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教学新大纲

更新时间:2024-01-19 06:15: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05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

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学分:3

学时:51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类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货币银行学是专门研究货币、信用及金融机构的科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类的学科基础课,也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掌握。

2、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讲解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货币银行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

(三)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从货币及信用入手,逐一阐明了利率、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货币信用经济中的运行、地位及作用,论述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货币供求的关系以及对由此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教学的重点是信用、利息和利息率、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教学的难点是西方的利率理论、货币供求理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理论等及在我国金融发展、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为基础课程,并要求具有一定的会计学和统计学知识,与财政学为平行课程,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保险学等则是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某些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这些后续课程,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则不一定学习这些后续课程。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货币银行学》,康书生、鲍静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货币银行学》,康书生、鲍静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3、《金融学》,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金融学》,曹龙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货币银行学》,艾洪德、范立夫,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货币银行学》,岳玉珠,郭慧文,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8、《金融学》,王松奇,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9、《货币银行学》,姚长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货币银行学》,戴国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1、《货币银行学》,易纲、吴有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2、《金融学》,鲍静海,科学出版社,2006;

13、《金融学》,牛建高、杨亮芳,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新编货币银行学》,刘学华,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15、《金融市场学》,王千红、梁红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6、《中央银行学》,吴庆田,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7、《货币银行学原理》,于殿江,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8、《金融联考大纲详解》,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研究小组编,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年; 19、《货币、银行与经济》,托马斯.梅耶,洪文金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20、《货币金融学》,米什金,李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1、《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劳埃德B.托马斯,马小萍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2、《货币与市场》,彼得S.托马斯,肖惠娟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3、杂志:《金融与保险》、《中国金融》、《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等; 24、报纸:《经济日报》、《金融时报》等。

二、学时分配 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课程内容 货币 信用 利息和利息率 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体系 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 学时 3 3 6 6 3 6 3 6 6 6 3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货币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形态,掌握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尤其要深刻理解货币的概念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概念;货币的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货币的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一、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形态 三、货币的职能 第二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其构成要素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和概念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银本位制度 (二)金银复本位制度。 (三)金本位制度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三、 国际货币制度

(一)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制度

(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三)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 (四)区域货币制度—欧洲货币体系 四、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本章是《货币银行学》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课程的研究对象,即货币,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货币”这一范畴,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的办法,对本课程的入门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如“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增加案例分析,将学生从枯燥的书本带向充满趣味的现实。

思考题:

1.货币的职能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比较现金与支票的优缺点。

3.如何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4.“当货币的价值保存功能消失时,其交易媒介职能也会消失”,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解释原因。 第二章 信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信用的不同含义,了解信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信用的基本形式及其含义、特点和作用,认识信用工具的两大类型及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信用的状况和发展前景。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信用及其基本特征;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和作用;信用工具的特点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各种信用形式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地位及相互关系;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用及其基本特征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现代信用的基本形式 一、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概念、产生和发展 (二)商业信用的特点和作用 (三)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二、银行信用

(一)银行信用的概念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

(三)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三、国家信用

(一)国家信用的概念

(二)国家信用的工具——国债 (三)国家信用的作用 (四)我国的国家信用 四、消费信用

(一)消费信用的概念 (二)消费信用的主要方式 (三)消费信用的作用 (四)我国的消费信用 五、国际信用 (一)出口信贷

(二)国际商业银行贷款

(三)政府贷款

(四)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五)国际资本市场业务 (六)国际租赁 (七)直接投资 (八)补偿贸易 第三节 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的特征 二、信用工具的分类 三、基础性信用工具 四、衍生性信用工具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本章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较多,因此,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信用的状况和发展前景。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信用的形式、一般作用和实质。 2.为什么说金融是货币与信用关系的有机统一?

3.银行信用为什么会取代商业信用,成为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4.对比分析不同信用工具优缺点。

第三章 利息和利息率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利息的来源和本质,掌握利息率的含义、种类及其功能;正确认识影响利息水平的主要因素;掌握几种重要的利率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利息的本质,利息率的种类及影响利息水平的主要因素;几种重要的利率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各种利率决定理论以及利率结构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利息及其计算 一、利息的来源和本质

(一)西方经济学者关于利息来源的学说 (二)马克思的利息本质论 二、利息的计算 (一)单利和复利 (二)现值与终值 第二节 利率及其功能

一、利率的种类 二、利率的功能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一、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分析 二、利率决定理论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二)古典的利率理论

(三)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四)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五)IS-LM模型的利率决定理论 第四节 利率的结构 一、利率的期限结构 二、利率的风险结构 第五节 利率管理体制 一、利率管理体制及其类型 二、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本章内容论述利率问题,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利率理论的分析,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实质。同时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组织学生就“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将其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进而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2.试述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3.试述利率的功能。

4.试述主要的利率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它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5.试述影响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因素有那些?

6.为什么利率会呈现出顺周期的特征?分别用流动偏好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理论对此作出解释。

第四章 金融市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金融市场的概念、分类及其功能,掌握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投资基金市场、外汇与黄金市场等各类子市场的交易活动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完善等方面提出自己初步的认识和见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金融市场的概念、构成和功能;货币市场的概念、结构及其内容;资本市场与证券市场的概念、有价证券的概念和类型、证券交易方式;投资基金的概念、特征和种类;外汇市场的概念、功能及其交易方式;黄金市场的概念及其交易方式。

教学难点:证券交易方式;证券价格的决定;外汇市场的交易方式。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及其构成 二、金融市场分类 三、金融市场的功能 第二节 货币市场 一、货币市场的概念 二、货币市场资金供求者 三、货币市场结构及其内容 (一)同业拆借市场 (二)票据市场 (三)国库券市场 (四)大额存单市场 四、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现状 第三节 资本市场

一、资本市场与证券市场的概念 二、有价证券的概念和类型 (一)股票 (二)债券 三、证券的发行 四、证券交易系统

(一)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 (二)非交易所交易系统 五、证券交易方式 (一)现货交易 (二)信用交易 (三)期货交易 (四)期权交易

(五)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 六、证券价格的决定

(一)证券市场价格决定的一般规律

(二)股票市场价格的决定及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 (三)债券市场价格的决定 七、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第四节 投资基金市场

一、投资基金与投资基金市场的概念 二、投资基金的特征 三、投资基金的种类 四、投资基金及其市场运作 (一)投资基金设立的步骤 (二)投资基金的交易 (三)投资基金的变更和终止 五、我国投资基金市场发展现状 第五节 外汇与黄金市场 一、外汇市场 (一)外汇和汇率

(二)外汇市场的概念及功能 (三)外汇市场的分类 (四)外汇市场的主体 (五)外汇市场的交易方式 二、黄金市场

(一)黄金市场的概念 (二)黄金市场的分类 (三)黄金市场的主体 (四)黄金市场交易方式

三、我国外汇与黄金市场发展现状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本章主要介绍各类金融子市场的交易活动和运行机制。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采用课堂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如“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等问题,可以通过图形演示,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证券交易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思考题:

1. 某企业于2003年6月3日将3月15日开出并由银行承兑的6个月商业汇票到银行贴现,票据面值为100000元,银行年贴现率为10%,则该企业获得的贴现净额为多少?

2. 普通股和优先股的区别是什么?

3. 比较开放型基金和封闭型基金的不同点。

4. “二级市场在资本形成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它们仅是配角。”请评价这句话。

5. 世界上10个最发达的国家都有高度发达的二级市场,而10个最不发达的国家则没有,这是种巧合吗?请说明你的观点。

6.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完善?

第五章 金融机构体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国际金融机构的分类和作用,掌握几个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内容、机构组成及相互关系,了解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完善、金融机构同质化问题、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问题、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存在的问题、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等问题提出初步的认识和见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的业务内容、机构组成及相互关系;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作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教学难点: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一、国际金融机构体系概述 (一)国际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二)国际金融机构的分类与作用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及宗旨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活动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与运用 三、世界银行集团 (一)世界银行 (二)国际开发协会 (三)国际金融公司 四、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一)亚洲开发银行 (二)非洲开发银行 (三)泛美开发银行

五、国际清算银行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一)国际清算银行

(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与巴塞尔协议 第二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金融机构体系的概述 二、银行类金融机构 三、其它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四、金融监管机构

五、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本章内容牵涉到一些我国金融机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知

识点。

思考题:

1. 你是否了解我国在几个国际金融机构中的活动情况? 2. 谈谈你对建立国际金融监管机制的认识。 3. 如何认识当代商业性金融机构同质化趋势? 4. 如何完善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5. 对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行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背景及当前的发展变化趋势,你有怎样的看法?

第六章 商业银行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商业银行的产成和发展、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组织制度,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对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进行探讨。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组织制度;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理论和方法。

教学难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

(二)现代资本主义银行产生途径 (三)商业银行发展的模式 (四)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 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二、商业银行负债业务 (一)自有资本 (二)存款负债 (三)借入负债 三、商业银行资产业务 (一)现金资产

(二)放款 (三)证券投资 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一)狭义的表外业务 (二)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及原则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二)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 (三)商业银行经营原则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 (一)资产管理理论 (二)负债管理理论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三、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一)资产管理方法 (二)负债管理方法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进程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展望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本章采用课堂教授、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办法。如对于“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学,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组织学生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等问题进行讨论,使其深入了解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现状。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 2.商业银行主要职能有哪些? 3.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组成有哪些? 4.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5.试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

6.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中央银行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明确中央银行的性质,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及其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理解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及相对独立性,了解中央银行的业务,掌握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并对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进行分析研究。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央银行金融监督的一般内容。

教学难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央银行的类型 三、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四、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五、中央银行的作用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四、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一般内容 (一)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二)金融监管的一般内容 二、中央银行与银行业国际监管 (一)巴塞尔协议

(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本章内容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后练习需要认真完成。 思考题:

1.简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要性。

2.中央银行有何职能?试分析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3.简述中央银行的性质。

4.简述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 5.试分析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6.为什么中央银行要进行金融监管?试述监管的内容。

第八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货币供给的不同层次、不同层次货币的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经济活动的不同主体分别是怎样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不同经济学流派对货币需求的认识、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货币供求均衡与非均衡的表现

和调节机理等内容,并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经济现象。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信用货币是如何通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来供给的;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主要经济学流派关于货币需求的主要观点;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关系,货币供求失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教学难点:货币供给不同层次货币的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有关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层次的划分

(一)货币供给的内涵(内生性和外生性) (二)货币层次及其划分 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 (一)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 (三)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 三、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 (一)中央银行创造银行券 (二)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四、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一)货币乘数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五、货币供给模型

(一)弗里德曼施瓦茨的货币供给模型 (二)卡甘的货币供给模型 (三)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 第二节 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因素 (一)货币需求的内涵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二、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 (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三)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及其发展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五)其他货币理论

第三节 货币均衡及其实现 一、货币均衡的判断 (一)货币均衡和货币失衡

(二)货币均衡和货币失衡的判别标志 二、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 (一)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二)货币需求与社会总供给

(三)货币供求均衡和社会总供求均衡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本章内容是全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对学生应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分清哪些是应重点掌握的问题,哪些只需要了解。本章内容比较复杂,要求学生课前自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实质,并在教师指定的参考书的基础上认真完成课后练习。

思考题:

1.试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2.鲍莫尔怎样发展了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其政策意义何在?

3.为什么说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说既是对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4.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有人将10000元现金存入一家商业银行,在没有任何“漏损”的假设下,试说明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包括过程与结果)。 5.试根据乔顿货币供给模型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6.何谓通货比率?它主要决定于哪些因素?它对货币供给有何影响?

第九章 货币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和目标,明确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掌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和种类,以及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熟练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尤其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掌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类;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容和过程,了解西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掌握货币政策时滞概念,了解货币政策运用效果的影响因素;认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相互配合的必要性,以及在不同经济时期货币政策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提出自己的看法。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涵及各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作用及其局限性;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和效果分析。

教学难点: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有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歧;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目标

一、货币政策及其内容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 (二)货币政策的内容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涵义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内容 (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二)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远期中介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再贴现政策 (三)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二)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消费者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三、其它货币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 (二)间接信用控制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涵 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二)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三)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运用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时滞 (一)内部时滞 (二)外部时滞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手段和配合方式 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五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本章内容是全书的一个重点,对学生应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本章采用课堂讲授和课堂提问相结合的办法。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如“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等,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思考题:

1. 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其相对终点的选择?

2.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几个?中央银行在同一时间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能否同时达到这些最终目标?为什么?

3. 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它们分别是如何调控货币供应量的?

4. 论述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歧。 5.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何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6. 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及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掌握测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熟悉通货膨胀的常见分类,正确认识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掌握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效应;掌握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案与对策,全面具体分析各种方案的适应症状;了解通货紧缩的概念,重点掌握通货紧缩的成因、影响及治理对策;了解我国的通货紧缩问题。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效应,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案与对策,通货紧缩的成因、影响及治理对策。

教学难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内涵的理解以及治理对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三)通货膨胀的度量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 (二) 成本推进

(三)供求混合推进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二)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三)通货膨胀的社会效应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需求政策 (二)收入政策 (三)供给政策 (四)结构调整政策 五、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第二节 通货紧缩 一、通货紧缩概述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二)通货紧缩的类型 二、通货紧缩的原因

(一)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有关 (二)通货紧缩与财政政策有关 (三)通货紧缩与科技创新有关 (四)通货紧缩与汇率制度有关

(五)通货紧缩与金融体系的低效率有关 三、通货紧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 (二)对投资的影响 (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对生产能力利用状况的影响 (五)对居民劳动收入增长的影响 (六)对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 (七)对金融业(指商业银行)的影响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 (一)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 (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三)优化供给

(四)增加汇率制度的灵活性 (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六)配合使用微观经济政策 五、我国的通货紧缩问题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对于基本理论,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因”等问题,以课堂讲授为主。对于一些热点问题,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治理”,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增强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

1.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如何?并在不同汇率制度下分析之。

2.“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因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而发生的。因此通货膨胀并不一定是一种货币现象。”试对这种说法进行评述。

3.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有些经济学家提出,牺牲一定程度的物价稳定来缓解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是值得的。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论。

4.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 5.为什么说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6.试就1997年以来中国通货紧缩现象的成因和对策谈谈你的看法。 7.你认为“物价稳中有降”是不是理想的经济状态?为什么?

第十一章 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金融抑制政策的含义、产生原因及其后果;认识金融深化理论的意义、作用和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影响;掌握金融创新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依据、内容及其对金融发展、货币政策的效应;了解金融危机的含义、类型及其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特点;认识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播机制及其防范治理措施。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金融抑制的含义、产生原因和效应,金融深化的内容和效应,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和效应,金融危机的特点,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播机制及其防范。

教学难点:金融创新的效应,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播机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一、金融抑制

(一)金融抑制的含义 (二)金融抑制的原因 (三)金融抑制的手段与表现 (四)金融抑制的效应 二、金融深化

(一)金融深化的内容 (二)金融深化的度量 (三)金融深化的政策措施

(四)金融深化的效应 第二节 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概述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二)金融创新的动因 二、金融创新的内容 (一)金融制度的创新 (二)金融业务的创新 (三)金融组织结构的创新 三、金融创新的效应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领域的效应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效应 第三节 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概述 (一)金融危机的含义 (二)金融危机的分类 (三)当代金融危机的特点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播机制 (一)金融危机的溢出效应 (二)金融危机的净传播效应 三、金融危机的预警与防范 (一)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 (二)金融危机的防范与治理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本章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教师指定的参考书的基础上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对于一些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进行讲解。

思考题:

1.金融抑制本意是政府为了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而采取的金融管制,结果却加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束缚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这是为什么?

2.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两者的关系如何? 3.造成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4.金融深化的核心是什么?它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5.当代金融创新的内容有哪些?请列举几例你所知道的金融创新的具体表现。 6.试分析金融创新的利弊与作用。

7.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不断增强了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但人们为什么没有据此否定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方向?你认为我国金融改革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8.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具有极强的国际传播效应,它有哪些传播渠道?主要的防治措施

有哪些?

9.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为什么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和影响较小?中国应该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四、教学方式

主要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查阅经济、金融的参考资料以及课外练习与作业,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教师精讲与学生多练的结合。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增加案例教学,讲练结合,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

根据教学要求,对于关键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问题的主要方法以及核心理论等均设计了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思考问题,推荐相关的书籍引导同学大量阅读,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生,在大量阅读和观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撰写相关论文、研究报告和读书笔记,教师通过指导、鼓励、帮助并推荐发表。在前面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上,组织课堂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只详细地述说相关的理论解释,并给出有针对性的点评,不搞一言堂式的结论。除此之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金融领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解,也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总之,要通过多种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考试

计分办法:(1)平时成绩:依据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打分,占30%; (2)期末考试成绩:采取闭卷笔试方式,占7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gx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