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地形学(教材)

更新时间:2023-03-13 20: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军事地形学基础

第一章 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 3

第一节 地形的概念及分类 ................................................... 3 第二节 各类地形的特点及其对行动的影响 ........................ 3 第二章 地形图知识 ................................... 9

第一节 地图概述 .................................................................. 9 第二节 地图投影 ................................................................ 12 第三节 地形图比例尺 ......................................................... 15 第四节 坐标系 .................................................................... 19 第五节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 22 第六节 方位角和偏角 ......................................................... 25 第七节 地物符号 ................................................................ 27 第八节 地貌判读 ................................................................ 30

—2—

第一章 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的概念及分类 一、什么是地形?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地貌是指地表面平坦和起伏的自然状态,如山地、丘陵地、平原等。地物是指分布在地面上人工建造或自然形成的固定性物体,如居民地、道路、江河、森林等。

二、什么是军事地形学?

军事地形学就是军事上研究、利用、识别地形的一门学科。其中识别是基础,研究和利用是最终目的。包括地形图的识别与使用、航空航天照片的判断、战场简易地图的调制、现地使用地图等内容。

三、地形的分类

由于不同的地貌和地物的错综结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依地貌的状态,可分为平原、丘陵地、山地和高原;依地物的分布和土壤性质,可分为居民地、水网稻田地、江河和湖泊、山林地、石林地、黄土地形、沙漠

和戈壁、草原、沼泽等;依对军队战斗行动的影响,可分为开阔地、隐蔽地和断绝地等。

第二节 各类地形的特点及其对行动的影响 一、平原

地面平坦宽广,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的地区叫平原。它以较小的高程区别于高原,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地。我国平原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一)平原的地形特点

地面平坦、交通发达、人烟稠密、物产丰富,大部分为耕种地。因其

—3—

地理位臵不同,特点也不同。

北方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势平坦开阔,起伏和缓,间有小的岗丘、垄岗,高差一般在50米以下;道路成网,四通八达,一般集镇之间有公路相通,村与村之间有大路相连;江河、湖泊较少,水量变化大,雨季洪水暴涨,河水较深,枯水季节河水较浅;耕地多为旱田,夏季高杆作物生长茂盛,冬季无农作物生长;居民地多属集团式,房屋大部为砖瓦结构,地下水位较低。

南方平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形平坦开阔;乡村路窄而弯曲,而且多桥梁;江河、湖泊遍布,沟渠纵横;耕地大部为水稻田;村镇而分散,建筑不甚坚固;地下水位较高。

(二)平原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军队在平原地区作战,便于机动,尤其是北方平原,更能发挥坦克、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能,便于军队组织指挥。在雨季,江河有较大的障碍作用。

平原展望良好,视界、射界宽广,便于观察射击,能较好地发挥各种火器的效能。北方平原,利于构筑工事,修筑野战机场;南方平原,因水稻田多,地下水位高,不便于构筑地下工事。平原地区为军队宿营、后勤补给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一般无险可守,因此,居民地,特别是较大的村镇,常成为防御的重要依托,而独立高地,高大的土堆、土堤及高大的建筑物等,则常成为攻防双方争夺的要点。

平原地区适于大兵团作战,如解放战争期间,名震中外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主要战场就是在平原地区进行的。

二、丘陵地

地面起伏较缓,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下的高地叫丘陵。许多丘陵错综

—4—

连绵的地区叫丘陵地。我国丘陵地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较大的有东南丘陵地、胶东丘陵地和辽西丘陵地等。

(一)丘陵地的地形特点

高差不大,山顶圆浑,谷宽岭低,坡度平缓,山脚附近多为耕地、梯田和谷地,它是介于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形。

丘陵地地区,一般人烟较稠密,农产品丰富;居民地多依山傍谷,大的城镇多在广阔的谷地和水陆交通要冲;交通较发达,仅次于平原;江河水流平缓,河面较宽,河道弯曲,多浅滩。

北方和南方的丘陵地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丘陵地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丘陵地对军队的机动和各种兵器器材的使用一般限制较小。 丘陵地,不论攻防均便于部署兵力兵器,攻者便于隐蔽接近敌人,实施迂回包围;防者可以利用纵深高地组织多层次、支撑点式环形防御。

丘陵地与平原一样适于大兵团作战。由于丘陵地地貌的起伏,攻防战斗不象平原那样以争夺居民地为主,而主要是利用错综的丘陵进行,其制高点、重要高地则是攻、防双方争夺的要点。

三、山地

地面起伏显著,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的高地叫山。群山连绵交错的地区叫山地。我国山地面积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较大的有: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部的阿尔泰山、阴山和燕山;西部的天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西南的横断山;东南的南岭和武夷山;中部的秦岭、太行山、大别山等。

(一)山地的特点

山地的特点是:山高坡陡谷深,地形断绝,山顶高耸,山背、山脊纵横其伏。我国山地高程多在1000米以上,西部山地多在4000米以上;高

—5—

差一般为500~1500米有的地方可达2000~4000米;坡度一般为30—50度,有的达50度以上。

山地道路稀少,尤以铁路、公路最缺乏,主要道路为乡村路,多小路、隘路,有的地方仅有栈道,道路质量差,弯多坡大;河床窄,岸陡流急,水位涨落急剧;人烟稀少,物资缺乏;高山地区空气稀薄,气象多变,山顶与山脚以及昼夜之间温差较大。

山地由于所处地理位臵不同,其特点各不相同。 (二)山地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军队在山地作战,因地面起伏急剧,形成地形割裂断绝,军队行动困难,坦克、炮兵和机械化部队仅能沿公路、平坦谷地行动,大兵团行动也受道路限制,人马体力消耗增大;判定方位困难,容易迷失方向;观察、射击死角多,通信联络、指挥协同较困难,但便于选择良好的制高点、观察所、指挥所,便于隐蔽伪装。

山地的制高点、山垭口和隘路,往往是山地作战敌我双方争夺的要点,夺取这些地方,对确保战斗胜利有重要意义。

山地地形对攻防战斗各有利弊,但一般来说还是易守难攻。 四、山林地

许多树木聚生的山地叫山林地。我国山林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面积较大的有云南山区、南岭、武夷山、长白山、小兴安岭北部、大兴安岭、鄂西山区、大别山、吕梁山北部、中条山等山林地。另西藏东部山区边缘、天山、阿尔泰山也有大面积的森林。

(一)山林地的特点

山林地的特点与山地基本相似,只是地形更隐蔽,人烟更稀少,交通更不便。由于所处地理位臵不同,其特点也不一样。

南方山林地,如滇、粤、桂南部地区的热带山林地,山高坡陡,谷深

—6—

岭窄,林密草深,荆棘藤蔓丛生;高温多雨,潮湿多雾,四季不明显,一年之中寒暑差异不大,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毒虫多,流行性疾病多;山林区村寨少,城镇多在坝区;民族多,风俗习惯各异。

北方山林地,如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山岭较平坦、浑圆,土壤层较厚,地形割裂程度较小。大兴安岭多为针叶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为针叶和阔叶混合林,林内藤蔓较南方山林地少,居民地和道路稀少,气候寒冷,冬季较长,积雪较厚。

(二)山林地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山林地利于隐蔽集结和接敌,易达成战斗的突然性;便于轻装部(分)队活动,开展游击战;便于控制要点据险扼守,节省兵力;便于就地取材,修筑工事,设臵障碍;便于采集野生食物,短期克服困难。

在山林地作战,观察、指挥、协同不便,通讯联络困难;炮兵不易选择良好阵地,不易发扬火力,射击效果降抵;战斗队形不便展开,展开后又易失掉联系;在山林地作战,航空兵作用大大降低;武器、弹药、器材和被服易受潮发霉变质,疾病、虫害对部队危害大;补给困难,后勤保障任务繁重。

五、高原

地势高而地面比较平缓宽广,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的地区,叫高原。它以较大的高程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等。

(一)高原的地形特点

地势高亢,地面平坦开阔,多数为盆地,少数为宽谷地。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等面积宽广,为戈壁、丘陵地、草原相间,形成许多盐湖和沼泽。藏北高原为大片草原,地面开阔,多为圆浑平缓的丘陵地,中间夹着许多盆地,其低洼处湖泊较多。藏南高原多为山间谷地。云

—7—

贵高原多为小盆地。内蒙古高原为开阔高原,地面起伏平缓,多宽阔的浅盆地,北部为大片草原,西南部为大片沙漠。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象多变,气压低,温差大;大多数地区人烟稀少,物产贫乏,道路甚少,有些地区,气候寒冷,风多,风向不定,多风暴和雪崩。

(二)高原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高原地区,通视广阔,观察良好;由于交通不便,部队机动困难,特别是技术兵器使用受到限制;因空气稀薄,部队行动时,体力消耗大,运动速度降低。

在高原地区作战的部队,人员均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容易发生冻伤、雪盲、呼吸和消化系统的疾病,非战斗减员增多;同时武器及技术装备的效能也受到一定影响,射击误差大,因物产贫乏,就地基本不能补给,后勤保障任务繁重。

六、居民地

人们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的地区叫居民地。根据性质和人口多少分为城市、集镇、村庄等。

(一)居民地的地形特点

大的城市居民地,常是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多是交通枢纽。一般依山、临河或滨海、濒湖而筑,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建筑物高大而坚固。

集镇,是一种较大的居民地房屋较多,其建筑形式比较简单。村庄,是较小的居民地,人口不多,房屋矮小。

(二)居民地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居民地对战斗行动的影响程度,主要决定于它的大小、所在位臵、建筑物状况和附近地形条件等。

—8—

大的居民地通常是攻、防要点,也是敌人航空宾、炮兵、原子、导弹和化学武器袭击的目标。居民地便于构成坚固的防御阵地,利于近战、夜战和小分队活动;利用城市电讯设备可组织部队通信联络,便于军队宿营和后勤补给,但观察、指挥和协同不便,战斗队形易被分割。城市附近的高地、隘路、交通枢纽、桥梁、渡口和机场、火车站、发电厂、水源以及重要的工业区等,常成为攻、防双方争夺的地方。

总之,地形对作战行动有着广泛、重要的影响,了解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自觉地趋地形之利,避地形之害,并根据需要,能动地改造地形,以便赢得战斗的胜利。

第二章 地形图知识

第一节 地图概述

—9—

一、地图的定义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写。它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特定的图式符号、颜色和文字注记,将地球表面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经过一定的制图综合测绘于平面图纸上的图,称为地图。

按照这个定义来说,地图必须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一)有一定的数学法则

地球是一个极不规则的自然球体,它的表面是一个复杂的、起伏不平的曲面。而地图则是一张平面图纸,要把这个曲面展绘成平面图形,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即采用适当的投影方法和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将地球表面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描绘到平面图纸上,这样才能在图上进行长度(距离)、角度、高度、面积和坐标等的量读和计算。

(二)有特定的图式符号

地面上的物体种类繁多,形状、大小不一,有些物体能依比例表示,有些物体不能依比例表示,有些是无形事物,为了将其恰当地表示在地图上,就必须采用特定的图式符号,才能使地图清晰醒目,便于识别和使用。

(三)有规定的颜色

地球表面各种物体的自然色彩是十分丰富的,由于技术等原因,在图上不可能原本的表示出来,为了增强地图的地理景观和艺术感,所以,规定在地图上以与自然相类似的颜色表示。如森林用绿色,水系用蓝色,地貌用棕色等。

(四)有规定的文字、数字注记

物体的名称、质量和数量等,在实地有的是看不见的,在图上用符号也是难以表达的,为了提高地图的表现力和使用价值,在地图上以规定的字体和大小,用文字和数字予以注明,使看不见的现象便成看得见的实体。

(五)经过一定的制图综合

—10—

例关系作为两者之间的量算尺度,这个尺度就叫地图比例尺。因此,比例尺的定义是:图上某线段的长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之比。即:地图比例尺=图上长/相应实地水平距离。

如图上两点长为1cm,实地该两点的水平距离为50000cm,那么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则为1/50000,或1:5万。

比例尺是一种没有单位的比值,相比的两个量单位必须相同,单位不同不能比。地图比例尺的分子通常用1表示,以便了解地图缩小的倍数,如1:5万即缩小五万倍,1:10万即缩小十万倍。

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比值的大小可按比例尺分母确定,分母小则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分母大则比值小,比例尺就小,如1:2.5万大于1:5万,1:5万大于1:10万。

由于地图的使用目的和要求不同,因而地图的比例尺也就不同。不同的比例尺,图上长度相当于实地的水平距离也就不一样。

一幅地图,当图幅面积一定时,比例尺越大,其图幅所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小,但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大,但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简略。

因为地图的精度是随着比例尺的缩小而降低的,所以,地图比例尺越大,则误差越小,图上量测的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误差越大,图上量测的精度也就越低。

由于地图比例尺大小的不同,地图的特点也不一样,因而在使用地图时,应根据任务和需要适当选用。

二、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地图比例尺通常绘注在南图廓的下方,其表示形式有: 1、数字式

它是用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的。如:1:5万或1/50000。

—16—

2、文字式

它是用文字叙述的形式予以说明的。如“百万分之一”、“二万五千分之一”或“图上一厘米相当于实地500米”等。

3、图解式

将图上长与实地长的比例关系用线段、图形表示的,叫图解比例尺。图解比例尺有直线比例尺、投影比例尺等。地形图上多采用直线比例尺。

三、图上距离的量算 (一)用直尺量算

用直尺量算距离时,先用米尺从图上量取所求两点间的长度(厘米),然后乘以该图比例尺分母,即得相应得实地水平距离(米或公里)。其换算公式为:

实地距离=图上长×比例尺分母

如在1:5万地形图上量得某两点间上为3.4厘米,则实地水平距离为: 3.4厘米×50000=170000厘米=1700米 为计算方便,可先将比例尺分母消去两个零, 3.4米×500=1700米

若已知实地距离,同样可以算出图上长,其公式为: 图上长=实地距离÷比例尺分母

如已知两点间实地水平距离为5公里,在1:5万地图上,其长度则为:5000米÷500=10厘米

(二)在直线比例尺上比量

直线比例尺上注记的数字表示相应实地的水平距离。尺身注记公里数,用以量取整公里距离;尺身注记米数,用以量取不足整公里的距离。

在直线比例尺上量距离时,先用两脚规(或直尺、纸条)量出两点间的长度,并保持其张度,再到直线比例尺上比量,比量时,先使两脚规的

—17—

一脚落在尺身的整公里数上,再使另一脚落在尺头上,即可直接读出两点间实地水平距离。

(三)用里程表量读

在地形图上量取弯曲路段或曲线距离时,使用指北针上的里程表比较方便。里程表由表盘、指针及滚轮三部分组成,表盘的外分划圈上有1:100000、1:50000、1:25000等比例尺注记和公里数注记,每个数字均表示相应实地水平距离的公里数。

量读时,先使指针归0(即指针对准盘内0处),然后手持里程表,将滚轮放在起点上(使指针按顺时针方向),沿所量线段滚至终点,指针在相应比例尺分划圈上所指的公里数,即为所求实地距离。

四、图上距离的倾斜改正

地形图上两点间距离,都是水平距离,而实地总是起伏不平的。因此实际距离往往大于水平距离。也就是说,实际距离与水平距离之间有一个差值,将其差值尽量缩小,使之更接近实地距离,叫做坡度改正。

计算实地距离的公式是:

实际距离=水平距离+水平距离×改正数

例如:从图上量得两点间水平距离为5公里,其平均坡度为12°,则实地距离为:

5(公里)+5(公里)×20%=6(公里)

当量取的距离很长时,地形坡度变化可能比较频繁,影响作业速度。此时,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地形类别采用经验法进行坡度改正。根据资料,在平原地形一般参照10—14%,丘陵地形15—19%,一般山地20—30%进行改正。

修正的方法:利用系数 K

—18—

坡度 0-5 5-10 改正系数(%) 坡度 3 10 改正系数(%) 坡度 改正系数(%) 15-20 30 20-25 40 25-30 50 30-35 65 35-40 85 10-15 20 我军军用地形图中方里网边长的规定

图上长 实地水平1km 距离 网格颜色 第四节 坐标系

确定平面上或空间中某点位臵的有次序的一组数值,称为该点的坐标。 地形图上的坐标有:地理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

一、地理坐标

确定地面某点位臵的经、纬度数值,叫该点的地理坐标。通常用度、分、秒表示。在海军、空军、边防和外交斗争中,常用以指示舰艇、飞机和目标等位臵。

(一)地理坐标网的构成

地理坐标网是由一组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网的构成和起算,全世界是统一的。经度,从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为零点起算,向东、西各180°;纬度,从赤道起算,向南、北各90°。这样,地球表面上任意一

兰色 黑色 黑色 黑色 紫色 1km 2km 10km 20km 1:2.5 1:5 1:10 1:25 1:50 4cm 2cm 2cm 4cm 4cm

—19—

点,都有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通过。因此,用一组经、纬度数值,就可以指示或确定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的位臵。

(二)地理坐标网在地形图上的表示

地形图是按经、纬度分幅的,所以,地形图的南、北内图廓线就是纬线;东、西内图廓线就是经线。由于地图比例尺不同,表示地理坐标网的形式也略有区别。

1.1:2.5—1:10万地形图,只绘平面直角坐标网,不绘地理坐标网。 2.1:20—1:100万地形图,只绘地理坐标网,不绘平面直角坐标网。 二、平面直角坐标

确定平面上某点位臵的长度值,叫该点的平面直角坐标。 我国地形图上采用的是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网的构成

如前所述,1:2.5万—1:50万地形图采用高斯投影,它是以经差6°为一个投影带,全球共分成60个带,每带的中央经线和赤道被投影成互相垂直的直线。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定:以每带的中央经线为纵坐标轴(X),赤道为横坐标轴(Y),两轴的交点为坐标原点(0),这样,每一带便构成一个独立的坐标系。

为便于从每幅地形图上量测任意点的坐标和计算面积,采用以整公里数为单位,按相等的距离作平行于纵、横轴的若干直线,这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网,也叫方里网。

由于地图比例尺不同,所以坐标方格的边长也不同,我国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坐标方格边长的规定见表。

地形图上坐标值均以公里数为单位注记在内外图廓线之间。在东西图廓间横线上,由下向上增大的为纵坐标值(简称纵坐标),在南北图廓间纵线上,由左向右增大的为横坐标值(简称横坐标);在图廓四角,注记坐标

—20—

上用密集的小圆点表示沙土质崩崖,用三角块加小圆点表示石质崩崖,大面积的崩崖用等高线配合表示。

滑坡。是斜坡表层因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下滑的地段。滑坡的上缘用陡崖符号绘出,范围用点线描绘,内部用断续的等高线表示。

3.土质特征符号

一般可以分为沙地地貌、沙=地、石块地、盐碱地、小草丘地、残丘地和龟裂地等。

三、高程与高差的判定

在地形图上判定高程和高差,是根据等高距和高程注记进行的。要作到迅速、准确,就必须掌握判定的方法。

(一)高程的判定

1.先从南图廓外查明本图的等高距,并在判定点附近找出控制点或等高线的高程注记。

2.据判定点与已知高程注记的关系位臵,向上或向下数等高线,并加(减)等高距。

3.根据判定点所在的位臵,判定其高程。 (二)高差的判定

判定两点的高差时,应先分别判明两点各自的高程,然后两数相减,即得高差。

四、地面起伏与坡度的判定 (一)地面起伏的判定

在图上判定战斗行动区域或行进方向上的起伏状况时,首先应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情况、高程注记、河流的位臵和流向,判明各山脊的分布状况和地形总的下降方向,再具体分析山顶、鞍部、山脊、山谷的分布,详细

—36—

判明起伏状况。其判定根据如下:

1.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在地形图上,一般是高处,坡陡,等高线密;地处,坡缓,等高线稀。

2.根据高程注记。高程点高程递增的为上坡方向,递减的为下坡方向;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字头朝向上坡方向。

3.根据示坡线。示坡线与等高线相连接的一端是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4.根据河流符号。地形图上河流符号多数由细渐粗,大的河流还绘有流向符号,从而能判出河的上下游,明确倾斜方向;当一组等高线在河流一侧时,靠近河流的等高线低,远离河流的等高线高;当一组等高线横穿河流时,上游的等高线是上坡方向,下游的等高线是下坡方向。

5.根据山的各部形态判定。山顶高,鞍部低;山背高,山谷低;山脊高,山脚低;山地高,平原洼地低等。通过图上各部形态的等高线图形,就能判定其高低或上下坡方向。

具体判定时,应根据上述方法,逐片逐段的进行。 (二)坡度的判定

在图上判定坡度时,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方法: 1.用坡度尺量算

地形图南图廓的下方都绘有坡度尺。

坡度尺的底线上,注有从1°至30°的坡度数值和3.5—58%的百分数,从上至下有六条线(一条直线,五条曲线)可以分别量取二至六条等高线间的坡度。量取两条等高线间的坡度时,先用两角规(或纸条、草棍等)量取图上两条等高线间的宽度;然后到坡度尺的第一条曲线与底线间的纵方向上比量,找到与其等长的垂直线,即可读出相应的坡度。

如几条等高线的间隔大致相等时,可一次量取2—6条等高线的间隔。

—37—

量取几条等高线,就在坡度尺上相应的曲线上比几条,然后读出相应的坡度。

用坡度尺量坡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量等高线间隔时,以首曲线为准(包括计曲线),但间曲线、助曲线的间隔不能比量。

(2)等高线间隔大的,可量一个间隔;间隔小而且相等的,可一次量2—5个间隔;在图上量几个间隔,在坡度尺上也要在几个间隔上比量。

(3)各等高线间隔大小不等时,应分段量读,分别求其坡度,不可混同量读。

(4)量斜面坡度时,应量取与等高线略成垂直方向的间隔;量读行进路线的坡度时,应沿行进方向量取等高线间隔,否则量读的坡度与实地不符。

2.根据等高线间隔计算

地形图如果采用统一规定的等高距,那么两条相邻首曲线的间隔为1毫米,则相应现地坡度约为12°,所以,间隔大于或小于1毫米,只要用间隔的毫米数去除12°,就可以得出实地坡度。例如相邻两条曲线的间隔为2毫米,则坡度为12°÷2=6°;等高线的间隔为0.4毫米,则坡度为12°÷0.4=30°.这种方法,只适用于30°以下,角度愈大,误差愈大。

现地对照地形

对照地形,就是使地图上各种地物、地貌和现地一一对应找到,一般包括三个意义:一是现地和图上都有的地形目标要对应找到;二是现地有而图上没有的目标要能确定其图上的位臵;三是图上有而现地没有了,应确定出原来的位臵。

对照地形的顺序一般是: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对照大而明显的地形,后对照一般地形;由近及远,由右至左(或由左至右);并先由

—38—

图上到现地,再从现地到图上;以大带小,由点到面,逐段分片地进行对照。

对照方法,主要根据站立点与目标的方向、距离、特征、高程及目标与其附近地形的关系位臵,分析比较,地图与现地反复验证。对照时,通常采用目估法,必要时可借助于观测器材。当地形重迭不便观察时,应变换对照位臵或登高观察对照。

如因地形复杂,图上某些地物、地貌不易判明其现地位臵时,可先标定地图;再用指北针直尺(或三棱尺)边切定站立点和目标点,并向现地瞄准,则目标即在此方向线上;然后参照站立点与目标点的距离、特征、高程及与其附近地形的关系位臵,即可判定该目标的现地位臵。反之,如果不易确定现地目标的图上位臵时,则应先将指北针直尺(三棱尺)边切定图上站立点的位臵,再向现地目标瞄准,然后目测距离,换算为图上长,或根据现地目标的关系位臵,沿直尺边在图上进行分析,即可确定目标的图上位臵。

——对照山地地形,首先应在图上判清它的分布状况、主要高地的位臵、山脉的基本走向等,然后进行具体对照。对照时,再根据地貌形态、山脊走向,先对照大而明显的山顶、山脊、谷地;然后顺着山脊、谷地的走向具体对照各个山顶、鞍部、山背、山谷等细部地形。山岭横向重迭时,应根据高差及起伏状况分析,哪些地形可能看见,哪些可能看不见。可见的山顶、鞍部可根据远近山岭的特征、颜色、植被以及与其它地物的关系,分析对照确定它们的位臵。

——对照丘陵地地形,其对照方法基本与山地相同,但因山顶浑圆,形状相似,难度一般较山地为大,因此对照时更应仔细。一般以山脊为骨干抓住山背、山谷与地物的特征点(如道路、河流的交叉、拐弯处和突出的独立地物等)及其关系位臵进行对照,对等高线的小弯曲要认真仔细分

—39—

析对照。

——对照平原地形时,可先对照主要的道路、河流、居民地、突出的独立地物和高地;再根据地物的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位臵,以道路或河流分片逐点地进行对照其它细部地形。

现地对照要注意

1、地形图是根据比例尺、经过综合取舍绘制的,比例尺愈小、舍的愈多,表示愈概略,因此,一些小的地形细部(如小山顶、山背、山谷等),在图上可能找不出来。

2、随着建设的发展,某些地形变化较大,而地图测制有一个过程,不可能随时把变化的地形在图上及时的反映出来。因此地形图与现地地形总是有不一致的地方;这时应根据地形变化规律,仔细分析对照。地形变化的一般规律是:地物变化大,地貌变化小;城市、集镇扩大,分散住户减少;公路、桥梁、水库以及水电设施增多,庙宇、牌坊、土堆、坟地之类的地物减少等,所以现地对照地形,必须根据地图比例尺和地形的变化规律,仔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f2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