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笔记

更新时间:2024-04-14 18: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神话: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神话的功能神话内容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的散失演化上古神话对文学的影响2、山海经:

我国一部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成书于春秋、战国之时,秦汉间又有附益。现有晋郭璞注本,全书共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书中记述各地山川、道里、部落、物产、民俗等情况,多及异物灵怪,充满了神奇色彩,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宝库。3、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收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成书,公元前6世纪。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诗和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①

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②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③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4、风雅颂

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 儒效》。“风”也称“国风”,“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160篇。“雅”即正,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的乐调,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31篇,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74篇,作者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乐,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音乐特点的形成,与其用途和地域的特点也密切相关,而不同特点的音乐,应用场合也不同,风雅颂最初只是一种音乐分类,在流传中,也有了内容的区别。5、四家《诗》: 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6、变风、变雅

《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正风”“正雅”是两周王朝兴盛时的特点,“变风”“变雅”则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所谓“王朝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均为“变风”。将《小雅》中《鹿鸣》至《菁菁者x》十六篇,《大雅》中《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列为“正雅”,其余则都属“变雅”。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或讽刺不劳而获,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作者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遇。大雅中小雅中国风中7、赋比兴:与风雅颂合成为诗之“六义”。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比兴是《诗经》广泛运用的形象化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8、六义

《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 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 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9、四始说始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认为《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毛诗序》也提到“四始”,认为《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10、二南包括《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二南包括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北宋苏辙等人认为,《诗经》分风、雅、颂、南四类,《周南》、《召南》应当从《国风》中独立出来,今人多不取此说。笙诗: 又称“六笙诗”,指《诗经 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诗经》的内容《诗经》现实精神《诗经》艺术特点《诗经》地位、影响11、春秋三传: 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又简称《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作者是齐人公羊高,《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作者是鲁人谷梁赤,《三传》中《左转》的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 12、春秋笔法:

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于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13、楚辞: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其本义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场”(宋黄伯恩《翼骚序》),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大的区别。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六字为基本句式,并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形式自由,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表现楚国的风俗民情,又吸收楚地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吧楚辞称为“赋”。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赋又有“屈赋”之称。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①创造新的诗歌样式②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③象征手法楚辞章句

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完成的《楚辞》注本,西汉成帝时,刘向辑“楚辞”十六卷二十五篇,东汉王逸增入已作《七思》一篇,或《楚辞章句》十七卷,并为之作注,在资料训诂方面,多有依据。保存了不少汉代的旧说。风骚 《诗经》和《楚辞》代称,《国风》和《离骚》分别是《诗经》和《楚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成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流派的典范。“风骚”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为深远。14、九章: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较之《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15、《九歌》背景 内容

艺术上:16、“美政”理想:

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18、“香草美人”: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这些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文学意象不但被屈原借以描述现实,同时也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和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18、《天问》《天问》是一篇“述往事、思来者”的咏史诗。以咏史为内容,而史与论兼备,情与理相融。全诗全用问句结撰而成,共计172个问题。前部分是就自然界发问,是关于宏观宇宙和宇宙观的问题。后部分就人世间历代兴亡发问。关于《天问》的主旨主要有三种说法:舒愤说、诘问说、究理讽谏说。《天问》表示了对天命的怀疑、不肯迷信盲从的态度。现实政治态度;强烈的情感色彩;特点19、屈原的影响节操、精神:①中国封建社会正直士子都经历的,受到认同②突破儒家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

20、宋玉《九辩》内容秋景描写风格21、淮南子: 是西汉皇室贵族淮南子刘安招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是两汉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以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特点:⑴铺张扬厉⑵浪漫色彩22、庄骚

《庄子》和《楚辞》的并称,语出唐代韩愈的《进学解》。《庄子》是我国第一部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散文著作,与屈原《楚辞》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有其相似之处,故庄骚并称。23、贾谊《新书》类别 特点 做法

《过秦论》对比气势来自 政论文特点 24、“发愤著书”说

“发愤著书”出自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他认为,《周易》《春秋》《离骚》《诗三百》等著作的作者们,都是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把自己的主张想法表达出来,留传后世,以求后世的理解,才“发愤”从事著述的。司马迁的意思主要是说痛苦和不幸恰可以激励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说以愁怨悲愤倾诉于作品之中,因此与后人的某些意见,如韩愈的“穷苦之言易好”,还是有区别的。但这一提法对后世文学批评是有影响的。 (一方面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符合于对黑暗现实极其愤慨的特点。)司马迁把修史和自己的身世之叹练习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中都蕴含着作者的寄托。

25、结构分类:十二本纪 十表八书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26、互见法

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用多维透视的方法,即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如项羽;有时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的传记中显示。如写刘邦。《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两类。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而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某些事迹,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则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史记》的叙事艺术:①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②

因果关系探索展示③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能力《史记》的人物刻画:①人物传记覆盖面广②个性和共性的展现③刻画人物手法《史记》的风格特征:①雄深雅健的风格② 浓郁的悲剧气氛③传奇色彩 《史记》的地位:①纪传体史学奠基之作,传记文学开端②先秦文学传统继承和融合《史记》的影响:①大力弘扬人文精神②散文、小说、戏剧与它的渊源关

系27、汉赋(新体赋、骚体赋)

新体赋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屈宋等作家的楚辞富于楚国的地方特色,是一种形式自由,句法散文化,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主的诗歌体裁。新体赋首先在内容上改革为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则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新体赋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所以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新体赋的散文化以及经常使用排比整齐的句法,都与这一根本特色有关。与汉人所称的“楚辞”为“赋”分开。28、骚体赋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骚体赋创作从未间断,与汉大赋一明一暗,淮南小山《招隐士》,司马相如《大人赋》《长门赋》等,另外还有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九怀》《九思》《九叹》等,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29、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30、七体

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典型作品即《七发》。《七发》的结构形式引起后世很多人模仿,如傅毅有《七激》,张衡有《七辩》,马融有《七广》,曹植有《七启》,徐干有《七喻》,张协有《七命》等等,以至于《文选》于赋体之外,特立“七体”,所以“七体”始于枚乘的《七发》,而各称始见于《文选》。(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贾谊的骚体赋创作:《吊屈原赋》《鵩鸟赋》体制梁园文学群体:枚乘《七发》:①对先秦文学的借鉴②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③移步换行和铺夸手法的运用④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文学意义:⑴内容:①帝国形象的塑造②一统观念的弘扬③时代精神的体现⑵形式:①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法②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③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扬雄:前期:《蜀都赋》四大赋:《羽猎赋》《长扬赋》《河东赋》《甘泉赋》艺术成就后期:辞赋理论31、乐府

乐府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是以楚声为主的曲调。最初的是《安世房中歌》。西汉乐府扩充和发展在武帝时期,组织文人创作,搜集各地歌谣,用于享宴、祭天。武帝到成帝间昌盛,哀帝后汉代再没有乐府建制。东汉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保存。至梁沈约《宋书》,《乐志》收录两汉乐府诗众多,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书·艺文志》收西汉歌诗,基本都是乐府诗。乐府诗在思想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妇行》。②反映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如《十五从军征》。③ 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如《孔雀东南飞》。④ 反映社会动乱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西门行》。两汉乐府诗表现的内容:①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②爱与恨的坦率表白③乐生恶死的愿望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①镜头选取

②故事情节完整曲折③人物刻画各具特点④叙事详略得当⑤寓言诗影响两汉乐府诗的:楚声北狄西域乐五言歌谣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同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3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作者为东汉时期已不可考的一些下层文人。他们或直抒胸臆,或借题发挥,书法的大都是个人的厉害得失,怀才不遇,以及穷困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由于这些作品本无统一名称,但在内容风格上相近,萧统讲这些作品编在一起,题名为《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古诗十九首》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具有很大影响,钟嵘说它“几乎一字千金”,亦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思想内容:游子思妇艺术成就:起兴发端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明白晓畅、深衷浅貌揭示人生哲理:永远与有限的关系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忧郁与欢乐的关系来去亲疏的关系独特感受:敏锐的节序感微妙的空间感深切的世态炎凉感33、五言诗的起源发展这种诗体在西汉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开始大量出现,班固、张衡、秦嘉、蔡邑等,《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34、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35、建安风骨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建安风骨”内涵:⑴政治理想的高扬:①慷慨②悲风⑵人生苦短的感叹:①单纯的哀叹②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③努力突破天命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⑶强烈的个性表现:①风貌②诗体③语言⑷浓郁的悲剧色彩: 后世影响: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代表作家:曹植等(《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36、曹植创作:前期:理想、抱负、乐观、浪漫后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激起的悲愤。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述志诗游仙诗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这是锺嵘《诗品》中对曹植诗的评价。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

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后世的认同: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受到推崇的原因:文采富艳对无言诗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不幸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37、正始文学(诗歌)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正始时期诗人:一、政治理想回落;二、诗歌与玄理结合。38、阮籍《咏怀诗》,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非作于一时,反映了他的各种感受,因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较为曲折隐晦,继承了“小雅”和“楚辞”的传统,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但也有词旨隐晦的缺点。它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景生情,睹物兴怀,不事雕琢,形式较为自由,给后代文人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怀诗》,车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这些成组的咏怀之作,显然都继承了阮籍的《咏怀》风格。《咏怀诗》思想:苦闷、孤独旷达风格:隐约曲折原因:仕乱朝——处世谨慎——借比兴、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游仙讽世俗、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39、太康体 指晋武帝太康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这种诗歌重模拟,重辞采,讲究对偶、用典,诗风靡丽,内容繁缛。严羽的《沧浪诗话诗体》中有“太康体”之称,举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其代表人物。“繁缛”是太康诗风的特征,表现在:①语言有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②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③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40、游仙诗

往往假托神游仙境来抒写诗人的怀抱,或表达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或表达对现实的鄙弃,诗人往往在仙境中寄托自己对时代社会的体验,最早以“游仙”名篇的是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课上溯到战国,朱潜吧游仙诗分为两类:一是抒其愤恨,一是求仙。郭璞的游仙诗虽沿袭前人,但他的游仙诗往往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水准较高,成就较大,“乖远玄宗”;文采富丽,具有形象性。41、玄言诗是指以老庄玄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兴盛于东晋,原因: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人心态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他们玄言诗的特点:玄释合流淡乎寡味、缺乏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对文人山水审美体验的启发,山水诗的继而兴盛很有影响。42、陶渊明诗歌五类题材:田园诗咏怀、咏史行役诗赠答诗另外:玄言诗诗歌艺术特色:总:自然日常生活诗化具体: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语言不露痕迹、平淡自然陶渊明的典型意义: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平淡自然散文与辞赋:(三百题P37)⑴《桃花源记》思想中肯定的方面:落后的方面:受到人们的喜爱原因:⑵《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体现了他的生活态度:是千古传诵的名作原因:“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这是元好问对陶渊明诗的评价,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并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43、南朝民歌(三百题P172)

类别:内容:男女情歌吴声歌曲:女性吟唱西曲:形式:五言四句好用双关隐晦的修辞手法风格:婉转缠绵《神弦歌》《西洲曲》44、北朝民歌创作者:内容:社会生活各方面风格:直率粗纩形式:七言二句,叙事诗《木兰诗》:木兰形象艺术手法特点:描写有简有繁,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通过人物行动、气氛烘托来刻画人物心里、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口语,律句对仗工整45、谢灵运开创山水诗这一新的流派特点:鲜丽清新,“自然”总的艺术风格:(三百题P163)典雅华丽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变:⑴总:⑵具体:①从写意到摹象。陶谢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谢46、鲍照诗歌内容:艺术风格:俊逸豪放、雄姿奔放47、元嘉体 48、永明体(新体诗)

永明体概念: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主要特征是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与古体诗相对而被称为“新体诗”,产生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永明体产生的过程:四声的发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四声概念四声发现的原因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意义:①积极:标志中国古典诗歌一大进步,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②消极: 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王融等“竟陵八友”。诗歌创作注重声律,其中谢朓的成就较高。沈约:风格长于清怨表现在:山水诗,离别诗,悼亡诗谢朓:内容:仕宦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贡献:山水诗对永明体的探索:对后世影响:

(四声八病:自魏晋以来,中国声韵学由于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齐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著《四声切韵》,同时的著名诗人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漆、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虽然八病的具体规定相当琐细苛刻,写作时难以一一遵循,但这样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的确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沈约等所发现的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的形式互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声律说的产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事件,它除对诗歌的形式有直接影响外,对于辞赋、骈文,以及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49、宫体诗这是南朝梁代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体描写对象:题材:情调:风格:内容:艺术形式:代表作家:50、庾信“徐庾体”:创作:前期:供君王消遣,思想内容轻浅单薄,不易表达个人的信念或情操打破陈规,开启唐诗、律赋发展道路后期:乡关之思: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文学史地位:“穷南北之胜”51、骈文 文体名称。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一、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二、语音上讲究平仄;三、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 52、文心雕龙 ⑴梁代刘勰所著,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全书涉及了不少文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诸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标准,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及文体的关系,文学作品优良风格的建立,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方法等。⑵此外,刘勰对我国文学的历史发展面貌,对许多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对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古代文章学和修辞学研究方面,都很有参考价值。⑶但在一些方面也有局限,如在征圣、宗经方面,由于刘勰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要求,对某些作家作品的评价,就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①

如《辨骚》篇,对楚辞的艺术特征不能充分理解,评价之不合经典。② 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刘勰强调要有益于政治教化和道德修养。他对于一些缺乏这种内容的供娱乐用的通俗性文学十分鄙视。③

在艺术方面,刘勰虽然大力批判当时“习华随移,流遁忘反”的不健康风气,但毕竟又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有时候表现得过于重视形式美。另一方面,刘勰对于后代文学在艺术上的创新变化,有时不觉贬责过多,如他对刘宋时代以山水诗为代表的文学创新,就嫌贬斥过多。⑷但毕竟《文心雕龙》论述比较全面,体系比较完整,从而开创了我国文学批评史的新纪元,

章学诚说:“文心体大而思精”“笼罩群言”(《文史通义诗话篇》),诚不为过。 ⑸《文心雕龙》的理论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陈子昂革新诗歌标举“风骨”“兴寄”,杜甫、白居易论诗重视“比兴”,韩愈论文主张尊儒、复古,论文学古人应该“师其意,不师其辞”,都是直接或间接接受到他的理论的启发。 (《文心雕龙》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二十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问题都做到“原始以表未,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其分体的详细,论述的系统周密,远远超过曹丕和陆机。创作论十九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的问题。其详密深刻,也远远超过了陆机。批评论分五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这部分虽分为四个方面,但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其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53、诗品

齐梁时代钟荣所著,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它对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作了系统的论述,很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代的诗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诗品》与《文心雕龙》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称为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史的两大专门著作。章学诚评价“《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诗品》评述了古代文化学术传统与时代风气的影响。钟荣概况了诗人的风格特点,探寻了诗人间的承传关系,尽管有的地方不太确切,但初步建立起了五言诗发展简史的框架。他主张:一、倡导“建安风力”主张文质并重;二、反对声病说,主张诗要有自然和谐的韵律;三、反对过多用典,主张赋比兴并用,做到既“直寻”又有滋味。钟荣作《诗品》目的在于纠正岁时文坛严重的形式主义诗风,但不能不受到时风的熏染,因此存在评价作品偏重辞采,对内容重视不足的倾向,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禛等人在论诗都在观点上,方法上,或词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54、昭明文选

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由萧统(梁昭明太子)在东宫时延集文人们共同编订而成。又称《文选》。《文选》选录了从先秦到齐、梁时期一百三十位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家的作品,共七百余篇。《文选》的序文明确提出了选文的标准是“以能文为体”,具体特征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也就是说只有善用典故或辞,善用形容比喻,辞采精巧华丽,内容有意义的文章才能入选。虽然《文选》遗漏了许多优秀文人的作品,乐府民歌的收录也甚少,但这仍是一部精挑细选的好文学选本,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杜甫教育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宋代谚语也说:“文选烂,秀才半”(陆游《老学庵笔记》),可以看出它在后代的广泛影响。 55、小说溯源“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小说见于史家著录开始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起源: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56、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意义的作品。从内容上,志怪小说可分为三类:地理博物;鬼神怪异;佛法灵异。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曲折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的爱憎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作品,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总体看,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某些有些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志怪小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唐传奇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源于刘义庆《幽明录》的《焦湖庙视》。在中国小说史上,说狐道鬼这一流派的形成,就肇造于这时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57、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了人物的轶闻锁事,言谈举

止,从中可见当时社会清谈玄理,品藻人物,标榜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按内容可分为三类: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58、《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编撰者刘义庆。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它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种种性格特征种种人生的追求种种嗜好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艺术上:人物描写语言59、唐诗繁荣时代背景⑴客观条件:①国力强大②中外文化交融③唐代士人:对人生积极进取的态度;多种入仕途径;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功名心重;多样的生活(漫游;入幕;读书山林;贬谪)⑵文学发展自身: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艺术特质得到充分认识,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表现在:逐步与学术分离,淡化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觉追求审美。①内容:②形式:骈体文;诗歌声律形式;多种文体;唐诗繁荣表现:⑴多种文体共同发展⑵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60、上官体

初唐上官仪的诗歌好以绮错婉媚为本,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笔法精细、秀逸混成。体现了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它上承杨师道、李百药,下开文章四友。时人纷纷仿效,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他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61、文章四友

指初唐诗坛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弱,文辞浮艳。其中,杜审言较有成就。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62、沈宋

指沈佺期与宋之问。他们的作品声律精确,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律诗确立:五律定型:做法原因七律定型:五言律定型后,把律诗的黏对法应用于七言体诗歌,完成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63、初唐四杰这是对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的“以文章文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并称。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他们对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深感不满,决心革除积病,扭转时风,他们的诗歌创作,扩大了题材内容,抒写了真实感情,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对形式主义诗风起了扫荡作用。 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特点: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有壮大的气势,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卢、骆: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开启了新诗风。(七言歌行:P186)王、杨:五律——自负的雄杰之气,慷慨情怀“初唐四杰”缺点:繁缛风雅兴寄

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李白

㈠乐府: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体现在大力拟作古乐府的创作实践中。⑴创新:①借古题写现事②用古题写己怀:更体现他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根据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系,运用夸张和比喻

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李白将浪漫气质带进乐府。⑵抒情方式:行云流水。句式韵律㈡歌行:以歌、行、吟、谣为题的纵情唱歌为代表作。⑴抒情方式:骤起骤落,行云流水⑵创作:打破境界句式、音节⑶诗歌风貌:豪迈飘逸,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李白的诗歌美:壮美优美㈢绝句:⑴五绝:明快的格调、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情思,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含丰富。清新飘逸的情思。⑵七绝:山水诗送别诗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表现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平易真切。七绝特点:以古入律、自由发挥,融入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一气贯穿的表现手法。㈣艺术特色:⑴强烈的主观色彩。⑵想象的特色。①变化莫测,发想无端。②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无端,衔接的跳跃很大。意象的衔接组合大跨度。⑶意象超越现实。①很少对生活过程做具体、详尽的描述。而是让想象神游,将历史、神话、梦境、和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组合,构成奇特的图画。②类型:壮美意象优美意象⑷大胆的夸张。⑸诗歌语言。清新明快,明丽爽朗。主张自然率真,反对雕饰、造作。①朴实通达,如口语①

奔放,充满激情㈤影响:⑴诗歌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⑵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箧中集》

诗集名。元结收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

杜甫(一)艺术风格:⑴沉郁顿挫。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顿挫:表现在:①悲剧题材的诗歌是最能表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加深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的深度,透露出伤时忧国的情思和深沉的感慨。②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怀也有助于表现。抒写的不局限于个人,更多国家和人民,世界的过去和未来,高尚、充实、有力的感情。③体现在宏大巨丽的体制中。体制宏大的古诗、排律、大型联章组诗。沉郁顿挫是指整体而言,如就每一首而论就又各有不同,有壮丽、雄浑、悲凉、苍劲···但都融合在沉郁顿挫的基调中。⑵萧散自然。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二)律诗的成就:⑴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⑵扩大了律诗的表现手法。⑶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⑷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⑸炼字炼句。表现神情韵味。(三)叙事技巧:⑴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⑵融入强烈抒情。总,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四)后人评价、地位:⑴“诗圣”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代,各种新旧体诗歌到唐代而大备,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人风起云涌,这时正需要一位人物对已有的成就加以总结并进一步推向新的高峰。秦观:集大成者: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重要的品质。就诗歌传统自身而言从语言或意象上说⑵“诗史”:①提供史的事实,可以证史,补史之不足②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③写一己感慨,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心里状态大历十才子初见于姚合《极玄集》,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思想内容:不再充满兼济理想,而是寄情趣于山水。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和应制之作。歌颂太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上: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擅长五言律诗,但总有冷落萧瑟的气象,并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其中钱起较有成就。诗歌特色:寄情山水、咏诵自然格律规整、字句精工情思绵邈、轻酬浅唱大历诗歌诗人群体:长安、洛阳,十才子,题赠送别之作江南,江南地方官诗人,山水风景之作诗歌特色:⑴词语:凄清、寒冷、萧瑟、暗淡的色彩刘长卿;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⑵意象:①象征性意象(刘长卿):意象运用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特点:富于暗示性,意蕴丰富,运用时有弹性,但也极易形成某种情绪类型的固定符号,失去新鲜感。②描述性意象(其他

诗人):特点:白描手法,写景多面向现实物色,能发现一些琐细幽美的自然物象和生活情趣,开辟新诗境,但也会使诗境流于浅近狭小,构不成浑融一气。王昌龄绝句成就(诗家天子)(一)思想内容:涉猎面广。⑴边塞从军作品:①讴歌将士爱国豪情和昂扬斗志②将士思乡的忧愁和痛苦主题:出征战士思乡和立功两种心情的矛盾⑵宫怨、闺情诗:揭示金殿背后的腐朽,寄托诗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⑶送别诗:(二)艺术上:⑴善于抓住典型画面,表现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启发联想⑵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主题⑶第三句另辟新境,造成跳跃感,想象余地。韩孟诗派这是中唐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此外还有夹到、姚合、卢仝等人。 他们作诗不重视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内容态度上讲究的是煊才、苦吟不把诗歌作为讽喻时政,干预现实的手段,也不重视社会接受形式上不愿意从俗趋易,追求的是独创、出奇,用语务去陈言,选择物象搜奇剔怪,风格深险怪僻,又称“险怪诗派”。诗歌散文化: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 理论主张:“不平则鸣”,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重穷愁哀怨者的“鸣其不幸”,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 “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总: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韩愈孟郊李贺郊寒岛瘦孟郊、贾岛,见于苏轼《祭柳子玉文》,同属“韩派诗人”。郊岛共性:诗歌格局描写穷愁之态苦吟诗人,雕词啄句郊岛个性:贾岛继承孟郊贾岛创新(五律)后人评价:郊岛孰优孰劣:扬孟抑贾;扬贾抑孟;郊岛并称。刘禹锡与柳宗元

(一)共同点:诗歌内容: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的执着精神。(二)各自特点:⑴刘禹锡:简洁明快、风情俊爽,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作品类别:①昂扬高举②七言绝句:傲视忧患、迎接苦难、乐观精神、生命活力③咏史怀古诗:平易简洁、意象新颖,沉思历史人生的沧桑感④富于民歌情调、介于雅俗之间的诗作⑵柳宗元:沉重、内敛、骨峭、淡泊简古原因:①他独特的心性气质(忧乐交替,以忧为主,悲凉色彩,清冷诗境)②他自觉的美学追求:清冷峭拔淡泊纡徐(接近自然、不事藻绘)(淡泊方面,与陶、韦相比)白居易(字乐天,有《白氏长庆集》,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一)诗歌主张:(《与元九书》)倾向: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诗的功能: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美刺褒贬,讽喻,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求“宫律高”“文字奇”,艳丽诗风作诗标准:真实可信,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目的:补察时政,为君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提倡为君为民而作)诗歌主张的源流继承:对儒家传统诗论直接继承。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发展:相同(写时事)不同(杜甫:并非以讽喻为出发点,出之以情白居易:出之以理念,突出诗的功利色彩)(二)讽喻诗:⑴基本倾向:①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②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⑵作品:《秦中吟》《新乐府》成就:①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②形式灵活,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七字句,妇幼民歌咏叹情调;语言运用上,口语或俗语③生动描绘人物,感情浓烈缺憾:①加议论的尾巴,作不必要的重复②有些诗作为凑篇数而作,并常用理念去结构诗篇③语言上反复陈说(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用想象、虚构手法,抒情贯穿其中以“长恨”命题的意义:李、杨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男女受到心灵震撼。《琵琶行》: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关合作者自己被贬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表现手法:景(枫叶、江月)人物(动作、神态)《长》《琵》艺术表现特点:①抒情因素强化:事件简,人物心里、环境描写尽情以精选的意象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②语言明白晓畅,精纯确当③运用想象、虚构、比喻(四)闲适诗:淡薄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知足保和的心境(对政治的厌倦,佛、老

思想,浅俗思想)创作:①写身边琐事(浅俗)②记游写景(散文化倾向,观照自然,抒写心愫,特点:逸韵谐奇趣)③说理议论影响:浅近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蕴情调诗中的思想(闲适)生活态度(归趋佛老)(五)唱和:⑴元白(“通江唱和”):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以次韵酬唱为主的短篇⑵权德舆及其文人集团⑶长庆至升成年间,白居易与刘禹锡、令狐楚等(续写闲情雅趣、思念问候)(六)元和诗(元和体)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开创的一种诗风。因昌盛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故名。元和体包括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元白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也有元稹的艳体诗。新乐府运动 ⑴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自创新题,抒写时事,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

⑵新乐府运动形成原因:①白居易等遵循乐府诗自身发展的规律(乐府诗的演进:)②与当时社会矛盾激化,诗坛萧条冷落的现状有关(促使改革)③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提出“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重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⑶新乐府优秀作品: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元稹《田家诗》⑷由于题材新鲜典型,主题专一明确,感情真挚,语言通俗,诗题与内容和谐,所以广为流传。标志唐诗发展进入一个衰而复兴的新阶段。古文运动 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的,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浮华的文风的文学革新运动。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论。(韩、柳古文理论内容:①“文以明道”;<核心>②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精华>道—写什么,文—怎么写③创新,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贵在创新;④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创作实践:韩、柳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他们的古文较前人有新的创造与突破,韩愈精于论说文,柳宗元善作山水游记和寓言。两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韩文雄健奔放,柳文峭拔精悍,两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韩、柳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把它推向高潮,一时追随者云起响应,终于确立了古文的统治地位。(文体文风改革的原因: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文章发展的内部规律)

(古文:文体名,是散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用文言写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而言。【韩愈提出】)韩、柳韩、柳在散文体创造上的开拓:⑴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辞彩(反对骈文,又吸收骈文)语言技巧(变化多端的构思,比喻、排比、细节)⑵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中,强化了作品的抒情性和艺术魅力。(一)

韩愈⑴论说文(①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②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反流俗、反传统)特点:大气磅礴,笔力雄健自我形象在情感和雄辩中自然展现⑵杂文(问答对话体,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嘲讽现实、议论犀利)⑶序文⑷传记⑸碑志(人物画廊,写法上不拘格套,极近小说笔法的文字,时亦借以发议论,寓讽刺)(二)

柳宗元⑴杂文(特征:①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幽愤②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以动物阴险,物体畸形诡状>)⑵寓言文(结构短小富有哲理)⑶传记文、抒情文⑷山水游记(特色:由意在宣泄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中,形成“凄神寒骨”)写法:直接象征;将表现与再现结合。艺术上特色:①情景结合,生动地塑造了作者的感情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斗争。(三百题p51)②观察生活细致入微,进行创作精

雕细刻,写出山水的个性特征。③充分运用虚实相生、动静互用的艺术辩证法。李贺(鬼才,字长吉)苦闷情怀:失落感和屈辱感——理想抱负(“壮士”)——现实——早衰、怀才不遇——苦闷诗风:凄艳诡激(苦吟成性——)特点: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幽奇冷艳的诗境怪奇处:意象创造:用冷艳凄迷:“泣”“啼”等字词,使诗感情化,造成悲感色彩的意象群物象的色彩和情态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动词、形容词来创造通感的艺术效果多用质地锐利、脆硬、狞恶的物象想象:和夸张并行跳跃性大长吉体:骈文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至南北朝大盛。作为一种美文学,重视对偶、声律、用典和辞采,重视美感,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并日益华美,但弊端:发展:南朝时代——唐代前期——初唐四杰——盛唐——晚唐骈文发展过程:去赘典浮词,走向平易流畅。晚唐:复归式演进三十六体: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李商隐:骈四俪六、重形式美,宛转流畅、典丽清俊一味用典,晦涩,过于重视文采,缺乏情感——北宋(西昆体)晚唐小品文时代背景:古文衰落,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特点:篇幅短小;多为刺时之作,批判性强;强烈的现实性;情感炽烈,生气贯注。代表作家:皮日休陆龟蒙罗隐唐传奇小说体裁之一。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传奇”是我国文学的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多奇特神异,故名。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唐传奇虽是六朝小说的发展而来,但它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在艺术上已有了很大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它情节更加曲折丰富,结构上更加完整,文字上更加华丽生动,而且在人物刻画上更加形象生动。更为重要的是,传奇作者是有意的写小说。(一)

发展:⑴发轫期(初、盛唐时代)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过渡阶段。《游仙窟》⑵兴盛期(中唐)原因:小说本身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得益于蓬勃昌盛的各体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所提供的借鉴此期特殊的社会文化风尚(通俗的审美趣味,由雅入俗的浪潮)具体作品题材:①爱情:陈玄佑《离魂记》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人物、情节——奇异浪漫色彩、清新俊逸风神)白行简《李娃传》(结局 李)元稹《莺莺传》(莺莺)蒋防《霍小玉传》(霍小玉艺术)②讥讽社会: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③历史故事:陈鸿《长恨歌传》⑶由盛转衰(晚唐)特色:篇幅短小,内容单薄;涌现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作品:杜光庭《髯客传》(二)表现艺术: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⑴作意:以愉悦性情为旨归,关注各体生命和各体情感,全方位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寄寓个人的志趣爱好和理想追求。⑵虚构性:结构布局上,采用史传的表现方法。⑶情节结构:曲折委婉。选取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展开矛盾冲突。⑷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白描式的肖像摹写⑸修辞手法: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用诗化语言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时,简笔勾勒或浓墨重彩(三)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戏曲、小说方面。⑴不少故事敷演诚后代戏曲的题材:沈既济《枕中记》——元稹《莺莺传》——《莺莺传》《霍小玉传》

⑵对后世小说的影响,表现在小说题材的开拓和艺术手法的成熟:《任氏传》 变文唐五代时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间说唱技艺称为“转变”,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变文,或简称“变”。⑴特点:说唱相间,散韵结合;说白与吟唱转换时,有习用的过阶语作提示;变文演出,或辅以图画。⑵民族文艺基础:讲故事、唱歌谣、韵散夹用的叙事传统;佛教文学的影响;佛教通俗化的传教方式。⑶敦煌变文分类:①宗教性变文;②讲史性变文③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④取材于当地当时重大事件与人物。⑷艺术特点:①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第演述故事(最突出);②想象丰富(通过扩充细节、夸张渲染);③在故事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生动的人物性格;④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⑤修辞。⑸影响:唐传奇,说唱文学,戏曲文学,故事情节。小李杜指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他们的诗

独创的风格,为晚唐诗坛增添了生气,也开辟了新的境域,终于使唐代的诗歌形成了初、盛、中、晚四个互相争辉的历史阶段。他们都很尊崇李白和杜甫,继承李、杜关注国家命运,反映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学习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和谨严而富于变化的史诗律,开创新的风格,由于这些原因,后人常把他们与李、杜相提并论,称之为小李杜。(一)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思想性格:易于感伤、内向的性格心态,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思想自主自信。诗歌内容:政治诗:(反对藩镇和批判朝政结合)咏史诗:针对封建统治者的淫奢昏愚慨讽对皇帝不重求贤重求仙的讽刺对玄宗失政的痛心和讽刺吟咏怀抱,感慨身世咏物诗:(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爱情诗:以“无题”为中心。(代表)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李商隐的诗表现了美好的理想、情操,人性中的纯正、高尚,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气氛与士人的精神面貌)(诗歌走向:韩、白诗歌情感内容与士人的心态有隔膜;李贺开启了晚唐重心灵、重自我的倾向;之后三种走向:情爱和绮艳题材增长,齐梁声色又回来;追求细美幽约;重主观、心灵世界的表现。李商隐在表现包括爱情体验在内的心灵世界作了开拓,创造“绮密瑰妍”的诗美)艺术成就:情调幽美(表达上幽微隐约、迂回曲折;情感多层次)朦胧与亲切可感(朦胧: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形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且有某种象征意义,又难以猜测。朦胧又与亲切可感的情思统一在一起)内涵多义性:多义两种:易解可解(属外延扩展,层次加深)难解、不可解(解读上的复义)多义的原因:意象独特:非现实、心灵化、多种体验的复合;大量用典:对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把典故生发演化诚与原故事相悖的姿态独特的意象组合:意象错综跳跃,造成省略和间隔读者内心有可能出现意乱情迷的心象与幻觉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表现整个心境且心境复杂,且被以繁复的意象表现出来风格:凄艳浑融:凄艳,艳而不靡、哀感凄艳、与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的坎坷,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浑融,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原因:拥有自己意象群;技法纯熟;情感统一。创作上的取径:与齐梁诗歌:讲究词藻声律、对仗用典。与阮籍:诗歌的象征性和多义性。与李贺:幽奥隐微。与杜甫:浑融境界。对唐诗的推进:对心灵世界作的深入开拓与表现:(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变化、难以言说的领域)。开拓了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诗境虚化)。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体裁上,七律、七绝深婉清丽,充分发挥了它们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西昆体;婉约派词人;论词强调“非寄托不入,非寄托不出”。缺点:典故堆砌,旨意晦涩,境界朦胧,内容空虚浮薄。(二)杜牧(字牧之,祖父杜佑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的通史)风格:豪迈、爽快、明朗、劲健特色:豪迈不羁和情思缠绵结合,清丽俊爽而绰约含蓄内容:①怀古咏史诗:抒写理想抱负、关心国计民生、慨叹壮志难酬(直抒胸臆、含蓄);悲伤不消沉,抑郁不颓废,寓风骨于流丽之间 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深沉的历史感慨; 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惆怅情绪,常带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借题发挥,表现政治感慨与识见。②写景纪行:明朗劲健。七绝中有即景抒情带上历史的慨叹或幻想、飘逸③写自己轻狂放荡的诗。苦吟诗人贾岛、姚合:诗歌内容:狭窄风格:贾岛(冷僻)姚合(清稳闲适)创作态度:苦吟风尚:工整中见清新奇僻缺点:诗境狭窄,有句无篇,受缚于格律,缺乏博大深广的情怀。晚唐情爱诗(一)“温李”;内容:多写妇女、爱情、闺楼秀户,以男女之情为中心特征:艳丽温庭筠:艳丽中带有浓厚的世俗乃至市井色彩。作风浪漫,史称“士行尘杂”。内容:乐府诗:多情爱、闺阁、宴游(侧重视觉彩绘,腻香脂粉的温馨描写)近体诗:抒情寄愤、感慨深切以山水、行旅为题材

(二)韩偓·香诗“香体”指以唐末韩偓《香集》为代表的一种诗风。后人将这类专门以妇女身边琐事为题材的作品通称为“香体”,又名“艳体”。《香集》收诗百篇,类型:①淫狎轻靡;②与时事有关,带有寄托;③写男女之情而保持一定品味。韩偓是“香体”的代表作

家,但他也有其他题材的和具有一定思想性的作品,香诗只是他全部诗作的一部分。晚唐乱离、讽世诗(一) 郑谷、韦庄乱离诗郑谷:奔亡流徙、涉及时局韦庄:通俗平易中见感慨深沉。《秦妇吟》(二) 罗隐讽世诗罗隐:多通俗快露,讽喻时事之作,且讽喻尖锐。唐末讽世诗成就不高:诗人避世心理,追求淡漠情怀与境界,从自己命运遭遇出发,非正面反映社会人生。诗境浅狭,有末世的凄凉暗淡的情绪,痛苦绝望的心理晚唐隐士情怀、淡泊诗风陆龟蒙、皮日休,并称“皮陆”,抒写中唐以后文人较为近俗的闲情异兴,有潇洒游戏的成分。关注个人生活,多以日常和身边器具、景物、人事为诗料。繁杂单调,空虚无聊。司空图,避世情怀内含浓重的悲凉,诗境一般比较凄冷,无皮、陆潇洒;诗论家,强调“韵外之致”。词词在唐五代称“曲子词”或“曲子”,所谓“曲子词”,“曲子”是其燕乐曲调,“词”则是与这种曲调相配合的唱辞。晚唐五代以后,人们简称其为“曲子”或“词”。敦煌曲子词是词初期阶段民间创作的产物。体制: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词最根本的发声原理是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音乐(至唐代):雅乐清乐燕乐歌辞:长短句形式歌辞齐言的声诗部分声诗曲调:唐五代乐曲——杂曲小唱——教坊酒令著辞:词的创作发展阶段:中唐:偶发——自觉依曲谱制词———————————————————————————————————依词谱填词敦煌曲子词有温庭筠、李晔等,还有无名氏等,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有慢词,也有联章体。敦煌词创作的早期性和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表现出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题材内容:男女之情;晚唐动乱局面;商人逐利;妓女??

(重心向抒情方面转移,市井化、艳情化)体制:粗备型体(词格宽,声辞相配要求不严)特点:朴素,生活气息。花间词派 因《花间集》而得名。五代后蜀赵崇祚辑录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成《花间集》。内容大都是歌舞宴乐,男欢女爱;风格大都是浓艳香软、柔靡绮丽;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后人因之称为花间词人。他们当中有十五人是西蜀人。他们的词作虽缺少温词的真切和细腻,却都以温庭筠为宗。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代表作家:温庭筠:花间派鼻祖。把词同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结合。风格:不单一,有境界扩大,有清新疏朗;总,秾艳细腻、绵密隐约。艺术特征:表现感官刺激,内在的意蕴情思主要靠暗示,显得深隐含蓄。作品:《菩萨蛮》韦庄:婉媚、柔丽、轻艳,抒情又深婉低回温、韦比较:客观描述;直抒胸臆意象迭出,一句包含多层意蕴;一首词围绕意见事展开绵密;疏朗雕饰;自然

南唐词南唐词上承花间词,在词体上则别是一家,它又是以后的晏欧词、苏词的先导。作品风格清丽,富有感染力。南唐词的主要作家是冯延巳和南唐二主——李璟、李煜,其中以李煜的成就最高。风格:境界较为开阔而又有深厚缠绵的情致代表作家:冯延巳:虽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但着力表现人物心境意绪。开启南唐词风,影响晏殊、欧阳修。李璟:忧患意识李煜:特点:真(任真情实感倾泻,较少理性节制:真正用血泪写出亡国破家的不幸;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把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和审视)晚唐体 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所代表的诗风,这一派追踪贾岛、姚合的诗风,多写清幽枯寂的隐居生涯,代表诗人有九僧、隐逸诗人(林逋)、寇准。西昆体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而内容空泛的诗体,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这本诗集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248首,内容主要是描写内廷仕宦优游豪华的生活,

也有一些咏物、咏史诗,共同特点是只重辞藻、用典、声律和对仗,缺乏现实内容与真情实感。《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成就较高的诗人有:杨亿、钱惟演、刘筠。狭窄 题材:怀古咏史;

咏物;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思想内容不足:题材贫乏(与时代社会无关,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少生活气息);不少诗作纯为唱和而作,靠堆积华丽的词章和生僻的典故取胜;刻意模仿李商隐。艺术特征:师法李商隐有得有失:得益之处: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失在于: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往往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且专事模仿缺乏创新衰微原因: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立足模仿,缺乏自立精神,是晚唐五代的延续。影响:为梅尧臣、欧阳修开创宋诗风格作了准备;北宋诗文革新主要作者与西昆作者关系密切。晏殊词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温润秀洁,”情中有思”⑴

词的内容,多为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但是显得纯净雅致,而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词的情感基调,雍容和缓,淡淡的忧伤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质,语言,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如《蝶恋花》:⑵娱宾遣兴之作。描写士大夫晏游嘉会、良辰易逝、欢事无多,表现对生命的忧思。他对人生有限的忧思常常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加深了他的词中情感的浓度,构成了”情中有思”的特点,如其名篇《浣溪沙》:⑶力求形象的明朗和意境的清新,善于抓住一刹那的生活感受,融主观情感于客观物象中,以闲雅的气度、明净雅洁的语言、深刻的内心体验、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出词人雍容闲雅的生活态度,对于多彩人生的眷念以及与之相伴的伤感之情。如《清平乐》。欧阳修对词的革新⑴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别恨,也能够用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⑵超通俗化方向开拓:①欧阳修也写了一些带“世俗之气”的艳词,此类词作体现出一种与五代词追求语言富丽的贵族化倾向相异的审美趣味,而接近大众的审美情趣。②它借鉴和吸取了民歌的“定格连章”等表现手法,在宋代词史上,欧是主动向民革学习的第一人,由此形成了他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柳永(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人,世称“柳七”“柳屯田”,《乐章集》)⑴改变:大力创作慢词(改变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和小令平分秋色,慢词篇幅体制大)创用词调最多(如《望海潮》,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创作方向上,变“雅”为“俗”,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柳词面向大众化的特点。⑵柳永词的内容:市民情调的表现。①

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②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词史上,柳永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③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的人格;欧柳 意象烘托传情法;

铺叙法;借景言情,情由景生;

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含有叙事性和隐约的情节性。 ④多方面展示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⑶语言上:革新: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⑷表现方法:①铺叙: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铺陈描绘事情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时间:空间:②白描:直抒胸臆⑸题材:朝自我化方向拓展(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羁旅行役复杂心态)⑹影响:苏轼:词调,章法,景物,意象,题材黄庭坚、秦观:俗词,雅词长调的铺叙点染之法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对词境的开阔(一)范仲淹:范词独辟蹊径写边塞生活,为词开辟了崭新的

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而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二)张先:贴近日常生活,主要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他的词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扩大了词的日常交际功能,从而在观念上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来苏轼等人的唱和词作日渐增多,即受到张先的影响和启示。二是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缘题赋词,写眼前景,身边事,使词的题材取向逐渐贴近作者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以往词作有调而无题的传统格局,也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此后苏轼等人的词大量用题序表明创作的怨气,背景,即是直接受张的启发。正因为如此,张先被视为“古今一大转移”。(三)王安石:主要是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其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两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都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健将。明初朱右选辑八人古文为《八先生文集》(已失),始有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选辑唐、宋文,亦取此八家。嘉靖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流传最广,八大家之名遂家喻户晓。八大家散文风格各异,韩愈散文雄健奔放,波澜壮阔;柳宗元散文精密峻峭,清新秀美;欧阳修散文流畅婉转,迂徐委备;苏洵散文博辩宏伟,简劲凝练;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辙散文和平坦荡,体气离妙;王安石散文峭刻雄劲,简丽幽远;曾巩散文平易舒畅,简括严密。八大家中,以韩、欧影响最大。韩文如创阁奇景,欧文如江南秀色,并称“韩欧”。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又都受韩愈影响。欧阳修(一)欧阳修提倡的诗文革新(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提倡的诗文革新运动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同时也反对”太学体”。欧阳修的“文道关系”观点:①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突破了道统的束缚,使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现实性);②欧本人的创作实践,就是文道并重。他的<上高习谏书>揭露了高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是非分明,义正词严,充满着政治激情;③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这种文道并重的思想意义:把文学看的与道一样重要;吧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一样重要,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平易畅达的文风,韩虽然提出了文从字顺的口号,但是却以雄奇险怪见长。欧发展了韩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了一种平易晓畅的而又婉曲多姿的文章风格,从而开创了富有特色的宋代散文的新局面。欧的散文,无论议论、叙事、抒情还是写景都能做到平易晓畅,曲折而富有变化。(二)欧阳修散文创作⑴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①议论文: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古文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思考理足辞胜,具有充沛的气势;纡缓从容,富于宛转多姿的韵味;议论中渗透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情理交融。②记叙文:善于概括描绘,且颇有意境;善于根据不同的景物展开议论,抒发情感,很有情韵;构思新颖,格调各异。③哀祭文和墓志铭:注意剪裁,抓住人物生平的主要行迹,突出其大节,既无虚夸,也无溢美;行文委婉含蓄,一唱三叹,意真、言缓;格调凄怆,沉郁悲凉。⑵有很强的感情色彩。⑶对散文文体发展作出贡献。对骈赋、律赋进行改造(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⑷语言简洁流畅,风格平易自然,纡徐委婉。(三)欧阳修的诗歌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行了革新。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梅尧臣主张诗歌创作应做到“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并反对“有作皆言空”的不良诗风。欧、梅等人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为指导思想的,这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矫正晚唐五代诗风的最初自觉。诗歌内容: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对

历史题材的吟咏。欧诗继承创新:①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躁艰涩之失;散文手法主要不是体现在句法上,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②

学李白,主要得益于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苏梅

北宋诗人苏舜钦、梅尧臣的并称。他们的诗歌创作都有现实主义精神,同是反西昆派的重要人物。梅尧臣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平淡”之美,而苏舜钦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二人以诗齐名,故曰“苏梅”(一)梅尧臣的诗歌(字圣俞)诗歌题材:趋于平凡化:朝中有重大的政治事件反映民生疾苦写日常生活琐事(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艺术风格:追求“平淡”(不是指陶渊明、韦应物的诗风,而是指一种炉火纯清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梅尧臣诗风的演变方向:以偏离唐诗丰神情韵的风格。(二)苏舜钦(字子美)诗风直率自然,意境开阔,雄豪奔放,缺点是不够含蓄、精练。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一)散文:王安石的文学观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虽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更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⑴王安石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这些作品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⑵他的短文更能体现散文的个性风格,那就是指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俊切,短小精悍。极度的简洁和周密的说理相结合,风貌:“瘦硬通神”(清人刘熙载)⑶优点: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提高了这种文体的实用价值,这对古文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缺点: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议论透彻精警,但是写景寥寥数笔,形象性稍显不足。(二)诗歌:重视实际功用,偏重于抒写个人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丰富。早期:⑴与政治、社会有紧密关系,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高度关注。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而且在艺术上不事修饰,多议论,少含蓄,锋芒毕露,以文为诗。王安石这一时期的诗,可以称为政治家之诗。⑵抒情诗,有思亲怀友的作品;⑶咏史诗,《明妃曲二首》。后期:他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含蓄深沉,虽有寓悲壮于闲淡之中的倾向,但以从直截刻露变为深婉不迫。多写山水自然多七言绝句,被称之为“半山体”。注意了艺术的锤炼,描写细致,修辞巧妙,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早期的诗风显示了直接刻露的宋诗特征,晚期诗则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半山体: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半山体”特指他晚年所作的大量写景抒情小诗。这些小诗多为七言绝句,形式短小,“雅丽清绝,脱去流俗”,很受推崇。)苏轼(一)

散文1、苏轼的文道观:⑴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⑵苏的道不仅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苏轼主张文章应向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苏散文的特点是:气势雄放却语言平易自然。具体(1)以气御文。浩然潇洒之气,这体现在他的思国忧民、忠言直谏,不顾个人得失的强烈的情怀(2)才思横溢,联想无穷,新意层出。如《前赤壁赋》,把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3)手法灵活,不拘常式。苏轼的文章多是描写、叙述、议论错杂并用,而其结构布局,也各式各样,从无定式,十分自由活泼。(4)语言平易自然,散骈兼用,形象生动。2、各体散文的特点⑴议论文:①史论文和政论文:早年有着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事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善于随即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后期的政论文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逐渐减弱,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辞则恳切沉着。②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翻空出奇,但是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代抒情。他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⑵叙事记游: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相结合。⑶骈赋:继承了欧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⑷四六:行云流水的风格(二)

诗题材内容:⑴干预社会现实(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⑵思考人生(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⑶咏史诗。有些借古讽今,揭露和批判了各级官僚甚至最高统治者的丑恶;有些反映了他乐天知命,随缘自适的情怀;表现困而不屈,穷而不愁的精神。⑷咏物诗,在咏物中抒写个人生活志趣,大量的以自然景物为题的诗歌。 (冷静、旷达的态度——诗歌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有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表现能力惊人:“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艺术技巧:比喻,用典,对仗技巧娴熟。生动新奇,层出不穷,还善于运用赋的手法构成一种图画美。比喻的新鲜与丰富是苏诗的一大特色。用典稳妥精当,浑然天成。对仗精工而又活泼流动,构思常常打破常规。诗风:主张兼收并蓄,使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解。苏轼诗主导的风格是雄放,然而也有许多佳作呈现出“清雄”的风格。成就:北宋诗坛第一大家。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思内蕴深厚,艺术兼容,避免宋诗尖新生硬、枯燥乏味。(三)词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词的变革: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他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力应是一致的,故他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象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改革词体的方向: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⑴抒写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⑵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向内心世界开拓:慨叹“人生如梦”(人生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命运难以自我把握),但力求自我超脱,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使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向外在世界拓展:日常交际、闲居读书、躬耕等,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或奔走流水的气势,或清新秀美的画面,或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词的手法:“以诗为词”的手法(将诗的表现手法移到词中。)①使用题序:苏轼在诗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有些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有的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②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来的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③“以诗为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性诗体。苏轼写词,注重抒性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苏轼作词不为音律所拘,即便偶尔不协音律也在所不顾。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进一步开拓发展(四)苏轼的意义:⑴人生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⑵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给人开辟新世界。苏轼的影响:“苏门六君子”;苏诗:有宋一代的诗歌,明代公安派诗人,清初的宋诗派诗人;苏轼词体解放精神:南宋辛派词人——豪放词派,清代陈维崧;苏轼小品文:明代公安派散文,清代袁枚、郑燮;苏轼形象:和蔼可亲、幽默机智。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一)诗歌内容:书斋生活,人生感慨,题材:思亲怀友、感时抒怀特点:文人气和书卷气浓厚,诗中人文意象密集:吟咏对象:观察角度:艺术: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求新求变):黄诗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重视炼字造句,误去陈言,力撰硬语;声律奇峭(句中音节打破常规,多用拗句)。山谷体:黄诗

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所以当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晚年:归真返朴。意境清新,语言流畅,平淡质朴,体现出黄诗的老成境界。由此可见平淡之美是宋代诗坛的整体性追求,黄庭坚的创作道路也是以此为终极目标的。(二)诗歌理论⑴不轻视诗歌的思想内容,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批判现实。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以道德修养为根本。(内敛)⑵主张循序渐进⑶以杜甫为宗,重点在于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炼字、造句、谋篇、艺术境界),晚期杜诗(超越雕润绮丽,进入内敛的老成境界)⑷“点铁成金”,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是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二是袭用前人作品的意思,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江西诗派

宋代诗歌流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论诗力主劲峭奇险,追随和仿效的人颇多。黄庭坚论诗“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影响。黄庭坚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他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形成了宋代较大的一个诗歌流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派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西西路,黄庭坚下列陈师道等25人,诗派成员大多或多或少的受到黄庭坚的影响,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接近。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演变:黄、陈去世,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靖康之变:变化(记录事变:吕本中)南宋初期:继承黄求新求变、自成一家(吕本中“活法”说[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由所得]——意味江西诗派内部新变)发展的三个时期:①形成期,代表人物是黄庭坚、陈师道等人,他们虽未称派,但他们的诗学理论和创作范式却成为后人的楷模;②扩展期,以吕本中、曾几、陈与义为代表,他们虽未列入25人的诗派图中,但他们上承第一期,下启第二期,体现着江西诗派的成熟与变化,是真正典型的江西诗派;③衰落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最终都摆脱江西诗派而自成一家,江西诗派也到此结束元祐词人北宋中期,两大创作群体:苏门词人群(苏轼——重词的抒情言志,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大晟词人群(周邦彦——重词的谐律可歌,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对词艺的追求重于对词境的开拓。)黄庭坚和晁补之黄庭坚:词论:论词雅俗并重:⑴承认词是艳歌小词,而称赞晏几道词;⑵认为词与诗一样是表达意中事的言志之体,而赞美苏轼的《扑算子》词“语意高妙”,无一点尘俗气。词的特点:⑴雅词——苏轼,两个方面发展:抒情的自我化,即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词的题材进一步贴近自我的日常生活:词作大多数有题序,用以表明词作所写的具体时、地和日常情事;词作的内容。写了他的闲适与孤独;写了手足之情;写了夫妻相濡以沫的情态;(这与从前的词作没有具体背景的写法完全不同,从而继苏轼之后,给后来的南渡词人进一步将词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提供了可仿效的创作范式。)⑵俗词——柳永晁补之:词话著作《骫说》重论词艺,开创词话新体式创作:多人生不平和失意的苦闷主题:吟咏隐逸风格:豪健晏几道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淮海词》)在北宋词坛上,秦观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⑴妙处:情韵兼胜。以小令做法的长处弥补慢词创作中存在的不足,用“点染法”,情思并非一泄无余,而是情一点出,即用景物烘托渲染,含蓄有余味。小令也是此情兼称,用自然山川景物来言情。⑵表情:不同于苏轼:将深沉的辛酸苦闷融铸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中,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也有直接表达心中孤独苦闷的⑶语言艺术。他的语言清新流丽,明白晓畅,很少使用典故和僻词。《江城子》“西城杨柳弄轻柔”明快不隔,赋中带比,一气贯注。⑷善于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直接刻画不幸妇女的形象,往往用

白描手法。秦词还善于将抽象得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千秋岁》“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⑸意境优美。秦观长于抒情,并且有很高的状物写景的本领,所以秦词在情景交融上功力独到,极富韵味。秦词有意识地组织色彩鲜明与景物,交汇成优美的抒情画面⑹章法和句法,也极有精到之处。宋初词人讲究字句锤炼,如张先等,重句轻篇的现象比较严重;柳永讲究章法铺叙,于字词句不甚考究。秦观则取二者之长,结合整篇意境进行字句锤炼。⑺秦观还善于点化前人诗句入词。⑻秦还是继柳永之后的又一个音乐大家,他不仅改变了许多曲牌,还谱写了一些自度曲。贺铸(字方回,《东山词》,晚号庆湖野老)⑴他的词具有独特的情感内涵: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①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崇高感。进一步改变了词的软媚情调,拓展了词的壮美意境。②儿女柔情。真挚凄婉的浓情。悼亡词《鹧鸪天》⑵艺术上:贺铸词长于造语,多从唐人诗句中吸取精华。语言风格:深婉密丽。⑶地位和影响:①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气词的先声;①

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清真集》)主题内容:羁旅行役之感——情感基调: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咏物——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苏轼——李白:性情周邦彦——杜甫:艺术)艺术:⑴章法:长于铺叙:①变直叙为曲叙,将顺叙、倒叙、插叙结合,时空结构上跳跃性的回环往复,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结构多变;②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向四面八方展开,层层深入⑵句式:善于融化前人的诗句入词。周词往往是一首词中数句化用,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新的意境,⑶音律:(特点:调美、律严、字工)长于自度曲;周邦彦遂成为北宋以后历代格律派所尊奉的宗主。 音律和谐,重词调的声情与宫调的银色协调一致;

审音用字严格精密。⑷擅长用拗句。在拗怒中追求音律的和谐统一:使字声的错综使用更恰当第表达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加强声情顿挫的美感,适应歌唱者的自然声腔和乐曲旋律的需要。周邦彦的集大成:一、对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他有集成与创制的贡献,为我国音乐与词的发展作出了努力;二、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而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烁字妥帖一稳,进一步发展了词的艺术表现;三、集正宗婉约之大成,他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辅疏手法兼取秦观词将北宋文人词推向艺术的高峰,下开南宋吴文英、史达祖一派。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漱玉词》)词论:“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否则,词就失却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创作:前期:反映她少女少妇时期的悠闲生活,表达她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以及健康美满的夫妻情感,也透露封建妇女深闺幽处的烦闷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其爱情词的一大特点。)后期:主要描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痛苦心情,不少作品流露出对故乡故国的深沉怀念。轻盈妙丽的望夫词——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明亮轻快——灰冷凝重情感历程、时代苦难(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因其词善于通过白描手法,“其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且造语新警,饶有韵味,意境素雅高远,颇有特色,故后人多有效法者,称之为“易安体”。)艺术特色:⑴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⑵语言独具特色:①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②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里和多变的情感流程。⑶审美境界淡雅清疏。⑷以女性的身份塑造抒情

主人公多愁善感、缠绵凄惋的自我形象,真实地展现了词人的情感历程和内心世界,打破了以往“男子作闺音”的传统格局,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女性自觉意识。⑸善于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在起伏回环的语脉中传写出女性特有的深婉细腻的心理状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而又难以言传的真切感受,并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使之形象化、具体化。⑹温婉中含遵逸之气,旖旎中透刚健、俊爽之美。把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渔家傲》。⑺长于铺叙,善于以景写情,为了渲染气氛,强化主题,易安往往采用铺叙手法,一层一层进行写景状物,叙事抒情,且善于融情入景,以景写情,使之达到水乳不分的地步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太平樵唱》,“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洛中八俊”)(1)其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抒情自我化的词风,具有鲜明的自传性特点。早年以婉丽明快为主;中年以悲壮慷慨为特色;晚年以清疏晓畅见长。(2)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一生心态情感的变化,,不仅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3)其词的风格虽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演变,但就基本情调而言,仍以学苏轼的旷达超逸为主,词境略有扩大。(4)其词常常以寻常口语、俚语度入音律,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把士大夫之词引向通俗化,使词恢复生动活泼的“本色”。中兴四大诗人南宋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褒的并称。他们早年的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较大,缺乏个性,后来另辟蹊径,各有创新,使宋代诗歌出现了新的转机,得以“中兴”,并为时人所推崇,故有此称。四人中陆游的成就最高,范成大、杨万里次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剑南诗稿》)入蜀变化:“诗家三味”,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的军营生活的激发,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诗歌渊源:江西诗派(曾几、吕本中)——爱国情操;艺术上“活法说”。屈原、杜甫——爱国忧世之心。李白——人生态度、艺术构思(理想现实矛盾使其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得到安慰和解脱)。岑参——边塞、军营。陶渊明——平淡自然风格。诗歌主题内容:⑴爱国主题:抗敌复国(深哀巨痛、自抒报国壮志)——陆诗精华和灵魂;⑵隐逸情趣:从生活情景中发现⑶爱情诗诗风:气势奔放、境界壮阔(追求雄浑豪健,鄙弃纤巧细弱)凭借梦境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李白——飘逸奔放梦终将消逝——杜甫——沉郁悲凉诗风:气势奔放、境界壮阔——自己——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恢宏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七言诗的最高成就:晓畅的语言中)有七古、七律、七绝。尤七律以对仗工整而著称(对仗——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样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七绝,笔致流转缺点:有些诗流于浅近,字句和诗意重复出现的现象也很常见。影响:对南宋后期词坛:振作诗风,戴复古、刘克庄对后代诗人:爱国诗歌——对我国人民反抗国内民族压迫,近代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很大的鼓舞作用山水景物、书斋生活杨万里·诚斋体(字延秀,号诚斋)诗歌内容:忧国之念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情趣(浓郁的生活气息+理趣)——语言活泼,联想丰富,对自然和人生独特的感受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初学江西诗派,继学王安石“半山体”,又学晚唐诗人,最后变师法古人为师法自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语言通俗活泼,构思新颖奇特,风格幽默风趣,在宋代诗坛上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风格特征: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要素:①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②作诗想象奇特,不用生僻的字句或奇怪的结构,而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的章法,近乎口语语言方面:自然流畅、风趣活泼。由于杨万里的诗主要描写寻常的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以表现其中的勃勃生机和自己内心中的人生体验,那种生涩或过于典雅的语言反而会妨碍他所要表现的内容,所以他在语言形式方面不太用力,而努力追求语言形式之外的某种意味①,杨万里的诗句大多句法完整而意脉连贯,很少有断续拼合和跳跃连接的;②,多采用自然的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像日常对话那样活泼,并求得新颖、生动、轻快与风趣的效果。缺点:有些诗更有粗率滑易的毛病,让人觉得浅俗无味;偶尔也有卖弄

学问的陋习,重又走到江西派的老路上去。地位:他毕竟开创了新的诗风,这是一味模仿古人的诗人所不能比拟的。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突破了江西诗风的笼罩,尤其许多近体诗,委婉清丽中带有峻拔之气,有他自己的特点。最大成就在于反映的生活面相当广泛,揭露的社会问题也比较深刻。使金纪行记:沦陷区山河破碎,中原人民遭受蹂躏,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田园诗:过去写农村的诗歌可分为二类:一类以陶渊明、王维等人为代表,通过歌咏乡村风光和农人朴素的劳作生活,表现士大夫对城市生活、政治生活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显示一种恬和淡泊的志向,这类诗不免把乡村田园描写得安宁恬静;另一类如唐代王建、张籍、聂夷中等人的作品,则上承《诗经·豳风·七月》以来的传统,主要揭露农村现实的痛苦,斥责官吏豪强对百姓的盘剥压迫,这类诗重在表现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所以大多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更多地让人感觉到沉重与紧张。这两类诗,一般可以说分别是道家及佛禅的人生情趣与儒家社会观念的诗化表现。本来,这两种趋向在士大夫心中常常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诗中总是被分离开来表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把这两条线打成了一片,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田园乡村的生活面貌,也比较协调地表现了宋代士大夫儒道合一的人生情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秀丽的风光和农家劳动、生活的习俗的场面,也能看到农民所遭受的沉重剥削和他们困苦的生活。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中兴词人群: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姜夔等。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词可抒情言志议论说理)词的创作手法:借鉴诗歌、散文。词的语言:融入诗文中的语汇影响: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创作主张:弘扬苏轼传统,用词表现自我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追求雄豪壮大之美艺术个性、主导风格: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四雄”)对词境的开阔:⑴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唐五代以来,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①英雄的使命感;②心态豪情激扬;(怨愤、深沉的压抑、跳荡的生命激情——辛弃疾的生命情怀)③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形象。(因此辛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少年中年老年。⑵对心灵世界的拓展。深广的社会忧患和各体人生的苦闷:《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掘出词体表现复杂心态的功能;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的清醒的认识,用理想精神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批判性和战斗性:《摸鱼儿》——强化词的现实批判功能。⑶乡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体现出辛平等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艺术视野。在唐宋词史上,也唯有辛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艺术成就:⑴意象的转换:意象流变:唐五代词:闺房秀户和青楼酒馆;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与文人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南渡词: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战争和军事意象。辛的军事意象:①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接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乞丐的激扬,词中女性的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②辛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静止的青山能变成飞驰的战马。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辛词所具有的艺术特色。⑵以文为词: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⑶用经用史:语言技巧的又一大特色: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化在自己的词里。(辛的语言丰富多彩:雅俗并收、古今融合、骈散并行,达到无意不入、无语不用、合乎规范、极尽自由的境界。)⑷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①写豪气,而一深婉之笔出制;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②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稼轩谐谑词并加以改造,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从此使谐谑词具有了严肃

的主体和深刻的思想内蕴。影响:空前绝后,独创“稼轩体”,确立豪放一派宋末词坛:两大创作阵营:辛派后劲——抒情言志姜夔追随者——炼字啄句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⑴对传统改造——雅化: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⑵姜的题材:恋情、咏物。他的恋情词,往往过滤省掉缠绵的爱恋细节,至表现力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⑶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⑷审美风格:清刚醇雅(秉承周邦彦炼字啄句的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⑸白石词以清空、骚雅为基本特征。清空,就是用笔灵动,虚处落墨,不着实处,重视烘托陪衬;骚雅,就是有比兴寄托,含蓄蕴藉,余韵悠长。无论言情咏物,还是写人状景,他都不对客观对象作过多质实的描写,而是从空际中摄取其神理,点染其情韵。姜的咏物词,往往都是别有寄托,他常常把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妙处:含义丰富深广,留下想象空间;短处:词旨飘忽不定,有时流于晦涩难解。⑹以凄清素洁的物象,营造出一种幽冷悲凉的意境。表现出词人浪迹江湖时的凄凉悲苦,孤独寂寞的人生感受。词中多取冷香,冷红,冷云,冷月、冷风,暗柳,暗雨,寒碧、幽香、烟云等清冷意象,于空灵幽韵中寄寓着作者的身世之感及怀人之情。⑺表现手法:①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特定的心理感受;②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侧面着笔、虚处传神。⑻精通音律,长于自度曲。先做词后谱曲。不受固定格律的限制,舒卷自如地抒发情感,音乐的节奏更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律动,所以他的自度曲都音节婉转;⑼精心结撰小序:姜词继苏轼后有新的发展,他不仅起交代创作缘起的辅助作用,小序自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后来的周密也常用篇幅较长的小序叙事写景,是直接受姜的启发和影响,不过周的小序韵味稍显逊色。⑽雅词典范:姜彻底反俗为雅,力求醇雅。(史达祖:致力炼句,由于过分炼句,境界不浑成,有时为求尖新而失于雕琢过甚。工于咏物)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非仕非隐的人生艺术技巧:⑴如梦如幻的境界: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如游苏州灵岩山时所作的怀古词。⑵突变的章法结构:章法结构上,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说迷离。结构是突变性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缺乏必要的过渡和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他的自度曲,也是词史上最长的词调《莺啼序》便典型地体现了这种结构特色。这种结构方式带有一定的超前性,类似于现代的意识流手法。⑶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梦窗词的语言生新奇异。①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完全凭主观的心理随意组合;②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很少使用单独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色彩感极强的偏正词组,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义曲折。但是雕绘过甚,时有堆砌之病,晦涩之失。姜夔和吴文英的区别:意境(幽冷悲凉的意境;如梦如幻);语言(清刚醇雅,雅化和刚化;生新奇异)。宋元之际词坛特点:创作活动的群体性(《乐府补题》——词史上第一部咏物词专集,周密等;唱和词)题材、风格的趋同性(咏物和咏节序是他们一致的题材取向,以此寄托亡国的悲愤)格律词派

南宋词派名。此派以姜夔为首,其他代表作家有史达祖、吴文英、高观国、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他们作词讲究格律,追求典雅、含蓄、柔婉和“清空”,是南宋后期同“辛派”相对的一个词派。 吴文英他们以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重锤炼琢句,审音守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词的题材以咏物为主,讲究寄托,但有些词的意蕴隐晦难解。又称“骚雅派”。 宋末词坛词人:周密:典雅清丽的词风,与吴文英并称“二窗”。常州词派

王沂孙:长于咏物,特点:①善于隶事用典,根据主观意念选取有特定含意的典故与所咏之

物融合,使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相互生发。 ②善于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用象征性的语言将所咏之物拟人化,使之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0.gif缺点:词境狭窄,词旨隐晦,情调深沉,情思缺乏深度和力度。张炎:词风清雅疏朗。与白石并称为“双白”(词集《山中白云词》)高雅第摹写风月——凄楚地备写身世盛衰之感。浙西词派 词话著作《词源》。

蒋捷:词风:兼容豪放词的清奇流畅和婉约词的含蓄蕴藉。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2.gif内容:①直接表现亡国移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②多角度表现出亡国后移民们漂泊流浪的凄凉感受和饥寒交迫的生存困境。情感基调:清新,乐观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4.gif刘克庄:风格:雄肆疏放艺术视野:开阔陈人杰:呼唤富有进取精神的男子汉雄健气概的回归,政治批判尖锐深刻刘辰翁:吸取杜甫以韵语纪时事的创作精神,表现亡国血泪史文天祥永嘉四灵 是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指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4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因他们同出永嘉学派叶適之门,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他们的诗风承袭晚唐,选择了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反对江西诗派的使事与议论,主张取材于自然,以清新平易之笔抒写个人的生活情趣。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诗的内容:多为山水田园和生活琐事,流露的也往往是一种悠闲的情致。在艺术上:刻意求工,忌用典,尚白描,轻古体而重近体,尤重五律,但缺点是过分重炼字啄句,全篇意境不够完整。在较大程度上纠正了江西派诗人以学问为诗的习气。他们的成就极有限,但在当时的诗坛却得到广泛的反应。不满体现典型宋调的江西诗风,回到了宋初崇尚晚唐体的老路上。江湖诗派“江湖派”是南宋晚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杭州书商陈起喜欢结交文人墨客,其中有低级官员、隐逸之士、也有许过江湖谒客,他们相互应酬唱和,形成了一个不固定的诗人群。陈起为上述109家诗人刻集,名为《江湖集》,后人把集中所收这些作家称为“江湖派”诗人。江湖诗派是以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江湖”二字,标明集中作者的在野身份。他们多为政治上没有地位,流露江湖的失意文人,其诗多效“四灵”,但有些“江湖派”诗人也关心时事,注意民生,诗中有比较浓重的家国之忧,民瘼之叹。代表诗人有戴复古、刘克庄、刘过、姜夔等。

题材:农民以及城市贫民的悲惨处境;写景抒情,他们这方面受到“四灵”的影响,即字句精确,长于白描。但境界较为开阔,又稍胜于“四灵”。 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经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刘克庄:诗风:多种渊源:尤以贾岛、姚合到“四灵”一脉明显;风格平易明快。戴复古:指斥朝政、反映民生。风格:沉郁中有雄放之气,语言:浅切耐人寻味宋末爱国诗人两个群体:英雄——文天祥(“集杜诗”)遗民——谢翱(沉痛悲凉、意旨深密);汪元量(风格:慷慨悲壮)金代诗坛三阶段: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诗:“纪乱诗”:雄浑悲壮。特点:①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哀叹哭泣,而是把悲壮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中;②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把对现实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诗风:①情感悲凉骨力苍劲;②物我相融意象平淡而韵味隽永。诗体:七律(沉郁),七古(气势磅礴、意象奇伟壮丽),五言诗(浑融含蓄)词:词风:雄浑苍莽,境界博大壮阔;幽婉深挚。诗论:《论诗绝句三十首》集金史:《中州集》话本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样式,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后世统称之为“话本”。在唐代以及出现,有故事文本之义。

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在宋代的瓦肆伎艺中,属于说话范围的有四家:小说,讲史,讲经,合声(生),其中小说、讲史两家为最重要,影响也最大。小说话本:体制:入话——开端,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或点出故事主旨;正话——主体,情节、人物;结尾——总结主题。题材:爱情故事——男女交往故事;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公案故事——反映出民众对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关注,对生存权利社会治安的忧虑。特点:叙事口语化、声口个性化、谈吐市井化讲史话本:又称“平话”,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或穿插诗词,只用于念诵,不歌唱。宋元的讲史话本,实是传统的史传文学与民间口传故事结合的产物,亦文亦野,别成一家。

宋编的:元编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诸宫调

宋、金、元时代说唱文学的一种。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可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在宋室南渡后,传至南方。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其有别于南诸宫调的特点。诸宫调与民间说话是孪生的艺术种类,后来由说唱发展到舞台表演,形成杂剧。今存作品有金佚名《刘知远诸宫调》(残篇)、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及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残篇)三种。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主题: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对《会真记》《商调蝶恋花词》的超越)形象塑造:张生——崔莺莺——艺术:叙事与抒情结合语言:质朴俊奇戏曲形成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从先秦的乐舞,“俳优”,汉代的“百戏”,南北朝的“踏摇娘”,唐代的“参军戏”,到宋代杂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宋金时期出现的宋杂剧,金院本,南戏等表演形式,标志着我国戏剧的初步形成。当时还流行一种讲唱文学样式诸宫调,其乐曲组织丰富,规模宏大。这些都为元杂剧的形式打下了基础。元杂剧可说是金院本与诸宫调相结合的直接产物。元杂剧

元杂剧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把唱、念、科、舞等艺术有机介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用北曲演唱的,表演完整故事,人物角色众多的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形式。剧本体制,舞台表演都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对我国戏曲艺术发展有深远影响。元杂剧的体制:⑴“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结构形式。每个剧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加一个楔子,“折”是全剧矛盾冲突发展的自然段落,四折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开场楔子,置于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⑵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唱的是北曲,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套曲。⑶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每个剧本,只为一种角色安设唱腔。⑷在剧本的开头或结尾,还有“题目正名”。就是用两句话或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⑸元曲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实际是元杂剧选集。 院本

戏曲名称。金元时戏曲艺人的居处称行院。行院演出所用的脚本即称院本,院本体裁与宋杂剧相同 北曲

古代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同韵以《中原音韵》为准,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伴奏以弦乐为主,故又有“弦索调”之称。元杂剧基本用北曲,故又把元杂剧一本

四折称为“北曲四大套”。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时代背景:儒家思想依然笼罩,下层民众觉醒;雅文学仍存在,俗文学风起云涌。多层次的矛盾:关切民生疾苦,热爱大众文化;在建立社会秩序上认同儒家仁政学说,对仕进生活向往;写《窦娥冤》;写富贵气息的《陈母教子》;总体风格:既不全俗,又不全雅,俗不脱雅,雅不离俗;创作态度:既贴近下层社会,为人民疾呼;又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艺术风貌鲜明驳杂)《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主要内容,艺术特色,时代精神)

窦娥: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的悲剧性格形成的过程:和蔡婆婆冲突 与张驴儿冲突 与官府冲突

屈打成招(她的遭遇显示出善良百姓被推向深渊的过程)悲剧气氛:骂天骂地,三桩誓愿。这种悲剧气氛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点,作者洗完唤起世人良知。结局:有复杂深刻的涵义的。由窦娥鬼魂的再三警示才由其父为她平反,这样的处理反映出关汉卿崇尚权力的思想局限,也体现出他让受害者亲属惩治恶人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寄寓着对元代吏治沉重的疑虑。关悲剧的取材:前代的故事传说,融会了剧作家对当代现实人生的痛切感受,具批判社会的价值和震撼人心的力度。关的其他悲剧:《哭存孝》关悲剧的特点:⑴主旨:揭露人间罪恶,高扬正义的旗帜。⑵悲剧主人公多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敢于作较量,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⑶贯穿着一个脉络: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从恶势力暂时得逞转向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⑷末尾是执法严明的清官。⑸令人难忘的是战胜邪恶势力的信念,和悲剧主人公敢于抗争的刚烈品性。关的喜剧:关注更为实际的社会层面,思考老百姓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写下层民众不堪凌辱、奋起自救的故事。《救风尘》宋引章、赵盼儿、周舍;表明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望江亭》谭记儿、杨衙内;表明:关汉卿剧中向黑暗现实奋起抗争的英豪往往是弱小女性。《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女性更多的是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曲折地反映出封建时代女性地位的卑下及其受男性摆布的命运。剧中有喜剧性的误会使喜剧情节扑朔迷离、机趣横生。写女性幽怨莫名反映了广大妇女担心遭受社会欺凌的心态;写她们得到美好的结局是希望现实中备受欺侮的广大女性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体现出关汉卿对脑残星命运的人道关怀。其他剧目:历史剧《单刀会》:风格泼辣沉雄,期盼世局平定,呼唤扭转乾坤、拯救百姓的英豪出现。《西蜀梦》:主题:英豪死了潜台词:在英豪轻易地死于小人之手的时代,谁来拯救天下苍生关杂剧的特点:剧场性。表现在:①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的关系,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②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彩。③善于设置悬念,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戏剧语言:①以本色当行。所写的人物唱词在抒情中蕴涵着鲜明的动作性;②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人物的语气、措辞,会随情势心态的变化而变化。③对不同的人物,关汉卿根据其身份、教养、地位等,让其语言当俗则俗,宜雅则雅,体现不同人物的气质和个性。(关汉卿的语言世界:自然真切,色彩斑斓。他的语言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彩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西厢记》《贩茶船》《芙蓉亭》)西厢故事的演进:元稹《会真记》赵德麟《商调蝶恋花词》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歌颂爱情,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对前两者的反抗)王实甫《西厢记》创新:①体制上:五本二十折,每一本第四折末尾有“题目正名”,有些折段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整折戏由末与旦主唱;②题旨:董西厢歌颂对爱情的追求但又竭力表明他们的越轨行为有合理性;王的题旨: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对真挚的爱情给予肯定,不必加上“合理”“报恩”的色彩,强调“情”的自主,王祝福的有情人包括不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定婚姻的青年,

是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挑战。《西厢记》(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爱情理想,人物形象分析,时代精神)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情节发展 两组矛盾: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剧情的冲突:第一次:“赖婚”:封建势力和青年一代的矛盾第二次:“赖简”:冲突转折——三人之间的性格矛盾。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封建礼教与反抗力量斗争的深化;第三次:“拷红”:泰山压顶之势和四两拨千斤;第五本:相互对立的力量当面折证,最高潮。让戏剧矛盾继续延伸,展示年青一代和封建家长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描绘老夫人从不追求崔张的非法结合到承认其婚姻合法的整个历程,完成“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题旨。(总的说来:《西厢记》的情节环绕两条相互缠绕的线索展开,一环扣一环,在每一次戏剧冲突中,总是使人物性格得到进一步发展,写青年一代节节胜利,封建势力节节败退。戏剧冲突是尖锐的,却又处处显露乐观的前景。格调是轻松明朗的。是部出色的喜剧。)艺术上:语言艺术:⑴“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当行”指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⑵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风格。(男性:女性:。)【总之,语言特色:⑴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⑵在唱词部分大量置入唐诗宋词的意象,因此《西》被誉为诗剧】人物塑造:⑴崔莺莺:强烈追求爱情(赤诚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有两种不同的内心变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内心节奏的不协调,是导致她的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⑵张生:“至诚种”,(对爱情执着诚挚的追求——痴迷冒失,“赖婚”、“张生跳墙”、“解错诗”——用了铺垫、衬托,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性色彩,把他追求爱情却又鲁莽痴迷的性格展现无遗)⑶红娘:机智倔强(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常把道学式的语言挂在嘴边,摆出俨然正经的模样——“拷红”)【红娘形象的发展演变:无地位——不可缺少,说明下层人民对自身力量的认识——重要,反映人民大众对“情”自觉追求的态度(对老夫人不守信义的反感,对爱情追求的认同;见义勇为,缘情反理)】影响:⑴刊本纷繁;⑵演出不衰;⑶遭受禁毁;⑷效法学习元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白朴(字仁甫,太素,号兰谷,沧桑之感和失落之哀)词集名《天籁集》;散曲;杂剧《梧桐雨》《墙头马上》《梧桐雨》:杨李故事,题旨:深刻沉痛的人生变幻。梧桐夜雨的意境:梧桐(世事变幻)+雨景(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曲子(哀伤的心境)+语言(沉痛)

江山满眼、人事已非的怆痛(总: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抒情季诗味)《墙头马上》:题旨:描绘女子追求爱情,向封建家长挑战,歌颂婚姻自。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人物:李千金——融合市井女性有胆有识敢做敢为的特征。不仅希望爱情,婚姻自主,私奔是合情合理,更看重人格的尊严(反驳裴尚书的污蔑,拒绝裴家父子),把封建道德抛到脑后,表现出坚毅倔强的个性。艺术风格: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通过戏剧场面刻画人物形象。马致远(号东篱)“曲状元”——亦雅亦俗,散曲《东篱乐府》⑴《汉宫秋》:昭君出塞。题旨:家国衰败之痛,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汉元帝不自由——对帝王身份的尊贵提出质疑,幽深的宫怨与汉元帝落寞的心情互相衬托,写出一个空有名分却无法支配自己命运的人内心的悲凉与哀伤。整个剧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结束,含蓄深沉地传达出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意境。对历史对人生的感受,抒发自己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悲哀⑵神仙道化剧:(全真教)《黄粱梦》:梦境叙事的技巧,虚中有实,神仙道化题材转向关于知识分子本性的迷失《陈抟高卧》:陈抟,不即不离,避祸——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在入世的利弊得失上的矛盾造语豪俊潇洒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安徽北部这一广大地域)⑴大都作家群:①纪君祥《赵氏孤儿》【浓郁悲剧色彩;反元复宋;题旨:呼唤正义、讴歌为正义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正面人物塑造: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性格的完成是在剧情的展示和

尖锐的矛盾中凸显。】②杨显之《潇湘雨》【男子负心;结尾;描写人物心理见长。】③石子章《竹坞听琴》【道家清规戒律与对世俗生活和情爱追求的对立;独白;巧合】④王仲文《救孝子烈母不认尸》【题旨:歌颂母亲,赞颂清官;揭露元代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等】⑵河北作家群:①李文蔚《燕青博鱼》【质朴】以真定为中心 ②尚仲贤《柳毅传书》【折射出现实人间社会的图景——因夫权造成的妇女的悲剧;文辞本色秀丽,关目紧凑;用曲、白结合说唱出,带有说唱文学向戏剧过渡的痕迹】 ③戴善甫《风光好》【人性与道学要求的对立,让人性的力量的取胜凸显道学的虚伪和不堪一击,市民文学特色;讽刺喜剧】④郑廷玉《看钱奴》【守财奴形象(贾人)——贪婪悭吝、伪善狡诈——概括了剥削阶级许多人的共性(影响:徐复祚《一文钱》,吴敬梓《儒林外史》);夸张手法】⑶山东作家群:水浒戏创作《黑旋风双献功》《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元代水浒戏双壁以东平为中心

①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李逵形象;喜剧手法】 ②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李逵细心机敏的一面,鲁莽精细——刻画的丰富性、多样性】③李好古《张生煮海》【争取婚姻自由;曲辞优雅,但关目冗长;神仙道化剧窠臼】④武汉臣《老生儿》【社会伦理】⑷山西作家群:①石君宝《秋胡戏妻》【罗梅英】以平阳为中心 《曲江池》【原有《李娃传》】 ②李潜夫《灰栏记》【反映社会黑暗,下层妇女苦难;包拯断案】③吴昌龄【是写西游戏最多的作家;保留宋元习俗】南方:杂剧南戏杂剧: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杂剧南移原因:南方戏剧圈发展三阶段:①初入南方,保持北方杂剧初兴时期生气勃勃的精神,关怀现实;关汉卿等。②作家:北——郑光祖、乔吉;南——金仁杰;周德清《中原音韵》;锺肆成《录鬼簿》作品:南方色彩,典雅,题材文人韵事、仙道隐逸,重词藻华美,舞台性忽视。③衰落。原因——体制缺陷:一人主唱,一本四折;南戏在体制上更合于戏剧本质作家:⑴郑光祖(字德辉)《倩女离魂》【陈玄佑《离魂记》;叙写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魂魄—躯体;词藻俊美,人物细致】《梅香》【仿《西厢记》;不同处:五本缩为一本,发乎情止乎礼,磨去反封建】《王粲登楼》【游子飘零、怀才不遇、客寓他乡、沉沦下撩】⑵乔吉(字孟符,号笙鹤翁,题材:才子佳人)《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⑶宫天挺(字大用,风格激越奔放,笔力迥进)《范张鸡黍》【歌颂朋友间真挚情感,抨击】《七里滩》【借古讽今,对现实黑暗政治的愤慨和失望,对隐士生活的向往】⑷金仁杰(字志甫)《追韩信》【质朴雄浑】⑸杨梓《敬德不伏老》;《豫让吞炭》;《霍光鬼谏》⑹秦简夫(关汉卿本色一派的作家,作品多触及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道德观念问题)《东堂老》【对商人形象、商业行为的新创造和肯定,否定贫富穷通皆由命的观念,肯定商人阶层注重实际、刻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反应力元代社会日益活跃的商人和手工业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写实性较强,关目紧凑、结构严谨、冲突鲜明、曲辞本色自然】《剪发待宾》南戏:南戏概念: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最初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的浙东沿海一带,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亦称南词。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规定,曲调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的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能由一人独唱到底。最高成就是高明的《琵琶语》,在元代,它是戏曲创作的殿军,对明清,它传奇的开山之祖。南戏体制:①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用韵宽;②音乐风格轻柔婉转;③器乐伴奏,南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④任何角色都可以唱,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帮腔合唱等;⑤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南戏的内容特点是:①多以妇女题材为中心,反映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妇女的痛苦与不幸,对她们的贤惠贞烈、聪明采取了歌颂的态度。②对读书人一举成名后“富易交”、“贵易妻”的行径进行谴责,如《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等,对门弟观念、背信弃义的市侩哲学作了嘲笑与暴露。③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中人民

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南宋作品:(稚拙阶段,题材多表现爱情婚姻)《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唯一完整保留;谴责书生负心婚变,但用调和的做法,为早期南戏悲剧作品的结尾改为大团圆开了先河;艺术上:①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开场以说唱诸宫调引入,中间有科浑穿插;②故事情节为两条线索,是双线结构的雏形;③人物塑造】《宦门子弟错立身》【封建正统思想和市民阶层自由平等思想的矛盾】《小孙屠》【南北合套体制:一支南曲插一支北曲】元代南戏发展:①一度衰落②仍受关注,元代南戏继杂剧之后走向兴盛(观众;南北汇合;形式灵活;分唱形式优势;《琵琶记》?)具体作品:《琵琶记》(高明著,字则诚,号菜根道人,诗文集《柔克斋记》)从《赵贞女》到《琵琶记》——对书生态度的转变:负心婚变(鞭挞)——平庸懦弱——歌颂至诚(同情、怜惜)【与宋代科举有关】对蔡伯喈形象做了全面的改造:全忠全孝悲剧意蕴:封建伦理纲常。【高明主张南戏“载道”,《琵琶记》歌颂肯定孝子贤妻,揭示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展示由于封建伦理而产生的社会悲剧】【戏剧冲突:“三不从”;“强试”关键。】【伦理纲常的不和理及伦理纲纪自身的矛盾造就了悲剧的诞生。】【正面肯定封建伦理时,又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艺术成就:⑴人物塑造:蔡伯喈——体现知识分子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与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相关,正是这个造成了蔡伯喈的人生悲剧,具有典型的意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有情有义的。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琵》揭示出赵五娘的不幸,其实也是礼教纲常造成的,内外交困;歌颂赵五娘守礼行孝,揭露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苦难、不幸和无奈。(蔡和赵形象说明元代后期,戏剧舞台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⑵戏剧冲突:情节安排:两条线索(蔡伯喈离家遭遇;赵五娘家中苦难)关目安排: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对比——贫富悬殊强烈反差;优裕闲适的环境与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鲜明反差)这些都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气氛,人物性格呈现更鲜明⑶语言运用:①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②富于动作性,唱词、对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潜台词。流传与影响(元代剧坛殿军,明代戏曲先声,“词曲之祖”):⑴借鉴吸收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⑵明代成了仿效的典范:①形式----双线结构,曲律,表演艺术,新的戏曲声腔的兴起从改编此剧始②思想内容----“关风化”,“动人”和载道的内在意蕴,明代戏曲都有其印痕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传奇”的思想内容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①反映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妇女的痛苦的处境,②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③批判了封建的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和门弟观念,总的倾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从艺术形式来看,“四大传奇”与《琵琶记》一起,成功地完成了南戏的改革,为后世传奇体制树立了楷模。 “四大传奇”虽然在场次仍然比较松散,但结构组织有了明显加强,每部曲都由一些份量较重的场次组成骨干,体现事件或矛盾的发展,对主要人物也注意利用大段抒情的独唱来展现其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较为细致地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主题无关插科打诨也大大减少。这些都表明“四大传奇”在创作上的进步。《荆钗记》柯丹邱【思想:歌颂生死不渝的夫妇之爱,与《琵》关风化一致;但也突破儒家的价值观;社会问题艺术:情节结构精巧,戏剧性强,语言】《刘知远白兔记》民间文学特色,质朴通俗《拜月亭记》思想内容:歌颂亲年男女的坚贞爱情,批判挟权杖势、嫌贫爱富情节:跌宕起伏,关目生动,插入巧合、误会,加上机智有趣的对话人物:内心细致、喜剧性;语言:天然本色《杀狗记》颂扬孝悌观念元代散曲散曲概念:元人称“乐府”“今乐府”,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敦《诚斋乐府》但专指小令,不包套数,明中叶把套数也包进来,20世纪初包容小令和套数,概念确定。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语,产生原因:金元之际民族大融合带来的乐曲的变化导致词的衰落,曲的兴起;传统思想观念的松弛;知识分子接近民间,市民阶层壮大。散曲内容:歌咏男女爱情,描绘江山景物,感慨人

情世态,揭露社会黑暗,抒发隐逸之思,怀古咏史,刻画市井。散曲体制:两种主要的——小令和套数。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它是一首独立的小曲,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不同的曲牌不仅字数不同,每句的长短不同,而且平仄和押韵也不一样,调短字少,可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互异套数。又分为:单片只曲;联章体(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套数:又叫“散套”或“套曲”。通常同由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成套(短的至少有三支曲子,长的多达二三十支),一韵到底,套末有一尾声。称【尾】或【尾煞】。带过曲:一曲带上另外一、两支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最多不超过三首,属小型组曲,组合有规律,最多只三曲,同一曲调。内容必须衔接,节奏必须和谐。没有尾声,属小令的范畴,是小令的变体。散曲不同于诗词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①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句数——增句;句式——一两个字到几十个字。原因:衬字(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变化之间的矛盾;让语言口语化、通俗化;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②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诗的语言典雅,词的语言浓艳,而曲的语言俚俗。曲不乏典雅,总体以俗为美。原因:由于散曲是在“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主要流传在市民中间,句法。③明快显赫、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诗词多用比喻、象征手法,而散曲则多采用直陈白描的赋的手法。元曲在爱情的表达上不加掩盖,在表现文人自己的生活态度时也不加掩饰。在批判丑恶现象时,也毫不留情,大胆的夸张,尖锐的讽刺,是元曲作者常用的手法。④用韵方面。诗词押韵分平仄,平仄不能互押。曲没有入声,平、上、去三声可以通押,比诗词的用韵更加宽泛。诗词力避重复押韵,而曲则不避用相同的韵。诗词用韵比较疏朗,隔一、二行押,而曲用韵较密,几乎句句押韵。用字方面。诗词不能增加衬字,而散曲除依声填词外,还可以在本字外自由地加上衬字。散曲风格:豪旷;婉丽。散曲创作:前期(北)三类作家:①书会才人作家:放荡不羁,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关汉卿:王和卿:②平民及胥吏作家:叹世归隐——感叹世道不平和个人悲剧命运;希冀以精神的遁隐消解痛苦。白朴:马致远:③达官显赫作家:传统士大夫思想情趣,艺术风格典雅姚燧:卢挚:后期(南)创作风貌变化:题材内容开拓;思想情调——哀婉蕴藉;追求形式美的倾向作家:张可久(字小山《苏堤渔唱》《小山乐府》)愤世嫉俗之作;写景,清丽华而不艳。乔吉(字梦符)清丽婉约,讲究形式,雅俗并用,雅丽蕴藉中涵天然质朴的韵味。张养浩(字希孟);睢景臣(字景贤)《高祖还乡》;刘时中(口语)酸甜乐府:元代散曲作家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贯云石散曲风格豪放中见清逸,徐再思散曲风格婉约清丽,今人任讷将二人之散曲合辑为《酸甜乐府》。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元初——江湖诗派、元好问;中期——宗唐,平和淡远、温润流丽;后期——晚唐,秾丽奇诡散文:前期——元明善(宗唐),刘因(宗宋);后期——宗唐宗宋合流理学对文章的影响:理学与文章合一;具体影响:雅正的文学观念,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诗文创作:前期:方回、戴表元

(融合、多样化)耶律楚材、刘因中期:诗学观念:雅正:①诗风温柔敦厚;②题材歌咏升平。(雅正)元诗四大家:元代中期四位诗人——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并称为“虞杨范揭”,语出清代宋荦《漫堂说诗》。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是题咏赠寄之类,内容较空泛,仿效唐诗,而风格各异。虞集、 杨载、 范椁、

揭傒斯后期:王冕(写实)杨维桢·“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个性狂狷,认为诗是个人情性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艺术风格上新,气势雄健、奇思幻想。特征: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缺点是:有时一味求奇,会诡异晦涩。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章回小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分回标目,把复杂的故事情节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称为一回。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概括本回故事的主要内容,称为回目。凡是采用这种形式写的长篇小说,就称为章回小说。这种形式,源于宋话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具雏形。明清长篇小说普遍采用,因此,章回小说也作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称。由于这种形式源自“说话”,所以每回多用“说话”一语开头,每回末尾多用“且听下回分解”作结。中间分引用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特点是保持了话本的某些形式、语言特色等,但有所发展,分章标回,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于元末明初时期,以民间长期流传的长篇话本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而成。共同的特点是都有历史上的依据,但是因虚构的成分的多少而分成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这也是民间话本向案头小说转变的开始。

章回小说明代中叶以后。形成了三大系统:一是历史传奇类,二是神魔志怪类,三是世俗风情类。尤其是世情类,只是形式上还保留着章回,在内容上已与说话分道扬镳。以《金瓶梅》的出现为标志,中国小说已从古典的故事情节模式,向近现代的人物小说转变。其故事情节淡化到无法再“说话”。 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㈠三国故事长期流传发展:陈寿的《三国志》——南宋人裴松之为《三》作注——杜宝《大业拾遗记》中记载——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宋“说话”——虞氏刊印改题为《三国志平话》——金元三国戏——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三国故事编撰成书㈡版本:明嘉靖版——吴观明《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清康熙毛纶、毛宗岗父子《三国演义》㈢文学样式:“依史以演义”㈣主旨: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具体:政治上行“仁政”:正面——刘备(爱民、爱才);赵云;诸葛亮反面——曹操(工于权谋、奸诈、残忍、毫无爱民之心);董卓人格上重道德: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诸葛亮、关羽)他们的忠义观:显然是属于封建性质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三》中的道德标准与渗透着民间理想的政治标准联系在一起,反映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如关羽的“义”在本质上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回报与温情)才能上尚智勇:歌颂智勇。诸葛亮,出神入化寄托着人民的理想。】㈤拥刘反曹倾向:在三国故事发展过程中,一向就有正统之争。拥刘反曹原因:刘备血统;刘备宽厚;宋元民族矛盾尖锐,人心思汉㈥悲剧意蕴:作者将这场历史悲剧归结为“天数”,“天数”与其说是肯定客观历史进展的理则,不如说是流露了作者对于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的困惑。在冲突中,带着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追寻和呼唤。集中地表现在诸葛亮身上,他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1、只剩“人和”的宿命观,使得这个人物始终无法摆脱悲剧命运的支配。,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越是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越见出命运对他的不公。他的悲剧不是个人造成的。他个人的品质无可挑剔,而他所犯的错误也少而又少(除了错用马谡),他的失败,确实是厄运太过强大,他无法战胜。因而他的悲剧,格外具有震撼力。2、这个人物为蜀汉事业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尽管是古往今来最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但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因此作者越是突出他品行的完美(忠贞)和智慧的超卓,越见得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越显出完美的事物被毁灭的令人扼腕叹息。真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悲剧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㈦艺术成就:⑴虚实结合: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搭配成功的原因在于:对小说与历史的“质”的差异上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按照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进行艺术创作——实服从于虚。(借三国史实框架另描历史画卷)艺术虚构时技法:1.

巧于构思,如“空城计”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2. 采用传说,如“桃园三结义”3.

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⑵叙事才能: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五条线,此起彼伏,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显得宏伟、严整,脉络分明。笔法——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实写、明写、正写、详写,虚写、暗写、侧写、略写。⑶战争描写:描写战争为主,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显示战争的复杂性、多样性。突出智斗。激昂的格调中洋溢着诗情画意(穿插一些轻松的场面),整个战争写得有张有弛,有节奏感,写出了力、智、美。总的说来,《三国演义》战争描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在写人。战场上的对抗归根到底是人的对抗,是双方指挥人员军事思想的较量。还有作者善用悬念,组织波澜的高超之处,也值得细细体会。①重战前准备(政治外交活动、战事的周密计划部署),轻军事行动实施过程;②

多写人物而少写场面(作者把握住了人物性格,准确地处理好了人物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阅读,仍可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故而趣味盎然。)③ 详主动者胜利者,略被动者失败者。④ 张驰相间,曲折尽致的节奏。⑤ 主次互衬,各擅其妙。⑥

大笔纵横与精雕细刻的结合⑷人物塑造:①个性: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即突出、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次要方面,创造了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②具有“类”的意义:单一稳定,并呈现出单纯、和谐、崇高的美;手法:出场定型;反复渲染(围绕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加以强化,呈现出复杂性、丰富性);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夸张和理想化色彩;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这对于区别同一类性格特征的人物重要);各大系列定以基调。

写人物抓住主调。缺点:这些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没有内在冲突,缺少性格的变化和发展,将主要特征夸大有失真之感⑸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雅俗共赏,形成一种使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的语体风貌,偏于叙述少描写。叙述语言用粗笔,人物语言个性化。①

语言的通俗化和文学化。指出了长篇小说将传统的书面语言与民间白话结合起来的方向。作品主要是吸取文言传统,同时又吸收民间语言②注意语言的渲染功能。即往往不是通过直接对对象的描写,而是对相关事件或场面的描写中,间接地表现出对象的特征。如关羽战华雄一段③刻划人物重造型力和表现力。造型堪称是形神皆备。而作者有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很富有表现力。④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曹操吐语,无不含诈;孔明言谈,处处有智;㈧影响:⑴对文学影响:《三国演义》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大大迈开一步,它标志着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从此以后,历史小说开始大量兴起,从《开辟演义》一直到《清宫演义》,中国各个历史时代在小说中都有反映。在戏曲中也出现了大批三国剧目,并深受群众的喜爱。①战国系统:余邵鱼《列国志传》最早冯梦龙《新列国志》:一方面情节在总体上忠于历史,另

一方面保存了些民间故事;塑造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丰富的文化内涵。杨庸《列国志辑要》;蔡元放《东周列国志》。②隋唐系统:《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明代较早的《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有激昂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的倾向)《隋唐演义》(包括前三个,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才子佳人熔)《说唐演义全传》(英雄传奇)③明末时事小说:《闲评》《辽海丹忠录》⑵对社会文化影响: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他们的阴险本质。对农民革命的战略战术起过一定作用。《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在群众中也有很大影响。因此人民往往仿效小说中的“结义”方式组成各种秘密组织进行反抗斗争,但“忠义”思想本身包含着君臣之间片面的道德关系即主仆关系和封建报恩思想,这就正好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宣传忠君报国,士为知己者死,以模糊人民的阶级意识,削弱他们的斗志。《水浒传》与英雄传奇英雄传奇历史演义同:都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异:来源——宋元小说话本说公案等;讲史话本描写对象——英雄人物;历史虚实——虚多于实,或主要虚构;重依傍史实㈠水浒故事流传:《宋江三十六人赞》——《醉翁谈录》——《大宋宣和遗事》——元水浒戏㈡版本:7种回数,繁本——100回,120回,70回(金圣叹)简本——繁本的节本《水浒志传评林》(双峰堂刊)吴从先《读水浒传》㈢主旨:“忠义”具体体现:歌颂“全忠全义”——宋江:在既矛盾又统一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忠义之烈”。揭露“不忠不义”——贪官污吏、恶霸豪绅:高俅、童贯?.第一次广泛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揭示“奸逼民反”的道理。强调这样一个悲剧:忠义英雄被社会吞噬,作者在用忠义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至对忠义表现出深沉的迷惘。“忠义”内涵:忠义是儒家伦理观念中的范畴。“忠”—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义”—反映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忠义”因有“为君”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内涵十分复杂,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融合着广大百姓的愿望。《水》思想内涵复杂:歌颂英雄、智慧、真诚。(英雄,市民,江湖豪侠)与农民起义:客观上展示了农民起义,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场上,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再现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失败,总结了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一部悲壮的农民起义的史诗】㈣艺术成就:⑴白话语体成熟:①娴熟运用白话写景、叙事、传神;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利用对话推动情节。(总,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净化了的文学语言塑造一大批传奇的英雄,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有意义)⑵同而不同的英雄形象:把性格相近的一类人物写得各个不同。①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故意创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相互辉映,比照中显个性。在对比中凸现人物的个性差异和性格发展。用对比手法写人时通常所用的有两种,一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另一是同一人物自身的对比。②写有些人物时,展示其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③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④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的性格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⑤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富于动作性的心理描写刻划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⑶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将英雄理想化,带有传奇色彩;把超凡的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注意细节真实上精雕细刻。⑷情节结构:单线纵向。上半部——人,环环相扣,连环列传体,笔墨集中下半部——事,以时间为序,松散、拖沓,雷同,失真【情节丰富生动完整连贯,形成整体。在一个母题组织下有众多的独立性的单线故事,虽然不构成主要人物的相互交叉的关系,但每个故事之间有联系,是个连环套式的结构。一个人物用一回或几回集中描写,即人们常说的鲁十回,武十回,完成后再写他人。而每个人的故事不仅在内容上服从于逼上梁山的这一母题,而且在形式上也与后一个故事相连。各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㈤影响:⑴社会影响:进步文人往往以《水》中的忠义思想批判社会黑暗和不平;以梁

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影响农民起义:正面——对起义军来说反面——对封建统治者来说⑵文学地位和影响:①评价:②小说创作角度:和《三》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③对其他各种文学艺术样式的影响:李开先《宝剑记》(戏剧)、世情小说《金瓶梅》,侠义小说《三侠五义》,英雄传奇小说《杨家府演义》特点:塑造一批女性英雄;揭露昏君佞臣的罪恶行径;忠君;结构松散、文字粗率、情节有雷同;传奇色彩。《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英烈传》明初诗歌(吴中四杰)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

高启:⑴抒写时代,时代特征,反映战乱生活⑵抒写个人命运:忧郁彷徨情绪;放荡不羁的个性备受束缚;有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精神境界(个性化)⑶登览怀古: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愐古思今杨基:内容:坎坷的生活遭际;诗风:艳丽纤巧。袁凯:“袁白燕”;有涉及个人身世遭遇明初散文宋濂:主张——继韩、柳“文以明道”,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排斥表现作家对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创作——道学气;人物传记和记事写景之作由于重生活基础与艺术技巧有文学性;记叙散文简朴,尤局部的描绘。刘基:寓言散文: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揭露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夹叙夹议,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说明问题,神话主题,题材短小,文字简朴写景叙事:台阁体

指明永乐至成化年间,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他们的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是诗歌发展的逆流。 茶陵派

茶陵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成员谢铎、张泰、陆代、邵宝等人。他们论诗主张宗法杜甫,针对台阁体平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在对待如何学古的问题上,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虽未尽除台阁遗风,却首开复古运动的先河,“前七子”在师古问题上就吸取了李东阳“轶宋窥唐”的主张。他们的诗歌成就不高,但在明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代表:李东阳:有的多少带有台阁体的痕迹;有的摆脱台阁体的束缚,反映了具体的社会问题,反映他个人的生活情况与精神状态。八股文

又称制义、制艺、时艺、时文等,所谓的股,有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其题目取自《四书》《五经》,尤以《四书》命题占多数。题出《四书》,则文章论述的内容要根据宋儒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书而展开,不能随意发挥。每篇开始以两句点破题意,称为“破题”,然后承接破题而进行阐发,称为“承题”。接着转入“起讲”,即开始议论,后再为“入手”,意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末尾又有数十字或百余字的总结性文字,称作大结。自起股至束股,每股都有两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成为八股文。从表现特点,一个重要的体裁特征是对偶性,吸取了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明代著名的八股文作家有王鳌、钱福、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等。归有光、唐顺之等“唐宋派”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中,带来些新特点。本来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而存在是无可厚非的,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及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同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萎靡不振的创作风气。对当时的文人实则是一种政治高压下的思想奴化和禁锢。明中期文学复古(前后七子)前七子——主情,后七子——形式前七子: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有何景明、王九思等复古实质:重寻文学出路,借复古手段达到改革的目的。复古主张:他们的复古主张体现了他们对文学现状的不满和对文学本质的新的理解。①“今之文”受宋儒理学影响,用一种道德模式去塑造不同的人物,结果造成古文精神的丧失;②在贬斥

文学主理现象的同时,它还进一步提出了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③“真诗在民间”,反映了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特征,浓烈的庶民气息。弊端:过多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创作手脚,影响情感自由充分表达。题材:时政题材——个人生活遭遇、言政治弊端与民生忧苦,危机感和批判意识民间庶民生活;下层市井人物。后七子:主要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还有谢榛等。复古主张:在很大的程度上承接了前七子的文学思想,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于法度格调的讲究更加趋于强化和具体化。①王世贞:进一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②主张古文的创作要重视法的原则,而法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上又具体的讲究。③但王世贞又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到了晚年,它在反省格调说的流变时,明确地将主格调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先有先有它人而后有我的“用于格调者”,另一种先有自己的“用格者”,从而提出了“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④有些主张是针对唐宋派文人提出,表达了反理轻辞的文学态度。弊端: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难脱蹈袭的窠臼前后七子复古得失:积极意义:①他们在复古的大旗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度独立的存在位置。②在重视文学独立位置的基础上,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起了一定的冲击。后七子重视文学审美特征和以重形式的手段摆脱文学受道德说教束缚。前七子明确地将复古的目的与文学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刻画真实人生的追求联系起来。特别是李梦阳提出了“真诗在民间”,这些多少都体现了对于文学自身价值的一种新的理解,以及敢于同传统观念发生离异的勇气,赋予文学复古以深刻性和挑战性。弊端:在拟古的圈子里徘徊,特征是他们的主张与创作实践有着距离,求实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而陷入了模仿蹈袭的误区。复古影响:①沈德潜主张从前后七子的文学论点中吸取内容;②开启后世文学新精神;③公安派袁宏道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将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驳的对象,提倡唐宋诗风。总体上推崇韩、柳、欧、曾巩等,各人趣味也有不同:王慎中(欧曾),唐顺之(八家)。创作主张:强调文艺明道。如唐顺之:①强调文章之“法”②主张作文不要专注于形式化,而应重在表现作家胸臆③“本色”论也包含着唐顺之文艺明道的精神实质;④直抒胸臆的前提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体味圣贤之道。【这样的作文之道讲究先道德后文章、将道德涵养融贯在文风中】创作:有不乏文学意味的。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先生)学古对象宽泛,不满后七子复古活动,主要在于对模拟风气难以容忍。散文长处:①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及普通人物,状情模景,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描写质朴自然,抒情真切感人;②描绘生动细腻;《项脊轩志》虽平淡,但形象细腻,居处凄清宁静的气氛。明代杂剧明初宫廷派:明中后期:转型过程特点:发展线索——连贯发展的历史创作倾向——题材拓宽,思想深化,张扬个性演唱体式——南北合套,纯为南杂剧艺术成就内容:⑴王九思——绮丽《杜甫游春》;康海——《中山狼》(发端,往往以社会伦理批判等讽刺性内容)⑵讽刺杂剧:徐复祚《一文钱》;王衡《郁轮炮》;吕天成《齐东绝倒》⑶爱国主题:《昭君出塞》祖国难离,游子归根⑷爱情题材:孟称舜《桃花人面》讽世杂剧:徐渭《四声猿》——抨击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狂鼓史》《玉禅师》——对女性的赞歌,对人才易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雌木兰》《女状元》《歌代啸》市井讽刺杂剧徐渭影响:一扫陈规的气度,反映出有价值的世俗观和相对进步的市井精神,民间文学色彩;精通音律;《南词叙录》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传奇 “传奇”本为小说的一种体裁,以其情节多其奇特、神异,故名“传奇”。最早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因其内容多为后代说唱和戏曲所取材,所以宋元时代说话、诸宫调、南戏、北杂剧,都亦称“传奇”。元末明初,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到了明代,则以南曲演唱为主的长篇戏曲为“传奇”,以区别于杂剧。明代“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本至上,吸收元杂剧某些优点起来的。《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间承前启后的作品,从《琵》起,传奇多有名有姓的文人创作,文词吵典雅骈俪发展。明中叶以后,“传奇”盛极一时,在明代戏

曲艺术中,居于主要地位,代表作品有《牡丹亭》《宝剑记》《红梅记》等。“传奇”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戏曲在形式体制方面进一步臻于成熟和完美。以昆山腔为主。⑴明初:《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⑵明中叶三大传奇:①梁辰鱼《浣纱记》(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范蠡西施爱情悲剧、政治悲剧、悲剧意味——苍凉沉重的王朝兴衰,对历史变幻在哲学层面上的深沉思考,对内忧外患及深层根源的担忧);②王世贞《鸣凤记》(严嵩)、③李开先《宝剑记》(时事戏的先锋,开拓政治悲剧现实化的道路,林冲落草)。传奇所用声腔,在明初中叶,主要是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在万历年间以后,则以昆山为主。⑶明后期传奇:特点:剧目建设上声腔发展上——昆腔;戈阳腔与各地的地方戏结合剧作精神上——张扬个性(恋爱自由),批评封建专制(对抗僵化的伦理教条):题材:婚恋戏—个性解放,对封建统治者寄予厚望爱国主义—歌颂清官,侧面揭露吏治黑暗道德说教与宗教演示喜剧:高濂《玉簪记》(轻喜剧) 孙钟龄《东郭记》爱情悲剧:周朝俊《红梅记》 昆山腔

明中叶以后,流行的传奇唱腔,主要有四大声腔,即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明嘉靖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以昆山腔为主,把弋阳、海盐等南曲诸腔以及北曲声腔溶于一炉,加以提炼,集中了南北曲的优点,形成一种轻圆舒缓、轻柔婉转的新型声腔。这种新的昆山腔(也称昆腔)遂流行南北,独霸剧坛,至今仍流传大江南北。 吴江派(沈璟)

明代后期,以江苏武将人沈璟为首,吕天成、冯梦龙等人物代表的明代的一个戏曲流派。曲学主张:该流派戏剧创作偏于保守,倡导封建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倡导戏曲“本色论”,即语言通俗自然;主张戏曲“声律论”,注重舞台演出实践,对当时“案头之曲”倾向是一种纠正,而轻视传奇剧本作为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加之过分强调声律,不免本末倒置,说教思想显得不近人情,文学成就并不高,然其与“至情论”的临川派针锋相对,有着深远的影响。此派又称“格律派”。 沈璟的传奇作品有《博笑记》《义侠记》《红藻记》等(字伯英,号宁庵,江苏吴江人)。沈汤之争——改编临川派(玉茗堂派)

也称玉茗堂派。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等“临川四梦”相继问世,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一批剧作家直接受到了他的影响。戏曲史傻瓜往往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成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通常认为这批剧作家有吴炳、孟称舜、洪昇和张坚等人。“临川派”注重情辞,提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要求格律服从情辞,反对格律约束情辞。在戏曲语言的运用上,重视文采,因此,此派又称“文采派”。 代表作家:吴炳,号粲花斋主人,所作传奇有《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合称为“粲花斋五种曲”。剧作场面生动,文词雅洁优美,有文学性。阮大钺,号石巢。传奇《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利合》,合称为“石巢四种”。语言华美,情节多变。孟称舜,字子若,号卧云子。杂剧《桃花人面》,传奇《娇红记》(申娇,中国悲剧以“怨谱”定名,《娇红记》是较早的一部传奇)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自署清远道人)徘徊于儒释道之间。罗汝芳(泰州学派,肯定人的多重欲求);李贽(市民阶层的个性解放色彩);达观和尚;道“至情论”源于泰州学派,有佛道的因缘。表现在:①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②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③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牡丹亭》⒈题材渊源:蓝本——《杜丽娘暮色还魂》话本⒉人物形象:描摹出主要人物不断发展着的性格,并使得隐形而内在的戏剧冲突升级。⑴正方: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她所处

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性格的三度发展:①原才貌端妍,孝顺尊师,与大自然的天然谐和感。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先是由春色的迷人美丽发现了自我的迷人美丽,内心波翻浪卷。其后是由自然界的美丽联想到自己的青春被埋没。由唯唯诺诺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②毫无顾忌的追求的时期。从惊梦到婚走,她经历了由梦怀情,由情而死,由死复生。③不屈反抗,对历经劫难、终得胜利的保护和捍卫,表达对生死之恋与浪漫婚姻的礼赞。春香:是杜丽娘的补充,表现了人的自然天性在没有受到礼教浸染时的充满生机,活泼泼的原生状态。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敢于公然践踏礼教,表现得远比当时的杜丽娘更大胆。作者用她来说明,礼教与人的本性是不相容的。春香的导引与陪衬使杜丽娘内涵更丰富。柳梦梅:痴情、钟情、纯情。形象总体来说塑造得不算成功,相当苍白,缺乏光彩,不够感人。⑵反方:杜宝:代表顽固的封建统治阶级。反常心态和扭曲人格。这个人物具有复杂的、多侧面的性格特征。首先,他是个典型的封建官僚,是个传统的士大夫,满脑子的封建正统思想。是个地地道道的清官。又是个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国家栋梁之材。作品采用了一主一从的复线结构,杜柳之爱的主线之外,另一条线索就是杜宝的政治军事活动。其次,他的主要角色位置是杜丽娘的父亲。在这方面,他具有双重的人格。他是个具慈爱心的家长。他性格温柔。作者更重视他另一重身份,即他是个真正的道学家,理家严肃正统,完全按照封建礼教行事。,他将自己的父爱严格地限定在封建礼教的范围之内,不越雷池半步。理胜于情。作者刻意将他写成一个没有个人缺陷正人君子,忠君爱国,清廉勇敢的好官,意在说明,戕害人性的不是哪个个人,与个人品质没有关系,而是理的罪恶。陈最良:陈腐迂阔的封建教化系统。反常心态和扭曲人格。实际上是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无害于人,不失淳朴,但是因为深受礼教的毒害,已经成了礼教的传声筒,所以无意识中就在戕害人性。作者在他身上寄寓着对程朱理学的另一种判断。⒊浪漫主义风格:奇幻与现实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⑴奇幻与现实结合。天上地下、虚实正奇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同时又落脚到真切的实处。先虚后实,虚实结合的写法,将理想与现实融会贯通起来,提醒人们作现实中的浪漫主义者和理想中的现实主义者⑵抒情场次表现主人公强烈的追求,使主观外化,令戏剧冲突升级。尤《惊梦》⑶戏曲风格:悲喜交融、彼此映衬。兼悲剧、戏剧、趣剧、闹剧于一体的复合戏,各种审美意趣调配成统一的内在有机体。前28以喜衬悲,后28以悲衬喜,杜本色的青春被拒,家庭与社会的悲剧。《闺塾》喜剧+悲剧。⒋文化警示意义:⑴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有情之人。温暖广大妇女。⑵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杜丽娘对女性的鼓舞。⑶商业经济增长、市民阶层壮大的新形势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⒌不足: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轨道,特别是后半仍是遵礼复礼的篇章;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礼的哲学宣言,个性解放思路尚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只是对其中戕杀人性、极违背常理的地方进行人性化的处理。⑴内容方面:

作品的结尾仍然无法摆脱皇上赐婚,皆大欢喜的旧套。这当然说明了作者尽管主张情与理的互不相容,但内心深处仍然无法摆脱的情与理相妥协的思想。可是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妥协并不是杜丽娘以牺牲自己的情作为代价,而是社会做出了让步,是礼教方面的失败。作品中有些色情描写或低级趣味的描写,这是晚明时风所致。

⑵艺术方面:总的来说,文学性强,戏剧性差,因此不适合直接搬上舞台演出。①结构枝蔓松散。这是由于副线造成的。作品有一主一副两条线索,主线是杜丽娘的爱情和婚姻,副线是杜宝的政治军事活动,在作品中占了九出,大约六分之一。作者采用这条线索的主要意图

是要说明,杜宝是个好官,因此他对杜丽娘的戗害与个人的品质无关,而纯属理之错,理之罪。如此看来,这条线索对于作品的主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塑造杜宝的形象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它却游离于戏剧冲突之外,既不是戏剧冲突的背景,与冲突也没有有机的联系,而且这条线索上的人物也与主要人物没有关系。它的存在,显得多余,甚至影响了戏剧冲突的展开。南戏好用复线式结构,《琵琶记》运用这种结构已经纯熟,所以在此之后,大型剧本多用这种结构,这反映了中国戏曲的进步。但两条线索必须构成有机联系,副线必须服从主线,而不能游离,《牡丹亭》在这方而明显有不足之处。

②语言方面的问题。总的来说,整部作品文词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即既浓艳华美,又俚俗朴素。而且主要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的程度非常高。抒情和心理描写都很细腻。但是作品中的语言的缺陷也很明显,引用典故过多,大量化用前人诗词,宾白中骈体成分太重,有的地方是卖弄才学。连不识字的丫头春香的语言中也常引用典故,显得与人物的身分不相符合。而且作品运用了过多的俗语和方言,甚至有的词语是生造的。“临床四梦”《紫钗记》汤的第一本完整的传奇。源于《霍小玉传》《大宋宣和遗事》,通过黄衫客表达对现实的深度失望,呼唤社会良知。不足:结构散漫拖沓,抒情太少,唱词说白没有完全脱离骈俪辞章的痕迹。《南柯记》源于《南柯太守传》,主人公——淳于棼《邯郸记》源于沈既济《枕中记》,主人公——卢生结构方式:外结构套内结构。外结构:游戏性质,实质是对明代官场社会的深刻鞭挞和总体否定。内结构:剧情主体,描摹了官场之上无好人的朝廷群丑图四梦比较:⑴题材内容上看:《紫》《牡》——风情戏——描写对象:单向型或双向型的爱情中人,女性主体,男子从属《南》《邯》——官场现形记或政治问题戏——对象:男子占主要和绝对的位置⑵审美倾向上看:风情戏——基点:对人物发自内心的肯定,充满热情的赞颂,真善美,对人生的肯定与期望。政治戏——基点:对主要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否定,以揭露和批判作为审美手段,假恶丑,对整体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⑶哲学主张和理想皈依上看:风情戏——高举真情、至情,在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出充沛的理想,且理想和最后权威的裁决是一致的,对最高统治者还有幻想政治戏——矫情、无情的可恶,把仙佛两家的出世理想与终极权威联系起来⑷曲词风格上看:风情戏——艳丽多姿,《牡》缠绵婉转政治戏——尖锐深刻,《邯》苍凉壮阔汤显祖影响:玉茗堂派,《长生殿》《桃花扇》《风流院》,沈璟改编社会影响:读者——闺中怨女的知音书和安魂曲;封建卫道士攻击;演出:宜黄腔戏班,昆曲,挪到小说中。神魔(怪)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从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狭义公案小说等名称。神魔小说又称神话小说,主要通过幻想中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在明代后期,形成热潮,它们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艺术代表。《西游记》(吴承恩(约1504~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成书:世代积累演化,将历史真实不断深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门徒辨机《大唐西域记》——慧立、彦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孙悟空形象:是中国化了的,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融合历代民间艺人的爱憎和想象主题:(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戏笔中存至理。在神幻、诙谐中蕴含哲理,也就是改造过了的心学,因而主观上宣言“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客观上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⑴宣扬“三教合一”化的心学。①选用“心猿”这一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作为悟空的别称②回目和诗赞都标明作者把孙悟空当作人心的幻象刻画③内容结构:放心、定心、修心的过程④让孙悟空不时向唐僧宣传“明心见性”的主张。⑵肯定自我价值、追求人性完美。①追求个性自由(希望

凭借个人的能力去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是明代个性思潮涌动、人生价值观念转向的生动反映);②维护封建等级社会总之,写孙悟空是赞颂了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相合拍的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⑶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孙悟空饱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时代的精神。)有个性:桀骜不驯,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和向往自由;有理想:为理想而献身;有能力:能随即应变,善于斗智。⑷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各自独立地折射现实,这部神魔小说无明中后期的现实世界有联系。艺术上:⑴极幻与极真。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创造一个光怪陆离奇幻的世界,而这些又都表现得入情入理⑵物性、人性、神性的统一。人性:幻+真。孙悟空是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⑶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形象。猴——有弱点的英雄。猪——人情味、小聪明、本能欲求。更加真实化⑷戏言寓诸幻笔。游戏笔墨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戏言有时是信手拈来,无关作品主旨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增加小说趣味;有的能对刻画性格、褒贬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得能讽刺世态;有的是将神魔世俗化、人情化的催化剂。神魔小说类型:⑴《西》的续书、仿作以及与其相配套的系列丛书:《西游记》16回本;方汝号《东游记》;吴元泰《东游记》⑵为神仙立传型作品。⑶与历史故事相交融的作品。将历史故事幻想化、虚幻的人物历史化。主色调神魔鬼怪。《三宝太监西洋记》《三遂平妖传》《封神演义》一方面贯穿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的基本思想,反封建,与尊重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有关另一方面有浓重的宿命论的观点。艺术上:想象的奇特。偏于叙事略于写人,写人重神奇性,故事情节多雷同。 世情小说

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岐,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金瓶梅》常常被看作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讽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凭借个人的能力去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是明代个性思潮涌动、人生价值观念转向的生动反映);②维护封建等级社会总之,写孙悟空是赞颂了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相合拍的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⑶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孙悟空饱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时代的精神。)有个性:桀骜不驯,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和向往自由;有理想:为理想而献身;有能力:能随即应变,善于斗智。⑷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各自独立地折射现实,这部神魔小说无明中后期的现实世界有联系。艺术上:⑴极幻与极真。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创造一个光怪陆离奇幻的世界,而这些又都表现得入情入理⑵物性、人性、神性的统一。人性:幻+真。孙悟空是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⑶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形象。猴——有弱点的英雄。猪——人情味、小聪明、本能欲求。更加真实化⑷戏言寓诸幻笔。游戏笔墨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戏言有时是信手拈来,无关作品主旨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增加小说趣味;有的能对刻画性格、褒贬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得能讽刺世态;有的是将神魔世俗化、人情化的催化剂。神魔小说类型:⑴《西》的续书、仿作以及与其相配套的系列丛书:《西游记》16回本;方汝号《东游记》;吴元泰《东游记》⑵为神仙立传型作品。⑶与历史故事相交融的作品。将历史故事幻想化、虚幻的人物历史化。主色调神魔鬼怪。《三宝太监西洋记》《三遂平妖传》《封神演义》一方面贯穿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的基本思想,反封建,与尊重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有关另一方面有浓重的宿命论的观点。艺术上:想象的奇特。偏于叙事略于写人,写人重神奇性,故事情节多雷同。 世情小说

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岐,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金瓶梅》常常被看作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讽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il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