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下雨天,真好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3-09-25 14: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下雨天,真好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抓住关键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2、 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体悟主旨

3、体会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人情美及传统的中庸之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合作中领悟文章主旨

3、强调学生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掌握文章结构特点 2、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

3、体味作者怀旧抒怀中蕴涵的对真善美的讴歌4、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人情美及传统的中庸之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仿写句子:“下雨天真好,因为多情的小雨滴,总爱在窗前轻唱唱着熟悉的旋律;下雨天真好,因为多情的小雨滴,像一泓清泉,沁润了人們的心灵;下雨天真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学达标 (一)展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结构 2、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体悟主旨

3、体会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人情美及传统的中庸之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阅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合作中领悟文章主旨 2、与作者、文本、同学、老师对话,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习用母亲慈善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与物2、体味作者怀旧抒怀中蕴涵的对真善美的讴歌

拓展 训练 预习 导学

(二)我认识她(作者介绍)

琦君: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她享誉文坛已近半个世纪,作品包括散文、小说、评论和儿童文学,其中以散文的成就最高。她擅长怀旧抒情,在人与事的敘写中,自然流露温柔敦厚的情感。

琦君堪称以真善美的视角写童年故家的圣手,已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等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1

(三)谁来试试?——我来!(字词检测)

(1) 我会读!

湿漉漉( ) 魂牵梦萦( ) 熹微( ) 黏溻溻( ) 紫檀木( ) 静谧( ) .........(2)我能说出它的意思! 魂牵梦萦:

熹微: 静谧:

一、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一)与课文对话——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速读课文,思考:

1、作者为什么认为“下雨天,真好”?

2、作者说:“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试从课文中找出“雨珠的链子”和那些“好时光”。

(二)与同学对话——深入学习,合作探究

1.、“我”和母亲对下雨天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把这些小孩子的“坏心思”(例如多次逃课、希望霉变的谷子越多越好)津津乐道写进文章呢?

2、从文中所记述的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作者的母亲性情慈善?

3、作者对下雨天的感觉是不是始终不变呢?她为什么会说“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

(三)走出课文——与生活对话

请说说你自己关于雨天的趣事。写在下面。

(四)跨越空间——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艺术家对话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绵绵雨丝,抑或朗朗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如雨丝般缠绵悱恻,似月光般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2

请将你平时积累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或文学作品拿来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2、体味作者对天气热、闷的妥贴表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2、借助背景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

用。

3、通过拓展迁移训练,深化象征手法的理解及运用。 学习重点:

1、体味作者对天气热、闷的妥贴表达。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

预习 导学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幔( ) 水门汀( ) 踱( ) 咆哮( )

瞥( )揩( ) 龌龊( )( ) 模样( ) 噤声( )

学习 探究 一、读一读

1、组内合作,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听读课文,思考:雷雨前的天气有怎样的特点?

二、品一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找出写天气热、闷的句子,并作赏析。

3、浏览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文中苍蝇、蚊子、蝉儿在这种环境里有何反应?

三、议一议

1、了解时代背景。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30年代前半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

2、小组合作探究:文中闷热的天气、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何象征意义?

3

闷热的天气: ;苍蝇、蚊子: 雷电风暴: ;蝉儿: 3、有感情地朗读结尾部分,再次感受作者对雷雨(革命)的渴望。 4、小结课文,揭示文章主旨。

拓展 延伸 一、说一说

1、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喜欢 ,因为它象征着 。 二、写作训练:

仿照范例,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写一首小诗。 例A:粉笔 白色的犁

耕耘在黑色的沃土

例B:橡皮 橡皮

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 为了纠正别人的错误 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学习过程: 一、 生活体验: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4、 作者知多少: ;文学上的“三苏 ”指 、 、

4

5、你能默写这些诗吗?请试试。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 。跳珠: 。 3、 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探 究 学 习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 如梦令〉导学案

一.作者知多少:

李清照,宋代 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李清照擅长写 ,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

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赏析 探究 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 预习 导学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

5. 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夜雨寄北 〉〉导学案

5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学习时数:一课时

一、作者知多少

1、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 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 ”。

2、写作背景: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 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

(二)、 析诗题 1、《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 ;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就诗中的一两句进行赏析。

4、默写这首诗。

拓展 延伸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

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in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