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相关文化的渗透

更新时间:2023-10-27 14:12: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音乐教学中相关文化的渗透

东城区曙光小学 吴晓菲 刘宁宁

论文摘要: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生活爆发出火花。”是的,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情感的表达和沟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和渗透,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生活爆发出火花。”是的,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情感的表达和沟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唤起相同的感受,从而在精神的沟通和交流中传递友谊。在小学音乐课这门人文学科中,音乐与其相关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音乐课上,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能通过艺术来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就如最新颁布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它涉及到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等, 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正如歌剧大师瓦格纳所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

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学校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所以要让孩子们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在感受与鉴赏中充分表现,充分发挥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音乐作品的内涵拓展到相关文化中去,丰富学生的艺术感受和体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和渗透,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紧密联系

音乐与相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康斯坦丁诺夫曾说:“音乐能展示特定时代、社会阶层、个性类型所独具的各式各样个人态度的深刻内容,从而揭示出该时代及其同代人的典型社会心理特点。”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种文化,进而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这种文化。音乐还是一种能够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音响和时间的艺术,人类通过自己的音乐与自己的文化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一个民族音乐内涵的情感与精神,往往是它的灵魂和思想、智慧的发源地。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反应了当地的独特文化和思想。新编的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注重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在教材第七、八册中分单元介绍了有关民族歌舞的《民族的舞步》、介绍少数民族风俗的《五十六朵花》在这些单元里介绍了如:汉族有秧歌舞、狮舞的音乐,维吾尔族有手鼓舞音乐,彝

族有跳月等等,都各有不同的民族乐器、不同的音乐风格;各地区又有所不同,北方民歌山歌较多,高亢嘹亮,与北方的高原地理及北方人豪爽大方的性格相通,而南方民歌小调较多,婉转悠扬,与南方丘陵、平原地理的特点及南方人温柔甜美的性格相符合。对一个民族来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音乐还记录了人类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学习《走进大自然》使学生体会到美好的生活,美丽的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春节序曲》、《过新年》让学生了解普天同庆的欢乐。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学生能够体会中华民族愤怒的吼叫,与痛失国土的哀伤。所以说音乐能够反应出人的生活、价值观,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类的理想与梦幻。小学音乐课通过每个单元的专题学习,在学会音乐知识的同时在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的文化素质也有所提高。 二、音乐与相关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产生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各地区相关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与其他艺术及科学门类形同姊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呼应,共融共兴。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音乐理论家毕达格拉斯认为,音乐和数学是密不可分的;在古希腊,诗与音乐总是相伴相随,诗就是歌,歌就是诗;音乐能够给诗歌润色,诗篇同样可以给音乐家带来启迪。家喻户晓的《蓝色多瑙河》就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小约翰 斯

特劳斯在匈牙利诗人贝克的一篇赞美多瑙河的诗篇的启发下写成的,并以诗的最后一句作为曲名,可以说诗歌和音乐是相互映衬互相启发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与舞蹈鱼水相融,相得益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和绘画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可谓殊途同归,都是从同一源头流出,各自奔淌,风回路转,最终又汇入同一海洋。

1、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音乐教材中,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又有丰富的世界音乐文化。如《阿细跳月》《快乐的罗嗦》是彝族的民间音乐,《杵歌》是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多快乐呀多幸福》是藏族的民歌。通过演唱或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

世界的音乐是丰富多彩的,在小学音乐教材的《环球之旅》单元中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音乐,如《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通过观看电影,既可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助于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草帽歌》是墨西哥歌曲、《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的歌曲。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了解许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有教材中的《西洋乐话》单元中介绍世界名曲,教师带领学生沿着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足迹,走过音乐发展史的长廊。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2、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信息和具体的形象。例如欣赏《黄河船夫曲》,当学生了解到黄河的悠久历史,看到壮阔的景观时,必然会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高亢激昂的《黄河船夫曲》,看着船夫们同风浪搏斗的画面,朗诵着光未然激情澎湃的诗句,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学生们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滚滚洪流之中,为黄河的壮阔所感动。《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琵琶古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音乐因素外,乐曲还渗透了以下几方面的文化知识:《春江花月夜》是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美的特征。标题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 “春江花朝秋月,往往取酒还独倾” 的诗句,具有古诗典雅的神韵。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优美、清新,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唐诗中“粼粼碧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的诗句,好似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 它的审美意境同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石涛的《秋江雨景》、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等,可以丰富音乐的想象。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如电子琴、管弦乐合奏、民乐合奏等,不同的音色及演奏风格,使我们可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

学习与《春江花月夜》审美意境相似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音乐与诗歌的意境相辅相成,增强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通过综合性的文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3、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通过教育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21世纪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这对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创造力的培养包含着许多因素,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就是众多的因素之一。因为创造的过程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的过程,积累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结合文化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必定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另外,音乐本身就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演奏、演唱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

如在感受《渔舟唱晚》的情绪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创编歌词,其中很多句子都来源于古诗词,例如:山苍苍、水茫茫、船似箭、桨激浪、歌声随风扬。鱼满仓、心欢畅、踏浪归去月如霜,唯见水天长……这些都是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

知识,运用学过的知识,即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提高了语文知识的提高,从而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艺术,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在音乐课中,学生要共同享受全人类的音乐,通过音乐来体现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体会人类蓄含于音乐中的各种各样的情感;还要体验作者感受生活、感悟世界的方式;从而增添学生参与世界事务,参与生活的意识和个性。可是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体验少。而新编的音乐教材中的内容包含着各样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些学生没有切身经历的东西怎么让他们理解呢?我认为,利用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必须认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深层关系,在音乐教学中,利用这种深层关系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所以说音乐和相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音乐不能孤立单独存在,那就成了一种机械式的训练,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在音乐课上通过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增长知识学生也得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三、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适度地渗透相关文化

在小学音乐课中渗透相关文化的学习,一定要做到适度,不能喧宾夺主。笔者认为在音乐课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关文化的渗透。

1、 音乐课中渗透相关文化应该以音乐为,渗透音乐文化不能

喧宾夺主。

音乐教师担任了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我们必须坚守以音乐为本体的阵地,其他所有的综合都是从音乐出发,再最终回归到音乐中去的原则。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这一主题,渗透的相关文化应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文化,渗透这些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而在此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更多文化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但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其他文化可以替代的,它只是与相关文化有相通之处。所以,音乐的文化性拓展一定要适度,在渗透相关文化时,不要派生出与主题音乐无关的知识。

小学四年级有一个单元叫《中国功夫》这个单元主要的内容是了解武术文化。上课时教师先播放一段音乐是男声四重唱《少林、少林》,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都唱了什么?是什么情绪的?学生会说到嵩山少林寺,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这时老师再播放一段《牧羊曲》让学生边看嵩山少林寺的风景,边说出这两首歌曲的区别和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接着教师让学生听了一首叫《中国功夫》的歌曲,并且让学生说出这首歌曲里都唱到哪些中国功夫的流派,学生认真的再次聆听,并且说出了武当、太极等功夫的门派,老师只设计了几段简明的语言就把贯穿要欣赏的歌曲贯穿起来。老师还说道了李小龙这位功夫皇帝的名言“修练功

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说这样的话是让学生明白功夫是一种生活和思维的方式,而不是用来打架闹事的。这才是中国功夫文化的真谛,也是外国人功夫的原因。整堂课一直渗透了以音乐为中心这样一种思想,学生模仿武术动作也在民乐《武术》的音乐声中练习。学生欣赏少林寺美丽景色的时候也要想想《牧羊曲》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情绪。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武术的真谛是什么?不是打架逞能,而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文化。这样做就可以在课堂上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渗透得恰到好处,既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音乐的目的,又没有让音乐文化在课上喧宾夺主,还让人感到在音乐课中,渗透相关文化又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乐,其实相关文化的内容是很广的,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渗透方式,去挖掘多方位的相关文化,让学生多角度的感受体验音乐,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孔继南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2. 《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吴文漪著 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1 3.《感悟音乐》,吉人,《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第3期。 4. 《音乐艺术人生》 李岚清、高等教育社出版 2006、5

5、《穿越艺术》 滕矢初 ,团结出版社。2006、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fl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