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梦翻译心得

更新时间:2023-09-26 10: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韵味说”看《天才梦》英译

《天才梦》是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的自传体散文。民国三十一年,上海《西风》杂志社举办以“我的??”为题目的征文活动,时年21岁的张爱玲以一篇《天才梦》应征,获《西风》杂志征文第十三名名誉奖。与其后来震惊文坛的著名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相比,在名气和影响力上略逊一筹,但是这篇散文被公认为张爱玲的处女作,尤其末尾一句:“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如神来之笔,道尽人间沧桑,终成千古绝唱。

张爱玲很多著名作品都有英译本,另外张本身也是一名翻译家,其自译小说《金锁记》,《老人与海》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因其文风独特,语言新奇,主题新颖,张爱玲的作品很难翻译。这篇《天才梦》没有出现英译本,笔者首次尝试翻译这篇自传体散文,并结合学家著名翻译家刘士聪先生提出的散文翻译“韵味说”从节奏、意境与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尝试总结相应的翻译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自传体散文定义及特点

所谓自传体散文,就是用散文的表现手法记述作者本人的生平事迹。它一方面是“自传”,记述作者的生平;另一方面它又是“散文”,在注重客观事实阐述和时间发展时又侧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又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阐述人物生平事迹,其中对重要事件有感情的流露,意见看法,或者经验教训的总结。鉴于以上特点,翻译自传体散文时必须要注意意境、节奏及语言风格。而刘士聪的“韵味”说则正是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指导散文翻译的。 二、文本分析

1、体裁:《天才梦》属于拟体自传散文。张爱玲的散文分为《私语》和《张看》两部分。《张看》是张爱玲对外部事件的看法,《私语》是张爱玲对人生的感悟。《天才梦》属于《私语》部分。

2、主题:叙述自己少时的天才表现和种种乖僻,揭示出在世俗的成名愿望

与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之间徘徊的烦恼,道尽“人世沧桑”。

3、语言风格:这篇散文把许许多多琐碎平凡的生活细节一一道来时,充满世俗的亲切感,而夹杂其间的自嘲则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各种情感因素交织在

一起,呈现出一种张爱玲式的奇异风格,大俗大雅,华美冷寂,给人带来审美的惊奇。

三、翻译分析:

1、刘士聪先生散文翻译“韵味说”

刘士聪先生在其著作《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中提出文学作品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译出原文的韵味,而“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节奏与声响”、“意境与氛围”、和“个性化的话语方式”三个方面。

刘先生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先阅读原文并理解其艺术内涵,再用另一种语言将其表现出来。而读者通过阅读译文从而间接地感受到原文的艺术内涵。于是“韵味”说就把作者、译者和读者联系起来,统一到同一审美层次上,既有理论依据,也符合文学翻译的实践,丰富了我国译论的美学思想。(李梅,2008)

2、具体分析

(1)、意境:所谓意境,指的是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刘士聪认为:“文学翻译只有保持和再现原文的这种意境和氛围,才能使译文具有和原文类似的审美趣味。

例1:

原文: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译文:But I can hardly release myself from the tangle of the nibbling trivial vexations. To me, life is just like a magnificent garment, which is covered with lice.

这句话被看做这篇散文的文眼。华美的衣袍上爬满了蚤子,意境苍凉,意义深远。生命本身是华丽欢愉,但是总是存在着一些我们小烦恼,尽管琐碎却无法避免。这里“克服”一词未选择“overcome”而是选用了”release from”突出了生活中细小的烦恼,无法避免,带给我们咬噬性“tangle of the nibbling trivial vexations”的疼痛,漫长而难捱。“华美”这里选用了“magnificent”而不是“beautiful”,突出了生命的厚重壮美,与后面的“蚤子”这样细小的烦恼构成鲜明的对比。

例2:

原文: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译文:I can still remember that I once wobbled in front of the cany chair of an old adherent of Qing Dynasty and read loudly the poet: “The girls, with no thought of a perished kingdom,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 watching his tears rolling down his cheeks.

这句话是作者对童年时代的背诗情节的回忆,虽未置任何评论,却以孩童的一无所知反衬了老人的饱经沧桑,营造出一种事后回忆的怅惘感。(孙文辉,2009)“摇摇摆摆”一词,译成“wobble”,将三岁小孩站立不稳又聪慧可爱的一面展示出来。另外这里的古诗“隔江犹唱后庭花”译者译成“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原文中没有出现“愉悦”一词,译文中“gaily echo”为愉快地附和跟着唱的意思,与“亡国恨”形成对比,再看满清遗老泪流满面,“我”在摇头晃脑背诵诗歌,营造了一幅物是人非,沧桑变换的意境。

(2)、节奏

刘士聪认为,译文应该句子长短适度、节奏匀称、有抑有扬、有张有弛,对读者有感染力。(刘士聪,2002)。下面以张爱玲散文《天才梦》为例,结合笔者的翻译加以分析:

例1:

原文: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译文:She taught me to cook; to wash clothes with soap powder; to walk in appropriate way; to watch the look on the faces of people around us; to remember to draw the curtains after lights out; to study my facial expression in the mirror and not to tell jokes if you didn’t have a sense of humor.

这句话中文句式长短差不多,都是动宾结构V+O的句式。翻译成英文句式的时候译成由“teach+sb.+to+do”的不定式结构,保留句子中的分号,使得句式相似,长短一致,节奏整齐。

例2:

原文: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 出手摘树顶的绿叶。

译文:I know how to read The Colorful Clouds in July, listen to Scottish soldiers play the bagpipe, enjoy the cany chair in the breeze, eat the brine boiled peanuts, appreciate the neon lights in the rainy nights and reach out hands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double-decker bus to pick the leaves on the top of the trees.

在这段话中,同样是V+O的句式结构,有骈有散,长句短句错落有致。因为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翻译时必须结构严谨而清晰。和上面一个句子不同,这句话更强调动词“看”,“听”,“享受”,“吃”,“欣赏”,“摘”对应英语“watch”,“listen”,“enjoy”,“eat”,“appreciate”和“Pick”,翻译时,严格按照动宾结构,动词放在最前面。体现了张爱玲通过体会生活中琐碎平凡的乐趣表现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热爱。

(3)、语言风格

上面提到《天才梦》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大俗大雅,华美冷寂。将质朴与华丽,亲切与反讽紧密结合起来。 例1:

原文: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译文:Earthlings forgive nuttiness of Wagner, but they are not going to forgive me.

这句话主要用了反讽的艺术手法,作者以瓦格涅自比,对自己的才华,思想无法被世人理解发出深深的叹息。译者原本译成“People may forgive Wagner's craziness, but they won't forgive me.”经思考后修改为:“Earthlings forgive nuttiness of Wagner, but they are not going to forgive me.”“Earthling”有“世人,俗人”的意思。“nuttiness”有“潇洒,疯狂”的意思,而“be going to do”也有计划好,主动要做的意思,选词上要贴切原文的语言风格,讽刺世人的不理解。

例2:

原文:我弹奏钢琴时,我想像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

译文:While I am playing the piano, I imaged that the eight not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ere dressed in bright colors and joined their hands to dance.

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孩童的绚丽的想象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翻译时要将“个性”,“穿戴”,“携手跳舞”译出来,“characteristics”,“be dressed in”,“join in hands and dance”赋予作者想象的画面以动态感。

3、翻译方法: (1)、变动态为静态

由于英语形合的特点,英语表达多用静态。英语造句一般按主谓结构先搭一主要框架,其他成分通过各种形式上的连接手段直接或间接黏附在这一框架的里外。(金晶,2014)。英语句子只有一个动词,其他动词通过分词或者介词短语来表达。在做汉译英时,要化静为动,先找出句子最核心的谓语动词,其他次要的动词用分词或介词短语表达。

例1:

原文: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

译文:With a little bit of American propaganda, maybe I could be complimented as a child prodigy.

该句子的核心动词为“誉为”即“compliment”,汉语句子中另外一个动词“加上”就是次要的成分用介词“with”引导。

例2:

原文:快乐村人是一个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

译文:The residents of the Happy Village are martial plateau people. They were entitled with privilege of tax exemption and autonomy by the emperor of China for their overcoming the Miao People.

该句子的核心句为:快乐村人被赋予免税,自治权。“为什么”,“由谁特许的”,这就成了次要的成分,介词“by”表达“由谁特许的”,“克服”这里为次

要的动词译为现在分词“overcoming”。

(2)、化隐性为显性

汉语的逻辑关系通过上下文关系体现,而英语的逻辑关系是通过一定的关联词体现出来。英译时需将句子中隐性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使之更加明显。

例1:

原文: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

译文:Because I got free development at school, my confidence is strengthened.

这两小句存在逻辑上存在因果关系,汉语中表现得不明显,而英语中译者加了“because”引导原因状语,句子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例2:

原文: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

译文:Having been living in the house for two years, but I still can’t find the telephone.

这两小句逻辑上是转折关系,汉语是通过“还”这个字表现出来,但是英译时译者加了“but”一词,使得句子的逻辑关系显现出来。 四、碰到的难题:

例1:

原文: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译文:I can’t remember if there are any cinemas or socialism system there. They seemed to lead a happy life though they are in lack of such two products of civilization.

这句话翻译有几大难点:1.这句话作者对“电影院“和“社会主义”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情感。2.这里的破折号怎么处理。译者是按字面意思来翻译的,情感表达不够到位,也不够准确。

例2:

原文: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辉煌,壮丽),“melancholy”(忧郁),因此常

犯了堆砌的毛病。

译文:As to writing an article, I prefer to use words which are colorful and sonorous like “Zhuhui”, “Huanghun”, “Wanmiao”, “splendor” and “melancholy”, so I often made the mistake of piling up words.

这句话表现了张爱玲女士散文语言风格的另一大特征:中西合璧。张的散文中经常出现英语。而这句话中,一连出现了很多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词“珠灰”,“黄昏”,“婉妙”。“珠灰”和“婉妙”很少见也不常规,查了很多资料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就给翻译带来了难度。至于句子中的两个英文单词“splendor”和“melancholy”译者做了保留处理,未翻译出来,便于西方读者的理解。 五、小结

傅雷(1951)曾说:“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所谓“功能对等”是指“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刘士聪先生的“韵味说” 把作者、译者和读者联系起来,统一到同一审美层次上,强调散文翻译时要力求在“节奏与声响”,意境“和”个性化的话语方式“方面最大程度地贴近原文,富了我国译论的美学思想,为散文翻译鉴赏好标准指明了方向。 六、参考文献

[1] 金晶 . 整合汉语概念,纳入英语框架———从汉语意合英语形合角度探究

散文英译策略[J].理论前沿,2014(10).

[2] 李梅.从“韵味说”看汉语散文英译[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 [3] 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译林出版社,2002. [4] 孙文辉.华美之袍及其蚤子[J].美文赏析,2009.

[5]王丽萍.意合与形合在翻译中的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报,2003(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eq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