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更新时间:2024-06-03 14: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

陈晓英

【内容摘要】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标。本文就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理念,重视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阐述了学生生活和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沟通课堂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不仅从书本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让学生学会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希望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使我们的生活与语文教学双赢。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 生活化教学 学习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我国江泽民主席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可是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阅读,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作文,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会照老师的指令

1

去思考,按统一的要求来表达,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 一、学生生活和语文教学是一对孪生兄弟

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都以生活为基本的前提。没有生活,一切理论、科学、知识都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语文教育,作为学科理论、学科实践、学科知识体系,自然,生活是它的根,离开了生活,其意义将不复存在。“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我们的一切关注如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自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一)日常生活和语文教学综合统一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新教材中的看图识字,从我国文字的起源—甲骨文象形、会意的角度,让学生感知汉字和生活事物的关联,了解汉字的演变。例如:日、月、门、石等这些汉字,因为贴近学生,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甚至是熟知的,所以,他们接触起来并不陌生,理解、记忆起来也不困难,这些汉字和事物的相象更让他们感到颇有趣味。新教材的编写有意识地把与学生贴近的生活内容编排进来,在学生的学习资源里有了自己的“生活”,对于渴望了解生活,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充满好奇的学生来说,是一件欢欣的事情。有了生活,就有了熟悉的事物和内容,抽象和理性的东西就在孩子的头脑中变得形象、生动和丰富起来。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观察、去触摸,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去感知。比如,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刚在黑板上写下“文身”这两个字,就遭到了全班同学的反对,一致认为应该是“纹身”,直到查过《现代汉语词典》之后,仍有学生不服气的嘟囔:很多店面、广告上都是“纹身”嘛??我趁机说:“现

2

在社会上的错别字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一些店铺的广告牌或墙壁上的标语等汉字书写不规范现象比比皆是,布置给大家一项任务,就是搜集这些错字或别字,一周后的这节语文课再来互相交流。”

结果,那节生活中常见错别字的交流课收获颇丰,同学们把自己搜集的错别字写在黑板上,比如:零售店铺门口的“另”售、家具店门口的家“俱” 、农贸市场标牌上的“蕃”茄、水果店门口的“波”萝、失物广告上的失物“启示” 、修车店门口的补胎“冲”气??五花八门,其中有些是我自己都会犯的错误,这堂课下来,大家都感觉很充实,也很快乐。

我觉得,语文是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在教学中,除了刻意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应用与拓展能力之外,老师要灵活、巧妙的抓住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启发、引导学生将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语文课堂;二来通过现学和活用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的影子,关键是善于捕捉。 (二)班级生活和语文教学并驾齐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班级是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通途。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是教育的主阵地,它的每一座建筑、每一项设施、每一种活动,乃至于一草一木,无不浸润着育人的文化底蕴,热情者在其中挥洒着生命的光芒,思考者获得智慧的火花,勤劳者收获丰收的喜悦??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班级文化有机地整合起来,充分地开发、优化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科学地加以整合,创造广阔的综合性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搭建练翅的“平台”,展翅高飞的“舞台”,让学校成为孩子们语文学习的温馨家园,开心的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叫“让每一堵墙都说话。”这是对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最好的注脚,让教室内的墙面说话,对学生心理及语文能力的发展产生经常性的影响。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室墙面的布置时,较多地突出了语文的因素,及时通过墙面的调换布置来为语文教学服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教室后面的特色中队园地,那不是一个装饰,而是一块肥沃的美育田野,那是一片广阔的思想教育海洋。三只卡通小蚂蚁齐心协力地托住一张深绿的树叶图

3

案上,有同学们自己写的“成语天地”、“古诗坊”、“季节的图画”等;教室的侧墙上布置也带有突出的创造意味。比如班级“语文角”,设有一个特殊的栏目:“推荐我”栏。学生“推荐”、“发表”自己的作品(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推荐发表),互相交流品评,满足各自的表现欲。如:“寒假小习作展览”展出了孩子们寒假里的一件件有趣的事,“优秀日记”展出了孩子们自己平时的喜怒哀乐等。这项“语文角”活动常抓常新,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历来成为全体同学语文学习的“金三角”。同学们在这么一个区域里学习,很容易找准自己的坐标,明白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感到轻松愉快,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一些于已于人都有益的事。可以这么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没有个性也不会有创新。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条件,为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正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室设有图书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书角专门收集学生捐送给班集体的书。同学们随时提供可读性强的、有价值的报刊文献资料,陈放在班级开架书柜里,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看到书柜上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像在超市购物一样,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随取随阅,随阅随换,激发其阅读的欲望,使全班同学共享资源。同时还在教室设立“挂单图书馆”,让每个学生列出自己家里的好书书目,让同学之间互借互传。平时老师有意引领恰当的读书方法即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以促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效果的提高。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我每周抽一节自修课为阅读课,让学生自己阅读喜爱的书籍,教师也要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与学生一起阅读。每周中午轮到语文教师坐班时间能腾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阅读,创设了浓浓的读书氛围。

另外借助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教学媒体手段,开启高速信息通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随心所欲,左右逢源。上课时,充分使用网络资源,链接相关知识;课间、午间利用教室电视机播放电视,使学生课前收集大量的信息,为学生开辟课余获取语文知识的渠道。

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让语文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穿越时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情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滋润着他们的心田,陶冶着他们的心灵,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

班级生活是个丰富的矿藏,它的氛围起到了拓宽教学时空的作用,不断地为学生运用语文能力提供了舞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素材大为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学习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三)社会生活和语文教学双向并轨

《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上街调查店名,了解含义;收集广告牌上的好词好句;抄录警示语;组织学生春游;编排各类文艺活动送入敬老院等,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观察,还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二、语文教学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5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道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联系生活”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语文教育与生活,作为两种社会现象,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叶圣陶先生,他的语文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在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上的论述上,见解独到而深刻。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一)生活是教育的基础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随着和煦的春风,基础教育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背硬记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在教学义务教育教材语文第9册的第十三课《钓鱼的启示》时,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但当我问到:“父亲为什么要我坚持把鲈鱼放回湖里的时候?”有些学生就皱眉头了,是啊,当时周围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谁也不知道他们的鲈鱼是什么时候钓上来的,可父亲却硬要我放。因为父亲要我从小就懂得要做一个守法的人。在理解重点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很难理解,这时我就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大鲈鱼那样的诱惑人的东西。一个同学就说了:“有一次我买水果,本来只有2元5角,我给了买水果的阿姨5元,可她却找了我7元5角,这时我暗自高兴,今天我发财了,可我又转念一想,阿姨买水果很辛苦,一天也挣不了多少钱,这一下多找了我5元钱,她要亏本了,如果她是我妈妈的话,她会着急的,这样一想,我赶快给阿姨说明情况,把钱退给了阿姨。这时我心里轻松了许多。”我们从这个同学的话中,知道一个人得到了不义之财心里会不安,只有拿了自己该拿的东西才会觉得心安理得。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很难的。这样,我用生活中的例子去教育他们,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6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我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鸟的天堂》一文,由于大榕树生长在南方,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也就很难想像“独木成林”的奇观,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大榕树的近景、远景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在惊叹的同时,体会“‘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叹。 (二)生活是教育的延伸

修订版大纲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如我在教《我爱你汉字》后,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1)搜集资料,查找汉字的来历。

(2)收集街头错别字。如有杯{备}无患、骑{其}乐无穷、百衣{依}百顺、默默无蚊{闻}

(3)写出改正错别字的方法。

(4)主要方法: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等 (5)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汇报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鲜活的小作文;有的对调查的汉字进行了分析,并能针对时势,向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独到的建议;有的以广告的形式,将自己调查资料推荐给大家。

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走向大自然,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接触了许多新事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

7

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各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气氛音乐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也就是说,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三)生活是教育的真谛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生活需要有心人,一个人如果对生活缺乏体验与感受,那么他将来将无法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懂得生活,了解生活是学会生活、享受生活的第一步。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必须从学生的现有生活着手,让他们在平时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感悟,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而学会生活。在教材中有许多文章与学生现有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但由于有些内容是别人在体验生活过程中所获得,对于那些缺乏体验的学生来说仍然是无法获得等同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文本为蓝本,促进学生从文本内容中去体验,养成学生主动体验生活的习惯。

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如,《新型玻璃》一文描写的是一种新式的装饰材料,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为了让他们对玻璃有新的认识,我让学生既当推销员,又当设计师,对玻璃进行了大胆地想象、创造,并把自己设计的各种玻璃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介绍各自设计的理由。学生们经过作品展示大赛,不仅有力的避免了说明文教学单纯介绍知识的枯燥情况,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习语言文字

8

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三、语文教学与生活双赢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大家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他们致力于文本生活化、课堂生活化的语文教育实践,致力于走向生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学语文的语文教育模式的构建。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当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感兴趣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教会学生与人交往。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9

总之,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4)滕宏江《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5)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d4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