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训诂学的基本性质

更新时间:2023-06-02 08: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训诂学的基本性质

李 岗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训诂学的性质是该学科领域的重大问题。尽管在数千年历史中训诂学性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从其产生、目的、主体、对象和地位等方面可以确定,其基本性质应当还是对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古代文献的解释。中国的训诂学与西方的释经学在产生的背景、目的、直接原因和基本方法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因此训诂学的基本性质是中国古代释经学。

关键词:训诂学;基本性质;释经学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05)06 0320 03

对一门学科的性质进行研究是该学科基本的和重大的理论问题。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训诂学一直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在学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直到今天训诂学对于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精华也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是这门古老的学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对它的基本性质一直没有定论,至少是没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认识。而且人们对此讨论得不多,尤其是专文讨论的不多。本文不揣冒昧就此问题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训诂学性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对训诂学性质的讨论,学术界专著或专论尚不多见。主要的观点大多散见于专家学者的训诂学专著或论文中。据张月明 训诂学性质研究述评 的归纳整理,大致有如下几种看法。

[1]

郭在贻 训诂学 等。

五是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这是张月明在归纳研究并辩驳上述诸说后提出的观点。

从以上所列可以看出,对于训诂学的性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仅学者们看法上不一致,甚至有的学者在自己不同著作中也说法不尽相同。从多数观点看,偏重于语言学\语文学\语义学的综合学科者较多,且不说训诂学是否是语言学\语文学\语义学,作为一门学科,太强调其综合性可能会湮没其特性,无助于对其本质的研究。此外,以上诸说为了增加其包容性,对于训诂学的对象、内容、方法等的演变缺少关注,也是导致歧见的原因之一。为表述准确起见,本文只对训诂学的基本性质进行探讨。

二、训诂学的基本性质是经典诠释学

我们认为,训诂学的根本性质是古代经典著作诠释的学科。根据传统的称谓,把经典径直称为 经 ,为了方便起见,这里简称为释经学。也就是说,训诂学是中国古代的释经学。

首先,从来源上看,训诂学起源于对中国传统经典的诠释。训诂始于古人由于语言自身的发展产生阅读障碍而对书面语进行解释。中国训诂实践产生得很早,至少在战国之前就已经产生。但训诂学的产生和其他学科的产生一样,要具备基本理论框架、专门的研究方法、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术语体系等条件。在传统的 小学 中,最早的训诂学著作是 尔雅 。后人的研究表明, 尔雅 已经具备以上所

一是训诂学即语义学\词义学。如周大璞 训诂学要略 、吴孟复 训诂通论 、陆宗达和王宁 训诂方法论 等著作中有关章节。

二是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

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如陆宗达 训诂简论 、殷孟伦 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 、张永言 训诂学简论 、许嘉璐 训诂学的性质及其它 、许威汉 训诂学导论 等著作中有关章节。三是训诂学即阐释学。如申小龙 训诂:中国文化阐释的前沿 一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中的训诂学思想 。

四是训诂学是研究正确解释语言的学科。如黄侃述黄焯编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洪诚 训诂学 、

收稿日期:2005-02-15

,,

说的条件。可以说 尔雅 标志着中国训诂学的产生。而罗常培关于 尔雅 是汉代经师解释六经训诂的汇集之说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同意。其实,与训诂学关系极为密切的传统 小学 也无一不是为解释经典而作。如文字学的产生,第一部文字学著作是许慎 说文解字 。而 说文解字 是为解经而作,这在许慎的序言中讲得非常明确。音韵学的产生最晚,早期语音研究是为了突破古文经籍上的转注和假借的障碍,以求得儒家经典 原意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义理的阐发,汉代经师们在训诂工作中充分地利用了汉字的形音、形义、音义之间复杂的相关关系,探讨流传到汉代的先秦经籍上的语言文字现象。而系统的古音学产生于上古韵文的研究,段玉裁曾把他一生治学的经验归结成一句话: 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 。严格意义上的训诂学著作都是为了诠释经典而作,舍此无他。

其次,从目的上看,训诂的目的是解经。张月明 训诂学性质研究述评 认为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时是这样说的:

清代著名训诂大师戴震在 与是仲明论学书 中曰: 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可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这是说释读汉文古籍当从词句入手,然后才能了解圣贤的思想。虽然戴氏所言仅提及解经,但这正是训诂之事。我们何尝不能推衍开去:释读汉文古籍均由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意旨。 尚书 艰涩难懂是因为语言古奥,而 易经 玄幽难明却恐怕主要在于易理包罗万象。因而 易经 训诂就不能只是释词解句,注 山海经 必得古代地理知识撑持,释 黄帝内经 须有医学知识佐助。否则有注几于无注。事实上中国古代训诂大家极少纯汉语研究者,许慎 五经无双 ,郑玄是遍注群经的经学大师,扬雄是文学家又是哲学家。这说明没有鸿富的知识,只研究汉语是不能成为训诂大师的。一个训诂大师同时必定是一个汉语学家,而一个汉语学家则未必就是训诂大师。

实际上,戴震已经说得非常明确,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与前面段玉裁如出一辙。这不仅是戴、段二人,古代经学家无一不是如此。张文自己所举例也都是古代称为 经 的著作。

第三,从训诂学家看,能称为训诂学家的大师几无一例外地都是经学大家,在历史上尤其如此。正如张文所说: 事实上中国古代训诂大家极少纯汉语研究者,许慎 五经无双 ,郑玄是遍注群经的经是经学大师。何况中国古代从来没有一个学者是 汉语学家 。

第四,从训释对象看,训诂的对象涉及面极广,但都是以经学著作为核心内容。从训诂的产生到发展,其训释对象有一个从窄到宽、从单一到广泛的过程。但是,仔细考察其内容,训诂的对象核心的还是以儒家经典为主或象 诗经 这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的著作。历史唯物主义把任何事物都看作一个过程,训诂学也是如此。其性质也处于嬗变之中,但其产生之初是非常严格地为经学服务的,奠定了其释经学的基本性质。

最后, 训诂学是经学的奴婢 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此不赘言。所谓 奴婢 ,意义很明确,就是为经学服务之意。如果以上各点可信,是不是可以说,训诂学存在的唯一目的说是为经学服务,就是为了诠释经学。我们今天对前人训诂成果从语言学\语文学\语义方面去认识、吸收和利用是古为今用,并非古人的本意,更不可用现代语言学\语文学\语义的框架去以今律古了。

三、训诂学与西方释经学(hermeneutic)事实上,对经典著作进行诠释,并不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在西方与 五经 有相似甚至更崇高地位的经典著作即 圣经 。 圣经 的地位和语言、版本、内容、表述方式等的流变,使西方在很早就产生了对圣经的训释,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释经学 (hermeneutic)。要对训诂学与释经学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不是一篇小文章所能解决的。这里只就主要方面作一梳理。以他山之石,进一步说明训诂学的释经性质。

(一)产生的时代和功利的目的。与训诂学一样,释经学的功利目的十分明显,它不是纯学术的,而是为当时意识形态服务的,是 国家意识形态 的工具。释经学产生于欧洲中世纪,也即欧洲的封建时代。封建时代的欧洲是神学的时代,教会的权力高于君主。神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其唯一学说就是神学,其经典著作就是圣经。它是封建时代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准绳。训诂学肇始于中国战国末期,主要产生在汉代。而汉代已经是中国封建时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的封建时代,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需要一个国家意识形态。从司马谈 论六家要旨 到董仲舒 春秋繁露 最后确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文本进行诠释,是现实政治需要,不是学术冲动。

(二)产生的直接原因。无论是释经学还是训

阅读障碍,二是版本、内容等问题影响对经典理解的歧义。 圣经 起源也很早,由于语言、版本、内容、表述方式等的流变,使西方在很早就产生了对圣经的训释,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释经学 (herme-neutic)。如旧约中的 五经 问题。 五经 乃是指旧约的头五卷书,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由于犹太教徒与基督徒都相信它们是由摩西写的,所以通称 摩西五经 或简称 五经 。过去两个世纪中,有些学者宣称五经不是摩西写的,而是由四个文献凑合起来的,这些文献各有各的特点和神学观点,且常彼此矛盾。在神学家中引起争议,使 圣经 的文本解释成为必要。并由此衍生出释经学。汉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也是一个典型。经学是两汉思想的主流,是两汉官方提倡、扶植、培养的学术主轴,指的是针对先秦儒家的经典进行研究解说,以作为规范现实政治制度、政策措施的理论依据。由于五经博士设置后,立于学官的,基本上都是今文经,而古文不得立,于是乃有经今古文之争。今文经是用汉代流行的隶字书写的。古文经是用先秦六国时流行的字体书写的。今古文经,不只是字体书写上的不同,而在文字内容、篇章多寡以及学风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今古文经之争直接促进了训诂学的繁荣。

(三)方法。释经学的释经方法也与训诂学基本一致。释经学常用的以经解经、文法解经、字词解经、上下文解经等方法,正如冯 戴伊克(vanDijk)所指出: 中世纪对 圣经 和其他经典篇章的理解和解释,导致了所谓的 释经学 (hermeneutic)。释经学的特点之一是,从若干层面进行篇章分析。比

如,对描写圣经道义中,分析层面不仅包括字面表达

式和语义,而且包括非字面或隐喻的内容,比如对圣经寓言的描写。除此之外,描写对象还涉及语篇的超验意义、超然意义。 这段话对我们正确地认识训诂学性质有着很好的启发意义。训诂学的方法中,除字词句的训释外,同样也有章句等形式。至于广泛联系文献背景、时代生活等,训诂学与释经学也惊人地相似。

(四)流变。作为一门学科,无论训诂学还是释经学都是发展变化的。训诂学当初为儒家经典的诠释服务,后来发展到以经、史、子、集服务。经历了随书作注到注释专书,最后形成理论性不明显但体例严整的学术规范。而释经学,正如冯 戴伊克在上文同一处所说: 到了二十世纪,释经学特别被应用于文学、历史、法律文献的研究,扩展为一般的解释理论 。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如中国与西方封建时期时间跨度差别、中国和西方皇权与宗教地位的巨大差别、中国与西方文化学术对理论的重视程度等,使训诂学最终向语文学靠拢,而西方的释经学发展为诠释学。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随着训诂对象的扩大,训诂学的性质也有所改变。限于篇幅,未能论及。参考文献:

[1]张月明 训诂学性质研究述评[J] 内蒙古电子学刊(哲社版),1994,(4)

[2]冯 戴伊克 话语、心理、社会[M] 中华书局,1993,p 8

[2]

(责任编辑 陈灿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fz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