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2

更新时间:2023-12-24 20: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

党员干部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农村基层干部是带领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骨干力量,直接关系着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关系着我们党在农村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对于改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新变化

近些年来,我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总体上是好的,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带领群众生产致富,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涌现出了一大批小康领路人、产业带头人和群众贴心人,赢得了群众信赖。特别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随着作风建设年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给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带来新的变化,农村干群关系不断好转。

(一)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促进了基层干部工作方式方法转变

在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前,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法主要是采取经济或行政手段落实任务,常常以“通不通三分钟”解

—1—

决问题,“靠官大、靠辈大、靠能骂”落实工作,群众把干部说成是“要钱、要粮、要命”的“三要”干部。税费改革后,钱不用收,粮不用缴,干部能够采取民主协商和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等方法开展工作了。曾都区何店镇一位干部在作风建设座谈会上说,只要干部遇事同群众商量,尊重群众意愿,群众就会积极支持与合作,工作就不难开展。

(二)健全完善各项制度推进了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 我区实行“村级财务双代管”、“国库集中收付”和“零户统管”等制度后,有效堵塞财务管理方面的漏洞,从根本上防止了干部的不廉洁行为。在全区扎实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公用事业办事公开和基层党务公开,农民群众对镇村干部放心了,干群关系也融洽了。有效落实区镇村三级干部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强化群众监督,干部的从政行为受到严格约束,促进了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同时,在全区实行城乡结对共建、百名干部下企业、百名干部包项目和扶贫助学等重要制度,进一步改进了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

(三)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农村基层干部作风要求标准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农民群众把基层干部能否带

—2—

领群众致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和谐幸福的新家园作为衡量其作风好坏的重要标准。农民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要求是能不能带来看得见的实惠,能不能改善乡村面貌,能不能提高生活质量。曾都区万店镇镇塔儿湾村党支部书记说:农民群众已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更多关心的是村“股份合作社”年终红利分配能否超过邻村的问题。

二、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仍存在不适应和必须加以改进的问题

从我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情况看,绝大多数干部爱岗敬业、默默无闻工作,在推动改革、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有一些干部在作风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符合、不适应和切实加以改进的作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不适应。

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些基层干部的思想还停留在管理型时期,民主和法制意识淡薄,认为“啥事都得领导说了算,群众必须按照领导要求的办”,缺少民主和法制这根“弦”,思想作风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的干部抱怨,“农业税一免,群众不服管,干部干瞪眼”。个别农民对干部的态

—3—

度是“有吃有穿不靠你,有了问题就找你,解决不了就骂你,搞得不好要告你”。这使农村基层干部产生明显的失落感和畏难情绪。

(二)工作方法不适应。

一些农村基层干部还习惯按老规矩、老办法做事,思想解放不够,缺乏敢闯、敢冒、敢于创新的勇气和胆识; 一些干部习惯于说教,实实在在地给群众出点子、领路子、搞服务却感到无从抓起,农村干部普遍存在着“抓经济工作不行、做群众工作不灵”的现象。一些村民反映,有的镇“包村”干部到村里基本无事可干,有的基层干部把家安到城里,成了“走读”干部,早晚两边跑,工作电话找,不能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工作浮躁。特别是撤镇并村、区划调整后,村域扩大了,干部深入村组的就更少了,面对棘手工作,感叹“老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能用”,群众反映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影响干群关系。

(三)能力素质不适应。

有的村干部民主议事能力低,对民主议事的方法、规则、程序不熟悉不掌握,议事盲目性、随意性大,影响议事效果;有的干部对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学得不深不透,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按政策规章办事、依法办事的能力不强;有

—4—

的干部对新时期群众的思想特点、行为方式认识和把握不够,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研究探索不多,不会动员和组织群众,不善于调动群众是积极性;有的干部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缺少服务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

(四)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有:一是疲于应付,执行不力。有的敬业精神不足,工作标准不高、压力不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稍有成绩就自满自足、沾沾自喜;有的工作执行不力,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而不动,讲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没有真招,对上汇报“一枝花”、实际工作“豆腐渣”,甚至搞假大空、玩数字游戏。二是热衷形式、挥霍浪费。有的党性观念不纯,缺乏艰苦奋斗的作风,热衷于比待遇、比房子、比车子;有的借新农村建设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基层干部办事情讲排场、比阔气,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今天在这个地方吃,明天换个地方喝,任意挥霍浪费。在我区农村“三资”清理工作中发现,有一些村还有九十年代的招待费至今还没有结清。三是法制观念不强、作风粗暴。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淡薄,搞“家长制”、“一言堂”,独断专行,甚至不依法办事,欺压群众,使群众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从近年来我区查处的农村干部违纪违

—5—

法的案例看,目无法纪、我行我素,导致群众上访不断的案子就有多起。四是纪律涣散、办事不公。有少数干部无视工作纪律,在上班时间擅离职守,打牌赌博,上网聊天、打游戏、炒股票。一些农村基层站所工作效率低下、办事不公,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个别农村基层干部刁难勒索群众,徇私枉法,“吃、拿、卡、要”,骄横跋扈。在我区近年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这样的现象屡有发现,先后有6名基层党员干部受到相应地纪律处分和行政处理。五是优亲厚友、以权谋私。少数基层干部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成为阻碍事业发展的“绊脚石”。一些村干部在土地征用、资源资产拍卖、宅基地划分、救济救灾款物和惠农资金发放中,不经集体研究,不征求群众意见,首先考虑自己和亲戚、朋友。有的村干部把自己掌握的公共权力化为攫取个人财富的“资本”,利用村里土地征用、工程项目建设、对外租赁村集体企业、经手管理集体钱物等机会索取私利。如2010年,我区城南新区管委会某村支部书记在还建房建设、分配和村级土地出让中,大肆收受贿赂,涉嫌违法违纪,被区纪委、区检察院立案查处。六是精神颓废、腐化堕落。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精神空虚,生活情趣低下,行为不检点,搞封建迷信,甚至参与黄赌毒活动。从

—6—

我区近几年查处镇村两级违纪干部43人,这方面的案例屡见不鲜。六是大操大办,借机敛财。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借婚丧嫁娶、子女升学、建房乔迁、老人祝寿等时机大操大办,聚敛财物。农村基层干部的违纪问题中,这方面的案件占有一定比例。

三、农村基层干部作风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综合素质偏低

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满足不了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特别是村干部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龄偏大,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学理论嫌枯燥,学技术怕深奥,学业务嫌单调,学典型做不到,从而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缺乏市场经济知识 和农业科技知识,缺少服务群众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示范引导、解难释惑的办法不多,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从思想素质来看,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没有把农民群众真正放在心上;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缺乏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放任自己的所作所为,受腐朽思想的侵蚀,拜金主义至上,追求低级趣味和奢靡的生活。

(二)职能转换不到位

一方面,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镇级工作职能由管理型

—7—

向服务型转化,客观上使干群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然而,由于镇机关和干部的工作范畴、方式和工作目标尚无清晰划分,致使一些镇级干部在工作上表现为被动应付、行政上不作为,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基层干部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方法、标准和指标不切合实际,造成了一些基层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追名逐利,搞形式主义。还有,在乡镇机构改革中,由于编制人员限制,一些村干部认为自己干得再好也是农民,工作起来没动力,待遇偏低又无保障,干事创业的主动性不高。

(三)监督管理薄弱

农村基层的政务、事务、村务和党务公开透明度低、实效性差,群众对农村基层干部存在的问题难以监督。由于下对上的监督乏力,基层干部对镇级领导干部不敢监督;一些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淡薄,对村干部不愿监督。区级对镇级和村级干部的监督“太远”,对基层干部的问题调查处理不力,特别是对一些非党员村干部的处理有难度,致使一些村干部对自己的行为有恃无恐。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农村基层干部在作风上,往往是旧问题解决不了,新问题不断出现。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素质,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改进作风的意识

—8—

在内容上,一是要突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思想和长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定式。二是突出业务能力的提高,重点抓好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镇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要突出思想作风建设,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提高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在形式上,将组织培训、党校学习同坚持过组织生活、自学、实践锻炼相结合,将学习理论知识同总结、研讨、经验交流和党性锻炼相结合。要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党员干部教育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要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正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端正对群众的态度,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努力掌握做好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从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出发,不断培育基层党员干部的新作风。

(二)密切联系和服务农民群众,树立农村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联系农民群众、服

—9—

务农民群众。首先,要适应转换职能的新形势,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制度。突出服务职能,完善便民服务网络,拓展服务内容,为农村企业和群众服务,要采取多种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其次,要拓宽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使用的渠道。将那些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乡镇领导岗位上来;从优秀的民营经济组织者、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作风好、能带领群众生产致富的人进村班子;把能人培养成作风好的党员,把作风好的党员培养成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第三,建立健全联系农民群众的制度。领导干部要坚持调查研究、建立联系点、驻村蹲点、结对帮扶、干部下访、服务承诺等制度,深入农村基层,了解群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成为农民朋友的知心人,贴心人,热心人。

(三)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 一是针对镇级机关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推行机构改革,通过竞争上岗等形式,实现人才的优化组合,调动镇干部的积极性,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二是建立适合农村基层特点的激励机制,加大对镇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村干部报酬待遇,切实改

—10—

变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的环境,解除后顾之忧,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农村基层工作。三是合理确定农村基层工作任务和目标,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评价体系,防止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清理和纠正没有实质内容的升级达标和考核评比活动。

(四)建立监督约束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 首先,要落实好各项监督制度。通过实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加强党内监督;通过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加大群众监督的力度;开展镇级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村干部勤廉双述,落实镇村两级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其次,把作风建设的原则要求转化成具体的行为规范。研究提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基层站所工作人员的具体规范和要求,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再次,要加强监督检查,增强制度的“刚性”。要认真落实党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定和要求,防止“口号化”、“一阵风”、“一刀切”;防止盲目攀比、奢侈享乐等不良作风蔓延。要及时解决农村的基层干部作风方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农村基层干部作风方面出现突出问题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严肃查处,切实促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好转。

—11—

变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的环境,解除后顾之忧,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农村基层工作。三是合理确定农村基层工作任务和目标,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评价体系,防止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清理和纠正没有实质内容的升级达标和考核评比活动。

(四)建立监督约束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 首先,要落实好各项监督制度。通过实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加强党内监督;通过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加大群众监督的力度;开展镇级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村干部勤廉双述,落实镇村两级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其次,把作风建设的原则要求转化成具体的行为规范。研究提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基层站所工作人员的具体规范和要求,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再次,要加强监督检查,增强制度的“刚性”。要认真落实党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定和要求,防止“口号化”、“一阵风”、“一刀切”;防止盲目攀比、奢侈享乐等不良作风蔓延。要及时解决农村的基层干部作风方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农村基层干部作风方面出现突出问题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严肃查处,切实促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好转。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du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