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摘记
更新时间:2024-06-13 20: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1、
知识经济就其根本性质来说,不同于以扩大耕地和人口劳动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也不同于以开采大量的自然资源,其中又以加工制造原材料和消耗能源为主要基础的工业经济,它的核心不再是单一的金融资本、固定资产、生产成本等,而是知识资本、技术资本、智力资产等。这种形态的经济,其特点是具有广泛的扩散性和渗透性。P6
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文化利益的损失不仅体现在物化的层面,更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精神的层面。在发达的传播系统的支持下,一些强势文化对其他民族国家内在的意识形态带来冲击,直接或者间接地在不同层面上改变了其他民族国家人民的价值认同,意识形态的混乱或者结构性的改变直接导致国家政治权威的损失,造成民众对于国家的“认同危机”。全球化时代大量出现的经济或者政治的跨国界组织奖那种“超国家”一直强加给成员国,这是民族国家主权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对国家合法性结构基础的威胁。P8
当发达国家的政府开始用工业的手段推动文化发展时,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它反过来对于政治的影响力。“在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文化商品化大大家开了其过程。出版业、广播业、电视业、新闻业以及广告业都已成为巨型产业,与其他企业形成了一种纵向联合,构成了企业资本主义的连锁网。在这种背景下,标准的审美判断和批评范畴已经不复适用:由于文化变成了一种产业,文化创作者的作用也随之发发改革,文化研究的着眼点不仅仅在于文化内容,而且必须落于文化的生产分配和接受。实际上,这三者已经不可分离,就如同其他商品领域一样,生产、销售、消费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P9
经济发展不是文化作用的唯一目的,文化本身的繁荣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过上充实的、满意的、有价值的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使整个人类的生活多姿多彩。因此在一个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全球化时代,发展的目标应服务于促进文化的大繁荣。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应该价值观,推动文化价值观的进步。这就是文化与发互为促进作用的表现。P10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文化市场的综合实力过于薄弱,缺乏综合的文化要素的整合能力,无法与国际市场形成平等的对话权。文化事业的创造能力与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的不足将导致文化市场遭到国际资本的瓜分。P11
构件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反制威胁论扩散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上海,这是实现和平崛起很自然的求解之道。“和平崛起”的实际意义事实上超越了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抗衡,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并不具有霸权的思想,也没有包含对抗的因素。所以中国的和平崛起,特别是文化的崛起,只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包”的历年为基本特征和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宣传自己在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理想,塑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中国的国家形象。P13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认为,中国不会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从而削弱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撒切尔夫人的话即使不是盖棺定论,至少是对中国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一个阶段的现实描述,也是一种警示。民族的独立生存源于思想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民族如果遭受奴役,必定是其思想文化、道德伦理、法律制度乃至国家体系的构成及理念都失去了独立性。在通过国家文化战略的制订和执行以影响国际社会方面,中国还未能培育出足够的软实力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全球化时代不能实现文化创新、无法向世界输出文化理念
2、
3、
4、
5、
6、
7、
8、
9、
的现实,是当代中国文化利益最大的损失。P13
公共文化产品是公共产品的一部分,且与文化产品息息相关。文化产品是一种以提升人们精神生活为目的的特殊产品,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前者以物化劳动形态为存在形式,后者以活的劳动或劳务形态为存在形式。参照一般公共品的分析框架,可以将文化产品分为三类:一是纯公共文化产品,即公益性文化产品。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或社会稳定,或与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直接相关”。??二是准公共文化产品,即准公益性文化产品。它“与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不直接相关”,包括艺术教育,广播电视和出版业中的科技、财经、农业、生活类文化产品,代表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和节目创作,各类文化场馆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及其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三是私人文化产品,即营利性文化产品。P23—24
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与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息息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是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向公众提供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它涵盖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互联网、演出、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诸多文化领域。P25
(一)文化传承、引导与创新的工具性价值P50
1、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
构建和谐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要为民族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为基于民族文化之上的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一种合适的软环境。P51 发展公共文物服务需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支持,通过行政手段对额现有文化机构进行整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创造条件。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保障文化服务体系的运作,必须为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扬提供空间。全球化时代工业文明条件下所形成的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浪潮对传统民族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在今天,电视、报纸、网络等一切文化传播途径中,传统文化缺乏商业文化所具有的天然动力,对普通公民的影响力不足。政府履行公共文化管理职责,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使命就在于为传统的发扬创造必要的条件。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势是多样化的,它能以物质的形式存在,能以思想的形式存在,还能以艺术的形式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就必须提供空间,使传统文化多元化的存在形式得以延续。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物质条件。除了学校教育之外教育之外,整体的社会教育要依靠公共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乃至承担公益类演出的剧场一类的各种公共文化机构。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文化机构的计划建设以及维护能力长期普遍偏低,公共文化服务的状况不尽如人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就是要对现有文化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和调整。P51
文化资源管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履行文化传承职责的基本内容。传统文化多元化形式的背后,包含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内容。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不同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功能性整合,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手段,也是政府文化职能之一。但与此同时,文化内涵的丰富多样性却使得政府无力作为唯一的主体承担这个责任。文化资源管理是一个社会性的责任,政府只能在其中扮演主导而非唯一的角色。因为,这实际上也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在传承文化这一功能的实现过程中,必然是一个开放型的体系,各种社会力量将通过各种渠道参与这个体系的运作,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担负相应的责任。P51—52
2、大众文化的引导
民族的发展必须有一种价值观的“基调”,对多元文化的割据加以调控,以无形的方式对大众文化的发展加以引导。否则,公民集体的精神生活便失去了一种共同理念的制成,对
于一个即使以强调“多元”为特征的时代,也未尝是值得肯定的事情。依靠商业文化为核心的理念,无助于中国人由此走向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人不能继往开来,建立上承旧统而下启新运的道德秩序,我们就将既不能实现现代化,也没有资格在全球化的未来世界上占有一个尊严的位置。”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对普通市民文化意识得影响,必须以一种革新的方式得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透过公共财政支持的公益性文化产品的提供来实现主流价值观的维护,对多元价值观发挥影响力。这种常识才刚刚开展,但是对它的与其却是极高的。大众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层面,必然体现出政府所期望的价值观表达。P52
3公共文化的创新
文化由生活在特定时代中的人所创造,也必须服务于先时代中的大众。公共文化服务除了要挖掘传统文化中新的表达和传播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新的网络技术手段,为文化的创新提供新的空间。文化的现代化指的是通过改造文化的形式以实现内涵的现代化。在额全球化时代,国家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过程面临着更加复杂艰难的局面。??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实现现代文化的创新更多的是要发现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以传递文化的本原含。文化必须服务于不断进化着的人类生活本身。只有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去表达和传播文化,使文化以最边界的方式被人所“接近”、欣赏和接受,才能使文化的社会推动和规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P53
1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财政制成的一个具有游行的平台的,各种文化设施与服
务网络共同构成了平台的内容。“国家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的多寡决定着一个国家公共文化空间的大小”,公共图书馆五网络、文化馆(站)与光网络,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及艺术中心网络,电影院、书店网络,非营利性电台及电视台,以及文化信息数字网络共同组成了这样一个例题的文化服务平台,为实现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的塑造产生综合的实际效果。P54
11、 构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公民文化权利。公民文化权利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
理论基点和终极目标。文化权利是继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之后,公民权的又一项重要的内容。??公民文化权利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必然为精神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公民精神生活的权利很自然的要受到政府的承认和法律的保护。文化生活的内容越是丰富,对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保障措施越是应当完善。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公民参与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公民权得以体现的直接证明。公民参与文化活动时的身份并不相信公共管理理论中所说的“顾客”,二是“主人”。除了参与具有的文化活动之外,重要的是公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程序的参与,这同样是公民身份的证明。三是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文化本身就是人类自由创造的结果。文化的创造权是体现公民文化主体意识的最重要的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文化创造的空间与机制,以利于不断提升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层次。四是文化创作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公民文化创作的成果是公民对文化权利的直接表达,政府只有尊重和保护公民文化创造成果,才能激发公民文化创造的热情。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维护和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基础。P55—56
12、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文化研究中心夏国峰的研究表明,农村死刑文化有常驻发
展,而公共文化却不断衰微,追求表现在:农民或农民家庭拥有的“私性文化资源”和农民的私性文化活动日渐丰富。如电视机、影碟机、电话、手机甚至电脑等现代文化信息产品已进入了大多数普遍农民家庭;看电视、通电话、上网等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丰富了农村个体式的文化生活。与农民私性文化相比,农村公共文化却严重
13、
14、
15、
衰微,具有表现在:一是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严重匮乏。在一切农村地区即便有所供给,也主要停留在县乡一级,极少延伸到村舍,农民很难享受到公共文化资源。二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活动数量少,且未能针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开展。P79
文化资源和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传统的文化建设是按地方和行业的条开分割方式设立的个,文化经营管理单位众多,投资规模较小,重复建设严重,服务功能低下。由于目标任务和具有利益歧异,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因管理部门的不同、所有权的分离,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资源的限制和浪费。目前,尽管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行专业归口管理和企业化经营,但是还有一些企业利用与行政机构的传统联系,利用企业特殊的社会公益性质和意识形态功能,垄断资源、操纵市场,谋取暴力、而所谓的改革也不过是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推向市场,把本该属于自身保护公民文化权利和实现文化利益职能变为实现其内在效应的市场交易。政府投资公共文化的主体地位明确但又明显“缺位”和“错位”,要么把公益文化推向市场,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资源因缺乏市场敏感性便成了空壳和“摆设品”;要么垄断经营型文化市场,使市场配制文化资源的活力因垄断的市场而失去活力和效力,严重的挫伤了民间资本投资的文化、经营文化的热情,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限制和大量流失,加大了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与文化产品单调匮乏的矛盾。P84
当前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积极推动国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制,进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一批有创造力、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骨干力量;二是大力推进社会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题,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注重保护、吸收和引导好大型民营企业投资文化市场的积极性,培养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三是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合作交流的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P103
任何公共文化组织的机制改革方式是弓形与个性的统一,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公共文化组织的不同特点,采取分类改革的方式,即宣传一些个性化的方式。对于政治宣传类的文化事业组织,改革的重点应根据宣传有效的原则,重组文化资源、减少政府的业务驾驭、改革内部运作机制,实现政治宣传类文化事业组织的少而精。政府在明确其基本职责的基础上,加强对政治宣传内容的管理,强化内部管理工作,建立极力和约束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具有的制作、生产、播出、发行等环节应引进市场运作机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P106
对于作为国粹的京剧、昆剧等门类的文化事业组织,改革的重点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完成项目多少和质量高低作为财政拨款的依据,极力其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此类文化事业组织进行市场开发,强化市场一时,大枣艺术精品。对于公共数、文物管、博物馆和纪念馆等文化组织,改革的重点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实现投资方式按人头划拨向按绩效划拨转变。通过拨款补贴或实行差别税率等,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此类文化事业,形成以政府主办为主体、社会兴办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对于面向社会群众的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活动等公共文化主枝,改革的重点是极力基层开展自娱自乐式的文化活动,实现自我管理,政府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并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P107
16、
17、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转轨、企业改制、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等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叶城县多样化,“单位人”开展向“社会人”转变,社区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社区作为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孕育着自己特有的文化,并成为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社区文化既承载着群众休闲娱乐、学习提高等实用功能,也肩负着宣传教育、文化传播等重大使命,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构件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数去的积极参与,真正为人民群众平等地参与形势自己基本的文化权利提供平台,真正使社区居民自主地参与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可以社区为纽带充分动员去各类组织已兴建的文化设施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文化基础设施运行的效率和效益,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优化社会文化资源的配制。此外,社区文化的基本功能叶决定了社区应当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参与者。社区文化主要发挥以下功能:、整合功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是推动社会沟通、增强心理凝聚力、实现社区整合的有利杠杆,在促进人民群众思想和行为趋于一致方面具有重要功能。2、导向功能。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一大任务就是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社区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在倡导社会认同的正确价值管人生观和审美观,环节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沟通,强化公民一时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传承功能。社区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对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具有及其重要意义。4、发展功能。社区文化立足基层,接近群众,贴近生活,融科教文卫体于一体,健康活泼,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以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随着文化与经济融合速度的加速,社区文化对于社会经济的激活、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日渐明显。正是源于社区文化的独特功能,在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够干中,应当积极引导社区的积极参与,使其通过文化的自主改造和创新,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P137—138
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是促进农村社会交流的主要方式,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活跃农村气氛、实现相逢文明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农村原油文艺人才的流失,价值很多的青壮年纷纷外出蜈蚣,农村所生的多是高龄群众和学龄人群,这一结果促成许多传统文化正在被淡忘,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化艺术正确消亡。农民的思想意识也有有了较大的变化,农村春节的人迹关系开展变得容易出现种种新障碍、新摩擦,依靠春秋文化所微细的稳固的农村社会秩序出现松动。在访谈中,农民普通认为日常文化活动“占掉”,里满足自己的文化需要还“差得圆”。目前,农民文化娱乐需求的满足主要存在以下困难:一是看电影难。主要原因是“电影下乡进村少”或“电影院离家太原”。二是看数读报难。虽然农村有文化场所,但是图书报刊特别是具有指导性的使用毒物太少。二是真正能反映新农村精神面貌的影视作品太少。四是本村组织文化活动少,而区、乡镇两极组织的活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P165
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统一体现在:P177
一方面,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农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制成,只有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才有长足发展的保障。??
另一方面,农村的文化建设将会击打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理论是实践的指
19、
20、
21、
22、
南,科学理论保证了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先进的历年、文明的相逢,能够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就我国而言,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最突出地体现在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上。长期演化而成的区域文化构成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定的低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集体无意识,逐渐积淀在该区域绝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使之形成异于其他区域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想道德、思维情感模式、行为特质、人格品质等文化特征,造成了人们的文化并行和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人们社会经济心理和经济行为的差异,继而形成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差距。同时,不同地区企业发展的不同水平、不同的产业选择等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以致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同的特色。因此,地域特色文化渗透到区域经济中,立足于资源优势等,可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而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环境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对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中,应当注重挖掘西部农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包括民俗文化资源等,从而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和产业,推动西部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P177—178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需要一个集体的精神活动领域。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以商品一时为主流并强调“个人主义”的大众文化,这种大众文化成为市民社会发育的前提,为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长奠定了精神基础。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实现所需要的,远远不止于大众通俗文化所能提供的文化内涵。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发育,必须有意识地将真正具有知识和思想内涵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构件当做一个重要的目标去完成。市民社会的核心机制是由非国家和非经济组织在资源的基础上组成,各种文化团体及学会均属于这类组织。由该类组织构成空间的目的,是为了使任何个体都有机会实现自我意识的成长。公众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在记录了历史传统的文化空间中去感受种种震撼并开始进行严肃的思考,,这就是公共文化五空间存在的价值。这种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性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资源拥有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与文化市场中流动着的文化产品不同,公共文化空间内部的资源拥有量是实现文化繁荣这一目的的重要前提。P179
在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文化是围绕着消费展开的,更多地与休闲娱乐和个人一直的张扬相关联。商业化对于文化的提升作用是很明显的,但商业化也容易导致文化的低俗化,忽略了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实质。P179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社会文化生态平衡和优化的基本路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应正式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者的互动。主流文化的中心性、统摄性、同一性,使其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占据主导地位,承担着其控制领域内的文化监护和文化培育的权利和责任。精英文化主要以人文精神作为批判性话语,探求社会结构的本质、规律、合理性及其可能性。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存,一方面,以主流文化规范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主流文化调整策略,既要接见大众文化的成功模式,又要对大众文化因势利导,传播意识形态个。另一方面,以精英文化的思想知道、学术喂养与智力支持来提升大众文化,特点大众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重建文化价值系统,建设涵盖和包容历史精神、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大众文化。P180
23、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模式:
1、 内生型(广东省)——首创了“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
网”等文化工作服务模式。??各地文化事业单位也相应开展了各项创新服务方式的举措,由图书馆、文化宫或是群艺馆等,定期举办的免费讲座和电影放映,以及针对城市特殊群体,尤其是外来务工群体设立的文化服务站和“流动课堂”的建设。在乡村加大了文化下乡的力度,在城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区化。P199
之所以将其成为“内生”,是因为具有以下特点:1、在资金来源方面,公共财政直接投资;2、在事实主题方面,生产者与提供者合一,由机构生产并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3、价值和目标取向上,一方面主要体现出公益性原则,不倡导商业化;另一方面,对比圆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形式,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服务型,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政府职能角色定位的取向;4、创新力度与影响程度上,主要利用自身的资源或条件有时,在服务方式或手段方面进行创新,使现有资源得到更有效德政和利用,使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发挥在其原油基础上得以拓展,并没有创新增加文化服务的内容,但已为自身内部其他方面改革创造出有利的契机。P199
2、 外包型(宁波)——外包,在这里主要是指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将公共服务
以“合同”的形式,交由非公共部门生产和经营,再由政府通过招投标机制进行购买。文化主管部门不再直接板文化,而是提出运营目标,通过合同外包的方式将服务承包给具有服务能力和声誉的文化机构与组织,并给予相应的财政或经费补贴。这是政府文化职能形势过程中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P200
广大农村是文化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之一。长期以来慰问农村的文化演出,存在着一定的形式单一、节目老化等问题,反映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当进村的演出剧目完全由农民来选择的时间,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就对接了,这同时也将促成供给者的自身调整和改革。根据我国目前现实分析可知,外包机制主要具有下述特点:1、在资金来源方面,公共财政直接投资,但只限于提供者;2、在事实主题是作为外包运作的组织实施者,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是具有一定营利性质的文化单位;3、价值和目标取向上,既体现出公益性的价值原则,又重视运用政府采购,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4创新力度与影响程度上,进一步将公众的需求与供给对接,将政府采购制度的作用应用进来,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及效率。这既是政府职能转换的一种表现,也能促进各类文化机构和组织的发展,促进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P200
3、 合作型(青岛)——立足与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市场运作,对文化项目进行
了包装,并对参与单位的利益、形象、运营成本、投资回报等进行了相近的市场分析。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1、在资金来源方面,以社会资本为住,公共财政投入为辅;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领域,但真正运用资金进行建设的仍然是原来以政府为主的体系力量;2、在实施主体方面,政府与企业或是中介组织双方工位运作的组织实施者,是文化单位与非文化系统的企业的合作;3、价值和目标取向上,与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合作,吸纳市场与社会的力量,体现出公共文化服务运作的新思路,明确显示了政府自身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角色转变意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策划人和促进者;4创新力度与影响程度上,文化单位与非文化系统的企业的合作,或称之为文企联姻,可以筹集更多的社会
24、
25、
26、
27、
28、
29、
资金,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弥补公共部门的不足,也可达到合作双方优势互补的目的。P201
民族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毁灭,会严重影响到文化生态的平衡。因此,要树立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克服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地处偏僻和经济欠发达的等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障碍,在民族地区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登记、收录工作,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摸清家底,了解布局,制订规划,事实重点保护工程;在民族地区建立民主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文化艺术之乡,对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人给予资助,同时完善民间文化传承机制;成立专门基金会,一由政府投入带动社会各界捐助,对继续抢救的民间文化项目给予关注和倾斜;把抢救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经常性开展各民族文化艺术活动,特别注重将民族民间文化引入中小学课堂,使民族民间文化心火相传,保护文化的多样性。P211 文化景观是文化生态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鲜活地战线着地域的文化特色。各地在构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在公共文化景观的建设上与历史传统和文化一脉相承,充分体现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P212
整体文化形象的定位和塑造,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在静态层面上,应该有形象鲜明、独特、经典的文化标志;在动态层面上,应该有更多声名远扬的文艺品牌,有高水平、高品位的艺术展演活动,有丰富多彩的群众广泛参与的大中型文化活动,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丰富的文化产品和繁荣规范的文化市场;在人的行为层面上,有普遍存在的高尚的社会公德氛围,有强烈的行为规范意识和自律能力,有崇尚真善美的审美取向和高远的价值取向。在整体文化形象的塑造中,重点是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在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极点的基础上,构件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P212
各级文化部门要积极挖掘和用好社会文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单位的网点作用,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等基层文化阵地的优势,积极开展“文化进基层”、“文化下乡”、“文化辅导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建立流动文化车和文化小分队,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展览、流动演出、流动讲座、流动培训、流动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全方位地为农村居民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服务。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是促进市民享受、参与和创造文化的重要方式。继续努力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发挥市和县(市、区)两级图书馆信息资源衷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推进基层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和共享,结合实际,探索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往上剧场,为公众提供方便、开素的文化信息服务。开设文化网站,让村民们在往上进行交流和接受培训,让公众有更为先进的文化享受方式。P213 公共文化传播交流的促进机制 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应重点从以下及分析着手:第一,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二,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第二,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文化产品。第四,重视基层业余文艺创作队伍建设??第五,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化气氛浓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反哺农村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膨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因此,一是文化公共产品要向农村倾斜。
建设先进的农村文化,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二是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八成是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乡村,把城市里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服务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的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建立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重点捐助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尸体和文化活动。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可由捐助主直接交付农村,也可由民政部门、人民团体和有关民间组织负责组织发送。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P215—216
正在阅读:
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摘记06-13
07(1019)-亳州市宋汤河西岸刘庄安置还原小区清单控制价编制疑问07-04
入党的自我评价02-24
jit推行精益生产04-06
银行支行上半年总结1000字08-23
尔雅2016秋国际经济学02-27
杜邦公司的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12-04
专项资金审计实施方案(工程科)01-07
计算书 - 图文05-13
移动终端智能适配技术发展08-2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摘记
- 一书
- 实践
- 理论
- 公共
- 文化
- 服务
- 内科住院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单
- 七年级生物上册2-2-1《生物生存的环境》导学案(无答案)(新版
- 清华大学校史知识竞赛试题
- 研究所人事调配工作规定(送审稿)
- 六年级阅读指导课教案
- 大学招生策划书
- 《“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线考试
- 12-13(1)B运筹学试卷答案
- 《通信原理》课堂练习题(1-9)
-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教案
- 导师名单(3)
- 浙教版八年级上第3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单元测试(含答案)
- 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辩论赛整理资料
- 地铁检验批 - 图文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 马家店小学课题申请 - 评审书 - 图文
- 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2、重点: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 高中地理教学中文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