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讨论

更新时间:2024-04-17 00: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讨论

【摘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而老龄化是各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着眼于对目前我国养老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探讨该项制度可持续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可持续发展 一、 绪论

1、 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老龄化是各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几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根据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我国人

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表1),比2000年的71.40岁提高3.43岁。分性别看,男性为72.38岁,比2000年提高2.75岁;女性为77.37岁,比2000年提高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十年前相比,由3.70岁扩大到4.99岁。[1]

年份 1981 1990 2000 2010

表1 平均预期寿命变化

合计 67.77 68.55 71.40 74.83 男 66.28 66.84 69.63 72.38 女 69.27 70.47 73.33 77.37 单位:岁

男女之差 -2.99 -3.63 -3.70 -4.99 尊老、爱老、养老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的今天,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实,我国需要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我们不得不高度关注老年人口——这已不仅是一个传统文化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采取何种养老模式养老,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思考和关心的问题。[2] 2、 本文主要工作

本文主要结合目前国内外养老现状及我国背景,研究分析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劣,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二、 养老模式的现状 1、国内养老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大致可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 1.1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

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由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家庭成员的独立意识也比较强,老人大多不选择家庭养老方式,法律也不规定子女对老人负有赡养的责任和义务。我国是奉行家庭养老的国家,不仅历史上将养儿防老视为天经地义,即使进入现代社会,除少数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依靠国家或者乡村集体供养外,家庭养老几乎仍然是所有中国人的自觉选择。[3]

但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家庭子女的数量大为减少,核心家庭的数量大大增多,家庭成员结构问题愈发严峻,因而独生子女面临的抚老压力尤其重大。在一个有独生子女的老龄化家庭中,成员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型,即“421”的抚养关系——一对夫妇要抚养一个子女、夫妇二人、四位父母。这样,在竞争压力和生活压力如此大的现今,子女既要肩负创业发展和养育子女的压力,又要承担抚养老人的重担,无疑增加了个体的养老负担。即便是老人与子女同住,子女也无法给予老人较好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照料,而“空巢”老人所得到的照料将会更少。 1.2社会养老模式

社会养老又可以分为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

机构养老是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如敬老院、养老院等。但机构养老与我国老年人的选择偏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推进的仅是生产社会化进程,相比之下,生活社会化的进程却很缓慢。人的社会化程度并不高,老年人大多习惯于住在自己的家里,在熟悉的地方与熟悉的人群一起过

着数十年一贯的熟悉的生活,而不愿意在年老时选择一个脱离熟悉场所的机构与一群陌生的老年人安度晚年。另一方面,情感保障是老年人极为重要的需求,每天来自家庭成员的亲情慰藉和社区熟悉邻居的交流,是机构养老无法替代或者无法完全替代的。在我国城乡,一些老年人即便是身边没有儿女或者儿女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他们也宁意独自待在家中,而不肯去养老院或敬老院,表明这种情感需求的满足渠道是相当单一的。

居家养老即老人居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它与家庭养老的区别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依托社区而建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家庭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家庭成员。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比例在80%左右[4]。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生活照料、休闲娱乐设施支持等。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志愿者等。其中,老年公寓等是与其他养老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3、 国外养老模式借鉴

日本养老的特点是高科技养老院。

基本的养老设施:老人们可以在养老院陈列自己创作的字画和工艺品,可以举办各种节日的联欢会,可以找歌舞伎和相扑选手助兴,可以唱卡拉OK,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外界联络,网上“冲浪”,在电脑上玩各种简单的游戏等等。

高科技设施:有诸如“失禁感应器”、“离床感应器”、“自动感应式马桶”、“动作探知感应设施”、“呼救绳圈”等等。

这些设施都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让老年人时刻保持开朗快乐的心情;还时时刻刻保证了老年人的安全。

英国的经典养老模式是老年社区,配套设施齐全的全龄化大型老年社区。

英国的老年社区建筑规模大,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开设的课程和组织的活动超过80种以上。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与功能区划分,是集合了居住,商业服务,度假疗养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社区。

在丹麦,目前最流行是自助养老社区。

在那里,老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约上老友,或是志趣相同的伙伴住在一起,一块儿钓钓鱼、养养花,共同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独享的公寓,共享的餐饮、花园,个性化的小手工艺车间、小农场等,老人们只要想到的,在这儿都能得到充分地满足,他们还可共同租用特别的照料服务,这种社区在哥本哈根郊区每月要1000欧元。[5]

三、 现行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传统观念影响深远,对社区居家养老认识不足。

我国一直以来推崇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观念,使得不仅是普通老百姓,甚至是一些相关的管理部门、职能机关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开展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没有觉察到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没有意识到社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im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