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

更新时间:2023-04-09 14:3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本节“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能够正确辨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是对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总结。教材通过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分布,旨在让学生搞清楚人口分布的大势及成因,为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作铺垫。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解读“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并且以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为落脚点,指出我国必须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运用相关资料,说出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内涵,说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是本节的难点

部代表),B组(东部代表)。

活动内容:各组介绍本区的资源、

科技水平、文化和消费水平、对外开放

程度的情况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化对环

境人口容量的影响。

的制约因素;环境

人口容量的不确定

性和相对确定性。

习,完成对知识的吸

收、运用和创造。

精讲点拨

1.从概念及实质上理解二者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强调在保障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是一个合理值。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

二者与制约因素的相关性表现

①不确定性:制约因素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②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

对的定量估计

回扣问题

学以致用

复活节岛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提示:复活节岛的悲剧充分说明

了地理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

过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就会造成生态破

坏,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那么,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学以致用】——我国谋求人口合

理容量的两个案例。

学生思考回答。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对

话,让学生对知识由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充分体现学生

的主体地位。

课堂测评针对学习目标,定量练习。

学生自主练习,小

组内讨论结果,解

决疑问。

对当堂的学习效

果进行测评。

【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

知识只有通过自我体验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我想尝试着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去参与、去经历、去体验。一是通过辩论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地理,丰富知识;二是引领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三是应用学生熟知的案例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体验过、

感悟过,它们获得的不单单是知识,还有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不错。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实施班级属于重点班,但是学生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理解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不很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我国和世界的人口分布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人口数量的多少所引发的问题以及某地区人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对如何谋求人口的合理容量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总之,以学生目前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来说对掌握本节概念性、知识性内容难度不大,学生都能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的这一基本国情能简单的分析出人口众多对环境的影响,但大部分学生读图、获取有用信息、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本节教学主要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方法,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情趣阅读并设问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陷入思考。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一: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地理,丰富知识,创设了一种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的不同观点相互补充、完善,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学生活动二:引领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挖掘了潜能,发现了自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活动三:应用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

动,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借助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解读材料、生疑质疑、组织答案、发言踊跃。

【效果分析】

1、学生参与度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各个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学特征,符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学习效率较高。

3、课堂活动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高,问题分析有深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较少。

总而言之,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体验过、感悟过,它们获得的不单单是知识,还有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不错。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是对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总结。教材通过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分布,旨在让学生搞清楚人口分布的大势及成因,为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作铺垫。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解读“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并且以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为落脚点,指出我国必须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教材首先用大量篇幅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分布,通过搞清楚人口分布的大势及成因,为更好地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作铺垫。

第一目“世界人口分布”。教材以图解的形式分析说明了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口分布的描述应包含人口平均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两个方面。其次以活动的形式,利用一组图表呈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不仅培养了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探讨成因奠定了知识基础。

第二目“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教材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三个层面详细地阐述,对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也起到了总结的作用。由于已有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教材主要以文字形式直接陈述。

第三目“我国的人口分布”主要介绍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知识窗是对正文内容的进一步说明。教材以插图地形式给出了最近两次人口普查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人口增长地差异,说明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第四目“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和相对稳定的双重性。指出我国必须谋求合理人口的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起到了点睛的作用。知识与技能

最后教材选择热点话题“三峡移民”这一具体实例设置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1.(密码原创)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资源状况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变化

D.生活消费水平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3.下列4个地区中,人口最稀少的是( )

A.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B.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

C.中国的长江流域

D.欧洲的多瑙河流域

4.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是固定不变的

B.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根本因素是土地

C.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精确的数值

D.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

5.(密码改编)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

B.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全部分布在亚洲

C.世界上的平原地区都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D.世界人口稠密区大多在北半球中纬度的近海地带

6.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 人/km2的省有(写简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人口密度最低的直辖市是(写简称)________。

(2) AB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3%,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3%,其自然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国家人口算术密度

(人/km2)

人口生理密度

(人/km2)

加拿大 3 35

美国30 156

埃及70 3503

中国129 934

英国241 963

印度313 559

日本336 3054

荷兰432 1601

孟加拉国910 1359

1.“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2.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加拿大

3.对比表中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 )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密码改编)下图反映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回答4-5题。4.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随堂训练

②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6.下图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

理容量

【课后反思】:

知识只有通过自我体验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我想尝试着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去参与、去经历、去体验。

【学生活动一】: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地理,丰富知识,创设了一种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的不同观点相互补充、完善,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活动二】:引领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挖掘了潜能,发现了自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活动三】:应用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借助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解读材料、生疑质疑、组织答案、发言踊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体验过、感悟过,它们获得的不单单是知识,还有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不错。

我的感悟: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有目的地和学生交流,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对探究方向偏离过远的学生加以引导,对回答问题不积极的学生加以鼓励,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预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活动,更好的展现知识生成的过程。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以往高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为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即人口数量的极限。“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即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的人口”。所以环境承载力下的人口与能最大程度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是不一样。

本节“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能够正确辨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eb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