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陕西文物保护单位管理规划应用平台

更新时间:2024-05-22 21: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广电局

陕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2014-04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目 录

第一部分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档案 .................................................... - 1 - 旬阳文庙保护档案............................................................................................... - 1 - 第二部分 旬阳文庙相关概况资料 ...................................................................... - 17 - 一、 地方志....................................................................................................... - 17 - 二、保护管理概况............................................................................................. - 18 - 三、“四有”工作情况....................................................................................... - 19 - 四、相关研究资料............................................................................................. - 20 - 五、历年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与监测记录..................................................... - 21 - 六、文物展示、服务设施情况,历年游客人数与收费统计......................... - 22 - 七、旬阳文庙及周边环境的现状图文资料..................................................... - 22 - 八、旬阳县当前的社会、文化、经济、交通、人口、地理、气候、水文、地质等基础资料............................................................................................................. - 24 - 九、城乡建设发展的相关规划......................................................................... - 27 - 第三部分 相关文件 .............................................................................................. - 30 - 一、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及保护区划公布的文件:................................. - 30 - 二、机构、经费、人员编制、政府管理文件等............................................. - 30 -

- 1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第一部分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档案

旬阳文庙保护档案

密级:内部

档号:612300086-1101

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案卷题名 主卷·文字卷·01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旬阳文庙

立卷单位名称(公章) 旬阳县博物馆 立卷日期 2006 年 7 月 28 日

国家文物局 监制

- 1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说明:

本卷共收录文本十五份,25页。

目录:

序号 1 2 3 4 5 6 题 名 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登记表 地理位置 自然与人文环境 历史沿革 基本状况描述 价值评估 历次调查、发掘、保护工程、文物展示情况 页 号 1—3 4 5—9 10—11 12—14 15—17 备 注 8 18 9 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建设 19 项目控制情况 保护标志情况 保护机构情况 安全保卫工作情况 20 21 22—23 10 11 12 - 2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序号 13 15 题 名 附属文物登记表 古树名木登记表 页 号 24 25 备 注 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登记表

公布名称 公布时代 保护级别 公布编号 公布分类号 代 码 现 地 址 纬 度 经 度 海拔高度 公布机关 所 有 权 管理机构 旬阳文庙 明 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40 612300086 公布类别 类 别 其他名称 时代研究信息 公布批次 古建筑 古建筑 孔庙 第三批 公布地址 陕西省旬阳县 陕西省旬阳县城关镇人民路10号院 北纬32°50′24″ 东经109°21′20″ 275米 陕西省人民政府 国家所有 旬阳县文化旅游局 公布日期 使 用 人 1992.4.20 旬阳县博物馆(文物管理所) - 3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旬阳文庙位于旬阳县老城龚家梁之巅,南距汉江800米,西距316国道简要说明 400米,北距襄渝铁路旬阳站3公里、西康铁路旬阳北站6公里,是目前陕南保存最为完整、具有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特征的明清古建群。 保 存 现 状 保存程度 现 存 状 况 保存较好 原有主体建筑大成殿、月台(御道)、大成门、棂星门、照壁、义路(门楼),附属建筑上院、中院的厢房等,经由1984年以来分期维修,现已基本恢复和保持原貌。但是,1985年对上院建筑的修复,由于当时古建维修工程管理上的不规范及设计、材料、施工技术等多方面存在缺陷,留下不少隐患和后遗症,主要有屋面漏雨、地面渗水等问题。 - 4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35号文件界定,旬阳文庙保护范围及建设地带控制范围为: A、文庙围墙内。 B、东至路,西至中医院,南至街道,北至水塔。 C、东自路中延伸50米,西自界沟延伸50米,南自街中,北自水塔延伸10米。 质地 花岗岩 标 志 牌 数量 1个 立标机关 立标日期 立标机关 立标日期 旬阳县人民政府 1992.4.20 规格 长86厘米,宽86厘米,厚3厘米 质地 数量 数量 保护标志 说 明 牌 规格 质地 界 桩 规格 立标日期 立标机关 保护机构现状 名 称 类 别 负 责 人 人 数 旬阳县博物馆 专职 刘国强 11 成立时间 1984.5 - 5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1、旬阳文庙由县博物馆负责保护管理,昼夜有工作人员负责保护。 2、标志牌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 备 注 地理位置:

旬阳文庙位于陕西省旬阳县城关镇老城之巅的龚家梁,在旬河与汉江汇合处,居旬河西岸,汉江北岸,旬河在流经县城的一段呈“∽”走向,将小河北与老县城切割为两个半岛,构成了一幅形象逼真的“太极图”,故旬阳县城又称作“旬阳太极城”。阴鱼岛三面环水,文庙在“阴鱼”之位。地理座标东经109°21′20″,北纬32°50′24″,西距安康市府所在地汉滨区64公里,国道316公路绕城而过,北又靠近襄渝铁路、西康铁路的两个旬阳的车站,交通条件优越。 `

自然与人文环境:

旬阳文庙位于旬河与汉江交汇处的旬阳县城的老城之巅,地理坐标东经109o 21′20″,北纬32o 50′24″。其所在的旬阳县城地处秦岭南麓,汉江上游北岸,旬河西岸。其地属低山下部发育不完整的丘陵地貌,岩体由石灰岩、钙质片岩、片岩组成,土壤母质多为第四纪红粘土和黄土、红粘土黄褐土类型,土层较厚。地层属下志留系(S1),由于下伏地层层序发生倒转褶曲而遭受剥蚀志留系地层,不整合分布于寒武奥陶、震旦系之上,岩性下部炭质板岩、灰黑色、灰绿色千枚岩夹砂质条带不粉砂质千枚岩与上覆的泥盆系呈整合或断层接触,含海百合茎化石,无岩浆活动迹象。地质构造系东西向构造带,是经历了长期反复多次

- 6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构造运动形成极其复杂的挤压构造带,其表现为褶皱轴向、断裂、壁埋方向近于东西或北西向。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季天气多变,冷热不均;夏季高温炎热,降水多且多暴雨;秋季多雨,9月是全年第二个降水高峰月,9月30日至10月7日是阴雨出现最多的时段;冬季降水少且不稳定,常易发生干旱,日照总时数比秋天稍多。年平均气温15 ——16 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9% ,地表水年径流量深度300毫米左右,河流水质属重碳酸型,弱矿化水,PH值7.7——8.2度。植被垂直带谱为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带植被区,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香樟、柑橘、香元、枇杷、棕榈、桂花、佛手等;常绿针叶树杉、松、柏等;竹类有斑竹、金竹、水竹;落叶乔木有香椿、泡桐、杨柳、榆、槐等;经济树桐、桑、柿、核桃、桃、杏、梨、樱桃等;灌木马桑等;草本植物龙须草、野菊等;藤本植物金银花、葛藤等。动物除家畜、家禽外,有多种多样的鸟、兽。

自然灾害多属气象灾害,如干旱与旱灾;暴雨与洪灾;阴雨与涝灾;大风与风灾:明嘉靖十一年(1532)夏,大风拔木,民国五年(1916)县城大风,城内房屋损坏不少,魁星楼顶被揭飞,2002年8月5日下午7时,狂风将县城内三株数百年古柏连根吹倒,其中的一株在文庙院内,气象部门称此次风力在10级以上;冰雹与雹灾:1959年9月13 日下午全县性雹灾,降雹历时74 分钟,大者如拳头,降水33.8毫米,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大于12级风),此次狂风、暴雨、冰雹三害并作,造成的损失是建国后最严重的一次;低温霜雪与冻灾,与其他灾害相比少而轻,且以1949年以前为多。地貌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地震:从本县历史上地震时空分布看,震级一般较低,破坏性不大。其他灾害有火灾,县城1949年前仅2次,之后不但次数增多、危害也大。雷暴多出现于夏季的下午之后。虫灾,本县常见的病虫害有76种之多,危机农作物及经济林木。2004年夏初,文庙首次发现白蚁,是古建保护中的危险信号。

旬阳因水得名,历史较为悠久。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属于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接触地带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为秦楚两国争夺之地。秦设旬关,西汉置县,次后历代曾先后于县境内设淯阳县、兴晋县、洵州、洵阳郡、黄土县、长冈县、长冈郡、洵城县、驴川县、洵阳巡检司等建置,政权机构时置时废,辖境时大时小,时分时合,或单设一县,

- 7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或数县并存,或至一县之境,州郡县叠立。区域屡变,但辖区比较固定,因地处秦楚蜀交界地带,其文化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东汉末年至隋统一中国的三百余年间旬阳一带属南北政权交界地区,汉族和巴蜀各少数民族共居,文化交流日深。自隋统一至明中叶的八九百年间,由于历代政府仅满足于对陕南山区的军事控制,并不关心此处的经济发展,又在地理上受秦岭、巴山阻隔,环境封闭,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从明代中叶开始,旬阳先后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对外大门逐步打开,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旬阳现代居民的远祖,92%以上系明清两代由今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陕西关中等地迁来。随着移民的大量进入及与外地经济交流的扩大,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外地文化艺术亦随之传入。这一历史文化的积淀,至今仍深刻的反映在旬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旬阳县城位于县境中部旬河与汉江汇合处,现分新老城:老城为一“葫芦”状的山包,三面环水,文庙即建在老城之巅,西以骆驼项(俗名“垭子口”)与黄坡岭相接,是历史上旬关及西汉以后历代县(少数时期为州、郡)治所在地。旬阳县治有城垣始于北周,当时洵州(治今旬阳县城)长史寇奉叔在其任内“砌石为城,营构楼堞”(其具体位置,规模无考)此前县治仅凭籍天然地势,依山为城,阻水为池,并无城隍。至明崇祯八年(1635)二月,因北周所筑城垣早已无存,为防御农民起义军,始修筑城墙,此城周长五百九十四丈,近似椭圆形,在险要处建有敌楼,共开四门,东曰“东作”,西曰“西城”,南曰“阜财”,北曰“拱极”,目前尚存西门及与之相连的一段城垛和较长段落的墙基。城区其他名胜古迹还有洞儿碥庙、临崖(又称“灵岩”)寺、孟达墓及文星塔等。

旬阳区位优势明显,大交通条件较好,处于川、陕、鄂交接地带,位于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之间,西康铁路、襄渝铁路和316国道,210国道穿越境内;生物、矿产、水能、旅游资源丰富,是秦巴山地资源富集去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旬阳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繁荣发展,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新世纪,旬阳制定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旬阳,富民强县奔小康”的发展目标,实施经营绿色战略,突出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文化三大重点,开发生物、水能、矿产、旅游四大资源,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建设陕南经济强县。在绿色文化建设中,依托秦巴汉水独特的自然风

- 8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切实加强文化文物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利用。以荆楚巴蜀交融的汉水文化和独有的“太极”文化为内涵,着力打造“太极城”文化品牌,把旬阳太极城推向全国、走向世界,造福梓民,惠及后世。

历史沿革:

据光绪本《洵阳县志》和现存文庙碑记:文庙,初在旧县治西洵水之浒,明洪武五年(1372)县令李肃建,成化八年(1472)圮于水,知县杜琳迁建今县治左,十一年知县王延龄拓修;弘治间知县蒋昺续修;嘉靖三十七年知县张东重修;万历十五年赵嘉猷倡捐鼎新,三十三年知县乔木荣续修;四十五年知县陈士龙复修。(清朝)国初未知有无修建。现今大成殿三间,乾隆二十二年知县郭联奎重建;东西两庑八间,雍正十一年知县叶时汭重修;东偏敬一厅三间,乾隆三十年知县卢甲午建;外大成门三阖,康熙四十三年知县李宏勋重修;棂星门一所,亦知县卢甲午修,道光二年知县康节重修,同治三年孙潍重修。可知旬阳文庙从明成化八年(1472)迁建今址以后,明清时期先后对其进行拓修、续修、复修、重建、重修共12次。又在清雍正七年,于大成门左右分别建有名宦祠和乡贤祠。说明旬阳文庙在清末尚有大成殿、东西两庑、大成门、棂星门、敬一亭、泮池、照壁及其墙垣等主要建筑,但因方志及碑文记载简略,各建筑物的规模、样式、形制等具体情况不明。中华民国初期,文庙迭遭驻军破坏,后又改作粮仓。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成立洵阳参议会时略事修缮,用作办公。建国初期,一度作为洵阳县人民政府机关干部住房,后改作旬阳县干部招待所。1984年春,旬阳县干招迁出,博物馆成立,正式交给旬阳县博物馆管理使用。在此之前,除大成殿大体保持外貌外,其余两庑及憩息室(大成门)以下残破日甚,面目皆非。为使这一古建筑群得以保护,陕西省文物局自1982年以来拨款逾百万元,分三期对文庙进行修复。截止2004年夏初,先后维修重建了文庙上院的大成殿、月台、大成门、两庑:中院的棂星门,东、西厢房:下院的义路(门楼)、照壁、围墙,基本恢复了原貌,是目前博物馆保藏、展出文物,供游客观赏的重要阵地。

基本状况描述:

- 9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旬阳文庙占地2369.05平方米,建筑面积1458.05平方米,座北向南,自前至后依据地势作台阶式上升,分为上中下三个院落,建筑整体结构规整,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特征。

大成殿:面阔进深均三间,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架,单檐歇山屋顶,明椽望瓦,三翘飞檐翘角,暴花屋脊,正脊中有阁楼式宝刹,两侧为具有陕南特色的“状元夸官”骑马陶俑,脊头装正吻,垂脊、岔脊依次饰垂兽、仙人走兽;正面三间及两山带廊,方砖墁地,阶沿铺阶条石;檐部用装饰性一斗一拱,额枋为龙凤雕饰,梁枋、斗拱、雀替,施旋子彩绘,明间和次间的正面满装六抹头隔扇。

月台:与大殿前台基相连,周施石栏板、望柱,栏板刻减地兽纹,柱头刻仰、覆莲纹、龙纹。台前有两列踏步,中为石刻御道,由三部分图案组成:从上到下依次高浮雕星云、仙人、三龙戏珠、鲤鱼跳龙门,雕刻细腻,形象生动,现已在其四周装铁栅栏围护。

两庑:东西各9间,抬梁式木架,硬山屋顶,其中靠大殿的5间有前廊,檐柱间上部装倒挂楣子,下部装坐凳楣子,金柱间装六抹头隔扇和槛窗。

大成门(憩息室):与大殿相对,面阔三间,砖木结构,尖山式硬山顶,正脊及垂脊饰兽,檐部有装饰性斗拱,斗拱及额枋施旋子彩画;外檐明间为大板式门,门前有10级踏步及栏板、望柱,次间为花窗,其两侧有与中院相通的圆门及踏步。内檐明间为六抹头隔扇,次间为方窗,两墀头有泥塑狮、象。

棂星门:与大成门相对,为四柱三门三楼牌楼式样,灰陶瓦庑殿式顶,以平板枋为界,其下钢混结构,上为木结构。主楼檐枋与平板枋间装南方无昂头斗拱,麻叶头下依次有圆雕凤、鱼、象、龙头,额垫板突起贴金“棂星门”三字,檐檩、枋、平板枋、上下额枋、柱顶、雀替施小点金旋子彩绘,间以贴金箔、铜箔的龙和瑞兽。次楼上额枋以上装饰略同主楼,唯拱前少一层凤头,额垫板彩画山水、花鸟、博古图案,下额枋彩画历史及地方人物故事。台明以上四柱纵向两侧装抱鼓石,须眉座,鼓面刻龙、凤、团花。台明前过道外沿装栏板,望柱,居中向外突出祭祀台及其两侧通向下院的踏步。

东西厢房:在棂星门两侧,各五间,抬梁式木架,硬山屋顶,正面有檐廊,明次间有回廊,东厢房背面也有檐廊。回廊檐柱之间装倒挂楣子、坐凳楣子;金柱之间明间装六抹头隔扇,次间作槛窗。外檐施保护性套色油漆,内檐天棚为灯

- 10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花彩画。

照壁:与棂星门相对,砖结构,庑殿式顶,筒板瓦花脊,檐下装方形飞椽和南方如意斗拱;看墙内有角牙子、吊柱,中心浮雕团花、四角浮雕变形凤纹,须眉式基座。

义路(门楼):为出入文庙的门户,硬山式顶,枫檐飞椽,前檐有轩棚,彩画兽面,石刻门额,额刻正书“义路”二字,题“嘉庆岁次已……”,额两侧有彩画博古图案,背面檐下画苏式水墨山水,彩画做法属雅五墨旋子类型。大板式门带兽面衔环,中槛装二支金瓜形门簪,下槛角置一对石狮。

中院西北角树有明碑一通,碑镌明万历三十三年山东右布政使刘卿《洵阳县重修儒学创建坊牌奎星楼记》及万历四十四年洵阳知县陈士龙《重修儒学碑记》碑旁有一古柏,大可连抱,合称“古树铜碑”,为洵阳名胜之一。

价值评估:

旬阳文庙从明成化八年(1472)迁建今址以后,至清同治四年(1865)近400年间,拓修、续修、重建、重修共有13次,在当时尚属“蕞尔下邑”的洵阳县,如此频繁地整飾文庙,具有非凡的意义,也成就了旬阳文庙是目前陕南保存最完整,具有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特征的明清古建群。

历史价值

(一)文庙性质与功能的演变。文庙肇自孔庙,山东曲阜孔庙初建于汉代,明弘治十七年规模大备。明朝的一些地方是将文庙与学校合而为一的,这从碑记中可以看出。旬阳文庙今存记事碑8通,有5通属于明时,其额、题皆刻“重建(修)洵阳庙(儒)学记”;3通属于清时,均题“重修文庙碑记”,且云“天下府厅州县莫不有夫子庙。长吏率博士弟子朔、望(拜)谒,春秋修祀”,又申明条禁,“文庙以内应一律肃靖,不许招人居住及设馆授徒”,说明清代文庙功用单一,纯粹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建筑。

(二)文庙(庙学)的教化作用。旬阳文庙于成化八年迁建今址,至成化乙未(1475年)冬,奠定了基础和规模。之后,洵阳“诸士仰瞻于下,游息其间,可不知所思乎?入斯庙则思圣贤之道,忠孝为大;登斯堂则思学校之地,礼义为先,佩服六经、尚友千古。达则以功业相期许,务竹帛之垂芳;穷则以名节相砥

- 11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砺,为乡里之取法。”可见文庙在当时既营造了尊崇圣道的环境氛围,又为培养地方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教学条件。

(三)体现统治者的倡导垂范。我国素有崇儒重教的优良传统,这与历代统治者重视与提倡不无关系。文庙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教育设施,在明清时期受到朝廷和地方官的一致重视,但凡新官抵任必先叩谒“圣庙”,见旧者修之,无者增之,务求完旧益新,规模壮丽。建庙兴学,其目的在于多出人才,人才的盛衰是以科名的高低和人数的多少来衡量的。明朝嘉靖四十三年以前洵阳“射策甲乙者共二十余人”,至万历四十四年“而实寥寥”,到清乾隆四十一年犹称“洵为金州望邑,考志有明登乙联甲,指不胜屈”,慨叹“国朝来少衰矣”。这种文气日衰的状况,引起当道者的恐惧和不安。因此,多次拓修、续修、重建、重修文庙,其意旨在洵阳文教得以振兴,臻于昌盛,用心良苦,值得今人深思!

科学和艺术价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旬阳文庙在1984年只有大成殿尚保持旧貌,其余建筑或毁或改,已面目全非,方志记载仅及大致沿革,后来在邻近工地出土的文庙碑石,记载沿革较方志为详,但因残缺,字迹有所磨灭,在叙述规制时,也只有大段的形容词,详情无由得知。不过幸存的大成殿作为文庙最重要的建筑,还是保留了许多往昔的信息。

1982年以来,省文物局拨巨款维修文庙,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这座古建群基本恢复原貌。

布局: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照壁从后到前依次置于中轴线上,厢房两两相对,突显出层次分明、左右对称、布局严谨、结构规整的客观效果,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孔庙建筑布局原则。

风格:从造型和构造特点看,屋面有歇山、庑殿、硬山,是北方的官式做法;而装饰式样如脊饰、墀头、斗拱、门墩狮、门和门钉,一些图案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等,又都是地方形式,于共性之中反映出个性。

调查、发掘、保护工程、文物展示情况:

1984——1985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12.2万元,对大成殿进行了维修,重修了月台栏杆、两庑和大成门,并作了油漆彩绘。分别由四川省大邑县建工建材公

- 12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司、宝鸡市渭滨工艺美术厂古建彩绘队,旬阳县工艺美术公司承担施工,由旬阳县博物馆负责质量监督。

1992年,文庙中下院的修复工程由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负责勘察设计。 1995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27.5万元,重建中院东厢房,下院义路(门楼)、照壁、围墙及附属建筑售票室(门房)、厕所等。由旬阳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质量监督。

2000年至2001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56万元,重建棂星门,中院西厢房,踏步、栏杆及其他附属用房,由旬阳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质量监督。2004年夏初完成棂星门、义路、中院东西厢房油漆彩绘。以上工程均由西安市园林建设公司二队承担施工。

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建设项目控制情况: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旬阳文庙于1982年9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划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35号文件规定,旬阳文庙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

A、文庙围墙内。

B、东至路,西至中医院,南至街道,北至水塔。

C、东自路中延伸50米,西自界沟延伸50米,南至街中,北自水塔延伸10米。

建设项目控制情况

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物,系划定保护区时已有状况,至今没有变动。

保护标志情况:

标志牌

1个,花岗岩,长86厘米,宽86厘米,厚3厘米,须眉座基座。标志牌正面除“旬阳文庙”4字为隶书外,其余为仿宋楷书。

- 13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正面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旬阳文庙 清代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日公布 旬阳县人民政府立 树立位置:义路门外左侧

保护机构情况:

1984年5月旬阳县博物馆成立,旬阳文庙由博物馆负责保护管理。从此时起至今,博物馆工作人员编制11人,昼夜轮流值班看守,1984年5月至1993年5月馆长陈峰,1993年6月至1997年8月馆长张本仁,1997年9月至2005年12月,馆长罗金贵,2006年元月至今,馆长刘国强。

2003年9月成立旬阳县文物管理所,编制2人,与博物馆合署办公

安全保卫工作情况:

旬阳县博物馆从1984年成立至今, 安全保卫工作,馆长负责制,设有安全保卫工作人员一名,全馆人员轮值白、夜班。至今未发生文物被盗案件,确保了馆藏文物安全,也未发生火灾事故,文庙安全得到保障。

自成立之日至今,馆内人员变动较大,馆长换了几任,然而,旬阳博物馆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都很强。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予以约束,保证了安全目标的顺利实现。其规章制度如下:《安全保卫制度》、《值班制度》、《文物(藏品)保管制度》、《职工守则》、《用火(电)安全责任书》、《突发事故应急方案》、《警戒器材使用规定》、《监控室规章制度》等。

在加强人防的基础上,博物馆不断发展安全技术防范措施、设备。1988年首次安装4DG-B报警器1部;1990年,安装HA-841D报警器1部;1993年安装HA-872报警器1部。

目前,我馆使用的是2006年3月安装的电视监控报警系统。有数码摄相机

- 14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8个,拾音器14个,双鉴移动探测器15个,玻璃破碎11个,烟雾感应器14个,配合监控室的切换,对我馆的大门口、陈列室、文物库房重点部位进行全方位监控,并及时报警。除此之外,还配有警棍2个,警棒2个,狼牙棒6个,多功能自卫器2个,强光手电2个、头盔4个。

要防盗,也要防火。馆内现修有消防池1口,容积近20立方米,购置灭火机12台。

目前,为与上级及公安机关随时取得联系。馆内安装两部电话,监控室一部,值班室一部。以上技防措施、设备,基本保障了古建及馆藏文物的安全,但博物馆人的安全意识丝毫未淡薄,从馆长到普通工作人员都能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附属文物登记表:

序编 号 号 1 2 名 称 年代 明 明 3 重修庙学记 4 明 1通 明 1通 1通 数量 1通 位置 庙内 庙内 庙内 完残 程度 一般 一般 一般 基本状况描述 残高162厘米、宽83厘米、厚21厘米 圆首方趺,高193厘米、宽93厘米、厚15.5厘米 圆首方趺,高230厘米、宽86厘米、厚21厘米 洵阳县重修儒学创建坊牌奎星楼记 庙内 一般 圆首方趺,高225厘米、宽81厘米、厚20厘米 5 重修文庙棂星门补葺照壁墙垣并新开泮池建敬一亭碑记 清 1通 庙内 一般 残高135厘米、宽68厘米、厚11厘米 重建洵阳庙学记 重修洵阳县庙学记 6 文庙大成殿重建碑记 清 1通 庙内 一般 残高200厘米、宽88厘米、厚11厘米 - 15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7 重修文庙碑记 申明条禁 清 1通 庙内 一般 残高165厘米、宽92厘米、厚9厘米

古树名木登记表:

序编号 号 1 64 树 名 侧柏 学 名 树龄 1100年 位置 庙内 树高 13米 冠幅 15米 特 点 旧“旬阳八景”之一——“古树铜碑” 濒死 2 43 侧柏 300年 庙内 8米 10米 3 42 侧柏 300年 庙内 8米 7米 一般 4 6 侧柏 300年 庙内 14米 5米 一般 5 7 侧柏 300年 庙内 12米 3米 已死 - 16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第二部分 旬阳文庙相关概况资料

一、地方志

洵阳县文庙位于县城龚家梁。

文庙是古代为祭礼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而修建的。洵阳县文庙创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原址在今旬阳县城北门外旬河西岸。据光绪本《洵阳县志》记载:明成化八年(1472)被洪水冲毁后,由知县杜琳迁建于城内龚家梁今址。据《洵阳县志》记载:明清两代,拓建、重修、维修凡13次。中华民国初期,迭遭驻军破坏,后又改作粮仓。民国三十三年(1944),成立洵阳县参议会时,略事修缮,用作办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一度作为洵阳县人民政府机关干部住房,后改作旬阳县干部招待所,1984年春,旬阳县干部招待所迁出,旬阳县博物馆成立,正式交给旬阳县博物馆使用。

在此之前,除大成殿大体保持原貌外,其余两庑及憩息室以下,残破日甚,面目皆非。为了使这一古代建筑得以保护,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自1982年以来,先后五次拨给旬阳县文庙维修经费12.7万元,除憩息室以下(下院)因被外单位占用,未及维修外,大成殿及两庑和憩息室已基本恢复了原貌。

文庙现存建筑(上院)28间。座北向南,自前到后作台阶式上升,建筑整体结构规整,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特征。其中:

大成殿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门前与两边有廊,前檐及两廊檐部皆用斗拱。大成殿明间和次间的外檐门均为六扇六抹隔扇。台阶砌以石条,地面皆铺方砖,屋顶依次饰走兽、垂兽、戗兽、吻兽及具有陕南明清建筑特色的“状元夸官”圆雕四组。梁枋、斗拱、雀替皆施旋子彩绘。前檐方柱

- 17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及两廊圆柱,分别以布、麻髹之,余油皆漆。额枋为龙凤雕饰,亦皆施以彩绘。整个大成殿美观大方,庄重华丽。

月台 与大殿前台基相连,周施石栏,柱头刻仰覆莲纹,前栏板刻减地兽纹。台前有两列台阶,中为御路,从上到下,分别饰以“刘海戏金蟾”、“二龙戏珠”及“鲤鱼跳龙门”浮雕。雕面长1.54米,宽1.02米,雕刻细腻,形象生动,现已于四周安装铁栏维护。

两庑 东西各九间,其中靠大殿的五间均为廊房,现为旬阳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室。

憩息室 与大成殿相对,面阔三间,砖木结构,尖山式硬山顶,檐部有装饰性斗拱,正脊及垂脊饰兽。内檐门为六扇五抹隔扇。外檐门饰作花门,门两边为花窗。斗拱及额、枋施彩绘,余皆油漆,现用作旬阳县博物馆接待室。憩息室两侧与下院相通处均为月亮门。

下院原有泮池、石桥,另有牌坊、影壁、里门、义路,现已无存。唯院西北角树有明碑一通,碑镌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山东右布政使刘卿《洵阳县重修儒学创建坊牌奎星楼记》及万历四十四年(1616)洵阳知县陈士龙《重修儒学碑记》。其碑以石叩之,响声清细如铜。碑旁有一古柏,大可连抱,黛色参天,合称“古树铜碑”,为洵阳名胜之一。

二、保护管理概况

1、保护管理制度

旬阳文庙的现有管理制度主要集中于文物安全,包括《安全保卫制度》、《值班制度》、《文物(藏品)保管制度》、《职工守则》、《用火(电)安全责任书》、《突发事故应急方案》、《警戒器材使用规定》、《监控室规章制度》等。

设有安全保卫工作人员一名,全馆人员轮值白、夜班。 2、保护经费:

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省文物局拨付维修专款,二是县、乡政府拨款补充。

3、保护维修工程:

1984——1985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12.2万元,对大成殿进行了维修,重修

- 18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了月台栏杆、两庑和大成门,并作了油漆彩绘。分别由四川省大邑县建工建材公司、宝鸡市渭滨工艺美术厂古建彩绘队,旬阳县工艺美术公司承担施工,由旬阳县博物馆负责质量监督。

1992年,文庙中下院的修复工程由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负责勘察设计。 1995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27.5万元,重建中院东厢房,下院义路(门楼)、照壁、围墙及附属建筑售票室(门房)、厕所等。由旬阳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质量监督。

2000年至2001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56万元,重建棂星门,中院西厢房,踏步、栏杆及其他附属用房,由旬阳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质量监督。2004年夏初完成棂星门、义路、中院东西厢房油漆彩绘。以上工程均由西安市园林建设公司二队承担施工。

2006年3月20至6月16日,旬阳县政府拨款10万元,湖北大冶市楚风园林古建有限公司承建,对文庙大成殿进行了维修,彻底解决了大成殿屋面漏雨问题。

2008年4月8日至5月31日西安市园林建设公司二队承担施工,完成上院东西厢房、大成门油漆彩绘工程,投入经费13.8万元。

2009年投入经费28.6万元对文庙内电气线路及厕所做全面改造。 2012年陕西省文物局下拨专款,由西安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对大成殿屋顶、大成门及上院东西厢房地面、墙面、屋面、门窗及吊顶进行了防潮处理及维修,同时砍伐了院内两株枯死的古柏,消除了安全隐患。维修工程于2012年11月正式启动, 2013年4月上旬全面竣工。

三、“四有”工作情况

1、保护管理机构:

1984年5月旬阳县博物馆成立,1986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隶属于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广电局,旬阳文庙由博物馆负责保护管理。博物馆工作人员编制9人,昼夜轮流值班看守,1984年5月至1993年5月馆长陈峰,1993年6月至1997年8月馆长张本仁,1997年9月至2005年12月,馆长罗金贵,2006年元月至今,馆长刘国强。旬阳县博物馆位于旬阳县人民北路6号院内。

- 19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2003年9月成立旬阳县文物管理所,编制2人,与博物馆合署办公。旬阳县博物馆、文管所均为县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2、保护范围:

旬阳文庙于1982年9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划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1992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旬阳文庙为陕西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35号文件《批转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划定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报告的通知》规定,旬阳文庙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

A、文庙围墙内。

B、东至路,西至中医院,南至街道,北至水塔。

C、东自路中延伸50米,西自界沟延伸50米,南至街中,北自水塔延伸10米。

3、保护标志:

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牌1通,树立于义路门外左侧, 大理岩质,规格105cm×85cm×6cm。

4、保护档案

2007年旬阳县文管所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相关要求,组织编制了记录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文字、图纸、照片、拓片、保护规划及工程、行政管理文件、法律文书、大事记、参考资料、备考、电子文件等卷。

四、相关研究资料

(1)、清光绪二十八年《洵阳县志》卷之五《学校营制风俗附》,刻本,著者刘德全。

(2)、《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542—543页《文庙》,著者张沛。

(3)、《旬阳县文物志》,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25—27页《文庙》,著者张沛。

(4)、《楚界秦河》,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第1版《葫芦城之觅》,著者陈良学。

- 20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5)、《中国文物报》2004年6月30日第4版《励精图治创辉煌——安康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纪实》,著者吴少华。

(6)、《安康史简编》,陕西旅游出版社,第228—229页《旬阳文庙大殿》,著者徐信印。

(7)、《太极城文化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25—129页《旬阳文庙古今谈》,著者吴建华。

(8)、《安康文物名胜》,三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158—159页《文庙》,著者徐信印。

(9)、《安康文史名胜集》,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80—82页《旬阳文庙》,著者徐信印。

五、历年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与监测记录

旬阳文庙从明成化八年(1472)迁建今址以后,至清同治四年(1865)近400年间,拓修、续修、重建、重修共有13次。据光绪本《洵阳县志》和现存文庙碑记:文庙,初在旧县治西洵水之浒,明洪武五年(1372)县令李肃建,成化八年(1472)圮于水,知县杜琳迁建今县治左,十一年知县王延龄拓修;弘治间知县蒋昺续修;嘉靖三十七年知县张东重修;万历十五年赵嘉猷倡捐鼎新,三十三年知县乔木荣续修;四十五年知县陈士龙复修。(清朝)国初未知有无修建。现今大成殿三间,乾隆二十二年知县郭联奎重建;东西两庑八间,雍正十一年知县叶时汭重修;东偏敬一厅三间,乾隆三十年知县卢甲午建;外大成门三阖,康熙四十三年知县李宏勋重修;棂星门一所,亦知县卢甲午修,道光二年知县康节重修,同治三年孙潍重修。可知旬阳文庙从明成化八年(1472)迁建今址以后,明清时期先后对其进行拓修、续修、复修、重建、重修共12次。又在清雍正七年,于大成门左右分别建有名宦祠和乡贤祠。说明旬阳文庙在清末尚有大成殿、东西两庑、大成门、棂星门、敬一亭、泮池、照壁及其墙垣等主要建筑,但因方志及碑文记载简略,各建筑物的规模、样式、形制等具体情况不明。中华民国初期,文庙迭遭驻军破坏,后又改作粮仓。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成立洵阳参议会时略事修缮,用作办公。建国初期,一度作为洵阳县人民政府机关干部住房,后改作旬阳县干部招待所。1984年春,旬阳县干招迁出,博物馆成立,正式交给旬阳县博物馆管

- 21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理使用。在此之前,除大成殿大体保持原貌外,其余两庑及憩息室(大成门)以下残破日甚,面目皆非。为使这一古建筑群得以保护,陕西省文物局自1982年以来拨款逾百万元,对文庙进行修复。截止2013年4月,先后维修重建了文庙上院的大成殿、月台、大成门、两庑;中院的棂星门,东、西厢房、厕所;下院的义路(门楼)、照壁、围墙,基本恢复了原貌,是目前博物馆保藏、展出文物,供游客观赏的重要阵地。

六、文物展示、服务设施情况,历年游客人数与收费统计

以旬阳文庙为馆址的旬阳县博物馆现有基本陈列两个:《战国秦汉文物展》、《馆藏珍品文物展》,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真实再现了旬阳悠久的历史。馆藏的22尊万佛寺石造像和四十余块清代匾牌楹联,其雕刻艺术、书法艺术、历史价值很高。准备筹办两个专题陈列:《万佛寺石造像展》和《清代匾牌楹联展》,有望近年对外展出。博物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年均接待观众3万余人次。

七、旬阳文庙及周边环境的现状图文资料

旬阳文庙占地2369.05平方米,建筑面积1458.05平方米,坐北向南,自前至后依据地势作台阶式上升,分为上中下三个院落,建筑整体结构规整,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特征。

大成殿:面阔进深均三间,通宽11.6、进深8.5米,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架,单檐歇山屋顶,明椽望瓦,三翘飞檐翘角,暴花屋脊,正脊中有阁楼式宝刹,两侧为具有陕南特色的“状元跨官”骑马陶俑,脊头装正吻,垂脊、岔脊依次饰垂兽、仙人走兽;正面三间及两山带廊,方砖墁地,阶沿铺阶条石;檐部用装饰性一斗一拱,额枋为龙凤雕饰,梁枋、斗拱、雀替,施旋子彩绘,时间和次间的正面满装六抹隔扇。

月台:与大殿前台基相连,周施石栏板、望柱,栏板刻减地兽纹,柱头刻仰、覆莲纹、龙纹。台前有两列踏步,中为石刻御道,由三部分图案组成:从上到下依次高浮雕星云、仙人、三龙戏珠、鲤鱼跳龙门,雕刻细腻,形象生动,现已在

- 22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其四周装铁栅栏围护。

两庑:东西各九间,通宽28、进深4.8米,抬梁式木架,硬山屋顶,其中靠大殿的五间有前廊,檐柱间上部装倒挂楣子,下部装坐凳楣子,金柱间装六抹头隔扇和槛窗。

大成门(憩息室):与大殿相对,面阔三间,通宽11、进深4.9米,砖木结构,尖山式硬山顶,正脊及垂脊饰兽,檐部有装饰性斗拱,斗拱及额枋施旋子彩画;外檐明间为大板式门,门前有10级踏步及栏板、望柱,次间为花窗,其两侧有与中院相通的圆门及踏步。内檐明间为六抹头隔扇,次间为方窗,两墀头有泥塑狮、象。

棂星门:与大成门相对,通宽11米,进深5米,为四柱三门三楼牌楼式样,灰陶瓦庑殿式顶,以平板枋为界,其下钢混结构,上为木结构。主楼檐枋与平板枋间装南方无昂头斗拱,麻叶头下依次有圆雕凤、鱼、象、龙头,额垫板突起贻金“棂星门”字,檐檩、枋、平板枋、上下额枋、柱顶、雀替施小点金旋子彩绘,间以贻金箔、铜箔的龙和瑞兽。次楼上额枋以上装饰略同主楼,唯拱前少一层凤头,额垫板彩画山水、花鸟、博古图案,下额枋彩画历史及地方人物故事。台明以上四柱纵向两侧装抱鼓石,须眉座,鼓面刻龙凤、团花。台明前过道外沿装栏板,望柱,居中向外突出祭祀台及其两侧通向院的踏步。

东西厢房:在棂星门两侧,各五间,通宽11.2、进深4.8米,抬梁式木架,硬山屋顶,正面有檐廊,明次间有回廊,东厢房背面也有檐廊。回廊檐柱之间装倒挂楣子、坐凳楣子;金柱之间明间装六抹头隔扇,次间作槛窗。外檐施保护性套色油漆,内檐天棚为灯花彩画。

照壁:与棂星门相对,砖结构,庑殿式顶,筒板瓦花脊,檐下装方形飞椽和南方如意斗拱;看墙内有角牙子、吊柱,中心浮雕团花、四角浮雕变形凤纹,须眉式基座。

义路(门楼):为出入文庙的门户,硬山式顶,枫檐飞椽,前檐有轩棚,彩画兽面,石刻门额,额刻正书“义路”二字,题“嘉庆岁次巳??”,额两侧有彩画博古图案,背面檐下画苏式水墨山水,三化做法属雅五墨旋子类型.大板式门带兽面衔环,中槛装二支金瓜形门簪,下槛角置一对石狮.

中院西北角树有明碑一通,碑镌明万历三十三年山东右布政使刘卿《洵阳县

- 23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重修儒学创建坊牌奎星楼记》及万历四十四年洵阳知县陈士龙《重修儒学碑记》碑旁有一古柏,大可连抱,合称“石树铜碑”,为洵阳名胜之一。

旬阳文庙具有典型的江南徽派建筑风格,始建年代为明代,后曾多次翻修,对建筑局部进行改建,但结构清晰。对研究陕南古建在选址、布局、建筑风格、工艺技法及地方历史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庙周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物,系划定保护区时已有状况,至今没有变动。

八、旬阳县当前的社会、文化、经济、交通、人口、地理、气候、水文、地质等基础资料

1、社会文化:旬阳因水得名,历史较为悠久。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属于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接触地带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为秦楚两国争夺之地。秦设旬关,西汉置县,次后历代曾先后于县境内设淯阳县、兴晋县、洵州、洵阳郡、黄土县、长冈县、长冈郡、洵城县、驴川县、洵阳巡检司等建置,政权机构时置时废,辖境时大时小,时分时合,或单设一县,或数县并存,或至一县之境,州郡县叠立。区域屡变,但辖区比较固定,因地处秦楚蜀交界地带,其文化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东汉末年至隋统一中国的三百余年间旬阳一带属南北政权交界地区,汉族和巴蜀各少数民族共居,文化交流日深。自隋统一至明中叶的八九百年间,由于历代政府仅满足于对陕南山区的军事控制,并不关心此处的经济发展,又在地理上受秦岭、巴山阻隔,环境封闭,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从明代中叶开始,旬阳先后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对外大门逐步打开,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旬阳现代居民的远祖,92%以上系明清两代由今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陕西关中等地迁来。随着移民的大量进入及与外地经济交流的扩大,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外地文化艺术亦随之传入。这一历史文化的积淀,至今仍深刻的反映在旬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旬阳县城位于县境中部旬河与汉江汇合处,现分新老城:老城为一“葫芦”状的山包,三面环水,旬阳文庙即建在老城之巅,西以骆驼项(俗名“垭子口”)与黄坡岭相接,是历史上旬关及西汉以后历代县(少数时期为州、郡)治所在地。

- 24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城区其他名胜古迹还有西城门、洞儿碥庙、临崖(又称“灵岩”)寺、孟达墓及文星塔等。

2、人口交通:旬阳县总人口约45万,旬阳文庙所在地城关镇常住人口约6万余。区位优势明显,大交通条件较好,处于川、陕、鄂交接地带,位于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之间,西康铁路、襄渝铁路和316国道,210国道穿越境内;生物、矿产、水能、旅游资源丰富,是秦巴山地资源富集区之一。

3、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旬阳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繁荣发展,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旬阳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好。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0.48亿元,同比增长14.6%。工业总产值49.35亿元,同比增长26.7%;农业总产值15.12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财政总收入6.39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1亿元,同比增长40.4%。县城、集镇、公路、电力等城乡建设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齐头并进,积极实施,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46亿元,同比增长77.6%,高于安康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巨额投资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3亿元,同比增长24.9%。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年签约项目13个,引资15亿元,当年到位资金6.2亿元。

在经济总量方面, 2008年突破40亿元,创造了增速14.6%和增量近8亿元的最高历史纪录,实现了经济增速和增量的双突破。在工业生产方面,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个,产值过5亿元企业1个,旬阳烟厂产值突破6亿元,税收突破3亿元,继续独占全市工业企业的鳌头;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25亿元,增长42.1%,使我县成为全省发展中小企业、壮大县域经济示范县,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的双突破。在产业发展方面,烟草产业创造了近10年来的历史新高,畜牧产业异军突起,进入全省畜牧基地县,林果、魔芋、蔬菜等新兴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实现了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的双突破。在项目建设方面,健兴魔芋、宝利机械、大岭电站等一批投资或产值过亿元的重点项目及尧柏水泥、旬阳电站、小金河铁矿等一批投资或产值过5亿元的特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竣工投产,实现了工业规模和结构的双突破。在居民收入方面,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223元,比上年净增2162元,年度增长首次突破2000元,是1978年的42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9元,比上年净增521元,年度增长首次突

- 25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破500元,是1978年的33倍多,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年度增幅的双突破。在财政收支方面,创造了财政总收入年度增长超过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两项历史纪录;财政总支出完成75405万元,比上年净增30956万元,实现了财政收支跨越式增长的双突破。新世纪,旬阳制定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旬阳,富民强县奔小康”的发展目标,实施经营绿色战略,突出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文化三大重点,开发生物、水能、矿产、旅游四大资源,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建设陕南经济强县。在绿色文化建设中,依托秦巴汉水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切实加强文化文物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利用。以荆楚巴蜀交融的汉水文化和独有的“太极”文化为内涵,着力打造“太极城”文化品牌,把旬阳太极城推向全国、走向世界,造福梓民,惠及后世。

3、地理环境:旬阳文庙位于城关镇老城之巅,在旬河与汉江汇合处,居旬河西岸,汉江北岸,旬河在流经县城的一段呈“∽”走向,将小河北与老县城切割为两个半岛,构成了一幅形象逼真的“太极图”,故旬阳县城又称作“旬阳太极城”。阴鱼岛三面环水,文庙在“阴鱼”之位。地理座标东经109°21′20″,北纬32°50′24″。西距安康市府所在地汉滨区64公里,国道316公路绕城而过,北又靠近襄渝铁路、西康铁路的两个旬阳的车站,交通条件优越。

4、水文:旬阳县城地处秦岭南麓,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越县境,是重要的水域风光旅游资源。2009年开始在县城上游1.5km处建设的汉江旬阳水电站,建成后水位可达海拔247m,装机容量为32万千瓦,回水可至安康市区。即将建成的汉江蜀河电站,建成后回水可达旬阳县城。汉江上游左岸最大的支流旬河在县城东与汉江交汇,旬河多年平均流量为63.4m3/s,流域面积6073km2,位于旬河的钟家坪水电站,在2002年建成蓄水,水位高程达254m,库区面积146.67ha,回水约8km。汉江和旬河除洪水季节的个别月份以外,终年水质清冽,清澈见底,是我国少数无污染的江河之一。

5、地质地貌:其地属低山下部发育不完整的丘陵地貌,岩体由石灰岩、钙质片岩、片岩组成,土壤母质多为第四纪红粘土和黄土、红粘土黄褐土类型,土层较厚。地层属下志留系(S1),由于下伏地层层序发生倒转褶曲而遭受剥蚀志留系地层,不整合分布于寒武奥陶、震旦系之上,岩性下部炭质板岩、灰黑色、灰绿色千枚岩夹砂质条带不粉砂质千枚岩与上覆的泥盆系呈整合或断层接触,含海

- 26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百合茎化石,无岩浆活动迹象。地质构造系东西向构造带,是经历了长期反复多次构造运动形成极其复杂的挤压构造带,其表现为褶皱轴向、断裂、壁埋方向近于东西或北西向。

6、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季天气多变,冷热不均;夏季高温炎热,降水多且多暴雨;秋季多雨,9月是全年第二个降水高峰月,9月30日至10月7日是阴雨出现最多的时段;冬季降水少且不稳定,常易发生干旱,日照总时数比秋天稍多。年平均气温15 ——16 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9% ,地表水年径流量深度300毫米左右,河流水质属重碳酸型,弱矿化水,PH值7.7——8.2度。植被垂直带谱为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带植被区,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香樟、柑橘、香元、枇杷、棕榈、桂花、佛手等;常绿针叶树杉、松、柏等;竹类有斑竹、金竹、水竹;落叶乔木有香椿、泡桐、杨柳、榆、槐等;经济树桐、桑、柿、核桃、桃、杏、梨、樱桃等;灌木马桑等;草本植物龙须草、野菊等;藤本植物金银花、葛藤等。动物除家畜、家禽外,有多种多样的鸟、兽。

自然灾害多属气象灾害,如干旱与旱灾;暴雨与洪灾;阴雨与涝灾;大风与风灾:明嘉靖十一年(1532)夏,大风拔木,民国五年(1916)县城大风,城内房屋损坏不少,魁星楼顶被揭飞,2002年8月5日下午7时,狂风将县城内三株数百年古柏连根吹倒,其中的一株在文庙院内,气象部门称此次风力在10级以上;冰雹与雹灾:1959年9月13 日下午全县性雹灾,降雹历时74 分钟,大者如拳头,降水33.8毫米,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大于12级风),此次狂风、暴雨、冰雹三害并作,造成的损失是建国后最严重的一次;低温霜雪与冻灾,与其他灾害相比少而轻,且以1949年以前为多。地貌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地震:从本县历史上地震时空分布看,震级一般较低,破坏性不大。其他灾害有火灾,县城1949年前仅2次,之后不但次数增多、危害也大。雷暴多出现于夏季的下午之后。虫灾,本县常见的病虫害有76种之多,危机农作物及经济林木。

九、城乡建设发展的相关规划

根据《旬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旅游景区(项目)开发策划(2010——2025)》显示,旬阳文庙整修扩容被列入其中的“专项策划1·中华太极第一城

- 27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旬阳太极城旅游景区提升与品牌推广策划”之中,项目开发思路及相关具体设计如下:

阴鱼岛(旬阳老城)古城风貌观光游项目 (1)开发思路

旬阳老城是历史上秦代旬关及西汉以后历代县(少数时期为州、郡)治所在地。旬阳县治构筑城垣始于北周(557-581年),当时洵洲(治今旬阳县城)长史寇奉叔在其任内“砌石为城,营构楼堞”(其具体位置与规模无考),此前县治仅凭藉天然地势,依山为城,阻水为池,并无城隍。至明崇祯八年(1635年)二月,因北周所筑城垣早已无存,为防御农民起义军,始修筑城墙,此城周长五百九十四丈,近似椭圆形,在险要处建有敌楼,共开四门,东曰“东作”,西曰“西成”,南曰“阜财”,北曰“拱极”,目前尚存西门及与之相连的一段城垛和较长段落的墙基;明清时期遍布城内的衙署、库院、祠庙等建。

旬阳老城位于太极图中的阴鱼岛上,代表着旬阳县的古代文明,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先人利用太极哲学思想进行城市选址的智慧思维。旬阳老城是级别较高的旅游资源,城内的街道布局、城防系统、古宅庭院处处演绎着着历史的沧桑。规划位于阴鱼岛上的旬阳老城在设计理念上以突显太极文化为主题,不宜大修大建,要做到修旧如旧。游客进入老城,如同穿梭进入历史的空间,感受先人的建筑氛围、文化氛围。主要措施有西城门改造、古街修建、文庙扩建、购物一条街建设、疏民外迁、气象站外迁等工程项目。

(2)项目设计

文庙整修扩容项目:旬阳文庙位于汉水旬河交汇处的旬阳老城之巅。文庙是古代为祭祀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而修建的。旬阳文庙创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据光绪本《洵阳县志》明成化八年(1472年)被洪水冲毁后,由知县杜琳迁建于今址,至今已500余年。1984年春,旬阳县博物馆成立,文庙即交由博物馆使用。修复后的旬阳文庙分为上中下三个院落。下院有义路(门楼)、照壁、围墙;中院有棂星门(牌楼),东、西厢房;上院有大成门,东、西两庑(厢房)、月台、大成殿。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自前至后依自然地势作台阶式上升,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庙内立有明清两代拓修、重建、重修文庙记事碑7通,另有树龄300—1100年的侧柏5

- 28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株,环境优雅。但是,目前文庙的规模较小,建筑也不符合古代文庙的统一标准,拟在棂星门内增加泮池。另外,搜集旬阳县境内各地的碑刻,在文庙内建立碑林,供游人参观,起到保护开发的作用。

内设的博物馆是安康唯一的一个县级历史博物馆,是中共陕西省委命名的“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共青团陕西省委命名的“青少年教育基地”。规划建议不外迁旬阳博物馆,以增强老城的历史厚重感。馆藏文物标本3000余件,藏品2000多件,其中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和象牙算筹(也就是算盘的祖先)堪称稀世国宝。在博物馆内增加多面体煤精组印、象牙算筹等旅游纪念品的制作作坊一间,面积约200m2。在此,游客可以参观制作过程,也可亲自体验,并可将自己的名字刻于组印和算筹之上。

古街道整修项目:一般历史建筑为50年代以后修建的除保护和保留建筑之外的建筑物,经申请论证批准后方可扩建、改建及拆除。依据其周边环境以及规划需要进行建筑使用性质、高度、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的整治和改造。由于建筑多为解放后新建,体量过大,且建筑外观与古城风貌不协调,使得街道的连续性被打断。但是考虑到这些建筑目前的使用情况,进行大规模改造或者拆除都是不现实的,所以作为一般历史建筑进行分类,近期只对其外观进行必要整治,以便与老城风貌协调。必须拆除建筑为危棚、简屋、违章建筑、通过改建的方式无法与老城风貌相协调的建筑以及其他规划拆除建筑。危房和简易搭建的棚户主要集中在老城沿旬河的界面上,这些建筑质量极差且严重影响老城沿河立面,出于疏通交通和沿河立面整治的考虑,都必需将其拆除;而其他新建且质量较高的房屋以“穿裙带帽”为手段,通过改变外表装饰材料达到做旧或突显太极文化的目的,建议色调以黑色与白色为主。尤其对沿江、沿河两岸的建筑,要求完全按照太极文化,在屋檐、立柱、墙面等建筑构件中加入太极标识。

仿古太极商贸一条街项目:老县城府民街和炮台路是旬阳老县城目前最具传统特色的街巷,对这两条街沿街民房和建筑进行统一整治,拆除近期建设的一些危棚、简屋,对不适宜拆除的房屋要在外表装饰、建筑材料上达到做旧如旧的要求,充分体现老城的历史风貌和太极内涵。建成旬阳老城的仿古购物一条街,供游人步行参观、购物,了解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与风俗习惯。具体的修复改造的方法是:保护、修缮现有古建民房;按现有古建民房的外貌和色彩,改造、装

- 29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修现代建筑成“古建”,再现砖雕、木雕、石雕的艺术特色,重点改造建筑的大门与面街墙体,使其与传统古代建筑相协调;改造建设一批面向游客的、以“楼”、“堂”、“馆”、“院”、“斋”、“阁”、“铺”、“店”等传统方法命名的商业店铺,把游客参观与购物结合起来;改造现有水泥路面为青石路或卵石路面,使其更显古朴。古街的保护必须是修旧如旧,原汁原味,逐步拆除不协调和不合理的建筑物,做到护街保古、古街成景,开发古民居、古街区、古建筑等,使之成为街中景观,突出风水文化的古城特色,体现旬阳古城的“优、精、美、特、巧”的设想构思。

第三部分 相关文件

一、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及保护区划公布的文件:

旬阳文庙于1982年9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划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34号文件《关于公布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撤销陕西省第一、二批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旬阳文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35号文件《批转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划定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报告的通知》规定,旬阳文庙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

A、文庙围墙内。

B、东至路,西至中医院,南至街道,北至水塔。

C、东自路中延伸50米,西自界沟延伸50米,南至街中,北自水塔延伸10米。

二、机构、经费、人员编制、政府管理文件等

机构、经费、人员编制情况:1984年5月旬阳县博物馆成立,旬阳文庙由博物馆负责保护管理,1999年编制8人,2000年增加编制1人。2003年9月成立旬阳县文物管理所,编制2人,与博物馆合署办公。旬阳县博物馆、文管所均为县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政府管理文件:

- 30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旬阳文庙保护管理规划·文本

(1)旬阳县人民政府(1982)130号《关于公布旬阳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时间1982年9月15日。

(2)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34号《关于公布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撤销陕西省第一、二批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时间1992年4月20日。

(3)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35号《批转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划定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报告的通知》,发文时间1992年4月20日。

(4)旬阳县人民政府(1997)56号《关于认真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切实加强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的通知》,发文时间1997年9月9日。

(5)旬阳县人民政府(2005)55号《关于请求解决文庙维修及博物馆库房建设工程资金缺额等问题的报告》,发文时间2005年7月21日。

(6)旬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7)59号《关于依法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发文时间2007年5月31日。

(7)旬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7)20号《关于调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发文时间2007年5月31日。

- 31 - 旬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ht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