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课题研究方案(1)

更新时间:2024-05-18 18: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研究方案

加丰小学 张云霞 赵凯妮 刘红星 张海利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阶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因此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浅谈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研究课题。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原则,探讨小学生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通过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就能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的固定下来。

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他们如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

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又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受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的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但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为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第一、是给孩子提出要求。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时要进行训练,没有训练就谈不上习惯的培养,养成的意思就是要训练,训练中非常重要的是示范,告诉他怎么做,而且给他做样子。示范过程中还有一个是榜样。提出要求以后,还要坚持不懈。教师的职责也很重要。有些时候教师做得不好,却要求孩子做好,根本不可能。教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比说教上百次上千次要有用得多。就是你的每一个

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模仿,这种模仿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是无形中的培养。

第二、是激励,正强化。对于孩子来说,习惯的培养就是在老师无数次的肯定中得到强化。要无数次肯定,“这样做好,??这样做好??”只肯定一次还不够,应该是无数次肯定。

第三、是欣赏。作为老师,孩子做了以后,鼓励他,表彰他,欣赏他,这些都是为了强化他习惯的养成,这些绝对是起很重要的作用的。

第四、习惯养成要严格。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在和孩子一起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有的对孩子进行训练,往往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得不太好也可以放过去;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做得好,看着也不顺眼;也有的反之,心情不好就不管孩子,心情好了就对孩子严格要求,恨不得一天训练出来一个品行优良的人。

第五、习惯养成要坚持。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

第六、习惯养成要抓反复,反复抓。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由于人们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对孩子进行训练时,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的,也要反复抓。同时,对于孩子出现的反复现象,不要气馁,这是正常的,也是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抓住孩子习惯培

养的关键时期,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训练孩子的行为,相信会有可喜的收获。

第七、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说过“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准备习惯,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积极思考、讨论,提问习惯,学会手脑结合,注重实践习惯等等。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

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学习习惯则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

三、完成本课题的基本条件和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加强课题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完善课题管理师课题研究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为了能使课题试验与研究顺利展开,我们以“分层次,抓重点,规范化,见成效”为工作思路规范课题管理。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首先,我们要强化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

(三)认真制定本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确定了各期的研究重点,并初步制定了实施计划,积极实施与研究。

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 (1)汇报课题组研究的进度和进展情况; (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

(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组员们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共性; (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

(四)本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教学能力强,是省、市、县、校级的骨干教师,他们有强烈的科研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愿意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科研的工作。

四、课题的界定

“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在校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比较稳定的一种学习行为,会学习要有中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不用任何

人的督促、监督,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约束的一种自在、自觉的,并能持之以恒的甚至终其一生都能维持下去的一种行为。

五、研究目的

1、在教师的指导和有意培养下,使学生养成看、听、思、说、写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总结出小学生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3、转化教学观念与行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六、研究内容

关于学习领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课堂学习习惯:

1、课前做好准备,自觉检查课本、课堂练习本、必需的文具是否都准备齐全,摆放整齐。

2、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积极踊跃发言,对与自己不一致的见解,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说话完整,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4、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提问。

5、虚心听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

6、要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课外考察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倾听习惯:倾听与阅读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都是自我吸纳信息的心理过程:在倾听中有选择性地吸纳不同人的想法,通过自我思考,重新组合,真正经历一个心理过程,而非机械模仿和生搬硬套。

(三)表达习惯:积极投入,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经过倾听与思考的心理过程,说出与众不同的思想,不重复别人的话;表达具有连贯性。

(四)作业习惯:自己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不依赖老师、父母的监督、指导。

(五)书写习惯:

1、做作业时要专心,不边玩边写,不边吃边写,书写时先想好再下笔。

2、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足平、臂开”,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3、书写时要注意保护好视力,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4、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养成写字垫纸的好习惯,不随便撕作业纸,保持作业本的清洁和完整无缺。

5、写完作业必须认真仔细地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禁止使用涂改液和修正纸。

(七)总结反思习惯:

1、每天睡觉前都要反思一下:“今天,我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在头脑中简要地回顾一遍。回想今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2、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对自己的作业本、笔记、纠错本以及受到的奖励、获得的荣誉等做好积累,并时常翻阅自己的成长历程记录。

3、及时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总之,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习惯培养的统一。以素质教育的培养为目标,创造性的超越和拓展了传统的学习习惯的内涵。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

七、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小学生。教师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让好习惯伴学生一生。

研究对象:

本校五、六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个案研究法:采取自我教育的形式,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性教育。即:实践中注意发现典型人物,及时跟踪访谈,树立典型,并进行个案研究。

行动研究法: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运用,及时通过评价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课堂学习习惯。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的实践。

观察法:随时观察学生,发现学生有不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与学生沟通。

经验总结法:对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揭示实质,找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材料,形成理论性的资料。

八、研究过程

此项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10—2016.10),收集资料,拟定实施方案,完善机构,健全制度,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明确分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10—2017.6),按照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开展专题研究,搜集、积累资料,请专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6—2017.7),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整理资料,请专家鉴定。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和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通过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就能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的固定下来。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中、高年级。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不会倾听,注意力不够集中,自主学习能力弱,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习惯上存在的问题,我经过梳理,制订了课堂学习习惯的子课题。

2、立足课堂,有机渗透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抓住教学这个关键,适时的进行习惯培养,要在授课中得到体现。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习惯的培养,还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随机现象,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做得好的,教师要善于表扬鼓励;做的不好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自食其果”之后,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教育)每月我们学校都会组织教学研讨活动,然后所有参加听得的教师针对整节课,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另外,在针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策略,进行点评,指出好的做法,大家相互学习,不好的,进行反思修改。就这样,我们靠着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不仅发现许多的好方法,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

3、将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培养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有效载体,积极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对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要求,理解的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善于对自己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反省。

九、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

1、“小学生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成果形式主要是:专题报告、课题研究计划。

2、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的调查和分析,成果形式主要是:调查报告。

3、教育案例交流会。成果形式主要是:案例、课例或教学片段。 4、阶段总结、阶段研究成果总结,成果形式主要是:报告书。 5、“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成果展,成果形式主要是:教师论文、学生作品。

1、“小学生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成果形式主要是:专题报告、课题研究计划。

2、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的调查和分析,成果形式主要是:调查报告。

3、教育案例交流会。成果形式主要是:案例、课例或教学片段。 4、阶段总结、阶段研究成果总结,成果形式主要是:报告书。 5、“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成果展,成果形式主要是:教师论文、学生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e1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