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选修1-1复习课资料

更新时间:2023-09-29 09: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选修1-1复习课

二.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本册知识结构,系统把握本章内容。 2、总结本章的重点题型,把握解题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问题专题讲解

四. 知识分析

(一)命题与量词: 1、逻辑联结词

对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考查,一般融入到具体的数学问题之中,以代数、三角、解析几何的内容为载体,考查对逻辑知识的运用,一般难度不大。注意以下几点: (1)“或”与日常生活用语中“或”的意义有所不同,日常用语中的“或”有时带有“不可兼有”的意思,如工作或休息;而逻辑联结词“或”含有“同时兼有”的意思,如x?6或x?9。

(2)集合中的“交”、“并”、“补”与逻辑联结词“且”、“或”、“非”密切相关。

①A?B?{x|x?A,或x?B},集合的并集是用“或”来定义的。 ②A?B?{x|x?A,且x?B},集合的交集是用“且”来定义的。

/A},集合的补集与“非”密切相关。 ③CUA?{x|x?U且x?④“或”、“且”的否定形式;“p或q”的否定形式是“非p且非q”,“p且q”的否定形式是“非p或非q”。 (3)对于“p或q”,只有p,q都为假时才为假,其他情况为真;对于“p且q”,只有p,q都为真时才为真,其他情况为假;非p的真假与p的真假相反。

2、四种命题。 原命题:如果p,那么q(或若p,则q); 逆命题:如果q,则p; 否命题:如果?p,则?q; 逆否命题:如果?q,则?p。 注意: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为真假,原命题的逆命题与它的否命题同为真假,所以对一些命题的真假判断(或推证),我们可通过与它同真假的(具有逆否关系的)命题来判断(或推证)。

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对命题进行研究的重要途径,因而这部分知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高考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往往与其它知识结合起来考查。应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反映了条件p和结论q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判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确定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②尝试从条件推结论,结论推条件; ③确定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④要证明命题的条件是充要的,就既要证明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它的逆命题成立。证明原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充分性,证明逆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必要性。 (2)对于充要条件,要熟悉它的同义词语。 在解题时常常遇到与充要条件同义的词语,如“当且仅当”,“必须且只需”,“等价于”,“反过来也成立”,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对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是新课标中的新增内容,在以往的高考中没有出现,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在今后的高考中一定会有体现,预计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并且是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①全称量词:短语“对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

注意:

(1)将含有变量x的语句用p(x),q(x),r(x),?表示,变量x的取值范围用M表示,那么,全称命题“对M中任意一个x,有p(x)成立”,可简记为“?x?M,p(x)”。 (2)全称命题就是陈述某集合中所有元素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3)要判断全称命题是真命题,需对集合M中每个元素x,证明p(x)成立;如果在集合M中找到一个元素x0,使得p(x0)不成立,那么这个全称命题就是假命题。

②存在量词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用符号“?”表示。 注意:

p(x)”(1)存在性命题“存在M中的一个x,使p(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M,。

(2)存在性命题就是陈述在某集合中(存在)一些元素具有某性质的命题。

(3)要判断一个存在性命题是真命题,只要在限定的集合M中,能找到一个x?x0,使p(x0)成立即可;否则,这一存在性命题就是假命题。

③关于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的否定:

全称命题p:?x?M,p(x),它的否定是?p:?x?M,?p(x),全称命题的否定是存在性命题。

存在性命题p:?x?M,p(x),它的否定是?p:?x?M,?p(x),存在性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典型例题]

例1. 分别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新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1)p:菱形的对角线一定相等,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22(2)p:方程x?x?1?0的两实根符号相同,q:方程x?x?1?0的两实根绝对值相等;

(3)p:π是有理数,q:π是无理数。 解析:(1)p或q:菱形的对角线相等或互相垂直,真; p且q:菱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假; 非p:菱形的对角线不一定相等,真。

2(2)p或q:方程x?x?1?0的两实根符号相同或绝对值相等,假; 2p且q:方程x?x?1?0的两实根符号相同且绝对值相等,假;

非p:方程x?x?1?0的两实根符号不同,真 (3)p或q:π是有理数或是无理数,真; p且q:π是有理数且是无理数,假; 非p:π不是有理数,真。

点评: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命题的真假,首先要弄清结构,先确定命题的构成形式以及构成它的命题p,q的真假,然后根据结论判断命题的真假。

2例2. 命题p:方程x?mx?1?0有两个不等的负实数根,命题q:方程

24x2?4(m?2)x?1?0无实数根。若“p或q”为真命题,“p且q”为假命题,试求m的??1?m2?4?0?解析:由p得?m?0

取值范围。

解得m>2

2由q知,?2?16(m?2)?16

2?16(m?4m?3)?0

解得1?m?3

因为“p或q”为真,“p且q”为假, 所以p为真,q为假;若p为假,q为真。

?m?2?m?2??m?1或m?3?即;或?1?m?3

解得m?3或1?m?2即为所求。

点评:该例涉及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补集以及“p或q”,“p且q”两类命题的判断等知识。解答时,应注意层层推进,先将p,q化简,然后依题设条件“p或q”为真,“p且q”为假,推导出所有可能情况。

例3. 写出命题“当abc?0时,a=0或b=0或c=0”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解析:原命题:如果abc?0,则a=0或b=0或c=0,是真命题。 逆命题:如果a=0或b=0或c=0,则abc=0,是真命题。 否命题:如果abc?0,则a?0且b?0且c?0,是真命题。 逆否命题:如果a?0且b?0且c?0,则abc?0,是真命题。

点评:把原命题改成“如果p,则q”的形式,再分别写出其相应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在判断真假时要注意利用等价命题的原理和规律。

例4. 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R,有下列三个命题:

①如果存在常数M,使得对任意x?R,有f(x)?M,则M是函数f(x)的最大值; ②如果存在x0?R,使得对任意x?R,且x?x0,有f(x)?f(x0),则f(x0)是函数

f(x)的最大值;

③如果存在x0?R,使得对任意x?R,有f(x)?f(x0),则f(x0)是函数f(x)的最大值。

这些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解析:①错。原因:“=”可能取不到。 ②,③都正确。故选C。

例5.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其真假。 (1)p:所有末位数字是0或5的整数都能被5整除;

(2)p:存在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大于180°; (3)p:某些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解析:(1)?p:存在末位数字是0或5的整数不能被5整除,假命题。 (2)?p:任何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不大于180°,真命题。 (3)?p:任一梯形的对角线都不互相平分,真命题。

点评:首先要弄清楚命题是全称命题还是存在性命题,再针对不同形式加以否定。

2例6. 是否存在实数p,使“4x?p?0”是“x?x?2?0”的充分条件?如果存在,求出p的取值范围。

2解析:x?x?2?0的解是x?2或x??1

由4x?p?0得要使

x??px??p4

4时,x?2或x??1成立,必须有

x??p4??1?x2?p4??1,即p?4。

当p?4时,有

?x?2?0

2所以当p?4时,“4x?p?0”是“x?x?2?0”的充分条件。

2点评:“4x?p?0”是条件,“x?x?2?0”是结论,先解出这两个不等式,再探究符合条件的p的范围。

(二)圆锥曲线: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无论在选择题、填空题还是解答题中经常出现,学习时应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下面就圆锥曲线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复习:

1、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要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这三种曲线的定义,注意在定义中满足的几何条件,并能够应用定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掌握三种曲线的标准方程,结合图形来进行记忆,弄清它的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

3、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这三种曲线的几何性质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应该对比来加以记忆,注意区分它们的不同点。下面几个方面同学们应注意:

(1)离心率的范围:椭圆中0?e?1,双曲线中e?1,抛物线中e?1;

(2)双曲线的渐近线:渐近线是双曲线特有的性质,要注意对它的理解掌握; (3)抛物线只有一个顶点、一个焦点、一条准线、一条对称轴。

[典型例题]

例7. 在△ABC中,BC=24,AC,AB边上的中线长之和等于39,求△ABC的重心的轨迹方程。

解析:如图所示,以线段BC所在直线为x轴、线段BC的中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M是△ABC的重心,BD是AC边上的中线,CE是AB边上的中线,由重心的性质

|BM|?23|BD|,|CM|?23|CE|。

于是

|BM|?|CM|?2323(|BD|?|CE|)

根据椭圆的定义知,点M的轨迹是以B,C为焦点的椭圆。 因为2a?|BM|?|CM|?26,所以a=13。 又2c?|BC|?24,所以c?12。

22222于是b?a?c?13?12?25

??39?26x2。

点评:有一定长线段BC,两边上的中线长也均与定点B,C以及△ABC的重心有关系,因此考虑以BC的中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解本题的关键是由三角形中线的性质推导出动点M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

25故△ABC重心的轨迹方程为169?y2?1(y?0)

例8. 若一个动点P(x,y)到两个定点F1(-1,0),F2(1,0)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a(a?0),求P的轨迹方程。

xa2?2y2()解析:(1)当0

(2)当a=0时,轨迹为F1F2的垂直平分线,即y轴,方程为x?0。 (3)当a=2时,轨迹是两条射线y?0(x?1)或y?0(x??1)。

(4)当a>2时,轨迹不存在。

点评:由题设条件,容易联想到双曲线,但注意到双曲线定义中的条件|F1F2|?a,而题中a与2的大小不确定,故需讨论。对双曲线定义的理解要准确,不能忽视定义中的限制条件。

2例9. 如图所示,AB为抛物线y?x上的动弦,且|AB|?a(a为常数且a?1),则弦AB的中点M与x轴的最小距离为__________。

解析:设A,M,B点的纵坐标分别为y1,y2,y3,且A,M,B三点在抛物线准线上的射影分别为A',M',B'。 由抛物线的定义知:

|AF|?|AA'|?y1?y1?|AF|?1p2?y1?14,

1|BF|?|BB'|?y3?p2?y3?14

4所以

又M是线段AB的中点,

,y3?|BF|?4

所以

y2?12(y1?y3)

12)???121212(|AF|?|BF|?(|AB|?(a?12)12)

1等号在定长为a的弦AB过焦点F时成立,此时M点与x轴的距离最小,最小值为2(

a?12)。

2点评:本题运用了抛物线的定义,并注意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几何条件(三角形的性质),使解题过程简明快捷。另外,抛物线y?x过焦点的弦的最小长度为1,故a?1的条件保证了AB过焦点,即本题的最小值可以取到。

3?2,5例10. 已知双曲线过P1(

524)和P2(3?ny27,4)两点,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解析:设所示双曲线方程为mx

45?4m?n?1??4??112m?16n?1??9 1?m????16??n?19?解得?

?1(mn?0)。

因为P1,P2在双曲线上,所以有:

y2

16所以所求双曲线方程为9。

点评:解完后才知焦点只能在y轴上!设的技巧值得同学们学习、掌握。

?x2?1 例11. 已知双曲线以2x?3y?0为渐近线,且过点(1,2),求该双曲线的方程。

2 解法一: 如图,由(1,2)在(1,3)的上方,可知焦点在y轴上。

y22 于是可设双曲线方程为a2?a???b3??41??2?12?b由已知?a?xb22?1(a?0,b?0)。

32?2?a?9??b2?8?2

9y故所求双曲线方程为32?x28?122解法二:设所求双曲线方程为4x?9y??(??0) 将(1,2)代入得??4?36??32 22故所示双曲线方程为4x?9y??32

9y2

点评:实际上,若利用已知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的巧设去处理,可使问题变得容易解决,解法二实际上是整体思维的模式,用处广泛,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8即32?x2?1

例12.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且抛物线上一点(-3,m)到焦点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

2解析:若焦点在y轴的正半轴上,则可设方程为x?2py(p?0)

准线方程为

y??p2, 所以

m?(?p2)?5

?p2?5又因为9?2pm,所以

m?992p,所以2p。解得p=1或p?9。

22所以抛物线方程为x?2y或x?18y

2若焦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则可设方程为x??2py(p?0)

pp准线方程为y?2,所以2?m?5

又因为9??2pm,所以

pm??92p。

所以2?92p?5。解得p=1或p=9

22所以抛物线方程为x??2y或x??18y。

点评:应分焦点在y轴正半轴和负半轴两种情况考虑,利用抛物线的定义,结合待定系数求抛物线方程。

x22例13. 如图所示,从椭圆a?yb22?1(a?b?0)上一点M向x轴作垂线,恰好通过椭圆

的左焦点F1,且它的长轴端点A及短轴端点B的连线AB与OM平行。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设Q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F2是右焦点,求∠F1QF2的取值范围;

(3)设Q是椭圆上一点,当QF2?AB时,延长QF2与椭圆交于另一点P,若?F1PQ的面积为203,求此时椭圆的方程。

b?c,a) 解析:(1)设椭圆半焦距为c,则M(

2b2ba?因为AB//OM,所以?c?a

所以b?c,a?2c。故

e?ca?22。

|QF2|?r2,∠F1QF2??, (2)设|QF1|?r1,|F1F2|?2c 则r1?r2?2a1,cos??r1?r2?4c2r1r2222?(r1?r2)2?2r1r2?4c2r1r22所以

?2b2

r1r2?1?(2b2r1?r2?1?0)22

当且仅当r1?r2时,上式等号成立。

???[0,]2。 所以0?cos??1。即

(3)因为b?c,a?x2c,

22所以可设椭圆方程为2c?yc22?1

因为PQ⊥AB,

kAB??22,所以kPQ?2

所以直线PQ的方程为y?2(x?c)

22代入椭圆方程,得5x?8cx?2c?0

所以

|PQ|?(1?2)?[(8c5)2?4?2c5263c?2]?625c

因为点F1到直线PQ的距离所以由

S?F1PQ=12d?|PQ|?12?d?c

c?435c2263625。

435c2?2032,得c?25

x225故所求椭圆方程为5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定义与性质、直线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解三角形、不等式等知识,综合性较强。

?y2?1

22例14. 已知直线ax?y?1?0(a??3)与双曲线3x?y?1交于A,B两点。 (1)若以AB为直径的圆过原点,求实数a的值;

(2)若A,B在双曲线的两支上,求实数a的范围。

?ax?y?1?0?22解析:由?3x?y?1

可得:(3?a)x?2ax?2?0 由于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个交点, 因此,可得:

??(?2a)222?4(3?a)?(?2)?062

??6?a?

(1)设A(x1,y1),B(x2,y2),

y1则x1?y2x2??1

2即(ax1?1)(ax?1)??x1x2

2也就是(a?1)x1x2?a(x1?x2)?1?0

所以

解得a??1

23?a2(a2?1)??23?a2?a?2a3?a2?1?0

(2)若A,B在双曲线的两支上,则x1x2?0 即

??0

于是可得?3?a?3。

点评:涉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问题,常常将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构成方程组,消元后,得到关于x(或y)的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求解,这是常用的方法,本题就是利用这个解题方法进行求解的。

2例15. 过点(-2,0)的直线l与抛物线y?x交于A、B两点,求AB的中点的轨迹程。

解析:易知直线l的斜率一定存在,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2)

设A(x1,y1),B(x2,y2),AB的中点坐标为(x,y),则x1?x2?2x。

2??y1?x1?2?y2?x2 于是?

相减得:y2?y1?(x2?x1)(x2?x1)

y2?y1那么x2?x1k?y?2x

?y2?y1x2?x1?2x由于

x?2

所以y?2x(x?2)

2即y?2x?4x

?y?k(x?2)?2又由?y?x,得: x?kx?2k?0

2由??(?k)?4?(?2k)?0,得: k>0或k??8。又k=2x, 所以x>0或x<-4

22 因此轨迹方程为y?2x?4x(x?0或x??4)。 点评:整体运算是一种运算策略,它通过整体推理、整体代换等手段有效地绕过许多中间环节使运算直指结论。本题借助整体运算产生中点轨迹方程,其过程既简炼,运算又简单。

(三)导数及其应用:此部分内容要求大家掌握以下几点内容: 1、导数的定义、基本初等函数导数表、导数的运算法则; 2、会用导数来研究曲线的切线问题;

3、会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和极值(最值)问题。

[典型例题]

例16. 若曲线y?x的一条切线l与直线x?4y?8?0垂直,则l的方程为 A. 4x?y?3?0 B. x?4y?5?0

C. 4x?y?3?0 D. x?4y?3?0

解析:与直线x?4y?8?0垂直的直线l为4x?y?m?0,即y?x在某一点的导数为4,而y??4x,所以y?x在(1,1)处导数为4,此点的切线为4x?y?3?0,故选A

点评:准确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344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gi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