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过年的风俗习惯

更新时间:2024-02-06 16:37:15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傣族新年习俗

傣族新年习俗

傣族人民的新

年,按照傣历大约

是农历清明节以

后的第七天。节日

期间,傣族同胞举

行热闹非凡的泼

水、赛龙船、放高

升活动。泼水活动

是傣族人民过年的最高潮,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因而通常称做历年节为“泼水节“。

这一天,人们互相泼水,用水表达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心中的祝福。泼水有文泼水和武泼水之分。文泼水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水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维吾尔族的春节是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克尔克孜,乌兹别克等突厥民族都庆祝这个传统的节日。 “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

维吾尔族把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诺鲁孜节仪式在节日的黎明更开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盛装举行各种节日活动。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乐。然后,家长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在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里,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

节日当天日出更以后,维吾尔人要做“诺鲁孜饭”,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加上多种佐料(也加野生调味佐料)煮成稠粥,称作“克缺”或“冲克

缺”(

丰盛粥)

。做这种饭时,不再宰牲畜。从当天午时更起,维吾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到日落更以后,每户请客吃饭,男女老少分别跳舞和唱歌,尽兴表达对新春的欢悦之情。

藏历正月初一为藏历新年,

由于与农历算法不同,藏历

新年和农历新年的日期不完

全相同,一般会有四种情况:

即藏历新年初一和农历大年

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

相差一个月或相差一个月零

一天。

根据藏历理论,每32个半月应闰一个足月,这样藏历年与农历春节的日期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3年循环”,即头一年相同,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个月,然后再循环。

藏历新年的起始要从每年藏历的12月中旬开始算起。过藏历新年是从藏历1

2月29日开始的。

藏历新年从藏历元月1日开始,15日结束,持续15天。

年·神变节。过年期间,有条件的地方都要举行赛马、射箭、赛牦牛、比长跑、打古朵、唱山歌、弹琴、跳舞、看藏戏等娱乐活动。

回族过年的习俗 2015年开斋节时间是7月18日(星期六)。

回族——开斋节时间:伊斯兰教历十月初一

习俗: 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是穆斯林的斋戒之月,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奉行一个月的斋戒,白天不进饮食。斋月最后一天看月,见月后斋戒完成,次日即为开斋节。清晨起来,沐浴净身,换上洁净的衣服,开始在家中炸油

香、馓子等富

有民族风味的

传统食品。上

午,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礼拜后,还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出散乜贴。然后请阿訇为已故的亲人走坟,纪念亡人。 节日里,男女老少穿上盛装去串亲访友,互送油香,邻居们也相互拜贺。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所以又叫“回民过年”。

2、贴春联 几个钱买几幅。春联贴在门框上,意义:一是增加新年的喜庆气氛、一是祈求来年有个好用运程。

古时候,人们认为,鬼害怕桃木,为了防止鬼怪进门,人化相在门的两边各挂一块桃木板,上面分别刻上两位据说是专门监察鬼怪行为的神仙的像,称之为桃符,每年一换,以此来避邪报交。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出了一位很有文才的国君孟赧。孟莉是后蜀国的国君,一年除夕,他在桃符版上写下了两句对仗工党、含义吉祥的献岁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孟起的这两句贺岁词,便成了我国最早的对联。自此以后,中国人民的好诗之风便与春节的喜庆气氛融合在一起,文人学士们纷纷把题春联视为一大雅事,至宋代,便已经很流行。据说到了明代,在朱元津的提倡之下,春联大盛,逐渐成为一种过年习俗,不管贫穷富裕,不管识不识字,人们都会在自己的门上贴上一幅大红春联。

3、贴门神 贴门神据说也是起源于挂桃符。在唐代以忘尉迟恭、秦叔宝逐渐演变成“门神”。每到春节,人们便会在大门上张贴二人画像,驱灾压邪。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每夜在寝宫之外都有鬼魁呼号。大将秦叔宝、尉迟恭知道情况后请求为太宗守门,从此以后,太宗睡得很安稳。

篇二:云南少数民族过年习俗

中国春节地方习俗调查

摘要:中国不同地域,风俗习惯是不同,中国的历史是个不间断的连续历史,而承载中国历史文化的地理空间是广袤复杂的,中国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物种,食物,地形地貌,生产方式的区别,使得中国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团圆:传统文化:传统习俗。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也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

一.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二.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也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通常是指晚辈向长者表达新年的祝愿,其中也包括向长辈叩头并问候日常生活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压岁钱也是如今春节拜年的一个内容,晚辈向长者表达祝愿后,长者对晚辈也予以同样的美好祝愿。压岁钱预示着镇岁、去病、避邪、祈福等。

三.年夜饭

春节过年,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吃年夜饭,是一年中家家户户最热闹幸福的时候。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这些都属于最基本的春节传统习俗,在不同的省份也有不同的春节习俗。 在河南,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也称之为“小年”。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

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

在...

可春节气息最浓厚的还属我们的首都老北京了。正如老舍先生笔下所写的《北京的春节》: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

尽管中国这个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民族,二十三个省,欢庆春节的方式各有千秋,但是我们享受春节都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等.

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习俗

苗族的过年习俗:

一、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 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苗族的过年习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二、百狮会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苗族喜爱舞狮跟远古的传说和图拜相关联,相传洪荒时代,妖魔横行,为害苗山。一群从森林奔出的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后来,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条毒计,谴魔女用五彩绣球把群狮诱入波涛汹涌的东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

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的绣球,把吉祥的狮

群重新引回苗山,荡平了作恶的妖魔鬼怪。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的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了“百狮会”。

三、放鞭炮抢年

抢年是苗族的过年习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即第二年初一的0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

四、吃排家饭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幺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谁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的时间长,谁个村寨的声誉就高。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多人帮,就是小伙子找对象也比别村容易得多。

白族

云南省白族80%以上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

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鸟吊山》、《慈善夫人》等。音乐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另有从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龙画凤,坚固结实,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远近闻名。

白族独特的节日有“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要海会”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三月街”等。

篇三:各民族各国过年风俗习俗

各民族各国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但大多数都以新年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

蒙古族: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景颇族: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

哈尼族: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高山族: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

满族:挂旗过年。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白族:云南白族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彝族: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

撒尼族:食汤圆。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过春节必食汤圆。

日本: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一月三日为全国休假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

埃及: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是在门口放一张桌子,七八只碟子里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

朝鲜:新年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

西班牙新年:争着吃葡萄,当除夕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声,人们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平安如意

巴西:新年钟声敲响后,巴西人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他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象征着幸福的金桦果,这个活动被称为“寻幸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cu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