理、迹地造景、植被植生,恢复自然景观,提升生态景观价值。

5.5 应急工程

我省处于淮河流域中游,地势较平缓,水流较慢,在极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每当汛期上游污水团下泄也易滞留我省,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事故。特别是对淮河干流饮用水水源地的影响,将造成城市饮水安全危机。为保证沿淮地区的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安全,迫切需要建设城市应急水源工程和饮用水水源污染应急处理处臵工程等。 5.5.1 城市应急水源工程

淮河干流安徽段分布有淮南和蚌埠市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一旦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城市饮水将面临严重危机,迫切需要开辟应急水源。目前,蚌埠市已将天河将作为应急水源地,应急状态下,可以向市区提供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34 页

每日15万吨的供水量;淮南市城市应急供水预案将老鳖塘、南塘水库、老龙眼水库、丁山水库、泉山水库等可利用的水源作为备用水源,同时已开工建设“西水东调”工程,将在瓦埠湖开辟另一城市水源地,工程配套管网工程即将完成。除此以外,沿淮其它市、县(区)等也在积极筹建城镇备用或应急水源工程。

5.5.2 饮用水水源污染应急处理处置工程

分工业企业风险源、航运及交通风险源、上游来水污染风险源做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的应急预案,建立饮用水水源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根据应急预案和保障体系要求建设相应的水质污染应急监测、应急保障能力及水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等。

5.6 科技示范工程

充分利用淮河污染基础及应用性科技成果,为控源、治污、调水和生态恢复等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深化相关技术和设备研究开发,建设示范性工程试点,加大应用性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快淮河污染治理步伐。计划实施典型高污染行业工业废水处理、多闸坝河流的水质-水量联合模拟与闸坝调控技术研究、矿区塌陷地综合利用水质异位修复技术研究、农业面源转移途径及其与河流水质关系研究、农业灌溉节水、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等示范工程。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35 页

5.7 引江济淮和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利用工程

5.7.1 引江济淮工程

引江济淮是一项以城市供水为主,兼有农业灌溉补水、水生态环境改善和发展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流域水资源短缺导致环境容量不足和生态环境用水无法得到基本保证也是其重要因素。而引江济淮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持续恶化的趋势。

引江济淮工程的引水线路,总的方向是从长江自流或抽引江水入巢湖,在巢湖西岸抽水上岗,穿越江淮分水岭入东淝河,再经瓦埠湖注入淮河。引水路线全长约290公里,长江到巢湖及瓦埠湖到淮河两大河段共200公里,都是利用现有河道、湖泊输水,只有巢湖至瓦埠湖之间穿越江淮分水岭的越岭段需要新开输水渠道。工程初步考虑拟分两期进行,近期引水规模为引江入巢200秒立方米,引巢入淮100~150秒立方米,远期为引江入巢300秒立方米,引巢入淮200~250秒立方米。引江济淮工程实施后,将对减轻淮河水体污染、增加水环境容量起到一定作用。 5.7.2 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利用工程

洪水不单具有灾害属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资源属性。我省在科学安全地利用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基础上,建设洪水资源利用工程,便于在跨流域调水工程建成前发挥作用前,缓解地区水资源短缺压力,保证河道生态基流,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在确保淮河防洪排涝和地方人民安全的前提下,结合移民迁建和行蓄洪区改造等工程建设,拟有计划地利用沿淮洼地开发利用洪水资源。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36 页

5.8水环境预警监测工程

建设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质目标管理系统,建立淮河流域出入境省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自动监测、饮用水水源地例行监测、重点工业企业排污口以及城市重要河段控制断面水质的在线及自动监控体系,并建立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库及监测数据发布平台。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省界断面和国家控制断面等自动监控系统、重点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系统、饮用水水源地例行和预警监测系统、环境流动应急监测和监测系统标准化建设等。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37 页

6. 资金筹措方案及投资效益分析

6.1资金筹措

初步估算,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合计需要资金137亿元左右。资金构成主要是争取国家补助、省和市县财政、金融机构贷款、企业自筹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社会融资。 6.1.1 筹集资金的总体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落实规划项目建设资金。坚决贯彻“谁污染、谁治理”,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投资的承载方式:一是有效益的项目,自筹和寻求金融机构贷款;二是公益性项目,请国家支持和地方财政为主;三是城镇生活污染项目,由市县财政和企业自筹及金融机构贷款为主,国家和省适当补助。

投资比例的设想:

(1)防护林和湿地建设、小流域综合整治、农村能源替代工程等无经济效益的公益性工程主要由政府投资,因安徽是欠发达省份,财力薄弱,建议地方和国家按4 :6考虑,即,国家投资60%,地方承担40%。

(2)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采用市场化运作,争取国家补助40%,地方财政20%,银行贷款30%,企业自筹10%。

(3)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银行贷款50%,企业自筹30%,争取国家补助20%。

(4)农业面源和矿区生态恢复工程争取国家补助40%,地方财政补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38 页

助30%,银行贷款20%,企业和农民共同投入10%。

(5)引江济淮和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国家投资40%,省级财政投资20%,银行贷款40%。

(6)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城市应急水源由地方自筹和寻求银行贷款。 6.1.2流域内资金筹集能力的基本分析

(1)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方面

全面推行促进民营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垃圾处理收费、危险废物处理收费政策。提高排污费资金使用效率。制定生态保护保证金、资源开发补偿、资源有偿使用等政策,加大流域生态恢复和生态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需要国家加大对“三河”污染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并给予各类预算内资金的支持。

(2)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方面

安徽是欠发达省份,基础低,底子薄,经济实力不及发达省份,财政能够拿出用于淮河治污的资金很有限。但随着淮北、淮南、蚌埠、亳州、阜阳等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投入淮河水环境治理的资金能力将有所增强。省、市、县各级有可能从财政分配中安排部分资金,设立政府性淮河流域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用于治污项目的引导性投入。

(3)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方面

积极争取国内外金融机构以及各类投资基金、债券、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资金投入淮河水环境污染治理。

(4)土地等资源增值方面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39 页

淮河流域湿地建设、塌陷区生态整治以及沿淮湖(库)可利用的生物资源,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各类涉及污染治理获得的增值部分,采取一定政策再次投入污染治理。

(5)企业经济活力的增强方面

随着流域城市发展环境的改善,企业的活力也不断增强,企业就有了增强治污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采取专项资金引导等多种措施,鼓励企业投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开展污染治理。

6.2效益分析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直接目标是进一步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舒适、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淮河污染综合治理主要体现在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上。 6.2.1环境效益

(1)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负荷,遏制淮河水环境恶化趋势。 本《方案》实施后,到2015年,完成工业企业废水治理或改造,新增削减污染COD能力约3.21万吨,氨氮约0.34万吨。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新建与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COD约5.55万吨,氨氮约0.40万吨。点源污染合计增加削减COD能力8.76万吨,氨氮0.74万吨。

(2)增强区域生态安全形势,促进流域生态良性循环

综合治理工程等各项措施实施后,有效降低水环境COD、氨氮总量和浓度,改善城市饮用水水质;同时,大面积的湿地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农业改造和跨流域调水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区域生态安全,促进流域生态良性循环。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 40 页

(3)基本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树立沿淮良好的城市、城镇形象

流域内建制镇以上的建成区,均建设有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场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有较为完善的污水截流与输送管网,同时开展流经城区的污染严重的河道治理,大幅度减少生活污染物进入地表水体,为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创造了条件。

(4)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提高化肥、农药、农膜、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培肥土壤,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减轻农业生产对农业化学品的过度依赖,降低其施用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流失量;逐步扭转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秸秆不合理处臵导致环境卫生状况日益恶化的现象,为农村生活提供清洁能源,节省柴草同时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改善农民居住生活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引导农民逐步走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

(5)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发挥水资源利用效率

引江济淮及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利用工程的实施,保证了跨流域和科学调配水资源,增加了水体流通性,有效缓解淮河流域严重缺水现状,有助于增加水环境容量和减轻污染。保证了淮河流域的生态用水,也确保了防洪、航运、工业、旅游等水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调控。 6.2.2社会经济效益

(1)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淮河流域污染得到控制后,投资环境得到改善,解除了水环境污染对

2009年5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is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