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史中的黄庭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1 01: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上海大学 2012-2013 学年冬季学期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

课程考试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书法史中的黄庭坚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论文评分标准:

1、格式完整(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20分 2、资料详实(字数2000以上,阅读面广) 40分 3、思路清晰,观点鲜明 20分 4、行文流畅,文笔优美 20分

成 绩: 任课教师: 陈红梅 学生序号: 30 评阅日期:

1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浅谈书法史中的黄庭坚

摘 要: 黄庭坚是名彪书法史的一代大家, 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一章。黄庭坚

的书法乃中国书法史之重镇,承先启后、独树一帜,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北宋及以后的数百年间,许多书法家、评论家都盛赞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给予黄书以极高的评价。本文从黄庭坚的生平背景、作品与成就、艺术特色、与苏轼书法艺术观的比较、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浅谈书法史中的黄庭坚。

关键词:黄庭坚 书法 自成一家 艺术特色 影响 苏轼 艺术观

一、黄庭坚的生平背景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世称“黄山谷”,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高城乡双井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与张来、晃补之、秦观为“苏门四学士”。其诗得法于杜甫,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奉为一代诗宗。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其散文、古斌,骨力强、法度谨。其小词,也自成一家。对于绘画也颇有鉴赏力,曾被当时的邓椿称颂为评论古书画“独山谷最为精严”。至于书法,《宋史》本传称为:“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黄庭坚生于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1045年7月28日), 黄庭坚像 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祖父湜,以进士赠朝散大夫。

父庶,字亚夫,庆历丙戌进士,知康州,赠中大夫,有诗名,句律奇崛,世谓山毯水怪著薛荔之体。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母李氏,南康郡人。庭坚有兄弟六人:兄大临,弟仲熊、叔达、叔献、苍舒。妻孙氏、继室谢氏。子相、女睦。黄庭坚自小聪慧过人,自幼就有读书警悟的声誉,读书数遍即能背诵。舅父李常去他家,随便取架上的书问他,他都能对答如流,因而称赞他为“一日千里”。

黄庭坚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

2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二、书法作品与成就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黄庭坚书法作品包括纸、绢本墨迹,石刻,拓片,法帖等。而作品真迹能传到现在的为数极少,其中还有一部份散失海外。黄庭坚的书法作品至今仍保存子世的有《诸上座帖》(草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华严疏》(行书,现藏上海博物馆)、《刘禹锡竹枝词》(草书,现藏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松风阁诗》《发愿文》(现均藏台湾)、《经伏波神祠》(行书:原藏清朝内府,后流往国外)、《廉颇蔺相如合传》(草书,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送张大同古文题记》(行书,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等。仅次于纸本真迹的宋代刻碑,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所剩无几,鲜为人知。兹就目前所见散存于各地的黄庭坚书法宋代刻碑十余种录之如下:《青牛篇诗》、《三游洞提名》、《绿阴轩题字》、《流杯池公园》、《白鹤梁题字》、《北崖题字》、《勒封院记》、《再游三游洞题字》、《双井题字》、《南崖题字》、《黄龙山题字》等等。这些传世作品,不仅是我国人民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我们应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传世的作品,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

后》等。《经伏波

《王长者墓志铭》

神祠诗》,行书墨

迹,纸本,46行,每行字数不一,共477字。原迹现存日本。此诗帖,洋洋数十行,挥洒自如,笔笔精到,气势开张,结体舒展,范成大评“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调合,笔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种心平气和的境

3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况下的经意之作,具有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特点,是黄庭坚晚年的得意之作。 1.行书

黄庭坚的行书不拘成法, 以意为书, 讲究意态神韵, 重视个人意趣的发挥。其大小行书俱佳。小行书以书札为多, 挺秀自然, 如《山预帖》、《苦笋帖》等。大行书落笔奇伟, 面目清新, 风神俊挺, 极具气魄, 用笔圆厚沉着, 得折钗屋漏之妙。如《范滂传》、《松风阁诗》、《明赞诗后题》等。

黄庭坚的行书主要发展了苏轼书风,并具备“不俗”的气息,甚至比苏书走得更远。其创造性是“宋四家”中最强的。论者多以为其行书脱胎于《瘗鹤铭》,其实是受到“长年荡桨,群丁拨棹”的启发而顿悟笔法。

《小子相帖》

在黄庭坚的传世作品中,行书所占数量最多。与苏轼、米芾的作品一样,黄氏行书在书法史上是光耀百代的。如前所述,楷书发展至唐代已是极限,后世难以超越。因此,“宋四家”均少作楷书,而专工行、草,使北宋在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次行书高峰期。北宋行书整体水平的高超,成为打造黄庭坚行书艺术的良好背景;而黄庭坚行书艺术的杰出成就,又使他成为北宋书坛的一位巨匠。

黄庭坚行书主要师法周越、苏轼、二王、颜真卿、杨凝式等。其行书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秀丽典雅的小字尺牍;另一类为雄健逸韵的大字自作诗文或禅宗语录。仅就行书而言,黄庭坚的创造性也称得上是“宋四家”当中最强的。按照“艺术价值=艺术性+创造性”的公式来衡量,其行书的艺术价值应在楷书之上。黄庭坚的第一位书法老师是周越,他也从周越身上学到一点东西,但“俗气”对他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费了二十多年时间才逐渐摆脱。后来幸得苏轼给予他正确的引导,才使他走上正轨。从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一系列评论中,可知苏书高雅脱俗的气质给了他莫大的启迪,如:“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①、“东坡书如华岳三峰,卓立参昂,虽造物之炉锤,不自知其妙也”②、“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③、“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东坡先生晚年书尤豪壮,挟海上风涛之气,尤非它人所到也”,对苏书真是推崇备至。在总体格调上,黄书也具有苏书这种不俗的气息,甚至比苏书走得更远。在具体笔法上,黄书中时时出现的丰满圆润的捺笔,提顿分明的横画,均能见出苏书影响的迹象。在字势上,前期仍如苏字一样右倾,后期则一改苏字的右倾为左倾。

4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在黄庭坚的行书中,值得一提的是其“擘窠书”。擘窠书亦称“榜书”,本为宫殿、官署、商肆等场所题额所用,实用性极强,后来则泛指一切大字,由“秦八体”之一的“署书”发展而来。卫恒《四体书势》载东汉师宜官善隶书,“大则一字径丈”,堪称擘窠之祖。从三国韦诞题凌云台榜的典故看,其人无疑也是擘窠名手。历代擅长擘窠书的书家并不算太多,著名者有唐之颜真卿、宋之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由于实用的需要,擘窠书要求做到平正规范,大小均等,没有多少可供艺术发挥的余地,如颜真卿书“逍遥楼”

三字。随着其实用性的逐渐减 《糟姜帖》 弱,这一标准在宋代已被否定。 代表作品《明瓒诗后题卷》又名《牛口庄题名卷》、《戎州帖》,即历代著录中《梵志诗并跋》的《跋》部分。字大盈尺,书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七月,时黄庭坚客居四川戎州贬所,年五十六岁。史载其“移戎州,公一不以介意”④,对自己的荣辱得失视若等闲,淡然处之,这种胸襟和气度在作品中流露出来,字字骨体雄健,气格高纵,用笔虽凝重沉著,而生意流注,略无滞碍。此作可算黄书大字中较工稳者,长枪大戟之笔有所收敛,线条的一波三折也仅略具其意而已,然峭拔超逸之气不减。李日华跋该卷曰:“山谷书只是沉着痛快,平生以饥鹰渴骥自命,所以剽去苏、米姿媚,而独全神骨,此卷又其合作也”⑤,可谓深识山谷书者。 2.草书

行书是黄庭坚成为“北宋四家”的主要因素,但就个人成就来说,他的草书似乎更胜一筹。他的草书“初以周越为师”,且受其影响,“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直到晚年,才从张旭、怀素等前辈狂草大家那里接受启迪,进入“自成一家”的理想境界,一如今人曹宝麟所说:“(黄庭坚)法乳张旭、怀素,最后翻出新意,自成一家,与旭、素鼎足而立,经历了长达四十年的酝酿过程。” 黄庭坚的草书成就是“宋四家”中最为突出的。据《宋史·黄庭坚传》中记载,他一生“善草书”;宋释居简《北裥集》中曾曰:“山谷草圣不下颠张醉素”;元赵孟頫也在《松雪齐集》中评价:“黄太史书的张长史园劲飞动之意,望之如高人胜士,令人敬叹。”他自己也声称:“余学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黄庭坚的草书以狂草的成就最高,体现了强烈而深厚的“禅意”,为历代禅

5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书的最高典范。论者对其狂草多存误解,不是对其中的禅意无法领会,就是未能将北宋之前与北宋时期的禅宗区分开来,或者以为书法的文辞内容就是书法的内容。其实,他是以狂草的形式表现沉寂无我之境,作品的深层意蕴是“禅”、“顿悟”和“清净佛性”。其狂草与张旭、怀素的狂草存在实质性区别:张旭是“唯情派”,其狂草是主观、热烈而感性的,是借助作品的线条笔触表现“人性”;黄庭坚是“唯理派”,其狂草是客观、冷静而理性的,是借助作品的结构关系表现“佛性”;怀素则介于他们二者之间,属于“情理兼具”,既承接了张旭,又启迪了黄庭坚。

黄庭坚的狂草代表作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和《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在目前所见的各种有关黄氏狂草的论述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将黄氏狂草与张旭、怀素狂草等量齐观。比如有人认为《李白忆旧游诗卷》的“书写形式,与李白这首浪漫抒情的诗文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和谐,并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可见书家为诗意感染生发出的热烈而奔放的创作激情”⑥,“其势若龙蛇飞动,舒卷自如,超然高举”⑦。客观地说,这类语句用以描述张旭、怀素的狂草作品更为恰当。人们一谈到狂草作品,便往往以为都是龙飞凤舞的。殊不知,黄氏狂草看似极动,其实极静,只是以狂草的形式表现一种沉寂无我的意境,并没有李白诗中那种“热烈而奔放的创作激情”。不惟此作如是,他的其余作品也均不体现“热烈而奔放的创作激情”。就风格类型而言,最接近李白诗风的狂草是张旭的作品(尽管其文辞内容并非抄录李白诗句),怀素的作品已有所不同,到了黄庭坚的狂草,更是有了实质性的区别。王世贞认为黄氏“狂草极拟怀素,姿态有余,仪度少乏”⑧,“以侧险为势,以横逸为功,老骨颠态,种种搓出”⑨。确切地说,虽然黄氏笔法有受张旭、怀素影响的迹象,如点画形态的变化丰富近于张旭,而线条的坚韧倔强则近于怀素,但作品表现出来的气象万千的墨象及精深华妙的境界,实为旭、素所不及。那些攒三聚五的“米形点”与跌荡而出的长线条,共同构成一幅幅深具意味的图像,与现代构成的某些原则颇有暗合之处,而精神实质则是禅意的流露。禅意虽难言传,却可意会。细察此作纷披迷离的笔法,聚散无常的字形,神出鬼没的布局,以及通篇体现出来的深远幽邃的意境,无不是其明心见性的顿悟与禅风禅骨的披露,也是其对生命意识的独特体验。郭子章云:“涪翁书风神洒荡,笔锋苍劲。

《书杜甫寄贺兰铦诗》

端严处如梁父松

亭亭千载,尖秃处如渴伽兽棱棱一角,沉莹如孤月流天而云绝翳,嗟驻如千里驰坂而神更闲。枪折翻飞而欲动,盘诘迥联而若续,宛而不媚,刚而不涩。至于拗者、让者、疑者、掬者,不离于晋而不局于晋,窃意宋人笔,翁当称上乘。”⑩黄庭坚与颠张醉素那种“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狂者之风截然不同,他的狂草写得并不快。其用笔多不连贯,点画错落,不但实接处少,就是

6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意连也不多,但却不影响整体的统一性,而这也是其书写速度缓慢的证明。其心路历程绝非如激流般地汹涌澎湃,只是如清泉般从笔底汩汩而出,看似极动,其实极静,复杂变幻,归于一心,正符合禅宗所要求的在宁静空寂的氛围里对宇宙人生进行凝神观照与沉思冥想,以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正如赵秉文所言:“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如梵志之翻著袜,刺人眼睛。”? 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是黄庭坚晚年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 3.楷书

黄庭坚的楷书以行楷为主,风格近于前人,个性并不很突出,其成就主要在于对前人的继承。黄庭坚的楷书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前人的总结和继承。其作品的艺术性虽谓不低,然创造性不大,故而艺术价值也并不很高(笔者认同这样一条公式:艺术价值=艺术性+创造性)。换言之,黄氏的楷书虽然成就较高,但对书法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不很大。

黄氏楷书师法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颜真卿、周越、苏轼等,并上溯钟繇、王羲之。而上述各件作品亦多呈此数家风貌,自己的个性特征并不很突出,这一点也许正是黄氏楷书不及其行、草的重要原因。王世贞题黄氏《狄梁公碑》对其楷书的评价较为中肯:“黄正书不足存,有韵无体故也。”?以黄庭坚道德文章之高,出手即能不俗,颇具可观之处,故而“有韵”是必然的,“韵”正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品味。但即便如此,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不会很高。夏浸之言其“楷法妍媚,自成一家” ?,未免有点不着边际。 《王纯中墓志》为学苏之作,虽结体属楷,而用笔近行,有舒展纵逸之致。其字形多作右向倾侧,这是明显的苏字特征;撇的先轻后重,撩的丰满肥厚,钩的圆润肥钝,无疑也是苏字风范。相比之下,黄氏另一件楷书作品《狄梁公碑》个性风格的体现要充分得多。该碑用笔类似于其小字行书,圆润秀丽,蕴藉典雅,唯结体纯用楷法,是黄氏碑刻中较地道的楷书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楷书精品。《伯夷叔齐庙碑》则为学褚之作,瘦劲清秀,风姿绰约,字形呈扁势,与黄楷习见之纵势大不类,用笔也丝毫不见自家面目。该碑的书写时间为元祐六年(1091),黄庭坚时年四十六岁,自非初学阶段,可见此碑多半是一时兴之所至而纯用褚法进行创作。《致 《制婴香方》行草书

7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景道十七使君尺牍》书于四十三岁左右,是黄氏楷书墨迹精品。从帖中可看出,此时黄庭坚尚未脱出苏轼窠臼,字形结构多处与苏字相近,字势右倾,正是苏氏作风,而笔法则纯为自家风貌。后期黄楷虽仍有苏书影响的迹象,但字势却与苏书相反,变右倾为左倾,从而根据字势倾侧方向的不同便可大致推断黄楷的书写年代。《跋范仲淹道服赞》是传世黄氏墨迹中最地道的楷书,字为小楷,有明显的欧体遗意,字形抑左扬右,字势险劲欹侧,捺笔劲直,钩带隶意。

三、艺术特色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对《瘞鹤铭》极推崇。其大字中宫紧收,笔画以动宕战制之笔伸展开去,撇捺特长,显得笔力挺拔矫健,字势舒展浩逸,皆为学“瘞”所至。苏黄皆崇颜、柳,一由人品,二是颜的变古出新。山谷《跋东坡书》云:“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能近也。”但实际上是山谷同东坡一样,不肯学古不

化,他的学书名言是“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所以学颜并不见多少形似处,但他的《华严小疏》、《寄岳云三言诗》(快雪堂帖刻石)等帖仍可见颜柳用笔结体的影响。 山谷小行书行间宽绰而字间紧密,所以笔画多取横势,左低右高,体态欹侧,如《南康帖》、《动静帖》、《苦筍帖》、《跋李公麟五马图》等,有些地方虽然笔画夸张,峭拔瘦硬,但东坡书的结体特征仍能透露出来。东坡《记夺鲁直墨》中说: 《惟清道人帖》

“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

时。”而《读书绿阴帖》、《天民知命帖》、《与明叔尺牍》、《糟姜银杏帖》、《惟清道人帖》、《致齐君尺牍》、《云夫帖》、《雪寒帖》、《制婴香方帖》等,行草相间,纵逸遒峻,也少见平常的矜持姿态,然时有笔不能尽其势的感觉。《与赵景道诗

8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札》、《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稿》、《山预帖》等,则舒展自然,秀骨天成,劲挺峭拔,有超然不群之态。张来《读黄鲁直诗》云:“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虽指其诗,但亦可指其书法。 黄庭坚的作品用笔凝练而富有韵致,结字险绝,敧侧中带安稳。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頫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行书

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

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

1.中宫敛结,长笔四展:

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2.欹侧变化,不受羁束:

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

9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3.点不挑起,一代奇书:

黄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潺,、“沈”等字,特别如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全篇有十七个三点水偏旁的字,除“泽”、“得”二字外,其他十五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宋代袁文评黄庭坚的书法时说:“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瓮牖间评》卷四)。 4.撇改为点,蹙写上收:

《致明叔少府同年尺牍》行书

黄书大多以大撇大捺、长笔四展见功夫,这是黄书的明显特点,但黄书也有时将一些字的笔画故意缩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纯中墓志铭》、《诗送四十九侄帖》,《松风阁诗》等中的“修”字和“参”字,黄庭坚都将字中的三撇蹙写和上收为三点,这种异乎寻常的处理,使字体结构中的“展”与“蹙”形成对比,长笔短画,多姿多态,使这些字的笔画多变化和不重复。这是黄书的又一特点。

5.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黄庭坚对一些下面带有四点的字,写时都将笔画连续,成一道波浪形,如《黄州寒食诗卷跋》中的“兼”字,《花气诗帖》中的“薰”字,《经伏波神祠诗卷》中的“马”字,《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王纯中墓志铭》中的“无”字等。这样处理,使字的上半部较为端正、平稳,表现为“静”,而下面的四点写作波浪形,连续一笔而成,则显得潇洒飘逸,表现为“动”,这样便使字体结构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6.不泥古法,得笔外意:

黄庭坚的草书如龙飞风舞,超轶绝尘,为世人所称赞。他虽师承张旭、怀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创新。金代诗人施宜生称赞黄庭坚的草书时说:“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中州集》卷二“跋山谷草书”)赵秉文在《题涪翁草书文选书后》说:“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黄庭坚草书的有些字形虽与张旭、怀素所写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于用笔,深得此中三昧,所

10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以黄书的线条千姿万态,变化多端。旭、素的许多笔画虽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笔简单而过,而黄书则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我个人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黄庭坚的草书已超过张旭和怀素。另外,苏东坡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从生活阅历、文章学问等方面来说,黄庭坚远比旭、素丰富和渊博。

黄庭坚是苏东坡的学生,号称苏门四学士之一,但他绝不是老师的模仿者。《宋人轶事汇编》中记载了一则轶事:有一天苏黄二人在一起谈论书法,点评各家书法风格,苏东坡突然想起一个感觉,对黄庭坚说,你的字虽然风格清俊劲爽,但看上去太瘦削,好像挂在枯枝上的死蛇,这是形容黄庭坚字取纵势,笔画挺身拖长的共性。黄庭坚顺口搭音说:“您的字固然不敢轻率议论,但看起来扁乎乎的,很想被石头压扁的癞蛤蟆。”这是描述苏东坡结字喜欢取扁势的风格,这本是信口闲谈,说完之后,二人似乎都感到既有失言之窘,又有雅谑之趣,更有点中要害之悟,于是相顾大笑。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的叶培贵教授说:“死蛇挂树看起来像是毛病,但恰恰是黄庭坚最美的特点,石压蛤蟆同样如此。所以宋朝人从东坡到黄庭坚,他们在书法上不求技术的完善,他追求在自己的书写中有自己独特的某种特征,这个特征足以打动欣赏者,那么,这就是好的。”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于曙光评价说:“他下笔非常的果断,非常地放纵,但是字的结构又非常地端正。他中宫收得很紧,摆得很正。但是长的横划也好,撇捺也好他都尽量地把它伸展出去,所以使字的姿态有很多变化。特别是他在用笔上突破了写,因为古代的大字作品很少,一般都是小字,而写小字往往会讲究严谨,讲究精到,讲究典雅,这是小字容易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那么把字形放大,像他的很多作品那个字大概都有二三十公分大,写这种大字讲究有气势,讲究整体的精神充足。所以黄庭坚在这方面是非常有个性的。他在学书和总结自己书法的经验的时候也说过,要大字如小字,小字如大字,也就是说写大字的时候要有小字的严谨,写小字要有大字的那种开张的气势。可见他在这两方面是有很独到的体会的。所以他流传下来的一些行书,特别是大字的作品看上去都能够给人一种气势宏伟,很有震撼力的这种效果。”

四、与苏轼书法艺术观的比较分析

苏轼《寒食帖》

苏轼、黄庭坚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并称“苏黄”,二人又同为北宋著名书法家,同米芾、蔡襄并称“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与黄庭坚在书法艺术观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二人在倡导书家主体精神、对前人的继承、对书写技巧以及文学同艺术的关系问题上,都表现出了自

11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己的个性,展现出不同的主体精神。

1.对书法内在精神的倡导

苏轼、黄庭坚都把书法展现主体精神放在首位,二人在这一点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东坡尚“意”,他不拘泥于形,不囿于成法,对书法的评价,注重其中蕴含的精神风貌,对书法的审美超出了形体之外,上升到精神层面上。苏轼曾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阀一,不为成书也。(《论书》)”,明确表达了对书法欣赏要重精神、重气质的思想。虽然是五者不可缺一,但更主要的是神和气!他在《次韵子由论书》诗中,把自己对书法的看法完整地表达出来:“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这里的“意”即指书法中所蕴含的主体精神,也就是前所说的“神”、“气”。书家要“通”,真正把它融化到血液中,再从字中展现出来。苏轼认为,达到了将这种主体精神与人、书的密切融合与统一,也就领略到了书法的真谛。苏轼对细究点画细节是很反感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就明确表明了以“意”为主的态度。

《云亭宴诗碑》楷书

山谷重“韵”黄庭坚品评书法,常常提及“韵”字,将字是否有“韵”作为品评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他评价苏轼的字:“此一卷多东坡平时得意语,又是醉困已过后书,用李北海、徐季海法,虽有笔不到处,亦韵胜也。(《题东坡小字两轴卷尾》)”山谷认为东坡的字,在点画方面纵有缺憾,“有笔不到处”,但只要有“韵”,能够将书家的主体精神充分表达出来,就是优秀的书法作品。黄庭坚又在《跋常山公书》等中批评王著、周越二人书“无韵”,认为原因是二人胸次不够宽广,并不是工夫不到,笔法不好。那么怎么能做到“书不病韵”呢?山谷认为应“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跋周子发帖》)”,从中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韵”是指书家内在的学识、修养等,而非点画等外在的介质。他在《论书》中又进一步指出:“虽然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其韵胜耳。病在此处,笔墨虽工,终不近也。”他所追求的“韵”,是指通过点画等外在媒介传达出来的书家内在的修养、精神。“韵”是含蓄的,是看不到但能感受到的,同苏轼所倡导的“意”是基本相同的。

2.对前人书法的态度

东坡反叛唐人。苏轼认为,唐代书法兴盛的一大原因,是科举以书取士的结果“唐人以身言书判取士,故人人能书。(《跋咸通湖州刺史牒》)”在以统治阶级意志为主导的情况下,书法必然会限制个性的发挥时代在变化,评价书法的标准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没有必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只有打破古法,才能创新。 山谷自成一家。黄庭坚也具有这种强烈的叛逆思想。山谷在《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诗中写道:“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就明确表达出了希求另认门派的思想。东坡自诩“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山谷不但要跳出古人,

12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连今人也要跳出,要创立自己的风格,“自成一家”。他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力求 免“俗”。

对前人的继承。苏轼虽强烈的反唐,但并不反对学习古人,主张不应一味学习古人,要在古人基础上求变、求新。而这种求变、求新并不是完全否定前人,他曾云:“尝评鲁公书与杜子美诗相似,一出之后,前人皆废。若予书者,乃似鲁公而不废前人者也(《记潘延之评予书》)。”表明自己向古人学习,从中汲取有益的精华,同时又不割裂同古人的联系。

黄庭坚多次强调学习古人的重要性,如在《书赠福州陈继月》中提到:“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在《论作字》中亦持此观点。黄庭坚都强调了学古人书时“入神”的重要性,在观、摹时,俱要“入神”,这样自己在书写时才能“笔随人意”。

3.如何看待书法基本功

苏轼追求任性而为的书风,对点画不在意,“点画信手烦推求”。黄庭坚则重视书写技巧,对执笔姿势、点画等细节卜都要求比较严格。二人在这点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东坡随意豪放,山谷严谨认真。

东坡任性而为。苏轼在书写技巧上与常人不同,他具体的做法是:别人运笔骏快,他反而迟缓;别人结构精巧,他反而肥扁;别人强调中锋,他反而偃卧;别人用墨适中,他反而浓稠。于是创造出一种别开生面、颇具个性的书法形象。苏轼这样怪异的执笔姿势与书写习惯、用墨、用笔的特点,决定了其字必然肥壮。

山谷注重技巧。黄庭坚作书,注重执笔姿势,用双钩,讲究心手配合。他多次强调执笔的重要性:“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

名指倚笔则有力。(《跋与张载熙书卷 黄山谷寒食诗跋(局部) 尾》)”“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感

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论写字法》)”“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题绛本法帖》)”都洋细描述了执笔的方法。

4.文学与艺术的相通性的观点

苏轼与黄庭坚都认为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东坡以诗、画观书。苏轼尚“意”的思想,重在内在精神,不注重外在形

13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貌。他在论画、诗的时候,也强调这点,与书法理论相通互用。如《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现在已经不能见到王主簿所画的这幅作品了,但从该诗中可以看出,东坡认为“诗画本一律”,其主导思想是一致的,即不能囿于形,不能单纯追求“形似”,这样是达不到较高水平的。只有抓住画中主导的一点,即“画眼”所在,哪怕只是“一点红”,也能透出无边的春色!而这点精神是最重要的,否则只是庸品而已,是不耐看的。

山谷以诗论书。黄庭坚有意沟通文学与艺术,在评书时常参以诗歌具有内涵和意境;赏诗时,又往往同时关注书法对展现诗歌内容的作用。如他评价书家之东坡,犹如诗家之李白,具有豪放飘逸、自然天成的特点。 五、后世影响

2010年6月3日22时许,在北京保利春季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北宋

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行书体杰作《砥柱铭》亮相。竞拍较量近70个回合,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首次在国内诞生。《砥柱铭》以3.9亿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4.368亿元人民币。该卷长达8.24米,计82行407字,按成交价4.368亿元计算,黄庭坚一字值1073218.6732元人民币。这一成交价远远超过了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创造的约2.3亿元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长度仅次于现藏于美国的18.22米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和藏于台北故宫的10米长大行楷《明瓒诗卷后跋》,比著名的《伏波帖》(8.20米)、《诸上座帖》(7.29米)还长。加上历代题跋,总长近15米。 黄庭坚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其书法作品结字和笔法的独特形

式上,后世书家有两者兼而取之者、有径取山谷结字者、亦有独钟“山谷笔法”者。若两者兼有之,则多不脱山谷书法之形貌;若取其一化一,则可备山谷之韵;若能将结字和笔法二者皆消融在自己的作品中,则既能有山谷之韵又可兼自家风骨。这在徐渭、陈淳、郑板桥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地印证。只是具有此种功力者,甚为了了,特别是极具个性的“山谷笔法”,几乎无人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消解融合得天衣无缝。正因为“山谷笔法”个性独特,所以才不易“安之若素”,若

《砥柱铭》 能轻易化合在自己作品中而又无声无

息,那恐怕就不是山谷的个性笔法了。

勉强为之,充其量也就是仿山谷之作,很难超越山谷书法之藩篱,这也是今人多学不好黄庭坚书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学者,仅仅得黄庭坚书法所谓的“抖动”和“长枪大戟”之表,而未涉山谷书法之神韵,且多会沦为俗格,这应是取法黄庭坚书法者应该引起重视的,也是“山谷笔法”研究的意义所在。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我国书法史上的“宋四家”之一,他的创新精神,给予了后代以巨大影响。明代的沈周、文征明、祝枝山,清代的八大山人(郭麟等人都学过黄书,可见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黄庭坚对于

14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

书法艺术的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借鉴和学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黄庭坚所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已进人了建设四化的崭新时代。我们应该弘扬祖国的书法艺术.振兴华夏书坛,锐意进取,开拓前进。为开创一代崭新的书风而努力奋斗!黄庭坚书法以独树一帜的风范,至今都对中国书法艺术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参考文献: 1、陈红梅:《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

2、陈振濂:《品味经典:陈振濂谈中国书法史(中唐-元)》 浙江古籍出版社 3、陈振濂:《书法史学教程》,中国美术学院 4、水赉佑编:《黄庭坚书法史料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5、水赉佑编:《中国书法全集?宋辽金?黄庭坚》,荣宝斋出版社,2001年 6、水赉佑编著:《黄庭坚的书法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7、张传旭著:《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8、郑永晓著:《黄庭坚年谱新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9、黄宝华选注:《黄庭坚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0、邓子勉著:《黄庭坚全传》,长春出版社,1999年 11、朱仲岳编著:《黄庭坚墨迹大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12、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13、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大地出版社,1989年

14、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

注释:

①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水赉佑编:《黄庭坚书法史料集》,46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②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水赉佑编:《黄庭坚书法史料集》,47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③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水赉佑编:《黄庭坚书法史料集》,48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④《豫章先生传》。郑永晓著:《黄庭坚年谱新编》,28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⑤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二笔》,卷二。水赉佑编:《黄庭坚书法史料集》,275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⑥郭子绪语。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668页,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年。 ⑦郭子绪语。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668页,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年。 ⑧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水赉佑编:《黄庭坚书法史料集》,144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⑨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一百六十一。水赉佑编:《黄庭坚书法史料集》,280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⑩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记事》,13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 窦冀(一作臮)语。《张旭草书古诗四帖、怀素草书自叙帖》,无页码,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年。 ? 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记事》,13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水赉佑编:《黄庭坚书法史料集》,277—278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 夏浸之:《书史纪原》。水赉佑编:《黄庭坚书法史料集》,145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gs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