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gbee协议无线通信的实现

更新时间:2024-06-22 12: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Zigbee无线网络通信的软件实现

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无线网络技术。ZigBee 采取了IEEE 802.15.4强有力的无线物理层所规定的全部优点:省电、简单、成本又低的规格; 在此基础上,ZigBee增加了网络层和应用层。它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工业控制、消费性电子设备、精准农业,汽车自动化、家庭和楼宇自动化、医用设备控制等。

ZIGBEE的组网方式有三种:星型网,树状网,网状网。星型网络的各节点只能通过协调器相互通信。树状网把各个通信节点串成了一条线路,各节点只能延着这条线路,以传递的方式进行通信。前两种通信方式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这里不加讨论。网状网具有强大的功能,网络各节点之间可灵活的进行相互通信,网络可以通过“多级跳”的方式来通信;该拓扑结构还可以组成极为复杂的网络;网络还具备自组织、自愈功能。充分发挥了无线网络通信的优势。下面以ZIGBEE协议建立网状网络的工作流程来说明其通信的具体实现。

ZIGBEE协议栈较复杂,但ZIBEE联盟为我们的具体应用封装了一些编程接口。如APS层,ZDO层,AF层,OSAL操作系统层。我们的具体应用大部分功能都可以通过这些高层接口来实现,它们封装了网络层及物理层的实现细节。这些复杂的工作对程序开发变得透明和方便。

ZIGBEE2006协议栈为应用开发提供了程序框架,就象使用VC++一样,我们只须关心应用的建立。先让我们认识一下ZIGBEE2006协议栈,打开协议栈,在工程文件的左边Workspace中可以看到整个协议栈的构架,如图所示:

APP:应用层目录,这是用户创建各种不同工程的区域,在这个目录中包含了应用层的

内容和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在协议栈里面一般是以操作系统的任务实现的。

HAL:硬件层目录,包含有与硬件相关的配置和驱动及操作函数。

MAC:MAC层目录,包含了MAC层的参数配置文件及其MAC的LIB库的函数接口文件。 MT:实现通过串口可控各层,于各层进行直接交互。

NWK:网络层目录,含网络层配置参数文件及网络层库的函数接口文件,APS层库的函

数接口

OSAL:协议栈的操作系统。

Profile:AF层目录,包含AF层处理函数文件。

Security:安全层目录,安全层处理函数,比如加密函数等。

Services:地址处理函数目录,包括着地址模式的定义及地址处理函数。 Tools: 工程配置目录,包括空间划分及ZStack相关配置信息。 ZDO: ZDO目录

ZMac: MAC层目录,包括MAC层参数配置及MAC层LIB库函数回调处理函数。 ZMain: 主函数目录,包括入口函数及硬件配置文件。 Output:输出文件目录,这个EW8051 IDE自动生成的。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整个协议栈中,对于Zigbee的功能已经全部体现,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项目的方法主要是改动应用层。程序首先从入口主函数MAIN迈出了建立网络的第一步。在主函数里初始化了硬件设备,包括时钟,中断,接口,外部设备等等。部分代码如下:

ZSEG int main( void ) {

SET_MAIN_CLOCK_SOURCE(CRYSTAL); //初始化时钟

InitLcd(); //液晶屏初始化

osal_int_disable( INTS_ALL ); //中断关闭,为了初始化中断设备

zmain_vdd_check(); // 电压检查

zmain_ram_init(); // 堆栈初始化

InitBoard( OB_COLD ); // I0口初始化

HalDriverInit(); // 硬件设备驱动初始化

osal_nv_init( NULL ); // 初始化内存

zmain_ext_addr(); // 64位扩展地址初始化

zgInit(); // 初始化基本的FLASH数据

ZMacInit(); // 介质介入控制层初始化

#ifndef NONWK

afInit(); //应用AF层初始化 #endif

osal_init_system(); //操作系统曾初始化

osal_int_enable( INTS_ALL ); // 硬件初始化后,打开所有中断

osal_start_system(); //所有的初始化结束,从这个函数进入主循环,它不在

//返回

}

整个协议栈是以一个操作系统贯穿的,我们要加入自己的应用,就要添加一个任务。在协议栈中的OSAL.c文件中,byte osal_init_system( void )函数的功能是初始化操做系统。在函数 osal_start_system()中实现了添加任务到操作系统任务表中。在这个函数中通过调用osalAddTasks()函数来定制项目所需要应用的任务,该函数属于应用层和操作系统层之间的接口函数,一般项目的建立需要根据系统的需要自己编写改函数,并将函数放到应用层。osalAddTasks()函数是通过osalTaskAdd()函数完成任务添加。首先,将支持协议栈功能需要的任务加载到该函数中,osalTaskAdd()函数的需要三个参数,第一参数是各个任务的初始化函数的指针,第二个参数是各个任务的事件函数的指针。注意,每个任务,包括我们自己写的任务都要有两个函数:初始化函数和事件函数,第三个参数是任务的优先等级。部分代码:

void osalAddTasks( void ) {

osalTaskAdd (Hal_Init, Hal_ProcessEvent, OSAL_TASK_PRIORITY_LOW); #if defined( ZMAC_F8W )

osalTaskAdd( macTaskInit, macEventLoop, OSAL_TASK_PRIORITY_HIGH ); #endif

#if defined( MT_TASK )

osalTaskAdd( MT_TaskInit, MT_ProcessEvent, OSAL_TASK_PRIORITY_LOW ); #endif

osalTaskAdd( nwk_init, nwk_event_loop, OSAL_TASK_PRIORITY_MED ); osalTaskAdd( APS_Init, APS_event_loop, OSAL_TASK_PRIORITY_LOW ); osalTaskAdd( ZDApp_Init, ZDApp_event_loop, OSAL_TASK_PRIORITY_LOW );

osalTaskAdd( MYSELFApp_Init, MYSELFApp _event_loop, OSAL_TASK_PRIORITY_LOW ); }

这些任务是协议栈运行的先决条件,为了更好的使用协议栈,建议将这些任务都添加到任务列表中。这些函数的参数条件在协议栈中已经定义好,可以直接使用。任务处理函数是对任务发生后的事件进行处理,在项目中,暂定了如下的处理事件过程框架:

uint16 MYSELF_ProcessEvent( uint8 task_id, uint16 events ) {

afIncomingMSGPacket_t * MSGpkt; //消息包结构 osal_event_hdr_t * pmsg; // 事件包结构

if(zgDeviceLogicalType == ZG_DEVICETYPE_COORDINATOR)

{

。。。。。。 }

if ( events & SYS_EVENT_MSG ) //发生系统事件将被调用 {

pmsg = (osal_event_hdr_t *)osal_msg_receive( SampleApp_TaskID ); // 接收该事件进行处理 while ( pmsg ) {

switch ( pmsg->event ) {

case KEY_CHANGE: 。。。。。。

break;

case AF_INCOMING_MSG_CMD: // 消息命令事件 //用这个事件可接受数据

break;

case ZDO_STATE_CHANGE: //网络状态变化将被调用

响应网络状态改变 break;

case ZDO_NWK_ADDR_RESP:// 网络地址响应,用它来响应网络地址请求 , // 这样可以得到其它网络设备的短地址

case ZDO_MATCH_DESC_RESP: 在这里可响应匹配描述符 break;

case ZDO_NWK_UPDATE_NV: break;

case ZDO_IEEE_ADDR_RESP: 响应物理地址请求 break; default: } }

此事件处理函描述了任务处理事件的框架,我们的数据接收是通AF_INCOMING_MSG_CMD事件完成的。接收数据可通过设置系统事件SYS_EVENT_MSG来调用osal_msg_receive()函数接收已经保存到缓冲区的数据,不用考虑底层是怎样具体实现解接收的。发送数据是通过AF层函

数:afStatus_t afDataRequest( afAddrType_t *dstAddr, endPointDesc_t *srcEP,uint16 cID, uint16 len, uint8 *buf, uint8 *transID,uint8 options, uint8 radius ) ——afAddrType_t *dstAddr 目的地址结构,里面包含目的地址 ——endPointDesc_t *srcEP 设备节点描述符指针,此结构包含了简单描述符,节点值等

重要数据信息

——uint16 cID 命令标识符,只有命令标号一样的终端才能通信 ——uint16 len 数据包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uint8 *buf 数据包地址指针

——uint8 *transID 执行序号指针,如果信息缓冲发送函数将增加这个数值 ——uint8 options 发送信息选项,包括一些发送参数,如是否路由等等 ——uint8 radius 发送信息半径

利用此发送函数我们可以炮制出各种应用发送,包括单播发送,组发送,广播发送, 这三种信息传送方式的组合实现了网络节点之间的所有数据传输。

在添加任务中,osalTaskAdd( nwk_init, nwk_event_loop, OSAL_TASK_PRIORITY_MED )函数为网络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它调用了nwk_init,nwk_event_loop两个函数完成了网络层的全部建立过程,包括网络初始化(协调器、路由器、终端的建立),这两个函数调用了大批网络层函数。如:

NLME_JoinRequest,NLME_NetWorkFormation,NLME_NetworkDiscoveryRequest等等,最好不要使用这些函数,除非你完全了解网络的建立过程,而是使用ZDO_StartDevice()来初始化、建立和加入网络,一个函数就实现了全部功能。

一个ZIGBEE网络可能包含数十个或成百上千个节点,ZIGBEE能做到这些节点共用一个网络,也就是网络中只有一个协调器(一个网络中只能有一个协调器,也就是一个网络标识)。而一个节点的传输距离在空旷地域也就100米左右。在远大于100米的范围内节点加入网络或相互通信是通过路由实现的。ZIGBEE采用按需路由算法AODV,在节能和网络性能上都有着很大的优势。AODV路由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的按需路由算法,只保持需要的路由,而不需要节点维持通信过程中未达目的节点的路由。节点仅记住下一跳,而非像源节点路由那样记住整个路由。它能在网络中的各移动节点之间动态地、自启动地建立逐跳路由。当链路断开时,AODV会通知受影响的节点,从而使这些节点能被确认为无效路由。AODV允许移动节点响应链路的破损情况,并以一种及时的方式更新网络拓扑。

此项目中,通过一些网络层函数或应用层函数来管理网络或设计复杂网络,在应用中可以得到网络邻居表,路由表,某个节点的物理地址或网络地址,利用这些参数来组成更复杂的功能。考虑到随着网络节点的增加,网络节点功能的细化,网络复杂度的增大,项目中采取了分组管理的办法,把若干功能相同的节点分成一组,组内采用组播方式通信,也就是组内节点数据共享,组内选出一个代表节点。 组与组之间通过代表节点采用点对点单播方式交换数据。这样不但可以细化网络功能,降低管理复杂度,减少网络流量,而且为更智能化的网络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上述功能,程序定义了一些功能函数,它们与系统函数相结合可灵活实现通信与管理方式。具体实现代码略,现列出一些应用函数: ——NLME_GetExtAddr() 网络层,得到本设备的物理地址 ——NLME_GetShortAddr() 网络层 得到本设备的网络地址

——APSME_LookupNwkAddr(p1,&dizhi2) APS层 根据已知的物理地址查找网络地址 ——ZDP_NwkAddrReq(p1,ZDP_ADDR_REQTYPE_SINGLE,0,0) ZDO层 请求网络地址

——

ZDP_MatchDescReq(&z_dst_addr,NWK_BROADCAST_SHORTADDR,SampleApp_epDesc.simpleDesc-> AppProfId,1,(cId_t *)clusterlist,1,(cId_t * )clusterlist,1) ZDO 层 请求设备匹配

——ZDP_IEEEAddrReq(msg_pipeirsp->nwkAddr,ZDP_ADDR_REQTYPE_SINGLE,0,0) ZDO层 根据网络地址物理地址请求

—— neighborEntry_t neighborTable1[MAX_NEIGHBOR_ENTRIES] 邻居表定义,以或的邻居节点 的物理地址、网络地址、节点信息等

——aps_AddGroup( SAMPLEAPP_ENDPOINT, &SampleApp_Group) APS层 把节点加入 SampleApp_Group所标识的组

——aps_FindGroup() APS层 在组表中为一个组ID标识找到一个组 ——aps_RemveGroup() APS层 从组表中删除一个组

——void danbofasong(uint16 dst_addr,int len, uint8 * buffer1) {

afAddrType_t dst1;

dst1.addrMode=afAddr16Bit;

dst1.endPoint = SAMPLEAPP_ENDPOINT; dst1.addr.shortAddr=dst_addr;

if ( AF_DataRequest( &dst1, &SampleApp_epDesc, danbo_id, len, buffer1,

&SampleApp_TransID, AF_DISCV_ROUTE,

AF_DEFAULT_RADIUS ) == afStatus_SUCCESS ) { }

//单播发送函数,以uint16 dst_addr 为目的地址 点对点发送 ——void zubofasong( afAddrType_t * xzubodizhi ) {

uint8 buffer[3];

buffer[0] =(uint8)(SampleAppFlashCounter++); buffer[1] = LO_UINT16( 1000 ); buffer[2] = HI_UINT16( 1000 );

if ( AF_DataRequest( xzubodizhi, &SampleApp_epDesc, zubo_id, 3,

buffer,

&SampleApp_TransID,

AF_DISCV_ROUTE,

AF_DEFAULT_RADIUS ) == afStatus_SUCCESS ) { } else { }

// 组播发送函数,在一个组里广播数据 ——void guangbofasong(uint16 addr) {

uint8 buffer[2];

buffer[0] = LO_UINT16( addr ); buffer[1] = HI_UINT16( addr );

if ( AF_DataRequest( &SampleApp_Periodic_DstAddr, &SampleApp_epDesc, guangbo_id, 2,

buffer,

&SampleApp_TransID, AF_DISCV_ROUTE,

AF_DEFAULT_RADIUS ) == afStatus_SUCCESS ) { } else { } }

//广播发送,整个网络进行广播

——uint16 get_linjudizhi(int index) {

neighborEntry_t linshi1;

linshi1=neighborTable[index];

if ( linshi1.neighborAddress==NLME_GetShortAddr()) linshi1.neighborAddress=-1;

NLME_GetRequest(nwkNeighborTable,index, &linshi1); return linshi1.neighborAddress; }

//得到邻居节点的信息

——void shiyan_danbofasonglinju(void) {

int i;

uint16 dizhi1;

for(i=0;i

dizhi1=get_linjudizhi(i);

if (dizhi1>0&&dizhi1!=NLME_GetShortAddr()) {

danbofasong(dizhi1,1,&m); m++; }

}

////////////////////////////////////////////////// }

//向邻居节点单播数据

——void shiyan_dizhiqingqiu(void) {

uint16 dizhi2,dizhi3; byte p1[8]; byte *pm ; p1[0]=0xAC; p1[1]=0x00; p1[2]=0x12; p1[3]=0x13; p1[4]=0x14; p1[5]=0x15; p1[6]=0x16; p1[7]=0x17;

pm=NLME_GetExtAddr();

APSME_LookupNwkAddr(p1,&dizhi2); APSME_LookupNwkAddr(pm,&dizhi3); Printn(7,50,dizhi2,1,6); Printn(6,50,dizhi3,1,6);

if (ZDP_SUCCESS== ZDP_NwkAddrReq(p1,ZDP_ADDR_REQTYPE_SINGLE,0,0)) Print6(5,50,\}

以上是一部分实验函数示例,仅此说明网络通信的工作流程和一些功能的实现方法,具体的应用设计有待于后序开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d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