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1-3-2地球自转的意义(2)

更新时间:2023-04-16 15: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节第2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

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掌握地球自转特点、昼与夜的形成及昼夜交替的产生。

2、学案导学,见学案

3、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地球仪、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地球的自转(板书)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1、方向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同学画出以下示意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

A图方向为自西向东(箭头从左到右);B图为逆时针方向;C图为顺时针方向。

[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俯视: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一个恒星日32时56分4秒

3、地球自转的速度

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地球自转的周期粗略地看成24小时)。

地球仪演示、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为0,其它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大约是/小时。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

总结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因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根据地球自转周期(粗

略地看成24小时)和地球半径(平均半径为6371km),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推算地球自转速度的大小和变化规律。

①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赤道上各点的线速度是1670千米/小时;北纬600各点的线速

度是837千米/小时。

②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可进一步设问,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1.对比北京、上海两地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 (略)

2.纬度60°的线速度与赤道处的线速度有无大致的比例关系?(1/2)

3.若只考虑地球运动速度对卫星发射的影响,酒泉、西昌哪个地点更利于卫星发射?(西昌) (过渡)地球昼夜不停地自转,这种运动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昼夜交替

[模拟演示] 首先应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有着本质的区别。

用手电筒或投影仪的光线模拟太阳的平行光线,教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运动。

平行的光线照在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上,就产生了向光的半球和背光的半球,即产生了昼夜现象。昼夜半球的界线叫晨昏线(圈),其中一半为晨线,另一半为昏线。

转动地球仪,可看到昼、夜半球不断变化,即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可结合演示,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区别?

2、我们有时处在白天(昼半球),有时处在黑夜(夜半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说出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的形状、组成及其与赤道的关系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3)移动规律

(4)如何判读晨昏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它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昼夜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时刻不停的自转。强调:①若地球是静止的,只有昼夜之分,没有昼夜交替。

3、昼夜半球:下图中甲处所在半球为夜半球,是黑夜;乙处所在半球为昼半球,是白天。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由晨线和昏线组成,上图中AB线为晨昏线。

4、晨昏线(圈)的特点

(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圆。

(2)所在平面永远平分赤道。

(3)晨昏线(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应当是静止的,根据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速度为15°/小时。

5、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温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有利于地表液态水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

从中总结经验。判断方法如下:

第一种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如图一,这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BC 线是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为昏线;AB线是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为晨线。

第二种方法——昼夜半球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

昏线。也就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位置可判断晨线或昏线。由夜半球转向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如图二左图;昏线正好相反如图二右图,。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予以科学的解释。本节课重点、难点较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当堂检测

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

(1)此图表示中心点为__________

(2)此时A点是__________时,A、B、C三点中白昼最短的是__________,昼长是__________

(3)A、B、C三点自转角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_

(4)A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B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__

(5)C点再转过多少千米后日落地平线以下?__________

【剖析】第(1)题,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中心点为北极点。第(2)题,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则为18时,图中C点即为晨线与赤道交点,其所在经度根据标注出的180°经线可以推断出为135°W,也就是135°W为6时,而A点所在经线0°位于C点135°W以东135°,时间应加9小时,为15时。地球表面各地昼夜长短可根据昼弧、夜弧长度判断:地球表面某点一昼夜围绕地轴在所在纬线圈上旋转一圈,纬线圈中处于昼半球中的称为昼弧,处于夜半球的称为夜弧。C点昼弧长最短为12小时,B点昼弧长最长为18小时。第(3)题,角速度均相同,线速度根据各点纬度可以推断出。第(4)题,A点可以根据图示判断;B所在纬线圈与晨线交点即日出点。第(5)题,C点位于赤道,昼夜等长,日落在12小时后。

【答案】(1)北

(2)15 C 12

(3)A=B=C C>A>B

(4)23°26′N、0°3

(5)约2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做学案练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一、地球自转

1、方向

2、周期

3、速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昼夜交替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印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

用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求知的兴趣。课堂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机会;直观演示问题和知识,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思考和集体讨论之中,探究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教学设计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ckq.html

Top