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史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更新时间:2023-05-06 01: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史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2)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史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9)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史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18)

第1 页,共25 页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史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说明:本资料为2017复试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7复试常考题型及难度全真模拟预测。————————————————————————————————————————一、名词解释

1.坐忘

【答案】坐忘是指人要摆脱形骸、智巧的束缚,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庄子·大宗师》中虚拟了一段孔子和颜回的谈话,阐释了“坐忘”的含义。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所讲的“坐忘”是个体的主观修养与精神体验。“离形去知”是“坐忘”的关键。

①“离形”等同于“堕肢”意即忘身。“忘身”则强调人需要摆脱生理上无止境的欲望:

②“去知”是指摆脱、忘记知识,强调要摒弃人世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等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只有“坐忘”才可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道”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2.意为心之所存

【答案】意为心之所存是刘宗周提出的一个观点,他根据《大学》的“诚意”传文认为,“意是心之所存”而不是所发。刘宗周认为,《大学》中所说的“意”表示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是一个用来表示深层心理意识的概念。“意”是纯粹至善的,不是心所发出的念头,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主字人心的东西。他把意与心的关系比作定盘针,提出意是心的主宰,代表一种深层的心理意向,意之于心,好比盘针之于盘子,盘针始终指向南,意也一定好善恶恶。因此,从根本上说,意不是一个“己发”的概念,就如同“向南”并不存在“起身向南”一样。

3.性日生日成

【答案】性日生日成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用以表述人性生成变化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性在人出生以后,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天命”的过程不仅仅在出生的那一刻,也在人的后天成长过程中。即人性是个发展的过程,性的成就也不能忽略后天的因素。但是他也不反对有先天的道德原则,人初生时候获得的性是是善的,这个层次的性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然而,在人出生以后,人就拥有选择的能力,可以自己进行选择。这时候,由于后天习性以及感性情感好恶,就会不辨好坏,从而人性也会随之改变。王夫之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性,包含着相当深刻的道理。

4.理一分殊

【答案】“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理物关系和理事关系两种意思。万物出自“一”“一”理分万物,万物各有“理”。表明万物具有各自规律,而合一具有同一的大道;万事出自“一”万事与人相联系,因此人人对于事的理会依据人的个体特性而有千差万别。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理一分殊”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

第2 页,共25 页

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

【答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当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当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当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6.善不受报

【答案】善不受报是东晋高僧竺道生法师提出的佛教术语。“善不受报”是指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道生认为未受到佛法精髓的世俗人的善行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善不受报的提出,旨在打碎众生施功望报的世俗之心。只有舍弃回报之心,才能促使自己最终悟道、得道。因此,善不受报不是阻止人们祛恶行善,而是鼓励向善的精神,不为任何目的地从事善的活动。

7.《华严金狮子章》

【答案】《华严金狮子章》是华严宗创立者唐法藏大师用金狮子作比喻讲解华严宗教义的著作。相传法藏为女皇讲解华严宗教义时,当女皇听到“六相圆融”、“十重玄门”时,感到迷惑,于是法藏随手指着殿前的金狮子,形象地解说了“六相圆融”理论中的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三对范畴和“十重玄门”的理论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使得武则天理解了他的基本思想。法藏的弟子把这次宣教记录加以整理,称为《华严金狮子章》,简称《金狮子章》。

8.人心、道心

【答案】“人心”和“道心”是二程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心表示感性的自然本能、欲望等,道心表示人的道德本心,道心是好的,人心则是邪恶的,从而把人心和道心对立起来。为了消除人心的邪恶,使道心得以保持,就要“惟精惟一”的功夫。具体做法就是要符合儒家“中”的原则。大程又用天理和人欲来表示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这样就和他们的理学思想联系起来。因为把天理和人欲看成是对立的,所以他们主张“损人欲以复天理”“无人欲就是天理”。二程提出的道心、人心以及天理、人欲思想后来经过朱熹的发展,成为理学中的重要范畴。

二、简答题

9.变化气质

【答案】(1)概述

变化气质是指通过后天学习改变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意思。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认为“天地之性”至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由此提出“变化气质”

第3 页,共25 页

的主张:“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还认为“气质”不仅应当改变,而且能够改变,“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虚心”能穷理尽性,使人性由“气质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

(2)重要性

二程也强调变化气质的重要性。朱熹以为变化气质的说法,“起于张程”赞之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强调“人之为学,却要变化气凛”“须是变化而反之”。还进一步把变化气质与“存理灭欲”的主张联系起来,认为人所票不好的“气质”是人产生“物欲”的基础,需克服“气质”带来的“物欲”以恢复“天理之性”的“天理”。

10.略论韩非的人性论。

【答案】韩非子是先秦性恶论的集大成者。

(1)皆挟自为心

韩非继承并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虽然认为人性原本是恶的,但可以通过教化来将其改变,而韩非认为人之恶的本性不能也不必改变。他的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理论,正是建在其“皆挟自为心”(《外储说左上》)的人性论的基础上。“自为”是指自己为自己打算,自利、为己之意。这就把性恶论发挥到了极端。

(2)好利恶害

韩非指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难二》)又说:“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奸劫弑臣》)韩非认为,人性莫不自私自利,人都如同动物一样趋利避害。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以自利为基本原则,人的社会关系也都是利害关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莫不皆然。整个世界乃是“君臣交计,父子相为”的无情世界。

(3)君主可利用人的爱利恶害

韩非提出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无须改造,这正是君主可加以利用的对象,也是君主治国安邦的一个有利条件。君主可以利用人的爱利恶害来掌控臣民,也正是趋利避害之本性才使君主所掌控的赏罚二柄、生杀大权能起作用。韩非把人性的本质归结为“自为心”这无疑为他极端的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11.试述朱熹的形而上学。

【答案】朱熹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太极论、理气论、心性论为核心,强调“无极而太极”、“理气浑然一体”的理学观,主要体现在:

(1)理

朱熹哲学的核心是“太极”“太极”即理。理是先于天地万物的存在者,天地万物都由之发展而来。它是没有具体内容与规定的种子,也是朱熹形而上学中的本体。理是世界万物的本体,它的特性决定本体的特征。

(2)气

气是形成事物的现象和物质体的根源,有形物质的存亡生灭都是气的聚散,气之所以聚散及如何聚散是因为理。

第4 页,共25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fj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